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医院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技术创新

第1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1、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携带专利技术、科研成果来我区新建企业的,投产后年新增加本级财力5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2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1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5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2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10万元。对通过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人员,给予奖励。工业项目奖额按获益单位生产新产品或应用新成果后,三年内新增税后利润总额的5%一次性提取。农业新技术项目两年内增效1000万元以上或年增产幅度15%以上的,奖额按两年内增效总额的0.5%一次性提取。属于集体成果的,成果首位完成人员奖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奖励所需费用原则上由项目、成果获益单位负责支付,列入生产成本。对农业项目,其奖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2、大力引进各类急需高层次人才。对来我区企业工作的急需高层次人才,根据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发放政府津贴。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800元;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区财政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其中已享受但没有达到本标准的按本标准执行,同时符合2项以上补贴条件的,按其中最高一项的补贴标准予以补贴。对来我区企业工作,定居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层次人才,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3万元。对我区急需、紧缺的在校研究生可采取对接培养的方式,由用人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计划,经核实后,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合同,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每月补贴200元,区财政酌情予以补贴。

3、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采取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形式,大力加强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水平。合理设置部分社会工作岗位,采取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称考试,对考取初级、中级、高级资格的,单位按职称聘任技术职务,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

4、大力实施"百名专家进*”活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外籍专家,博士、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可以采取兼职、聘用、讲学、技术咨询、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承担项目或者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来我区提供智力或技术服务,服务方式和待遇由用人单位与人才协商确定,区财政给予积极支持。业绩突出且在我区服务时间超过半年的,在参加评选"*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区首席技师”、申请项目资助、享受津贴奖励等方面与本地同类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对不转户口和人事关系来我区工作的急需人才,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申报职称、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享受本单位职工同等待遇。对已在我区工作半年以上且愿意长期在我区工作而调动有困难的中高级人才,可由本人和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依据有关原始材料,经组织人事部门确认,重建人事档案,办理人事,工龄连续计算。

5、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人才协会,邀请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分别成立现代服务业、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器电缆、食品医药、国际贸易、现代农业、计算机信息、教育、卫生等顾问小组,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计献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联系和聘任1—3名高层次人才作为本单位的科技或经济顾问,密切与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各骨干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拿出一部分条件好的业务和管理岗位,面向全省、全国进行招聘,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工作。

6、大力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在认真组织实施"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全区选拔30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由用人单位出资,财政适当补贴,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期四年。培养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严格考核,对达不到培养标准的人员及时予以调整。经过培养,力争达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标准。通过提名推荐、考试遴选等方式,每年选拔部分优秀中青年人才到高等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挂职锻炼。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各高校合作,联合举办在职或脱产研究生班,在职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积极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经单位同意,学习期间工资、待遇不变,毕业后继续工作满5年的,学费按工资列支渠道报销,以不低于70%的比例执行。

7、大力引导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重点培养资助在省、市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产生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对来我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及以上奖项的,区政府按上级所发奖金数额的5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对获得泰安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泰安市科技进步奖的,区政府按所发奖金数额的3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所研究的课题项目被列为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技术创新项目的,区政府根据上级划拨科研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8、鼓励高层次人才建功立业。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的急需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限制进入对口事业单位;凡已落实就业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编制限制内优先办理调动手续。事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受聘担任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可按原任职资格直接聘任,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随到随聘。允许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技术人员以其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作价金额可达注册资本的35%,投资各方另有约定的,可按照约定执行。设立"*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5名,区委、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受益财政一次性发给每人不低于2万元的奖励。

9、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凡在我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的限制,均可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对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推荐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允许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力度,逐步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10、加快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落实土地、工商管理、配套资金、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重点项目确定重点课题,开展技术开发和课题攻关。对获得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11、健全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强力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确定聘用关系后,必须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受聘期间除享受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外,用人单位可为其办理企业年金。

