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林下经济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下经济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下经济总结

第1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 消化道息肉;病理学特点;内窥镜检查;临床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24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 可致出血, 随着的病情的发展, 可能会发生消化道肿瘤。因消化道息肉癌前期病变, 因此, 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此, 本院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进行分析, 并在内镜下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行活检钳钳除, 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 已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 均经内镜检查确诊, 男124例, 女111例, 年龄2~78岁, 平均年龄(43.2±12.5)岁;疾病类型:①上消化道息肉139例(59.15%), 男74例, 女65例;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 症状无特异性, 部分患者有反酸、嗳气、上腹部胀痛、灼热等症状;其中食管息肉25例, 单发21例、多发4例, 胃窦39例, 单发21例、多发18例, 胃息肉54例, 单发41例、多发13例, 十二指肠息肉21例, 单发14例、多发7例。②大肠息肉96例(40.85%), 男50例, 女46例;常见的症状有腹泻、便秘、上腹部胀痛不适, 且部分患者有便血;其中直肠49例, 单发31例、多发18例, 横结肠19例, 单发13例、多发6例, 降结肠15例, 单发11例、多发4例, 升结肠13例, 单发8例、多发5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凝血功能检查, 根据息肉大小行活检钳钳除, 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方法[1]。选择型号为YHA300型氩气高频电刀, 于病变部位灼烧直至息肉整体变为灰白色, 套扎治疗直至息肉组织变为青紫色。高频电凝切割治疗:在内镜直视下, 全面探查息肉病变情况, 检查完毕后退镜, 并安装由美国COOK公司提供的多连发套扎器, 再次进入内镜, 于息肉部位处进行套扎, 直至带蒂隆起, 并颜色变紫[2]。将高频电金属圈套器通过内镜活检孔插入, 将隆起的套扎环蒂部套住, 行高频电切除术治疗, 通电时间持续3 s/次左右, 经多次通电直至息肉组织切除, 若创面周围组织与偶少量渗血, 可采用8%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止血或采用金属钛夹闭止血[3]。术后, 通过钳夹夹取切除的息肉组织标本, 行病理学检查, 应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取3 μm切片, 参考相关文献[4]对息肉组织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病理学检查结果 上消化道息肉中, 食管:状瘤19例, 占13.67%, 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6例, 占4.32%;胃十二指肠:增生肉92例, 占66.19%, 炎肉11例, 占7.91%, 腺瘤肉6例, 占4.32%, 错构瘤肉5例, 占3.60%。上消化道息肉伴不典型增生28例, 占20.14%, 且以胃窦多见。大肠息肉中, 腺瘤肉47例, 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35例, 占36.46%, 其中管状腺瘤31例, 占65.96%, 伴不典型增生26例, 占83.87%, 绒毛状腺瘤11例, 占23.40%, 伴不典型增生11例, 占100.00%, 混合型腺瘤5例, 占10.64%, 伴不典型增生3例, 占60.00%;增生肉 21例, 占21.88%, 伴不典型增生1例, 占4.76%;炎肉 18例, 占18.75%, 均无不典型增生;其他类型息肉10例, 占10.42%, 其中息肉恶变为癌症4例, 占40.00%, 锯齿状息肉3例, 占30.00%, 幼年肉病变2例, 占20.00%, 家族肉病变1例, 占10.00%。

2. 2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 成功率为100.00%, 手术时间为5~18 min, 平均时间(12.43±2.54)min。经电凝切割息肉组织时渗血32例, 出血量少者采用8%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止血, 出血量较大者采用金属钛夹夹闭止血, 并联合静脉滴注止血药物。本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不适症状, 部分患者有轻微腹痛,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有3例经电凝切割术治疗后发生消化道出血, 有2例采取套扎术治疗后因套扎圈脱落而发生消化道出血, 经止血处理后症状缓解, 无术后穿孔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卧床休息3 d, 禁食禁水2 d后, 进无渣流食, 并采取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大肠息肉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3 d, 胃息肉患者静脉滴注抑酸剂3 d。术后随访6个月~1年, 经内镜复查无原位息肉复发。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分为上消化道息肉和大肠癌两类, 且主要以增生肉为主。有研究表明, 消化道息肉属于癌前期病变, 其中大肠癌的发病率高达55%~70%,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达 60%[5]。

本研究病理学组织检查, 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与大肠息肉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其中上消化道息肉经病理检查以增生肉为主, 占66.19%;伴不典型增生占20.14%, 且以胃窦多见。而大肠息肉以乙状结肠、直肠多见, 其中腺瘤肉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占36.46%, 且有4例息肉恶变为癌症。由于消化道息肉有癌变倾向, 早期发现、早诊断与治疗, 对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临床多以外科手术治疗本病, 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费用高[6]。目前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较多, 根据上消化道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 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疗中。目前本院已逐步开展了直径0.5 cm的息肉病变患者, 若采取氩离子灼烧治疗, 往往会导致复发, 此时采用套扎术治疗, 不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同时可完整切除息肉组织[9]。然而对于直径>2.0 cm的息肉病变患者, 往往采用上述方法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时采取高频电凝电切术, 术前常规行超声内镜检查, 确定息肉病变部位及是否有大血管, 若无较大血管者, 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 首先应用套扎器套扎于息肉处, 使其形成带蒂隆起, 待颜色变紫后, 再行息肉切除, 为防止套扎圈脱落而发生消化道出血, 电切治疗时勿紧贴息肉基底部[10]。术后经6个月~1年后复查, 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无原发位息肉复发, 提示上述治疗方法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内镜下采取多种治疗消化道息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风险、费用低的特点, 且无复发现象,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胥宾芬, 范惠珍.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广东医学, 2015, 16(3):444-446.

[2] 舒若, 章谦, 李颖, 等.采用 EMR技术对消化道息肉诊疗的效果临床研究 .科技通报, 2015, 25(1):67-70.

[3]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 260例体会 . 山东医药, 2011, 51(19):99-100.

[4] 陈丽珍, 陈萍, 曾丽芬, 等.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行内镜治疗的护理体会.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8):3443-3444.

