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期末考试成绩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开设在经济学院,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目前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金融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根据学校的规定,各学院基础课程期末时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使用计算机组卷。所谓计算机组卷,即由每门课的任课教师组成题库建设团队,设计多种考试题型和题目,题目总数量达600道左右,将拟好的题目导入到专门的题库系统,每次期末考试由教师确定考核的知识点及考试范围,具体的题目由题库系统自动抽取并组合成试卷。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相关任课教师共同批改,并根据每个班的成绩分布作为试卷分析,如果班级的卷面成绩及格率低于50%,教师应深入分析原因。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为60%———70%,期中考试可以选择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展开,期中考试成绩占比为20%———10%,平时成绩为10%———20%。在这种模式下,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需要在期末考试的准备上花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往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考前复习获得关于考试的一些信息,是复习准备有明确的方向。在计算机组卷的模式下,学生只能全面复习,教师也无法为其提供考试信息。对学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容易体现出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紧密结合。因为题库的题目量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大小知识点都给学生提示到,有些重点内容需要在课堂上详解,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自学,或是以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与以往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加大,而且对整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更高。可以说,自从实行该考核模式以来,对于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服务于培养目标的效果来看,这种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本来学生就习惯于考前突击复习,而一次性的期末计算机组卷考试更促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期末考试前。短期的快速复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考试,但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少知识,很多的知识点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全忘记了。其次,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多门基础课程会在同一学期考试,而这些课程全都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学生的复习压力很大。再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比又高,如果期末复习稍有放松,可能就会考试不及格。虽然,平时的学习基础也很重要,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在期末考试环节得到很好地区分。
三、改革实践情况
(一)改革的总体情况
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该课程面向金融学、国贸、经济学、保险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题库总题量是720道。考核改革时间是在2014年后半年,这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班级共6个,为了体现改革效果,本次改革选择了金融两个班作为改革对象。该课程分三个阶段组织教学,每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考试,其中最后一次考试为各专业同步开展的期末考试,通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区分考核改革的效果。前两次考试采用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小时,试卷题目总数为50道题,题型不超过6种,以客观题为主。
(二)考试资格审核
本学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班级中,金融班的同学必须参加阶段性考试,其他班级的同学可在第一阶段考试前一周内向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教研室、学院领导批准后,也可参加阶段性考试。金融专业的同学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二次考试的资格;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三次考试的资格。未获得第二次考试资格者,不得参加第三次考试。被取消第二或第三次考试资格的同学,第二或第三次考试成绩以零分计入总成绩,总成绩由三次考试的成绩构成,详见成绩评定部分。
(三)成绩评定
每次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在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试卷评阅和成绩公布,以便于学生根据成绩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三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计算办法是:总成绩=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三次考试卷面成绩*40%+考勤成绩*10%。考勤成绩总分为100分,缺勤一次扣2分。根据新考核方案,每次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向教务处和学院报送成绩,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录入成绩。除第一次考试外,另外两次考试的资格审核,可由系统自动按上一次成绩筛选确定。
(四)改革成效
本次改革的结果主要是将金融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班级使用同一份计算机组卷的期末考试试卷同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涉及一学期所讲的所有章节。从考试结果来看,金融学专业的卷面成绩普遍较高,该专业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比其他未进行考核改革的班级都高出近10分左右,其教学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考虑到专业的差异,将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往届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期末成绩相比,其平均分也高出近8分左右。将本次期末考试成绩与前两次阶段性考试成绩比较,可以发现其平均分只相差3分左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稍低于前两次。可见,本次考核改革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本次考核改革,一方面有效的督促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扎实的学习,另一方面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还可以减少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更好的区分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改革总结
