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铣削加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铣削加工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铣削加工实训总结

第1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控铣床;情景教学法;实训教学;改革

1 引言

《数控铣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控铣床加工编程理论,同时还应具备数控铣中级工实践技能水平。实训课程是实现学有所用的重要途径,实训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在国家对数控人才大量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在数控铣实训课程的改革中引入情境设计教学法,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情境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模式,对数控铣实训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过程及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情境模块为主体,以综合培养为目标,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满足当今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1]。

2 情境教学法的设计及理念

情境教学法主要以情境为主体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采取教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中心,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情境,通过过程考核来检验学习效果[2]。

3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情境教学法是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将学习内容转换为具体的情境模块[3],在设计学习情境前,应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掌握本领域的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即是每个学习情境的具体体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七个学习情境,通过这些学习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适应各个岗位的能力。

3.1 布置

组织教学:布置实训任务,分组、站位、分工

实训目的:分析图纸,了解加工技术要求、参数、工艺等

3.2 优化

组织教学:听取采纳学生意见和建议、协助学生完成工艺过程的制订

实训目的:工艺分析与工艺路线设计、工件装夹定位

3.3 计划

组织教学:制订加工计划,分析加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训目的:编制加工工艺规程和加工程序,通过图形仿真模拟校验加工程序

3.4 实施

组织教学:装夹、找正、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建立刀具半径补偿值、工件加工

实训目的:零件加工、机床维护保养、团队合作

3.5 检测

组织教学:通过自检、互检、教师抽检的方法检测工件

实训目的:零件检测、分析误差原因

3.6 考核

组织教学:程序编辑、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加工方法以及知识点采取过程考核

实训目的:能够独立操作机床完成工件各工序加工

3.7 总结

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加工中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分析零件加工质量

实训目的:自我总结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零件加工质量并提出改进措施,填写实训报告

4 情境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容下:

项目名称:平面凸廓类零件工程图

教学目标:

(1)掌握数控铣床程序的编制与调试数控加工程序。

(2)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的制订。

(3)能够正确选择刀具、夹具、量具以及切削用量的确定。

(4)掌握数控铣床刀具补偿功能的正确使用以及刀补值的计算。

(5)掌握零件质量的检验与分析。

下面以平面凸廓类零件为例零件如图1所示

能力目标:

1 专业能力:

(1)会选择轮廓铣刀

(2)会编制轮廓零件加工程序

(3)会操作机床铣削轮廓零件

2 方法能力:

(1)会编制轮廓零件数控铣加工工艺

(2)会检测分析轮廓精度及补偿

3 社会能力

(1)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5 教学组织

全班40-50人分两组,每一组分成四小组,由两位实训指导教师共同指导。

6 教学环境

标准化实训中心

7 教学资源

数控铣床

8 教学内容:

(1)数控铣床编程以及程序的调试过程

(2)零件铣削加工工艺的制订

(3)零件加工刀具、夹具、量具的选择和切削用量的确定。

(4)刀具半径补偿功能的应用以及粗、精加工刀补值的计算

(5)工件检测与质量分析

(6)常用编程指令介绍

(7)设备维护与保养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编程指令介绍

(2)数控铣加工编程的基础知识

(3)刀具半径补偿功能的应用

(4)工件质量问题分析以及处理方法

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具备读图能力

(2)具备机床的基本操作能力

(3)工件检测与质量分析以及解决方法

5 结束语

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除具备基本的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应学会变通,根据实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学生为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训教师应该加强巡回指导,重视学生反馈,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针对动手能力较差或不愿意动手同学应采取引导措施。 数控铣实训对于学生是学习的过程,对老师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专业动向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本领过硬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报告.2009-10.

第2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数控加工技术;课型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是中职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数控机床和各种刀具,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编程方法,规范正确地使用刃磨刀具,实施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拟定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规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形成数控加工技术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可见,数控加工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是,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的课堂上却相去甚远,教师主要采取讲授法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教学有效性比较差。为此,在参与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的实验研究中,笔者构建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1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教学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从儿童的生命意义出发,把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定义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生本教育,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以生本教育为指导,优化了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有效性。生本教育认为:儿童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潜能无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我们不是向学生灌输数控加工的知识和加工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和方法,自己发现(案例)。由此可见,实施生本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本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数控加工技术是以机电设备加工工艺知识为基础,融金属切削加工刀具知识、机床知识、工装夹具等知识为一体,与现代制造生产技术联系密切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但是由于设备、场室的限制,很多教师都把这门课程在黑板上操作,在课堂上讲授,忽视了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与之相反,生本教育则强调要先做后学,以学定教。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做”,即到实操场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数控加工工艺,体验现代加工技术。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后学”,谈实践的感受,谈自学的发现,在学生之间知识的碰撞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实施生本教育有利于凸显课程的实践性。

