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迈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文章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一本+三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本+三线”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本,以着眼“愉快学习有效课堂”构建、学生成长、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力求综合提升,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经验与特色,对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一、“一本”
近年来,学校把“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组内,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二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争取机会外派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实验小学学习、取经。学习归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真正做到“一人出学,全体受益”。三是组织成立了“校长—教导处—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五级培训梯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通识培训。信息化领导小组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对话,共享优质资源,使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更为具体化、常态化。
二、“三线”
(一)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愉快学习有效课堂”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新课改背景下徐博承的《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一书的相关理念为依据,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依托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起草模式—示范引领—对比研讨—课堂评优—模式完善—实验推广。为了扩大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利用学校微信群和QQ群,加强各教研组对“愉快学习有效课堂”相关专著和文章的系统学习,使广大教师能方便、快捷地明确“愉快学习”的魅力和要义。二是全校教师均开通了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人人通”,使教师能熟练应用国家、省级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进行愉快学习,高效沟通。三是充分利用一体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开展信息技术在“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对比研究课,以及教学技能大赛,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共进和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四是鼓励各学科组围绕中央电教馆备案的大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积极申报子课题,一边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一边总结经验,撰写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努力营造以研促教的、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
(二)发展学生个性,坚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
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运行方式都力求符合学生特点和现代化的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平等、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愉快学习和个性发展。学校各个班级都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班级空间,有一部分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学习空间。课前,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接受教师的延展性作业,查询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将课堂以外的信息资源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资源共享、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课后,学生能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工具,适时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资源建设,把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增加资源储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有力的软件支撑,学校一方面建立了教师原创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激励机制,将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课件、撰写优质教案、开发电子软件等纳入考核奖励之中;一方面通过网络下载和购买引进等方式将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试题、课件、教学案例等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以备教师使用。
三、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路径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05-02
1979年,罗马人曾预言:“未来文盲不再局限于不识字群体,而是向学习方法不明确的人员靠拢”。这种思想在当前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即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对知识范围的扩张与更新,形成特定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知识属于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劳动文明、社会文化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现状
1. 教学风格类型
1980年,国内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还滞留于经验总结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思想的转变,在20世纪末,教育学者逐渐加大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将其按照年代与时间的差异,分为以下类型: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与求美型;探索型、善导型和合作型、启迪型、表演型与综合型;质朴型;沉稳型、逻辑推理型以及慷慨型;典雅型、新奇型;细腻和阔达型、优美型、谨慎型;艺术型、启发型;幽默型与情理融合型。
2. 教学风格定位的作用
通过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其作用需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角度进行细致化阐述。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力求实现教学思路、思想的直观展现;改善传统教学课堂刻板化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顺应时代以及教育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艺术魅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l展;为学生营造良好地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 教学路径形成途径
教学路径有着多种形成途径。例如,优化标准教学路径,从而形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路径;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后,实现全面突破;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师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鼓励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将教学路径形成问题纳入教师职称评价的范畴等。
4. 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从当地多所小学所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授课时,仅局限于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任其自主发展所形成。由于在采用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缺少教学风格的融合,使教师教学工作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另外,在多数教师的眼里,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属于个人问题,与学生发展、名师评价等工作关联不大,因此难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与构建等。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
1. 教学风格及路径形成架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但是可以划分为内外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作用是为教学风格形成提供保障、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内在作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源动力。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支持,促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2. 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从整体层面上,国家教育部门作为学校、教师综合管理的核心部门,所出台的政策支持,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将关注重点放在校园建设与教师教学现状改变工作中,利用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的方式,鼓励教师做好教学风格构建与创新工作。例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录音播放的方式,使学生详细解读船长在命令下达中为何采用“大声吼叫”的方式。通过对文章的范读,加深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色彩的记忆。其次,利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活动,由学生分别扮演船长、船员,促使学生产生与文中人物同生存、同命运的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创新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模式与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加之教育部门对职称评价制度的优化,促使教师能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认识到教学风格与路径形成的作用。另外,教师激励制度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学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3. 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教师在向骨干教师的转变过程中会形成特色化明显的教学风格。例如,在讲解《荷花》一课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完成规定教学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荷花图片进行展现,同时播放乐曲,促使学生在心灵角度上产生“自身为荷花”的真实情感。其次,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在授课前夕,要求学生对“笑脸”进行绘画或描述,在正式授课中,再将学生所展现的“笑脸”插入至荷花中,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总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更改,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方可促进教师由普通向骨干的转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分析,可知关注教师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职称评价的主要考察方面。而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路径,是从直观化以及宏观化的角度,深层次剖析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汤慧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16,(13):150-150.
