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卷英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白卷英雄”而成商业富豪,张铁生类似的新闻不是第一次传出。证监会官方网站消息的,更让其变得“言之凿凿”。我暂时并不能确定禾丰牧业能否顺利上市,但我确定的是,当“张铁生身家将超三亿”显现于各大新闻纸上,他的确已经完成了一次历史形象的转身。走过历史的幽暗之处,张铁生不仅重新回归到寻常生活,也在告诉公众,自己可以剥离过去,做出同样的成功。
事实上,较之张铁生在公众视野中的“归去来兮”,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某种有长度的人生。1973年,躁动的气息游荡在“红色”的土地上,那个显得异常平静的6月30日,二十三岁的张铁生并没有想到放弃作答的行为,以及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下的信,会让自己负累上沉重符号的意义。越过被热捧、入狱、下海经商以及围观者刻板有成见的目光,张铁生终于重新与社会“共发展”。不再成为异类,不再对峙于主流的意识形态之外,不再被定义的人生当然即是有长度的人生。
1991年,张铁生出狱,此后至今的二十年,无疑是这个国家激烈发展与剧变的二十年。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正身处在一个更开放的社会里:开放是价值共识的形成,也是整体性的宽容、理性的胸怀。正是因为如此,张铁生才能悄悄躲藏在公众的目光之外,借助经济社会的环境,进行了人生的重塑。
或许会有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类似张铁生这样的幸运。时下社会在发展,也正深度步入创富时代,但与此同时,衍生的还有贫穷的代际传递,以及上升渠道的逼仄。如此说来,张铁生的沉浮更有“时代幸运”的意味,而他离奇的经历,角色转换之间的巨大跨越,更增加了幸运的魅力色彩与传播张力。依此解读,很容易让人认定,张铁生的致富只是“一个人的成功”——以上的解读视角当然有其道理,问题的关键是:“能被选择”说明的不也正是选择机会与空间的增大吗?在一个不够开放与自由的社会里,即便是“被选择”,机会也几乎是稀缺的。
经理见状,双眼一瞪,大声吼道:“笑什么!如今和尚都有文凭了,你们还不该有个文凭啊?”
笑话归笑话。提起文凭,不能不说到《围城》中方鸿渐的买假文凭事件。留学四年的小方兴趣颇广,生活懒散,并未致力于攻读某个文凭。不料彼岸的老父亲不断来信询问他是否能拿到博士学位,小方怎忍让老人家失望?
好一块漂亮的遮羞布!从范进中举到方鸿渐的野鸡学位,学历与学识、文凭与文化是否等价在中国向来众说纷纭。中国人的文凭情结,源远流长,与古时候科举情结一脉相承。文凭的“中学――大学――博士――博士后”,却偏偏与科举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巧合。而时下“高考状元”更是风起云涌,还发展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以及“县级状元”、“省级状元”、“全国状元”等五花八门的称号。可见,清末废除科举,却没能根除中国人的科举情结。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结束了“白卷英雄”的时代,文凭开始吃香了,原本是件大好事。但曾几何时,人们心中那点陈旧的根深蒂固的情结又死灰复燃。文凭,很快就充当了衡量个人能力的一根准绳和牵动人才标准的一根神经。
人才价值观的扭曲,在扼杀青春活力的同时,也使用人标准渐渐偏离了航向。在一些地方,以文凭论英雄成了选贤任能的代名词。
由于学业的内容和文凭的形式之间存在冲突,人们乃发“科举虽废,状元仍红”之叹;更有无奈者,模拟和反讽这一选拔方式的依据――“中国人太多了,图个省事啊?”说到省事,中国人最令人信服且简便的方法莫过于抓阄了(只是由于抓阄在现时显得不够创新不够档次而被束之高阁)。可是,“遮羞布”较之“抓阄”委实还要糟糕百倍!
诚然,会有许多貌似深刻的道理能求证出文凭的合理性,但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文凭的合理性,不能成为现实中依赖和滥用文凭的借口!
富可敌国的盖茨、戴尔都才高中毕业,要说文凭,怎么也比不过他们手下那批大学生、研究生,但他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又令多少高学历者望而却步。如果觉得这个例子极端了点,不妨从经济学意义上考虑,你苦心孤诣,用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精力、金钱和快乐作为成本,预期收益难道只是一纸文凭?