本次考核改革的核心点在于将以往的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考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有三个优点:第一,以前一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下一阶段考试的考试资格,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刻也不懈怠。第二,不同阶段的考试成绩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以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在实施阶段性考试后,教师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试题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改卷过程中将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分分布,找出学生在哪些章节或知识点上还有薄弱环节,以便将来在课堂上进一步讲解。另外,对于成绩过低的学生,在未取消考试资格的情况下,应针对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再进行一次课外辅导,并给与课程预警提示,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预警提示可以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五、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教学改革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才,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起检验、反馈作用。抓住学习效果评价环节的改革和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和研究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评价模式应该是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的。为此,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模式深入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评价模式,推动高校的教育发展。
一、现行的“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评价模式的构成
根据调研发现,“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普遍存在单一的问题,即使有的学校增加了实验环节,但是不少实验报告存在模仿甚至抄袭现象,不能较好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验成效。虽然课程设计形式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太适合理论性很强的“信息理论与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学习效果普遍的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可以看出,每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由该课程的总成绩决定(通常总成绩为100分),而总成绩一般由平均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通常平时成绩占2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一般又由学生到课率和平时作业构成,通常两者各自占总成绩的10%。
2.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图1可知,现行的评价模式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和尺度,再辅以到课率以及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补充手段,长期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模式越来越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下面从评价模式的各个构成部分分析现有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由到课率引起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强调学生的到课率,要求任课教师狠抓学生的出勤,班主任督促学生上课,任课教师勤点名。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使得当代大学生总处在管制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且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这项成绩,“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违背了该项成绩的初衷——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习风气。
(2)由平时作业引起的问题。平时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习惯,但实践证明由于抄袭现象严重,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同时由于分不清谁抄袭导致无法对平时作业进行公平的评价,从而影响这项成绩的可信度。
(3)由期末考试引起的问题。高校里,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衡量的最主要杠杆是每门课程的期末最终成绩,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学金也主要是依赖这个来实现。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学生们发现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重要地位,并且评价尺度就是通过期末的一次考试,致使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备战,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再者,为了得到这项成绩,致使学生养成平时懒惰、期末突击、答疑套题、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使得这项成绩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
总之,现有的评价模式把期末考试成绩看成是能力的外在表现,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无法进一步发挥其反馈、激励作用。为此,本文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理论与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以期改变目前的状况。
二、新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
1.新评价模式的构成
本文提出的新的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模式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表明: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由该课程的总成绩决定,而总成绩由以下四部分构成:①阶段测试成绩;②平时作业成绩;③说与思成绩;④期末考试成绩。具体的构成比例由课程的结构决定。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根据该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设置测试的次数和成绩分布。考虑到信息的度量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后续的章节完全是建立在信息能够度量的基础之上,为此本章进行一次测试,成绩为10分;信源与信道的基本理论是解决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问题的基础,为此这部分设置一次测试,成绩为5分;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是解决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关键,设置一次测试,成绩为5分。在每部分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安排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概念和细节的掌握情况。平时作业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态度,但是又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为此该部分成绩根据作业的次数定为5分。期末考试成绩为70分,且主要是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题型设置时一定为综合题型,一般为闭卷考试。说与思部分的成绩为10分,它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及畅谈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构成。该课程的总成绩不得超过100分。
2.新评价模式的优点