2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及结构

课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是我们在实施生本教育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中,以生本教育理论和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的。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充分体现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坚持课堂教学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坚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要优化课堂结构,使课的结构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思维发展,突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成长过程。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的结构为:前置作用—小组研讨—课堂研讨—评价总结。2.1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指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置作业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具有两个重要作业。其一,前置作业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由于数控加工技术的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前置作业,引导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其二,前置作业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教师通过前置作业把抽象的复杂的难懂的数控技术问题变成具体简单容易可操作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可以人人参与,可以感受。前置作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少讲理论,多讲用途,给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前置作业要做到简单、根本、开放,适合课程特点,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2.2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该课型的常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小组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研究问题。小组学习要按照前置作业的任务进行,首先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共同研究解决自主学习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共同评价各自的学习成果,选择最佳成果作为小组的学习成果,准备在全班交流。此阶段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学生之间共同沟通,查阅资料,分配任务,分析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教师向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线索。需要什么资料,如何分配任务,存在哪些难点以及如何解决都由学生完成。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是顾问、技术指导的角色,作简单的归纳和指导。2.3课堂讨论。如果说小组学习是集中小组每个学生的力量去完成前置任务,那么课堂讨论则是通过小组集体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引起更加强烈的思维碰撞,获得知识和技能,锻炼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技术展示”和“作品展示”来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技术展示”是每个小组轮流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本小组在岗位的技能,“作品展示”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本小组的成品。一个小组展示完以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交流,甚至争论,以求获得更准确地解答以及更简便的方法。2.4评价总结。评价总结是课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对前面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在任务完成后,要组织了全体学生在一起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办法,问答的形式总结知识、技能、技术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也可以采取考核的办法检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掌握该任务的技能,能否灵活应用此技能,评价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作及时的评价。也可以组织小组集体反思,找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足,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数控铣床操作课学生铣削的粗糙度不够好,可以通过点评让他们领悟加工参数的设定,并且在下一次加工时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保证加工的精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案例

下面以课题“典型水晶眼的铣削加工”为例介绍课型的操作。“水晶眼铣削加工”是数控铣床中心和加工操作与编程技能训练中复杂零件加工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前面所有章节内容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以后学数控加工的重要基础[1]。教学对象是2015模具1班的学生,共50人。教学地点为数控铣床实训中心。要求学生按照如下水晶眼零件图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3.1布置作业学生分成6人1组。要完成本次项目,学生需要做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1:分析零件图,制订加工工艺方案。这个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考核学生对加工工艺、刀具切削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任务2:根据加工工艺方案,编写相应的加工程序。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指令功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思考程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任务3:利用仿真软件检验程序,模拟加工。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自查程序,提高程序的可行性。任务4:运用车间的设备对零件图进行加工,得出产品。学生在这个任务中可以自主合理地操作车床,使用量具进行测量,控制精度,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操作的规范性。3.2小组学习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分析零件图。这是一个曲面挖槽铣削水晶眼零件,先去除最大外形以外材料(椭圆外),再去除模型曲面(R145曲面)材料,再去除槽(SR12)材料,最后精加工到尺寸。外形铣削,曲面粗加工平行铣削,曲面粗加工挖曹,曲面精加工平行铣削。再后置处理设置加工零件材料,选择刀具及设置刀具参数,设置各种加工种类的特性参数。确定刀具路径后,处理生成加工程序(NC代码)并作适当修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巡回指导,正确引导学生编写程序,提醒学生注意加工操作与生产的可行性。最后,让小组组长代表上台展示出后处理好的程序。师生共同分析,小组间进行比较和相互纠错,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和改正。小组合作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3展示交流首先,学生利用电脑的数控铣床仿真系统导入程序,对小组后处理好的程序进行校验。其次,小组间以竞赛的形式开展,在规定时间内,操作机床加工工件,生产出合格零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通过小组间的比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加工过程中,训练学生操作车床的熟练程度、对刀的准确性、精度的控制、表面粗糙度进给倍率的调整、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经过有效的实训练习,学生才能提高操作技能能力,培养责任心,接近企业对数控铣削加工人才的要求。3.4评价总结首先,加工完毕后利用测量工具及仪器,结合图纸上的要求,自查及互查所有的产品,检查评分。其次,各个小组介绍自己的加工过程,展示成果。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讲解,协助他们的测量操作与表达,指导评价。这可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安全、操作规范、工艺加工方案、工件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表现者。师生根据学生操作的反馈情况,集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实训操作中能扬长避短,使操作更加规范。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总结自己在完成该项目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与不足,教育学生要重视自己的缺点,大胆发扬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课型运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课型的实施中抓住前置作业、交流讨论和总结评价几个关键环节,具体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4.1恰当设计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课型实施的基础。给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所布置的前置任务进行对任务的分析、资料的查找、问题的讨论及解决,使得学生学习气氛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4.2正确引导展示交流。展示交流是课型实施的关键。任务完成后,教师要选出部分较好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由学生讲解加工工艺以及绘图方法。让讲的学生总结经验,学会交流和分享,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学习的成就感。让听的学生也能从中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及绘图技巧。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集中全班智慧,共同提高操作技能。4.3合理组织评价总结。评价总结是课型实施的动力。学生对水晶眼工件任务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恰当地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评价要侧重任务完成的质量,同时还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收获与喜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总之,数控技术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理念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让学生真正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也充分地展示现代技工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技工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范继红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第3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控铣工;考件铣削;编程格式;走刀路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26-03

数控铣床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控铣床技能训练过程中,笔者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整理出在教学中应重视的若干环节,供同行参考。

力求统一规范的编程格式

对熟练掌握编程技术的人,在能保证加工精度和设备使用寿命的前提下,程序越简短越显功底。但面对初学数控加工知识的学生,教师应该在编程格式上做出明确和规范的要求,否则容易造成事故。建议在教学中指定几种相对精练的、简洁的编程格式,作为范本统一格式。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犯错,并方便指导教师检查程序。以FANUC系统为例,以下编程格式可作参考。

oxxxx;

N10(G40G49G21G17G80G69);

N20 G55G90;

N30 M03S_;

N40 G01Z50F(500-1000);

N50 X0Y0;

N60…

N100 G01Z(50-100)F(500-1000);

N110 M05;

N120 G01G28Y0;

N130 M30;

