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版权管理范文

版权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版权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版权管理

第1篇:版权管理范文

关键词:版权交易;版权集体管理;交易成本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谈道:“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那么显然只有这种调整后的产值增长多于它所带来的成本时,权利的调整才能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一种权利的调整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但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的调整,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权利达到同样后果的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以致于最佳的权利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更高的产值也许永远也不会实现。”

这一表述从经济学的角度验证了版权权属界定的必要性。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不能影响资源的配置,并且自由的市场交换最终将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然而,正如科斯所分析的,如果没有法律制度来确认权利的界定,任凭市场对权利进行转移与合并从而达成资源配置,那么这一过程中将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这一成本的存在可能无法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也无法带来产值的增加。

版权集体管理是将个别、分散的权利集中起来行使,将原本由版权权利人自己行使的权利交由集体管理组织以组织的名义行使。这事实上是对版权权利的调整和界定,将对作品的使用以及财富等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从版权交易的过程来看,这种调整和界定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交易成本泛指一切为促成交易发生而产生的成本,因此很难对其作出准确的界定和列举。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描述交易成本为“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费用。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双方谈判的费用、签约的费用以及监督费用和解决纠纷的费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对交易成本进行削减的办法,即设立企业。他认为,“采用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组织形式能以低于利用市场内的成本而达到同样的结果,这将使产值增加……企业就是作为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不同组合中的讨价还价取消了,行政指令替代了市场交易。那时,毋需通过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讨价还价,就可以对生产进行重新安排。”科斯在这里描述了企业的性质。

当我们把版权置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视野之下,我们便能够考察到权利人和使用者双方在达成版权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进而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版权价值实现的“替代物”,通过分析检验集体管理组织对于版权交易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削减作用来论证版权集体管理的合理性。

达尔曼对于交易成本阶段性的分析直观、简洁,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他认为,根据交易的三个不同的连续阶段,交易成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商品和交易对象信息搜寻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以及监督和执行的费用。版权交易是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就作品的使用而进行的交换,存在交易前的彼此信息搜寻、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和决策以及交易契约达成后的监督与执行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均为交易成本的来源。

一、交易对象信息搜寻成本

交易对象信息搜寻成本包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所需成本和与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成本。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世界的理性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假定人在其生活目的、满足方面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但是理性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完美的理性,相反,理性最大化提示我们,理性选择受制于人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致使人的理性选择也是有限度的。收集和使用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局限,由此也形成一定的交易成本。

版权实现的过程,是作品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达成和执行交换协议的结果。那么在交易发生之前,对于权利人而言,作品完成后自动取得版权,寻找到需要作品的使用者便是交易发生的前提;对于使用者而言,由于产生了使用某一作品的需要,寻找到该作品的权利人同样是交易发生的前提。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频繁而密集,作品的创作与使用随处发生,虽然网络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搜索手段,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版权权利人和使用者之间并非能够轻易搜索到彼此信息。例如,商场、餐饮、娱乐等场所常常使用数量众多的背景音乐,而如果这些场所的经营者不得不去一一搜寻所使用音乐的词曲作者、演唱者、出版商,那么更大的一种可能是,经营者为此付出的搜索成本远远高于由于音乐的使用而产生的利润。这一交易成本如果无法削减,导致的结果要么是使用者索性冒着被诉侵权的风险继续使用音乐也不支付报酬,要么放弃使用音乐。不论何种选择,当事双方都无法从中获得利益,资源不能达到良好的配置。

在版权交易双方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还可能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而产生交易成本。机会主义是指参与交易的行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使用诸如隐瞒真实信息、对交易意图作不实陈述以及欺诈等策略。机会主义者在与对方的信息交换中可能会有意发出错误信息以误导他人,拒绝向别人透露他们需要但缺少的信息,或者他持有的而别人需要却又缺少的信息。这时,对于当事的另一方而言,要甄别、搜索真实、有效的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在可供交易双方选择的交易对手很多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变小。

中国版权集体管理,是指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包括与使用者订立许可使用合同、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向权利人转付使用费等活动。在版权授予集体管理组织后,集体管理组织以单一的身份成为众多不同作者版权的实际行使人,这种情况下,作品的使用者不再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去寻找权利人一一获得他们的授权而免于侵权风险。信息搜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由于集体管理组织不论面对权利人还是使用者,集体管理组织均为对方提供数量众多的交易对手,这能够有效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

财产权的存在使资源的价值得到凸显。任何一种资源为人所有,就意味着总有一些人,他们有权排除其他任何人占有其特定的资源,而资源的合法所有者个人必将会通过各种措施来努力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如果某一资源的所有者能够对其他使用该资源的人收费,那么,对每一个使用者收取的费用将包括由其增加使用者而使其他使用者增加的成本,因为这种成本降低了资源对其他使用者的价值从而降低了他们愿意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使用该资源的价格。通过对照不难发现,资源的所有者需要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而其他使用者则在交易过程中希望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对资源的使用。交易双方在关于资源的价值和价格上存在对立,因此需要讨价还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

版权交易也不例外。权利人希望作品得到认可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使用者则希望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来补偿对作品的使用。双方要达成交易,必然要经历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交易成本因此形成。首先,对于就某些版权的交易而进行的讨价还价而言,不论从权利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数量庞大的谈判对手所形成的交易成本甚至大到能够使人预见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次,对于权利人个体而言,与所有的作品使用者进行谈判、达成交易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使用者进行交易,如此一来,因作出选择和决定而形成的交易成本不可避免。反之,使用者亦同此理。再次,通常作者即版权人,特定作品的作者往往是数量有限的自然人,而版权使用者有可能是自然人,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法人组织。当自然人版权人面对法人组织使用者时,尽管双方在版权法律关系中具有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交易谈判中,双方的议价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作者本身的知名度、影响力,法人组织的组织形象、综合实力等都会影响到交易价格的最终确定。

当我们将版权纳入集体管理,上述产生高昂交易成本的情况会得到改善。首先,众多权利人由一个合法组织代表进行交易谈判,大大提升了谈判的效率。其次,将版权纳入集体管理能够实现版权交易双方主体尽可能全面覆盖,从而减少彼此选择、决策的成本。再次,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一个机构,消除了作者之间、交易双方主体之间的差别,使双方的谈判更有价值。

三、监督和执行成本

威廉姆森提出资产专用性是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的因素之一。资产专用性指一项资产能够调配用于其他用途的程度,或者由其他人使用而不损失生产价值的程度。在一项交易活动中,当交易一方或双方对对方的依赖程度很高,或者被对方控制,那么这样的交易就被称为资产专用性高的交易。在资产专用性高的交易中,如果交易的一方或者双方都是机会主义者,那么交易的监督成本、执行成本都会变得更高,交易双方就交易内容重新谈判、申请仲裁和诉讼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从而抬高交易成本。

