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金融学位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位论文

第1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为金融;现代金融;防御型投资策略;进攻型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个人投资者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正在以行为金融学的精髓来发展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确认那些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特点以及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处理信息的启发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启发法。启发法是使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它意味着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有选择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由于决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造成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这种启发性方法是一个谚语的起源:“如果它看起来像只鸭子并且呷呷的叫声像只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通过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其最近所观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也就是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给予新信息太多的权重。二是显著性。对于发生不频繁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倾向于过分估计这种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飞机坠毁的消息频繁地被媒体传播,人们将过高估计飞机未来发生坠毁的概率。显著性可能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这件事有90%可能性将发生或这声明是真实时,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四是锚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当人们进行数量化估计时,他们的估计判断可能被该项目先前的价值所严重影响。例如,二手车的销售商通常是在开始谈判时出高价,然后再降价,这销售商尽力将消费者滞留在高价格上。锚定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人类犯错误后的倾向是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并会严厉自责。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错误成为现实,从而避免后悔,投资者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价格随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是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错误时,人们所体验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存在采取行动减轻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认知不协调的倾向:人们可以回避新信息或开发出扭曲的论据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正确。如新车买主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所选择车型的广告。

第四,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第五,羊群效应。人们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改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是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

第二,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

尚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投资特性是相关的,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足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具体运用行为金融学可分为防御型策略和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为金融学对人的投资心理以及决策特征的分析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也就是在投资中避免犯错;进攻型投资策略则在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资策略。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都处于劣势,因而经常靠打听小道消息等作为决策依据,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指导投资。进攻型投资策略一般为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要对证券的定价进行判断非常困难,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实际中判断出当前的市场定价是正确的还是发生了偏差,只有掌握着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术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判断。此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来获利。

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是应用一系列行为金融的知识对自身的投资行为进行内省式的审察和研判,具体可包括:首先要核对信息的来源,核实信息的可信度、实效性等,要密切关注最近有无更新的消息或数字披露,要避免只关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断自身是否过分自信,特别在最近投资行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时就更应关注这点。第三,要善于比较正面和负面观点,查明对市场持最乐观以及最悲观态度的分别是什么人以及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第四,要避免锚定效应导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进攻型投资策略。各类投资机构由投资经理们具体负责运作的,投资经理们和个人投资者一样,在投资决策中也会犯各种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资策略来加以避免。但投资经理们有着良好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他们能更好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在各类机构中一般都有着良好的管理监督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投资经理们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因而,机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利用进攻型投资策略来获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进攻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主要有:

第一,反向投资策略。就反向投资策略,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这种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第二,动量交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到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出延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变动的动量效应。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个国家发现了类似的中间价格动量效应,表明这种效应并非来自于数据采样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在购买证券时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证券价格下跌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股票投资比例可较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

第2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第3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__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整个经济的萧条,而经济是基础,经济萧条又必然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之猛、影响之烈、波及范围之广,都是历史罕见的。特别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影响越来越大。占全球经济总量1/5多的美国一有风吹草动,很快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正所谓“美国感冒,全世界跟着打喷嚏”。这场金融危机已经重创了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我国经济基本面仍然保持较好势头,但对外出口、吸引外资、消费者信心等已受到影响。现在,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是,美国“感冒”的时候,我国如何不“打喷嚏”或少“打喷嚏”?事实证明,我国要想增强“免疫力”,必须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牢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再一次暴露出来,这种弊端的要害就是没有把人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正如英国《独立报》商业版主编玛格丽塔•帕加诺所说,对于美国这次次贷危机,政府有责任,因为它允许人们负债累累;金融监管者有责任,因为他们不对银行过度放贷进行严格控制;公众也有责任,因为他们过分依赖贷款度日。显然,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者没有把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为了刺激消费而连续降息,还是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连续提高利率,其着眼点都是经济利润,而不是大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若是心系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容许不受监管的金融衍生品泛滥,就不会为刺激消费而不计后果地鼓励大众无节制地贷款消费。这启示我们,只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保持长期可持续的旺盛购买力,扩大内需才能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力量源泉。因此,抵御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4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投资方法

