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经济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与审计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近年来,每年报考我校会审专业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此专业的毕业生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此专业的入学基本要求是:1、参加当年高考并正式录取;2、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由此可见,数学基础对此专业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此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的调研和与专业老师的多次交流可知:此专业涉及的经济数学内容较广、不系统、要求程度不高,但却对学生要求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从表面上看,我们调研的此专业的教材没有很深奥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思想和方法却贯穿始终。
二、我校会审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现状
由于学生在小学和中学的数学学习是单纯的数量运算,很少涉及数学概念延伸的经济意义。而在经济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和经济学问题相融合,而数学概念的引入和推导包含着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就是微积分思想。另一方面,数学概念的引入,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不容易接受,许多学生一遇到在数学概念就发怵,心理上就会有抵触情绪。相对于概念,计算就比较容易接受,从教学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计算课上学生就比较活跃,也容易产生成就感。但如果不知道数学概念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会计算再多的题也是没有用的。
三、会审专业学生专业课所必备的能力
虽然此专业的专业课程中不需要太深的数学知识,但需要学生用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来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并且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财务管理这门课,完成一项任务,往往需要3-4步骤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完成任务。而经济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高职经济数学改革中的误区
这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数学教学的进行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从历史上看,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曾走过两个误区:其一是以学科知识的本科压缩型的教学,是按照数学的知识体系和顺序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理论而轻应用;其二是实用主义地肢解知识体系,为应用而应用的教学。“破碎”的知识,很难构造人的思维体系,没有思维方式,就更谈不上应用。前者偏离了培养目标,后者背离了科学规律。两者均违反了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则。
五、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一线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经验,经济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和经济学的内容相对应,以下就来分析一下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一)函数方面在经济中的应用
函数方面在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函数上,我们可以例举很多的经济函数,如:现贴、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了、收益函数、利润函数等等。在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市场交换商品,消费者购买是为了得到它的收用,生产者提供商品为了获取利润,而市场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我们知道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商品价格的函数,而收入与成本都可以说是产量的函数,也可以说是价格的函数,利润是生产者扣除成本的剩余部分,它也是产量的函数。
(二)极限与级数方面在复利中的应用
经济数学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联系最紧密。比如:与广大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是利息计算及借款还款问题。连续复利问题:设某顾客在银行存入本金p元,年利率为r,n年后他在银行的存款总额是本金与利息之和。如果银行规定年复利息为r,试根据下述不同的结算方式计算顾客n年后的最终存款额:(1)每年结算一次;(2)每月结算一次,每月的复利率为r/12;(3)连续复利,按名义年利率r不断计算复利。解:(1)每年结算一次时,第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1+r)^n;(2)每月结算一次时,复利率为r/12,共结算12n次,故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1+r/12)^12n;(3)连续复利结算,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e^rn。如果某人在银行存入1000元,复利率为每年10%,分别以按年结算、按月结算与连续复利结算三种方式计算,10年后此人在银行的存款额按年结算P(10)=2593.74元,按月结算为P(10)=2656.06,按连续复利结算为P(10)=2718.38元。
(三)导数在边际分析中的应用
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导数的联系极为密切,涉及到的有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极值最值等等。边际问题在数学上可以表达为总函数的导数。比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考虑的根本目标。由微积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润最大化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零的点获得。利润为收入与成本之差,边际利润亦即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之差,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应该增加活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活动。
(四)微分方程在经济中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有关广泛的应用,有关经济量的变化、变化率问题常转化为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比如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分析:商品的需求量(供应量)问题;产量、收入、成本及利润问题;国民收入问题;国民债务问题;流动收入、消费和投资问题;商品存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等等。
(五)定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对一已知经济函数F(x)(如需求函数、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等),若已知它们的边际函数,可求得它们的原经济函数,并可求出原经济函数从到的变动值(或增量)。
(六)对偶理论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对偶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学中的相互确定关系,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方面。产出与成本的对偶,效用与支出的对偶,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对偶关系,经济系统中还有许多其他这样的对偶关系,经济学中常常利用对偶性来进行经济分析。
(七)线性规划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是线性方程方面组理论在经济分析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从数学模型看,它是从数量方面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一种线性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已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的许多部门也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经济数学中的投入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各种消耗。例如原材料、设备、动力、人力、资金等的消耗;产出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结果,若从事的是生产活动,产出就是生产的产品。投入产出分析既能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技术水平,又能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平移和经济预测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