在版权交易中,资产专用性高的情况很容易出现。一方面,版权交易的发生源自于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而文化消费具有其自身特点,其中,时尚化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这就导致消费需求往往跟随社会流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对于版权使用者而言,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广受欢迎、具有时尚气质的作品版权才能够满足终端客户的消费需求,从而产生效益。由此,在特定时期,版权交易中使用者产生对特定权利人的依赖性,交易成本随之被抬高;另一方面,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生产是一项参与者众多的活动,作品只有通过交易、获得使用才能够实现其版权价值。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作者而言,其作品通过版权交易获得被传播的机会并非轻而易举即可实现,因此,数量众多的普通作者对使用者存在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也会被抬高。在实践中,由上述两种高资产专用性情况导致的使用者为了降低成本而产生的侵权盗用行为、普通作者为实现作品传播而忍受使用者低廉的使用费等显失公平的状况并不罕见。侵权行为的监督,版权交易的合理、合法执行都因此变得更为重要,但是版权人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来监督其作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使用,有限的监督也需要付出高昂的监督费用,交易成本因此很难得到控制。

相较而言,版权集体管理能够为权利人和使用者提供一个相对平等和开放的交易平台,从而降低权利人与使用者在不同情况下对对方的依赖性,降低资产专用性和侵权行为发生的风险。在正常交易完成后,集体管理组织对于版权交易基于规模化的监督和执行,其效率远远高于权利人的单打独斗,其对交易成本的控制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在版权交易过程中,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往往因为权利人和使用者双方数量众多且分散而在交易过程的各个阶段形成沉重的交易成本,版权集体管理将这些“小权利”集中起来行使,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其存在有合理性。

(芦世玲,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 [美]罗纳德・科斯著.刘守英等译.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36.

第2篇:版权管理范文

一、管理层面的对策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全国或地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规划、部署、指导、协调和管理的职责,应将协调档案数字化或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版权问题作为重要的职责范畴。

(一)将版权制度作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更多地偏重于行政、技术或经济等手段,而较少涉及法律手段。这主要是原先的档案信息管理空间一般限于现实档案馆中,相对于网络这个新的信息平台来说,产生的信息问题并不是太多,即使产生一定的问题所引起的权利冲突也不是太激烈,因此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信息法律调控手段的运用也自然较少。由于因特网的“互连”性,使得档案信息传播和交流更为频繁,空间范围也迅速扩大,因此档案信息权利人与利用者相互之间权利的平衡极易被打破,因此针对这样一个背景环境所采用的手段已不能主要限于原有的管理手段,法律手段的进一步介入已成为必然。

(二)积极关注数字化环境下版权的相关立法工作

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我国在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中增加了相关的条款,如在财产权利中增加“信息网络传播权”,增设了“技术措施保护”和“权利管理信息”等内容。《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分别于2005年3月和2006年7月开始实施。

版权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档案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网络信息服务,如原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则是否能够延伸到档案馆网络信息服务,就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议题。正式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将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合理延伸到网络环境,开始给数字档案在信息网络传播权领域提供了一个“避风港”。《条例》的第7条中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档案界今后应当关注网络环境下版权制度的发展,在国家相关立法活动过程中,正确反映档案部门或档案用户的诉求。

(三)加强数字化环境下版权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档案界有一部分人员缺乏版权的相关知识。如有些人员对档案的所有权和著作权区别的不是太清楚,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档案部门对档案的接收等于档案著作权的转移”。档案部门认为档案接收进馆,则档案的著作权也相应的转移至档案部门,档案部门有权对进馆档案进行使用。又如由于加强版权保护,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人们的不合法使用,加大了档案数字化的成本,因此某些档案部门甚至认为版权保护可能会成为阻碍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屏障,从而对在档案部门开展版权保护工作进行抵触;等等。对于版权相关法规知识,档案部门还基本属于“补课”的情形。而面对数字或网络环境中的版权法规问题上,档案部门则处于双重“补课”阶段。此外,由于档案的信息用户也有可能发生侵权行为,甚至会令档案部门为其侵权行为承担连带侵权责任。所以,如有必要可以在提供数字档案信息给用户使用时,普及版权的相关知识。

二、业务层面的对策

在数字档案管理中,具有版权状态的信息分为两种:版权或专有使用权是属于他人;版权或专有使用权属于档案部门。所以在档案馆的版权保护对策中,既要做到预防侵犯他人的版权,也要防止别人侵犯档案馆的版权。

(一)侵犯他人版权的预防

1.档案部门在对本馆馆藏范围内的档案进行价值鉴定的同时,进行版权的鉴定,确认档案信息的可著作权性。如果具有,再确认谁是版权的主体。如果确认的结果是涉及他人的版权时,再确认该档案的保护期限。如果确认属于保护期限未满、他人享有版权的档案,应当特别标明,避免发生侵权行为

2.当档案馆进行传统档案数字化转换时,应当关注版权的许可问题。

(1)对于大量公共信息的档案,如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或作者声明提供免费利用的档案信息,政府出版物,时事新闻等,由于基本无侵权之嫌,在数字化转换时可以优先考虑。但在使用过程中应依法尊重作者的署名权、作品的完整权等精神权利。

(2)对具有版权状态的传统档案,应当分析谁是版权的主体。对于所有权和版权都属于档案部门的档案,档案部门则可直接进行数字化转换;对于捐赠、征购的档案,是否受版权保护以及其版权是否转移应做到“事前明确化”,即与原档案的所有者签订合同,明确权利范围和义务。根据合同或协议,将版权转让于档案馆的,档案馆则有权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

(3)对于那些档案馆不享有版权的档案,应当注意其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即仅限于为馆藏需要的转换复制,数量也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并只允许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如果是为了网络传播的需要或者复制不属于本馆馆藏的档案信息,则超出了“合理使用”界限,应当征得版权人的许可,否则就属于侵权行为。

3.随着档案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即使十分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版权,但要绝对避免侵权可能有时是不现实的。遇到被控侵权时,应当从容面对,可以主张侵权不成立的抗辩事由,如版权已过保护期、内容无版权的、作品为自己原创等理由。

4.档案部门应当关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建设动向。鉴于我国已对著作权集体管理作出了规定,这对于解决数字环境下的版权管理问题是非常及时的。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不能―蹴而就的,解决许可困难的问题也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关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建设进展和所承担的职能。

(二)数字化档案版权的自我保护

在数字环境下,权利人主张权利也是成本高昂。所以,预防别人侵权显得非常重要。

1.借鉴《著作权法》关于汇编作品的相关规定,处理好档案数据库的版权问题。如果是档案馆汇编而成的数据库,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编排能体现出独创性,就可以作为一种汇编作品来进行保护。汇编人是档案馆,因而著作权属于档案馆所有。由于《著作权法》对汇编作品的保护仅限于作品的形式,不保护作品所含的创意,那些数据的获得、校验、编排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投入的数据库暂时在我国得不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关于此问题,还有待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新发展,如欧盟所提出的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2.档案馆为了保护网站中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采取了一定的技术措施,防止数字档案被他人擅自访问、复制、操纵、散发和传播,并且方便数字档案版权的授权和使用监督。关于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在我国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中得到明确保护,且在《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中进行了界定,即“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经权利人许可浏览、欣赏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有效技术、装置或者部件。”同时,第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