1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综合现代金融理论,它是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金融市场“特异性”过程中形成、完善并把人的有限理性引入其中的理论体系。它从微观个体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动因来研究、解释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本质上,行为金融是深入研究被标准金融理论忽略的决策黑箱,它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长期以来,传统金融理论是以投资者理性、市场完善、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等作为假定前提,认为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仅是理性的,而且包含了所有市场信息。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2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分析

2.1过度反应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研究最早是由德邦特和撒勒(1985)进行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倾向于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

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因此,中国股市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

2.2处置效应

斯特曼和谢弗林研究发现,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等。实际上,处置效应正是前景理论的应用,因为赢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盈利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结果,而输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冒险,于是投资者持有已套牢股票更长时间,持有已获利股票较短时间。

我们认为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

2.3噪音交易

行为金融学家对噪音交易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噪音交易者和短期性投资者存在的市场中,交易者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在他拥有的信息集合中,利用其中某一信息的投资者越多,他就越可能利用该信息获利,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也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可能使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利于信息搜集与资源配置。

中国股市中噪音交易者太多,1999年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在20%—50%之间,而1998年—2000年我国沪深股市流通股的年平均换手率分别是395%、388%和477%,噪音交易太多导致股票市场系统风险所占比例太高,同时总风险太大。平均而言,沪深股市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为39%,这一数字显著高于美国、英国、香港等成熟股市。

2.4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并模仿他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家从人类的从众心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等角度来探讨其内生机制。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两种:(1)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2)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和自己的报酬,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行为就发生了。我们股市中投资基金投资风格雷同显示出羊群效应的普遍存在。

3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3.1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针对羊群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当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的联动推进投机性正向及负向泡沫放大时,基金经理可以利用能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套利交易。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由于市场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基金经理不但需要良好的洞察力和应变力,更需要直面市场以及同业压力的勇气。基金经理在投资理念中融入行为金融的投资理念,一方面防止自身的羊群行为,一方面利用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市场整体走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并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基金经理们的投资运作水平。

3.2利用行为偏差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例如,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可能会对市场中的信息反应迟缓,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种证券价格上涨后,这种上涨的趋势就有可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买入价格开始上涨的证券,卖出价格开始下跌的证券的惯易策略就成为基金经理可以选择的投资策略。惯易策略是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和Titman(1993)发现,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态效应。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就是惯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基金经理只有对投资者的心理,对市场延迟反应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券价格变动的趋势和持续时间有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和卖出证券。此时,对于投资者大众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为优秀的投资基金经理必备的一项能力。

3.3投资组合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势有效)。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3.4购买并持有策略

个人或者机构投资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入一支股票时,应详细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指定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3.5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超前的信息优势,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二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三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而降低。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结语

行为金融学虽然在国外产生并发展起来,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许多规章制度都不完善,基本上是个无效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研究,要结合中国的自身特点加以发展和利用,探索出适合中国广大股民投资行为、投资策略,以更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法明.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7).

[2]张兵.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2007,(05).

[3]王家琪,林日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4]郑庆茹.我国证券投资者行为及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2007,(05).

[5]杨胜刚,刘昊拓.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05).