[2] 落桑旦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162-163.
[3] 王克强.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9):18-20.
(一)见习
记得去那个学校时感觉有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自己终于快走上讲台了,紧张是怕自己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很深刻的记得那天黄
老师让我们大声喊我们自己的名字,心中的胆怯消失了,剩下是个个自信的面孔,那天下午也感觉好累,第一次注意自己的站姿和走路的姿势,但感觉非常开心,看自己真的象一名老师了。
接下来就是听课了,听课前,我首先认真的熟悉教材,接下来我认真的听取着每一节课,吸取着优秀教师的精华,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华考错误都不放过,讲完后再总结讲过的课,每次试讲都是一次进步。
(二)亲自上课
经过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一次一次的修改与改正,10月11日,我终于登上了我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前一天晚上,一晚上没睡,一直在默默的背着自己的教案,怕第二天的课讲不好,尽管这堂课自己已经讲了无数次,但还是怕出差错,给学生授以错误的信息。那一刻我终于等来了,上讲台前很紧张,但当我看见学生时那种紧张感一下子消失了,我相信自己将与这三尺讲台结下不解之缘,上课的效果很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但我并没有满足与这小小的成绩中,下课后及时总结自己这堂课的不足与优点,将不足做了及时的修改,避免给下个班造成不良效果。一次一次的讲课与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在自己讲到最后时,已经把那种初当老师时的稚嫩消除了。但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取别人的意见,进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二)亲自上课
经过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一次一次的修改与改正,10月11日,我终于登上了我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前一天晚上,一晚上没睡,一直在默默的背着自己的教案,怕第二天的课讲不好,尽管这堂课自己已经讲了无数次,但还是怕出差错,给学生授以错误的信息。那一刻我终于等来了,上讲台前很紧张,但当我看见学生时那种紧张感一下子消失了,我相信自己将与这三尺讲台结下不解之缘,上课的效果很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但我并没有满足与这小小的成绩中,下课后及时总结自己这堂课的不足与优点,将不足做了及时的修改,避免给下个班造成不良效果。一次一次的讲课与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在自己讲到最后时,已经把那种初当老师时的稚嫩消除了。但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取别人的意见,进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三)实习调查阶段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能够在这样的形势下,营造出更加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氛围,获得教学相长,使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科研水平得到稳步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迅速发展,并沿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道路,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适合现代化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新路。
进入成成中学后,结合学校现状和学生特点,我做了细致的分析,结合准备阶段的教育调查计划和课改现状制定了本次教育调查的主题及调查步骤,展开教育调查。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取向、学习目的、学习现状上有差别,并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我听取多人的意见,查询有关资料,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了教育调查报告。报告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认可。
(四)实习经验总结和交流
这次实习中我获得的不仅是经验上的收获,更多是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的理念,以及他们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一、教学管理理念
在成成中学,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华考班集体中,班主任仇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班集体中,班主任仇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班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本文《教育实习个人总结》是由华考整理,在班主任工作上,我认识到了一个老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学生时刻看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己严格要求,并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是贴心的,也是带有希望的。实习期间,班主任仇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的班级管理经验。我想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老师的主动精神。在他的言谈中,看出一个老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深度认识。所以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只是从学习上给学生帮助,而是从一种“管理”的角度上去让班级受益,让班级体的每个成员成长。这次的实习,让我从实践中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对于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习,是师范生重要的一课,付出了便有收获。我很幸运地在大四参加了教育实习,通过两个月来的实习,让我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迈进了一步,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一个团队的力量。总之,这次实习,让我获取了经验,认识了不足,体验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也感受,思考了许多教育改革的问题。在以后的路上,我会珍惜这些经验,让自己做得更好。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学院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一直以来承担着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性的针对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认识到,探索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这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精心挑选全英文教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商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文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最为流行的工商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我们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都是世界着名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汤姆森学习集团、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等权威机构畅销全球的工商管理教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着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界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作者皆为美国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着名教授,这些教材经过了美国和世界各地数千所大学和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论述精辟、视野开阔、资料丰富、通俗易懂,又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使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虽然这些教材不是原汁原味的最新版本,但除了印刷效果略差以外基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如(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所着的《管理学》(第8版)、 (美)弗雷德·R.戴维(Fred R.David)所着的《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2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所着的《经济学原理》(第4版)、(美)加里·德斯勒(Gary.Dessler)所着的《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着的《营销管理》(第12版)等。这些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从目前我们学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佳的较多。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中又有一些毫无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遴选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我们一般会挑选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较高的英语技能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精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授课教师。从授课效果来看,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有过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外籍教师来校不定期进行交流和讲学。