3.采用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标识。为了标识本馆的档案信息,档案部门可以在数字化档案信息中嵌入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以警示他人。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是有效识别著作权人的一种信息,同样在我国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中得到明确保护,且在《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中进行了界定,即“指说明作品及其作者、表演及其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及其制作者的信息,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权利人的信息和使用条件的信息,以及表示上述信息的数字或者代码。”同时,第5条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一)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者改变的除外;(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3篇:版权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影院;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7-0015-03

0绪论

数字影院是由投影设备、数字播放服务器、音响设备以及其他周边数字设备组成的播放数字片源的影院系统。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全面实现数字化,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数字技术带来的优质画面、出色的音效,带给观众的是良好的视觉、听觉效果。同时大大减少了发行时间,方便了发行工作,降低了成本。凭借这些优势,近年来数字影院发展迅速,成为了未来影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数字影院系统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而首当其冲的是影片内容安全问题。影片资料数字化在方便发行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管理问题。因此建设一个安全管理,即版权管理系统,有效地保证对影片内容的使用是在获得片商许可的条件下,防止任何试图入侵系统、窃取资料的行为,防止任何未经授权的对内容的访问、复制、传播,从而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是数字影院发展的一大核心难点。

1数字版权管理简介

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是保护数字多媒体内容免遭盗版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防止非法用户在未经授权许可的情况下,就随意的播放、复制并且传播多媒体内容。数字版权管理为多媒体内容提供者保护他们的私有媒体数据免受非法复制和使用提供了一种手段。这项技术通过对数字内容进行加密和附加使用规则对数字内容进行保护其中,使用规则可以判断用户是否有具有权限播放此内容。数字版权管理涉及数字内容使用权限的描述、认证、交易、保护、监测、追踪,以及对使用权拥有者之间关系的管理。

数字版权管理通过应用其所包含的一些核心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等手段,实现数字内容的安全传递,防止数字内容被非法访问、复制、传播。数字版权管理是一种保护多媒体内容免遭盗版的一种方法,它为内容提供商保护多媒体数字内容不被未经授权情况下的访问复制提供了一种保护手段,同时也在版权发生纠纷、追踪泄露内容的源头等方面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2构建数字影院版权管理系统

作为数字版权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在构建数字影院系统中起到轴心的作用。为了阐述加密技术如何构建针对影片资料的安全管理系统,首先必须了解数字影院内部的各个数字播放设备间的物理关系,如图1所示:

在数字影院内部,影片资料一般采用AES对称加密后的形式存储于本地或是中央数据库中。当临近一场电影播放时间时,由安全管理系统向中央数据库申请传输以密文形式存储的影片资料。数字影院系统通过校验播放设备的身份合法性,决定是否派发影片资料以及解密密钥。当影片资料以及解密密钥传输至安全管理系统时,安全管理系统校验各播放设备是否合法,以及当前时间是否落在合法播放时间窗口内。一切就绪后,安全管理系统将影片以及密钥交由解密媒体设备(MD),由解密媒体设备进行硬件级别的实时解密,以达到播放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的影片资料安全管理效果,必须运用数据加密技术构建安全管理系统中的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2.1基于SSL技术的安全连接建立

安全管理系统负责管理相应放映室内与安全相关的一切事务。在同一个放映室内,设备间的通信也是靠网络。一般意义上,网络被认为是不安全,可能还要面对的是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监听、盗取情报、伪造身体与他人对话等问题。如果通话内容涉及到与密钥管理相关的操作,则可能会导致密钥被窃取从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出现,安全管理系统在与各设备间建立了基本的TCP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SSL(Security Socket Layer,安全套接字层)技术以确保通信安全。SSL就是为了加密这些数据而产生的协议,可以这么理解,它是位与应用层和TCP/IP之间的一层,数据经过它流出的时候被加密,再往TCP/IP送出,而数据从TCP/IP流入之后先进入它这一层被解密,同时它也能够验证网络连接两端的身份。它有两个功能:加密解密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同时保护这些数据不被修改和伪造;验证网络对话中双方的身份。

2.2基于数字证书技术的设备身份认证

不仅仅是上节提到的安全连接的建立时涉及到的验证通信双方身份,包括在进行播放校验确认各个播放设备合法性等情况下,均需要一种能确认设备身份的技术。在安全管理系统中,采用于的是基于X.509标准的数字证书标记设备身份的技术。

数字证书采用的是非对称加解密公私钥密码体制,即利用一对互相匹配的密钥进行加密、解密。每个用户拥有一把仅为本人所掌握的私有密钥(私钥),用它进行解密和签名;同时拥有一把公共密钥(公钥)并可以对外公开,用于加密和验证签名。

在系统安装的初期,为各个设备使用OPENSSL工具生成一对配对的公私钥。公钥则传递给上一级认证中心(CA),由CA用自己的私钥为该设备签发证书。在一个数字影院系统中,可选用同一个CA,如Digital Cinema CA。所有设备都信任该CA并认为由该CA签发的证书获得者也是可信的。这样就构成了信任关系。

在各方均获取了自己的数字证书后,便将从根证书一直到自己的证书的顺序拼接成一个证书链。这样就可以开始一些操作。首先是在本地进行一些配置,将自己信任的CA证书存放在指定目录下。当SSL连接要建立时,获得对方的证书链后,便要验证对方的身份。这时候从对方证书底部开始递归查找,一直找到证书链中某个CA证书与自己信任列表里的某张CA证书相同。当然了,在验证的过程中,每一次递归,都要会上级CA的公钥来验证该证书的签名,判断该证书是否确实为上级CA所签发。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别有用心者伪造证书链。

如上所述,如果验证证书链一直至ROOT CA仍没有找到任何可信任CA,则认为该设备不可信,认证过程失败。

2.3基于数字签名技术密钥验证

建立在数据加密技术基础上的安全管理系统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影片资料的安全性,而密钥则是通往影片解密的唯一大门。因此内容密钥的管理与校验成了整个系统的核心工作。

在数字影院系统内部,密钥以XML文件形式存放,密钥作为XML文件结点下一个元素,自身以RSA非称加密的形式,用安全管理系统的公钥加以加密后存放。在密钥文件中,还包含了授权播放设备身份,播放的时间窗口等内容。在密钥通过上文所述的安全连接传送至安全管理系统后,由安全管理系统对密钥文件的完整性与合法性进行校验。这一过程主要运用了数字签名技术,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图2数字签名与验证过程图