12、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联系,特别是同*区籍硕士以上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海外留学人员增进联系,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从*区籍在外人才中遴选100人作为我区的人才信息员,建立联系网络,加强与*区籍在外人才的联系,动员在外人才为家乡提供服务,帮助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智力。发挥*人才网站的作用,及时对外我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网上招聘,实现人才招聘现代化。

13、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专户管理。人才发展基金专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资助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积极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捐赠,企业或个人赞助达到一定数额的,可以企业名称或个人姓名命名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基金的使用,由用人单位或引进人才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财政专户拨付执行。

第2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企业,专业从事各类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温室工程设计施工、园艺景观设计施工、科技栽培展示设计施工、工厂化高效栽培施工,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专业园艺技术服务团队。

公司业务涵盖现代设施农业工程以及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等园林园艺专业领域,同时涉及养殖、畜牧、农产品物流等领域,整合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业的园艺景观设计、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园区及相关的涉农企业提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种子种苗、农业资材销售、农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公司拥有一个近200 人的紧密合作的专家顾问团队和一支近300 人的实战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并与荷兰、挪威、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等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开展了深入的技术合作。目前,公司承担的农业园区规划项目、温室工程项目、景观设计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已经遍布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江苏、河南、广东等二十几个省市。如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天津天房团泊现代农业示范园、山西皇城相府农业园、山西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西安裕兴现代农业观光园、山东惠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绿梦苑、北京农学院基地异型温室、中国环境科学院试验温室等项目案例都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广泛好评。最近举办的北京首届农业嘉年华,北京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参与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并承担了最大的创意农业蔬菜森林馆,馆内设计新颖,创意独特:拇指西瓜、番茄藤上爬、番薯空中长、黄姜堆成山……奇妙的蔬果之旅得到了市民的大力称赞。

公司在北京通州拥有规划面积10000 亩(667 m2)的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已完成一期建设1000 亩(667 m2),集中进行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现代园艺技术的集成和人才储备。北京中农富通园艺公司秉承“聚世界一流农业人才、建国际优秀推广平台”的战略理念,不断加强国际的技术合作,开拓温室技术创新,引领中国园艺技术推广,立志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3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技术外溢;自主创新;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24-06

一、引言

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而研发则是创新的源泉。作为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拓展,Grossman和Helpman(1991)揭示了知识的跨国传播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1]。Coe和Helpman(1995)[2],Coe et al.,(1997)[3]和Madsen(2007)[4]等的经验研究都发现以贸易为渠道的跨国技术转移显著地促进了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然而,也有学者对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机制表示怀疑。例如,Keller(1998)[5]采用与Coe和Helpman(1995)相同的模型发现,在某些条件下随机产生的双边贸易份额甚至会产生比Coe和Helpman(1995)更显著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例如赖明勇等(2005)对基于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国内研发以及人力资本等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6],张倩肖、冯根福(2007)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对技术溢出和国内创新的研究[7],以及李小平(2007)对工业企业技术溢出和自主研发的研究等[8]。研究技术进步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战略,还是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本国的技术进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技术进步一般用生产率来表示,常用的生产率概念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中更多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但在新古典框架下,全要素生产率是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算出来的,其中包含了太多我们未知的内容,也带来了许多争议。例如,Krugman(1994)认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要素投入,缺乏技术进步,因此是不可持续的[9]。克鲁格曼的观点引发了学者们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思考。Chen(1997)区分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类: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和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投入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10]。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认为除了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上的方法问题和数据问题之外,现有经济模型的假设和国家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造成东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原因[11]。既然全要素生产率在代表技术进步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那么劳动生产率是否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呢?Sargent和Rodriguez(2001)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讨论,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平衡增长路径上,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相等的。在长期均衡增长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更适合于度量技术进步,而在短期非均衡条件下,以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则更加可靠[12]。

