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人与海鸥课件范文

老人与海鸥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与海鸥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人与海鸥课件

第1篇:老人与海鸥课件范文

一、品中探妙,加强语文实践

品,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策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时,必须聚焦文本的语言现象,挖掘言语的“增值”点,也就是言语的品味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本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积淀语感。

1.揣摩传神的字眼,悟表达之妙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文本当中的有些词语往往看似一般,其实背后隐藏着无限的潜能。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沿径探源,批文入情,在不断揣摩、品析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奥秘,提升学生对言语的感悟力。

老人海鸥》一文中写道:“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对于这句话的学习,学生读书时做到了字字入目、句句在心。有的学生关注到了“动词”: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老人喂海鸥的过程,体现了老人的爱心;有的学生关注到了“饼干丁”:老人之所以把饼干捏成一小块,是担心海鸥噎着,想让海鸥更好地享受午餐,多么耐心的老人!还有的学生关注到了老人与众不同的“退” 字,这 “退”字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老人处处为海鸥着想,多么细心的老人!在扎扎实实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老人与海鸥》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学生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揣摩着传神的字眼,触摸到了老人那颗“爱海鸥胜过一切”的滚烫的心。

2.咀嚼精彩的文字,悟表达之妙

于永正老师说:“任何文本都有两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学习它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既要得文,更要得意。”字斟句酌,品字为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认真感悟、品味浓郁的语文味儿,进而“习得”。如品读《渔歌子》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时,让学生细细咀嚼文字,发现藏在语言文字中的秘密:“青箬笠”与“绿蓑衣”文字对称,句式齐整,如“青”对“绿”,“箬笠”对“蓑衣”;“笠”与“衣”押“i”韵,富有韵律美、节奏美,长短句式的错落,读起来朗朗上口。“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只有在境界的“水”中游弋,方有语文的澄明和洒落。

3.探究特殊的标点,悟表达之妙

王尚文先生说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甚至是一个“会说话的标点”,都是指引学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

《桥》开篇有这样的描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中间使用的是句号,构成了两句话,便将暴雨的来势凶猛以及形势的危急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下文洪水肆虐侵袭,木桥危在旦夕,村民命悬一线的情势埋下了伏笔。教学时,尝试让学生把句号改成逗号,对比来读,通过声音的延续以及停顿的时长来体会暴雨如瓢泼一般倾泻而下的情景,从而以声摩形,通过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在语言实践中,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揣摩标点符号的含义及用法,才能使小小的标点符号展现出应有的魅力。

二、研导结合,加强语文实践

《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职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语文实践中,教师就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1.导中求效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习题等,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确定课文的教学重点,由此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提高设问质量。

如学习《珍珠鸟》一文,在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问题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然后读书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引导学生读文、品文、悟文,探究课文的内涵:是由于“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让珍珠鸟开始信赖“我”。从而使学生由事明理,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最后,让学生读书,通过美读来体验:“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样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由明理到生情。三个问题与文本契合度深,揭示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事—理—情”,呈渐进式、生成式,学生的认识也在螺旋上升,围绕关键问题,集中全力突破重点,扎实地完成学习任务。

2.导中求创

赵镜中先生一直认为:“语文课要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技巧。”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提问中,尝试把书读“厚”,提升思维品质。在“比较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时,学生依托文本,找到了八处:一是都有问号,有真理;二是发现都出于偶然;三是都经过反复研究;四是最后发现者都获得成功;五是并列的段落结构和写法相同,先写发现问题,接着写反复研究,最后写得出结论;六是发现者都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七是善于观察和善于提问的人,问题都写得较为具体;八是三个发现者都是外国人。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之间走上几个来回,文本也就显得尤为厚实了。

3.导中求拓

“初次阅读一本书,有如初识一位朋友,交换名片、记得相貌而已;重读则像老友重逢,有渐成新知的可能。书本成为良友,其意亦近于此。”学课文《草船借箭》时,学生已经读过《三国演义》,可以请学生来交流《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得热火朝天之际,可以用课件出示易中天的“品读”:曹操的形象内涵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你们能从小说里找出相关事例来说说吗?学生再次走进《三国演义》, “三言两语话三国”。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这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中,荡起了层层涟漪;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的思维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三国之旅”阅读已经与学生的个性体验紧紧相连。

三、读写结合,加强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极具匠心。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模仿,举一反三,在有效地模仿训练中强化对语言的吸纳。这样,文本的典型范式就能逐渐成为学生的写作储备。

1.仿句式练笔

语文课程资源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课文里的佳句是学生学习、模仿、借鉴、创造的最佳蓝本。

我执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引导学生 “与文字相遇”,让学生来“露一手”,寻找自己身边熟悉的或相似的景物,仿写句子:

A.绿叶依风的节奏

,晃成一段浓密的树影,绘成一曲

B.蝴蝶

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发之于心,源之于情,吐之于声”,学生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以升华。

