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43-01
我国外贸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缺口一直很大,但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却并不理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岗位,企业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最好是零距离就业,从学校毕业后能直接上岗。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现在教学条件下很难直接培养出符合外贸行业、企业要求的学生。因此,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专业因就业市场需求量较大,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但是均普遍在在如下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教学特色。还是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段式。专业课程多简单采用理论课、实践课两个模块设置教学内容。没有专业综合类课程和突出外贸职业特色的职业类课程。
(二)师资队伍教学能力不够。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师资多数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生直接来校任教。教师专业理论较扎实,但专业技能不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近年来高职院校出国、出境学习交流增多,从境外、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没有认真系统的分析研究,千课一法,生搬硬套,没有真正改进教学方法。
(四)实践教学环境落后,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相对简单,一般以引进一套或两套教学软件为标准,没有按照专业岗位特急、业务流程科学细分。校外实训基地多数与专业不对口,流于形式。
二、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鉴于国际贸易专业在在的上述不足,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向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以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素质能力要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内容应当按外贸行业的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设置。通过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就业需求,还可将国际贸易专业分为若干方向,比喻外贸实务方向、国际货代物流方向等,不同方向的教学内容重心不同。在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之后,重点抓好突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建设,完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资料。
(二)打造双师队伍,提高教学能力
为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能力,高职院校需要真正构建双师教学队伍。这里的双师有两重意思:一是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二是教师自身的“双师素质”培养,即专业理论讲解能力和专业技能指导能力的培养。要从外贸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从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教学工作,使双师队伍共同执教,专业建设也实行双师带头,即采用一个专业教师、一个兼职教师共同担任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引导专业建设和发展。利用寒暑假让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真正顶岗实习,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三)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是载体、教学方法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一方面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学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等。每一种教学方法均有其特定的教学要求,切不可盲目套用。教师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情况,科学选用。
(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实训室建设,一类是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要依据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建设。某些教学内容的实训可以与财会、金融、税收等专业的实训室结合,既避免浪费,也可以促进专业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要尽量仿真,采用最新、最真实的实训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与各类外贸企业(如生产型进出口企业、贸易型进出口企业、报关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等)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聘请这些企业的职工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时指导他们,使校外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高职教育核心是就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相联。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我们应当围绕行业办专业,依据岗位开课程,校企联合共教学,全面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把国际贸易专业办好、办强。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封小琴,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任东红.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系统的商务基础知识,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符合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外事、科技、外贸等领域从事口笔译、外经贸业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英语专业就业方向
英语专业就业方向:英语专业毕业生可在涉外机构、外资企业、银行、保险、海关、边防、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择留学、考研或国外就业,适合于外经贸各部委、贸易公司、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国贸等单位的文秘、业务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等工。
还可以报考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外交部、中联部、各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每年都招收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但竞争也很激烈。如果进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办企业,一般都设有外事办公室或者国际贸易公司,招收英语翻译,或者从事国际贸易。民办企业,很多都开始了国际贸易业务,常年招聘英语专业人才。
现实的就业形势,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都是聘到了民办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月薪也是很高的。另外还可以赴国外务工,无论从事什么专业,都需要很好的英语,英语优秀的人,更容易通过中介公司,到国外企业就业,月薪远高于国内。
英语专业就业前景
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英语专业就业前景乐观。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英语人才,尤其是即懂商业贸易、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英语人才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骨干人才、通用人才。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我国现有市场需求量较大、人才紧缺的专业翻译人才主要有以下5个方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书翻译。
英语是求职的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随着英语教育逐渐普及,人们学英语的意识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掌握了英语这个技能,不再需要专门的英语人才来帮助他,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
当然,如果你对工作不挑不拣的话,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恐怕永远也不会失业。
起码,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对英语师资的需求,在几十年内也难以满足需求。
关键词:中职教育 跨境电商 国际贸易专业 专业改革
跨境电商的发展引起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变革,跨境电商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相对于传统的外贸经营模式,跨境电商通过B2B、B2C模式,实现了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话,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嘉兴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
一、中职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困境