N10程序段中括号后面的G指令可根据教学进度选择。如果教学内容中只使用一些简单的G01、G02/03等插补指令时,可不使用G49、G50、G17、G80、G69等学生暂时无法理解、教师也很难讲清楚的指令。如教学内容中涉及刀具半径补偿时,则要求在首个程序段中使用G40指令;涉及旋转指令G68,就要求使用G69指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常强调:“自己的程序自己清理干净,用什么取消什么。”

N40程序段中,学生初次操作时,尽量使用G01,而非G00。因为G00快速点定位移动得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快速倍率挡位较高时,如果程序错误,留给操作者反映的时间很短,很容易引发事故。故最好要求初学者统一用进给量较大的G01,如G01Z50F(500-1000),禁用G00,这样,既安全,又不费时,更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使用合理进给量”的概念,一举多得。

N50程序段中的G01X0Y0,一方面,可以观察对刀的准确与否;另一方面,一些因补偿指令或循环指令没有取消导致出错,一般都在第一个G01插补时出问题,所以多写这一段大有益处。

N60~N90程序段中的进给率F可以根据所用的材料与刀具的直径、刀具的种类加以选择。

N120程序段中增加G28Y0,指经过中间点Y0(工件坐标系中的Y0)返回参考点,好处是程序结束前让工作台往操作者方向移动,便于操作者的测量和装卸。

重视考件的铣削

数控铣床上常用的考件一般为平直六面体,各平面之间一般都有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要求(见图1)。六面体的铣削,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所以,六面体(考件)的铣削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训练项目。避免出现学生铣削考件不规范,甚至偏离正确的工艺原则的情况。

平直六面体的铣削蕴含了较深的专业知识。涉及工件的装夹、工量具,如百分表的使用、基准的选择、手动、机动进给方法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建议从铣削工艺角度分析操作的原因,规范学生的铣削工艺。以下是我校技能训练中的六面体的铣削方法:(1)将工件、垫铁、台虎钳表面(包括钳口)用棉纱擦拭干净,如有毛刺用油石擦净。(2)如图1中,找较大较平整的平面a作为基准,靠在台虎钳垫铁上,加工上表面b。(3)以b面为基准,靠在固定钳口上,表面a相对活动钳口,在a面和活动钳口之间加一个圆棒以保证工件的安装基准与固定钳口贴合。加工C面。(4)b面靠固定钳口,用百分表或角铁保证c面铅垂。加工e面。(5)同样方法加工d和f面。(6)加工a面。

理顺切入、切出和Z向下刀的思路

在技能训练中,发现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关于刀具切入、切出以及Z向下刀的思路混乱、随意,甚至出现严重错误。关于这类问题,笔者建议进行专项训练,给初学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模板”参考,帮助学生理清编程思路。

(一)数控铣床考虑刀具的切入、切出路线

刀具的切出或切入点应在沿零件轮廓的切线上或者延长线上,以保证工件轮廓光滑,避免在工件外轮廓法向进、退刀而产生刀具刻痕、划伤工件表面;尽量减少在轮廓加工切削过程中的暂停(切削力突然变化造成弹性变形),以免留下刀痕。结合刀具半径补偿(G41/G42),以图2、图3为例,分析切入、切出方法及加刀补的方法。

1.如图3,外轮廓铣削。顺时针切削,起刀点为O点,在OA段建立刀具半径补偿(G41),然后切入工件。沿封闭轮廓走完一刀后,切出到M点,在MO段取消刀具半径补偿(G40)。粗、精加工均可用,使得切入切出过程清晰,有条不紊。

2.内腔铣削(R25内圆柱面)。粗加工时,形状简单或规则的内腔可不加刀具半径补偿用环切走刀方式进行铣削。可按图2中的方式进行铣削:在对称中心下刀,使用合理的环切间距(不得大于或等于铣刀直径),直到内腔残料全部切除。

精加工时,可按图3中的方式进行铣削:顺时针方向走刀时,因半径补偿的建立与取消只能在G01或G00一定指令模式下才有效,可在SQ直线段建立刀具半径补偿(G42),沿QP段圆弧切入;并在PQ圆弧段切出,QS直线段上取消刀具半径补偿G40。此外,要注意引入的线段必须是光滑过渡的圆弧,如果切入时(顺时针走刀),用PQ线段引入,会使在P点发生过切,使工件报废。切出时用PQ段切出,也会使P点发生过切。

(二)刀具半径补偿和Z向下刀的顺序

刀具半径补偿和Z向下刀的顺序问题,在加工工艺上没有明确要求。技能训练中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大,同时犯错的系数也变大,所以应该对之进行规范,现以下页图4外轮廓的铣削为例,分析如下:

1.先下刀后加刀补。一般在Z向下刀后建立刀具半径补偿,切入工件,切出工件后,取消刀具半径补偿再抬刀。

N10G40G49G69G21G17;

N20 G54G90;

N30M03S800;

N40G01Z50F800;

N45 X0Y0;

N50G01G43H2Z100F200;

N60G01X-60Y20;(移动到起刀点A)

N70G01Z-1F20;(Z向下刀)

N80G01G41X-60Y0D02F100;(OA段建立刀补)

N90G03X-35Y0R12.5;

(AB段逆时针R12.5圆弧切入轮廓)

N100G02X32.185Y-13.753R-35;

N110G03X32.855Y-18.812R5;

N120G02X15.572Y-28.333R5;

N130G03X10.858Y-25R5;

……

N600G02X-35Y0R35;

N610G03X-50Y0R12.5;(BA段逆时针R12.5圆弧切出轮廓)

N620G01G40X-60Y20;(AO段取消刀补)

