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糖尿的治疗与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77-01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2],通过细致地教育与指导,能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与护理,患者用药时间准确、及时,能使药物发挥充分的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3]。
糖尿病的时间治疗与护理很重要[4]。如口服药,磺脲类须饭前30 min服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应在饭前5~20min服用,这两种药物均作用于β细胞,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但其作用机制不同,故时间有差异[5]。饭后服用主要指二甲双胍类药物,由于这类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故宜饭后服用。饭时服药物主要有阿卡波糖,其可竞争性抑制糖苷水解酶,从而延迟和减少小肠内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其他经口服用的还有中药汤剂、胰岛素增敏剂。另外,注射胰岛素更应守时,一般应为饭前30min[6],胰岛素类似物注射后即可吃饭,基础类的甘精胰岛素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注射。监测血糖时间也很重要,有测空腹的、餐后两小时的、糖耐量试验更是把时间精确到分钟。锻炼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途径,每天锻炼应在餐后一小时开始,每次锻炼30~60min。每天进餐应定时、定量、定餐,时间治疗与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很重要。
1 研究对像
本研究对象均为南通市中医院糖尿病患俱乐部成员,他们为2009年~2010年部分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和两年来一直在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共64人,其中男32人,女32人,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5岁,所有患者按参加活动到达时间的早晚顺序编号,奇数干预组,偶数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文化水平相当,具有可比性,所有均接受。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对干预组患者加强时间治疗和护理的宣传一月后,对所有患者在用药、监测、锻炼、用餐的时间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
2.2 问卷调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如下:(1)根据个人用药不同是否在餐前、餐时、餐后规定时间内服药。若是用胰岛素治疗,根据胰岛素种类的不同,短效人胰岛素是否注射后30min后用餐,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是否注射后即可用餐,中效和长效的胰岛素与进餐无关,但是否在固定时间注射。(2)是否每周坚持锻炼3~5次,每次持续30~60min。(3)是否进餐每天能定时、定量、定餐。(4)是否定时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若四个问题均为“是”即为依从性好,否则不佳。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时间治疗和护理相关教育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干预组依从性好的占78%,对照组依从性好的仅占47%。
3.2 影响治疗时间依从性的原因分析
用药、监测、锻炼、进餐时间的遵守,也是合理用药的标准。影响时间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1)患者年龄较大,记性不好。(2)用药品种多,易混淆。(3)患者对时间治疗与护理认识不够。(4)碍于情面,特别是聚餐时,不愿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不能定时、定量、定餐,耽误了治疗。(5)炼意识,推脱工作忙、家务忙。(6)近期身体很好,不到医院检查。
3.3 干预措施
针对影响糖尿病患者时间治疗与护理的相关因素,笔者对干预措施进行了总结如下:
3.3.1 帮助老年人养成定时用药、进餐、散步及监测的习惯,将药放在固定、醒目的地方,瓶签上的字要大、清楚,并用闹钟或备忘录提醒。
3.3.2 向患者耐心解释各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及时间治疗的重要性。向患者反复说明并让其掌握、自觉遵守。
3.3.3 向患者强调定时监测的重要性,因为血糖偏高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
3.3.4 锻炼对血糖控制影响很大,让患者制定一个锻炼计划,让患者像对待工作一样对待锻炼。
3.3.5 若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进餐时,应在到点进少许干粮,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是一终生病,往往需要终身地治疗及生活干预,结果显示,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糖尿病的时间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疗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房亚琴.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107-108.
[2] 赵志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89例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2):1178-1179.
[3] 贡爱军.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 黑龙江医药.2010,23(6):1063-1064.