现有文献在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时,多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用研发或专利来代表自主创新,且基本都是静态的研究。对于中国这样处于非均衡增长条件下的经济体而言,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技术进步可能会低估技术进步的贡献。因此,笔者分别采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外研发和专利为解释变量,通过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比较分析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动态过程,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具有更高的稳健性,也可增进我们对研发投入和专利影响技术进步的动态性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国内外研发、专利和中国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动态性,笔者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其计量方程及过程如下:

Gt=?琢0+?茁0Xt+?茁1Xt-1+?茁2Xt-2+…+?茁kXt-k+et

t=1,2,…,T(1)

?茁i=?酌1+?酌0(i-c)+?酌1(i-c)2+…+?酌p+1(i-c)p

i=0,1,2,…,N(2)

其中,G代表技术进步(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表示),X代表研发或专利,α0是常数项,βk为回归系数,et代表回归误差项,k是滞后期数,式(2)中p是多项式的阶数。c是事先给定的常数,其取值由下列函数决定:

c=(k-1)/2, p是奇数k/2, p是偶数(3)

常数c只是用来避免多重共线性可能引起的数值问题,不会影响到系数的估计。将式(2)代入式(1),可以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Gt=?琢0+?酌1Z1+?酌2Z2+…?酌p+1Zp+1+et(4)

其中:

Z1=Xt+Xt-1+…+Xt-k

Z2=-cXt+(1-c)Xt-1+…+(k-c)Xt-k

Zp+1=-cXt+(1-c)pXt-1+…+(k-c)PXt-k(5)

一旦从方程(4)估计出系数?酌,?茁i就可以从方程(2)求出。

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可以减少待估参数,能有效地消除一般分布滞后模型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笔者在估计中对生产率、专利和研发数据都取自然对数,故回归系数βk可以被看作是技术进步对研发或专利的弹性。

三、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技术进步的度量

笔者分别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度量比较简单,笔者采用以1985不变价计算的实际产出(GDP)与社会从业人员之比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较复杂,为方便起见,采用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计算:

TFP=Y/(H1-?琢L1-?琢K?琢)

其中,Y是实际产出,K是物质资本,H为人力资本,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L为劳动,用社会从业人员来代替,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计算时资本的产出弹性取0.4,这是目前研究者比较认同的一个值。

(二)国内物质资本存量(K)的确定

笔者利用Chow(1993)的估算结果[13],设定1952年物质资本存量的当期价为1 750亿元,用投资价格指数折算为1985年不变价,再依据每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运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中国每年的物质资本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t=(1-?籽)Kt-1+It

其中,ρ为折旧率,借鉴张军等(2004)的结果[14],取为9.6%,It为第t年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

(三)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数据的确定

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有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级学校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要优于各级学校入学率,因为各级学校入学率只有当各国处在稳态下即教育存量和入学率不变的状态下才能代表教育的积累率(Pritchett,2001)[15]。因此,笔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由于1996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故利用各教育层次毕业人数通过类似Barro和Lee(2000)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16]。各教育层次受教育年数分别定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3.5年(大专及以上),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体公式如下:

H1,t=(1-?啄t)H1,t-1+(PRIt-JUNIORt+3)

H2,t=(1-?啄t)H2,t-1+(JUNIORt-SENIORt+3)

H3,t=(1-?啄t)H3,t-1+(SENIORt-HIGHt+3.5)

H4,t=(1-?啄t)H4,t-1+HIGHt

其中,PRI表示小学毕业人数,JUNIOR表示初中毕业人数,SENIOR表示高中毕业人数,HIGH表示大学毕业人数。Hi,t表示第i个层次t年的毕业人数,1表示小学,2表示初中,3表示高中,4表示大学。?啄t是人口死亡率。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再根据下式即可测算出中国每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