这笔烂账,每位手捧梦寐以求的文凭,在人才市场茫然徘徊的大学毕业生都会在心中默算。从更深的意义来讲,当青春已逝,韶华不再,青年人如空谷白驹时,最遭殃的是这个民族,正流失着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好在,如今人们开始崇尚业绩、崇尚能力,进而不少具有先见之明的人士开始调节自己的人才价值观。
联想集团前总裁柳传志说过,“联想在择才方面的标准是‘善于总结’”;另一位老总说:“学历文凭只能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才是一个人的动态、实在可用的能力”;还有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事务所在北大招聘员工时,只看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因为这两样反映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凭者,证据也。何以证明一个人的学识与能力?无它,惟有实践!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人才观念上,实践也应该成为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古人遗训——人生如白驹过隙,是电光石火。光阴不甚多,吾辈当以勤自勉。的确,人生短暂,应趁早努力,不应虚耗光阴、醉生梦死。持有书卷,比他人早于窗前勤读,则比他人早日成才,而能抱负早成,那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比别人在人生的试卷上多答了一道题。不要迟迟不肯动身,以至于活到晚年手持青春白卷而龙钟虚叹。
鲁迅少儿读书时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以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此他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的奋斗了一生,我们应以鲁迅先生为前车之鉴,做什么事都要早,有时迟于顷刻则前时努力弹指间化为青烟,当年斯科特比阿蒙森晚到南极几何岁月?阿蒙森却芳流千载—千古第一踏至南极中心者,而斯科特呢?抱遗憾而度余生,缺供给而葬雪地,若不是茨威格为他撰写人生,又会有几人得知他的大名。如果当年斯科特比阿蒙森早出发一个月的话兴许今天的英雄就不是阿蒙森了而是斯科特了。所以做什么事都要时时早事事早。
“闻鸡起舞”塑造了一个苦练本领报效国家的祖逖。因为他每天早起苦练才有这般本领。歌德说过:“要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开始。”所以我们不仅要每天早起早练更要早立志。一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事早做总是好虽然有时候我们做事是比别人早了一点,但我们不能沉浸在“早了一点”中,别忘了有句谚语不是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更提醒我们做事要早做,迟迟不做终将一事无成。有时尔等做事总想等一下再做,然而一拖再拖,拖到最后什么也没做。尔等为何不想越早做越好,最好早到即刻动身呢?
孩子们为什么会对此类“童谣”备加青睐呢?我觉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们的教育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单调的学习生活,沉重的学习压力再加上一些老师不尽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不堪重负,导致他们对这些“另类童谣”充满偏好。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但是,小学生思想单纯,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往往不分良莠来者不拒。如此低俗的“另类童谣’天天吟唱,耳濡目染,对于尚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危害恐怕是显而易见的。倘若我们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加以关注和解决,那么,其产生的危害恐怕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学校的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个现象、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和最绝妙的着眼点。如何应对“另类童谣”,使孩子们免受污染健康成长,是值得每一位家长以及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去深思的问题。
首先,教育者应当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适合孩子。“学海无涯苦作舟”早已和今天的新课改理念不相适应,作为教育者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永葆魅力,让学生喜学、乐学,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项苦差事,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情绪。
