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现代农业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建设

第1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推进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为鲜活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食品的主要生产原料和组成部分,源头控制主要在农业领域。因此,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核心,控制住了农产品的危害因素,也就基本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控制农产品危害因素的过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方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落实农业标准化。产销衔接,城乡一体,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联结。特别是千家万户的农业小生产,如何对接国内国外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如何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始终是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节约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将会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善农产品对外贸易,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既是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手段,又是防止国外不安全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有效技术防线。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其技术优势广泛设置贸易壁垒,阻挡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向我国大量出口农产品。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握国际贸易规则,充分运用标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促进和调节作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带来历史机遇

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发展理念创新,必将筑牢农业标准化的思想基础。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管理方法,农业标准所应用的领域、主体和阶段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实现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现代农业建设催生组织形式创新,必将壮大农业标准化的组织载体。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越大、组织化程度越强、产业化水平越高,农业标准化越易于实施。在我国小农大国的基本国情下,推进农业标准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而农业组织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间能否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成员间生产关系的基础,有效的约束机制则是生产关系得以稳定的保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切实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联结与市场带动作用,扩大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建设强调科技创新应用,必将改善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条件。农业标准化,上接农业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下联生产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性,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承担着从良种、植保、土肥、农机、水产到畜禽防疫等领域广泛的服务职能。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依靠这一力量,把推广标准化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从单个技术的推广实施向标准技术的集成配套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水平。

现代农业建设着眼于提升综合效益,必将拓展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空间。现代农业讲求综合效益,是数量与质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我国农产品在内在品质、分等分级、加工性能、包装保鲜等方面的不规范,不仅阻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难以在市场上实现优质优价,而且由于加工原料的不统一,使得加工品品质难以保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就要制定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保证相同等级商品的质量一致性和不同等级商品的价格可比性,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和优质优价,使企业得到效益,农民得到实惠。因此,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我国农业标准化具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在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推进农业标准化

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是前提。要继续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优先制定满足行政执法、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公平贸易和发展优势农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各地农业部门重点制定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名特优新产品地方标准。同时,还要实施农业标准国际化战略,持续跟踪、研究、制定和引进国际标准,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实施是重点。要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同时,按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规划,发挥示范县(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化覆盖率,推动建立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流通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第2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对粮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滞后的趋势,受到了耕地资源及市场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多功能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因素。而绿色农业的产生就是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主要针对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

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2食品安全问题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3.3保障资源安全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第3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建设;作用

1农业机械具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

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农业机械对生产力提高的主要保证,农业机械应用于传统农业后农业生产效率会大幅提升,进而增加了在单位时间内和单位资源内的整体农业商品产出率,满足了社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社会的专业化发展,并实现了促进农村社会加速分化的目的,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在这2项趋势的作用下被不断加深。同时农业社会和农业生产结构获得合理分解,并综合提升了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生产效率[1]。

2农业机械有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的作用

单位土地资源的产量在使用农业机械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有效提升,并促进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农业深层次发展的目的。特殊农业生产的需求可以通过农业机械的较大功率、较大速度、负责组合的综合作用得以实现,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把握农业生产时机,还能形成对各种自然风险影响农业生产的防范,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人畜所不能实现的种子精选、农药化肥喷洒、微灌滴灌、深耕除草等一系列农业耕作,都可以利用更为准确、定位的农业机械操作实现。农业机械的使用实现了在相同资源和时间范围内农业生产产出的大幅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不断深化,广大农村更加认可农业机械的应用[2]。

3农业机械可促进非农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非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农业的有效发展为基础,同时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以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为前提。当前农业与非农业协调发展需要农业机械的运用,相关产业生产、加工、装配是农业机械生活的必要流程,其他非农业产生的发展需要农业进步的推动。与此同时农业的支撑也是其他产业进步的必要条件,整个农业效率和价值在大量使用农业机械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发挥,进而为其他产业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农业与非农业相互协调实现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生产、更新,只有实现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才能够重新平衡非农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进而为各个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4]。