生1:绿叶依风的节奏飘飘洒洒,晃成一段浓密的树影,绘成一曲和谐美好的小调。

生2:蝴蝶依花的节奏翩翩起舞,融成一片灵动的春色,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

生3:黄河依水流的节奏回旋澎湃,汇成一匹奔腾的骏马,涌成了一首激昂奔放的狂响曲。

生4:花儿依阳光的节奏频频点头,摇成一片起伏的波浪,绘成一段娓娓动听的小曲。

生5:骏马依人的节奏纵蹄疾驰,闪成一个迅捷的身影,谱成一首欢快的歌曲。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进行仿写,进行语用尝试,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用规范感,把握课文的语用逻辑,感受课文的语用得体感,辨别课文的语用分寸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语用经验,为灵活地运用言语夯实了基础。

2.在典型处模仿写

模仿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是读与写的兴趣结合点。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我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然后讨论交流。学生能够注意到这些语句:“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些语句显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我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借鉴《颐和园》的写法,学生意文兼得,缘文悟法,迁移仿写,在文章中注入了“源头活水”。

4.在简略处扩展写

《最后一头战象》一文的学习中,通过品读“重披象鞍”“重回战场”两部分的细节描写,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世界。在“庄严归去”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聚焦“嘎羧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一个镜头,引导学生在简略处扩展:面对着埋葬着八十多位战友的‘百象冢’,这头即将归去的战象可能在想什么?它又会倾诉些什么?这头战象没有去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永远都属于它所在的团体,即使要告别这个世界也要和战友们在一起。此时,这头战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清晰起来,不再是一头普通的大象,而是勇敢的战士!深情的战士!忠诚的战士!善良的战士!情深义重的战士! 可歌可泣的英雄!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 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这样,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对嘎羧的认识循序渐进,从“战象”到“战士”再到“英雄”,学生的情感随之共鸣、升华。

5.在想象处延伸写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写文章也如此,要么意犹未尽,要么含而不发,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

“展开想象”是《蒙娜丽莎之约》一文最显著的表达方法。我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让学生思考并用细腻的笔触写下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为何如此引人遐想、令人神往?师生一同品味文句、揣测画面……学生思维的波澜被一次又一次激发起来,表达呼之欲出:蒙娜丽莎有时候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沉醉;有时嘴角微微上扬,一副傲视群芳的模样;有时又仿佛满目哀愁略含凄楚。那微笑有优雅,那微笑有沉静,那微笑有思想在浮动……在想象处延伸,使学生变得睿智,变得丰盈。

第2篇:老人与海鸥课件范文

电教多媒体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它有着简单易操作和能入情入境帮助学生理解的优势,电教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后,颠覆了听说读写的传统观念,不仅令所教内容更加直观,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成为现在语文课上的必要教学手段之一,受到老师和学生青睐。

一、投影仪

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投影仪,使用投影仪可以方便地进行生字、重点词语、句子的教学。例如生字教学时,可用不同的颜色将生字的注音、偏旁和易错部分等加以区分,低年级还可以利用“加一加”“减一减”和“换一换”等方法进行生字的积累。除展示字词句以外,还可以将文章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学生对文中描写的荷兰并不熟悉,仅仅靠课文插图来理解花钟的设计巧妙远远不够,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将搜集到的图片甚至动画视频展示给学生,看得明白才能理解准确,才能感受真挚,随之有感情的朗读便不成问题了。不仅如此,投影仪还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理解雾的时候,市内不常发生雾,而且有的学生根本没见过雾。这样理解这一自然现象就有困难,这时就可以利用投影仪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变焦,使银幕的图像模模糊糊依稀可见,似白茫茫的大雾在缓慢游动。让学生感受到雾中朦胧的美,然后慢慢调准焦距,让学生感受雾散的过程,领略动态的美。这样学生对雾的理解更深刻具体。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将作业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远比口头布置让学生印象深刻。

实物投影不仅可以将教具、演示器件等投影在幕布上,扩大演示,便于学生观察,还可将学生书写的生字、文章、手抄报等作品投影上去,便于学生进行作品的交流、欣赏,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在实物投影下进行随机的书写指导,是一种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二、录音机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录音机能够听示范朗读,还能把朗读、音乐、音响恰当配合,为教学创设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第二课时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老人去世后,海鸥像送别亲人一样久久伫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的感人画面,就可以找到带有配乐的示范读文,让学生在听中体会此时海鸥对老人深深的爱,再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读中感悟、感悟后朗读的形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远比干巴巴的命令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有效。除此之外,录音机还能够记录、重现学生的演讲、朗读等,为记录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录音机还有许多运用的技巧,如播放一段录音后,暂停一段时间,让学生复述或思考其内容,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还可以在放录音过程中,配合使用投影画面,既能够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又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深刻理解播放的内容,同时能调动学生的情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产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感。还能将学生当堂朗读、口头作文录制下来当场播放,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评估学生的口语水平。如,在口语交际训练时,学生在说话时经常有口语“嗯”,自己却不知道,当堂将他的话录下来,播放之后,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再说的时候就很少出现这个问题了,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