其次,学校和教育者都应当切实减轻学生的教育负担。学校的教育要更加富有人情味吸引力感染力,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教育者应学会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不要总用成绩、用考分去衡量学生,动辄给学生排位次、排高低,不要用这样那样的标准去苛求学生,让学生整天陷于书山题海中无法自拔,应当给学生少一些桎梏,少一些压力,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另外,众所周知,避免土地荒芜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它种上庄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抢占教育阵地,创作出适合青少年儿童认知特点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健康使人积极向上的童谣,并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去吸引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让学生远离“另类童谣”。
总之,教育无小事,事事需用心,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注意经常留心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并经常问一问:我为孩子做了些什么,我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这样,孩子们的成长也许会多一份保障。
我问他原因,他自然不会一下子告诉我。看我态度温和,确定无论什么原因都不会批评他,他才断断续续告诉我,因为长跑三圈,第一圈他跑下来觉得胸口不舒服,他停下来,老师就提了他。
那你告诉老师你身体不舒服啊。
老师不会听我说的。
那你给老师写成书面的,过后解释一下也行,总之不要让老师误会你是故意捣蛋。我是告诉他无论当时还是事后,沟通总是有办法的。结果儿子说,如果老师知道了他身体不舒服,就会送他去校医务室。
那好啊,老师很关心学生啊。
可是,我这也不严重,也不想这么费事。好吧,下次我争取不被老师K吧。
周四,儿子早上就不想去上学,因为有体育课。他说,那个跳绳他总搞不好。我明白了,但不跟他“妥协”:你先去,等到周末我们一起来练习跳绳吧。
当天晚上他就病了,呕吐,周五早上一口饭没吃。看出我没有让他不上学的意思,就提出能否给他请体育课的假。我以他的名义给老师写了说明,他轻松地上学去了。但是那天,体育课恰好取消了,大概觉得自己白请假了有点失落,周五晚上,他继续呕吐。
儿子今年就病了一两回。上次是吃多了冰激凌,这次,没有多少饮食生理上的失误,大概就是精神紧张了。精神紧张也是孩子呕吐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了解儿子,三岁时候,磕掉牙之后老生病,一年没有长身体,医生说,除了门牙磕掉影响进食之外,受了惊吓也是原因。他刚出生被误诊为没有听力,常常去做听力测试,受过很多惊吓,我们恐怕已经给他造成了精神创伤……我想,体育课的事情必须得想想办法。我对丈夫说,儿子现在睡着了,但心里压着东西,小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脆弱,而天真和蛮横往往又掩盖了这些。
周六早上,儿子到我的床边来,我就对他说:我做梦了,梦见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来提小鸡,结果他的胳膊太累,掉在地上了,像商场里掉了胳膊的模特儿那样。儿子开心地笑起来:“搞惩罚的人自己也被惩罚了,这不是你的坏事,是他的坏事。”接着他问,是你小时候的体育老师还是我的体育老师?我说,是我小时候的体育老师。他问,那你被提过小鸡吗?我说被提过呀,五六次呢,我因为近视眼,体育太差。我又夸他体育课表现比我好多了。他正在看一本《看历史》杂志,我就给他讲了一点时期学生的事情: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学生可以随便打老师,可以当白卷英雄。“儿子,你说,究竟老师管学生合理一点,还是学生打老师合理一点?”儿子自然选择了前者。
到此为止,似乎让他发泄完了在体育课上受到的委屈,回归到了应有的理性。
然后,我就给他讲,我们在体育课上犯点小错误,体育老师处理学生的方法有点小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像你这次生病,生点小病好啊,可以调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操练一下,还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健康,这样就可以不得大病了。人不怕小病和小错,就怕大病和大错。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能力更大的人,就要不断从小错中总结,以免犯大错。大人物犯大错是非常可怕的,小人物犯大错也是可怕的。但,人又不能不犯错误,所以,小错小病很好啊。
儿子听完了,又跟我说:某位女老师在课堂上说某位调皮同学是SB。我问他,大家都听见了吗?他说他听见了。我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我担心孩子可能会臆想或者用童话手法来表达内心曲折的东西。于是我不深究,只是告诉他不必再去讲给别人。我告诉他,在年代,当学校都不让学生学习的时候,还有人偷偷学习,比如那些北大的老师。我就点了几位儿子认识的北大老师的名字,我说,几十年之后,我们就知道每个人对自己行为选择的结果是什么了。
我告诉儿子,不管同学捣乱也好,老师说SB也好,不管这些是真是假,一个人自己要有定力。一个人,既需要体育课上好好配合老师指令,完成动作,也需要在另外一些时候,和他人的行为不动声色划清界线,就算是老师、父母有不当行为,因为他们也是人,他们身上自然有好的东西归你学习。总之,隐恶扬善,见贤思齐吧。
儿子似乎一下豁然了。问我:法国大革命是怎么回事?美国女权运动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他心里的疙瘩大概不存在了。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月——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9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6月——7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9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国籍
德国
生日
1945年11月3日