2.对于愿意从事双语教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相应教学水平的教师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年我们会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学习。参加由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由外籍工商管理专业的英文教师或高水平的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培训班。参加各高校不定期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研讨会。此外,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某些教师我们也会选派他们去外企进行挂职锻炼。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措施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由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已成为我们组织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正在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为我们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对比、借鉴的生动案例。
三、实行分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够多了,继续开设专业核心双语教学课程无疑会加大同学们的学习负担。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涩,同学们往往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此外,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难以通过,让他们也来上双语教学的课程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通过借鉴国内同行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英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直接用纯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第二种方式是中英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采用的也是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当学生无法理解某些内容或者教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穿插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种方式是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授课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根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推行双语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做法是将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暂时设置为选修课,对于选修了本课程的同学在开课之前进行英语测试,然后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根据测试的成绩实行分班教学。
四、重视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本土化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已历经百年,不仅遍及美国,也被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英语上课,也不仅仅是指老师讲英语,学生听英语,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此外,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案例分析,必须在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
在进行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用于案例教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原因往往觉得这些国外的案例离自己很“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给学生读懂这些国外的案例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双语案例教学的时候有30%选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70%是经过授课教师自编的“本土化”案例的英文版。所谓“本土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包括参观、实习和派相关人员到课堂讲解)。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根据我们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主要为适应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按“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打造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特色。
关键词:案例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87-02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发生的技术经济变革,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正在向着两极发展:一类掌握着技术资本,控制着大量的资源和广泛的号召力,他们的成功有目共睹;另一类人应该说是享用产品的普罗大众(如:微软的用户),仅仅是终端的一个用户,这类人只是享用,代价是对产品的负面作用一无所知,并直接承担着一切负作用。事实上,人们正在为这样的无知支付成本,如:废弃电池的污染如何消除、汽车在带来快速的同时产生的尾气污染怎么办、操控资源分配的人肆意掠夺破坏千万年来人类社会形成的分配机制会带来怎样的恶果,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是无解的。
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壁垒形成的障碍。从古至今,知识一直是掌控在少数人手中的,但彼时人类社会运行的速度是缓慢的,大众能够用行为检验知识的后果,能够用较小的代价为错误买单,至少人类不会为错误支付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我们已经创造了足以毁灭自己的核武器,我们在为自己能够改变自然的能力沾沾自喜之时,也埋下了毁灭的种子。破解困境的根本途径只能且仅能在于让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这不仅表现在对新事物的创新开发上,同样表现在对新事物的审慎接受上。
事实上,由于将客观现象与规律纳入现代数学的理论框架,进而进行逻辑演绎和检验是当前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称这样的过程为“科学思考与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显然,培养人的“科学思考和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是破解知识创新聚集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数学是理解、探索当代社会经济规律和科学本质的基本钥匙,因此,大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和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余下部分将研究如何做的问题,组织方式为在第二部分里简述案例教学法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在第三部分里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在第四部分中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项。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特征
1.案例教学法的发展。案例教学法的起源有说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案例教学[1,7],有人说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教学法[6],但是作为教学法得以认可和推广,哈佛商学院功不可没。1910年克普兰德(Malvin T.C.Opeland)教授最先使用讨论法进行工商管理教学,1920年在当时商学院院长的支持下出版了第一本商业方面的案例集。1955年至1965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哈佛商学院每年暑期举办一次客座教授案例法项目(The Visiting Professors Case Method Program),使得案例教学在美国商业教育中广为普及。1980年起,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在MBA教学中得以广泛普及。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仍处在探索研究的阶段。