[4] 沈方娥,何海丽.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09, 16(5):952-953.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治疗;护理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32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KONG Hong-juan, ZHOU Yu-jing, GONG Hong-ying, et al.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Methods 32 patients of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who had been diagnosed b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ere treated with medcine,mental nursing and functional training of bladder, then we observ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Results 2 patients of the all patients gave up the treatment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1 patient died f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coursed by infection, and the other patients all got better.ConclusionsThe significance of mental nursing and functional training of bladder for the patient with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are important.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Neurogenic bladde;Treatment;Nursing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是指膀胱感觉麻痹,排尿功能障碍,又称张力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报道指出,88%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泌尿系症状,其中约有52%的患者膀胱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开始症状为排尿次数减少,尿流无力,膀胱排空不全,充溢性尿失禁等。长期尿潴留可引起肾脏感染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如能及时治疗和恰当护理,80%的患者能恢复自主排尿。现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内分泌科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了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2~73岁,平均61岁,均为2型糖尿病,病程10~24年。入院时均不能自行排尿,32例均合并泌尿系感染。
1.2 诊断标准 让患者自感尿液已排尽后立即仰卧位,用B超检查膀胱底的位置和膀胱的最大横断面积。根据排尿后膀胱底的位置,判断尿潴留的程度。轻度:膀胱底的位置等于或低于耻骨联合,有13例;中度:膀胱底的位置在耻骨联合以上,但等于或低于脐耻连线中点;有16例;重度:膀胱底的位置在脐耻连线中点以上,但等于或低于脐平面,有3 例。
1.3 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对32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等方法,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3.1 全部病例按糖尿病常规治疗,予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口服格华止、瑞易宁、拜糖平等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尽快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1.3.2 弥可保500 μg,1次/d,肌肉注射。弥可保是一种活性维生素B12,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神经损伤的修复。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药物如丹参、舒血宁、杏丁静脉滴注。
1.3.3 西利5 mg口服,3次/d。它作用于膀胱逼尿肌,增加其收缩强度,减少残余尿量。
1.3.4 抗感染治疗 做尿常规及尿细菌培养检查。结果19例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13例为霉菌感染,予氟康唑静脉滴注。
1.3.5 ①针灸治疗:[1]针灸肾俞、膀胱俞、中极、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1次/d,15 d为一疗程。②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肾俞、三阴交、气海、膀胱俞。1次/d,15 d为一疗程。
1.3.6 加强膀胱功能的训练
2 结果
32例患者中2例症状改善后放弃治疗,有1例由于合并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好转。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因为此类患者病程长,并发症较多,思想负担重,对治疗顾虑重重,入院时非常担心不能恢复自行排尿功能,患者常出现情绪低沉、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关心体贴患者,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3.2 对轻度排空障碍的无力型膀胱,先不要急于给患者导尿,先采取以下措施诱导排尿。
3.2.1 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下腹部。
3.2.2 让患者听流水声。
3.2.3 轻轻按摩患者的下腹部,刺激膀胱收缩而排尿。教其用手掌按摩腹部顺时针及逆时针各20圈,2次/d,32例患者中有3例经以上措施可自行排尿。
3.3 保留尿管的护理
3.3.1 在导尿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插管后应保持密闭系统。密闭系统使菌尿发生的时间从开放性导尿系统4 d推迟到30 d。
3.3.2 保持外阴及尿道口清洁,用0.2%碘伏消毒液擦洗,2次/d。每周更换尿袋2~3次,每7~14天更换1次尿管。留置尿管后,应妥善固定,保持尿液引流通畅,不能扭曲受压。定时倾到尿液,倒尿液时夹住尿管,防止尿液逆留。
3.3.3 密切观察引流出尿液的量、颜色、有无混浊等,并详细记录。
3.3.4 尽量不使用膀胱冲洗,有研究表明,膀胱冲洗前后尿细菌培养结果,说明膀胱冲洗不但对治疗菌尿无明显作用,且冲洗液可使膀胱黏膜受损,而增加感染危险[2]。因此,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形成生理性膀胱冲洗。9例导尿患者均没有使用膀胱冲洗。
3.4 膀胱功能的训练尤为重要 作者的体会是首先向患者说明膀胱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方法。指导患者不论有无尿意,白天隔2~3 h或有尿意时排尿1次,排尿时要耐心等待,并用双手按摩下腹部,协助将尿液排出。每次排尿可重复上述动作2~3次,直到排尽残余尿量,告诉患者不要误认为1次排尿即可排尽尿液。通过2~3次重复排尿,可补偿感觉障碍及逼尿肌收缩无力。
4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糖尿病相关知识,包括:①饮食疗法:饮食控制的重要性、方法、热量的计算等;②运动疗法:运动的意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的注意事项等;③药物治疗:口服药的种类、作用机制、服药时间及方法、不良反应、胰岛素的种类、保存方法、胰岛素笔的使用等;④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如低血糖的防治,糖尿病足的预防,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等;⑤定期监测体质量、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眼底检查等;⑥养成多饮水,按时排尿的习,注意保持会皮肤的清洁,勤换内衣裤,避免泌尿系感染;⑦教会患者及家属诱导排尿的方法,在家发生尿潴留时,不要惊慌,可先诱导排尿。