通过数字签名验证后,安全管理系统保证了密钥文件的两个结论:(1)密钥是由信任设备签发,该设备持有指定CA签发的数字证书以证明身份;(2)密钥在整个传输、存储过程中,未被进行任何篡改操作,因此文件内关于时间窗口以及可信任播放设备的描述是可靠的。

2.4基于JavaCard的私钥管理

在进立安全连接、数字设备身份校验等场合中都需要用到RSA非对称加解密。非对称加解密技术要求设备必须保证自身私钥不对外开放,否则一旦私钥被窃取,则一切安全前提也不复存在。因此在系统内部,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来保证私钥安全存储,不流出设备范围之外。

为此数字影院采用了JavaCard技术。JavaCard作为一种智能卡被运用在了许多领域。在安全管理系统中,JavaCard内部存储了安全管理系统的私钥,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JavaCard虚拟机规范,定义了用于智能卡的Java程序语言的一个子集和虚拟机;JavaCard运行时环境规范,进一步定义了用于基于Java的智能卡的运行期行为;JavaCard应用编程接口规范,定义了用于智能卡应用程序核心框架和扩展Java程序包和类。

在行为上,JavaCard对外提供了一组操作接口供外部程序调用,实现基于私钥的加解密功能。但JavaCard却不暴露任何内部存储细节,也不会将密钥流出卡外。由于在物理上,JavaCard独立内嵌在板上,只有特定几个通信接口,因此这样既实现了RSA非对称加解密,又保证私钥的绝对安全。

3总结与展望

文章立足于数字影院系统内的版权安全问题,利用数字版权管理各种核心技术,遵守数字影院系统规范,为解决系统中涉及的各种安全问题而设计实现了一套安全管理系统框架。利用该系统,可有效防止任何对影片内容未经授权下的访问、复制、播放、传播等操作,有效地保护了制片商的合法

权益。

数字影院是未来影院的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则为数字影院安全问题保驾护航。它有效地保护了产业链上各方利益,保护了知识产权。当前数字影院正处速发展阶段,系统也从单一的播入功能逐步发展为今天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随着更多功能的加入,更多新技术的使用,数字影院系统也将变得愈发强大易用,自动化程度更高。安全问题的良好解决为数字影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加入,安全系统也必将更加健壮。

参考文献

[1] 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 LLC. Digital Cinema System Specifi-cation. Version 1.1. April 12, 2007.

[2] 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 LLC. Digital Cinema System Specification Compliance Test Plan. Version 1.0. October 16,2007.

[3] J. Schaad, B. Kaliski, R. Housley. Additional Algorithms and Identifiers for RSA Cryptography for Use in the Internet X.509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rfc/rfc4055.txt.June,2005.

[4] Peter Gutmann. X.509 Style Guide. cs.auckland.ac.nz/%7Epgut001/pubs/x509guide.txt. October,2000.

第4篇:版权管理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出版社;版权管理;图书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77-02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出版社图书管理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譬如:人们对于版权这个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清楚,部分出版单位缺乏相对应的职业操守,还有就是人们在遇到版权纠纷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在版权的操作上也与世界水平相去甚远等。而目前的云计算技术则很好地为图书版权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利用我国“三网融合”工作的不断开展带来的优势,将云计算融入到图书管理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一、云计算技术与出版社图书版权

(一)云计算网络技术的特点。云计算网络技术从特点上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纯粹的网络虚拟化运行,云计算技术可以利用系统内部的接入以及核心层交换所得的数据,这种虚拟化的优势使得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立即获得需要的内容。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服务,云计算技术是与服务的提供商一起构建了资源系统,从而做好服务以及数据的处理工作,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购买。三是该技术具备动态的拓展性,这个主要指的是,云计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优化系统,从而提供无穷的存储空间。四是低成本优势,云计算技术量入为出的计费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硬件费用、主机的服务费用等。

(二)图书版权的概念。图书版权也就是一般情况下的著作权,具体的可以划分为财产权以及人格权。这其中,人格权主要涉及到了姓名的表示权、公开发表权、严禁其他人利用不正当的方法,用相应的作品去损害权利人的切身利益的权利。而财产权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立足于人类的智慧之上才产生的无形的财产权利,也是隶属于知识产权,具体的包括了公开的口述权、重制权、播送权、演出权、公开的上映权、传输权、改作权、展示权、散布权以及出租权等。图书版权需要维护的是一种思维的表达,不是为了维护思想,在对权利人的财产权的利益进行维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文明以及知识的传播进行保护,数学方法、算法、设备或者技术的设计工作等都不属于图书版权进行维护的范围之内。

(三)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的特点。出版社的图书版权管理从大的方面来说,指的是对作品、合同、资源以及信息进行管理。合同的管理指的是权利人与出版社之间就各自的义务以及权力进行相应的约定,从而确保各自己的利益;作品的管理是在合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对作品的安全负责,防止出现损坏、遗失、失窃等现场发生;资源的管理也就是出版社对自己拥有的市场、资金、专业人才、营销渠道等进行管理,从而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信息管理涉及到了权利人及其作品的信息,也包括了市场和图书营销信息等。出版社的图书版权管理就是立足于这些基本的管理点之上进行的,做好这些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好图书版权的管理工作。

(四)云计算网络技术下的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云计算网络技术指的是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优化、汇聚等来对存在的所有的网络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这样就能方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照一种容易扩展的方法来获得自己实际需要的服务。我们通常说到的云计算网络技术是通过在建立了相应的网络服务器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用户需要的类型区别,从而可以提供各个不同的服务。在这种技术背景下的图书版权管理因为云计算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整个的数据信息中心的所有资源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不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所有的用户利用数据终端,在网络链接之后就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在对应的资源库中找到相对应的图书版权信息相关资源。也就是说,云计算网络技术所具备的分散性以及广泛性,再加上应用方式因人而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版权管理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保护措施以及版权管理效果。

二、当前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基本的图书版权意识。这个主要指的是对于图书版权的基本认识不足,还有很多人不清楚版权的归属,对于图书版权属于权力者这一基本知识都不是很清楚,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基本法律认识的匮乏。其次就是人们缺乏一定的维权意识,对于自己面临的侵权盗版问题往往权力者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法律知识相当缺乏。

(二)管理制度和对应人才的缺失。图书版权的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任务,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很难做出成绩。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外,还要懂得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对外沟通,在市场的运营上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才可以胜任这项工作。此外,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着图书版权管理的前进步伐,大多数的出版社在这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三)图书侵权现象不断发生,维权力度不足。近几年来,因为侵权而被告上法庭的出版社络绎不绝,这其中既包括了未经权利人的允许就擅自使用他们的作品,很多时候出版社都不知道自己和权利人签订的是无效的合同,这就使得自己吃了哑巴亏。也包括了出版社违约侵权,这种现象主要指的是出版社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单方面的修改合同内容。再就是过失侵权,这类现象主要指的是抄袭、剽窃等,并非出自出版社的本意,但也在无意中间接地损害了权利人的切身利益。