N630G01Z100F100;(Z向抬刀)

N640G01G49Z150H2F800;

N650M05;

N660G01G28Y0;

N670M30;

在教学时,强调先Z向下刀,建立刀补,切入,走轮廓,切出,取消刀补,Z向抬刀。本方法经常被使用,思路清晰,不易出错,笔者建议先下刀再加刀补。

2.加刀补后下刀。该方法先建立刀具半径补偿,然后Z向下刀切入,再走轮廓,切出,Z向抬刀,取消刀补。这种方法不推荐使用。因为刀具半径补偿的建立时,系统需判断偏置方向,会预读包含G41/G42语句下边的两段程序,故该两段程序中不允许出现非补偿平面内的移动指令,否则就容易出现过切等危险动作。非补偿平面内的移动指令包括:(1)只有G、M、S、T代码的程序段,如G90、M05;(2)程序暂停指令,如G04P1000;(3)G17(G18/19)平面内的Z(Y/X)移动指令,如G17G01Z-2F20。

这种方法是先建立刀具半径补偿,然后Z向下刀切入。这样,在包含G41/G42语句下边的两段程序中必然有一段程序中含有G17平面的Z轴移动指令,这就大大增加了连续出现两段及以上非补偿平面内的移动指令的概率。也就是说,下一段程序中不绝对不能使用非补偿平面内的移动指令,否则就容易出现过切等危险动作。故在教学中不推荐使用。

根据正负公差合理安排走刀路线

对封闭外轮廓的加工,外轮廓上各尺寸如果是未注尺寸公差或者所注公差都是正偏差或者都是负偏差,一般编程时可沿整个封闭轮廓一次走刀完成,高效完成外轮廓的加工。以图5为例,在安排走刀路线时,可沿着五角星的封闭轮廓走刀。

但并不是所有的零件都可以沿整个封闭轮廓连贯走刀。在技能训练中,部分学生程序写得很完整,基点计算也很准确,但是发现精加工后怎么也无法同时保证某几个尺寸。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其实就是在不能安排一次走刀完成的情况下一次走刀,才出现以上问题。在外轮廓中的尺寸公差同时出现正偏差和负偏差时,就不能沿整个封闭轮廓一次走刀完成,不然,无法保证零件的精度。如图6中棘轮外轮廓的加工就是如此。通过读图可发现,4-R30mm圆弧间距为600 -0.19mm为负偏差;4个门字型轮廓宽度为14+0.0430 mm,为正偏差。如果在安排走刀路线时,将这两部分安排在一起加工,一次走刀完成外轮廓,就无法同时保证他们各自的精度,保证了负偏差就无法保证正偏差。因此,遇到同一轮廓上同时有正负差的情况,必须分两刀加工,才能保证各自的精度。

精度是零件的生命。“做工件就是做公差,做不出公差就是不合格品。”在技能训练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工艺分析能力,正确安排进刀路线。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在数控铣床技能训练中重视以上环节,在帮助学生掌握铣削工艺,养成良好的编程和操作习惯,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焕会.机床加工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

[2]沈建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马慧.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4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数控专业 核心课程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 阶段性考核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现代制造业需要大量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是重庆市市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自示范建设以来,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的特点,尝试软件操作类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和设备操作类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供大家参考。

1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1.1 开发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开发流程:①以制造业领域数控技术典型职业岗位为依据,对岗位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转化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载体,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核心课程。

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制定加工工艺、程序编制、设备维护等具有综合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通过分析和调研,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员、数控程序员、数控设备安装与维护工等。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零件造型能力、加工工艺与编程能力成为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开发了数控技术专业五门核心课程:计算机辅助绘图;计算机辅助造型、编程与加工;机械零件切削加工;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

1.2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

数控技术专业五门核心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强:五门课程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让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2)知识更新快:五门课程其内容均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随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更新。(3)项目化特点突出:五门课程均具有项目化特点,和实际工作过程联系非常紧密。(4)课程内容职业化:核心课程内容的确定紧密结合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并嵌入职业资格标准内容。

从核心课程特点可以看出,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课程特点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2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1 转变教学观念,以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中心

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熟练操作机床的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造型、工艺与编程的能力。因此,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是核心课程教师必须做到的,把“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②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项目化教学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实“理实一体化”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将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分为两类:软件类核心课程和设备操作类核心课程。软件类核心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入实训室,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上机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而抽象的理性知识变成生动而有趣的感性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以软件类核心课程计算机辅助绘图为例。课程安排在CAD/CAM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明确任务—讲解与示范—演练新命令—绘制图样—考核评价。具体教学过程是:教师首先发放本项目要识读和绘制的图样,学生思考;接着教师讲解并上机演示完成本项目所需的Auto CAD新知识、新命令;然后学生上机反复演练新命令直至熟悉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机完成本项目图样的绘制;最后进行考核评价,完成本项目的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讲解理论,一边示范操作;学生边学边练,边做边学,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设备操作类核心课程,采取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的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和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来自生产企业,以企业典型零件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开发“教学做评” 四合一的实训项目,实现“三段三环一线串”的实训教学模式

图1 “三段三环一线串 ”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为达到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教、学、做、评”四合一的实训项目。即提炼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工作项目”,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知识、工作过程(工作流程、组织方式、工具设备等知识)和实践能力(完成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有机整合,按照实训课程教学要求,组成目标教学单元,开发实训课程项目,并进行考核方式改革,推行过程性考核和多元化考核方式,将教学质量评价融入到每一实训项目中,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每一实训项目完成后进行,以便及时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做、评”四合一。③

