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

低头族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头族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头族调查报告

第1篇: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手机入袋;手机依赖症;文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手机的使用已经濒临泛滥的边缘,对于大中专学生群体尤甚。据调查,90%的学生认为,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基本“生存”需求: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经常看手机,走路的时候不时看手机,在宿舍大部分时间在玩手机,上课的时候会时不时摸手机,甚至偷偷聊天、看小说、玩游戏、发短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而且明知这是一种弊病却又难以有效控制。

一、高校学生手机上网情况调查

2014年5月,某学校在网上进行了一次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来自湖北高校的占92.14%,陕西高校的占1.52%,北京高校的占2.08%,山东高校的占0.66%,上海高校占1.32%,天津高校占0.81%,未知的占0.47%;被调查的学生大二的占69.21%,大一的占17.03%,大三占9.85%,大四占3.91%;理工类学生占64.32%,文科类占32.41%,艺术类占3.27%。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拥有手机的占98.46%,没有的1.54%。

2、上课经常玩手机的男生占35.78%,女生占17.67%;不玩的男生占31.18%,女生占15.37%。

3、玩手机做的最多的事,看新闻的占42.68%,看小说的占18.82%,聊天的占25.56%,查资料的占9.92%,玩游戏的占5.02%。

4、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小时的19.28%,2小时的占23.86%,3小时占 28.43%,4小时占13.86%,5小时占17.57%。

5、上网做的最多的事:看电影的占40.34%,看新闻的占23.4%,查资料的占16.49%,聊天的占13.02%,玩游戏的占7.74%。

笔者本人在大学做过一些暗查,大教室合班课(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讲课激情高昂,声音抑扬顿挫,台下学生的反应却截然相反。有的嗡嗡作响,有的虽一无人说话,但认真听课的只有前面几排少数学生,65%-70%的学生却在低头玩手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某类高校的个别情况,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0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4个小时以内,上网仍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武汉是全国乃至世界高校最多的地区,本地区高校学生玩手机现象的调查结果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闻资讯占85%、休闲娱乐占73%、打发无聊占63%、应急查阅信息占58%。”

有记者调查了武汉8所大学发现,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学院,不管是课业相对轻松的文科学生还是学习紧张的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结果显示,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上网。

二、不同角度看待上课用手机现象

(一)从教师角度看

大学的功能在于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评价高校和相互竞争的角度看, 科研和社会服务明显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带来实际利益。 而且决定教师命运的主要是科研,教学所占比重非常少,教师的职称一般只与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挂钩,教学方面只要按照学校安排按时上课、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就花在科研上,花在教学上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显然会受影响。对于在课堂上上网的学生,大部分教师的态度较为“宽容”,只要不是过分影响课堂秩序,教师基本不会制止学生的行为。有教师反映,即使当时制止了,几分钟后学生又会重新拿出手机,教师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管教学生上面,所以就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而且与中学不同,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靠自主性,教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学习,只要不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也不会多管。

(二)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认为上网原因是多方面的:1、上课玩手机,折射出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学的关系相处的不是很融洽,缺乏自信;2、这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认识,心里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学业失去信心,从而感觉大学生活无聊,把这些精神压力通过在课堂上玩手机发泄出来,进行情绪迁移;3、有时候老师上课讲得很投入,却疏于对上课纪律的强调,这就使得很多同学认为上课玩手机很正常,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将手机排放在桌子上玩,丝毫没有避讳的意思;4、部分同学选择性的听课,他们认为有些课程对自己帮助不大,对未来就业没有用,所以没有必要学习。

三、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有效干预“手机依赖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武昌理工学院于2015年新学年开学初便开展了“文明课堂,手机入袋”活动,实行课堂上“人机分离”的管理办法(此举措始于2013年11月江苏大学课堂上出现的 “手机暂存袋”),要求大家进入教室后都把手机放入“手机收纳袋”一个专门在教室存放手机的袋子。为避免手机拿错,学校对“收纳袋”按照学号或宿舍号进行了编号,同学们也都非常自觉地将手机静音或关机放入手机袋。“手机入袋”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任课老师认为,“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也会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现在课堂上没有了手机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容易了许多,课上的学生开心,老师舒心。”

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手机没有被收纳前,课堂上大家都经常会不经意间把手机拿出来瞅瞅,几乎成了一种“生理”习惯,严重影响了听课的连贯性,一堂课下来课听得断断续续,对老师讲的似懂非懂,搞的自己心情也很郁闷、很苦恼、很困扰。现在好了,手机被放进“收纳袋”,再也没什么“心事”了,听课效果好多了,心情也晴朗多了。

参考文献:

[1]李文蕊.调查显示国内大学生上网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EB/OL].2011-01-14.