新的评价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阶段测试注重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每部分学完则测试一次,要想得到该章的成绩,临时突击的做法失去了作用,平时必须学习,否则该章无法通过,影响总成绩。
(2)由于分数比较分散,学生平时必须重视每一节课,不能随意缺课或不认真听讲,否则无法通过本课程,对学生逃课现象有了有效的约束,同时也维护了课堂纪律。由于分数比较分散,学生某次考试受挫,不会失去信心,后面的章节再努力可以补回来的,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3)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考试,是综合性评价手段,能够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校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期末考试题型设置符合这个原则。
(4)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符合培养人才的原则,最基本的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并且学会如何着手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期末考试题型设置可以有效解决到课率和课堂纪律的问题。“信息理论基础”课程若干年的实践表明:对于综合题型(实际也是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学生完全靠自己自学根本无法解决。
(6)说与思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及畅谈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构成。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或者能够畅谈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证明该生思考了,对课程有收获,则给予加分,这样如果测试成绩不理想,则可以由这部分成绩来弥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总分不超过100分。同时通过说与思的方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7)在新的评价模式下,学生随时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考试容易通过,不再有作弊的动机,作弊现象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总之,新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考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因素,结合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促教促学功能,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并且多年的上述评价模式的实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细节的掌握基本都在平时完成了,再加上一定的综合试题的练习,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套题现象大量减少,平时问问题的同学增加了,不及格现象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新评价模式实施的保障
1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9年-2010年在校学习《中药学》的本科生。其中中医学专业08级学生91人,中医学专业09级学生94人,均为同一教师授课。教学结束后,采用匿名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实施阶段性考试的意见和评价,并分析期末考试成绩,观察其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的作用与意义。
1.2研究方法及实施
项目实施教师在结束《中药学》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及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的讲授后分别进行两次规范的阶段考试。考场纪律完全按期末考试的形式要求,并安排3-4名教师监考。试题内容由授课教师决定,可以考药物的功效、应用及重点药物的异同点比较,也可以模拟期末考试的题型出题。两次考试总分计100分,并以20%的比例纳入期末总成绩中,即期末总成绩=2次阶段考试成绩总和×20%+期末考试成绩×80%。
2结果
2.1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医普08、09级学生期末成绩见表1。2.2学生对分段考评方式的总体评价以征询意见的方式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185份,回收185份,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设立的两个问题是:1.对中药学对比授课的方式有何看法?
2.对中药学分段考评方式的看法。要求学生对这份调查问卷自由发挥,可以随意写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学生对实施阶段性考试的评价情况如下:1)可以缓解期末复习由于背诵内容多而产生的压力。占58%。2)有利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分段复习也强化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占62%。3)有利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占24%。4)有利于了解期末考试题型,熟悉答题技巧。占14%。5)阶段性复习和反复背诵,无形中加深了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占12%。6)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以调整教学方法。占12%。7)增加测试次数,如一月一测或每学2-3章测试一次。占16%。8)花大量时间进行阶段性复习,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打乱了原有的复习计划。占8%。
关键词;学案 信息技术 学习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针对信息技术手段及生物教学的探索性教学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探索后,产生的是有关生物教学别具一格的学习模式,其形成的前提是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过程如下。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立教学情境,并让学生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向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呈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当学生运用电脑信息等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向导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便可以针对个性、学习能力参差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手段。随后,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并进行知识上的延伸与拓展。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为:信息技术所创造出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电子学习环境,将得天独厚的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条通向知识世界的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所呈现出的精彩绝伦的学习界面,给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面创造了优势。当前教育政策提倡素质教育,而践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方法之一就是以学案为基础进行教学。素质教育将教育重点落实在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方面。真正实施以学案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时,要将每一个具体细节进行落实。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多动手、勤动脑,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殷实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实施保驾护航,做出贡献。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够将需要学生了解、学习的事物和知识以多媒体影像等有趣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使得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具真实性,进一步增添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自主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能够在不降低学习质量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会了自主学习,的确是响应时代要求的优秀教育方法。