[5] 程华.内镜下高频电治疗老年人消化道息肉56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2):1752-1753.

[6] 王斐, 韩树堂.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3):298-300.

[7] 马春涛, 沈道明, 王兴寿, 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58例疗效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1(4):666-667.

[8] 屈银宗, 黄景荣, 汪毅, 等.消化道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研究.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10):712.

[9] 潘亚娟, 田霞, 王成, 等.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后发生低血糖的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25(6):40.

第2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思考

【前言】:亳州市是典型的平原地貌,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因素,加上水陆交通便利、土壤条件良好、气候适宜等诸多因素,都十分适合林业发展。由此,也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亳州市的林地面积有223万亩,其中农田林网的建网率已经达到91%,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下经济系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发展由国家倡导并支持,旨在“发展森林、白虎环境、惠及广大农民群体”,为广大山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补充。对于林改后的山林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为山林地区的农民提供了一种有效致富的方式,林下经济的提出,缓解了林农矛盾,以及人多地少的生产难题。目前多数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地政府不认可林下经济的的发展前景,投资力度与补贴政策不到位,使得林下经济得不到发展;还有些地区,由于缺少技术支撑,使得林下经济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林下经济的建设当中,缺乏相关的技术服务支持和政策保障,使资源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林下经济发展,是森林与农业共同发展的一种科学、合理的途径,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当地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科学的选择发展模式。正确的发展模式,能够改善林分状况,并由此提高林分的质量,增加森林效能,使主、副业之间达到相辅相成的平衡关系,取得共同发展[1]。成功的林下经济模式,能够为全国各地的林下经济拓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作为发展准则,进行科学发展,最大程度的防治纰漏产生,避免恶性循环。为其有序、健康、良性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改进。

2、 林下经济发展方式

2.1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身寸法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森林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以林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依托。只有在森林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和谐稳定的情况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以及森林旅游等经济生产才能有效进行并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是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发展林下经济这项民生工程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适度发展,不能以牺牲森林生态系统为代价,换取林下经济发展的一时利益。此外,林下经济的发展,要在配合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因为林业的管理工作的责任,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林产品、培育森林资源[2]。林业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够弥补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缺陷,提供短期林业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贯彻“以林为本、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准则,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亳州市谯城区的2017年最新的林业生产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实施林业的增绿增效行动,提出工作重点就包括:实施水系防护林、道路造林、农田防护林、森林创建四大实施工程。在此之前,全区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面积,累计达42500亩;荒山荒地造林面积达35000亩。在实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科学实行生态林与经济林分别进行的方式,能够有效维护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同时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

2.2因地制宜、优势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地域条件、资源状况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式。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就是“因地制宜、优势发展”。这张发展方式,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以及产业基础,而且,“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更符合林农的认知程度,有利于鼓励林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投资成本。“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需要当地领导与实践者共同努力、开拓发展思路、探索发展优势[3]。“适中选优,优中选精”,合理发展优势项目。林下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进行,避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失败发展。此外,培养优秀人才,能够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初期起到带动发展的榜样作用,带领农民们,在抱哈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大前提下,最大程度实现经济效益。

亳州市谯城区的主要林下经济作物中有药材这一种类,而在药材的种植面积的18%,种植的品种是牡丹。在种植前期,首先调查了牡丹的经济效益,由于牡丹油的成功开发,市场对牡丹鲜荚、牡丹籽以及牡丹苗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种植牡丹,有着良好的经济前景。而且,在谯城区种植牡丹,有着天然的优势。谯城的土地资源S富,气候条件也极为适宜“凤丹”品系的牡丹生长;谯城地区的药农有将近20年的栽培和管理经验,充分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可以使牡丹的出产率得到很大提高。谯城区种植牡丹的药农,还保持着传统种植与育苗的种植习惯,使牡丹每年的育苗都能保持在4000亩左右,年产牡丹苗平稳保持在10亿株左右[4]。

2.3完善法规、加强监督

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支持,只有在一个有序的、规范的发展环境下,林下经济才能得到更加快速、稳健的发展前景。目前林下经济的发展就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林业管理只能不健全的严峻形势。由于林地权属、经营单位性质、林木权属、和主管部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管理办法、侧重点、思路等也不尽相同;加之各项法规的不健全,存在着轻林木、重利益的错误思想,假发展只占地或不发展等错误现象;特别是在林改后,有些集体林地为追求眼前利益,以林粮间作的名义,做着“退林还耕”的实际。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林下经济的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字鼓励林下经济发展的同时,着重解决发展中的乱象[5]。加强监督依法执行,为林下经济的稳步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软环境。

亳州市谯城区林业局依据林下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活动,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学习制度,使林业人员能够在全面学习相关知识之后,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要求完善政府的廉政建设措施,强化廉政意识,并将其与林业工作紧密结合到一起,全力促进林业工作的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监督实行了“退耕还林”的验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森林资源管理制定了相关规定,并在5年中有效查处违法案件120余起。

2.4引进科技、创新发展

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层面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林下经济的发展也要遵循这种发展形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及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拓展发展领域。在加固原有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发展更多的经济模式,在保证森林生态资源的情况下,促进林下经济的更大发展[6]。

亳州市谯城区,目前已经形成牡丹、桔梗等中药材和林木、农作物进行套种的传统习惯,随着近年来林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亳州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该地区的林下套种产业也在不断探索更大潜力、规模的发展模式。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以杨树林为主,进行了牡丹、桔梗、白芍的林下套种,在国家的支持与林农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此后,随着产业模式的不断成熟,该地区,有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林――药模式增加了杜仲、女贞、国槐等中药材的林下种植;林――农模式下进行了泡桐与小麦、西瓜的套种模式;林――菌模式下,采用杨树与菌类套种的技术,在五月份至十一月份期间,林下种植灵芝、天麻等菌类,其余时间种植全年均可的食用菌,以此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林――禽的经济模式下,在杨树林下养殖土鸡,良性循环,林下养殖能够使粪便为杨树提供有机肥料,从而促进林木的生长[7]。

结束语:综上所述,林下经济的有序发展,是利国利民的良好经济形势。本文以亳州市谯城区的发展为借鉴,简要总结了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发展要求。亳州市谯城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案例,值得广大林下经济发展地区借鉴学习,总结相关经验,开发科学合理的林下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林下经济发展,都有待科学、合理、创新的发展模式,希望广大林业工作者,能以成功案例为蓝本,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朱洪革,白雪,李海玲,米松华.大小兴安岭林区职工住户发展林下经济的调查与思考[J].林业经济,2014,09:26-30.