(八)运筹学在最优化中的应用
在一个复杂体系中,涉及到大量人力和其他资源的统筹组织和安排,最优化应用分析的、经验的和数量的方法,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为制订最优的管理决策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上所举非常有限,还有许多经济数学中的经济案例。比如:现贴、极值与最值、弹性分析、数学期望与方差、误差分析、假设检验、概率分布、样本分布、回归分析等等,这些数学知识都能在会审专业的专业课中得到应用。
六、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教师应该把经济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从数学能力
的角度讲给学生听,教学时力求通俗易懂,任何数学形式再复杂,总有它简单的思想实质,所以这一点在教授经济数学时教师一定要明确。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也不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更应该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能力,思想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经济学和数学的融合力度,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经济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其次,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以经济问题中去,以日常中的经济现象为案例,加大数学和经济的结合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热情,学以致用。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任何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会用这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经济数学的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经济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当代,经济科学的发展和数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很难培养出能够把握当代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来的。
七、结语
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 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
(一)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而当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凤毛麟角,很多案例不是编写的过于简单就是案例的完整性不足,这样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此外,一些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其与课程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充分的体现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而一些国际经贸公司为了商业保密在提供一些信息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颇,这样就使得案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限
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高水平的教师,而目前高等学校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教学的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实战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法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对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来,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而当前高校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其自身的分析案例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就导致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实现出来。因此,在推进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要优先选择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小的广为人知的案例,以此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者,要注重案例的难易程度的控制,使其能够控制在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同时还不能够过于简单;再者,要注重案例的教学方式,在设置相关问题时既要设置一些封闭式问题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供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案例的种类要进一步多样化,不仅要有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要有失败的案例,使得案例能够跨越国界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为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服务。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案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掌握案例教学的真正内涵;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最后,针对当前很多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实战经验不足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让任课教师前往国际贸易单位或者公司实习或者是聘请国际贸易公司或者是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来校任教,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设置必要的讨论交流环节,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能够找到教学案例中运用的国际经贸专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而使得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结语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
在双语教学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语言的掌握是目的,就“教学语言”而言,语言的使用是手段。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英语,双语教学更不是为了满足日常英语口语训练。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两种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向学生传道授业,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为双语教学课程是一门用特殊语言(通常是英语)传授知识、开发能力的课程,其根本着眼点应该是“知识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
2.双语教学的原版教材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是直接影响双语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编写或引进了部分原版专业科目英文教材,但如果大范围开展双语教学,合格英文教材特别是原版教材缺乏的问题仍很突出,而英文参考书目或资料更缺乏。笔者认为应利用多种形式大量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具有许多优势,英文规范、内容新颖,能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进程,针对性、实用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而且使用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普遍提高本科生英语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对学生尽快接触到国外该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信息有很大帮助,对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与国际同类学科接轨有极大促进作用。