第2篇: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项目主导;社会调查;应用型人才;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31-04

一、引言

很长一段时期,国内高校社会学专业采用学科分支的方式培养研究型人才。学生在修完各分支学科和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后,获得足额学分就能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按照知识结构,教学安排了学科分支的顺序和内容,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研究性。因其重视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结果,故能为学生求学深造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盛行。就其理念来看,它合乎两类高校研究型的发展定位,但其影响到了一般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对社会学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一些教学型高校从强化职业技能寻求改革方向,力争使培养的本科人才具有基层经验,掌握调查技能,符合市场要求。[1]一般本科院校社会学专业根据自身资源,较早提出和开展了社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二、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为贯彻落实国家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适应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广东海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创新了文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做中学”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完善和提升[2],在西方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型。这种模式被引入中国的职业教育,并逐步扩展到基础和高等教育领域。项目教学法和具体学科结合,会产生特定学科的项目教学方式。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社会学学科顺应时代诉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探索和创新。这种探索创新立足于社会学的学科特色。基于学科发展的历程显示,实证研究是社会学学科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对诸多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实证研究的优势日益突显,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基于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和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3]显示,掌握良好的社会调查技能有助于对社会现象和工作任务进行精准认知、分析和解释,进而开展相关工作。因此,社会调查被作为社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

社会调查是使用科W方法,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及其相互关联,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或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基于一般社会调查的程序流程,其突出了社会调查的问题意识和应用属性。

这种模式是在低年级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调查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教师意见和社会需求,选择有实用和研究意义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最终完成项目。[4]项目来源于各类组织实际运行中急待回应的现实问题,而非纯粹的学术探究。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促使其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5]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遵循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在低年级阶段,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的准备。这一阶段延续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模式。学生主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调查技能方法,掌握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技巧、测量工具的设计规则、指标体系、组织管理等基本知识。教师应密切结合各分支社会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调查方法。

中年级阶段,学生自主选题,制定和实施项目方案。学生成立的项目小组应结合社会需求和指导教师意见,甄选有应用意义、回应现实的选题,并查阅资料,分析选题的可操作程度。围绕选题,项目小组制定实施方案,通过设计完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实施抽样调查,发放回收问卷或完成调查访谈。

高年级阶段,项目小组形成数据分析和分析报告。项目小组整理、录入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审核、分组、汇总调查结果,探求相应应用问题的诊断和趋势。形成的相关调查报告能够呈送机构部门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初步的成效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在实施中已产生了良好效果。这种模式,立足于学生兴趣自主选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科学客观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探究动力。学生自主实施项目的全过程,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这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缩小了大学和未来职业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社会学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分段或分离。学生前期学习理论知识,后期进行技能实训,这样教学和职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模仿社会学本科从事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管理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分析、客户拓展与维护等工作领域展开技能训练,将服务领域从国家与政府拓展到社会与市场。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互动教育规律。二年级后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后,能够进行一定水平的专业探究。项目主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这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促进了学科体系的横向协同。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基础概论为根,以研究方法为干,分支社会学为枝,形成纵向的塔形结构。各分支社会学划定各自边界,缺少分支之间的横向关联。项目主导模式关注某一任务或问题,以求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提出了问题导向的应对方式,促成了分支学科的横向关联,盘活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3年和2015年广东省第十二届、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项目团队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生项目团队还获批了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资助项目14项,占全校文科类项目的45%;在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项目团队获优秀论文一等奖4篇,占学校一等奖名额的50%;学生项目团队从2013年至今获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在学校的文科院系属前列。学生撰写的《广东海洋大学教师工作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都引起了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因此及时调整了相关政策,提升了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项目主导模式在理念上将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转向了应用型,在操作上将研究方法转向了实践,在实践上将教学与职业紧密结合,师生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体系上增强了横向协同。可见,实施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对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四、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实施中的困境

(一)师资素质不能满足实施社会调查项目的需求

与学科本位的社会学教育体系相比,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强调学生主体,指导教师不再是居于中心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在准备阶段,师生共同进行项目选题、论证项目、制定计划。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分工,形成工作小组,在心理、方法等层面实施引导,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总结阶段,教师是评价主体之一,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活动的目标、过程和绩效。