实训教学模式根据企业数控加工实际工作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构建了“三段三环一线串 ”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数控铣削零件加工综合实训为例:在第一阶段中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从中学会“做对”,包括正确制定工艺、正确编程、正确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正确检验工件;在第二阶段中安排专周基础实训,学生在“做对”的基础上学会“做快”,提高工效;在第三阶段中安排生产性实训,注重技巧、策略与创新,学会以最佳的工艺手段、最优化的程序、最低的生产成本、最佳的质量保证方法把工作“做好”。在每一阶段中,又嵌入“演示示范”、“仿真操作”、“实际操作”三个教学环节。以典型工艺为背景、以典型零件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始终。经过三个递进阶段、多个学习情境的循环强化,逐步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

过去学科式教学的考核方法采用试卷形式,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不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考核。

过程性考核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综合评价上,④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在每一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进行考核,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态度,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过程性考核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期末考核仍采用笔试的方式,试卷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共同拟定,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学生课程考核总成绩按过程性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构成。

3 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效果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是重庆市市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先后有3个年级的20多个班次,对计算机辅助绘图、计算机辅助造型、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机械零件切削加工、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等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

几年来,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效果显著。核心课程学生及格率由改革前的78%提升到90%以上,优生率由10%提升到18%,双证书的获取率由62%提升到98%,就业率由82%提升到98%。在重庆市和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上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2010年获得重庆市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2012年,取得重庆市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

4 结束语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是,在教学模式改革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部分教师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不足;学生数量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具备理论实践一体化能力的教师不多;教学模式改革涉及的课程还不普及,还只限于专业核心课程。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注释

① 潘巨龙,陆慧娟,姚伏天等.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8-10.

②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第5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控铣床;加工工序;重要性;工序安排

一、引言

一般而言,数控铣床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技能实训过程中最后学习的一类机床。原因在于,数控铣床是三维的加工设备,而且加工对象较为复杂,可以加工平面、台阶、各类成形槽、凸台、钻孔、扩孔、铰孔、镗孔、攻螺纹等,几乎囊括了各类平面轮廓和立体轮廓的零件。在进行加工工序安排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感到非常困难。有的主次不分、内外不分,有的与数控车床混淆不清。此外,加工工序的制定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件的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因此数控铣床在加工过程中工序如何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控铣床工序安排的一般策略

工序的安排是工艺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了达到零件的设计精度要求以及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数控铣床加工工序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粗后精原则

先粗后精,是用去除多余材料的方式进行机械加工时一般都会采取的原则。对于数控铣床而言,简单地讲就是“大刀开粗,小刀清角”。粗加工时,以去除多余材料保留一定加工余量为主要目的,再依次精加工各个表面,既可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对于某些加工表面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往往在粗、精加工工序之间,还会放置一段时间,使得零件表面的应力得以释放,目的也是在于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

2.先面后孔原则

对于支架类、箱体类零件,一般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这是因为平面的面积大,以平面定位加工孔的夹具结构简单、可靠,加工时可以确保定位可靠,夹紧牢固,从而保证孔的加工精度。其次,先加工平面可以消除铸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夹砂等铸造缺陷,为提高孔的加工精度创造条件,同时也便于对刀及调整。特别是钻孔,孔的轴线不易偏斜。

3.先内后外原则

对于外圆与孔的同轴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加工时一般采用先孔后外圆的原则,即先以外圆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孔,再以精度较高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外圆,这样可以保证外圆和孔之间具有较高的同轴度,而且使用的夹具结构也很简单。

4.连续加工原则

加工过程中,铣刀的铣削运动应当连续,应尽量避免加工中的停顿现象,特别是加工半封闭或封闭的内外轮廓时。这是因为零件、刀具、铣床这一工艺系统在加工过程中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弹性变形状态下,若突然停顿,切削力会明显减弱,就会使刀具在停顿处留下划痕或凹痕。

5.先钻孔后铰孔、先钻底孔再攻螺纹的原则

钻孔操作,一般是钻头钻孔,扩孔钻扩孔,最后铰刀铰孔。当进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系加工时,要避免把坐标轴的反向间隙带入,从而影响位置精度。如果是螺纹孔,在攻丝之前,要先钻底孔,然后攻螺纹,必要时需要二次攻丝。

以上仅是一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工序安排策略,通常情况下,在定位夹紧时会考虑一次定位原则;对刀具的使用中,还会贯彻减少换刀次数的原则,目的在于减少空程,节省辅助时间;加工过程中,还会坚持机械加工中由远及近,先主后次的原则;在进行工艺路线选择的时候,还会寻求最短加工路线,最终轮廓一次走到完成,设置刀具的切入切出方向,用以保证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总之,工序与工步的安排与划分要根据具体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等情况综合考虑,并不能一一言尽。

三、总结展望

合理地确定数控加工工艺,对实现优质、高效和经济的数控加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面对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方法比理念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进行案例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典型的案例作为导入,确定数控铣床加工工序时,首先要对被加工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和处理,然后根据工艺装备(如机床、夹具、刀具等)的特点拟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熟能生巧,实训项目多了,教师引导多了,学生在数控铣床加工工序安排方面也就能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了。

参考文献:

[1]华茂发.数控机床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第6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学计划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课项目教学的应用研究是在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实训课中实施的项目教学,以模具实训课为研究对像,研究项目教学在应用中联系理论教学,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完善教学计划,学生考评方法。

二、研究背景

教学方法改革是实现专业教学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迫切需要。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1.通过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2.项目教学在模具专业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性。项目教学在工科专业实施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模具专业在过去以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中其实就已经显现出了项目教学的特点,就本专业的特点而言,各知识结构本身就可成为一个项目。