4使用农业机械能够促进新技术革命

材料科学和其他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农业机械的动力、传统等系统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其他技术和科学的突破也是农业机械其他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只有在相关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不断发展。精准农业技术理念在上世纪美国被提出,通过更为全面的协调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化作业的支撑是其主要的目的。先进的农业机械在精准农业的概念影响下应运而生,而各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仍是支撑先进农业机械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机械的实际需要通过技术现实性和应用性的转化获得满足[4]。例如精准农业以机电为载体的机械电子与农艺的相互深入渗透为基础,其主要技术包括生物动态监控技术、精准种子技术、精准土壤测试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等,并按照植物不同生长期的实际需要和自然资源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收获、灌溉、施肥、播种、耕作等农业活动。以高新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自然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利用是精准农业的最大特点,进而促进农业向着环保、优质、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

5使用农业机械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业发展上不断加大投入,但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农业活动经常受到台风、洪灾、冰雹的侵袭,使得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影响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通过有效应对人畜所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为农业生产和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保证。例如当洪灾或者旱灾发生时,可在抗灾救灾中组织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及早有效采取灌溉农田、抗旱、抽水排涝等措施处置灾情。当前农业部门在应当对农业生产危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已经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例如华北地区2009年发展旱灾时,正是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有效的缓解了旱情。本文从保障粮食安全等5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使用的作用,以求为推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充分运用贡献绵力。但是本文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的科学广泛运用。

第4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应用;研究

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农业生产向机械化的方向迈进,农业人工劳动量明显减少,但在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正常发挥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的作用和价值,并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解决好现存问题已迫在眉睫。

1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性

当前农业生产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水平、农产品质量进行提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上述目标对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合理应用可以使农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使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为此农业部门需要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对其产生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2提升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应用水平的措施

2.1扩大实用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

相关部门需要将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农作物生长条件及种植时间等作为主要依据对实用型农业机械进行选择,并尽量选择前期投入资金较少的实用型农业机械,与此同时需要对其应用范围,操作简便性以及农户认可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选用的实用型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实际要求。在实用型农业机械引入后需要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让其对具体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熟练掌握,在前期使用过程中需要派专人跟踪,减少操作不当而导致实用型农业机械出现损坏的可能。在使用实用型农业机械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证生态效益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2.2调整现有农业补贴政策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一些地区在经济条件以及农业生产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条件偏差的地区无法及时对农业机械引进和使用,导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国家对购买农业机械有一定的补贴政策,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多数地区农业机械补贴未落实到位,存在补贴金额较少和发放补贴金额不及时等情况,上述情况使农业机械应用和购进的数量明显减少。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农业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农业补贴金额,在正确的时间发放补贴款,让农户可以及时购买农业机械,可以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应用的范围,进而使农业生产向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加快农业发展速度。

2.3对农业机械使用者进行技术培训

合理使用农业机械,对使用效果和农业生产效率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具体使用过程给予足够重视。农业部门要对农业机械使用者进行系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对当前使用较为频繁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说明,并且播放视频让使用者直接观看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让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后期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农业机械投入使用后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一些故障和问题,如果未及时发现将会影响使用效果,并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为此,要加大农业机械维修养护管理力度,使用者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并采取合理措施处理,保证其能够正常使用。

2.4改进和完善现有农业机械服务体系

构建科学完整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是农业部门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完整对农业机械设备能否更好发挥其作用有较大的影响。构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时需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充分研究,遵循因地制宜和效益为先的原则,将农业机械推广、具体应用、系统培训、后期维修养护等均加入服务体系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并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农业机械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为农业机械使用提供有利条件,延长其使用时间。与此同时,要对大、中型农业机械积极推广,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了解其使用效果,进而能够对其进行引进,在中大型农业机械引入后农业生产效果将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较好,会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3结语

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被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本文提出对实用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进行扩大、对现有农业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对农业机械使用者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对现有农业机械服务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等对策,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丽芬.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16,47(11):22,28.

[2]薛义.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231-231,295.