2.案例教学法的起点。哈佛法学院朗德尔教授最先提出案例教学时是为了克服“德怀特法”(Dwight Method)的弊端,该法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怀特教授之名命名的,是一种“讲授、背诵和练习相混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对专题论著进行阅读、背诵,其考试就是靠记忆力的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胜任复杂案件的处理。朗德尔的教学理念深受当时盛行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影响,他认为: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个原理都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发展的,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6]。他认为掌握某种原理或原则最好的发展途径是通过对法院判决的案例进行学习。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也是遵循于当时科学教学与研究领域中的试验与验证的理念。
3.案例教学法的特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对讲授法的超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人(学生)的主动认知的功能,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师占有绝对正确知识的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三个方面:自我、同学和教师[2]。源于“自我”,指的是学生在课前对案例的研究和准备。为了在课堂上的发言,学生必须在课前花4~8小时进行资料的研习,从而得出课堂上的发言内容;源于“同学”,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案例研习的准备阶段,在3至4人组成的讨论小组中,知识源于组内同学间的讨论,另一个是,在课堂讨论上,不同组间同学们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知识的第三个来源在于“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的旁观者或话题引导者,教师在这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实施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包括:参考资料及其来源的提供、总结案例所蕴含的原则和原理、展示发现这些原则的思考框架。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不同,案例教学中,课上发言的主体是学生,每个讨论小组要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宣讲本组同学们的观点结论和论据,同时全组同学要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给予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节目主持人,把握课堂的节骤,给每个小组和每个同学充分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此外,在案例教学的课堂总结中,教师要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这个点评不是评判对错,而是对学生是否遵循了学习的原则和原理,优缺点分别是什么,以及怎样进一步完善自己,并提供为此还需学习的参考资料。与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不同,采取案例教学的教师不会用考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参与教学的程度、课堂发言的表现息息相关,是对学生学习实效和协作能力的评价。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基于“人的认知源于经验的学习”这种的认知理论,所以,它的教学特点是通过案例创建经验过程,使学习者通过浸入的方式获得对待学习的知识、理论的认识,并体验到展示案例中的理论或原则的程序。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自1978年恢复高等教育之后,我国大学数学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改革之中,早期是学习内容的变革,从向苏联学习逐步向欧美学习,从知识内容学习的教学向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虽然数学建模活动和课程的引入,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了很强的运用数学的能力,但是,也出现了由于学习内容的高深莫测,致使绝大部分学生放弃了对数学建模的学习,这是有违引入数学建模课程及活动的初衷的。2005年之后,广大教师自发地开始探索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能力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文献[8],[9],[10]的作者,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例题的改编,试图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数学的方法,但这样的尝试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这种教学还没能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它仍属于讲授法的教学范畴。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在我国,困扰现代数学教育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用”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为什么科学家们能将客观现象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案例的环境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学得的知识找出处理案例的方法,得到处理问题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途经的经验,从这种经验中自我总结出运用原理和准则的方法。因此说“案例教学法”是解决上述困境的一条途径。在工科大学本科教育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继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或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之后,开设的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现代分析数学的方法揭示随机规律的一门数学应用课程。尽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数学课程,但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构建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掌握分析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模仿和学习由问题导引数学理论的科学思考与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案例教学刚好是通过浸入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发现知识、原理或原则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不失为是一种选择与突破。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建议
将客观现象纳入现代数学框架并不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而这又恰是理解现代科学、社会和经济等领域中规律、原则和原理的关键所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现代信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门科学中的科学思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人们希望掌握揭示客观世界中的随机规律的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决策。所以,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之中,既是课程知识体系本身的需要,也是大学数学教育的要求。那么,该怎样在本门课上进行案例教学呢?
首先,要进行案例准备,通过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的研讨(这个研讨应该是指让每个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概念有深入的、统一的理解和认识),找出适合案例教学的专题,然后针对所提出的专题分别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其次,教改的起始阶段应该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并通过对照组进行评估,然后再进行不断的改进,直到有了成熟的案例集和授课组织模式,再将这种授课方式进行推广;再次,教学管理层的支持,案例教学是对传统讲授法教学形式的根本性的变革,一名教师到完全把握案例教学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如地进行授课需要至少3至5年的时间,实际上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发展至推广先后经历了100年的时间,仅是案例教学法在管理课上的教学实践就经历了1910年至1920年10年的准备,到1920年才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在1940至1950年代的十多年里,探讨研究案例的准备、编写和使用的一揽子问题,在1955年至1965年在福特基金的支持下才得以推广[7],因此,没有教学管理层耐心的人力、物力、评价方面的支持,这样的改革都只是形式的、转瞬即逝的。管理层该怎样支持案例教学的教改实践呢?