实施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要转变教学方式。实施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后,教师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这对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师资素质离满足实施社会调查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现有师资的职业成长以学科训练为主,从学校到学校的历程,使之缺乏企业阅历和实践经验,对技术性问题缺乏质性感受。多数教师精力有限,其更愿意将精力放在科研领域,缺乏应用型的项目开发经验。实践凸显了师资素质不能满足实施社会调查项目需求的窘境。

(二)教师对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理解存在偏差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师生通过共同参与实施一个完整的调查项目,实现学生技能训练的活动。一些教师认为,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设有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与其没有太大差别,没有实施的必要。针对项目主导模式,一些教师认为须获批项目才能实施,这样他们就生硬地搬给学生一个项目(多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认为使用了项目教学法,就可以忽略甚至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上,一些教师认为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适应面广泛,在大多数课程中皆可以使用,从而导致课程设计的泛化雷同。

已开设的实践环节,多是在特定课程框架内检验和重复已知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如社会调查,是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市场调查,承接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社区实训,承接了社区管理课程等。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多课程框架,甚至是全部专业课程的综合设计。如在校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项目,必须应用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青年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课程知识。项目主У纳缁岬鞑槭茄生在已有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这与检验和重复的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差异。

相比于已有实践环节对主题和方向的严格规定,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不局限于已有实践环节,其重点是突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有其使用的限度和范围。有些课程适用研讨教学,有些适用实训,不是每门课程都适用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来完成。

(三)社会调查的项目选择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积极的建构过程,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集合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外部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加工、处理,从而构建起社会共享和协商的知识、意义的过程。项目指导的社会调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选择和设计,创造出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分工完成任务的机会,实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

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容易将主题局限在自己熟悉、有兴趣感知的一些领域,如大学生的情感、恋爱、占位、低头族等。这些主题和社会、市场所关注的问题有较大的差距,难以达到训练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项目选择负有指导职责。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事业、市场的经验,或在项目选择前能到企事业部门调研,就能选择典型和恰当的调查任务。但问题是教师关注的多是自己的研究领域,远离企业和市场所需,对企事业部门面临的问题缺少思考,这就难以在学生进行项目选择时给予恰当的指导。

(四)配套教学资源不能满足社会调查项目的需求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方式实施。调查小组协作分工,学生掌握项目任务的不同阶段环节,彼此提供支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但当前班级授课人数在40人以上,开展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就涉及配套教学资源不足的窘境。这具体表现在师资资源匮乏、项目成本约束等方面。以每个项目小组6-7人计算,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将有7-8个的项目小组,这至少需要4名指导教师。在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核算工作量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项目选择、实施也面临着成本硬约束。部分项目因其接近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因而能够获得经费支持,但相当一部分的项目缺少经费支持,具体实施时就会捉襟见肘;如果一味节省成本,一些环节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五)学生对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培养有待适应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喜好、学业状况等自由组成合作小组,但这毕竟与学生习惯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同时,学生在选题、概念操作化、问卷设计及修改、调查实施、数据整理及录入、分析探讨等层面需要自主完成,这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更高。

学生内部差异明显,项目实施易出现两极分化。理解和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很适应这种方式,而那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初期面临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活动时,表现得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在面临需要自我组织、自我决策、自我实施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小组甚至忽略了和指导教师的基本沟通。

五、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社会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在教学改革中,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也需要根据所在院系、专业的具体特性,根据可供利用的现实资源,加以改造、调适,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社会学及其他相关专业都面临一个相似的问题,即如何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务实的应用型人才。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师生、管理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实现观念的系统转变。

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下,通过院系交流、座谈、会议等方式,确立新的师生观,全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学生学会学习,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师生互动。

(二)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

培养学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的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师资职业能力的前提。高校教师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时,只有自我增量提质,才能胜任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专业建设应结合师资队伍特点及规划要求,制定面向企业和市场的师资培训计划;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尤其应鼓励教师进入社会机构、调查咨询公司,了解企事业运作;应着力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设计、实施的能力;应适时开展项目主导模式研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应适当参加一些学术及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学术动态;应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接受新技术培训,使之具备相应专业的技术水平,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双师”素质教师的发展。[6]

(三)拓展项目来源的领域

项目的来源需要有政府领域,更应有学生就业去向较多的企事业组织。[7]应用型人才需要胜任企事业组织的具体事务。因此,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需要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这类企业应包括调查公司、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企业市场部、客服部等。他们对企业、行业的问题、运作等十分清楚,能够合理有效地协助教师制定恰当的项目开发。