我们将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生物教学探究性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实验。
参与实验的对象:潍坊某高职生物工程学院全体大一学生;学习科目:生物学;样本大小:等组实验,每组50人左右;实验结束后,请资深教师出卷,有针对性进行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和论述题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
表1实验前计算机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
格率
实验班 53 94% 57% 6%
对照班 53 94% 58% 60%
表2实验前生物学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平均分X 标准差S 差异性
实验班 53 78.79 14.88 Z=0.592
对照班 53 79 11.89 P>0.05,不显著
表3实验班大二期末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4对照班大二期末和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5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所出的论述题部分成绩比较(满分33分)
比较、分析以上表格信息可得出以下结论: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所起的效果显著。
由这个实验不难观察出,参与实验之前,不管是在计算机方面还是在生物考试成绩方面都没有显著的优差现象。通过实验后,比较期末考试成绩中,参与实验的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本班学生大一时的期末考试成绩相比较而言,p0.05,差异明显;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期末生物考试成绩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对照班的平均分比实验班低5.62分,而实验班生物考试成绩优秀率比对照班高出12个百分点,p
(2)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强,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论述题得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灵活性较强的论述题方面得分率较高。一共33分的论述题,实验班高出对照班平均分高于4.4分,及格率高出对照班13个百分点,优秀率实验班58%,对照班仅仅为19%,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近40个百分点,P
(3)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着显著效果。
继践行此种学习模式后的访谈活动发现,此种学习模式是通过学生进一步地加深对生物的学习的兴趣的方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上的习惯。
(4)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张扬学生的个性方面的作用也很显著。访谈所体现出的另一个信息就是,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让一部分在考前生物学习效果不如意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额分数,其主要原因是,此种学习模式正好吻合了学生这一群体的性格发展的特征,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宽阔的学习领域,而且张扬了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充分满足了当代学生张扬个性的这一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旭峰.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中医外科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板书为主的方式,借助少量的挂图、模型、标本等手段来完成教学工作,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尽快适应中医外科工作需要。近几年将“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外科教学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4级中医本科2班学生,共108名。学生的性别、年龄、平时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于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中医外科学》开课之前,将108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各54名,A组采用SEMI-NAR法教学,B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SEMINAR教学法应用方法:首先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15min左右的讲解提示,然后设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选题应密切结合临床,主要选择“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方法”、“手术的适应症、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题目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期结束后由笔者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问卷中的8个项目进行1~10分的评定。期末考试后,对2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A组期末考试成绩为(83.27±4.21)分,B组期末考试成绩为(74.35±3.82)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t=7.787,P=0.00,2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
2.2两组问卷评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方法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项,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便于理解、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4项,A组优于B组;课堂笔记、进度适中2项,B组优于A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SEMINAR,在英文的意思是“Astudymeetingforuniversi-tystudentswithateacher.”汉语意思为:“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1]。1810年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创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洪堡体会到了SEMINAR对独立学习而不受干扰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等好处,从而在世界上率先把SEMINAR教学方法引入到了洪堡大学。洪堡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讲授课和SEMINAR(讨论课)两种。SEMINAR(讨论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直接从事某个课程或者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大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术研究的园地。