1.制度支持:在教师个人申请和管理层选拔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案例教学改革研究团队,这个团队的任务是:编写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比对研究,逐步形成可操作和推广的方案和办法。注:团队成员应该是由有教学改革经验的教授加上3至4名讲师共同组成;案例教学实践要有实验班,为了便于比较,至少要有3个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实验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和这两类学生的混合;每年的任务除了编写案例和进行教学实践外,还要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层至少进行一次案例教学效果的研讨工作,既是工作经验总结和汇报,又是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质疑和提建议的场合。
2.资金支持:案例教学已经是在法学、医学、管理及其他许多学科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在数学学科的教育中还没有真正的案例教学出现,这与数学学科的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关,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是死板、枯燥且是与实用无关的,不过,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任何学科都变得越来越仰赖数学的刻画和表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尽早进入科学思考的训练之中,这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早日普及“案例教学法”,我们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支出应该包括:对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基于工作补贴和成果购买、案例编写的调研和教学效果比对研究、每年的研讨会等。
3.鉴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数学课程,因此实施案例教学要采取反复论证,小心实践,逐步推广的原则。在论证阶段要解决案例的编写工作,避免将案例编成例题的形式,而且,实施案例教学改革试点的班级,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必须改变,并且要坚持进行对比测评研究和执行教学效果学生、同行和专家评议。
综上,为了使案例教学法能够在数学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这也是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进行艰苦的实验和研究,只有取得可靠的成果之后才应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持有信心、恒心和耐心,相信教师们的教研团队的努力;持之以恒地给予资金、政策和教师待遇的支持;耐心细致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指导,不做简单的高高在上的评估人,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评价对错和好坏,而是找到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途径,从而使学生受益,达到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62.
[4]刘彦文,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4):69-75.
[5]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有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40-144.
[6]杨光富,张红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7]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8]李兴东,张政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学研究,2012,(4):54-57,62.
[9]王琼,何哲飞.点穴式案例教学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2,(9):115-116.
[关键词]毕业设计 问题 对策
一、当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通过一次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的完成,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近年来,浙江省教育厅反馈的检查结果显示,我校本科毕业设计总体水平很低,无论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还是其他专业,从往届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和情况来看,都存在着大致相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设计时间过短,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虽然从第七学期就开始了选题和准备工作,但是真正开题及写作是在第八学期进行。由于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既要实习又有专业课需要学习,所以毕业设计的时间明显不足,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毕业设计紧张,从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同时,现在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从大四开始就四处求职,有些找到工作的学生甚至提前到单位实习,绝大部分学生无法安心完成从查阅资料到论文设计再到撰写论文等任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的一般做法是老师确定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指导学生作选择,但这样的方法导致的结果是有些题目很受学生欢迎,一个题目有很多学生选择,而有些理论性太强的题目却没有学生愿意做,于是只好硬性摊派,这势必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在毕业设计题目拟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有的选题过大,超出了一个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有的题目过窄,使学生难以发挥其能力;有的指导教师只是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文献综述类的论文;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写出数据分析报告式论文,这些或许对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有帮助,但是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需经费不足,实验条件不具备
近几年来,毕业设计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难题。我校现在维持人均200元左右的毕业设计经费,这远远不能满足毕业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甚至连外出调研、收集信息的交通费、住宿费都不够。不同专业对费用的要求不同,但经费短缺却是共同的问题,尤其是理、工类的学生,自己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地点,又解决不了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经费,实习过程无法保障,毕业论文质量也就难以提高。这种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矛盾,直接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对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重视不够
目前教学中,普遍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而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由于没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和必要的检查制度,使毕业设计很难掌握和监督,有一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的成果属于东拼西凑,但指导教师顾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也放松了要求,这不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5.成绩评定的方法不够科学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缺乏科学性,没有建立统一的评定标准,教师往往只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定成绩。即使规定了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是很具体,而且评分的主观性都很强。由于缺乏科学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很盲目,不明白重点注意事项,也不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基本对策
如何克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本课题组研究结果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选题原则,提高选题质量
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的合适与否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去毕业设计有的题目不合适,内容太简单或者太难,工作量太多或者太少,甚至有的中途改题目,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过科研项目或者实习内容来选题,这样毕业设计的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实用性强,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题目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3.毕业设计题目要尽量做到研究的技术、方法都比较新颖,能够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当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4.毕业设计题目不宜太难或者太简单,题目的难易程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这样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5.在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后,教研室应该先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对不合适的题目应及时调整更换,还可以在开题报告答辩时审核选题内容是否有意义。
(二)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充足
许多高校虽然从第七学期就开始毕业设计选题,但是大部分任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时间只有3~4个月。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多数时间忙着找工作,指导教师为学生求职着想也放宽了对学生的要求。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较为可行的做法是适当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可从第三学年起进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带着选择的课题,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做好论文的前期工作。第七学期的课程多是专业课,可以将专业课的学习与毕业设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只需完成论文的撰写和一些必要修改就可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毕业生找工作与完成毕业设计的冲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制定毕业设计计划,严格组织实施