实施项目主导模式,可以建立有行业或企业人员、专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开发机制,专业和企业的联系,发挥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教材建设等环节的功能。

(四)建立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

在师资方面,需要建立激励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有序建立教师进入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企事业人员,应鼓励其成为校外导师,并给予其应有的名誉。

在资金筹措方面需要进行校外、校内的合理探求。校外方面,可以深入推广校企合作,借助企事业提供的资金;可以凭社会调查的前期成果,满足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从而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校内方面,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借助前期成果,学生可以申报主持或参与一些大学生创新等项目,有序推进项目主导模式。

六、结语

经过数年的实践,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已经成为社会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境,但其可以作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良好平台,并具有向其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的拓展空间。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应解.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3):47-50.

[2] 任魏娟.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8-14.

[3] 刘勤.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9):238-239.

[4] 宗亚妹,李建启.系列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44-47.

[5] 周静,刘勤.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构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18-120.

第3篇: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吉首大学;使用;信息

2012年,根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公布的用户数据估测,我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10亿规模。在大学校园,手机也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随身工具,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湖南吉首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有针对地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15份,回收率达83%。其中有效问卷为402份,有效率为97%,其中男生约占20%,女生约占80%。文科专业占40%,理科专业占54%,艺体专业占6%。通过调查发现,58%的学生自中学开始使用手机,42%的学生自大学开始使用手机。此外,随着2012年以来智能手机的普及,该校学生中智能机的使用率已达到75%左右。

1 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特点分析

1.1 手机使用内容多元

作为新锐电子产品,手机尤其是智能机的强大功能成为吸引大学生群体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儿童、中老年人等其他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媒介素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手机功能开发方面更加全面充分。在吉首大学学生中,他们主要使用手机从事“交流沟通”、“收看资讯”、“娱乐消遣“、“学习阅读”四大基本活动。而智能手机的诞生使得各种新颖好玩的应用程序层出不穷,“墨迹天气”、“熊猫看书”、课程表APP应用,大学生在手机上下载各种软件,满足自己的爱好需求。调查中还发现,有学生开始通过手机完成“淘宝”购物、买火车票等活动。据此分析,随着手机技术的进步、“购物安全”等配套服务的提升,未来大学生使用手机办理生活业务将更为普及,其使用手机的内容、功能还有更多可探索开发的空间。

1.2 手机使用频度较高

和低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程度更高,和高年龄段的中青年相比,大学生易被有趣刺激的事物吸引。一项调查显示,84%的大学生每天都随身携带手机,13.5%的学生偶尔携带手机,只有1.8%的学生表示去上课时不会随身携带手机。[1]手机的高携带率反映出当今大学生使用手机之频繁。在吉首大学,83.4%的学生习惯在起床和睡觉之前使用,其中仅4%的人表示不会经常使用手机。随着吉首大学“校园一卡通”的推广,校园购物、食堂就餐、进图书馆、借阅图书等事务都需要使用手机,吃穿住行,学生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手机成了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

1.3 手机使用空间不限

手机可贴身携带,在任何场合都能灵活使用。调查中,69.8%的吉首大学学生表示他们常在排队、等公交等零碎时间玩手机打发时间。另外,即使在上课或开会等场合,部分学生也会把手机调成震动,私下把玩。上课时学生使用手机娱乐已成常态,这种使用手机行为“加深了人们身体与精神所处空间的分离――在场的缺场以及缺场的在场,强化了人们随时随地在两种并行时空之间切换的可能性。”[2]

1.4 手机使用投入趋高

大学生脱离父母监管,但又享有了一定的金钱支配自由。加之在广告宣传、品牌营销的刺激下,手机成为品质、群体身份的标签,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在手机初期投资和后期使用方面投入趋高。在大学生中iPhone被称为“爱疯”,苹果等高端手机倍受追捧。而一台苹果手机市场价大约为4000多元,几乎是一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1000元左右)的四倍。大学生还紧追时尚,频繁更换手机。调查中,大部分吉首大学学生都更换过2部或3部手机,统计数据还发现,有的手机更换个数最高达到了8个。在大学生每月的通话费用中,手机增值业务的消费也正在上升。“流量包”成为他们最主要手机增值业务。在对吉首大学的调查中,75%被访者的月移动数据流量在“70MB至150MB”之间。但即使是通过办理套餐等来节省话费,49%的被访者的手机月消费额也在50到100元之间,1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0%。