第5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现代农业;支持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现代农业建设与财政政策

1.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现代农业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标准,目前我们所说的现代农业可以理解为有世界水平的生产效率、生产工具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和经营体系完备、环境与经济能和谐平衡发展等。现代农业也有着科技型农业、产业化农业、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机械化等特点。

2.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化农业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也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并存的特点,从实践经验及权威统计数据来看,农业增长的高度与财政农业投入是一种绝对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我们说运用财政政策来扶持现代农业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3.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

在不破坏市场对资源配置,政府不会负担过重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建设时,要有重点有选择,政府涉及的程度和范围也要有所限制。对于农业科技研究、农业基础建设等投资风险较大、收益率低、示范性强的农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创造一些条件,鼓励社会资金介入。对于农业生态工程、农业食品安全体系等长远宏观性投资,则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而对于一般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市场是完全可以自行调节的。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方式上,主要有财政农业补贴、财政农业投资及涉农税收优惠等方式。

二、我国现行农业财政政策及成效

1.现行农业财政政策。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政策虽然存在着一些变化调整,但却始终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开展。这其中就包括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劳动者提高素质的财政政策等。

2.现行农业财政政策的成效。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现代农业的财政政策的出台,我国现代农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

三、现行农业财政政策的主要问题

首先,财政支持农业支出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但据相关统计数据来看,财政用于支持农业支出的增长额仅占财政收入约7%,这个数字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非常不符合,这与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在支援农业建设责任上划分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不利于全国范围内建设现代农业。

其次,财政在支援现代农业的结构和方式上存在偏差。暗补是我国农业补贴采用的主要方式,即在流通渠道使农业劳动生产者间接的获得补贴,但多数的补贴往往又被滞留在了流通环节。在这种方式下,补贴大多用于了经营亏损的弥补及行政经费上,而农业生产劳动者获得的补贴其实很少,不能体现出补贴的真正本意,补贴政策应该起到的激励作用也不能够实现。正是由于不合理的补贴方式,使得财政涉农补贴结构也出现了问题。在一定的财政支农规模下,补贴资金被大量的用在了购销环节,而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保险投入等方面的投入被削减,这从根本上讲,是不利于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的。

再次,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在管理上不够规范严谨,没有一个完备的资金管理体制,资金投入渠道过多且不能被集中使用。部分领导在资金的使用上也随意性很大,使得支农支出不能达到政府预期的效果。在资金的使用安排上用一种全面大撒网的操作方式,力求能够面面皆到,但是实际上,往往是不仅未能照顾到全局,还使有的项目因为资金短缺而半途荒废,从另一个方面造成了支农资金的浪费。

另外,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导向机制建设滞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单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有多元的资金渠道。但由于农业投资收益水平相对低于其他行业,社会资金的介入积极性也就不高。因此,财政支农支出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充分发挥出导向作用,吸引社会投资。

最后,税收政策力度及范围偏小。企业所得税对于农业行业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但在农业基础建设及有关现代农业上的税收政策却几乎没有,这必然无法促进社会资金对现代农业进行投入。农业生产劳务和购进物质的减免税范围也较小,在农产品产业化及市场化中,现行税收政策也不够公允,农产品的各个产业缓解所得到税收优惠不同,不利于整个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现代农业建设财政政策的思路与建议

现代农业建设的财政支持应该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食品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等为根本目标。同时也应该遵循适度性、法制性、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保证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创建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需要的财政资金扶持也就越大,政府应该在目前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从而满足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向农业贷款、给予投资者信贷优惠等手段,使社会资金可以更多的流向现代农业投资。

2.改革农业的补贴政策。一方面,将原来的暗补转为明补,把补贴从流通环节转向生产环节,确立以产出补贴为主的补贴方式。调整补贴的结构,增加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研发的补贴比例,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补贴的监督管理,按照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操作,确保应该得到补贴的对象均可得到补贴,没有遗漏。

3.改进税收优惠政策。涉农税收优惠政策要更加完善,优惠范围和力度要扩大,保持优惠政策的持久性。同时为了促进农业组织结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制定出一个专项税收政策体系。

4.财政资金的使用率要提高。首先要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合理的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范围,在符合民意的前提下把资金用到实处。其次要完善农业项目的审批制度,避免贪污舞弊的行为出现、避免重复投资的发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专家分析,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率。

5.财政政策法制化。政府应从建立完善的农业补贴法、财政投入要依法操作、制定合理可行的农业保险法等方面来提高财政政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赵秀丽.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J].经济论坛,2004.