参 考 文 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WH0诊断标准[2],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5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50~82岁,病史5~25年,糖尿病分级[3]:0级20例,1级16例,2级12例,3级2例,4级2例,52例足背动脉存在。
1.2方法
1.2.1对0级患者,每天注意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泡脚,水温在40℃以下,2次/d,10~15min/次,并查有无红肿,水泡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然后将庆大霉素8ml,普通胰岛8U、盐酸山莨菪碱10mg三种药物混匀,涂在纱布上敷在患处(如面积较大,将上述药物比例成倍增加),待干,2次/d。
1.2.2溃疡面护理 保持溃疡面清洁,每日用0.1%洗必泰棉球擦洗患处,随时清洁坏死组织,对2级糖尿病足患者可用3%双氧水棉球擦洗,在用0.1%洗必泰棉球擦洗,擦洗完毕,抬高患肢,用红外线照射30min,然后用上述药物涂敷,2次/d。
2 结果
对糖尿病足0级患者,治愈100%,时间为7~14d,无并发症及病情进展;对1级糖尿病足患者,疗程14~28d,治愈率100%,溃疡面愈合,无并发症,对2级以上患者,疗程1~2个月,治愈10例,6例病情好转,稳定,无并发症及病情加重,为手术获得了时机。
3 讨论
3.1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主要由于糖尿病引起了微血管病变,糖尿在小血管壁沉积,逐渐引起血管壁塞,组织缺氧坏死,同时由于血糖有利于细菌生长,在循环障碍十分严重时,组织供氧差,易与厌氧菌生长,足以引起组织坏死和坏疽。浅表溃疡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造成,且易并发绿脓杆菌感染。
3.1.1庆大霉素 抗菌谱广,对绿脓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主要治疗革兰氏杆菌耐药金葡菌的感染[4]。
3.1.2普通胰岛素能降低局部高血糖状态,从而消除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环境。
3.1.3盐酸山莨菪碱 可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氧供应,减轻缺氧时造成的代谢性酸中毒,并促使水肿的吸收和减少炎症的渗出[5]。
因此上述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既可达到消炎目的,又可改善微循环,效果好。
3.2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可导致猝死、截肢等并发症及自我免疫紊乱,给患者带来了心理刺激。因此,加强护理至关重要,除药物控制其好转外,还应加强以下护理。
3.2.1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饮食治疗,各种并发症也是由于机体高血糖引起的。在保持良好心态同时,确立明确的护理目标及护理计划非常重要,正确的饮食指导是控制血糖的基础,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糖等制定具体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食,原则上是进餐要定时、定量,早、中、晚3餐食量分配各1/3[6],应避免饱餐。学会自查血糖、尿糖,及时了解其与饮食的关系,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3.2.2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因足部坏疽伴有恶臭,有可能截肢的危险和经济压力,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反应,影响睡眠、食欲和血糖的波动。要及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说明精神紧张可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波动,乐观积极的心理对调节机体免疫力有很大作用,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方案,增加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保持患者病情稳定,有利于控制血糖。家属和医生应多安慰,多鼓励,适时疏导,使患者心态稳定,配合治疗。
3.2.3皮肤水泡病护理 糖尿病性皮肤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如有水泡和继发感染足癣患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液泡脚,3次/d,不超过1w。保持水泡局部清洁,对紧张性大的水泡避免切开,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渗液,预防继发感染。对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给予消毒无菌包扎,微循环改善后水泡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多形成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
【关键词】双黄连粉针剂(冻干);黄芪注射液;糖尿病足溃疡面;疗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71-01
全球每年约有400万人发生新的糖尿病足溃疡,在发达国家高达4%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足溃疡,并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卫生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则占用高达40%糖尿病卫生资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I型糖尿病20例,II型糖尿病16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40-76岁,糖尿病史1-40年,住院天数14-60天,其中有明显诱因10例,烫伤5例,自发性水泡5例,外伤2例,脚癣搔抓感染3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36例患者,全部静脉输入双黄连(冻干)1.8g、黄芪20ml每日一次,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
1.3 疗效及观察结果:显效:18例,有效:16例,不显:2例,总有效率95.5%。
2.典型病例
例一:患者王XX,男性72岁,主因多饮、多尿10年,手脚麻木6月,皮肤破溃一周,伴蚁走感、针刺感,无疼痛、红肿,手足皮肤发痒,搔抓后多处皮肤破溃,破溃处有黄色渗出液伴疼痛,以I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收住入院,入院时测T:36℃,P:78次/分,R:19次/分,BP:120/80mmHg,查空腹血糖:7.7mmol/L,给予双黄连(冻干)1.8g,黄芪20ml及抗菌药物静脉输入,因双黄连清热解毒,黄芪注射液扶助正气,促进溃疡面愈合,经过三天治疗,患者手足麻木伴蚁走感症状减轻,七日后观察皮肤破溃处结痂干燥,无痒感,无渗出物,第十天观察患者双手及足部,溃疡已愈合出院。
3.讨论
3.1 产生糖尿病足的原因:糖尿病足是局部神经异常和下支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成深层组织破坏。血糖升高是最突出的原因,其次高血脂及高血压等致病因素导致周围血管神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阻塞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增生,基底膜增厚所致,同时与病程及患者不注意自我防护有关。本资料中糖尿病足患者的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控制不理想,大部分患者存在明显血管、神经病变,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足部防护意识。
3.2 双黄连(冻干):本品为棕色的无定形粉末有引湿性,所含成分连翘、金银花、黄芩,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作用,而糖尿病足溃疡面有渗出分泌物,促进伤口愈合。
3.3 黄芪注射液: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作用,引起糖尿病足原因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引起周围血管神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阻塞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增生,基底膜增厚,应用此药可治标又可治本。