3.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但是,中外思维方式不同,教学体系不同,原版教材的跳跃性较强,与我国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文科教材还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为使双语教学能符合中国国情校情和富于成效,高校双语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第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原版教材一般较为正规,经过教学实践反馈和多次再版完善,其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语言地道。但是在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国的教学要求和实际,因此不能直接照搬。第二,要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行双语教学还会遇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如何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值得深入思考。第三,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双语教学应为多媒体教学,这样可增加互动性和兴趣,节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简言之,在原版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上,既要坚定不移地使用原版教材,又要在使用原版教材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与质量。
4.学生英语基础总体欠佳
学生英语基础总体欠佳,造成在专业课上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错位。如果双语教师采用全英语授课,但学生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听、说、写能力欠缺,会难以听懂教师讲课,也难以用英语回答问题,这必将影响教学进度和师生互动性。如果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内涵,将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上,则会把双语教学变成语言教学,学科教学变成外语教学。由于语言的限制,教师授课惟恐语言表达出错,不能自由发挥。原来可以讲得很生动的课也由于语言问题变得呆板无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作为学生,平时需要多注意专业词汇的积累,强化英语阅读技能,课前要进行预习,课后要用足够的时间复习。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在选择外文教材时要考虑学生们现阶段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中英文结合,注重教学效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讲义,更不要被语言束缚了自己授课水平的发挥。
5.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双语师资的素质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俱佳,能够中文与英文自由转换。对双语教师的更高要求是要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高尚的文化品格和敏锐的文化批判力,要求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然而,大多数专业教师长期处在母语环境中,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很难做到驾轻就熟。所以,学校应加强双语教师的英语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确保双语教学质量。
二、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做好教材的编选工作
拥有英文教材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潜移默化学英语的好环境。但原版外文教材也存在不适合我国课程体系、价钱十分昂贵等问题,有些课程难于找到相应的外文教材。鉴于以上情况,一方面,在选用外文教材时,要认真进行挑选,尽量找到合适的教材;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不能一味依赖引进的国外教材,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自己的双语教材。国内有很多在英语国家留学或工作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掌握了纯正的英语语言,同时对学科发展前沿十分熟悉,完全有能力编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水平的英文教材。
2.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
在开设双语教学时,必须考虑课程的特点,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课程的难易程度。对于课程内容较难、与国际联系不紧密、缺乏外文原版教材、师资匮乏的课程,暂时不宜开设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应主要用于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
3.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双语教师相对于用汉语授课的教师来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大得多,不仅对外语能力、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备课工作量也远大于汉语授课。而且双语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不一定能得到学生好评。因此,对于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国内外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4.创造有利于双语教学的校园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十分重要。双语教学应实行课上、课下相结合,生活、学习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双语环境。学校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多采购外文图书杂志,并对学生开放。学校团委、学生会应积极开展各种英语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网站的作用。甚至可以考虑配备专门双语辅导人员。
5.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双语教学同样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进行指导。应克服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使双语教学真正纳入规范管理。不过,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和个性,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选取上给教师广泛的自。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素描教学改革
一、素描教学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素描教学改革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2012年底召开的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2014年8月份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3月份,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交流时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科技、文化、教育创新发展不可或缺,具体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抓住机遇,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及时调整思路,深化改革,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践对素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其路径进行探讨。素描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在借鉴欧美先进设计教育经验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调整,已逐步从注重技能转变为注重思维,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创新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上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培养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1],传统的素描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随课程性质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课程名称也做相应调整。