三、云计算网络技术下的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研究

(一)出版社不断完善、深入了相关的法律标准。单纯的从法律这个角度出发,云计算网络技术下的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在整体上归为数字版权。虽然说我国在图书版权方面还缺乏足够完善的法律规范,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对于网络技术的规范还是相当的完整和合理的。早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相关部门出台的《著作权法》就再一次的为图书版权中侵权现象修改了相应的条款,在这之前一段时间就已经生效的有关于信息网络传播的保护条例就是为了能够与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做好出版社的图书版权管理工作相适应,这其中也对数字版权的法定的许可、合理的使用以及相对应的管理技术等做出了更深一步的规定,随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涌现,云计算网络技术依照相对应的法律条款就可以解决一些常规的图书版权法则所不能解决的纠纷问题。所以说,云计算背景下的图书版权管理办法一是吸收到了传统的图书版权管理中的经验以及优势,利用到了数字版权以及网络规范的独特优势,二是还对传统办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订和完善,对于责任的划分有了更加清晰的评价标准标准和条件,细化了侵权等行为的责任,明确了使用的具体范围,这就使得图书版权中的纠纷问题能够依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切实的解决。

(二)加强了出版行业内部的监管。云计算网络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可以很准确的发现法律规定之外的存在于监管层次中的具体问题,为什么云计算网络技术可以做到这些,又是如何加强内部监管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云服务网络技术是提供商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云计算网络技术的主要工作责任就是对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应的计算以及托管。也就是说,用户的信息、数据以及隐私等都是需要经过云计算的提供商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查,从而可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云计算的提供商也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监管的。所以,云计算网络技术中存在的准入标准就是针对提供商的资格进行相应的审查,从而能够保证用户的数据信息等相应的资源可以得到可靠地保护以及享受优质的服务质量。二是图书版权管理中的存储问题。云计算网络技术不用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也就是说,图书版权管理中的存储量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大大超过传统的存储办法,进一步的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存储成本。这一切都是立足于良好的内部监管制度,这些都对云计算网络技术数据的合理运用起到了催化、促进的积极效果。相关部门更容易在监管过程中与出版社进行沟通,更好地维护了所有参与者自身的权益。

(三)强化了图书用户的法律意识。云计算网络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不但解决了传统管理办法中存在的诸多局限性,还可以将任务以及用户作为工作的中心,利用虚拟化的特点将已经分散的资源重新集中起来,依照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使用量进行费用的结算。这就很好的增强了用户对于费用的管理意识。此外,每个用户(也就是出版社)能够将自己的数据信息全部上传到“云端”的资源中心内部进行保存。也就是说,每个参与者既是在接收数据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地以及传播信息。相对应的法律条款也很好的规范了云计算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合理使用的范围,还包括了云服务的提供商和用户之间发生了侵权问题的纠纷解决办法,这些都从网络的参与者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规定。在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媒体的不断引导以及支持的作用之下,云计算网络技术为所有的用户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传播素养,促使大家能自觉的尊重出版社的图书版权,进一步促使云计算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用户不断地增进自己的图书版权的维权意识。

第5篇:版权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版权管理;互联网

一、数字版权管理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来看,作者总结出了数字版权管理亟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一)数字版权法亟需建立。我们知道数字版权还没有相应的完整法律法规,过去发生的数字版权侵权案件大多数还是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来进行审判,著作权法也基本是针对传统出版模式进行制定、监管和实施。但是数字版权和传统意义上的版权有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如果不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套用相同的法律进行约束审判,必定会出现很多问题,造成数字版权侵权局面的进一步混乱。

(二)数字版权管理平台需要统一。数字版权的保护,涉及到许多计算机专业技术,其中包括数字加解密技术、数字指纹技术、安全通信技术、安全容器技术、芯片控制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往往分散使用在不同的数字作品中。如果要对这些运用了不同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数字作品进行统一规划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或多个由众多资源和专业人士支撑的数字版权管理平台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动作。

(三)版权意识不高盗版猖狂。我们从前面的人人影视资源站和迅雷公司被美国电影协会点名为盗版下载黑名单可以得知,很多国内的公司对于数字版权并没有很高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主观一旦松懈就必然会影响客观行为,如果大公司们尚且做不到支持正版,互联网社会中众多网民的反盗版意识更是令人担忧。

二、数字版权管理的改进尝试

2014年安徽省数字版权保护平台宣布正式上线,声称可实现对各类数字作品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证据锁定和固化、侵权在线处理等。扬智科技前不久也推出整合Verimatrix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IPTV/OTT平台,多屏电视解决方案独立提供商NAGRA也开始为多屏播放提供数字版权管理保护。从这些消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对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平台上的探索和开发。虽然目前尚不可知它们的成效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断的技术改革和完善必将能开发出更加完美的管理数字版权的大系统。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定将国家版权局报请国务院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及其修订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虽然这并不是针对数字版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法例的意见征集,但却能通过社会意见的征集不断丰富和完善著作权法,对数字版权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一定的益处。

三、数字版权管理的应对重点

(一)数字版权管理必须立法先行。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国策下,对于知识文化产权的保护想要树立威严性和能够强制性地实施,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法例。如果立法不能先行,数字版权管理就无法有序有效地进行,也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体相关方版权意识的提高。我们知道在互联网社会中,由于匿名性和隐蔽性,很多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信息和传播路径无法准确地查询和证实。所以全体相关方对数字版权的概念,合理使用的范畴,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准则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应用,才能在人人自我约束下,遏制互联网盗版问题,尊重权利人的数字版权。

(三)付费模式的建立和思维的养成。由于互联网产生的初衷即是免费快捷地传播信息,所以自互联网在全球遍布以来,网民们都习惯了免费模式。但是免费模式是数字版权管理的一大阻碍,因为它使版权权利人无法获得自己的作品在各种权利行使时所应得到的合法报酬。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网站公司开始探索能让网民接受的收费模式,旨在传播优秀作品和鼓励著作权人的二次创作。而适用于传统版权中的首次销售原则是对发行权的限制,即一旦作品依法出售或转让后,版权人存在于版权作品中的权利耗尽,版权作品拥有者可以其认为合适的方式处置它,如转售、租赁或者赠送。在互联网传播踪迹难寻、复制无限性的特征下,出于保护数字作品消费者对其所拥有的数字作品的财产权,将它运用在数字版权管理中不失为一种尝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征,温巧燕,刁俊峰.基于水印和密码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模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29(05):98-102.

[2]范科峰,莫玮,曹山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7,35(6):1139-1147.