4.护理
4.1 日常护理: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年龄偏高,反应迟钝,抗感染能力差,加强基础护理,对患者足背管理,穿宽松鞋袜,经常按摩双足促进血液循环,抬高患肢,正确剪指甲,保持皮肤湿润,定期检测血糖,及时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在空腹6-7mmol/L,餐后﹤10mmol/L。
4.2 生活护理:给病人洗脚时,水温不可过热,糖尿病足由于周围神经病变,温度感觉减退,常用热水易发生继发感染,加强运动,控制体重。
4.3 饮食护理:由于糖尿病足经常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同时为防护足部感染的需要,补充必要的优质蛋白,营养物质,少量多餐,合理饮食,忌烟、酒和高脂饮食。
4.4 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及时讲解糖尿病足的病因及预防,加强护患沟通,态度和蔼,解答到位,积极对患者进行足部防护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许樟荣.2010中国城市糖尿病调查.医师报,2011年12月1日:第45期.
[关键词] 护理干预;糖尿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38-03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是仅次于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危害健康的疾病[1]。目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血糖,这就要求患者必须长期遵从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治疗、营养与运动良好的结合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防治知识和自我护理的能力不足,导致血糖难以控制,继而导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的WHO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或随机血糖≥11.1 mmol/L,且经检查后均排除器质性病变及糖尿病的并发症。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55;病程2个月~12年,平均病程8.2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2例,初中及以下58例;空腹血糖8.5~25.3 mmol/L。并发症:高血压28例,糖尿病足9例,眼底病变3例,高血脂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患者中,年龄(67.2±8.6)岁,病程(5.3±3.8)年;对照组患者中,年龄(65±8.5)岁,病程(6.3±3.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并发症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使用降糖药物,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不进行其他护理指导。干预组除按对照组方法给药以外,还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在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控、疾病心理及定期复查等方面进行干预,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糖尿病的护理干预,如每月讲座1~2次,每月进行1次家庭或电话随访及根据个别患者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及教育程度等进行个别指导,以达到糖尿病护理干预的最好效果,具体如下。
1.2.1 入院评估 了解并记录患者的病因及治疗经历,患者的发病时间、血糖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以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和态度。
1.2.2 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学习能力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糖尿病知识的讲解,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常见症状、病程、并发症及治疗原则等。
1.2.3 用药干预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给予药物治疗,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胰岛素使用前应尽量混匀,使胰岛素浓度均匀,从而减少控制血糖时出现的血糖不稳定的现象。掌握正确的注射方式(如注射角度、注射部位等),由于上臂、腹部、臀部、大腿等不同注射部位的胰岛素吸收速度不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早晨注射腹部,晚上注射大腿,这样会使血糖水平更加稳定[4]。
1.2.4 饮食干预 向患者说明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5],做好饮食指导,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有关糖尿病的护理知识,以在饮食方面配合治疗工作。例如可以通过控制淀粉等摄入量来控制患者病情,要求患者定时、定量进餐,由护士检查患者的饮食内容及进食情况,尽量按食谱进餐;如患者进食后仍有明显饥饿感,可吃些蔬菜,如黄瓜、凉拌青菜等。
1.2.5 运动干预 通过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及体力劳动,以促进糖的代谢,从而减轻胰岛素的负担,为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之一。指导患者餐后0.5~1.0 h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体操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应锻炼5~6次,每次锻炼时间应>30 min,但不宜超过1 h,应循序渐进,忌空腹锻炼及饭后立即锻炼。锻炼时应保持心率为每分钟约为170减去年龄的得数(如年龄为50岁的糖尿病患者尽量将运动后的心率控制在120/min左右即基本达到运动的效果),锻炼后应以轻微出汗、呼吸轻度加快、稍有疲劳感为宜。随身携带糖尿病卡,注明患者个人资料及病情情况,最好有人陪伴,在运动时也可携带一些糖果或含糖食品,一旦出现饥饿、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以缓解症状。
1.2.6 心理因素干预 糖尿病的护理干预,除了通过药物、饮食及锻炼等方式控制血糖外,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给糖尿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之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并经常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保持坚强乐观的心态,接受医护人员的建议,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精神及心理状态。
1.2.7 定期监测血糖 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每周进行1次血糖监测,个别患者(如血糖偏高不明显者)最长可1次/月,并进行详细记录。对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给予精神或物质鼓励;对于血糖仍旧偏高的患者,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给予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情况定期进行个别指导及血糖检测,根据护理中患者身体状况存在的问题,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定期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时与护士或者医生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每周查看患者2~3次,定期测量患者的血糖、血压、尿糖等指标,护理干预时间为5~6个月。
1.3 临床评价标准