SEMINAR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在SEMINAR教学中,教师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教师真正感兴趣和关心的是学生思想的进步,确信学生的思想通过讨论和交流比通过讲解和指导更加具有可塑性。而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好准备并在讨论中积极参与,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应用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目前普遍存在医学基础课与临床医学专业课严重脱节的情况,且《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部分知识点深奥难以理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不易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aseThree-dimensionalTeachingMethod)是将案例教学法和立体教学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精品网络课程、电化教学等手段,精心设计教案、课件、立体展现仿真(也称为虚拟或数字)病人、病例讨论资料[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其将实际临床问题引入课堂,立体直观系统展现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4]。本研究首次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堂上引入CTTM,并评价其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同一年级临床医学1401-04及1405-1408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班级将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120人,对照组116人,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设计教案及课件。
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感染力的真实案例,使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这个真实的案例有所触动,印象深刻。每一个案例都要结合一定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上传至超星网络平台(由超星公司开发的一款全国的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或下载。
2.实施教学。
试验组采用CTTM教学方法:将试验组60名学生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收集归纳组员的反馈意见,协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超星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查阅、下载、完成阶段性作业以及与教师、同学进行课堂讨论。对照组学生和试验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
(1)下发案例及提出问题。
通过超星网络平台,教师下发案例及提出问题。所有案例据来源于临床真实案例,由授课教师、临床系专任教师以及临床医生共同编写完成。下面以速发型超敏反应为例: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受空袭影响,大部分地区变为废墟。战后重建之一就是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柳杉生长速度快,木材质地优良,所以被大批量种植。上世纪60年代末,长大成材的柳杉开始大量产生花粉,每年春季来临,很多日本人出现鼻痒、喷嚏,眼痒、流泪,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问题:①请问案例中日本人的症状是什么疾病?②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③很多病例就在你我身边,大家一起来说说。
(2)讨论交流及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及解决相关问题,其他各组可以给予补充,对有争议的问题,学生之间没有确定的解决方案,留授课教师总结。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为1学时。
(3)授课教师总结。
教师按照教学进度表及课程标准,讲授此次课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惑。此环节需要的时间为1学时。
3.效果评价。
该课程所有课时结束以后,采用相同的一份试卷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期末测试。
4.统计学方法。
期末考试成绩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可提高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
三、讨论
此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将实际临床问题引入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则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展开,以超星为学习平台,借助真实临床案例的针对性、直观性及实际联系密切等特点,缩短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距离。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目标具体而明确,可学到实际临床应用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式立体教学法使学习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学生可学到实际临床应用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韵靓,鲁林荣.卡牌类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2(30):273-4.
[2]徐兰,俞赤卉,初明,等.翻转课堂和情景式教学在免疫学实验课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98-914.
[3]祖雄兵,张晖辉.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0):103-4.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方式
中图分类号:N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60-02
作者简历:熊翠秀(1980—),女,云南祥云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子晶体
高校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了“大学物理”课,“大学物理实验”是与之对应的公共基础性实践课。“大学物理实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1]。由于“大学物理实验”的环节比较多,每个学期都涉及不同专业的众多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各个学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不一,常用的考核方式有平时实验考核、笔试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多元化考核[2]、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操作考试[3]、平时实验的考核+期中实验基本操作考核+期末考核[4]、考核多元化[5]和阶段化的考核方式[6]等。不同考核方式存在部分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各有利弊。笔者鉴借这些考核方式,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考核经验,探索提出个人认为适合本校的一种成绩评定方式。
1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
我校一向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尽可能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团结一致,努力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模式。关于实验考核模式,最初我校通过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但在期末考试中呈现诸多弊端。最终决定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其一,对实验项目教学任务的承担老师和指导方式进行调整。原来一个老师基本上承担一个行政班级的两个实验项目,并在两个相邻的实验室交错同批次指导两个实验项目,由于指导老师无法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导致在指导老师不在本实验室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比例的学生抄袭实验数据或根据他人的数据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但由于老师不在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做完了实验还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的现象,甚至老师觉得实验数据可疑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证据,导致在学生面前显得很被动,起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甚至连最起码的诚信教育也达不到。也不能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