目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名称是造型基础或设计素描,这说明素描教学目的已从传统的研究客观物象外在特征转向研究事物内在结构形态,通过对物象内部结构形态的不断提炼、设计,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态,理性推导代替了传统的感性表现,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思考、体验、探索的过程,这一转变大大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作为艺术设计教育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素描(又称设计素描、造型基础)肩负的责任重大,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由于素描实践涉及的问题较多,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会有差别,因此,如何适应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素描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一)通过素描实践培养分析事物之间特定关系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反映在素描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分析、意象表现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往我们的素描教学体系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追求精确再现物象的外部形态、肌理、质感、明暗关系等方面,这种素描实践的结果只是表达了物象自身的客观存在,无法建立起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特定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深入研究对于设计素描来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客观物象特有元素以抽象化的形式被提炼出来,经过在画面上设计、重组,才能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准确描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充分把握事物的各种信息,这就涉及我们在素描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结构解析。解析的过程必须建立在事物存在特征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流于臆测、做作、无生命力,而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结构,一幢大楼没有框架结构无从建起,一粒种子没有特定的组织结构无法生根发芽,一件产品没有内在结构就不会有外部形态的存在。可见,结构解析是认识事物、表现形态、设计形态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造型中的“结构”是什么呢?结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结合、构造形态,是事物存在的状态。“结构”一词并非造型艺术专有,传统用法多指建筑构件的组合、安排,如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新序》有:“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结构”一词用于素描,是艺术家运用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表现手段分析、表现客观对象的组织关系、存在形态、运动状态的客观依据。结构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关系到对形体的塑造、空间的表现、产品的设计创造等,从造型基础、构成基础到形体构成与模型制作、包装设计、版面设计、容器造型等,几乎所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都涉及结构问题。
(二)通过素描实践培养以设计为目的的事物结构解析能力
讲到设计素描中的结构问题,首先要对素描课程性质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绘画上的素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素描指一切以线条或单色表现形式为主的平面造型艺术;狭义的素描是指借助铅笔、炭笔、钢笔等工具,以线条、明暗调子塑造形体,以研究物象的形体结构、光影变化、空间关系、质地特征为目的的艺术形式。根据研究的方向不同,素描可分为绘画素描、设计素描,绘画素描讲究的是对事物外在形体的客观再现或主观表现,事物内部结构关系虽然也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其表现的主要目的,结构表现只是为外在形体服务的。而设计素描却不同,事物内部结构本身就是研究的重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重视结构并不能就此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客观物象的组织结构关系为重点的一种素描表现形式,设计素描却是为设计本质服务的造型艺术形式,研究结构是为了发现形态结构组成的基本规律,为新形态的设计创造奠定基础,无论是内涵上还是外延上设计素描都远远大于结构素描[2]。设计素描研究结构的过程即为结构解析过程,结构解析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1)以线的形式表现客观物象的内部结构形态,通过线条的虚实、疏密表现结构与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透视变化;(2)利用物象轮廓线或物象内部结构剖面所产生的重叠、透叠关系提炼出各种单元形;(3)按照不同物象形态特征对单元形进行简化、重组,进而分析出物象内部、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存在关系;(4)按照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加强或减弱单元形的轮廓特征,完成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解析。
(三)通过素描实践培养以创新为目的的物象重构和意象表现能力
当物象的基本形态通过解析被提炼出来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形态进行画面的重构。重构的过程是发挥创新思维的过程,意象表现训练通常是创新能力训练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画面形式设计、点、线、面组合、肌理材质运用等不仅需要理性的构思安排,更需要借助意象化的表现才能充分体现出作者情感和画面精神内涵[3]。由此,必须进入设计素描另一个重要环节,即意象表现环节。意象是什么?意象不等于随心所欲,也不是激情宣泄。设计素描的意象表现是作者综合运用从物象解析阶段提炼出来的点、线、面、肌理、纹样等各种形态元素进行形态设计创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创造性设计现象。结构解析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形态,前文我们已对结构解析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只有充分把握了物象形态基本构成元素,才能使新形态设计创造成为可能,立体主义绘画就是从自然形态中抽取各种构成要素,重新组合创造出复杂的抽象画面,这种从自然的立体形态到结构形态的平面元素,再到重新创造的、反映意象思维的立体形态的表现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达过程,因此,意象表现也是设计素描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习惯上人们会认为素描训练是以有序、严谨的理性思维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的过程,事实上从艺术形式美的角度看,素描意象化表现同样能像纯绘画一样赋予作品强烈情感表现,尤其是设计素描相对于侧重理性分析的结构解析来说,意象表现更易获得艺术创造的自由空间,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急需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规划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课程体系都需要围绕创新能力培养中心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认真设计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案,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将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体到素描实际教学中,比较理想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是通过强化实训过程的认知体验,改变过去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学习的机会,由浅入深,从认知事物,把握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到分析事物的组织结构,再到对事物本质形态的重新组织安排,最终通过意象化表现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一个注重过程体验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地素描教学体系一旦建立,将能够有效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目的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周飞战.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艺术教育,2011(5):64.
[2]张旭.高校美术设计素描创新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33.