Ht=(6H1,t+9H2,t+12H3,t+15.5H4,t)/Popt

其中,Popt是指在t年度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的数量。

(四)研发和专利

许多研究都以研发或专利来代替创新,用研发来代替发展中国家创新存在一些缺点,因为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研发属于模仿性研发,用专利数据代替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申请专利,而且不同类型专利构成对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为稳健起见,笔者同时采用研发或专利数据并进行比较研究,以国内研发和专利表示自主创新,以国外研发和专利代表国外创新。由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存在一个周期,例如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一般需要两年之久,因此专利数据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按照通常的做法,笔者采用专利申请受理量。因世界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的绝大部分来自少数发达国家,故国外研发投入和专利以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据代替。

(五)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的样本时期为1985-2008年,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所需的GDP数据、社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各教育层次毕业人口数以及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数等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OECD官方网站。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研发、专利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为了检验国内外研发、专利与劳动生产率(y)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上述变量作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DRD)不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Null Hypothesis),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FRD)和国内专利(DP)不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外国专利(FP)与中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因此,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没有包括外国专利。

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滞后期数k、多项式阶数和约束比较敏感,笔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施瓦茨信息准则(SC)、赤池信息准则(AIC)和LR统计量等来确定滞后期数、多项式阶数和相关约束,同时利用自相关Q统计量和LM统计量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用JB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研发和专利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强度和延续时间因国家而异,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观点,为了避免遗漏有关变量,滞后长度应该从最大的k开始,不对滞后形状加任何约束,看其对模型拟合的影响而定[17]。由于中国可获得的观测数据有限,因此滞后期数最大取14,按照上述原则,得到最佳的滞后长度是11。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应该是开始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达到顶点后开始衰减,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给模型加上一个近端约束。仍然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建议,多项式的选择从一个较大的值5开始逐渐减少。估计发现,多项式系数为5、4、3时系数的动态分布在经济上无法解释,取2时回归系数符号准确,系数的符号和动态变化与理论预期一致,因此采用二次多项式。以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回归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三个方程总体上都非常显著,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时较小,然后缓慢增加,在5~8年(国内研发8年、国外研发5年、国内专利6年)后达到峰值,然后开始衰减。

如果把劳动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别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16(18%)和国外0.87(49%),中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1.11(63%),远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0.22(-13%)。劳动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72和1.76,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0.72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1.7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还多,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中国作为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

国内专利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其各期系数的动态分布模式与国内外研发的相似。就总体看,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非常接近(分别为0.72和0.73),实际上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说明研发和专利都是中国创新的较好替代变量。

(二)研发、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同样,笔者也对国内外研发、专利和全要素生产率作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研发是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相似,国外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因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也不包括国外专利。

按照与前面相同的判断标准,仍然采用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检验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回归结果见表4。

同样把全要素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09(24%)和国外0.44(49%),中期弹性为国内0.16(43%)和国外0.57(64%),远期弹性为国内0.12(32%)和国外 -0.12(-13%)。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37和0.89,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0.3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89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多。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一致,这个结果再次说明国际技术外溢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国内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国内研发的影响比较接近,总弹性系数为0.36,而且系数的动态分布也非常相似。

(三)比较分析

如果比较国内外研发、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和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就可以发现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是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总滞后系数的两倍左右,且这一结果十分稳定,说明国内外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Sargent和Rodriguez(2001)曾经指出,在非均衡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取决于三个部分:一是资本密集度,二是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三是全要素生产率(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一方面,作为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经济明显处于非均衡增长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资本密集度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进口投入资本品都为中国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本文的结论证实了Sargent和Rodriguez(2001)以及Chen(1997)的观点: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由此可见,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机制不仅限于全要素生产率,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技术进步。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条件下,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中国技术进步会严重低估实际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的结论也为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的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比较分析了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国内外研发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国内研发,说明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研究还发现,国内专利也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国外专利不是国外创新好的替代变量。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

基于以上结论,要促进中国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水平,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时须考虑中国目前作为以技术进口为主的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继续加大经济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拓展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设备和技术进口、国际人才流动等方式从国际技术溢出中获得技术进步;其次,考虑到自主创新不但可以直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此,通过增加国内研发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加快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MIT Press, Cambridge. 1991.