3.我校模具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有较好的基础。在以前以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业已突出实验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保证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近3年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专业教学按照岗位需求进一步细化,并已经开始在实训课中进行了项目教学,尤其以《模具实训》、《模具维修》这两门课程最为突出,其教学组织全部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理论依据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制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它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直至最终自己对项目作出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能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研究通过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建构知识体系。

四、研究意义

1.落实职教理念,提高教师权威;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3.规范实训管理,推动模具专业建设。

五、研究目标

1.形成理实一体的模具实训教材;

2.总结理实一体的教学经验。

六、研究内容

1.开发模具实训教材;

2.项目教学评价体系;

3.项目教学组织方式的研究;

4.项目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调研分析

(1)根据专业建设与教学需要,结合老师培养需要选定项目。

(2)调查其它各校模具专业课程内容开设情况与需求情况。

(3)调研市场资源与社会成品需求。

第二阶段:开发教学项目

确定模具实训项目实例,调整项目内容。模具实训基地的建设:

1.数控加工

(1)引进高速铣床和高速加工中心,高速加工机床主轴的最高转速可以达到100000r/min,快速进给速度可达120m/min,加速度可达1~2g,换刀时间可提高到1~2s。这样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并可获得Ra≤1的加工表面粗糙度,可切削60HRc的高硬度材料。高速铣削与超精密加工、硬切削加工相结合,实现以铣代磨的目标,大大地减轻了模具的研抛工作量,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

(2)采用并联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实现模具的高速加工。

(3)应用电火花加工(EDM)智能化技术实现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多轴联动控制、电极自动交换、双线自动切换、防电解作用及放电能量分配等。(4)使用数控研磨机实现三维曲面模具自动研抛。

2.计算机辅助软件

(1)将建立基于网络的CAD/CAM/CAE一体化系统结构,其将解决传统混合型CAD/CAM系统无法满足实际生产过程分工协作要求的问题;实现塑料制件及模具的3D设计与成型过程的3D分析,实现模具无纸化制造加工。采用先进的CAE三维注塑流动模拟软件,实现塑料模具、塑料成形过程的各种模拟分析(注塑成形,包括塑料充模、保压、冷却、翘曲、收缩、纤维取向等模拟分析)、热传导和冷却过程的分析、凝固及结构应力分析等。计算浇注系统及模腔的压力场、温度场、速度场、剪切应变速率场和剪切应力场的分布并分析其结果。

(2)尝试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技术应用于模具工艺规程的建立。

3.精密测量和高速扫描及数字化系统

(1)使用4D激光测量机不但能进行3D测量,而且可以得出质量指标,说明每个测量点的精确性。完成模具应力、磁力测量技术和三维测量技术及R部位形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测量等任务。

(2)高速扫描机和模具扫描系统实现从模型或实物扫描,到加工出期望的模型所需的多项功能,可大大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第三阶段:项目教学实施

(1)根据个案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编写教材。

(2)在个案实施的基础上,采用已编教材,在模具专业教学班级开展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

项目教学法在我校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论研究与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达到了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即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如岗位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教师不再占有教学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这一理论得到了传授知识者及接受职业教育者的广泛承认。

参考文献:

[1]柳燕君,杨善义.模具制造技术(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032)

【摘 要】数控铣床的夹具较多,在需要加工轴类工件时,我们可以使用万能分度头对零件进行装夹,然而在数控铣床上进行一些特殊要求的轴类加工时,轴类零件常需要被牢固的定位的角度旋转需要人工分度,所以万能分度头的分度精度对分度类工件的铣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传统的万能分度头的使用过程中,作者发现孔盘中的小孔比较难数,经常会发现点错的情况,直接造成加工误差的产生。现设计出新型的分度盘介绍如下。

关键词 数控铣床;加工精度;分度头;精确;孔圈;高效加工

万能分度头不仅是普通铣床的夹具,也是数控铣床,尤其是三轴数控铣床常用的夹具之一,在数控铣床上使用万能分度头是,经常需要学生根据所给的具体任务(通常是需要对轴类零件进行分度操作)的需要对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得出手摇柄需要转过的圈数,而这个参数往往不是整数,所以就需要计算分度盘的孔数。所以错误率就会出现,为了能够将孔圈精确的数清,操作者需要全神贯注的点个数,面对密密麻麻的小孔,操作者很容易出现点错孔的情况。所以,作者在平时的数控铣床教学过程中,想出了给孔盘进行分区的点子,具体如何实现,我们需要根据现有工件的加工方法来定,而且也要考虑到现场的具体技术条件。

1 新型万能分度盘的改进设计设计思路

“分区”设计思路是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我们将新型孔盘的开发主要思路就是将分布在同心圆上的孔,进行同数同区同色的规划方法,即,将若干个(5个或者10孔圈)相邻小孔组成一个小组,然后使用同一种颜色进行标注出来,目的是能够让机床操作者能够快速的分辨出同一颜色下的孔圈数目。

在开发的过程中,设计者将显眼的颜色进行区间相差,进一步提高初学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分度效率,比如,在使用分度头进行分度时,操作者需要要过12个孔圈数,那么他只需要快速要过两个区间,让后在第三个区间上点击两个孔圈即可快速实现上述操作,简单,明了,而且不容易出现差错。

与此同时,我们在该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还将各同心圆的孔圈数目清晰的标注在显眼区域,相比原来的暗色钢印要进一步人性化。尤其是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尤为方便,虽然此处只是一个小小的优化设计,但是从实训效果来看,操作效率明显提高,成效显著。