关键词:工作室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想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该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室内外设计与装饰工程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定位设置的。据调研,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依旧沿用最早的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以单门的课程为主要构成形式,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学的技能化不强、校企结合联系较差,社会与学校脱离,学校按现有的资源及认知培养学生,社会的真实需求不能与学校教学相互联系,学生与社会相互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突显民办教育的灵活机动的发展特点,可以利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尝试改变目前状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三结合一带动,其中三结合是:课程内容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师主导与传帮带相结合,互相提升;传授方式与启发式相结合,辅助日常教学。一带动是利用竞赛带动整个年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利用工作室制进行教学以外的拓展和延续。
一、课程内容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采用“引进项目”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或虚拟项目进行演练,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制作,教师充当项目总监的角色,掌握学生项目制作的阶段性进展,全程进行设计、技术等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工作室的建立给予学生适合自身专业特点、实习实训的良好平台,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工作室与当地企业结合,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应用场所,又为企业提供了实训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建立设计工作室可以全面检验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师主导与传帮带相结合互相提升
工作室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起到主导作用,主要负责项目流程管理、项目时间节点审核、安排项目时间进度等,解决设计流程中遇到设计与技术问题,整合资源,使项目达到良好的效果,保证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工作室成员公开选拔各个年级的优秀学生,成阶梯形递减。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成员比例分别是3∶2∶1,由高年级较为优秀的成员负责带动低年级成员,形成逐级负责制,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工作室成员内部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传授方式与启发式相结合
工作室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教师只抛出一个问题或是一个主题,让工作室成员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或对问题的独立见解进行分享,传授正确的方法,使传授与启发式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利用竞赛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小组成员参加一到两项设计竞赛,以此结合日常教学,将平日所学课程做系统贯穿,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熟悉设计流程,发挥创新意识,以点带面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艺术设计类教学和一般教学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加灵活;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使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项目式教学、国内外竞赛、实践等融为一体;强化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突显创新精神,更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
作者:马玉锐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32-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上要有较高水平。但是,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不能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特征,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该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有一定的偏离。如在师资力量上较为薄弱,多是以刚毕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为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以设计基础课程代替了传统的造型艺术教学,如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但是,在各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课堂以讲授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正在于其实践性,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后必须参加设计实践活动,在设计实战中迅速掌握该专业技能。但是很多高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却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只安排一小部分,甚至没有实践课时安排,无法满足该专业实践性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只能面对黑板纸上谈兵,不能把设计活动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来。
第二,设计工作室利用率不高。目前大多数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有工作室的设置,但是工作室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有的工作室管理存在不合理现象,学生无法使用工作室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甚至有的长期关闭,机器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缺少实际设计项目。能够让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的设计项目太少,学生只能从老师讲授的课堂知识中获取间接经验,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要求,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与设计工作衔接。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进探索
第一,重新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和比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要体现其实践性特色,增加专业实践环节和比重。虽然该专业借鉴了传统造型艺术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比如写生、专业考察实践环节,但是仅有这两个基础性的实践是不够的,应更多地增加各门课程内的实践环节。比如专业实习环节,让学生阶段性的到社会企业中实践,积累实际设计经验,再回到学校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学习,与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渗透,这样的实习环节可以在高年级学生中多次安排;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或多个设计主题,学生根据这个主题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市场设计动态,充分发挥主观设计能力,并把设计方案表现出来,这个实践环节可以多次安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环实践并总结经验,快速提高自身设计能力。
第二,提高设计工作室的使用率,增加学生在工作室中参与设计的实践机会。一般情况下,工作室是由一位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负责人,其领导两至三名高学历且有一定设计经验的专业老师共同组建成一个核心设计团队,学生自愿进入工作室学习,参与到老师的设计项目中来,以获得直接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际设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室的软硬件资源,可以以团队合作或个人方式承接一些大大小小的设计项目,甚至是校园内学生个体的小型设计订单,都可以把它们引入到工作室中来完成。