[2]Coe, D. T., and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859-887.

[3]Coe, D. T., Helpman, E. and Hoffmaister, A.W. North-south R&D Spillovers [J]. Economic Journal,, 1997, 107(440):134-149.

[4]Madsen, B. Jacob. Technology Spillover through Trade and TFP Convergence: 135Years of Evidence for the OEC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72(2):464-480.

[5]Keller, W. Ar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Trade-related? Analyzing Spillovers among Randomly Matched Trade Partn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 42(8):1469-1481.

[6]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32-46.

[7]张倩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64-72.

[8]李小平.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5-24.

[9]Krugman, 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J]. 1994, 73(06):62-78.

[10]Chen, E. K. 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bat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J]. Asia 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11(1):18-38.

[11]林毅夫,任若恩.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4-13.

[12]Sargent, T. C. and Rodriguez, E. R. Labor 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o We Need to Choose [Z]. Canada, Department of Finance Working Paper. 2001.

[13]Chow, G.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809-842.

[1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级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5]Pritchett, L. 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15(3):367-391.

[16]Barro, R. and Lee, J.-W. 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pdates and Implications [Z]. NBER Working Paper 7911, 2000.

[17]Davidson, R. J. and Mackinnon, G.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Econometr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A Comparison of the Sources of Chinese Technology Progress: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Wu Jianx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第4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资源建设;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B

在信息呈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医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基本要素之一是医学知识的更新,在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生产力的经济时代,医院建设和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与知识的贮备。

1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信息服务在临床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的影响逐渐淡化,作为为医院的医、教、研提供情报信息服务的医院图书馆由于受经费、人员、场地、领导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严重的制约医院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使医院图书馆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导致图书馆发展迟缓。作为信息贮备地的医院图书馆,搞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在医院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是医院图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以往很多医护人员错误地认为只有在遇到疑难杂症或搞科研、写论文时才需要信息服务。其原因有3点:①医务人员对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不认可;②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宣传不到位;③医院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医学信息不准确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医疗事故频发。

2信息服务的创新模式

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可以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对图书馆的不断冲击,信息资源建设在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的科技水平对医院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层次也对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90 年代信息管理学的诞生,使图书馆增加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知识服务等职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给医院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生机,在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进入网络时代后,医院图书馆无论从藏书的种类、收藏的方式、还是借阅的形式、服务的时间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文献载体从纸质图书到电子图书,阅览方式有来馆阅览和网上阅览多种形式,服务时间也由定时服务到全天候服务等。

3信息服务的管理理念

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是信息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 "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了读者",并真正服务于读者。要恪守"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原则, 明确读者为主体, 图书馆为客体的关系, 使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在满足读者需求中体现出来。调整和改进服务质量、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熟知各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及检索方式,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认真研究、掌握读者信息需求,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在收集信息和积累文献的基础上, 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成为目录、索引、提要、综述等规范化的信息产品,满足读者获得全面信息和局部文献信息的需要。

为读者提供开架阅览、网上借阅、帮助查询、开展定题信息服务等。医院的科研工作从课题选题、申报、课题研究直至成果鉴定的所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支持,为此我院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发挥情报人员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和文献调研,为科研选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医护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信息服务。对读者在学习、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解决疑难为目的,在特定的信息源中代替读者进行信息检索, 并对馆藏文献的范围、重点、使用方法以及服务设施、借阅制度、检索工具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信息服务,而且还要根据读者的学科专业、科研课题等各类不同的信息需求,探索和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我们将新书通报、稿约和数据库开通等通知利用内网信息的形式给全院医护人员,并在医院院报上及时数据库的使用指南等,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将不同层次的文献推荐给读者,使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和利用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4医院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整套进修培训制度, 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知识,通过自学和在职教育的方式提高现有人员学历层次,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从而能够为医护人员查找文献信息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医院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迎接新的挑战,把握机遇,努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 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医学情报信息,促进医院教学、科研和临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霞.医院图书馆提升情报服务质量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3:52.