2 我们在使用这种新型分度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1 操作者需要精确控制计算精度

在使用这种特殊的数控铣床夹具——万能分度头之前,操作者需要根据加工要求进行严密计算,确定合理的孔圈数目,这是正确加工工件的前提,比如我们需要对一正六角工件进行加工,得出的结论是手柄需要摇动六又三分之二圈再加工下一个面。那么操作者就需要对计算出来的数值进行合理化处理,找出三的倍数,然后在孔圈上进行寻找相应的孔数,与万能分度盘进行合理化对应。这一环节需要操作者对计算公式的熟练运用和良好的计算能力。

2.2 分度操作要精确

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初学者,尤其是在校学生,在使用分度盘时,常常出现少数一个孔圈情况的发生。就其原因,原来是孔圈数和孔距数概念之间的混淆。在使用万能分度头教学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孔圈距概念的强化。在统计孔圈数时,所以,我们常常可以采用从第二孔开始点起的方法来确保分度精度的保证。

2.3 操作者摇动速度要缓和

在完成计算和分度叉的定位后,数控铣床操作者需要将定位插销相应的小孔之内,而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经常会由于摇过头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提醒学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操作者需要将手柄反方向摇动,如果需要进行第二次摇动,应该摇动到对应的小孔之内。从而消除齿轮间隙的影响。

2.4 在摇动分度叉时要避免分度盘表面划伤

在使用该项创新技术中,分度盘表面分区处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分度盘的表面颜色光洁度直接影响着材料的耐腐蚀程度,而且对操作者使用过程中效率提升也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为操作者的目测孔圈直接决定着操作的精度和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避免分度盘表面销转动的过程中划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设计使用总结

数控铣床夹具—新型万能分度头虽然是铣削加工最常用的附件之一,但其使用过程中的这一缺点却一直得不到解决。而我们教师团队在这一课题过程中的研讨和成功开发,对这一附件使用效率和使用精度的提升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作为数控实训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勤于思考,才能够不断解决实际生产和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争取获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晓琳.数控铣工初级[M].江苏工业出版社.

第8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群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0-03

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质量数控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近三年来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与经验。

“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校办学层次和区域经济发展,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的数控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江苏机械制造业,尤其是徐州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机械工艺设计、数控编程、数控维修及操作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工艺编程、数控维修及操作岗位。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学校情况,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我院数控专业逐步形成了“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即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2”即双元合作,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3”即三阶段,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阶段能力提升培养;“3”即三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融合、课程与证书融合。

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前两学年除第一学期企业岗位认知实习外,均为校内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第一学年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培养学生专项能力,实施“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学期为实践教学学期,上半学期校内综合实训,下半学期和第六学期为就业实习,第三学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双证融通和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主线,三段提升”课程体系的构建

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需要。根据数控专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对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确定了数控岗位群主要职业能力,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如表1所示。职业能力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构成数控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拓展能力课程开设了《多轴加工技术》、《模具技术》、《工程机械构造》、《特种加工》、《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进行选修。

在“1233”人才培养模式下,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并根据实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性优化和完善,目前课程体系已成熟稳定。第一学年开设基本素质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数学》、《实用英语》、《创业就业指导》、《体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本能力课程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零件车削加工》、《零件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三学期开设《机械设计Ⅱ》、《机械制造技术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液压与气动技术》、《机床电气控制》、《零件车削加工》、《机械测绘》等课程,第四学期开设《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编程》、《数控加工实训及拓展》等课程,培养学生各项专项能力和职业素质。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CAD/CAM综合实训》课程并安排毕业设计,下半学期至第六学期结束进行就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项目课程的建设

在“能力主线,三段提升”的课程体系下,根据职业任职要求,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5门核心能力课程,并进行校级立项重点建设,并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2010年11月已完成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付诸实施,效果良好。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建设成果如图2所示。每个项目以零件为载体,教学过程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操作机床加工零件、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在数控车间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课程结束后,经后续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技能可达到高级工水平。为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特点进行其他课程改革,机电学院制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工作量奖励方法,有效地推动了项目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技能训练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主战场。目前全部实施项目教学,确定以《机械测绘》(绘图员)、《零件车削加工》(车工中级)、《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CAD/CAM综合实训》(CAD/CAM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学生学习结束时技能水平可达到职业资格要求,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可使合作育人成为现实。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方能实现。为此,我院根据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和专业群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了实训室,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机电工业中心,为零件车削加工实训、零件铣削加工实训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新建了机械加工实训室,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课程新建了数控维修实训室,共计新建了6个实训室,再加上原有的数控加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和机械基础实训室3个实训室,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满足了前四个学期校内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第五学期校内综合训练的硬件要求。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应大力加强机电工业中心的内涵建设。具体举措如下:(1)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环境和文化。(2)引入企业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双赢。(3)每年举行一次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4)依托机电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教科研工作。近两年来,院级以上立项教育科研课题8项,《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立项作为我院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进行研究,并多次为企业培训员工、承办企业技能大赛,获得了企业的好评。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面对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就业,合作育人”的途径加以解决,使顶岗实习变为就业实习。通过调研,企业乐于接受这种模式,但前提是要有企业接纳学生就业实习。为此,机电学院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就业实习基地10家,我院与徐工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在新生中组建“徐工班”,优先接收本校数控等专业学生就业实习,满足了数控专业人才就业实习的需要。

我院进行的“123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证书的占99.4%,其中获得中级证书的占53.9%,获得高级资格证书的占45.5%,获得CAD中级证书的达到100%,在华东区首届高校大学生CAD技能大赛上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10人。近两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4%以上,50%以上毕业生到徐工集团就业,就业质量明显改善。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就业实习方式颇受企业欢迎,解决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卢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隋秀梅,刘宏伟,等.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9):118-119.