大赛战绩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季军
1972年比利时欧洲杯冠军
1974年西德世界杯冠军
国家队
62场比赛
68粒入球
格尔德・穆勒成为一名职业球员的初衷,竟是源于贫困的家境。当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穆勒瘦小的肩头,他注定不可能像其他的同龄少年那般无忧无虑。1960年,穆勒鼓足勇气敲开了启蒙球队诺林根青年队的大门,球队的教练在观看了他的一堂训练赛后,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这个脚下活细腻、门前嗅觉惊人的小伙子。
单赛季打入188球?是的,不要怀疑,这就是穆勒在诺林根青年队创造的神话。在诺林根踢出名堂后,穆勒得到了为拜仁慕尼黑效力的机会(当时拜仁还在乙级),当他在1964年前往俱乐部签约时,主教练卡伊科维斯基疑惑地盯着他,就像在打量一个怪物:“我要一个举重运动员做什么呢?”幸运的是,拜仁最终还是签下“怪才”穆勒,结果他们得到了一名在德甲赛场呼风唤雨了14年的王牌射手。
万事开头难,虽然此前穆勒已经在诺林根展现了自己作为一名射手的天赋和才华,但当时的拜仁主帅依然无法放弃自己的傲慢和偏见。直到拜仁慕尼黑主席诺伊德科尔亲自出面干预,情况才得到了改善。1964年10月1日,穆勒首次在联赛中代表拜仁出场,他在对弗赖堡的比赛中独中两元,一炮走红。自此以后,主教练才逐渐改变了态度,让穆勒得到了更多的比赛机会。
随着在拜仁慕尼黑逐渐站稳脚跟,穆勒的进球也与日俱增。1965/1966赛季,穆勒代表球队出场33次,打入15球;在接下来的一个赛季,穆勒再接再厉,他与多特蒙德队的埃梅里希并列德甲最佳射手,其28粒联赛入球也创造了俱乐部的进球纪录。
进球机器
“我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把球踢进对方大门。”穆勒的这句话朴实无华,而被轰炸机攻破过球门的对手,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球场上的穆勒有着鲜明的特点,他的起动速度快,左右脚技术均衡,能在不同的位置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进行射门,其背身拿球后急速转身施射的技术屡屡让对手吃尽苦头。出类拔萃的头球是穆勒的招牌,他对于落点的判断和起跳时机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只要两翼有合适的起球,他就可以不间断地在对方投弹。穆勒对于射门良机的感知超乎寻常,他总能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在关键的地方,难怪有球迷戏称穆勒的身上“装了雷达”。
427场德甲比赛打入365球,7次获得德甲最佳射手,74场欧洲俱乐部赛事打进66球,职业生涯创造了无数的进球纪录。一言以蔽之,穆勒似乎就是为射门而生的,他所创造的一系列记录令后来人难以望其项背。从1964年到1978年,穆勒每年都是拜仁队内的头号得分手,他的名字足以令所有对手心惊胆战。1971/1972赛季,穆勒在德甲联赛中一鼓作气打入了40球,这一纪录至今无人可破。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对穆勒的评价最具代表性:“如果没有穆勒进的那么多球,拜仁的历史将暗淡无光。”
西德英雄
穆勒的八年国家队生涯,短暂而又辉煌,他所留给自己祖国的并非只有62场比赛打入68球的闪亮数据,更有两座沉甸甸的奖杯――1972年欧洲杯和1974年世界杯。
穆勒首次代表国家队出战是在1966年10月12日,在那场比赛中,西德队以2∶0战胜了土耳其。穆勒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物,在国家队他身穿13号战衣。在西方人眼里,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大家都避之犹恐不及,但穆勒却根本不在乎,而就是披着这件特别的球衣,轰炸机在国家队中屡屡投弹,其风头不亚于赫赫有名的贝肯鲍尔。
虽然西德队未能在1970年世界杯杀入决赛,但贝肯鲍尔和穆勒的存在,使日耳曼军团变成了一支充满激情的球队,他们以荡气回肠的进攻打得对手满地找牙。穆勒是德国队的晴雨表,他的状态对全队举足轻重,如果没有他在本届世界杯上打入的10粒进球,德国队连杀入四强都是奢望。
1970年6月3日,西德队迎来了小组赛的首个对手摩洛哥。虽然摩洛哥的整体实力无法与西德相提并论,但他们却在第21分钟率先打入一球。当恐慌的情绪在西德队员中蔓延时,挺身而出的穆勒扼杀了冷门,他先是在第56分钟助攻队长乌韦・席勒破门,随后又在第78分钟为球队打入了制胜球。西德队能够有惊无险地取得开门红,一传一射的穆勒居功至伟。次战保加利亚,西德队以5∶2狂扫对手,是役穆勒大发神威,他不仅在本场比赛中上演了帽子戏法,还助攻席勒攻入一球。小组末战,西德队3∶1击败秘鲁,以全胜的彪炳战绩晋级四分之一决赛,穆勒上演了本届世界杯上的第二个帽子戏法,他一人将对手的防线彻底打成了筛子。
四分之一决赛对西德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好在穆勒和他的队友都顶住了。是役英格兰队先入两球,贝肯鲍尔和席勒在下半场的入球将比分扳平。加时赛上穆勒再下一城,他的右脚大力射门帮助球队晋级四强。在接下来的半决赛中,西德队没能将逆转进行到底,虽然穆勒在与意大利的比赛中发挥出色独中两元,可惜金童里维拉的绝杀还是令意大利队以4∶3战胜西德杀入决赛。西德队最终在本届世界杯上取得了第三名,在5场比赛中打入10球的穆勒则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获得了本届杯赛的金靴奖。由于穆勒在世界杯上表现出色,他还获得了1970年的欧洲足球先生。
1972年欧洲杯是穆勒所参加的唯一一届欧洲杯,但他和他的球队却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在比利时欧洲杯上,德国队主帅赫尔穆特・绍恩组建了一支大牌云集、星光闪耀的球队,贝肯鲍尔―内策尔―穆勒这条华丽中轴,再辅以极富创造力的布雷特纳和前锋赫内斯,西德队的实力在所有参赛队中首屈一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穆勒,这名超级射手当时正值26岁的黄金年华,状态如日中天,他是球队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保障。