毕业设计过程也是一个科研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任务和要求。第一阶段下达任务,要让学生熟悉课题内容,指导他们复习有关预备知识,查阅有关资料,然后以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的形式上交。第二阶段是开题阶段,要学生写出毕业设计方案,并进行答辩。然后根据开题报告提到的方案和要求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比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阶段是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开题报告方案写出合格规范的毕业论文。第四阶段组织答辩,评定成绩。其中前两个阶段是最关键的,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经常沟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要科学化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主要反映在选题的合理性、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研究能力以及行文写作的规范性等方面。
根据目前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状况,结合其他院校毕业设计评定的方法,我们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毕业设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该指标体系,不同专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专家打分法或者经验总结等方法给予权重和相应的评价结果,再采取量化的方法,对毕业设计质量作出评价。
(五)加大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条件建设
经费短缺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问题。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毕业设计资金投入,要保证有足够的实验条件、图书资料,使毕业设计在物质上得到保障。现在较可行的一个方法是,可以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联系,毕业设计选题以科研课题为基础,这样既可以为科研服务,同时又依托科研经费,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经费资源,解决毕业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让毕业生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科研和教学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以此来推动毕业设计的改革。
(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影响毕业设计的因素很多,众多因素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主要条件在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要以身作责,勇于创新,对于刚参加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指导中缺乏经验,可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并鼓励参加相应的培训。
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对于质量的影响很重要。毕业设计教学能让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为此教研室或者系部需要定期召开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
(七)努力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毕业设计完成过程和结果认识是否明晰,关系到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所以,教研室必须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员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工作对其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意义,同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成绩与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投入,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倪化境,梁治国,孙亮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3).
[2]白忠喜,朱小芳,温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5,(8).
[3]于英华.毕业设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4]王强,张治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72).
关键词:初中英语;生活化;氛围;情境
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指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际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和英语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通过在实际的场景模拟中的交流与对话使学生掌握用英语沟通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过于重视应试水平,因此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氛围沉闷,甚至在许多学校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现象。更为普遍的现象是我国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最后连最基本的英语日常对话都不会,英语口语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中,针对英语教学中过于重视应试能力、语法拼写能力、词汇量等转向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通过倡导多模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下是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路径,供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们探讨。
一、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生活化教学水平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英语教师是关键。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发展多年,传统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语法、英语句式、词汇量等的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水平,首先应当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思想意识,要理解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其次要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有的初中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教学生活化就是要重点讲解课本中体现生活化的内容,而真正的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和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获得英语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英语对话、听说、读写能力。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应当生活化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平台,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应当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且学习后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提高了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例如英语教材中的问路(finding your way)的课程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借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当有外国朋友在街上向你们问路时,你们该如何作答呢?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应该不是很陌生,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在我国各大城市生活的外国人很多,学生也有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学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时,不仅有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与实际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英语实践能力。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氛围及情境
初中英语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初中教师从初中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营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在教学内容上用生活化的内容,使英语教学过程贴近生活,贴近初中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能力,使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充满生活乐趣的过程中实现了初中英语的素质教育。通过生活化的英语教育过程,使初中从语言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提高,能够给初中的英语教育起到启蒙的作用。此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语言环境和场景对语言的理解和实践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场景,能够让学生体验相对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在英语实践和应用中的应对能力,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对话、英语听说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英语课堂上,笔者经常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充分体会英语对话环境,体会英语的实践感