第5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重点财经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重点财经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处于弱势,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分析其金融双学位教育现状,发现金融双学位教育存在教学管理松散、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缺乏对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一、双学位教育概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导致一些学科之间的融合越发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我国高校双学位是指本科生主修第一专业的同时,修读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第二专业),在达到第一专业、第二专业毕业条件时,同时获得第一专业学位和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教育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已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多元化人才。金融学双学位教育作为双学位教育的专业之一,为社会经济部门提供具备一定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就业形势的发展要求金融学高等教育构建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开展,鼓励、指导非金融专业学生理性选择双学位专业,加强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构筑课程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中的沟通,促进学科交叉走向融合,可以扩大学科交叉的广度,提高学科渗透的深度,实现培养金融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能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目标。[2]由于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排名来看),985、211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985、211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身对其他专业来说就是弱势专业,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在分析该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的金融双学位教育是该校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职场竞争能力,面向全校招收金融学双学位学生。预期目标是使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金融双学位期间金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金融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增强其在职场的竞争筹码,毕业后可从事金融相关工作。该校金融学双学位要求学生修满6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见表1、表2)。由该校统一颁发金融学双学位专业证书,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习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后,在获得第一学位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学制2年,招收对象为该校全日制在籍非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大一、大二学生,授课方式为单独开班,上课时间基本安排在周末、假期等时间,金融双学位课程安排与金融学第一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安排相似(见表1、表2)。招生后,将金融双学位学生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招生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从2013年3月开始招生到2016年3月份,该校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共753人,开办了13春秋、14春秋、15春秋、16春等7个班,顺利毕业56人,退学14人,为社会输送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56人。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课程设计包含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较为多元化,让金融双学位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对金融专业都有较深理解,因此,该校金融双学位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根据调查发现,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双学位教学管理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在2013春季班开始上课时,双学位学生还较为认真。但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学多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上课时间集中,一般是一整个上午或下午的课,学生学习疲劳,缺乏兴趣,连续上课导致任课教师也非常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双学位教学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造成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时100多人的课堂,实际到课学生只有10-20人,到课率极低,严重影响任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若是第一专业的学生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任课教师可以取消其考试资格,但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则在双学位教育中行不通,在双学位学生的观念里,他们是花钱来修双学位学分的,不让他们考试是不合理的。如此便造成任课教师与双学位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任课教师有时也会基于学院双学位教育的招生情况,被迫放弃原先遵循的一些原则,让不具有考试资格的学生参加考试,进而影响培养质量。另外,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各种教学通知不及时。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开设双学位专业的院系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缺乏因材施教

根据调查,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内容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是一样的,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而金融双学位教育对任课教师没有考核机制(如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导致金融学双学位任课教师上课较为随意,往往是任课教师想上哪部分内容就上哪部分内容,上到哪就考到哪,金融双学位学生知识覆盖面有待提高。此外,根据调查,金融双学位教育理论课程设计中,一些理论课程的考核也通常采取开卷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学位学生上课不积极,考试带本书来考试即可,甚至有些学生到考试的那天才翻开教材应付考试。由此金融双学位教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金融双学位学生之间也互相传递信息,双学位文凭随便混一下就可以拿到,这届传递信息给下届,如此循环,双学位学生学风令人担忧。

(三)双学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金融双学位教育分为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前文分析了双学位理论课程教学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该校的金融双学位教学同样存在问题,如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且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因其第一专业为非金融专业,所以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为缺乏,而实践教学是让其对金融知识有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理论知识的面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消化。而在实际中,金融双学位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教师指导的专业认知和实验仅16个课时,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和金融市场交易模拟都只有6个课时,学生在如此少的实践课时中难以深入了解业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应增加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实践教学课时,让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实践知识有充分认识和感知,增加金融学专业学习兴趣。

(四)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部分双学位毕业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都流于形式。学校对第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重复比率不得超过20%,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督促学生撰写论文,对专业知识加深理解并掌握。而对双学位教育的毕业论文,学校并没有相关的要求,导致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存在这届的双学位学生直接拿上届的双学位学生毕业论文充当自己毕业论文的现象,学生应付心态严重。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一些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金融专业无关,在答辩环节出现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指导教师是谁都不知道等现象。部分双学位学生认为双学位毕业答辩只是形式,最终都会让他们通过,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亟需改变。

(五)金融双学位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所在院系和开设金融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对学生缺乏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在选择金融双学位专业时,不知所措,盲目从众。有的学生修读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兴趣或者处理不好主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的关系而中途放弃。有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由于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还有些学生没有把握好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进度,等到毕业时,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已达到,但双学位专业没完成,而无法获得双学位。