[2]王莉.肃南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及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09:257-258.

[3]赵晓东.嵩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03:58-61.

[4]肖永青,孟宪平,李娟,刘志炜.河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2013,02:81-82+88.

[5]刘桂新.伊春立足林下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2:58.

第3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创新能力;开放式教学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在全国各大院校开设植物资源学课程基础上,适应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而开设的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本科生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种植业、采集业、森林旅游业等的课程。林下,主要指树林中林冠以下的相对有限的空间。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业。广义的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总结,为基于课程学习中心和翻转课堂的东北林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教学设计的依据

2017年,全国首个“林下经济”博士点学科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分为林下动植物资源高效培育、食用菌资源抚育及利用、林下资源活性成分及深加工利用,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定义以及相关博士点研究方向,林下经济资源利用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及其利用,涉及较多的是非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经济植物学的含义[6-14]如表1所示。表1可为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种类等提供参考。

1.2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实践

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定义和表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为林药、林农药、林果、林菜、林菌、林精油、林油脂、林树脂、林树胶、林纤维、林色素、林淀粉、林鞣料、林草、林花等15类,每一类细化为林下、林中、林上等3小类。主要参考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编写的《中国植物志》讲授资源植物的植物学名、科、属、主要利用部位形态特征、资源分布与生境等,吉林农业大学杨利民主编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资源学》的植物资源分类、张以山等的《林下经济概论》讲授,如林药资源利用、林果资源利用等。

2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课程论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第4学期开课,第5学期学生将接触到更多专业课,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第4学期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自己4学期所学知识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需要写申请项目的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等。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学科归属植物资源学(经济植物学)学科,所以课程教学可以参考植物资源学和经济植物学课程教学。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植物学课程采用了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应用性较强,比较适合锻炼学生写课程论文,来增强自己实践能力。第4学期,学生具备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能力,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是比较合适时机。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学生需要在文字表达、方案设计方面加强练习。第4学期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对学生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2.2课程论文教学实践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国际视野、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论文,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题目自拟,以林药、林果、林菜等一种资源植物为例,综述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研究,结合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林学专业特点(如森林植物资源等),谈谈你对林下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如林药种植模式案例分析等或科研项目综合性实验方案设计等)。

3理论联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

3.1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依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在森林旅游、林学、林产化工等林学院、创新学院、农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先进性[16]。开放实践性教学在其他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均有体现[17-19]。

3.2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通过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验等(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实验仪器获取数据,提取信息,具有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等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主要是设计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利用自己学的理论知识去设计解决实践中的科研实验项目问题,为生产实践服务。自己设计,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到实验室验证,可以预约,老师给予指导。验证性实验,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心都有,课程学习中心有实验关键步骤的微视频(1-3min)、学生开放实验照片,供学生网上在线学习。分层次教学,感兴趣的学生就看一下,不做硬性要求,愿意实践一下就预约去实验室体验一下。开放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每个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依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能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考核学生设计科研项目能力,还有网络在线学习能力,可以在闭卷考试体现,加强这方面的应用题。理论课也一样能培养学生能力,现在互联网发达,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累积实践经验。开放实验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尤其是综合性科研项目设计中的一个体验机会,闭卷考试时侧重原理应用和方案设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辅助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讲解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课程论文、开放实验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百花齐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以山,曹建华.林下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全国林下经济实践百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李荣和,于景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24):162-163.

[5]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在线学习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3):282-284.

[6]胡延杰.非木质林产品认证[J].森林与人类,2016(3):136.

[7]WickensGE,王维荣.什么是经济植物学[J].世界科学,1991(7):18-21.

[8]杨利民.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杨雨晴,万志芳.黑龙江省发展林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6(6):17-21.

[10]王孟生.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7(1):119.

[11]梁珍海.新时期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7(1):83-84.

[12]张玉柱.黑龙江省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12):101-102,104.

[13]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2013年院士龙江行暨林下经济发展咨询会在伊举行[J].中国国情国力,2013(9):2.

[14]李娅,陈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3):36-38.

[15]贺康宁,赵云杰.进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水土保持经济植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1):48-49.

[16]蔡靖,张文辉.“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73-76.

[17]任玉锋,魏玉清,周立彪.“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植物资源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5(16):194-195.

[18]黄宝康,秦路平,张宏,等.《野生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69-1172.

第4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 平原农区 林下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06-01

林下经济作为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新兴产业,在林业生产中对巩固造林成果、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对于平原农区,如何做到不砍树,能致富,合理利用林地,做大做强林下经济,我们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发展模式及建议。

一、太康县基本情况及林地特点

太康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人口139万人,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耕地171万亩,有林地面积50万亩。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有28万亩。由于地处平原农区,我县林地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围村林下的林地。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6.1万亩。这部分林地大多是在废荒低、撂荒地的基础上形成的,承包权分散,很少有承包权集中面积10亩以上的。且林相不整齐。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土质板结,地力低下。二是规划农田林网沟、河、渠、路下的林地。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6.5万亩这部分林地主要是集体所有,林相好,地力较好,人为活动影响小。三是县境内十三条骨干河道的护岸林形成的林地。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3.3万亩。这部分林地地力高,但随人为活动形成不同的林种,离村庄较近的地方,多为杨树中龄林或幼龄林,离村庄较远保留很多刺槐纯林。四是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栽植的经济林。约1万亩。这部分林地多地力肥沃,水分充足。大部分适宜发展林业经济。

二、太康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8月份,我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0409万亩,其中种植面积7186亩,产值2108万元。林下养殖面积2923亩,产值3650万亩。森林旅游面积300亩,产值842万元。

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林地的特点,以充分挖掘林地潜力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目标,我们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采取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1.围村林地