[2]陈志兴.探讨医院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与服务[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8:1582-1583

[3]梁晓婷,李智华,李荣.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J].中国病案,2011,8:41.

第5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2001年中国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成都诞生,点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第一把火。此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迅速发展,并成功引入民营资本,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政府从政策、资金、管理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成效有目共睹,社会、高校对它越来越关注。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纽带,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创业园的孵化,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要在艺术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方面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总体上,设计艺术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的设计理念、形于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要素。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传授难以实现,只有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启迪思维、训练技艺。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在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学生基本功偏弱、原有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⑴、“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等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仍滞后于市场经济中该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软件、硬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许多院校无论是从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上都相对滞后。忽视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场地受限、实习基地建设滞后。(2)办学理念滞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美术教育的思路,注重感性、艺术创造性而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3)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认识。(4)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三、结合策略研究

1.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双轨制教学”

“双轨制教学”最早源于包豪斯。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了所谓“双轨制教学”,即每一门课程均是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造型教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及创造思维等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包豪斯早期的技术教育是以工厂实习的形式实现的,并建有书籍装帧、编织和木工工厂等。在当今欧洲的众多设计艺术院校中,包豪斯初期创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并没有随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间,而是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实践导师”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中一般都有创业导师,他们即充当了“实践导师”的角色。创业导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资深员工甚至管理人员承担,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提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已经从知识传承教育转变为知识创新教。尤其是艺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造力是设计师的职业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制借鉴“包豪斯”工作坊的成功之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学校的职责包括总体协调控制、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由于学校人事上有特殊的要求,可安排校外设计院公司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进人教学队伍,补充师资力量。其次,艺术院系的教师和学生是工作室的主要力量,是工作室人才培养的主要受益者。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组织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个专业工作室以教师为主导,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成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等等,以实际设计课题、创业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共融互通,为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便利,在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创业园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学术交流,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个工作室教学特点,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3.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中的实践教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具备企业的部分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具体而言,它有院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两个培训主体,两种教学内容。院系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及外语等普通文化知识,创业园则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两类教师,学院教师和创业园配备的创业导师两种身份,他们共同参与教学。这种模式由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创业导师、资深专业人士组成合理配置的团队,负责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创业园的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构建工作室教学群模式.艺术教育,2007.8

第6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分析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在正确处理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基础上,注重设计思维训练和专业实践,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拓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理工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05-03

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一支高水平的设计人才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由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规模迅速膨胀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但许多毕业生无论在前期分析、概念构思还是细节设计上都缺乏应有的能力和创造性,难以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甚至被称为“设计蚂蚁”。[1]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当前主要的两种模式中,较为“正统”的是在美术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进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人才的就业市场不断扩大,为数众多的各类理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也纷纷加入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队伍。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人文教育底蕴缺乏,毕业生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在后者显得更为突出。明确自身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问题,发挥已有学科群的特点,创造务实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备适当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设计人才,已经成为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

籍着高校扩招的东风,许多理工院校相继依托原有学科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本身是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领域,同时也可以看成一个设计创作的综合方法系统,交叉互补的学科背景对于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设计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高校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倡导学科交叉,发展务实的、特色的设计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从国际经验来看,努力发展学科交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向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转变,正是艺术设计专业不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理工院校严谨的作风、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组成背景、学术研究积淀和资源优势,结合艺术类生源特有的人文气质、学习方式及学术诉求,有利于使学科的道路越走越宽。

艺术类学生逐渐走进理工院校,既为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在艺术专业考试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艺术类生源的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尽管他们在艺术直觉、领悟能力、图解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在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当前艺术类高考对于文化成绩要求过低的现实,也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将艺术考试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倘若入学以后未能引导学生形成对专业正确的认识,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主动性或导致盲目学习;而如果缺乏对设计史论和相关支撑学科的认真研究与学习,则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设计作品缺乏形式美感和思想深度,更无创新可言。