四、促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双学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专业双学位教学管理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借鉴第一专业的教学管理经验,对于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的学生一律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作为教学底线,决不能突破,对学生按时上课起到威慑作用。[3]第二,改变现行集中上课的模式,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对于金融学双学位的理论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选择集中上课也可以选择到第一专业的课堂去旁听,由学院公布第一专业和双学位金融专业课程的课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与时间,自行安排上课时间。第三,规范考试制度。建议金融双学位专业课程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这样可以合理考察双学位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呼应,集中上课或旁听课程的形式均可,通过闭卷考试检查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二)针对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因材施教

现行金融学双学位教学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相似,没有因材施教,金融学双学位的教学效果也不佳。应根据金融学双学位学生的特征,从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金融双学位学生特征的培养方案。如在教材选用上,应选用一些应用型规划教材,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计划应偏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4]这需要像金融专业本科生一样,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而且要在入学伊始就配备指导教师。如此可以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为后续毕业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铺平道路。

(三)落实金融专业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较少且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增加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课时,双学位学生在入学时即为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如有资源的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实习单位,即使资源较少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指导。同时,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进行评分。

(四)严格把关金融双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质量,应对双学位毕业论文从严管理。如要求选题必须与所学双学位专业一致;要求写开题报告、对毕业论文正文进行,重复率要控制在20%以内;答辩给予通过或不通过(进行二次答辩)等一系列措施,以引起双学位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五)加强对金融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

如前所述,一些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选择攻读金融学双学位后,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为提高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为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经济、金融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也要合适,应浅显易懂,不应与本专业学生选择同类教材。[5]同时,与本专业学生一样,应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学习、毕业选题、设计、实习等。为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应进行绩效考核,如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获奖等方面给予奖励等。

作者:蔡洋萍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学斌.金融学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10):28-31.

[2]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0-32.

[3]程静.地方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6(1):1-2.

第6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第7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第8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改革;过程化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81-02

一、目前高校成绩考核概况

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程度进行检验,保证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传统的课堂教学考核办法,主要是以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作为标准进行衡量,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能力,也无法展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无法衡量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科目还是以闭卷考试、百分制打分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其他的考核方式仅作为非专业课、非必修课的考核方法,或者在必修课考核中仅占较小的比重。

目前的课堂教学考核办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平时并未详细记录平时成绩,并未批改作业,甚至不对期中考试进行合理的衡量,仅根据期末考试的最终卷面情况来推算该生平时的表现,既是对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在成绩考核上不公平,也是对多样性考核方法的抹杀,换汤不换药,相当于传统的一次性卷面考核形式。第二,部分高校,尤其是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后,录取学生高中基础较差的学校,为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存在教师考试前划范围,给重点,提前透露考试题的现象,并且又缺乏平时的考核,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背了就考,考了就忘,完全没有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的大学生专业水平不足,就业困难。第三,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各考各的,各教各的,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应用专业知识,无法将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毕业论文完全无头绪,走入社会就业运用能力差。

高校课堂教学亟须考核方法改革,以给予学生与教师更为公平的教与学的绩效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本文将从考核方法改革、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个性化考核等方面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二、课堂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全面推进“过程化”教学考核。高校缺乏升学压力,即使考研也是个人行为,并且考研科目与教学科目经常并不符合,导致大学生学习不够努力。而教师方面,很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工作重心向科研倾斜,不注重教学工作。“过程化”教学考核,不仅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是一种激励,也是对教师认真负责的约束,并且帮助学生更深度地理解专业知识。

大学生在经历了中小学十二年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之后,通常不能理解除考试之外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从新生开始,推行过程化教学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有一定比例的新生无法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是各层次院校都存在的现象,然而高等数学既是重要的学位必修课,学生获取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多数理工农医经管学科以后课程学习的基础。如果在高等数学课程中推行课程化教学,随时通过作业、小测验、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给予指导,也督促学生不放松地随时学习,并且降低了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成绩比例,提高了通过率。杭州师范大学推进“过程化”教学考核已有一段时间,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而以课程系数的形式作为教师工作量增加的补偿,也激励了教师更多参与到中间过程评价中来。

过程性评价不拘形式,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专业特色不同,由主讲教师自行决定,课程组通过,并征集学生的意见。但是须限制评价次数,一学期至少十次过程性评价成绩。专业基础课,可以通过小测验、小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论与实验结合的课程,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报告,以小组等团队为单位的实验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语言类的课程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全方位地进行考核。