护理干预10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①良好: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 h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 mmol/L且≤7.0 mmol/L,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且≤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8.0%;③差: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
1.4 生活质量评估方法
以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I-74)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监测值的比较
干预组经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处于良好水平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间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ADL评分、身体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都进行了药物指导,目的是比较在药物疗法相同的情况下,护理干预是否可以影响糖尿病的其他监测指标。结果提示,在药物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护理干预强化了药物治疗效果,使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显著下降,同时使患者对糖尿病有了正确的认知,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医护人员需要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心理等干预方式控制血糖,更好地发挥药物治疗作用[8]。总之,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灿华.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2,25(3):490-492.
[2] McDevitt J.Primary care update for mental health nurses: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nursing assessment,intervention and follow up[J].J Psychosoc Nuts Ment Health Serv,2004,42(10):22-35.
[3] 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83-185.
[4] 刘新民.实用内分泌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7-144.
[5] 钟美容.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认知与自控水平的效果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2(17):45-46.
[6] 胡霞绒.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64-65.
[7]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4,183-184.
【关键词】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84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1], 临床上常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该疾病。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给予有效的护理非常必要。本研究中, 本院对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当中选取162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血糖均符合WHO有关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 mmol/L, 餐后2 h血糖≥7.8 mmol/L。按照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1例。对照组男34例, 女47例, 年龄45~85岁, 平均年龄(53.71±10.34)岁;观察组男33例, 女48例, 年龄43~83岁, 平均年龄(54.94±10.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行胰岛素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胰岛素准备、饮食护理、卧床休息、饮食护理等。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胰岛素置入及护理: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年龄、体重等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量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置泵前要将胰岛素在常温下放置4 h。置泵位置要避开脂肪蓄积太厚、已受碰撞的部位, 以保持胰岛素吸收的稳定性;②置泵后的护理:置泵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一旦发现低血糖或者其他异常现象应立即上报医生。要注意观察针头埋置部位的情况, 如出现红肿、硬结, 应更换注射部位;要及时更换胰岛素泵的电池, 保持足够的电量。③饮食护理:要控制患者的饮食, 禁食含糖的食物;此外, 在治疗期间还要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让患者注意保护胰岛素泵。
1. 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不良心理状态、护理配合度等。采用本院自制的心理状态评分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 满分为50分。分数越高, 心理状态越差。护理配合度分为非常配合、配合、不配合。配合度=(非常配合+配合)/×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后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心理状态评分分别为(21.6±7.4)分、(45.3± 5.7)分, 两组不良心理状态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1, P
2. 3 两组患者护理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配合度(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91, P
3 小结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代谢紊乱、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下降等。根据其症状表现可以将糖尿病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 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 多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3]。临床上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般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4]。但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因素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通过做好胰岛素置入的护理, 能够保持胰岛素吸收的稳定性;通过做好胰岛素置泵后的护理能够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保证治疗效果;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 提高配合度。
综上所述, 对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保证胰岛素治疗效果, 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秀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20):38-39.