第6篇:版权管理范文

二、申请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国外著作权人及有关权利人的组织,必须是国家版权局已经指定的认证机构(以下称国外著作权认证机构)。

三、国外著作权认证机构申请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应当经国家版权局批准后,依据国务院《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设立登记。

四、申请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应当向国家版权局提交下列文件:

(一)由该认证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的申请书,内容包括常驻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代表姓名和驻在地址;

(二)由认证机构所在国或地区注册机关开具的登记证明及公证书;

(三)由认证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的委任代表的授权书或委托书原件及代表的身份证明和简历;

五、国外著作权认证机构应在国家版权局审批后1个月内,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向国家版权局提交的相关文件;

(二)国家版权局批准的文件;

(三)著作权认证机构所在国或地区金融机构出具的资信证明;

(四)常驻代表机构驻在地址的场所使用证明(仅限于使用涉外宾馆、饭店或写字楼);

(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申请后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决定核准的,颁发《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常驻代表机构领取登记证后,方可开展业务联络活动。

七、常驻代表机构一般在北京设立并派驻1名代表,机构人员不得超过5人,驻在期限为3年。

八、常驻代表机构只能从事与著作权认证有关的联络活动,不得从事其他业务活动。

九、常驻代表机构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不得损害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十、常驻代表机构应当接受国家版权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监督检查,并于每年3月1日前向国家版权局提交年度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有与规定的业务范围不相符的活动,国家版权局给予警告、撤销常驻代表机构批准文件等处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和吊销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等处理。

《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和《代表工作证》有效期为1年,届满前30日内应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换证手续,并提交年度业务活动报告。

十一、常驻代表机构变更机构名称、业务范围、代表和驻在地址的,应当在发生变更或决定变更之日起30日内报国家版权局审批,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十二、常驻代表机构在期限届满需要延期的,应当在届满前60日内报国家版权局审批,并于驻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7篇:版权管理范文

一、课题的形成与提出

供热一队在组建初在队伍建设上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职工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是没有一点供暖实践经验的转岗人员,其他的虽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文化素质较差。二是对进一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感到无处下手.我们搞过一次问卷调查,36.7%的职工对依靠现有队伍搞好燃煤供暖工作心里没底,28%的职工不愿意在供暖岗位上长期工作,19%的职工想瞅准机会“跳槽”。对“在供暖工作岗位上,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竟有61%的职工无言以对。面对这样一支重组后文化业务素质不高,思想不够稳定的队伍,大家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困难,不能适应供热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为此,我们以“供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展开了大讨论,聘请了大队领导及社区有关专家上大课,对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做好供暖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了“队干部与职工面对面”和“青春炉火样样红”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组织职工召开座谈会、交流会与舆论烘托,使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稳定了情绪,认识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既是供暖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职工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队上下逐步形成了“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与企业共荣辱”的思想观念。我们全队经过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将我们队的共同愿景确定为“创建优质高效的燃煤锅炉队,精心打造名牌基层队”.在此基础上,每个班组分别确定了各自的团队小愿景,每名职工制定出了独具特色,内涵深刻的个人愿景。结合三个层次愿景体系的制定,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2002年争创油田“行业一强”,基层建设整体水平社区领先;2003年创建油田名牌,跨入油田基层建设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通过持续创建,带领队伍积极争创中石化金牌、银牌基层队。有了共同愿景的引领,使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的动力。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步骤

企业是一条船,它时而在风和日丽的海面上徜徉,时而也会受到惊涛骇浪的考验。保证这条船平安穿越风浪的要素不仅仅有结实的船体,更要靠从船长到所有水手同舟共济,与风浪拼搏的精神。为了促使和保证队干部和职工群众相互为本,在企业管理方式上我们推行了交互式全员管理模式。

实行临时班长制度,每名员工被推到了管理者岗位。队伍重组之时,我们队干部喊破了嗓子,各方面尽量赶在前头,个别职工仍然我行我素。在班组内部更是如此。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不少职工以前就是“管理者”,有的干过施工员,有的干过班主任,都是“带队伍”出身。在班组内部,有的班长原来就是分流职工的学生,根本无法从内心服从别人的管理。于是我们提出了临时班长制,给每一个人创造一个机会,让人人参与管理。我们规定,每班先固定一名班长,代班长根据编号轮流顶替。代班长任期一周,下周由下位职工接任。代班长全面履行班长职能,负责安排部署本周全班工作,并接受班长监督。一周结束后,代班长要在周二班长会上述职,由队干部和职工分别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代班长进行考核打分。连续两次获得优秀代班长称号的,自动转为正式班长。代队长制度与此相同。该办法实行不足半年,职工学习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绝大多数职工重新找回了自信,学习管理、钻研业务成了自觉行动。职工刘涛原来在施工队当施工员,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包工队伍对他更是言听计从。来到一队以后,情绪低迷,感到无所适从。担任两次代班长以后,他工作尽职尽责,很快赢得了全队职工的交口称赞。他深有感触地说,“尽管是当临时班长,但责任不一样,在‘任期’内不得不尽职尽责,对自己来说,这是展示自己管理才能的一种机会,机会不多,我十分珍惜。通过亲自参与管理,提升了各种综合能力,加强了团结协作意识。”

推行“六小员进班组”,每位员工与各种管理岗位实现“零接触”。在实行临时班长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开展了“六小员”进班组活动,给人人头上戴一顶“乌纱帽”,拿一把“尚方宝剑”,构筑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联盟系统。我们现有5个班组,每个班组8个人左右,除了班长和代班长之外,尚有6人处于“无官一身轻”的状态。为了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激活班组内每一个“细胞”,我们在每个班组设立了“六小员”:即安全工作监督员、设备器材保管员、节能降耗实施员、队风队纪纠察员、环境卫生检查员、思想矛盾化解员。由他们对全班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每周在班务会上进行反馈讲评,每月在全队范围内评选“六小员之星”,评先情况与职工绩效考核和三岗动态管理挂钩,调动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职工张新民原来一直不求上进。去年12月他当上代班长后的一天,煤场消防管线突然破裂,他连手套也没带,第一个跳进水坑里,一盆一盆地向外端水,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事故排除了,张新民双手和双脚也冻得又红又肿。大家不约而同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笑着说:“现在我是代班长,应该做个班长的样子给你们看看,以后不许小瞧我”。今年6月份,他又当上了班里的“安全工作监督员”,胸前挂着“安全监督牌”,这里转转,那里看看。先后两次从煤场拣到废弃雷管,上交小队,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在最近一次的量化排序中,他由以前的倒数第1名,一跃上升为全队15名。

职工通过全方位参与各种管理,逐渐实现了由岗位操作者向综合管理角色的转换,增强了安全生产意识、遵纪守规意识、节能降耗意识,形成了标准化作业,规范化施工习惯,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释放。“众人划浆开大船”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今年以来,我们一队仅燃煤和设备修理两项节约资金就达20余万元,七一期间,一队被评为管理局先进党支部。

三、课题在创企业品牌中发挥的效应

学习型团队的灵魂是创新,而且是持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生产率提高的基本驱动力。我们一队在基层创建活动中,从打造队伍品牌、管理品牌、质量品牌三个品牌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创新。