对承包权分散的林地,鼓励农民发展林——菜,林——药模式。承包面积在五亩以上的林地,发展林——菜,林——药,林——禽,林——畜模式。比如朱口镇朱大千行政村,对围村林地进行规划,林下种植黄花菜200亩,亩收入800元,对承包权集中地两片林地,发展林下养殖樱桃谷鸭。

高朗乡官庄村郭宏伟牵头成立了“高朗乡官庄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柴鸡4万只,产值200万元。

2.林带林地

林带形成的林地多为集体所有,权属集中,易于发展林——药,林——菜模式。林下栽植黄花菜,金银花,易于管理,经济效益高。

3.河道林地

由于河道林地地力较高,水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多种林下经济模式。一林——禽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林下杂草作为家禽的天然饲料,还可以利用水里的生物作为家禽的饲料,家禽饲料充足,活动量大,生长快,肉质好,见效快。城郊乡蜜蜂刘村养殖大户刘均义,承包200亩河道林养殖肉鹅,现存栏10000只,年出栏3000只,纯收入20万元。二林——药,林——菜模式。利用河道林充足水资源,林下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的小青菜、生菜、菠菜。加快循环周。三林--游模式。利用围绕城区的涡河自然河道风光,依托近郊优势少康墓历史文化景点,规划出五公里的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直接经济效益达100万元。

4.经济林地

经济林地由于土质肥沃,耕作条件好,可以发展多种模式模式,林下种植大豆,辣椒,红薯蔬菜等作物。比如老冢镇港李村600亩石榴经济林下全部栽种大葱,经济效益显著。

四、发展建议

1.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加大政策、科技、资金扶持力度

第5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宣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实现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更是巩固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迫切需要的有效途径。

1发展现状

1.1政策扶持

宣汉县根据国家及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精准扶贫政策”规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一是将林下经济发展区优先纳入农村公路硬化、农网改造等项目,解决了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规划了樊哙片区的林下地道中药材种植、峰城片区的林下养殖业(养羊、养鸡)、普光片区的林下菌菇业、茶河片区的林下野生动物(梅花鹿、野猪)驯养业、天生片区的森林旅游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山区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合作社主导、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增加收入”的原则,坚持“一村一品一重点”,把林下经济发展作为涉农单位职工“创新创业”的“实验田”,架设下八镇的万亩核桃、三墩乡的万亩昌林中药材等示范基地,为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四是整合县级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建立了森林资源保护、林下经济发展科技人才、林下产品销售、森林旅游等四支队伍,定期对其进行学习培训,要求持证上岗。五是利用互联网建立了科技宣传、产品销售网络。重点宣传林下经济品牌,电销系列产品。

1.2发展成果

宣汉县以林业产业带布局为核心,辐射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形成林药、林菌、林粮、林果、林菜、林茶六种林下种植模式和林禽、林畜、林蜂三种林下养殖模式,成片发展林下种植55万亩、林下养殖65.2万只(头、箱)。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利根葛业、恒祥木业等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培育、发展宣汉县昌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整合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扶贫资金1.5亿元发展中药材基地8万亩、木本油料核桃基地5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5万亩。

2宣汉县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资金支持,发展规模小

宣汉县目前还没有对林下经济进行支持的项目,现有的种植户、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致使发展缺乏后劲。加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多数林下经济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发展规模较小,且种植品种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不利于统购统销。

2.2科技普及率低,产业水平落后

多数发展林下经济的地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先进的种养技术无法推广,目前多数种养户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或依靠传统习惯、经验,形成不了品牌优势,致使经济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要,甚至造成部分种养农户以失败告终。

2.3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做大产业

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统一调配,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农户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零散销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主要对策及建议

3.1统筹规划,差异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规划布局上要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镇)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宣汉东北部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宣汉东南地势相对平坦,应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农家乐等;西北森林资源相对丰富,气温偏低,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应以林下养羊、养鸡、食用菌生产、林下养羊、养蜂为主;宣汉城区靠近达州市,而且杨家河风景区初具规模,应以立体栽培花卉苗木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重点发展以苗安“清脆李”及毛坝的“梅花”及“农家乐”为代表的区域主导产业,带动和影响周边地区发展“特色”林下经济,进而实现“点”、“线”结合的林下经济发展产业链,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3.2科技普惠,扩面融资

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宣汉县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科技下乡、专业培训等形式普及科技知识宣传。现场操作试点示范,开启专家带技术员,技术员带家庭技术员等师徒培育模式,增加产业发展成效。在资金方面,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破解资金筹集难题,具体表现为以业主投入为主,农民土地(林地)入股,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充分发挥社会融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主动对接银信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农户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第6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 平原农区;林下经济;现状;效益;河南鹿邑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189-03

党的十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中明确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森林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平原农区人工林在保护环境、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资源供给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原农区相对人多地少,原生植被较少甚至绝迹,发展人工林是平原农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发展人工林受土地资源有限、林业投资周期长、管护成本、林农争地、林木胁地等多种因素制约,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民间资本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实现增产增效,以短养长,解决林业生产周期较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1-3]。“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林农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让林地早“下金蛋”、早产生效益,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巩固造林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鹿邑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总结了鹿邑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预计到2015年,林下经济发展面积4 400 hm2,占辖区林地面积的30%以上,林下经济产值达18 862.5万元,逐步形成林药、林菜和林禽三大特色,成立多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中来,实现林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 000元。

1 区域概况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邻安徽省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柘城县、睢阳区相连,地跨北纬33°43′~34°51′,东经115°25′~115°37′,东西长54.6 km,南北宽40.5 km,总面积1 238 km2,耕地面积8.27万hm2,辖13个镇、7个乡、4个办事处、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农场、55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18.7万人,人口密度1 042人/km2,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8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鹿邑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壤有潮土、砂姜土2个土类,境内涡河、惠济河、清水河、黑河、宋河等13条较大河流过境后注入淮河,年均降水量900 mm,年均降雨日数98.6 d,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2.4 ℃,生长期年均283 d,无霜期年均222 d,年均日照时数2 252.5 h。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水利、交通条件较好。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93.5亿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6 941元,林业收入600元,是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鹿邑县是全省第1批林业生态县和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60.8万m3,林木覆盖率22.1%。