三、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但具有考核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各门课程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也能促进学生创新。大学之大,并不仅仅是提供未来就业的一个专业工具,而是为了对本专业有深度的理解,有创新的能力。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都开设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大四的专业知识运用型的实践类教学,大多数学校还开设了短学期、学年论文、学年设计等从大三开始的对实践能力的准备。然而,实践环节往往与课程教学联系不大,与各门课程的关系都是孤立的。并且存在师生对实践环节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暑期短学期适逢期末考试结束,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并且短学期的成绩通常打等级制,是否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如何不影响学生通过。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实训环节与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相互冲突,导致学生将考研、考公务员、应聘面试作为大四的主要任务,对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则抱着能通过就行的心态。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在大四的负担,而且可以培养锻炼综合分析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综合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以金融学科为例,在进行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学等投资相关的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对投资方向有兴趣的同学,逐步在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教学中,培养资料收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研究能力,同时学生选择的课程论文的题目,可以进一步成为学年论文或者短学期教学的研究话题,再更深入一步成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在金融学科中,货币银行学、银行会计、国际结算等商业银行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对于银行业有兴趣的同学,按照教学规律在各门课程中,培养起商业银行资料、信息、文献、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年论文、短学期、毕业论好准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研究型学习,系统性地学习了某门课程的某个专题的知识,并且培养了研究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就业相结合。虽然就业并不是高等教学唯一的目的,却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问题。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融入专业教学,将象牙塔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为学生奠定好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高校课程所提供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学生所需的就业综合竞争力,并不矛盾,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具优势。面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考验,在校大学生颇具危机意识,并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就业接轨有强烈的需求。部分学生提前逃课在校外实习或创业,部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漫无目的地参加各类职业资格相关证书考试,缺乏针对性,职业目标不明确,甚至花费大量金钱参与校外培训,忽略了校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考核,可以与获取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相结合。如果课堂考核本身,即与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考证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也可以减少学生重复劳动,减轻负担,增加用于创新和实践的时间。例如,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同时,可以结合当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并可以允许以会计证来作为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用会计电算化单门课程的成绩作为实验教学成绩。证券投资学课程可以融入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的知识点,可以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除了获取资格证书,行业实践也非常重要,可以在传统理论授课的教学大纲中,增加实践实验学时和学分,通过部分课时在相关企业观摩学习,例如每学期一至两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程度。

四、个性化考核

各门课程性质不同,考核方法各异;各位学生能力不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考核方法。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同一专业的学生,随着时间推移,该专业理论与实际的发展,考核方法也不宜一成不变,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变,采用最合适的考核方法。从课程的角度来说,以金融学专业为例,有需要广泛阅读的类型的课程,例如金融学;有需要思考分析的课程,例如金融数据分析;有注重实践能力的课程,例如证券投资学;有需要关注最新动态的课程,例如国际金融学;虽然上述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分类均为专业必修课,考核类型均为考试课,但是各类课程不宜采用统一的考核方法,而应结合各课程的特点设计出特有的考核方法。学生个性各异,既需要因材施教,也需要因材施“考”。例如考试紧张型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过程性考核机会,在学习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完成难度较大的论文、设计、项目等;背诵困难型的学生,可以不用条条框框的试卷进行记忆能力考核,而专注于其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缺乏实践能力,偏向应试的学生,也需要更多培养实践能力,降低期末考试比例,促进其主动地参与实践学习。

五、结论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也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激励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考核方法改革,推进过程化教学;课堂与实践教学结合、与就业结合进行考核;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进行个性化考核,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创新实践能力,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金融学位论文范文

驻守清华VS弃读北大

前不久,梁植参加高晓松和蔡康永加盟的《奇葩说》节目,刚一亮相就说自己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就读,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三项学历,但现在却正为毕业做什么而苦恼,希望导师能支着。他没说多久就直接被蔡康永按铃淘汰,同时高晓松动怒:“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梁植这样一位学历光鲜的优秀学生,却迷茫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或多或少都会带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反感与厌恶。这或许也是广大网友对梁植发起“责难”的原因所在。也有人说,让梁植迷茫的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而是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的问题。我很赞同这一观点,而这也同样困扰着现在很大一批高校毕业生。