队伍品牌-----“学习型”的队伍。管理局第12届工人技术比赛中,我们队选派的两名职工全部进入油田锅炉工种比赛前5名,为孤岛社区总分夺得全局第9名、社区系统第1名做出了突出贡献,职工队伍素质提高之快,令人惊喜。打造一支真正的“行业一强”队伍,是供热一队打造三个品牌效应中的最关键一步。一队成立后,提出了“1121”培训思路,即:每一名师傅必须带一至两名徒弟,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每一名队干部必须承包一个班组,帮助他们抓管理;坚持每周进行理论、实践两次培训;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对每次考试前3名给予50元现金奖励,后3名给予50元罚款,并以此作为三岗制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推进职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学习型团队的基础工程,我们积极营造“时时有学习之机,处处为学习之所”的良好环境。通过开展“课堂进现场”、“今天我来当老师”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杨世祥原是一名“”习练者,与“”组织彻底决裂后,他转岗到一队当了一名司炉工。岗位上,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发现不明白的问题就随时向老师傅请教,工作当中的心得体会和收获他都一并记录下来,一个供暖季,他满满记了两个大本子,很快成为锅炉岗位上的一名技术能手,先后两次被评比全队“学习之星”。

管理与质量品牌-----无缝隙的管理与零缺陷的质量。无缝隙的管理理念是使严格的管理每时每刻覆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台设备。力争通过无缝隙的管理,实现零缺陷的质量目标,保持集中供热站高质量运作,低成本运行。

第8篇:版权管理范文

一、以人为本,强化班组安全思想教育版权所有

电力生产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证明,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人员思想造成的,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各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而人的安全行为既取决人的能力高低,也取决于自身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因此,我们把开展安全思想教育与推动班组各项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于班组每个成员工作的始终。一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每周一安全活动。通过活动,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我为公司发展献一计,我为公司安全敬一言”的专题讨论,发动员工为搞好安全施工献计献策。二是抓住典型事例,适时开展典型教育。3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各类事故通报,用铁的事实教育员工。在学习中,要求班组成员,能紧密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例展开讨论,有针对性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制定预防措施,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组织分析,使员工在想问题、查漏洞,挖根源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自我安全教育。三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开展教育。员工工作期间的情绪、心态,对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情绪、心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在我们公司,由于员工大多数是市郊农村的,他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耕地,每逢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由于员工要准时上下班,农务活根本来不及照顾,此时,成员间很容易产生不理解,触发矛盾,引发不安全情绪。因此,我们适时组织人员开展家访座谈活动,并在每年的安全活动月都适时召开员工家属代表座谈会,创造机会,提供平台。由公司领导介绍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员工的工作状况,向员工家属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征求她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请家属代表发言,介绍如何支持家人工作的经验,帮助班组共同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理顺情绪,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总之,我们在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方面,一贯坚持“重在疏导”的原则,把握“乘虚而入”的时机,运用“细雨润物”的方法。多在情上交融,善在理上沟通,用诚心、热心、耐心、恒心、爱心来感染、鼓舞、教育、帮助、关心员工。

二、狠抓班组业务技能培训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安全生产也无以保障,因此,我们始终把班组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一是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公司针对员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业务技术底子相对较弱的特点,制定了班组员工中、长期培训计划,确定了阶段性培训目标和培训措施,并根据计划购买技术书籍、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等;针对员工长期在野外施工的特点,公司还为每位员工备了一个“学习袋”,学习袋轻便小巧、容易携带,每个学习袋中装满了各种与工作息息相关的《安规》书籍和各类技术手册,员工到哪里施工都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都可以为自己充电,打破了常见的“填鸭式”学习方法。通过学习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安全观念得到转变,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能安全”。

针对绝大部分员工没有出过远门参观过同行企业的特点,公司每年都会在忙里抽闲中挤出时间带领骨干人员外出进行同行比较,通过听、看别人的先进做法来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力求通过较系统的培训、灵活的学习、同行的比较来使员工的业务技能、操作水平、眼界视野得到普遍提升。二是坚持每月两次的安规考试。安规的内容都是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理,公司为了提高员工自觉遵守安规的意识和能力,从一组建开始至今,始终坚持对员工进行每月两次安规考试,每次考试的试卷和成绩均记入员工档案,通过频繁的安规考试来使员工真正做到平常自觉学“安规”,计划工作想“安规”,施工过程用“安规”,考核验收讲“安规”,确保安全落到实处。三是坚持开好“两会”(开工会、收工会)。为了开好“两会”,我们在各施工班组和生产技术部门都配了一个写字板挂在墙上,每次施工的前一天,由工作负责人根据设计方案、现场交底及前期准备情况将施工现场的电气主接线图、工作地段、工作杆号、工作环境、危险点、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在写字板上给以绘图和标注,并召集工作班所有成员集中开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施工程序及危险点如何控制等,让与会人员未干之前就对第二天的工作有一个总体认识和如临其境的感受,最终做到每次安排生产周密,任务区分合理,工作责任明确,力求使员工个个有事做,件件能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完成不管是早还是晚,都要认真开好收工会,在收工会上做到:小结认真,问题找准,表扬及时,批评严肃,概括全面。使员工人人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个个清楚自己干得怎么样,此举受到市公司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在去年的安全月活动期间,市公司安全监察部还在公司召开了“两会”现场会,此做法也在系统内的各生产单位得到了推广。

三、从严要求抓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

管理出效益,安全保效益,以为人所共识。作为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就像大海汇集众河之水,把各级的指令、计划、任务,一条一条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一项一项不折不扣的彻底落实。因此,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坚持安规从严管理的必要性,不可存有“安全生产只要不出问题就是好单位”的思想而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疏于管理,姑息迁就,而是要依据制度、规定、规范、标准、狠抓管理,从严考核,不折不扣。具体讲要坚持“三抓”即抓班长、抓现场、抓奖赏。

一抓班长。班长是企业的兵头将尾,是班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长的素质、直接关系着班组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提高班长素质至关重要。在提高班长素质方面,我们一是抓好“入口”关,用人问题上,坚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将那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素质优良、技术过硬、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志的人安排到班长岗位。二是对班长职位实行岗位竞争。2003年初,我们对班长实行竞争上岗,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参加竞争,通过采用笔试、演讲、测评、员工选举等多种方式,最终由公司员工选出自己心目中信得过的班长,班长到位后,对班组成员的组成,我们让班长来挑选,形成双向选择。在公司的管理中实现了民主与公正。同时要求新当选的班长要善于通盘考虑,善于统筹兼顾,善于计划安排。力争做到:准备工作面面俱到,组织工作井井有条,安措技措切实可行,峻工验收认真仔细。通过工作上的善抓“头头”,使班组成员之间的工作配合显得更加默契,班组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每年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现场。在班组安全活动中,我们曾对公司组建以来发生的每起异常、未遂、隐患等事故进行了统计,认为产生不安全的直接原因有90%以上是由于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造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铁面如山的手段,狠抓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杜绝习惯性违章。不把他人的事故当作故事来听,而是要求班组员工能从他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时刻警示着我们搞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更不能凭经验行事,而应踏踏实实地按“规矩”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对此公司领导还要求全体员工进行“作业行为回头看”,定期对施工中存在违章情况进行自查,针对各位员工、各个班组自查出的问题,公司领导及时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人和限期整改时间,单独找问题严重的员工谈话,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用每人、每天、每月的零违章来保公司全年的零事故。版权所有