穆勒的神勇其实从欧洲杯预选赛上就开始了,当时西德队与波兰、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同分在一个小组,结果穆勒在预选赛阶段的小组赛中就打入六球,率领西德队杀入了四分之一决赛。在西德与英格兰的强强对决中,穆勒和内策尔成为了球队的决定性人物。在首回合比赛中,赫内斯率先为西德队打入一球,英格兰在下半场由弗朗西斯・李将比分扳平。第84分钟,西德队获得了宝贵的点球机会,内策尔不负众望将球罚入,胜利的天平也开始向西德队倾斜。当英格兰人竭尽全力展开疯狂反扑时,穆勒在终场前两分钟的进球彻底结束了对手的幻想,西德队也凭借着最后时刻的发力3∶1战胜对手。在次回合比赛中,西德与英格兰0∶0互交白卷,西德队也如愿进入了欧洲杯决赛阶段的比赛。
毫无疑问,东道主比利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巅峰时期的穆勒绝不会惧怕任何对手。在比利时后卫的严密盯防下,穆勒依然找到了对方防守的短板,他在第24分钟和第71分钟的进球让西德队吃下了定心丸。虽然主队在第83分钟由波勒尼斯扳回一分,但最后的结局已无法更改。在以2∶1战胜比利时后,西德队昂首挺进决赛,穆勒的个人能力和进球效率在那场比赛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与苏联的决赛中,穆勒再度发威,他攻入两球,西德队也以3∶0的比分干净利落地击败对手,历史上首夺欧洲杯冠军。穆勒不仅随队取得了欧洲冠军,他本人也成为了1972年欧洲杯的最佳球员,除此之外,轰炸机还以五球成为了该届杯赛上的最佳射手,他是整个西德队中热得发烫的红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穆勒至今仍历历在目:“一切都很顺利,我们全队非常团结,每个人都能很好的理解队友,在场上和场下都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能要求更多了。”
[关键词]反义方位复合词 年龄约量 时间约量 非时间约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5―0149―05
由两个意义相反的方位词组合而成的反义方位复合词“前后”、“左右”与“上下”也可表约量。已有学者从句法语义角度对这些词的约量用法进行分析,如郭攀(2001)专门讨论了时点性参照点和这些词的组合,但显然与之组合的不仅是时点性参照点;张豫峰(2004)区分了三者的用法,但认为它们区别的主要因素是与之关联的动词,这有混淆结果和原因的倾向。本文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前后”、“左右”和“上下”表约量的异同和特点
“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某一定点X为基准的三维方位。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约量”的意义。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年龄约量
“前后”、“上下”和“左右”三者都可以表示大致的年龄,年龄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特殊的时点。例如:
(1)他大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在三十岁前后写的。
(2)他们的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且几个人配合行动,旅客们大都敢怒不敢言。
(3)走近一看,人瘦瘦的,50岁上下,样子很平常。
三者似乎可以进行替换,但替换后的语义并不完全相同:“X岁前后”,重在表示时间范围;“X岁上下”,重在表示数值大小;而“x岁左右”则兼有双重意义。例(1)“30岁前后”不能换为“30岁上下”,例(3)的“50岁上下”也不能换为“50岁前后”,但是用“左右”来替换却都可以,所以“X岁左右”使用频率最高。根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统计,“x岁左右”392条,“X岁上下”78条,“x岁前后”只有4条。
(二)时间约量
1、时点约量。
“前后”和“左右”都可以出现在时点之后,“上下”不可以。例如:
(4)10月末前后,收获玉米1590公斤,天麻1540公斤。
(5)早晨8点20分左右,五一路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川流不息的大道顿时乱作一团。
“十月末上下”、“8点20分上下”都是不成立的。
“时点+前后”跟“时点+左右”还有不同,前者既可指“之前”或“之后”(析取),也可指“之前”和“之后”(合取);而后者只能表示一个时间约量。如:
(6)近几年,广东每年春节前后都出现“民工潮”,数百万省外民工短时间内集中进出粤境,使广东不胜负荷。
(7)前后都出版过这方面的书,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是较好的一种。
(8)每天夜晚的10点左右,都是寻呼的一个小小,那些呼唤丈夫回家的信息接连不断。
要特别注意的是,跟“前后”组合的不仅仅是时间词。还可以是表示事件的非时间名词,或动词及动词性短语。和“前后”组合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实际上不表陈述,而指称时间。
“左右”没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宴会前后
2、时段约量。
“左右”可以出现在时段之后,但是“前后”、“上下”都不行。例如:
(10)国家体改委将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经过工作准备、摸清情况、论证方案、方案实施、总结经验。
(11)放映时间如果是两小时的话,扣掉插播广告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九十五分钟左右……。
(三)非时间约量
所谓非时间约量,指一般数词、数量短语、度量衡单位、货币单位词跟约量方位词的组合,“左右”和“上下”都可以,但“前后”却不行。
(12)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幅在5%左右。