2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1 林业资源

全县现有林地1.31万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0.6%,有林地面积1.104万hm2。林地大多分布在河道、公路、乡间生产路及村边围村林上。从实际情况看,除少量灌木林不宜发展林下经济外,其他林地均可采用林药、林菜、林禽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全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有1.24万hm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95%。其中适宜林下种植的有8 666.67 hm2,适宜林下养殖的有3 466.67 hm2,适宜森林景观利用的有266.67 hm2。

2.2 林下经济规模

据调查,截至2013年,全县发展林下经济1 666.67 hm2,总产值达4 098.0万元。林下种植面积400 hm2,产值1 956.30万元,其中林下种植辣椒面积66.67 hm2,产值210.0万元,林下种植牡丹面积266.67 hm2,产值1 520.0万元,林下种植小麦、大豆面积53.33 hm2,产值96.0万元,林下种食菌13.33 hm2,产值130.30万元。林下养殖面积1 266.67 hm2,产值达2 141.80万元,其中林下养鸡600 hm2,产值1 000.0万元,林下养鸭533.33 hm2,产值900.0万元,林下养猪133.33 hm2,产值241.80万元。2013年全县林下经济平均增收2.4万元/hm2。共涉及农户5 561户,为7 754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2.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各类主导产业不明确,自然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规模小,产销一体化的经济链条尚未形成,林下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一种原生态,规模化程度低,产业分散,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没有形成“龙头”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原则与目标

3.1 发展原则

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开发利用经济林地和用材林林下资源,在确保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突出特色,分类实施的原则[4]。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客观选择发展模式,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特色产业;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基层专业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经济科学发展[4-6]。按照各地林业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种养习惯,适时引导,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

(6)李关林菌种植基地。位于贾滩乡李关行政村,利用林地面积53.33 hm2,分布在村边太平沟两侧。林下种植平菇等食用菌,年产平菇500 t,产值100万元。

6 投资产出效益测算与分析

6.1 投资估算

6.1.1 投资标准。投入标准:鸡、鸭20元/只;猪1 000元/头;羊500元/只;牡丹、白勺1.5万元/hm2;辣椒1.2万元/hm2;平菇7 500元/hm2;黄花菜7 500元/hm2;小麦、大豆9 000元/hm2;农家餐饮50万元/处。

6.1.2 分项投资。牡丹、白勺1 666.67 hm2,2 500万元;辣椒533.33 hm2,640万元;小麦、大豆400 hm2,360万元;黄花菜133.33 hm2,100万元;平菇200 hm2,1 500万元;鸡、鸭74.5万只,1 490万元;猪4.6万头,160万元;羊1.58万只,790万元;农家乐5处,250万元。根据各模式面积和投资标准计算,全县至2015年发展的4 400 hm2林下经济共需投资7 880万元,其中林下种植投资3 750万元,林下养殖投资3 880万元,森林景观利用投资250万元。

6.2 产出估算

6.2.1 产出标准。鸡、鸭25元/只;猪1 200元/头;羊1 000元/只;牡丹、白勺3.9万元/hm2;辣椒3万元/hm2;小麦、大豆1.5万元/hm2;黄花菜3万元/hm2;平菇1.5万元/hm2;农家乐100万元/处。

6.2.2 总产出。牡丹、白勺1 666.67 hm2,6 500万元;辣椒533.33 hm2,1 600万元;黄花菜133.33 hm2,400万元;小麦、大豆400 hm2,600万元;鸡、鸭74.5万只,1 862.5万元;猪4.6万头,5 520万元;羊1.58万只,1 580万元,平菇200 hm2,300万元;农家乐5处,500万元。合计总产出18 862.5万元。

6.3 效益分析

6.3.1 经济效益。至“十二五”末,全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4 400 hm2,年产值将达到18 862.5万元,其中林下种植940万元,平均增收32 040元/hm2;林下养殖8 962.5万元,平均增收67 215元/hm2;森林景观利用500万元,平均增收37 500元/hm2;预计至2015年,林下经济户均年增收1 449.4元,投入产出比1.0∶2.4,平均增收42 870元/hm2。

6.3.2 社会效益。林下经济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形态和模式,逐渐成为农民的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林下经济建设,将有效解决近2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资,从而促进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6.3.3 生态效益。发展林下经济可显著改良林地土壤,减少森林病虫害,提高植被覆盖率,对防风固沙、降低扬尘、改善微生态环景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森林群落良性循环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7 参考文献

[1] 苏兰卿,赵道云,陶春清,等.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8):173-174.

[2] 杜砚明.新乡县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 翁翊.浙江省主要林下经济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4] 陈裕鹏.林下经济在上海的发展与实践[J].林业实用技术,2013(9):88-92.

第7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57-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但已经很难适应社会追求经济、环境效益的发展要求。在生态环境中,生态林业作为我国生态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林农复合经济经营模式被广泛的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传统的林业生产经济相比,其主要是利用有限的林业空间和土地资源,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采集以及森林景观等来进行的一个复合型的经济[1],林下经济对于提升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的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做好林下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林下经济是未来林业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剧增,造林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林地的空间越来越大,为林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广大的林农来讲也是一大福音,林农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林地空间来发展林下经济,在有效的空间和林地上开展复合型的林下经济,是林农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林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林下经济的发展是农民发家致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目标的有效统一,这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林业发展中,林地的种植单一、收益的周期较大和经济效益的见效慢,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林下经济的出现和壮大让农民看到了新的希望,重新燃起了靠林业发家致富的梦想。因此,只有通^不断研究创新,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提供更多的思路,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林下经济是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措施

发展林下经济是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措施。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的林业经济模式,将有限的林地空间和土地合理的利用起来经营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如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等,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下经济不仅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对于促进林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亦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2]。另外,在传统的林业发展中,林地的种植单一、收益的周期较大和经济效益的见效慢,这些缺陷大大影响到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而林下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将弥补了这些的缺陷,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林下经济是缓解土地利用矛盾的新途径