笔者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开设多年,一直以来都以培养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力资源市场趋于饱和。目前,传统外贸公司尤其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英语六级,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历。中职毕业生很难在大型外贸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近三年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中就可见一斑。
中职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及时转型。跨境电商给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短缺,这是中职学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新契机。跨境电商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其核心是国际贸易,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改革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是研究的新方向。
二、嘉兴市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
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很多中小型企业也纷纷转型,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上海、杭州、宁波三个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都在嘉兴周边,因此,嘉兴在区位上有相当大的优势,嘉兴的乌镇又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嘉兴市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电子商务发展的利好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就更强烈了,而且这一新领域对人才设置的门槛也比较低,给中职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直面跨境电商,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1.成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跨境电子商务兼具电子商务及国际贸易的特征,对中职学校来说是全新的方向。在知识层面和实践技能上都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跨境电商行业专家、企业工作人员、学校领导、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组成。根据社会发展方向、行业需求,指导学校调整专业培养模式,更新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原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把跨境电商的项目课程纳入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互联网国际贸易技能,利用B2C平台开展小额跨境贸易。学生通过跨境电商的学习,可以对真实业务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3.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
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商职业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电子商务运作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能力。中职教育可以把现有国际贸易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调整为跨境电商的课程,例如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跨境电商英语、跨境电商网络营销、产品拍摄与店铺装修、跨境电商案例分析等。除了常规课程外,还应积极建设实践项目基地,把实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极强综合性的专业。外贸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应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
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特点
(1)重实际操作。国际贸易专业由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比较注重实际操作。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为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我们在评价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水平时,在理论上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即能够分析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上能够运用贸易和营销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专业应用灵活,实训投入经济。国际贸易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满意,强调工作结果而不过分要求工作过程,使得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样就使得外贸知识在实际中能被灵活地加以运用。这也表明了外贸工作是一种高智力、高情商表现的工作,其工作能否取得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团队精神和情商状况,而不依赖于硬件设备条件。这样本专业开展实习就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二、问卷调查研究
本文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06、2007级国贸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取样。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8份,有效率98.3%。(1)教学目标。由图
1,37.29%的学生认为成功学院在培养国贸人才上应该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衡。但根据问卷显示,52.17%的学生认为学院在课程培养方式上比较传统,仍然是较偏向于理论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较多欠缺。63.79%的学生认为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一般,说明学生并没有通过在独立院校的学习成就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46.8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比例较小,应该增加专业课在整体课程安排上的比例,认为比例已经比较合适的只占到了32.75%。表1显示,国贸实务和国贸实验课作为国贸专业的主修科目受到了学生的高度重视,但也存在课堂知识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弊端。从重要程度可以看出学生对外贸人才英语能力的重视。学生的最大兴趣仍然是外贸业务,但是已经开始涉及到和外贸有关的周边服务,比如国际金融和货代物流服务等。正是由于兴趣所在和对实践性课程的强烈需求,有79.31%的学生认为课堂知识不足。(3)教学安排及方式。由图2,学生们认为专业课最佳学习时间集中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大一主要是学习基础科目,打好经济学基础,形成基本的逻辑构架和思维方式。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法内容充实,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法往往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教师的详略得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法不但易于引发思考,而且易于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是有利于吸收专业知识的最优方式。但是书本和实际操作还是存在很多差异,情景模拟法是通过情景设定,锻炼和培养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所以在实操的教授上更有效果。
(4)就业意向。图3显示,40.87%选择与国际贸易专业直接相关的实务方向,其次是国际金融方向。随着国际运输业的发展,33.91%的学生表示希望从事国际物流方面的工作。如图4,在岗位意向层面,国贸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国际金融结算业务的浓厚兴趣和就业定位。综上可知,学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不是特别满意,主要反映在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内容更新速度慢,必修课程较多,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此同时,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对职业的认识也变得更深刻、清晰。学习方法从大一时的“教师教”,变为大三之后的“自己学”;学习的内容从理论课程过渡到实践性、动手性较强的知识。