(13)而这次育龄妇女人数每年都在3,2亿上下,年平均增长人数却减少了500万。
(14)拍《孩子王》时,也经过了特别认真的准备,可第一批样片,大约十本左右,回来一看,全部作废!
(15)但以往全县只在义门镇有万亩左右,产量几百吨。
(16)他们生活清苦,月工资500元左右,还要养活在农村的家属。
(17)价钱算起来,大概都有两万元上下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表1。我们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对表1进行观察。如果从横向的约量类别来看,第一,所有约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块:“年龄约量”、“时间约量”与“非时间约量”(数量约量);第二,“年龄”约量比较特殊,既是时间约量,也表数量约量,而且它与约量方位词的组合最普遍,三个约量方位词都可以,虽然实际的含义并不相同;第三,“时点”与“时段”虽然都属于时间范畴,时点约量可以用“X+前后,左右”,时段约量只能用“X+左右”。时间约量的组合呈现不规则状态;第四,“非时间约量”内部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除“前后”不能表示非时间约量外,“上下”与“左右”都可以与一般个体量词、度量衡单位和货币单位组合,比较整齐。
如果从纵的约量方位词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前后”是点约量,只能表示年龄和时点,年龄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时点,所以可以看作专职的“时点约量”;“上下”是半约量,除了表示年龄这个特殊约量,主要用于表示“非时间约量”;“左右”是全约量,既可以表示年龄约量、时间约量,又可以表示非时间约量;第二,“前后”和“上下”的共同点最少,除了都可以表示年龄约量以及都不可以表示时段约量外,其它的分布正好具有互补性;第三,“上下”和“左右”除了在表示时间约量上对立之外,其他(年龄和非时间约量)都趋向一致;第四。“前后”和“左右”除了年龄和时点一致之外,时段约量与非时间约量都呈现为对立互补状态。
为了搞清楚这三个约量方位词出现的频率,我们使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行搜索。其中“上下”连用的共有5096句;“左右”连用的共有8873句;“前后”连用的共有2723句。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办法,分别选取例句500句。(见表2)
从出现次数来看,“左右”主要用来表示约量,只有少数“上下”用来表示约量,“前后”表示约量的占用例二分之一弱,为42.2%。可见,从使用组合范围上看,“左右”>“上下”>“前后”;但是从使用频率上看,“左右”>“前后”>“上下”。三者各有分工。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二、“上下”、“前后”、“左右”表示约量的历时发展
为了梳理这些约量方位词的历时发展,我们考察了从《十三经》到老舍作品等15种著作,@根据考察结果,我们将其历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概括为表3、表4、表5。
第一个时期:从东汉到元朝。这些反义方位复合词开始出现表约量的用法,但是用例较少,范围较窄,处于萌芽时期,分工尚不明确。
“左右”表约量的用例最多,但仅表年龄,“上下”位于时段单位后表约量的有1例,“前后”有2例位于时点单位后表约量。如:
(18)太平之时,人民侗长百岁左右,气和之所生也。(《论衡》)[年龄约量]
(19)取铅十斤于铁器中销之,二十日上下,更内铜器中,须铅销内紫粉,七方寸匕搅之,即成黄金也。(《抱朴子内篇校释/黄白卷十六/取良非法》)[时段约量]
(20)到晚去睡到二更前后,永儿自思……(《元刊杂剧三十种》)[时点约量]
第二个时期:元末至清初。表示约量的用法逐渐增多,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前后”表时间约量的用法发展较快,同时“上下”出现了表非时间约量的用法。相比之下,“左右”的发展较为滞后。如:
(21)第三日晌午前后,你整整齐齐打扮了来。(《水浒》)[时点约量]
(22)那身材足有六尺上下来高。(《儿女英雄传》)[非时间约量]
第三个时期:清末至今。这一时期,“左右”表约量的用法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不再仅限于时间约量,还用来表示非时间约量。与此同时,“上下”的用法也更加活跃。这一时期,三者的用法分工开始明确。例如:
(23)在那年月,粥铺是在夜里三点左右就开始炸油条,打烧饼的。
(老舍:《正红旗下》)[时点约量]
(24)在这一个星期里,他每天要为这件不痛快的事生上十分钟左右的气。(老舍:《一筒炮台烟》)[时段约量]
(25)眼前的地堡全只隔十米左右!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非时间约量]
(26)扣去三块半钱的伙食,还得扣去什么人情公议儿,净剩也就是两块上下钱吧。(《老舍:我这一辈子》)[非时间约量]
综上,三者在历时的发展上虽然存在不一致性,但都经历了由空间到时间约量再到非时间约量的过程。首先,“x左右”表示约量的用法逐渐增多,而且不再仅限于表示时间概念,还可以置于表示年龄、度量衡、货币单位的量词后。同时,“左右”前的“x”呈扩大趋势。其次,随着“X左右”表示约量的频率进一步增加,“X前后”失去了表约量的优势地位,但它自身也得到了纵身发展。专门用来表示时点约量。x可以是表时间的时点词,还可以是表示事件的名词或动词结构,但语义重点仍然是标识时间。再次,“年龄+上下”的表达式虽然出现较晚,但用法较为稳定,在现代汉语中频率明显增加。表示非时间约量的用法是后起的,用例不多,但体现了“上下”表约量范围的扩大。在这一变化中,相似的结构“X上下,前后,左右”并不是同时获得相同的约量意义,而且在获得约量意义后,它们的语义重点也不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特例,如:“上下”可以表时点约量,“前后”可以表示时段约量:
(27)改元,择在八月上下幸学。(《醒世姻缘传》)