三抓奖赏。在公司已有的《工程施工质量考核办法》、《工程施工安全考核办法》两个考核制度的执行上,我们采取定期与不定期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从细、从实、从严检查考核。做到从每项工程查起,从每件工作做起,从每次违规看起,从兑现结果抓起来,营造人人关心安全的氛围,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2003年初,为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编制了适合公司实际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员工中实行“多劳多得、按绩取酬”,充分奖励那些为公司做事多,贡献大的员工。公司自从制度执行以来,考核非常严厉,不分职位高低、等级区分和性质限制,大家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所有员工、所有收入均实行绩效考核后再进行二次分配。一年多来公司实行绩效考核奖励员工金额合计32100余元。

第9篇:版权管理范文

1、教室的门窗必须常年保持完好,任何人不得故意损坏。

2、门窗发现损坏,班主任有责任及时报修,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教室门的钥匙班级应指定专人保管,门窗每天落实值日生随时关锁好。

4、学生课桌内除放书籍课本、学习用品外,不准存放其他任何贵重物品(如:现金、钱包、首饰、手表、随身听、计算器等)

5、学生不准在教室内追逐打闹,随便搬动课桌、椅。

6、学生不准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更不得用刀具刻划痕迹。

7、教室内不准乱拉私接电源、乱设插座、乱充电。

8、不准学生在无保护措施情况下擅自登高擦洗户外窗玻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化学危险品应设专用安全柜存放,柜外应有明显的危险品标志,并加双锁保险,由两人负责,领用危险品必须按规定执行,以免酿成事故。

2、实验室供电线路的安装必须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3、实验室要做好防火、防暴、防触电、防中毒、防创伤等工作,要配备灭火机、砂箱等消防器材及化学实验急救器材等防护用品。

4、实验室要采取防盗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非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仪器保管室内。

5、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当然责任者,应随时随地按照本制度进行检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学校领导要经常督促检查。

6、任何人不得私自将有毒物品带出实验室,违者造成后果应负一切经济法律责任。

(三)计算机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1、计算机机房是学校重点要害部位,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相关人员安全保卫责任落实。

2、微机房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重要软件的存放保险箱。机房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适用的灭火器具,微机工作人员熟知使用方法。

3、严格控制进出人员,不准任何人将陌生人带入微机房操作微机。

4、门窗要定期检查,严禁登录黄色网站,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准私带软盘上机。

5、严禁火种进入微机房,不准在机房内吸烟。

6、学生使用计算机,必须服从老师的指挥,按程序操作。注意爱护公物,防止人为损坏。

7、现有的报警设施应经常检查,下班、节假日要及时接通报警设施电源,发现失灵,及时报修。

7、发现计算机使用电源损坏,要及时报修,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办公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1、各科室教学公用计算机为本科室人员使用,未经管理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动用。

2、任何人不准在教学、办公用计算机上玩游戏、聊天和登录黄色网站。

3、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发表违法或有害国家的议论。

4、做好各微机室防范工作,门窗要有防盗设施并及时关锁。

5、计算机室不准吸烟,更不得使用明火。操作人员离开微机注意及时切断电源。

(五)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采购审批制度,未经单位主管批准,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擅自购买剧毒、易燃、易爆物品。

2、严格进出库登记制度,并有专人、专箱(橱)保存,实行两人同时加锁开、关的制度。

3、领用危险品须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实验多余的应及时退还给保管人员入库。

4、使用危险品时要按规范操作使用,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实习。

5、任何个人不准私自收藏、保存危险品,违者由此发生的事故则负全部经济、法律责任。

(五)图书室安全管理制度

1、图书、资料严格编目、登记制度,借出收回账册齐全,不定期检查防盗、防湿、防霉、防鼠害、防虫害、防火等设施是否完好。

2、图书、资料分等级存放,特别贵重书刊的借阅实行校长特批制度,贵重书刊要有专人、专橱收藏,保管人应定期核查。

3、门窗要有防盗设施,离开工作岗位,应随手关好门窗,防止书刊被窃。

4、严禁将火种带入图书、资料室,内部消防器材应摆放明显位置,便于救急使用,平时注意检查,保持性能良好。

5、节日、寒暑假期间应切断内部电源,实行封闭式管理。

6、对现有报警器材定期检查,发现报警失灵应及时报修。

7、电子阅览室是电子设备重地,为维护网络安全,上机者不准私自装卸、删除随机软件。不准自带设备入内连机操作,严禁烟火,不准吸烟,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放射性物品;严禁在可燃物上使用电热器具,电器易发热部位必须做好隔热处理。室内电器设备及线路安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工作人员应都会使用消防器材。下班前认真清查、关闭各终端机,关好门窗,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

(六)多媒体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1、多媒体教室列入学校安全要害部位,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

2、专人管理,计划安排使用,未经领导批准,闲人不得入内。

3、使用计算机应实行登记制度,购入硬、软件严格审批制度、专人负责审查、登记、保存、账册齐全;不得将黄色、有害、国家查禁等不健康的信息输入教学多媒体内。

4、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价值贵重,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学生应服从老师或辅导人员的指挥。

5、人离教室要随手关窗锁门,并注意切断电源,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6、禁止火种带入室内,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八)网络中心安全管理制度

1、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必须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利用联网计算机从事危害学校网及本地局域网服务器、工作站的活动,不得危害或侵入未授权的服务器、工作站。

3、机房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电源防护、防盗、防火、防水、防尘、防震、防静电等工作,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防范措施应有效得力。

4、严禁任何人在学校网上使用来历不明或有毒软件。

5、禁止利用校园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利国家安全稳定的信息以及黄色等有害师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6、网管中心的服务器、工作站未经主管部门领导同意,不得借用到校外。

7、主干服务系统发生案件,必须及时报告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查处。

8、严禁火种进入室内,人离关窗锁门。

(十)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安全制度

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老师组织学生体育活动,要认真检查体育设备,对已损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严禁学生使用,并及时报修并出示警示标志。

2、开展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活动要领,做好示范、指导以及防护工作,运动前做好各项准备活动。

3、老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4、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组织、指导的责任,因组织指导过错造成学生身体伤害事故老师要负责任。

5、不要强行让学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运动。

体育教学:

1、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时讲清楚运动注意事项,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实行体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检查。

2、学生必须遵守课堂常规,按时上课,听从指挥、不迟到早退。

3、上体育课任课教师必须穿运动服、球鞋。

4、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5、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