二、影响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1. 教学观念

传统的“艺术”与“科学”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类院校往往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内涵并不了然的情况下,片面地以“艺术”代“设计”进行教学。典型的表现就是对于艺术设计的理解停留在视觉和形式的“审美”范畴,对艺术设计创新的理解停留在设计形式、语言与手段变异的表层。无论在课程设置、学时比例,还是在教学重点上,都偏重于对造型、色彩、肌理、表现手法等设计所呈现形式因素的反复研习,甚至用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程替代设计基础课程,颠倒了美术与设计的关系,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有意识的培养。而机械地用视觉和形式审美原则评判设计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必然会造成设计教学中学科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差。

事实上,现代艺术设计最初是为了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2]正如大卫·瑞兹曼所说,设计“一直都在对产品、消费、社会和环境作出积极的回应,所有这些又反过来刺激设计的发展,为设计创造了永远延续下去的条件”。设计的“艺术性”不是视觉化的装饰展示,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存活动的视觉层面的形式或形态之美,它的美学意义在于它与人的生命活动及生存行为建立的紧密联系。[3]设计艺术的形式语言也并非按照纯粹的审美法则构成的封闭体系,而必然受孕于一定的文化语境并反构着它。[4]因此,设计艺术的创新植根于生活,引领着生活,富有鲜明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如果缺乏对人生存方式、文化语境、精神诉求的深刻理解与研判,设计作品就不可能具有创新力。

第7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第8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实践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大力深化教学改革,重新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中,学校教学改革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协同配合,面向制造业职业岗位群,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技能操作岗位为切入点,根据岗位职责和实际任务的要求,采用职业分析方法,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明确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重新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专业技能与基础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项目为载体,以学院实训中心为依托,按照“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原则,以职业实践为重点,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解构、选择和序化,把课程核心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单元划分,把一连串“学习情境”设计成各个单元模块,再根据各单元模块内容,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讲义和教材。

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教学过程的情境化。整个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学习情境串联而成,每一个学习情境均有适合“教”、“学”、“做”的真实产品作为载体,凸显“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特色。在教学实施中,着力实现六个“合一”,即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实习课件与产品合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一。

企业化的课程教学场景 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化育人环境”,真实的学习与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结合课程特点,灵活应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形式,构建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模块化、标准化试题库。在考核形式上,注重过程考核,突出能力考核,引入工程任务考核,强化实践教学考核。

以能力为核心 实施教育创新

学院教师与企业和行业专家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面向制造业职业岗位群,根据岗位职责和任务的实际需求,以现代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了教育创新。

依据企业需求创新课程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一主线,以企业真实工作对象为载体,按照“深入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确定核心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等流程,对原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重新设计教学项目,建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工作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教训并重”,学训结合、学训交替,校企结合、校企交替,以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工作项目,精心设置每一个学习场景,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场景中。针对每一个学习场景,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流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多点开花 成效显著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一定实际操作技能。学院进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后,学生既能够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全面提高了学生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业企业的职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纽带,以校内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组织实施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这种模式,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把握企业人才需求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的对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优化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符合以构造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和抗击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素质、心理素质、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更好地适应岗位和岗位群的工作需要,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求。

学院获得内涵式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和社会发展的远景出发,根据实际专业岗位群要求,对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理念,使学院获得了内涵式发展。

第9篇: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乌克兰 传统民族艺术 艺术纹样 视觉传达

乌克兰是一个位于欧洲东部的年轻国家,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老牌的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世界著名。音乐和美术的发展沿袭前苏联强大的艺术领域范畴基础之上,传承和发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

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起源于乌克兰民族服饰的传统图案,颜色以黑红两色交织,由几何图形组成线条、花纹及玫瑰花纹样,纯手工缝制到亚麻材质的服饰上,共同组成乌克兰传统民族服饰。一般,在乌克兰重要节日及民族、宗教活动时,男女老少大多穿着民族服装庆祝喜庆的生活。