(28)五年前后……(《儿女英雄传》)这些用法用例较少,随着“前后”、“上下”、“左右”分工的不断明确,它们就逐渐消失了。它们的演变轨迹是:
前后:空间一般时点约量事件时点约量
上下:空间年龄约量非时间约量
左右:空间年龄约量(用法较少)时点约量(时段约量 非时间约量)
三、“前后”、“上下”和“左右”的认知分析
(一)从空间到约量
汉语的约量表达有多种形式,包括“来”、“把”、“几”以及相邻数字联用等,其中反义方位复合词表达约量,是从空间义演变为量度义。汉语和其它语言有相似的地方,如都有从空间到时间的隐喻,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这里讨论的由空间义到量度义就是其中之一。
人对空间的认识可以是零维(点),一维(线)、二维(面)、三维(体)。“前后”、“上下”、“左右”如果只单独看其中的“前”或“后”等,它们是一维的,两两组合就形成对空间的二维认知,“前后、上下、左右”一起则构成对空间的三维认知。
人的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重新加工的产物,因此即便认知对象是二维、三维等,但并不妨碍人们用一维的视角去理解、表达它。我们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用一维的观念看“前后”、“上下”、“左右”,观察对象一定是非“上”即“下”,非“左”即“右”,非“前”即“后”。同样,量的概念也是一维的概念,通常量可以用数字在一条直线上进行标识,如重量、体积、年龄、温度等。在这个“一维”认知的意义上“量”和“上下”、“前后”、“左右”取得了一致。但是同组并举的两个概念是相反的。相反方向的共存兼容,是以参照点作为基准的。由此,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之间就构成了一定的空间距离,具有了可容度,获得了模糊性,用在数量词语或其他表示量的词语后就可以表示约量的概念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空间到约量并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通过时间这个媒介,先出现的是时间约量,非时间约量是后出现的。
(二)表约量的功能差异与认知难度的关系。
孔令达、王祥荣(2002)考察了儿童语言重方位词的习得的大致序列:
“里”类、“上”类>“外”类、“下”类>“前”类、“后”类>“中”类、“旁”类>“左”类、“右”类
把以上序列根据我们讨论的要求适当紧缩,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上”类、“下”类>“前”类、“后”类>“左”类、“右”类
换言之,儿童语言习得时,“上,下”类习得难度最小,由于“上/下”本身在人们的认知上最为清楚,因此其表示约量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在语言实际上其出现次数也最少。
“左,右”类难度最大,因为说话人和听话人面面相对,他们对“左”、“右”的感知恰恰相反,在人们的认知中最为模糊,因此比“上下”、“前后”更易于表示约量,而语言实际也证明了不仅表约量的“左右”前可搭配的成分范围最广,而且出现频率也最高。
可见,反义方位复合词能否用来表示约量或表示约量的功能强弱,与其作为方位的认知难度有密切关系:认知难度小的,不容易用来表示约量,使用频率低,使用范围小;认知难度大的,最容易用来表示约量,使用范围高,使用范围大。两者正好形成反比。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第一,“左右”表示约量的范围最广,称为全约量;“前后”主要表示时点约量;“上下”表约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前后”具有互补性,主要用来表示非时间约量。第二,使用频率上,“左右”最多,其次是“前后”,最低是“上下”。因此可以判断“上下”某些表示约量的用法是类推的结果。第三,三者在历时的发展上虽然存在不一致性,但都经历了由空间到时间约量再到非时间约量的过程。受自身语义的制约,三者表约量的侧重点不同:如“前/后”与时间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它就没有表示非时间约量的用法,但是在时间约量的范围内,它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可以表示一般时点约量,也可以表示事件时点约量。第四,这三个方位反义复合词可以表示约量,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反义对举的两个语素之间构成了空间距离,具有可容度,由此获得模糊性,从而从空间范畴获得了量范畴的意义。其发展的不一致性与其认知难度有密切关系:认知难度大的。更容易用来表示约量;认知难度小的,较少用于表示约量。
[参考文献]
[1]郭攀,“时点性参照点+双向复合性方位复合词”的综合考察[J],汉语学习,2001,(5)。
填补中欧杯空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欧杯(Mitropa Cup)堪称欧洲足坛水平最高的一项俱乐部赛事,但因为“二战”的影响,中欧杯从1940年开始停办。即使在战争结束之后,由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等参赛国大伤元气,导致中欧杯直到1951年才重新举行。在这种背景下,欧洲球迷普遍希望看到另一项高水平赛事能够取代中欧杯,因此,拉丁杯应运而生。
举办新赛事的创意来自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国足协,由于这些国家同属于拉丁语系,赛事因此被命名为“拉丁杯”。不过在设计拉丁杯的赛制时,各国之间出现了不少分歧。此前在中欧杯的鼎盛时期,每个参赛国可以派出四支俱乐部球队参赛,而且比赛采取主客场制,整个赛程会被拖得十分漫长,各队前往客场的费用也会成为一笔大开销。而与中欧杯参赛国全都集中在欧洲中部地区的情况相比,拉丁杯各参赛国之间的路程更为遥远,从而让很多俱乐部对劳师远征心存顾忌。
最后,出于节约成本和时间的角度考虑,拉丁杯确定仅仅由四国国内联赛的冠军球队参加,而且比赛采用赛会制,即在一个国家内举办所有的比赛,从而大幅度缩减比赛的时间。此外为了鼓励各国足协的参赛热情,拉丁杯除了规定四个参赛国轮流成为东道主之外,还专门对各个国家的总成绩进行统计。具体计算方法为每届赛事的前四名依次获得4、3、2、1分,然后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对各个国家所获得的总分进行统计,从而决出整体表现最出色的联赛。