2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具体影响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不论其功能如何拓展,社交沟通始终是其核心。凭借手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系统。

2.1 社交沟通

2.1.1 在社团班级活动中提供便利的事务信息

社团班级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织中,他们的表达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得到锻炼,为日后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飞信是款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于一身的综合通讯业务,其发送信息不花钱,只要支付流量费,有效应用于大学的组织传播中。吉首大学小谷就说道:“上大学后,我主要是通过‘飞信’得知班上要开展活动、上课时间变更等信息。”而小谷自己作为班级劳动委员,每当学校卫生检查时,她也会通过飞信来通知同学。通过在大学社团组织中的扩张,手机覆盖到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编织出一个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高校社交网络。

2.1.2 满足大学生群体异地情感交流

随着交通发展,社会变迁加快,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上大学首先便意味着要离开家乡,告别父母亲朋,来到新鲜而陌生的城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交流在此时显得很有必要。而手机能提供文字、表情、图片、语音等多样化交流方式,弥补异地造成的非语言符号交流的缺失,有利于产生移情作用,满足人们情感体验,营造出一个逼真温馨的传播环境。68%的吉首大学学生通过办理手机“亲情包”或“长话包”与异地亲戚朋友保持联系,这也从侧面显现出手机是大学生异地交流的主要工具。手机能打破场地限制,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亲密关系。在情感丰富的大学生群体中,“异地恋”现象越来越普遍。吉首大学一位异地恋四年的戴同学在调查中谈到:在校期间,她和男友最多一个月见一次,但他们每天都会使用手机交流。依托手机,大学情侣“零距离”地交流日常生活,抒发亲密情感。

2.2 学习实践

手机中移动学习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大致可以概括为学习工具类、获取资讯类、应用实践类。由于移动学习受时间、地点约束小,大学生常在学习遇到困难、琐碎时间使用手机等学习工具。在武汉地区大学生移动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大学生拥有的电子设备主要有手机(75.14%)、Mp3系列(38.00%)和电子词典(26.86%)[3],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移动学习设备。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会使用手机完成采访录音、抓拍新闻照片、收发邮件,及时完成新闻作品。该校历史文化学院的刘同学也谈到,在田野调查时,他们常使用手机去记录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手机集多媒体功能于一身,有效地帮助着大学生的课外实践。

2.3 娱乐休闲

从“切水果”游戏到最近很火的“百度魔图”,搞怪好玩的游戏软件大量兴起,迎合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最近,我们就经常看到吉首大学学生在手机微信的“朋友圈”中自己“百度魔图”的照片。浏览社交网络,还发现其他高校中也有不少学生在展示自己的“魔图”图片。“百度魔图”是一款掌上美图软件,“魔图”在把用户照片处理后,搜出与其最相似的明星照,最后结果还可分享至社交网络。这使得大学生们在自拍、自娱自乐的同时,进行着“角色扮演”,体会到明星般被注目的感觉。

3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行为影响的利弊分析

3.1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的积极影响

3.1.1 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

每个大学生几乎都在新媒体中拥有自己的主页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显示:大学生拥有博客人数达81.4%,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大学生热衷自我表达、彰显个体个性,通过手机他们能更便捷地进入博客、微博等,展现出个体没有表露出来的另一面特点。在吉首大学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资讯信息时,会习惯性地转发、分享、评论。通过移动客户端,尚在校园中学习的大学生得到一个参与公共讨论、彰显自己思想的平台。

3.1.2 丰富了大学生交友渠道

腾讯QQ、新浪微博在与手机的结合后推出了移动社交应用,吉首大学的受访学生中,97、5%的学生都经常使用手机QQ,手机微博、微信的使用率也分别占到47%、45%,大学生使用的移动聊天工具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就像“六度分割”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近来在吉首大学等高校,微信“摇一摇”、“漂流瓶”等虚拟社交方式在大学生中流行。在虚拟环境下,双方保有一定的生活距离,脱离现实束缚,更加注重心灵交流。根据相同爱好、个性,大学生广结朋友,畅游于拟态移动社交。

3.1.3 开辟了大学生阅读学习新方式

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到手机的电子阅读;从定时、规律性接受信息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手机使得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纸质书本文化开始向掌上文化转移。吉首大学黄同学在电脑无法联网时,她第一反应不是翻看计算机教材,而是马上使用手机“百度一下”,解决了电脑联网问题。大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书本,他们靠手机尝试自我解答、自我探索,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思辨能力。