乌克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可以看出,非常热爱和捍卫自己的民族,这一点在视觉传达的表现中也有较好的体现,传统民族艺术元素较多的出现在视觉传达表现中。

一、服饰及针织产品

精致的纯麻材质并带有纯手工缝制民族花纹的服饰产品是乌克兰民族产品中的特色首选,不仅当地人在节日、活动中穿着,外来游客也喜欢购买,甚至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进行珍藏。乌克兰现已将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申请了传承与保护并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纯麻手工民族花纹服饰的引领下,派生出较适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棉制民族花纹服饰也深受人们喜爱。同时,由亚麻材质制成的围巾、餐布、帷幔、布艺玩具等民族花纹制品,也因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而走在时尚的前沿。

近3年左右的时间,乌克兰的设计师也屡次将民族花纹设计演绎到较高端的时装走秀中,引起潮流时尚的追捧。世界小姐选美大赛中,乌克兰选手准备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服饰参加比赛。

二、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是指设计师根据设计主题和视觉传达需求,在预先设定的有限版面内,运用造型要素和形式原则,根据特定主题与内容的需要,将文字、图片(图形)及色彩等视觉传达信息要素,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合理的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在乌克兰各类设计作品中,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均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版式设计里。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应用也丰富了设计本体的图形语言形式。

1.辅助图形中。辅助图形作为基础视觉要素中的一部分,目的是为有效地辅助视觉系统的应用。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辅助图形不仅最大化地发挥了图形要素的使用价值,而且也使整体的视觉传达系统更加严谨。

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在版式设计的应用中较为常见,作为当地较为熟知的图形语言,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作为辅助图形以强烈且具有个性的视觉特征,不仅能抓住受众的视线,而且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作为当地适应性较强的设计要素,可起到对比、陪衬的作用,同时可增加其他要素在应用中的柔软度与适应性。它应用的出发点就是要处理好其他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应用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传播核心要素、主题思想的含义。

辅助图形通常把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作为基础图形,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变型、拆解、重组等。有时候,也把传统民族艺术纹样作为底纹或背景图形进行应用,突显品牌形象的同时,强化品牌的民族性。

2.色彩定位中。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始终以黑、红、 白三色进行组合排列,那么纹样的应用基本为整体的色彩基调起了决定作用。所以,在选择传统艺术纹样为图形语言表现时,产品的色彩定位要符合黑、红、 白的应用形式。不可生搬硬套,品牌定位与色彩定位要具有一致性。

3.形式美法则应用中。因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几何语言形式,在使用之初,图形与色彩的本体特性本身就具有了形式美的法则。几何图形的排列及变形、重组使视觉要素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组合、变化,产生了次序节奏、增加韵律,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和美感,从而产生了视觉上的诱导效果和亲切感,增强了审美趣味,达到视觉画面节奏和韵律的统一。

同时,采用几何形式的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编排的玫瑰花样式图形,在版式的编排中运用审美特征构造出装饰形式,再通过版面中文字、图形、色彩等要素组合与排列构成,既美化了版面,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达到艺术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三、标志设计

为突显民族品牌的独有属性,本土的品牌形象也有使用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变化、组合形式作为企业标志的设计形式。近年,乌克兰较为知名的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交织的一个乐团,就是将标志以标准字的变形为图形语言形式进行的排列组合,从图形的角度审视则为几何形状的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变形字体标志设计形式。

四、包装设计

欧洲人讲究礼仪,往往在产品的包装上较为考究,包装袋的使用量消耗也较大。包装设计以白色为主体背景色彩,采用传统民族艺术纹样作为主体图案,运用大量留白,突显产品民族性、独特性的设计形式较多。一些制作精美考究,工艺精细的乌克兰传统服饰较多的选择这种包装设计形式。服饰纹样与包装纹饰相呼应,达到统一连贯的视觉效果。

五、书籍装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