第6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1.创新的理念。

现代农业的核心点就是创新,现代农业创新的着重点是农业科技的创新,现代农业技术尤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发展内容,快速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建设。

2.市场化的理念。

现代农业的生产,投入于外部获取的生产要素占据了绝大部分。大部分农业产品,甚至支持生产的许多生产要素业走向市场,摇身一变为商品。不论是农产品市场还是农业生产要素市场都取得了十分繁荣的发展。

3.集约化经营的理念。

集约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本质,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建设在以往推进集约化经营的进程中,进行了各不相同的模式选择,如分别以劳动和技术为主的集约经营等。

4.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

现代农业的重要要求便是适度规模经营,它要求把投入的各个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包括土地、资金、管理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达到一个最佳的比例,以及最高的产出效益。

5.标准化的理念。

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是指把整个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形成一种商品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持续地改进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具有特定的经营准入标准,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集约化、科学化的创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他提倡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二、现代农业的模式及路径分析

要在国际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农业生产过程中就必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差异化生产程度,形成规模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社会条件的差异以及各地农业生态类型的不同,各个地区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现代农业建设模式。

1.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或者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形成规模经济

这种模式的运行原则是“自愿、有偿、有序、规范”,它采用公司化运作的组织形式,由种田大户或龙头企业出面将面积巨大的分散的农民土地集中起来,在其建立的生产基地上,集中进行农业机械化种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销售,规模化产销结合一条龙,形成规模效应。土地股份合作的本质就是农民用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入股,龙头企业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这种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那便是双方各司其职,互利共赢,从而达到科学指导下的规模生产效应。这种模式适应性强,见效快,在我国当下的农业发展环境下,龙头企业带动性的发展模式的适用地区是十分广阔的。

2.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发挥区域优势

早前在中国农业部颁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棉花、专用小麦和玉米、高油大豆、苹果、柑橘、牛奶、肉牛肉羊以及水产品等11种特定优势农产品,明确划归了35个产区。通过一系列优势的区位布局,做大做强农产品种类,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带动运输流通、储藏加工等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扩大农民相关就业渠道。这种模式针对性更强,更加适应一些有突出产业的地区,能达到优势聚焦,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可以利用以下的模式

其一就是质量农业或者叫精致农业,以更高的经济回报率为追求目的,以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结构高级化为核心,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推动力,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精尖农业模式。其二是设施农业,通过利用各种人工筑造的相关设施进行生活生存环境的调节,达到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其主要模式有三种:简易覆盖型,普通设施型以及现代设施型。三种模式类型分别使用塑料薄膜、地窖大棚乃至专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生产车间和流水线来进行种植、养殖、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农业活动,科技含量依次递增,农户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适用环境来进行相关的设施农业选择。还以一种比较常见的规模聚集型模式便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指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以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为载体,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一定区域内,以“三高”为目标,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突破口,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对区域农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巨大的带动影响。新兴的生态效益农业模式提倡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也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兼顾。

4.从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出发,形成农产品的差异性供给,有如下四种模式

第7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革新

所谓现代农业,即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一、农业科技创新刻不容缓

过去9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可喜的成就。2012年,粮食生产呈现“九连增”。然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1、加快科技创新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当前,由于农业科技落后,使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工业和城镇,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加快科技创新才能缓解制约农业资源环境的“瓶颈”。就耕地而言,我国耕地总数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并表现为不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给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难度。尽管这些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如不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大局。

3、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土地、劳动力和以柴油、塑料膜为代表的石油制成品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我国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0%左右。这表明40%的农业劳动力仅创造了不到10%的财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

4、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继续强化农产品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农民外出务工增收,而且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二、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1、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要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要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支持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要坚持农业科研公益性特征,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农业科技联合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开展集成创新。

5、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创新。要使农业科技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农业科技企业优惠贷款,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担保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与金融业之间的结合,实行金融创新,走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之路。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策略

农业是古老的传统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稳则天下安。二十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农业产业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1、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都以农业发展为前提,而农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里程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经济关系,农业生产力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成为推动全国工业大幅增长的主力军,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生活小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驱动力,是粮食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现在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区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创新和转化应用体系。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拢忧考际鹾献鳌?