三、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1)校企联合培养外贸人才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拔尖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成功学院提出以创业带学习,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和实际的企业运营相结合。在郑州保利达商贸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及巩义市几家企业的参与下,成功学院商学系筹备成立了商务运作中心。商务运作中心工作主要定位于给企业提供网络推广等服务(已有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物流管理软件支撑)和为我系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以国际贸易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为主体成立创业小组,利用保利达商贸公司提供的阿里巴巴商务平台在互连网上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商务运作中心致力于将理论学习知识和商务实战相结合,既满足教学需要,又满足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要求。通过该种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我院07、08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就业率有所提高,就业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这些学生就业之后,适应工作岗位较快,工作质量较高。(2)校企合作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从教学计划入手,为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修改教学大纲,探索该专业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实习实践和内容的统一。为此本文提出从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角度设计模块课程,共开设6大模块。
经过课程优化后的教学体系,结合了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学生进入实习和社会提供了专业基础,同时较好的完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储备,为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方向,更适用于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鲁捷.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市场.中国改革.2001
(12)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3]陈广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世界城市通常具有发达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以金融业、企业管理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为主,呈现明显的高端化特点。建设世界城市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发展方向。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1.1 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1998-2008 期间,北京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6.2%,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3.0%、12.4%和18.7%(见表1)。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1998年为3.3:35.4:61.3,200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变化为1.1:25.7:73.2,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这也表明北京将进一步朝着服务性城市的方向发展。
1.2 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首都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市贸易环境有所改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市场和外商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2.1 北京市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2001年至今,北京市货物贸易一直保持着平稳高速的增长速度。2001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49808.58万美元,到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30166129.04万美元,十年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
在货物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北京市对外贸易出口额持续上升,其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99年工业制成品在北京市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比例为92.4%,在2000-2008年期间所占比例平均为92.2%,起伏不大。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所占比重最大。1999-2008年期间平均为54.1%,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高新技术产品而言,2001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63382万美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到达1936840万美元,增长了近7倍。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渐“让位”,纺织品出口额不到总量的1/10。这与北京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吻合。[2]
在货物进口贸易结构方面,相关机械设备及原辅料居首位,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998年北京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的83.5%,这一比重在2000年上升到94.6%,之后在90%上下波动。北京市从1992年就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到2010年已经历时20多年,从1992年的进口额为271004.57万美元,到2010年的2749257.94万美元,其增速度也将越来越快,这将为北京市早日步入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1.2.2 北京市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北京市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超过500亿美元,2008年北京以占中国3.5%的gdp支撑了占全国20%的服务贸易额,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年均增长37%。[3]初步形成了以运输、保险、旅游、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建筑安装劳务服务、通讯、广告等为重点领域的发展格局。
运输业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服务贸易中比重最大的产业,2010年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22.18%,2003年该比重为27.4,与过去相比,运输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虽然当前的规模不是很大,却是未来服务贸易行业的中间力量。[4]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业,2003年金融服务在北京市的服务贸易中仅占0.33%,到2010年已突破1%达到1.01%。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除了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重稍有下降外,历年都有增长,2004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为3.37%,到2010年该比重已上升到4.98%。[5]
2.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变化。本课题组向北京市50家涉外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得出当前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2.1 多元化国际贸易人才
当前国际贸易企业的规模、性质、行业类别等方面日趋多元化,它们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仅具有“三大技术装备”(外语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企业需求,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的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外贸企业的青睐。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才更能为企业在现行的环境下取得更大的收益。人才多元化的趋势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自身的多元化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挑战是学生要更加的充实自己,把自己培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2.2 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经验是重点
专业知识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专业知识包含国际贸易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来说,在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企业洽谈业务时,只有拥有良好专业知识基础,才能灵活地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转贴于
实践经验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重点。实验经验作是求职者在以往工作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也是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看重的。在我们所调查的国际贸易企业中,35.29%的企业认为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认为结构知识非常重要的为23.53%,只有5.88%的企业认为学历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做好丰富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2.3 创造力是优势