林下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将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土地紧张的局面。林下经济利用有限的林业空间和土地资源来进行种植和养殖等多种经营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而且还增加了林地中生物的多样性,对于促进林间的生态系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解决了我国目前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发展[3]。同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特别是林农的用地矛盾突出。那么林地的有效利用必须要寻找新的途径,而林下经济无疑就是最好的途径。

2.4 林下经济促进了就业和增加收入

林下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将会拉动周边各种行业的发展,这样就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了就业,缓解了我国目前就业难的问题。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加工,也需要交通运输和物流,更需要信息服务等,这些都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样会增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城乡的收入增加。另外,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综合型的复合经济,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有林业、农业、畜牧业、医药等多个行业,这就离不开当地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从而直接和间接地拓宽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就业渠道,促进了林业整个区域内的人口的就业率,增加了当地的平均收入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带动的就业率和增加财政收入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 现阶段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因素

3.1 资金不足

林下经济的出现给很多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都十分的感兴趣,然而,资金不足成了他们发展林下经济最大难题,很多农民想做又没有钱,只能看着别人发财自己却无能为力。即便是一些手头比较宽裕的农民,但是家里有老有小,需要开销的地方还很多,也不敢全部拿来发展林下经济,也很难下定决心来做林下经济,这将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些正在经营林下养殖、种植农户,也是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经营规模上也没有多大的进展,也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4]。因此,尽管很多农民都清楚发展林下经济是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但是资金不足却成为了他们放弃的主要原因。

3.2 农民承担不起经营风险

林下经济中的种植和养殖业,特别是养殖业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大,而农民在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都是比较缺乏的,如果中间出现一些经验风险,就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让农民倾家荡产或者背负着巨额的债务,这些都是农民承担不起的风险。因此,就会有很多农民在林下经济的开展上存在顾虑。特别是技术上,很多农民还沿用着传统的养殖方式和种植方式,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够了解和掌握,这就会在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利的因素,从而加大了经营的风险,最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很多农民一般选择观望或者犹豫的态度,不敢承担风险。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很多农村的农民都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家里发展林下经济。

3.3 基础设施条件差

由于林下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这样就会加大农民的成本投入。目前,在我国很多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地方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公路没有修好、水电等设施没有完善,甚至有的林场都没有通电,都是靠农户自己拉电来维持生产活动。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会导致一些先进的种养方式难以实施,还加大了农户的投入成本,严重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林下经济要想从规模上和技术上有所突破,是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如果基础设施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会影响到林下经济往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会不断增加农民的投入成本和打消农民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

3.4 对市场信息不了解

要做好林下经济离不开市场,而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可变性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任何产品的流通都要经过市场,可以说市场决定着林下经济的走向,也是指引着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方向。因此,可以说市场信息是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标,市场不仅引导着农民的生产活动,而且还决定着农民生产的产品所带来的回报。那么,如果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相关信息,就很难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把握住方向,就弄不懂生产什么能给自己带来最多的经济效益,久而久之就会市场所淘汰[5]。从目前的林下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很多农民在产品经营中,大部分人都是等着别人上门来收购或者到市场进行零售,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经济效益无从说起。

4 做好林下经济发展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政府扶持,落实林业改革配套政策

要想做好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是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的,而目前在林下经济政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很多政策都落实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政府的扶持,认真落实林业改革配套的政策。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应大力的扶持和引导发展林下经济,积极的对林下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从而因地制宜的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另外,相关的政府林业部门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改革配套政策,对于政策也要认真的落实的实处,让农民真正的看到政府的态度,从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4.2 加大对林下经济的宣传力度

要做好林下经济,必须提高人们对林下经济的认识,需要相关林业部门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和优势进行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农民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和优势认识。如通过新闻媒体、到村里广播、墙体广告等。另外,还可以组织人们参观学习一些典范的林下经济经营户,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抓好示范典型建设,总结推广示范户经验,不断提高示范户的经验规模和科技含量,从而推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6]。

4.3 加大资金的投入

要发展林下经济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哪壳暗牧窒戮济发展的情况看,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地方的林下经济发展基本都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此,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和鼓励信贷资金投向林下经济,多样化的为林下经济吸引更多的投资。政府要不断鼓励金融机构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支持,协调好金融机构并制定相关投资政策,放宽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贷款优惠政策,切实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7]。

4.4 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推广扶持力度

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民承担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要想发展林下经济,必须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手段,从而增强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相关林业部分加大对林下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并且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不断提升林下产品的特色和传统优势。另外,还要派遣专家到当地农村对农民进行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努力地推广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给农民,让他们少走弯路,也认识到政府是支持林下经济的,从而不断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4.5 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信息就像是农民和一些小企业的眼睛,如果连市场信息都不知道,那么农民和一些小企业就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这也是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重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市场信息服务机构,使之成为一个官方平台,积极地收集国内外新技术和产品市场需求等信息,然后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播媒体,及时向农户和企业,农户和企业也可以自行登录到平台中进行了解。另外,还要对辖区内林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及时地在官方平台进行更新,从而确保市场信息的及时、有效性,降低农民和企业的市场风险。

5 结语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林下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阮进生.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初探[J].现代园艺,2017(6).

[2]赵恩梅,邱玉山.黑龙江省林下经济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7(2).

[3]宋尚平.广饶林下经济实现2.5亿元[J].国土绿化,2017(2).

[4]蒋泽平,孙体如,胡高瞻.挂县强农结硕果林下经济富泗阳[J].江苏农村经济,2017(4).

[5]吴 岗,李伟东.浅谈沁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J].农民致富之友,2017(6).