3.2 手机对大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

3.2.1 “手机依赖”造成现实中的人际疏离

随着虚拟社交的流行,现实社交受到了冲击。在吉首大学调查时发现,课间,教室很少有同学在和周围人聊天或出去活动,班级中的近一半同学都在座位上玩手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这种现象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对虚拟世界产生感情依赖,沉迷于手机游戏和手机聊天工具,甚至还有同学患上“手机依赖症”。在国内高校调查中,调查者通过“如果某天,你的手机坏了或丢了,你的感觉会怎样?”这一问题来评定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结果显示,64.5%的学生认为“身边好像缺少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30%的学生“感觉有点焦虑”。[4]

3.2.2 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

熄灯后没有睡觉,而是躺在床上翻手机,这样的“深夜手机党”在吉首大学并不少见,甚至有时到凌晨时分,一个寝室大部分学生的手机屏幕还在闪烁,大家在刷微博、使用QQ聊天、看电子书。然而这种情形不仅仅是吉首大学独有,据新闻报道,不良的手机使用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长期在黑暗里看电子书会造成视力下降、青光眼等眼疾,导致大学生作息不规律,生物钟紊乱,影响了他们的健康。

3.2.3 课堂注意力受损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注意力受损会损害他们的课堂听课和阅读思考。在吉首大学,一些教室的墙上就贴有“请把手机调至静音”的提示语。除了手机铃声扰乱课堂气氛,在吉首大学和其他高校中,学生课堂走神玩手机的现象也很普遍,部分学生在课堂、讲座中成为了“低头一族”。手机上碎片化的信息也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质量、思考深度,导致零碎化、浅表化阅读。在调查中,吉首大学化工学院张同学表示他从来没去过图书馆,基本不怎么看纸质书,只会在手机上看玄幻、言情等网络流行小说。

3.2.4 隐私安全

大学生善于开发手机功能,经常在手机上下载、更新应用程序。然而由于信息监管难度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少应用程序未经用户同意私自收集用户资料以此构建广告或设备档案,悄然侵犯着大学生的隐私。在吉首大学问卷调查中,只有3%的学生注意过手机隐私泄露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隐私可能被侵犯的担忧。随着人们联系的加强,手机已成为个人信息终端,大学生作为交友活跃的群体,一方面,手机上存储着他们大量私密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常常使用手机自己的个人近照,公开自己目前的具置,信息安全存在潜藏的威胁。

4 当代大学生对待手机的正确态度与行为

当代大学生群体几乎由“90后”构成,他们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年轻群体,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心理状况欠稳定,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面对不断革新的手机,大学生表现出对新媒体工具掌控能力差,思想易受网络亚文化干扰,道德观模糊等问题。为此,大学生对待手机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4.1 高效利用“第五媒介”,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

当今大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更新换代快,大学生应该高效利用手机这一信息平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在我们的调查中,吉首大学学生中使用手机有效学习的人数仅仅只是少部分,大学生移动学习能力尚待提高。此外,要做到使用手机媒介与其他媒介之间的平衡互补,例如平衡手机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时间,在享受手机阅读带来的广度的同时,通过纸质经典作品保持阅读的深度。

4.2 以实用为导向,树立理性手机消费观

大学生易受手机卖家鼓动,常在群体感染、攀比中跟风消费。吉首大学学生中也存在盲目追求苹果、三星等名牌,认为消费“越贵越好”的问题。而大学生自身并没有固定收入,消费能力和水平完全依靠家庭,他们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家庭状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以实用为导向,理性消费。

4.3 合理使用手机,规避手机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风险

大学生应合理利用手机的社交功能,做到现实交往与虚拟匿名社交相结合。面对“手机依赖”、“社交恐惧”这些较为严重现象,大学生更要学会融入真实社交世界,积极参加校园实际活动,遇到矛盾时,学会与周围同学交流,必要时还可同老师、心理医生倾诉咨询。同时,大学生应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让生活被手机媒体操纵。

4.4 注重手机隐私保护,维护自身信息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凭借便利技术、发达设备,信息和信息搜索都变得极为容易,大学生要提升自身信息保护意识,在下载应用软件时,留心所下载软件是否侵犯隐私。手机上传自身照片时,采取打马赛克等方法避免关键信息暴露,避免自身隐私暴露在公众视野,确保自身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99-101.

[2]季念.手机传播中的时空重塑:2000年以来国外学者关于手机与时空关系研究述论[J].文艺研究,2008(12):6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