创造力是国际贸易人才的优势。不断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必然有强大的竞争力。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公司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固然对企业稳定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拥有创造力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调查显示,65%的企业表示,在招聘人才时在校成绩并不是主要因素,他们更看好的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3.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分析
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宏观背景和企业向高端产业转型的微观需求方面都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 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外贸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显。首先,从总量上看,外贸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方面存在缺口。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48%选择直接从事工作,36%继续读研,而出国和其他方面的占到了16%。这反映出企业扩大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对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总量之间潜在的缺口更大。其次,传统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毕业生吸引力有所下降。54%的被调查学生对是否愿意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处于摇摆状态,26%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从事外贸工作,仅有20%明确表示将从事外贸工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难,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受到影响。于是,许多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较为稳定的工作。其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扩招的结果是该专业毕业生供给大增,增加了就业压力,迫使许多学生转行。最后是毕业生就业意向更加多元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增加。调查了解到,46%的毕业生愿意从事高新技术行业,重工业贸易行业占到24%左右,服务贸易行业旗鼓相当,达到了22%,轻工业贸易行业仅占8%左右。这种现象表明,在外贸行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地位日益上升。
3.2 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空间和薪资的期待与企业现实存在差距
当论及在择业过程中看重的因素时,调查对象表达了不同的意愿:39%的毕业生表示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薪资待遇,占到了35%左右,11%看重社会保障服务,地理位置和企业文化各占到4%。虽然影响择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个人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是主导因素。一部分毕业生没有选择外贸行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外贸企业能供提供的薪资与他们期待的不符。例如,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初入社会的国贸毕业生所能提供的工资大概是2000到3000左右,而国贸专业毕业生的预期初始工资却在3500左右。其二,这部分学生认为从事外贸行业并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期待在其它领域达到更高的发展成就。
3.3 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很多高校比较重视专业理论教。理论教学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工作经验,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可在毕业之后慢慢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理论基础。问卷结果显示:52%的人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19%的人认为培养工作经验更重要,15%认为大学期间要培养好创新能力,其他占到了14%,其前景不禁让人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学生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出于节约培训成本的考虑不愿提供实习机会给在校学生,使毕业生难以获得实践经验。
4.新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新形势下北京市外贸人才能力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应担当好统筹角色
第一,教育部门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立足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并充分发挥北京市资源优势。第二,担当好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角色,激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实习,就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积极培养高素质贸易人才的主要力量。
4.2 高校应灵活应对
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绝大多数同学反映所学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缺乏与时俱进,所学与现今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相对脱节,36%的人反映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另有36%的调查对象表示,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18%的学生认为,在当今就业如此竞争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多开办讲座、报告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指导。10%的人表示,学校要多邀请企业进校门,使企业和学生能够相互了解。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再次,收集和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的充分、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最后,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3 企业应改变观念
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归属,更应该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首先,在用人的态度上,要改变传统的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并不只是单单过分关注人才的现有能力,而是在招聘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其次,国际贸易行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经验的一个行业,为此,企业应该对本科阶段的学生开放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场所,这是一个企业对学生培养的最后行动。再次,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使员工始终处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工作状态。最后,企业要履行其社会责任,避免在用人方面的短视行为,与政府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国际贸易;就业导向;实践教学
2010年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升的大好态势下,对于国内外贸人才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能力导向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重要而有意义。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及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一、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方向和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国际贸易专业的主流毕业生主要成为三类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海关、商检、商务局和贸易公司的熟练的贸易业务操作员;科研机构的贸易理论及政策的解读传播者;国家政府的贸易政策的制定者。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实务操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从事国际贸易这个行业来看,在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随时保持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紧跟市场的变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身市场就变化无常,因此做国贸的人应该经常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才能占有市场先机。其次国贸中各工作领域联系紧密,人员的工作区域变动性快且大,因此要求做国贸的人应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才能,专业知识过硬才能适应各个工作职位。国贸这个行业挑战性非常强,具体表现在贸易中的风险大,个人就业领域的变动多等方面。