[2] 徐蔚蔚, 赵锡丽.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91-92.
[3] 唐小芬.个体化护理干预用于胰岛素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36例.中国药业, 2013, 22(1):49-50.
关键词:治疗依从性;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其会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导致全身多器官病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理健康[1]。目前,已有不少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血糖控制效果有着密切联系。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我社区服务中心对其实施了社区护理干预,现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检出的88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严重并发症者、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精神疾病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了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40~72岁,平均(52.6±6.7)岁,病程2~18年,平均(6.3±2.1)年;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38~73岁,平均(53.0±7.1)岁,病程3~17年,平均(5.9±1.8)年。组间的男女构成比、平均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降糖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嘱患者遵医嘱规律服药,若有不适要及时就诊。观察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如下:
1.2.1健康宣教 定期邀请糖尿病专家在社区中组织讲座,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社区护理人员在平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健康教育。社区护士每两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家访,检查、记录患者的医嘱执行情况、血糖控制效果,以及对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尚未掌握相关健康知识者,要及时进行纠正。
1.2.2饮食干预 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总热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0%、15%、30%。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治疗、生活习惯制定食谱,安排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得超过6g。针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及初次诊断者,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向其讲解饮食干预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患者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
1.2.3心理干预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特别是初次诊断患者,护理人员更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病情的康复。同时,还要动员患者的家属、朋友多关心、帮助患者,在生活中积极监督患者的行为。
1.2.4运动干预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情况等,向患者建议适合的运动方式,确定每日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以脉率不超过(170-年龄)为度,运动时间以30~45min/次为宜。嘱患者在运动过程中要随身携带少量的糖果,以便于在出现心悸、出汗、饥饿等症状时进食升高血糖。
1.3观察指标 ①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的治疗依从性,评价内容包括合理运动、规律用药、按时睡眠、定期复查、血糖监测;②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2h-PG(餐后2h血糖)、FPG(空腹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干预后的规律用药、合理运动、监测血压、监测血糖、定期复查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血糖、HbAlc 干预后,两组的血糖及HbA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干预后的FPG、2h-PG、HbA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未发生相关并发症以前都未对本病引起高度的重视,不遵医行为十分普遍。正是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不重视,不遵医用药,严格控制饮食,积极运动,从而使血糖水平得不到有效控制,让机体长期出现高血糖状态,进而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3]。另外,还有不少患者由于不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未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所以在血糖得到控制以后,又擅自停药、停止运动或饮食控制,从而造成了血糖水平的反复波动,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4]。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干预,通过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个性化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从而对疾病引起高度重视,自觉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遵守医嘱。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同时规范患者的饮食、运动行为,提高血糖控制效果[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规律用药、合理运动、监测血压、监测血糖、定期复查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PG、2h-PG、HbA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方蕾.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76-278.
[2]杨红玉.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60-61.
[3]陈凤头.社区护理对糖尿病合并早期视网膜病变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197-198.
[4]段海瑛,黄松.护理路径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777-779.