第三,以学校或学院名义承接实际设计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来。除了增加课程内实践环节和提高工作室利用率之外,以学校或学院名义承接的一些大型设计项目或校企合作的社会项目,也能为学生提供诸多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学习机会。每个项目或课题可以带领多名学生参与,利用学生课外时间,针对学生专业特长进行人员合理安排。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了多种专业知识,教师需要以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借助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指导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调整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更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要求。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参照传统教学模式,应最大限度地给予该专业发展的自由空间,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外,走进实际设计项目中去,真正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加强教学实践模式的开展,在笔者所在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教学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情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全程体验实践项目的各个环节,既完成了规定的知识构建,又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感受市场、感受社会,毕业后顺利走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岗位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双语教学为例,阐明了双语教学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双语教学实践中的五个重要环节,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程考核方案等,探讨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双语教学;教学实践;课程评价
高职类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市场紧缺的基础技能型人才,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双语教学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授课的传播方式。本文通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环境艺术设计》的双语教学,探索出适合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内涵是利用艺术设计的手段营造美好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双语教学是对现有教学手段的延展,通过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拓展专业视野。开展《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双语教学可紧跟专业理论发展的需要,将国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案例融入教学之中;加强双语教学能够满足行业国际化发展对高质量、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产生的巨大需求;加强双语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把握前沿的风景园林学科动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获取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的能力;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专业学习来带动英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提高了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自身的外语水平及整体素质。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思路
2.1教学理念
双语教学的定位是“专业学科教学”,而非“纯粹外语学习”。其教学的本质是将母语与外语相结合,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借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营造更为轻松的教学气氛;课堂教学应以案例为引导,利用启发式教学,从而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多重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双语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接轨的、符合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
2.2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建设改革的核心,这对课程建设改革是否成功至关重要。结合《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中英文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学习在景观设计和施工阶段中如何利用最先进的设计方案理念及施工材料和技术,并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及专业水平。
2.3教材选择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进行高质量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环境艺术设计》双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材的选择,更要注重教材的专业性、科学性、新颖性与启发性,并通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选用教材推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程(英汉对照)———EnvironmentalartdesignEnglishtextbook》;《环境艺术设计制图(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英语》等。
2.4学生培养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本身存在理论基础不强,英语基础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针对这几方面,建议从大一进校就关注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培养,努力营造双语课程开展的氛围。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多种教学手段,能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环境艺术设计》双语课程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并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学过程缺乏互动的授课方式。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独立搜索信息、科学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课程双语教学中更应多借助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更加有趣、生动和形象,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要依靠最新版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英文教材为主,同时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及设计方案实施的现代化技术和材料,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教学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的考核方案探索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打破传统、单一的“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双语课程的考核分为以下三部分:
(1)学生的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
(2)课堂学生之间的讨论、发言、团队合作及师生互动(占总成绩的60%);
(3)设计作业提交和汇报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占总成绩的20%)。这样通过多途径灵活的考核形式来鼓励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及团队协作完成设计项目,进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实践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艺术专业进行双语课程还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双语师资严重缺乏。高职类院校能够承担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师是凤毛菱角,因此,在师资队伍培养上,建议鼓励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能去国外进修培训,提升专业英语和设计的能力,并邀请大型设计类公司的设计师前来参与授课。
(2)艺术类学生英语水平较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是针对二年级学生开设,在平时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英语状况,建议先采取学生选课的方式,面向英语基础较好且对双语教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单独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双语课,这样打破年级授课限制,确保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双语课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在双语课程的学生中积极性和参与性。
(3)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对于高职类双语课程的评价仍然采用和普通专业课程同样的评价体系,即以学生评教为主,督导处打分为辅的方式。针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估,应结合学生、教师同行、督导处评分及企业评价四个方面建立一个评价体系。首先是学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中的教材选择、教学形式、教师授课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教师同行对于双语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表达进行评价;再次是督导处对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式、授课效果等进行评价打分;最后是通过企业的反馈,通过对接受过双语课程教学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英语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史雅静.在高职园林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尝试[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S1).
[2]陈展川,侯则红.园林规划设计课互动式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