因此,后来调整为一个老师只承担一个行政班级的一个实验项目,相应的同一时段一个老师只指导一组学生的实验,这样一来,指导老师能有效督促学生的实验过程,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有效解决了部分问题。其二,实验成绩评定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评价调整为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定方式。由于注重学生实验过程,对于每个实验的成绩又由实验过程成绩(占40%)和实验报告成绩(占60%)两部分综合评价给出。上述这种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学生反映“谁谁抄了他(或她)的实验报告,但最终成绩比他(或她)高”,也有人反映“谁谁平时不认真做实验,但得到了比较好的实验成绩”等。究其原因,由于指导老师无法督促实验报告撰写过程,出现了部分抄袭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抄袭成绩比较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成绩占的比例又比较大,因此出现了学生所反映的这些现象,造成成绩评定的不客观性和不公平性,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也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探索和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提出由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和自主实践考核成绩(占30%)综合评价的成绩评定方式。下述对该评定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自主实践成绩综合评定的成绩评定方式
2.1平时成绩的评定
以我校2015年下学期对某个专业16学时的“大学物理实验(1)”为例说明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16学时开设5个实验项目,分别为:示波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的判别与测量、在气垫导轨上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和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分别由5个不同的老师承担,对每个实验基本做到了1学生1小组独立完成实验,每大组学生不超过15个学生。对单个实验,指导老师从学生预习情况(占10%)、基本的动手能力(占30%)、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实验数据的准确程度(占20%)和完成实验之后整理仪器及搞实验室环境卫生的情况(占10%)给出实验的过程成绩,该成绩在学生结束实验时给出;指导老师再综合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结果的准确程度、分析问题的透彻程度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几个角度给出实验报告成绩;综合实验的过程成绩(占60%)和实验报告成绩(占40%),5位指导老师各自给出所承担实验项目的成绩;根据5个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综合评定给出实验的平时成绩。本文所举的上述5个实验项目中,“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和“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无论是仪器的调整还是具体的测量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的测量过程中视觉很疲劳),数据处理也比另外3个实验项目复杂,可以说这两个实验项目基本上起到了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认为可以给这两个实验项目设置相对较高的平时成绩比例,基于此,设置上述各个实验项目成绩所占平时成绩的比例依次为:15%、15%、20%、25%和25%。
2.2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
目前,我校每上半年和下半年大概各有1000多学生和400多学生陆续进实验室做大学物理实验,一般情况下每个实验项目只能同时接纳15个学生实验,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公平公正的进行操作考试;其次,我校很注重实验过程,在各个实验过程对每个实验给出了基本合理的过程成绩。因此,实验的期末考试仍然以理论考试为准,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做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在考试中统一给某一个实验的测量数据,让学生处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由于理论考试不能很好地体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期末考试成绩不应占过高的比例,笔者认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比较合理。
2.3自主实践考核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增加自主实践考核的思想,具体方案是:首先,由每个班的理论课老师给学生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现有的实验仪器;然后,实验室统一开放两周时间,在这两周内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或书籍资料,自行确定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自拟的实验项目可以是再现某一物理现象或测量某一物理量,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设计方案需求的情况下,允许及鼓励学生做仿真实验;最后,学生通过撰写科技报告,论述自己实验项目的实验原理及设计方案,并对自己的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合理评价,给出结果。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每学生1个实验项目,俩俩之间不能有相同的情况,并且不能选本学期开设过的实验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能全方位考核学生,能有效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有效促进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考核方式,但由于《大学物理实验》本身是基础性实践课,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应过高,基于此,认为占总成绩的30%比较合理。
3结束语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而学生成绩的评定则是对学生对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总结,合理的考核模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促进教学活动。本文的考核模式和成绩评定方式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给予更多肯定的评价,力争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给出合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海金,刘义,孙文斌,等.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12,25(1):75-77.
[2]赵云芳,罗积军,李育新,等.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S2):154-156.
[3]朱红,王伟,原所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108-111.
[4]徐雅琴,白靖文,徐宝荣.多元化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110-111.
[5]张春平,初建崇,胡慧.大学物理实验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23-225.