与梁植备受争议的经历类似,周浩曾是青海高考理科前五名,酷爱机械的他原本打算报考有着诸多实践性课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最终他向家人妥协,选择了北大。但进入北大后的周浩还是不能适应以理论为主的学习。在长期的痛苦挣扎中,他仍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去选修或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暂时休学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但这些仍然无法让周浩静心在北大学习研究。最终,不堪重负的他在征得父母同意之后转学到了北京的一所技师学院。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的技术工人,周浩这一“纡尊降贵”的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正如“弃港大复读考北大”的高考状元刘丁宁一样,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事件有太多值得人们反思的东西。

图1 梁植(左)与“奶茶妹妹”章泽天(右)

图2 周浩

博文广识VS术业专攻

从升学规划的角度看梁植的清华之路,可谓相当的不科学。梁植本科就读法学专业,硕士选择了金融学专业,博士则选择了新闻传媒专业。可谓每个专业都“浅尝辄止”。他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愿望并没有错,但是梁植的专业选择路径却出现了偏差。我认为梁植的专业选择路径应该这样设计:本科读法学,硕士读金融学,博士读金融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梁植2006年从人大附中文科班毕业考上清华,就读法学专业。本科四年,梁植在法学上还是有些研究成果:2009年他的学术论文《误将尸体当作运输的行为性质》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刑事疑案演习》一书中公开发表;2009年10月与搭档获第七届“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总决赛亚军,个人获得总决赛“最佳辩护律师”荣誉称号;2010年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获得了国际法方向的第一名。

鉴于梁植本科四年的优秀表现,2010年他被免试推荐到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攻读硕士学位。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梁植最佳的选择,因为从公开的报道中了解到梁植在读研期间有关金融方面的研究表现平平,毫无建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通过保送就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专业基础相对于其他科班出身的同学自然差了一些。如果梁植博士阶段能将其本科阶段的法学知识与硕士阶段的金融学知识更好地融合,其在金融法专业方面的学习将会游刃有余,这也是复合型人才的价值所在。但让人遗憾的是,梁植并没有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付诸行动,在金融学专业学习“受挫”的情况下,他转而选择了自认为有能力胜任的新闻传媒专业。殊不知,博士专业的选择和学习不应仅仅以自己的兴趣为参考标准,更需要本科或者硕士阶段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一选择注定了今天的梁植在职业选择时的迷茫与困顿。

无论是读研或是读博,都应该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读而读。否则,多一个学位,就会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样样会活受罪”。再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梁植其实是现代社会某一类学生的代表:研究学问求大求全,求广而不求精,求博而不求专,总以为凡事越多越好,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北大的周浩则是研究学问求精求深求专的一种代表。但无论是求博还是求专,都具有一定合理性。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养成深厚的人文素养,学识渊博,方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这是博识教育的宗旨所在。所谓专就是要在某一领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专也是在广博基础上的专,在那些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也是落实在单一领域。求博与求专都没有错,但博不等同于泛,专不等同于少。

选择拼图VS规划蓝图

梁植与周浩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梁植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正因如此才导致了他在毕业之际的择业迷茫与困顿。而周浩则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并敢于付诸行动去追求。正所谓“有规划的人生才能叫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

梁植也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典型产物。我们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接受着老师的教导与鞭策,每天奔跑在分数、成绩的单行道上。只要成绩好了,微笑和鲜花会接踵而至,以至于我们学生除了学习,便没有其他的生活空间,更不用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了。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对于自己选择何种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非常迷茫的高三学生。这个阶段迷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尽管如此,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家长的重视。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广大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在本科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深造,如果选择就业,就可以在志愿填报中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就业比较好的院校与专业;如果选择深造,就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这只是考生升学规划的第一步。至于进入大学之后该怎样规划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也是需要学生与家长时刻关注的问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