二、就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内涵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目标,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活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和素质。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而言,主要应该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系统掌握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能力;二是相关意识的培养如团队合作意识、领导意识、刻苦创业及诚实肯干等意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内容
近几年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容乐观,要让学生更具有竞争优势,较快的胜任岗位,得从实践教学改革入手。
3.1加强专业的训练,教学方式交替进行
最近某网站对10家高校1175名学生和11大类246家外企(60%以上为世界500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1.7%的企业一定要招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金融、咨询、贸易、会计师、IT、制药等行业对专业对口尤其看重。说明企业对“专业”的要求仍然是第一要素。就外贸而言,这源于交易涉及面太广、流程复杂、风险较大、单据制作要求严格等。如果没有专业化的训练很难胜任本专业岗位要求,那么,教学改革过程中就不能放松对专业培养的训练,继续保持现有的教学方式,利用“仿真实训”及“校企合作”的交替进行,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掌握。
3.2开设外语谈判实训课程,提升外语要求
目前,很多院校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外语的要求。特别是高职院校,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弱,所以培养重点放在相关资格证书的要求上,但实际通过率较低。国际贸易实践中,从“业务洽谈”到“确定合同”再到“合同履行”外语一直贯穿其中。所以在教学上要突破对外语的要求,在国际贸易实践课程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专门开设外语谈判课程,并加大此部分的授课课时,让学生掌握外贸谈判过程的同时训练英语口语的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更快更好的上手外贸业务,缩短外贸企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培养周期。
3.3增设实践课程考查内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
如果说专业知识和外语作是外贸人才的必备技能的话,那么同时具有综合素质的应届大学生会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智成人才人力资源专家称,企业招人往往要求与其企业文化和重点关注的东西有密切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1)忠诚度;(2)团队的协作精神;(3)创新精神;(4)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5)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6)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关键,这种培养可以在国际贸易仿真实训时体现出来。将学生按角色分成小组,在整个操作流程中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并制定相关考核方法。
四、结束语。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还需进一步的探讨,以上提出的整改方案只有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检验是否适应企业的要求,只有加强校企对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高校才能真正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优秀外贸业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睿;王思雯;魏恒荣;;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基于苏南高校国贸专业[2]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15期
1.改变学生对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的心理依赖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学生只要在期末时复习的好,“背”的好就可以通过,这种心理依赖首先要破除掉。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参加一次考试就能下定论的不科学的方法,要树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并重的思维模式,让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要改变过去以单一指标为多次综合指标全方位的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考试要得到的是一种综合评定,而不简单的只是分数的体现。要明确考试不是目的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试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社会的需要决定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向,培养具有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就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考试的结果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就降低学生专业学习的效率,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考试的设计要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要建立一个即能体现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能突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模式。
3.考试的内容要具备有效的专业能力的考察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内容要具备明确的专业技能考察点,要与实际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相一致,通过考试可以对学生掌握的专业能力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如要考查学生对于贸易术语的掌握程度,就不能单纯的只是针对贸易术语进行提问,而要设计一个情景,通过这一情景来评估学生对于相关贸易术语的掌握情况,这样即明确了要考查的专业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相关知识的动力,提高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只有专业点设计的明确学生才会知道要考什么,要学什么。4考试的内容设计要与资格考试内容相挂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相关的资格考试中也占一定的比例,以报关员资格考试为例,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占总成绩的20%左右。学生要报考报关员资格考试时,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都要重新学习,主要的原因就在平时授课时所讲的内容及期末考试时所涉及到的内容与资格考试相比重点不明确。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以把资格考试涉及到的内容放到平时的授课环节,在期末考试的卷面设计上也要有一定的倾斜,让学生对于所学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对于考试更加的用心。
二、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由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试是在学期期末时进行一次性的终局考试,现为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水平。应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按照实际的业务流程进行划分,把每一个阶段看作一个过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全部过程通过,此门课程才算合格。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时就产生了紧迫感,认识到不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过程,难以通过此门课程。这样即达到了考查学生每一个阶段技能水平掌握的情况也让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业务流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为学生今后参加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由单一闭卷考试变为多种考核模式共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期末考试多以闭卷形式为主,学生通过考前的集中复习通过考试,此种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采用闭卷、开卷及上机模拟等方式进行。闭卷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考试则能考查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上机模拟考试则让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流程有一个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更能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多种方式共用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情况,也更加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试由理论考核变为实操考核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试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点的考核,现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用人需要,要变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把考核建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上,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