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十分重要。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转化应用、进村入户,才能发挥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推广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比较单一的推广模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户种植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科技素质不高、自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低,很多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还远没有到位。随着社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农业成果转化率的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刻不容缓。要努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大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

4、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能源、原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之上,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资源的利用有两个基本问题颇受人们关注:一是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节地、节水、节肥增效等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保护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所以,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显得非常重要。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5、努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8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一)构建新型组织体系,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1.安排专项资金,对列入农业产业扶持导向目录的基础设施、风险基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由市农业产业协会对各专业协会、合作社、农场等申报的项目进行具体管理。

2.新组建的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每家奖励0.5万元;新组建的市级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家奖励5万元。开展“十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创建活动,当年被评为“十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每家奖励2万元;当年被评为宁波市级、省级示范性合作组织的,再奖励1万元和1.5万元。

3.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增连片面积100亩以上,流转合同期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单位或大户,给予每亩50元的一次性基础设施补助,补助额不超过基础设施投入额;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给规模经营单位或大户,连片面积100亩以上,且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100元的一次性补助;对当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000亩以上(单体规模100亩以上的累计面积),且基础管理规范的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给予每亩10元的奖励。

鼓励发展新型土地规模经营。实行以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经验收达到规范化要求,且开展规模经营的单位,按入股面积给予每亩200元的一次性补助;实行统一布局、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自我服务型且连片面积在300亩以上、约定合作期限5年以上的合作规模经营组织,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实行季节性流转且约定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实际种植规模在200亩以上的季节性规模经营单位,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

4.培育农业新型主体,新创办农场经有关部门注册登记,规模在50亩以上的,每家补助5000元;评选示范农场10家,每家奖励1万元。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5.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实施予以资金配套。安排专项资金,建设慈溪市省级农作物区域试验站,进一步完善东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对列入规划的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按实际财务投入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6.适度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新注册的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当年有经营实绩的每家补助2万元。

7.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农作物品种选育或单项技术突破获得专利权、自主知识产权的,每只给予20万元的奖励,通过省级以上部门审定的新品种,每只给予10万元的奖励,50%奖励单位,50%奖励课题组成员;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的课题、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鼓励农技人员投身经营实体参与技术开发,经营所得全额归农技人员。

8.安排专项资金,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通过国家、省级部门审定的新品种推广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自行培育的新品种推广面积在500亩以上的,产业化效益明显,每只奖励5万元,其中50%直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从国外引进新的种子种苗,通过国家许可认定的,按引进额的30%予以补助;对在种子种苗引试、繁育和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2万元的奖励(限5名);大力推进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按当年实际设施投入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列入宁波市种子种苗基地的再给予1:1配套补助;新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且经环保部门认可的种畜禽场,每场奖励5万元。

9.安排专项资金,对推广应用性信息素、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粘卡等无害化防治技术的,按其设备材料购置额的35%进行补助;对应用水稻机械化喷直播技术种植的,每亩补助20元;连片新增棚架式防虫网设施栽培或大棚覆盖防虫网设施5亩以上的,每亩分别补助1000元和400元。

10.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建的沼气设施,规模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经市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按实际投入额补助40%,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列入宁波市畜禽粪便综合治理项目的规模养殖场,按1:1配套补助(含本市补助部分);对建设小型农田沤制池或粪化池,达到无害化标准的,给予1.5万元的奖励。

11.新创办并经市有关部门认定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按科研设备购置额的30%给予奖励,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继续安排100万元农业科技项目专项资金;鼓励民营农业科研机构申报各类农业科研项目,市将在立项、经费安排上予以适当倾斜。

12.应用生物、遗传等农业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的农业企业,按当年实际投入额给予20%的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品种繁育,每个品种当年繁苗20万株以上的,奖励2万元。

13.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新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每位奖励300元,达到《市“绿色证书工程”管理办法》(慈绿证办〔2005〕2号)要求的培训单位,按培训人数给予每人200元的补助;农民进修后取得大中专农业相关专业毕业证书的,每位补助1000元;资助50名优秀青年农民赴高等院校进修学习、10名优秀青年农民赴国外培训交流;实行农场主经营管理、农民技师“双证书”培训,取得经营管理证书或农民中级技师以上证书的每位奖励1000元,双证齐全的再奖励1000元。

安排专项资金,组织150名农民讲师团成员开展知识更新再教育;全年累计组织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000人次以上的单位,奖励5000元,5000人次以上的,奖励2万元。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14.安排专项资金,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费免疫,对实行强制扑杀的经营单位或大户,给予一定补助;对镇级防疫人员培训给予一定补助,镇级新购置的防疫检疫设备市里补助50%。