关键词:汽车理论II;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考核体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54-02
一、引言
《汽车理论II》课程是汽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主要介绍汽车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后续《汽车设计》课程提供理论基础。该课程以力学为基础,集成了汽车构造、机械振动学、汽车试验学等多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内容复杂、综合性强、理论抽象等特点[1]。国内从事《汽车理论》教学的教师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理解困难等。
为了保证《汽车理论II》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适应学校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需求,作者在文献[2]中初步探索了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运用。为了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汽车理论II》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考核体系的改革措施。
二、传统考核体系及改革
(一)传统考核体系
《汽车理论II》课程的传统考核体系[3]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作为专业必修课,一般平时成绩不得超过20%,期末考试成绩不得低于8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和考勤;期末考试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模式具有诸多弊端,一是学生临时突击,平时学习时呈现出放松的状态;二是难以考核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因此,传统考核体系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实际运用能力。此外,由于期末试卷往往由某一位任课教师出题,导致期末试卷试题存在复现性,如果有些考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往年试题,则其在考试中往往可以取得较好成绩,而这些考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并未得到真正培养。因此,《汽车理论II》传统考核体系存在考核不全面、不客观、成绩可信度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
(二)新教学模式下考核体系的探索
为了解决“重期末,轻过程”的传统考核方法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适应课程新教学模式的需求,确保考试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改革这种“重期末,轻过程”的考核体系,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期末考试”转移至课程教学,使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本文分别对“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改革。
1.平时成绩改革的探索。为了解决传统考核体系“重期末,轻平时”的不足,结合笔者长期以来对《汽车理论II》课程考核体系的探索,提出提高平时成绩占分比至50%,即平时成绩占50分。同时,为了适应平时成绩占分比提高带来的考核需求,必须对传统考核体系中平时成绩考核指标“作业”和“考勤”进行改革,笔者提出将平时成绩50分划分为“体验作业”、“教材作业”、“考勤”、“教学参与”、“课堂报告”等五部分,每一部分成绩占10分。
“体验作业”部分由任课教师依据课程理论在现实乘车过程中的感受设置作业内容,例如布置学生感受自行车后座载人与否对自行车操纵稳定性影响规律,并运用操纵稳定性理论分析该现象;布置学生乘坐拥挤道路段公交车,感受车辆反复起停引起的纵向振动,并应用平顺性理论分析乘车感受;布置学生感受或观察轿车高速通过碎石路面和大起伏路面时座椅与车轮振动情况,运用平顺性理论分析振动情况等,任课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几组,并为每小组布置不同内容的“体验作业”,以小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小组成员的“体验作业”成绩。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作业”部分主要依据教材的课后习题布置,任课教师通过分析课后习题,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习题作为“教材作业”,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为“期末考试”奠定理论基础,为了避免这部分内容出现相互抄袭现象,任课教师在对作业批改过程中如果发现雷同作业,则上课时将雷同作业学生请到讲台上为全班讲解作业,以判断学生是否存在抄袭,如果发现抄袭,则本次作业成绩为零,连续两次抄袭则“教材作业”部分成绩为零。
“考勤”部分采用课堂点名方式评定,具体评定原则可以采用迟到早退1次扣2分,旷课1次扣4分,旷课2次则“考勤”部分成绩置零,旷课3次及以上则课程最终成绩不及格,课堂点名可以采用不定时交叉方式点名,重点对有过记录的学生进行考勤,同时可以杜绝考勤后学生出现早退现象。
“教学参与”部分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课堂讨论表现与问题回答的积极性和正确性,任课教师针对该部分考核应该在PPT课件上设置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主题案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和讨论案例背后隐藏的理论,为了确保该部分内容学生参与机会的均等性,任课教师可以规定按学号依此回答问题,当回答不正确时,则扣2分,并将问题抛出供全班抢答,抢答正确奖1分;扣完10分或得满10分为止,同时鼓励学生不以得分为目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报告”部分仍以“体验作业”小组为单位,以团体成绩评定小组成员成绩,该部分内容由任课教师精心设置每组报告主题,包括主题知识基础、主题理论依据、主题工程应用及主题发展趋势等内容。例如,将EPS工作原理作为报告主题,通过学生对EPS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制作出EPS工作原理汇报PPT,包括EPS工作原理涉及的知识基础、与操纵稳定性理论相关结合点、在什么车型上的应用及国内外发展趋势;通过整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总结的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平时成绩考核体系的改革,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期末考试改革的探索。为了解决传统期末考试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将期末考试成绩占分比降至50%,以减少学生为应试而复习带来的问题;同时,为了避免期末试题复现性,期末试题应由所有任课教师轮流分工协作完成,具体过程:每位任课教师分别负责出不同类型试题,如第一年教师A出客观题,教师B出主观题,则第二年教师A出主观题,教师B出客观题,并且试题尽可能偏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实际应用。
三、结语
通过对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汽车理论II》新考核体系的探索,丰富了新教学模式的考核体系,确保新考核体系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对《汽车理论II》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我们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余志生.汽车理论[M].第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志刚,石晓辉,黄泽好.《汽车理论II》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5):203.