第8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一、林药模式

1.模式适宜地区和地类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山坡中下部荒山造林地,平原区。

2.模式配置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牡丹、兰花、金银花和王不留等中药材,金银花、王不留株行距0.8×0.5米。株行距为0.25米×0.40米。

3.模式特点及效益分析

全市种植37597亩,主要分布在内黄、林州、龙安、汤阴等县(区)。内黄县六村乡破车口村土地2100亩,林下种植,每亩5500株,亩产250斤,每斤可卖25元,亩效益达6250元以上,全县林药已发展到3万余亩,产值达到1.87亿元。金银花栽后第二年亩可采摘干品14公斤,产值560元。也可采集林下野生的中药材,主要有连翘、酸枣等,丰富的野生资源为林农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在山区,成为部分群众固定的一项收入。该模式可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既达到林下经济,改善生态的目的,又解决了林农收益,是一个较适用的模式。

二、林禽立体经营模式

1.模式适宜地区和地类

豫北地区低山丘陵区山坡中下部荒山造林地或平缓山地。

2.模式配置

以放养、圈养为主,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

3.模式特点及效益分析

全市发展29480亩,内黄县杨树林下养鸡每亩可养500~600只,共养柴鸡8万只,每只柴鸡净利润50元,柴鸡营养丰富,有滋补养身作用,柴鸡蛋每斤可卖12元,柴鸡蛋营养价值上乘,味道鲜美,对保护心血管非常有好处。每亩速生林可养殖2000只种鹅,一茬种鹅出栏期80天左右,一年可养殖2茬种鹅。每只成鹅平均出栏可达7斤,从鹅苗长到成鹅,成本大约25元,一只成鹅平均可卖35元,每只纯收入10元左右。每亩地按养殖2000只鹅,每年2茬计算,一年养殖肉鹅纯收益为:10(元/只)×2000(只/亩)×2(茬/年)=40000元/亩。养殖蛋鸡3万只,年收入达200多万元,并且带动了周围100多农户从事林下养鸡,养殖规模达5000多只,年可创收400万元。

三、林粮种植模式

1.模式适宜地区和地类

豫北地区种植业发达的乡镇平原、沙地林下经济地

2.模式配置

枣树-黑小麦、彩色玉米、黑花生、彩色红薯等间作模式,枣-黑花生、彩色红薯间作模式株行距3×10米,以枣单行,南北走向,间作地上第一茬全面种植小麦,第2茬间作黑花生、尖椒,尖椒提前在苗床育苗,在麦收后移入林下地间作。亩收益达到2500元以上。年产值达到680万元。在枣树下间作黑小麦、水果型彩色玉米、黑花生、彩色红薯、金手指葡萄、金秋蜜桃等特色农产品,每亩收入可达8500元。该模式既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又可增加退耕农民的前期收入,培植后续产业,经济效益较高。

3.模式特点及效益分析

该模式既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又可增加农民的前期收入,培植后续产业,经济效益较高。尖椒每亩年产值可达1800元,黑小麦每亩年产值可达680元,间作模式前期年产值可达2480元,到枣丰产期效益更佳,枣农椒间作年亩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

四、林菌一体经营模式

1.模式适宜地区和地类

豫北地区乡镇平地、沙地林下经济地。

2.模式配置

豫北地区种植业发达的乡镇平原、沙地速生林下养殖。

3.该模式特点及效益分析

利用林荫地,大力发展金针菇、食用菌。全市共发展3280亩, 9000万袋,经济效益达1.5亿元。

五、林游模式

1.模式适宜地区和地类

豫北地区种植业发达的平原、沙地林下经济地。

2.模式配置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内黄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每年举办红枣文化节、桃花节等。

3.该模式特点及效益分析

第9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规划;服务体系;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S759.8;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20-05

Abstract: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including under-forest planting, under-forest breeding, forest landscape tourism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forest l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shorten forestry production term, promote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and form a good situation of mutual support and promotion for forest and human. The under-forest economic area of Pu’er City is 30.13 hm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planting and breeding modes, such as tree-herb, tree-fungus, tree-vegetable, tree-poultry, tree-livestock, etc., the forest integrated output value of the city is seven billion five hundred and thirty million RMB Yuan in 2014, which amounted to 44.3% of the city’s forestry output value. It believed that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had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Pu’er City’s economy and a leading industry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paper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ning, unsound marketing circulation, insufficient funding, imperfect service system,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planning; service system; Pu’er City

林下经济指的是不以采伐木材为主要生产目的,而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以及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的生产经营活动[1]。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发展模式多样,就业容量巨大,从业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既能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空间,又能加强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利用,协调发展[2,3]。

在普洱市发展林下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森林物种资源、多样的气候类型、独特的自然条件等优势,实现林产业发展从单一利用木材资源向综合开发林木、林地和景观等资源的转变[4],深入拓展林业生产的空间和领域,缓解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挖掘林业生产潜能,提高林业生产力,增加林农收益[5],提升林业综合效益,让广大农民群众“不砍树、能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目前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6]。为摸清林下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快发展,笔者在总结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普洱市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为加快发展普洱市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1概况

普洱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西南部,国土面积为45 300 km2,山区面积占98.3%,全市海拔317~3 307 m,年均温15.3~20.2℃,年无霜期在315 d以上,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全市现有林业用地313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0.6%,居全省各州市之首。森林覆盖率达64.9%,林木绿化率67.2%,活立木总蓄积2.25亿 hm2,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有较大幅度增长。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276.8万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4%;灌木林地20.3万 hm2,占3.5%;未成林地7.5万 hm2,占2.4%;疏林地0.8万 hm2,占0.3%;无林地7.6万 hm2,占2.43%。

2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7]。普洱农业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山区开发是解决普洱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普洱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很有限,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已无法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只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以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才能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渠道,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发展绿色林业产业、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潮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提高了农民经营森林的动力,增加了森林蓄积量,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林下经济生产的是绿色产品,增加的是绿色GDP,实现的是绿色增长。

3)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产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延伸产业链,加快农村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8]。

4)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深化林权改革的重要举措[9]。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既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又有助于提高林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绿色产业,能够持久发挥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促进林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进一步释放林业生产力,达到巩固林改成果,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

3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普洱市从2007年开始大量发展林下经济,采用“山地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大企业独立开发”等管理模式[10]。2014年实现林下综合产值75.3亿元,占全市林业产值的44.3%,比上年增长10.36%。共发展林下经济开发公司68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户,市级龙头企业21户,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15个。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30.13万 hm2,据统计,林下药材、林下蔬菜种植面积达0.75万 hm2,林下动物养殖基地19.00万 hm2,养殖规模353.5万头(只),林下采集面积达4.53万 hm2,采集2.04万 t。当前,林下经济涉及农户18万余户,从业人员30万余人,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3.1林药模式