作者简介:

第9篇:铣削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铣工;工作过程;注意事项

0 前言

铣工是工厂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员之一。他们平时除了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任务外,还要负责铣工的作业和设备的维修,积极配合其他工种的工作。铣工是工厂生产的基本力量,铣工的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铣工的工作主要是在铣床上进行铣削加工,铣床系指主要用铣刀在工件上加工各种表面的机床。随着铣工行业地不断发展,铣工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一些铣工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机床等设备操作不熟练、操作手法不专业、工作经验较少、对设计零件图纸的解读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渐地显现了出来。铣工工作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生产零件、生产误差等方面,这就需要铣工个人和工厂的共同努力对这些主要问题及时地解决,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铣工的工作效率,还能减少工作中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进而提高整个工厂的业绩。

1 铣工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零件的光滑度较差

铣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生产零件的加工。生产零件的光滑程度直接决定了铣工操作过程的难度。一些零件由于光滑度较差,不利于加工,这直接加大了操作的难度,影响着铣工的工作效率。虽然说粗糙的生产零件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却给铣工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不利于工厂后期的生产加工,这就需要工厂采购的时候不要贪图一时的便宜,对其造成的后果不管不顾。应尽可能地选取性价比较高的生产零件,可以避免造成更大利益的损失。选取一些易加工、好利用的零件,也可以降低加工的难度,有利于铣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让工厂后期的生产工作得到了保障。

1.2 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误差

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误差也是铣工工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这些生产过程中的误差与铣刀的给进速度、方向调整的合理程度、加工工件的平整度等多方面因素都有所联系。每一方面都会影响零件的精确度,进而影响后续的生产进程。对于一些技艺精湛、资历较高的铣工就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误差,这就要求工厂在招聘的时候尽可能优先选取专业知识储备良好的人,工厂内部要进行以老带新,适时地进行经验交流,就可以不断地提高铣工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促进工厂的长期稳定地发展。此外,工厂还可以定期地抽取一些优秀的铣工进行专项培训,然后统一进行讲解,不定时进行抽查,这样可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1.3 工伤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铣工的工作涉及到铣床的操作,加上一些铣工的工作经验有限,所以生产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或操作不当导致的工伤事故时常发生。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机床进给手轮容易损坏;有的刀具人为损坏严重,这些都会危害到工人的人身安全。机床两侧进给手轮,经常会被经验不足的工人同时摇动而导致机床不能够正常地进行工作,加上现在一些铣工,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对机械工程图的解读不正确,操作方法不规范,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就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工厂在人员的安排上也应该适应工厂生产,防止工人过度劳累和无所事事两种极端情况的发生,一些有关安全事故短片的观看,安全防范的讲解都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此外工厂还应该对新进的一些铣工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加强铣工对意外事故的应变能力。

2 铣工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提高每一步的精确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零件加工过程中,铣工要尽可能地提高每一步操作的精确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员分布上,工厂应该合理地安排每个机床上的人数,做到让每一位员工都能融入到工作当中,防止人数分布不合理而使工人产生依赖性和懒惰性,让每个人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这也是保障铣工工作生产的前提条件。从开始加工前的准备到加工后的校正,每个步骤都应该格外注意。只有经过严格的层层把关,才能提高铣工的工作效率,并且可以降低工厂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外,铣工的加工工作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对加工图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加工图可以避免因为测量精度不够而出现控图异常的现象。这就对铣工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每位铣工在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将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来提升自我。

2.2 反复测量,定时检修

在对零件的加工过程中,铣工要做到反复测量,定时检修。反复测量可以提高零件的精确度,还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误差。定期维修可以更有效地预防一些工伤事故的发生。反复测量,定期维修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铣工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耐心,做到每次都认真对待,不敷衍了事;其次还要保证工作效率,不影响日常的生产量。每个铣工都应该懂得反复测量,定期维修的重要性,其次铣工还应该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零件的常见问题非常熟悉,要了解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不至于在发生问题手忙脚乱,平时要对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多总结以往经验,及时地查缺补漏。

2.3 严格遵守操作程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零件加工的过程中,铣工应该严格遵守操作程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使用机床之前要进行,定期对机床注油,还要检查机床是否有漏油现象,在操作完毕之后要对机床进行清理,检查有关设施,禁止随意改动机械相关参数,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刀盘进行强力切削加工,在切削过程中,会有切屑甩出,可能会伤到工作人员,所以铣工工作时要佩戴相应的防护工具,对切削全过程都要高度重视,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防止工伤事件的发生。每一个步骤对后期的加工过程都十分重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不漏掉任何一个小步骤,工厂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操作进行反复练习、考核,这些都为以后的工作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长此以往,可以养成很好的职业习惯,有利于日后工作更好更快地完成。操作技术固然重要,但每个步骤的作用都不容小觑,一个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后面的环节直接中断;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危及铣工的生命安全。

3 结语

铣工在工厂的生产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铣工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工厂对铣工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铣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与铣工日常工作息息相关,也与工厂的生产工作紧密相关,这就要求铣工自身要充分掌握相关的专I知识,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工厂也要为铣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了促进铣工行业更好地发展,铣工的日常工作模式和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应该得到及时地更正,不断筛选素质优良的铣工。希望本文对铣工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的提出可以为铣工工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铣工的加工生产工作。

【参考文献】

[1]文怀兴,夏田.数控机床系统设计(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