一、减负成为口号和形式,学生课内、课外负担沉重,不堪重负
从国家到地方,从上到下都在不断提倡给学生减负,减少作业时间,增加活动时间……可学生真正减负了吗?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学生的负担一点也没减少,所谓的减负都是表面文章。每每听说哪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孩子的幸福时光、开心快乐的童年结束了。因为他们一天天的上课、补习。低年级补舞蹈、视唱、乐器……到了高年级时,补作文、阅读、奥术、英语……一大堆的学科等着孩子去上。所以,学生经常会说:老师我不愿意过周六、周日,比上学还累。到了寒暑假,孩子更是辗转在各种补习班之间,所以我的学生放假时在网上大声地呼吁:快开学吧。当时我还很不理解,以为这是违心的话,可是听了孩子们的诉说,一天的课程安排,我真的理解了,也真无语了。
我也很迷惑,为什么学生这么累?老师这么累?学生考试得到了好分数,老师不加钱,考得不好,老师也不扣钱?老师为什么还要死死抓住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不是喜欢学,也千方百计地逼他学习,不管他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无助。好学生做一遍就会,作业几分钟,可能力差的学生,做了一遍又一遍,耗尽几小时,恨不得把作业本剪了、撕了,让他们尝尽了痛苦、何谈兴趣?自信、自尊全无。所有这些都是因为“考试”这个罪魁祸首。
1. 学校看分数,每一次考试虽然不排榜,可那是你工作是否认真的标志。
2. 家长期待分数,认为那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志,互相攀比的证据与筹码。
3. 学生期待分数,那是他向家长炫耀的资本。
4. 社会需要分数,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的硬性条件。
所以,我认为小学的考试形式及内容应当改革,甚至取消,让“差生”也有自信、自爱、自尊,让他们快长大。有的学生在小学就被定上了不是学习的料,上了中学何谈信心,何谈理想。这些自信、自尊、理想在小学六年中全部磨光。试想:如果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期待学习、渴望学习、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会越来越好,不会在人生刚开始的时候就得了“学习恐惧”症,害怕学习。
二、尝试小学考试改革,国外小学生期末考试形式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期末用情景剧来上“总结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是没有期末考试的,每年学期末,学生、老师和家长会举办一个大型派对,庆祝快乐学期的结束;从三年级开始,考试才逐渐多起来,除了阶段性的考试,还有全州统一测试。有些老师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会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总结课”,把整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串一遍,通过表演情景剧来重现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会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要接受惩罚。大家又唱又跳,又玩又乐,在这个过程中回顾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
日本:学生一年有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末都有一场考试,不过与国内同年级孩子的期末考试相比,日本低年级孩子的考题比较简单,题量也不大,氛围很轻松,年级越高,考试的紧张气氛才会明显一些。在公立小学校,不仅平时作业少、学业轻,对于期末考试,学生和家长似乎也不会过于在意,每个孩子的考试成绩用“优”、“良”等四个等级来表示,孩子彼此之间是不公布成绩的,在家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稍微提一提考试情况,家长也不会多问,除非出现很严重的情况。国外一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三、北京一些小学校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曾见过报道,说某校作为改革试点,把各科成绩分为等级制,目的是不想让家长知道具体分数,以此减轻学生考试压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把学生的成绩分为等级制,不以分数论英雄,减少学生因分数差异过大而带来的压力。而把学生喜欢的作文、美术等作品放在成长记录袋中,这无疑是一种放松学生心情,减轻学生压力,让学生愉快成长的一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