15.国家、省、市级生态公益林实施专业管护,符合《宁波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每亩补助8元;加快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病虫迹地更新,经市验收合格,每亩补助300元;加快阔叶林改造,营造生态树种的,每亩补助300元,生态经济树种补植造林的,每亩补助150元,封山育林的,每亩补助8元;加快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经验收合格,市里补助50%;设立古树、名木及后备林木资源保护专项经费,保护森林资源;建立巡山护林防火队伍,市给予一定补助。

16.继续开展宁波市“园林式”村庄和市绿色村庄创建活动,达到省级绿化示范村或宁波市“园林式”村庄、市绿色村庄标准的村,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被评为市级绿色家庭示范户的,每户奖励100元。

17.安排专项资金,补助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并强化项目管理。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提升农业装备。新建集中连片5亩以上单体标准钢管大棚(包括果蔬水泥连体大棚),每亩补助3000元,3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新建标准连栋大棚连片5亩以上的,每亩补助7000元。

购置符合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且经市有关部门认定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按购置额的35%进行补助,市级以上农机化示范基地按40%进行补助,经市有关部门确认的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按45%进行补助;农业企业建设产品检测中心,按新购置设备成本补助20%,生产基地配备速测仪器,按新购置设备成本补助30%。

18.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农田保护。100亩以上规模农场(基地)应用测土配方技术施肥,有机肥施用量占50%以上且建立地力定点监测点的,经验收合格每家补助1万元,应用面积每增加100亩再补助5000元;安排50万元资金,建立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对全市农田开展动态监测和定点监测。

(四)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19.“西菜东扩”推进面积在1000亩以上,新建成200亩以上绿色产业基地2个以上的,或新增基地面积在400亩以上的东部镇,每个单位奖励2万元。对新建规模200亩以上的绿色产业基地,达到无公害控制性指标的,每亩补助50元。绿色产业基地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事操作记录达到要求,且抽检合格的,每个补助5000元,规模在千亩以上的宁波市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再补助2万元。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每个奖励2万元(限评10个)。

20.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当年通过宁波市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奖励5万元;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的,奖励10万元;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的,分别奖励3万元和10万元。通过商检出口厂库注册登记或FDA认证或欧盟注册的加工工场,每个补助5万元;获得ISO9000系列、ISO14000系列、QS、HACCP、ISO14020等认证的,分别给予0.5万元、1万元、2万元、3万元、5万元的奖励;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逐步推开农产品源代码标识管理工作,实行源代码管理的经营主体每家补助6000元。

21.发展畜禽规模养殖。鼓励创建绿色畜牧小区,凡通过环保部门认可,常年饲养规模为生猪1万头、家禽10万羽、兔2万只以上的,给予每个小区5万元的一次性基础设施补助;对列入市级绿色畜牧小区的,按基础设施投入一次性补助30%,最高不超过50万元。新达到常年存栏兔2000只以上、新达到常年产蛋鹅饲养量1500只以上的食草型动物饲养场,每场补助5000元;当年饲养蜜蜂1000群以上且参加省蜂业风险救助基金的联合体每家补助5000元。

22.加快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鼓励农业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基地集聚,入驻企业享受基地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腌制企业采用无防腐剂流水线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开展腌制行业污染集中整治和腌制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对财务投入在50万元至300万元(含300万元)的农业企业技改项目,按财务投入的2%予以奖励;对财务投入在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含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按实际财务投入的3%予以奖励;对财务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按实际财务投入的4%予以奖励。不新增建设用地,且其设备投入达到上述规模的技改项目,奖励分别再增加1个百分点。对列入宁波市技改项目的,按宁波有关规定配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环保设施投入,除享受技改政策补助外,再给予污染治理专用设备投资总额10%的补助。鼓励农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在原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再增加1个百分点的补助。