【关键词】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观察与护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长期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降低血糖并保持在正常范围, 减少并发症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目的。目前, 胰岛素泵治疗经过临床验证被认为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手段, 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 是一种电脑控制的高科技精密医疗仪器, 通过电池驱动将外源性胰岛素按时、定量精确注入人体内, 最大限度模拟正常胰岛素生理释放和使之接近生理昼夜胰岛素水平, 使患者24 h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内一科自2012年引进福尼亚公司生产的胰岛素泵, 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措施与体会报告如下。
2. 1 心理护理 胰岛素泵的初次接触者可有不同程度的顾虑, 如担心仪器发生故障不能及时处理, 针头埋在皮下感到不适, 携带胰岛素泵不方便, 费用高等。针对上述情况, 护士向患者解释胰岛素泵作用原理, 治疗的优越性、安全性, 举例成功个案, 说明针口径只有5 mm,导线固定良好、防水, 可以暂时分离, 机身轻巧便于携带;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疗程缩短, 减少反复穿刺痛苦, 使之消除顾虑, 配合治疗[2]。不食用含脂肪过多的食物, 不在睡前吃零食)。胰岛素选择:正规胰岛素:诺和灵R, 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
2. 4 剂量计算 每日胰岛素总量:①根据体重计算(尚未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一日总量=体重②根据用泵前的用量计算(血糖控制尚可)一日总量=用泵前胰岛素用量③总量的50%为基础量, 50%分为三餐前追加量。
2. 5 置泵前护理 ①介绍基本知识:胰岛素泵的工作情况, 常见故障的报警提示和排除。②选择注射部位: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 更具有可预测性, 受活动的影响较少。指导患者洗澡更衣, 防感染。
2. 6 器械、物品准备与设备调试 ①胰岛素于室温下放置2 h, 避免胰岛素过冷、过热产生气泡。②准备一套胰岛素泵装置, 包括胰岛素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组件包括储药器、输注管、固定贴、三M薄膜贴。③将胰岛素抽吸入储药器内, 接输注管排气, 充盈管道。④装电池, 根据医嘱调节基础量及三餐前追加量。
2. 7 置泵护理 ①携物品到患者床前, 再次解释其必要性, 取得患者配合。②嘱取坐位或平卧位, 选脐周旁开5 cm处。③用75%酒精消毒刺穿皮肤2次, 手持针柄, 用拇指及其他手指按压穿刺部位周围皮肤, 然后将针插入皮下, 用胶贴将针头固定在皮肤上, 外贴3M薄膜保护。④在距离穿刺部位5~10 cm处用胶带将输注管绕一圈后固定在皮肤上, 防止导线打折、牵拉使针头脱落。⑤胰岛素泵启动, 使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 8 置泵后护理 ①严密观察血糖, 置泵后3 h监测1次血糖, 1~4 d每天监测血糖5~9次, 4 d后视血糖情况改为3~4次(餐前、睡前测血糖), 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②穿刺部位皮肤观察: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每班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 硬结, 外渗情况, 如有上述情况, 应立即更换输注器、针头、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时要离原部位3 cm以外, 原部位用红霉素软膏外涂。③输注器3 d更换一次[1]。④做放射线检查时暂时分离输注导线, 并取下泵, 防止泵受到射线照射。
4 讨论
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CSII)能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 持续输注基础量胰岛素和快速输注追加剂量胰岛素, 保持体内胰岛素水平, 提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还可通过患者的病情及血糖变化来调节基础量、临时基础量、餐前大剂量, 平稳控制血糖, 减少低血糖发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是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选择, 缩短控制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 使血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标,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使患者免除每日多次注射的痛苦, 为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方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于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的良好性、胰岛素输注精确性、操作安全、简单、方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使患者能真正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 更符合人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糖尿病; 治疗依从性; 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1]。防治效果除取决于药物外,还取决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011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对55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符合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40~72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实验组55例,两组患者年龄、医保状况、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如下。
1.2.1 糖尿病相关知识指导和心理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选用适宜的方式,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利用幻灯片、墙报、宣传栏等形式介绍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治疗原则等,并将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发给他们,使他们便于学习。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结合临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多次讲解,使他们都理解糖尿病,消除对疾病的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制定个体化饮食处方,根据患者的BMI,指导每日膳食配方[2]。
1.2.3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帮助患者选择运动形式,指导其餐后1 h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并告知运动的禁忌证、运动强度和注意事项。
1.2.4 用药指导 详细向患者讲解糖尿病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胰岛素的注射及保存方法等。
1.2.5 血糖监测指导 血糖控制好而稳定者每周监测1~2 d,胰岛素治疗者5~7次/d,病情不稳定者加强监测[3-4]。
1.2.6 出院患者管理 定期回访患者,强调定期复诊。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询问患者病情,嘱其来院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得到长期的指导和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实验组完全依从32例,不完全依从22例,不依从1例;对照组完全依从7例,不完全依从31例,不依从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治疗效果 经过6个月的护理干预,实验组空腹血糖从(8.56±7.12)mmol/L降为(6.06±1.25)mmol/L
(t=7.08,P
3 讨论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看出,96例糖尿病患者中,实验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常常是长期的不合理生活方式及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其发病有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医护人员教会患者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病情监测,让其掌握自我管理技巧,熟知疾病的特点,从心理上重视和接受疾病、了解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成为驾驭自己健康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15.
[2] 范丽风.个体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应[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2):123-125.
[3] 刘云松,刘志民.胰岛素治疗中的自我血糖监测[J].药品评价,2010,7(1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