经过长期的筹划和安排之后,首届拉丁杯在1949年拉开了帷幕。当时在各国国内联赛偃旗息鼓之后,新出炉的四国联赛冠军齐聚西班牙。拉丁杯的赛制是先进行两场半决赛,再由半决赛的胜者之间进行冠军之争,负者之间进行季军之争。在两场半决赛中,西甲冠军巴塞罗那队以5∶0横扫法甲冠军兰斯队,葡甲冠军里斯本竞技队则以3∶1力克意甲冠军都灵队,顺利会师决赛。而在接下来的三、四名决赛中,都灵队在一场进球大战中以5∶3战胜了兰斯队。
1949年7月3日,首届拉丁杯决赛在马德里的查马丁球场举行,这里也就是1955年被更名为“伯纳乌”的足球圣地。结果依靠巴索拉和塞格尔的两个进球,巴塞罗那以2∶1战胜了里斯本竞技,非但成为了首届拉丁杯的冠军,而且还在皇家马德里这个死对头的地盘上风光了一把。
“金球”横空出世
提起“金球制”(在足球比赛进入到淘汰赛和决赛阶段后,若双方在90分钟内踢成平局,就要进入到30分钟的加时赛阶段。按照金球制的规则,加时赛上,先进球的一方获胜,比赛也随即结束)这项目前已经被取消的规则,很多人肯定首先会想起1996年的欧洲杯决赛。当时德国队前锋比尔霍夫在加时赛中所攻入的进球,曾被无数媒体称为欧洲足坛的首个“金球”。殊不知,早在1950年第二届拉丁杯中就曾出现过“金球”决定冠军归属的场景。
第二届拉丁杯于1950年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举行,葡甲冠军本菲卡和法甲冠军波尔多双双在半决赛中战胜对手,相会在6月17日的决赛中。结果双方在90分钟内战成了3∶3,接下来在30分钟的加时赛中也没有分出胜负。由于当时并没有设立点球大战的赛制,因此在120分钟战平的情况下,双方不得不在第二天进行重赛。在重赛中,双方又是战得难解难分,先是在90分钟内战成了1∶1,而后再次在加时赛中互交白卷。在两场比赛双方酣战240分钟仍然难分胜负的情况下,赛事组织者突发奇想,宣布加时赛无限制延长,直到任何一方打入一球为止,而且进球方将成为比赛的冠军。结果就在这种“金球制”的赛制之下,本菲卡直到第146分钟终于打进一球,从而宣告了对手的“突然死亡”,赛事组织者、裁判以及现场球迷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见证了冠军的诞生。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历史资料并未记录下这粒具有历史意义的“金球”到底来自于何人,使得这位本菲卡球员成为了“无名英雄”。不过在拉丁杯的舞台上,更多时候还是由那些有名有姓的传奇巨星来扮演主角。
在1951年举行的第三届拉丁杯决赛中,AC米兰队的瑞典传奇射手努达尔就成为了绝对主角。此前在1950-1951赛季的意甲中,努达尔以打进34球的出色表现荣膺最佳射手,结果他将这股强劲势头带到了拉丁杯的赛场上。在与法甲冠军里尔队进行的决赛中,努达尔在第32、第57和第67分钟各下一城,帮助AC米兰以5∶0狂胜对手,同时创造了拉丁杯决赛史上的最悬殊比分纪录,努达尔也成为唯一在拉丁杯决赛中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
两年之后,努达尔随同AC米兰再度出现在拉丁杯决赛的场地上,但他这次没能继续“主角”。对手兰斯虽然同样来自于法国,但其战斗力远在当年的里尔之上,尤其是该队拥有被称为“球场拿破仑”的科帕,这位日后的欧洲足球先生两次攻破了AC米兰的球门,从而帮助兰斯队以3∶0获胜。
有趣的是,过了两年,AC米兰和兰斯又相遇在拉丁杯的半决赛中,这次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双方陷入了漫长的拉锯战。在120分钟战成2∶2的情况下,“金球制”重新回到了拉丁杯的赛场上,兰斯在第136分钟完成绝杀,从而将AC米兰这个老对手淘汰出局。
皇马传奇画上休止符
在拉丁杯创建之初,人们曾将其视为中欧杯的一个替代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由各国联赛冠军参加的淘汰制赛事更具有刺激性。因此即使中欧杯在1951年重启,也无法阻止拉丁杯成为当时欧洲足坛最受欢迎的一项赛事。在很多球迷看来,拉丁杯的冠军得主,基本上就等同于欧洲俱乐部领域内的王者。
这一判断并非毫无依据,比如在1955年6月26日举行的拉丁杯决赛中,参赛双方分别是西甲冠军皇家马德里和法甲冠军兰斯。而在同一年问世的欧洲冠军杯中,皇马和兰斯同样成为了参赛球队,结果两队在一路过关斩将之后,相会在1956年5月进行的首届冠军杯决赛中。
有趣的是,相隔11个月的这两场决赛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除了参赛球队相同之外,比赛地点也都是巴黎王子公园球场,甚至就连扮演主角的球员也完全一致。在拉丁杯决赛中,里亚尔的梅开二度帮助皇马以2∶0取胜,而在冠军杯决赛中,里亚尔再次在比赛中连下两城,包括在比分战成3∶3的情况下打进制胜球,使得皇马首捧“大耳朵杯”。
这么多的相似之处,足以证明拉丁杯的“含金量”之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欧洲冠军杯问世之后,拉丁杯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事实上,法国《队报》杂志当初之所以会提出举办欧洲冠军杯的设想,离不开拉丁杯连续成功举办的基础,然而随着欧洲冠军杯的出现,与之同质化的拉丁杯也就被摆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
由于拉丁杯以四年为一个评分周期,因此即使在欧洲冠军杯问世之后,拉丁杯并没有马上停办,但各参赛国已经达成共识,在1957年第二个评分周期结束时,将不再继续举办拉丁杯。这样一来,1957年举行的第八届拉丁杯,也就成为了该项赛事在国际足坛的绝唱。
这场绝唱来得很有戏剧性,就在1957年5月30日举行的欧洲冠军杯决赛中,皇马在伯纳乌以2∶0战胜佛罗伦萨,成功蝉联了冠军杯冠军,迪斯蒂法诺在这场比赛中利用点球机会为球队首开纪录。仅仅几周之后,最后一届拉丁杯在马德里举行,皇马在半决赛中以5∶1轻取AC米兰,从而与本菲卡相会在6月23日举行的决赛,结果这次的决赛场地又是在伯纳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