23.继续实施强龙工程。被新命名为国家、省、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别奖励30万元、15万元、5万元;带动本市基地和农户作用明显,会计基础规范化考核合格,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且当年增幅在15%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每家奖励15万元,超过5000万元(含)和3000万元(含),且增幅在20%以上的,每家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对年销售首次达到亿元,且当年增幅在15%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每家奖励50万元,首次达到5000万元(含)和3000(含)万元,且增幅达到20%以上的,每家分别奖励30万元和1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及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新办农业企业,因发展所需征用土地,其用地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安排专项资金,扶持10家种子种苗型、品牌型、当年销售在3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农业苗子企业。对新创办的农业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含)以上,年销售在100万元(含)以上的,奖励1万元;注册资本在100万元(含)以上,年销售达到150万元(含)以上的,奖励1.5万元。

2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对引荐人员给予实际投资额1%(人民币,下同)的奖励;投资额在100万美元(含)以上的,对引荐人员给予实际投资额1.5%的奖励。奖金在外资到位时兑现50%,项目竣工验收后全部兑现。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种养业,按其实际直接投资农业的投资额给予5%的奖励。

25.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赴境外和国外参展设摊的农业法人,每一摊位补助1万元,在欧盟和美国参展设摊的,每一摊位补助2万元;农业企业新开发产品,且当年出口额超过10万美元(含)的,每只产品奖励1万元,当年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含)的,奖励10万元。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专营窗口,并在当地登记注册的,每家补助1万元;被副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新确定为“菜篮子”定点基地,且取得农产品市场准入证的,每家奖励5万元;筹建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

发展新型贸易业态,对实际投资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市内农产品连锁经营网点,每家奖励1万元;投资额在500万元(含)以上的农产品超市或专业配送物流企业,每家奖励3万元;对发展订单农业,实行收购保护价,且订单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每家奖励2万元。评选10名优秀农民购销员,每名奖励0.6万元。

26.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每件奖励1000元;在欧美国家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每件奖励3万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每件奖励1.5万元;获得国家、省、宁波市农业名牌产品称号的,分别奖励20万元、8万元、3万元;获省级及以上优质农产品金奖、银奖的,分别奖励1万元和0.5万元;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称号的,享受市工业政策;获得宁波市级以上其它荣誉称号的参照执行。

鼓励省级著名品牌跨产业、跨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对省级著名品牌在市内定牌生产农产品,当年新增销售每100万元(含)奖励3万元。

(五)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27.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设立农业生产资料打假举报奖励基金;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农业有害生物入侵防控专项经费。

28.加强村级经济监管。与市农村经营管理网联网的村,每村给予2000元的硬件设施补助;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奖励1万元。

29.对新入“东方农业网”的农业企业、大户,一次性给予购置电脑和入网费补助2000元;推广应用“浙江农民信箱”,对农民信息员和农技信息员按实绩考核。

30.安排100万元资金,充实市农户小额贷款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扩大信用担保规模;继续安排150万元资金,逐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

第9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我国农业信息化任重道远,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战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预警系统,开发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等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探索发展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化服务与基础建设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相互发展、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在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和相关农产品交易,已经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科技信息。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主要有6大类: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农业生产管理平台系统、农业政策策服务系统、农业智能化服务系统、农业技术模拟平台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平台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连续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46个州。它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产品企业。欧盟建立了覆盖全欧洲的农作物估产体系,建立了农业环境、生态监测网络系统,向集成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终端设备,了解相关信息资源,咨询相关问题,享受到相关的免费服务项目。所以建设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并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2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选择,而全面综合的配套服务是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实施农业信息化迫在眉睫。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信息技术的极大需求和依赖。农业生产个体规模小而分散,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农业生产者和决策者都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专利等项目中包含的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深入开展信息网站平台自动搜集信息功能、信息自动分类功能、缺失信息补充功能、农业智能专家功能、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建设开放式的科技信息分类数据库,为我国农业建设中的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技术、答疑、交易、市场、资金、成果、专利等方面的数据服务,并在提供交互式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滚动积累和更新各类信息资源,为建立更为丰富的农业信息库奠定基础,通过网站作为信息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利用多方资源,形成一个科学的运作机制,快速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

2.1建立农业网站综合配套信息服务系统,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农业生产个体规模小而分散,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农业生产者和决策者都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网络,以简单易学的方式,全方位、多途径、高效率地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和农民手里,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化网络服务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农业信息化发展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它引导、控制并改变传统的生产关系配置,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含量有大,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民与企业的综合性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