三、结束语
[关键词]外语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43—02
随着我国外贸主体的多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除国有大中型外贸进出口企业外,民营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外贸企业急需业务能力较强且外语水平较高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要求从业者必须熟悉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独立完成多项外贸业务。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多地为国家培养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随着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国际化。“英语+专业”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标准。外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经贸发展的态势,能在本地区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外贸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和策划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外语学院国贸专业应培养出一批既掌握现代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黑龙江省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在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的热门专业之一,且该专业连续两年位居该排名之首。
通过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得知,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行业的人数只占毕业生总数的40%左右;有近50%的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求职无门而被迫改行。导致高校教育成本和学生个人成本过大,从而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现状是专业课和外语教学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单一型的。一方面,具备良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却缺乏外语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外语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却看不懂外贸业务和专业资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没有把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就业。
(二)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滞后
我国外贸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精通报关、报检、结算等实际操作。而我国高校目前的培养方式过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训和实践环节,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外贸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目前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际操作能力缺乏的原因是学生缺少足够课时来了解进出口过程中的各项业务,缺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到外贸企业实习,鉴于涉及商业机密,也无法触及核心业务环节。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实习缺少跟踪指导,使学生实训效果不佳,无法真正掌握实践技能。
(三)企业用人制度不完善
教育成本、行业薪酬、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未来预期收益等因素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取向,从目前我国企业用人制度上看,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过于强调应聘人员的工作阅历与经验,而且只注重工资薪酬,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福利待遇考虑不到位。同时,外贸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甚少,致使毕业生缺乏发展空间,丧失工作信心,失去工作热情。
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讨——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
(一)发挥外语学院优势,开展双语教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语言类民办本科学院,在教学形式、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及校园文化方面形成了以外语为依托,与国际教育接轨、开放式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常年拥有近30名外籍教师,外语资源得天独厚。国际贸易专业是学院的优势学科,以培养既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开展“双语教学”,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并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为载体,创造专业英语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贸英语水平和专业实际能力,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阅读外国文献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率。
(二)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对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非常重视,先后与美国人人未来文化传播机构合作开展了“大学生暑期赴美工作实习”项目,2012年有18名学生参加为期3个月的美国工作实习,反馈效果令人满意。这些学生不仅增强了英语交流能力,还收获异国工作的心得体会。同时,与日本北海道东川町建立学生短期赴日文化交流项目,拓展了大学生海外实习的渠道,2012年7月组织14名学生参加了赴日本北海道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如今,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经国家批准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为进一步创建国际化校园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是以贸易操作的实际需要为核心。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重视实践性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建有2.6万平方米实践教学中心,设有外语、商学、信息技术、艺术等各类校内实训场所73个。通过模拟商务谈判增强实训能力;通过交易磋商模拟,使学生掌握商业函电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通过报价模拟训练学生成本核算能力;通过进出口贸易物流和结算模拟,使学生掌握业务程序,学习制单结汇,并学会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如企业与银行、商品与产地、海关与商检等。学生通过到外贸企业和大连口岸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职业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目的地开展各种职业证书如商品检验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培训与考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要对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把握相关的国家政策,减少政策风险;在商务洽谈中,充分考虑汇率变化因素,掌握主动权,规避汇率风险;在选用支付方式时,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能够据理力争,减少合同履约风险;争取采用对我方有利的贸易术语,尽量减少贸易争端。当贸易摩擦发生时,能够积极做出反应,坚持原则,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办事,最大限度地运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本国外贸企业的利益。
论文摘要:我国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健所在。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岗位需求出发,提出了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证制度、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国际贾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新思路。
一、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2008年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岗位(群)分析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具体见表2所示。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4、校外实习。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指定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跟踪指导,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并以实习带动就业,提升实习留用就业率,从而提高本专业的总体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