觉。例如在学习购物(go shopping)一课程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顾客或售货员,同时准备一些准备“销售”的道具如衣服、文具、电子产品等,让学生即兴表演和对话,许多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道具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即兴发挥,表现得游刃有余,双方的英语会话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学生尽管面对突然出现的道具可能有些措手不及,但基本的英语对话还是得到了锻炼。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许多表现不佳的学生也会在课后自学、丰富词汇量或上网搜索相关的英语对话视频,提高了整个班级的英语学习氛围。
总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以推广和运用,主要得益于生活化英语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了英语学习的空间,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一、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
中小学教师应该从事教育科研,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学校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此都有正确的认识。一些学校的领导担心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降低学校在考试和升学中的竞争力;一些教师也认为自己本身就承担了十分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无暇再顾及教育科研,同时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也心存疑虑。在这种认识下,很多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只是为了迎合所谓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更多地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教育科研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责,并且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开始成为评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迫于外在压力和检查的教育科研完全流于一种形式,沦落为一种应时应景之作。于是,在学校教育科研上出现了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二、立项课题多,结题成果少
开展教育科研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在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载体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以课题申报、论证和最终立项的方式来开展教育科研。应该讲,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一些学校把这种做法推向了一个极端,他们把教育科研的全部内涵简单化为课题的立项以及对立项课题的研究,认为搞教育科研就是课题的申报和立项。于是在一些学校里出现了学校领导积极动员、广大教师争先恐后报课题、人人都有立项课题的繁荣景象。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繁荣,在这种泡沫式繁荣的背后蕴藏的是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大量的课题事先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严格的选择和科学的论证,在立项以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才发现,有些课题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和应用价值,毫无研究的必要;有的课题本身就是一个虚假问题,没有什么科学的立论依据,而有些课题由于论证过程不严密,设计的技术路线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在实施过程中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研究的可行性或者说很难再把研究深入下去,结果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立项课题多、完成和结项的课题少。这种重立项、轻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的现象并非个别。
三、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衡量其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成果有无创新性和指导性。而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具体成果,却是一般性的成果居多,在理论上有创新和突破、并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成果寥寥无几。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认识和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没有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大家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这样的研究状态很难出精品成果;2、受部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教育科研知识和技能欠缺的制约,即研究者的素质阻碍了高水平成果的取得;3、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不高、规范性不强和专业化程度不够等。也正是由于一般性的成果多,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成果少,导致一些老师看不到教育科研的好处、体验不到从事教育科研的甜头,这反过来又影响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这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成果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具体、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要求选择那些内容具体、明确、涉及范围较小的问题来开展研究,而且研究的价值取向直接指向实践。开展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课题和研究都还仅仅是停留在一种理论的构思和逻辑的推导上,有物化成果、能解决具体问题、并具有指导和先导作用的成果并不多。由于这种研究更多体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没有充分反映中小学教育科研自身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种研究不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五、工作经验总结的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
这主要是就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和特点而言的。如前所述,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由于缺乏专业引领,也由于一些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不够,导致现在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多的是一些工作总结和经验之谈,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既缺乏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又缺乏抽象概括性和理论的阐释性、更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发现和深层揭示等。这样的教育科研成果,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深度不够、层次不高、水平较低,难以发挥指导性和先导性。
六、撰写论文的多,实验探索的少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应该是十分丰富的,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行动研究、教育人类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等都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有效手段。在这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长期的、并且是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实验。综观当代国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凡是有重大成果和影响的教育科研,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实验探索。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发展教学论体系”,就是对长达二十多年教育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巴班斯基提出的著名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是研究者在前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实验改革总结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也是经过多年教育实验改革的集大成。但反观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的科研精神和态度就差了很多。由于对教育科研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认识,加之受功利主义倾向和其他原因的影响,一些人往往认为从事教育科研就是简单地撰写一些论文,而不愿意沉下去,踏踏实实地作一些长期的对比和研
究。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科研缺乏精神实质和科学性,更遑论指导性和先导性了。
七、靠外部压力的多,源于自身内在需求的少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极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它需要从事教育科研的主体高度投入,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可以这样认为,教育科研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人自觉参与,并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心人。比照这一要求,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当前,一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并非是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也并非是把从事教育科研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他们从事教育科研更多地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和要求,而非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有的教师是因为“学校有要求而去从事教育科研”的,有的教师是由于“撰写和在评职称和评优中有加分因素”而去从事教育科研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来自“别人都在搞,我不搞就会吃亏”,他们从事教育科研实际上只是一种从众行为等。这些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大多还处于一种外部强制性要求的阶段,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内部需求和自觉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也就使他们很难自觉地参与到教育科研的活动中去,并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心人。
八、依靠专家搞科研的多,自身开展校本研究的少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