在林下种植石斛、草果、砂仁、茯苓、黄精、白芨、重楼等药材,对这些药材实行半野化栽培,管理起来相对简单,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但收益显著[11]。林下种植中药材年收入可达7 500~10 500元/hm2。例如,普洱天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针阔叶混交林发展仿野生石斛种植,其规模近400 hm2,并在树下套种重楼和黄精等药材,带动了周边百余户群众,实现年均增收200多万元。

3.2林菌模式

在速生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大面积利用闲置林下土地,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又是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二者互惠互利,实现了良性循环利用。目前,全市以黑木耳、灵芝、香菇等野生菌为主的规范采拾基地已达0.67万 hm2,可实现纯收入75 000元/hm2左右。

3.3林菜模式

林木与蔬菜间作种植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普洱市林下蔬菜种植主要有刺五加、甜菜、香椿、树头菜、刺包菜等种类,种植面积达0.33万 hm2,一般年收入可达10 500~18 000元/hm2左右。

3.4林禽模式

在郁闭的灌木林、林分、果树等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还可养殖土鸡、蛋鸡、鸽子、野鸡等生态禽类,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12]。如宁洱县磨黑镇老马箐咖啡场在13.3 hm2龙眼树下养殖土鸡,实现了龙眼树生物防虫的目的,每年还能销售近10万只土鸡,产值100多万元。

3.5林畜模式

主要利用林下野生或人工种植的饲料植物为牛、羊、猪、鹿等大型牲畜提供饲料,获得绿色、安全的动物产品[13]。如镇沅县恩乐镇团结村丙田组在经济林下养殖种豪猪500多只,年收入达110多万元。

3.6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模式

普洱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林下动物养殖部门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势及林下资源,有针对性地指导开展科学驯养繁殖,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目前,全市共有70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养殖户),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达30 000头(只),主要养殖赤鹿、野猪、竹鼠、豪猪、七彩山鸡、灰雁等,年产值超过5 000万元。

3.7林下采集加工模式

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的采集加工,不断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普洱市林下采集加工主要是以野生菌、松脂、野生菜等的采集加工为主。可食用的野生菌有奶浆菌、大红菌、牛肝菌、鸡土从、黑木耳、灵芝、香菇等,全市年可采拾野生菌2万 t,实现产值4亿元。全市可采脂思茅松已达近5 000万棵,年产松脂16万 t左右,林农从中直接获益15亿元。全市年采摘野生菜1万 t,实现产值2亿元。

3.8林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普洱市发展最快、效益最高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14]。全市生态良好,大力发展森林旅游,通过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着力打造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有效保护了资源,使游人在普洱这个原生态的天然氧吧里可以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而且大批游客为普洱森林旅游带来了每年近2亿元的收益。

4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政府虽然对林下经济发展较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但目前为止普洱市还未出整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缺乏长远规划和创新思维,思路不够开阔。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与有效的林业科技投入,大多数林下资源仍处在低层次的初级开发阶段,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品种单一,导致产业牵引力不强,发展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品牌不多,产量不够,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由于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定单销售,无法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4.2科技支撑不高,贡献率低

基础研究薄弱,开发能力不足[15],程度不深;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滞后;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良种基地建设数量不足,良种供应能力较低。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产品开发层次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不足,科技研发与市场消费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3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16]

非木材林产品资源配置低效,经营分散,缺乏有效组织,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之间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使得资源利用的经济收益难以最大化。例如,当处于减产小年时,提早采收,影响产品质量;而当丰收大年时,竞相压价,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非木材林产品的生产者在参与市场交易时处于信息劣势方面,难以了解价格变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利用收益的不公平。非木材林产品的流通环节过多,大部分非木材林产品利用收益实现在流通环节,而非木材林产品的采集者、培育者获取的收益较少。

4.4资金投入不足,整合不力[17]

长期以来,因发展观念落后、规划滞后,林下经济的发展扶持政策尚缺乏,缺少支持优势产品产业建设的专项投资,且有限的资金投入较为分散,难以满足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导致林下经济布局分散,经营规模偏小的问题突出,地域产业特色不明显,加工带动力不强劲。加之行业投融资和保险体系、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林下经济产业带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虽然大多数农户和企业对发展林下经济抱有很高期望,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致使在规模扩大、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止步不前,阻碍了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5林下经济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由于缺少相应的联动协调机制,得不到必要的项目和资金扶持,加之相关的技术指导、种苗保障、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服务不到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体现在质量监督体系和检验检疫检测机构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宣传贯彻执行不到位,林下种植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和林下养殖的优质产品以及采集加工率工作认证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林下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缺乏,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面对市场一体化的大局,基层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产业的链条还很脆弱。虽然有一些大型龙头企业,但产品加工较为简单、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组织,产业集群没有发展起来。加之普洱市大多数林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普遍存在着路、水、电、通信等设施不配套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全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5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5.1加强林下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18]

林下经济发展以确保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促进农村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为方向,必须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地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保证利益最大化。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要突出科学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调查,摸清区内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类型、面积、环境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林地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等信息,科学确定林下经济的种类与发展规模,分区域确定符合实际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明确具体的规划区域,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突出普洱市特色。要突出具体的建设内容,提出指导性的标准、要求、模式,避免将规划局限于政策层面上的概括性表述。近期规划要目标具体,突出可操作性;中远期目标要思路清晰,方向明确,突出前瞻性和战略性,提出长远战略目标及相应对策;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规划指导标准要定性、量化,充分反映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

5.2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发展推动体系

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的实现,仅靠单一、分散的农户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需要有政府及相关的生产合作组织进行推动和合理的引导。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林权制度改革后,多数林地已确权到户,然而可开发利用的林地大多处于偏远山区,所以林下种植较为分散。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让广大林农参与其中:1)加大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培育力度[19];2)加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力度;3)加大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发展力度;4)加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力度;5)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5.3完善林下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林下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有了市场才能增强农民参与生产竞争的信心,林下经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才能得到保证,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20]。所以要不断开拓市场、加强林下经济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林下经济品牌,推进林下经济农产品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