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人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的鉴赏离不开对玉的美的欣赏,中华文化离不开儒家体系,"君子比德于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玺、国、珏。又如:玉人:美丽的女孩子;玉树临风: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婷婷玉立:美丽漂亮的人;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领域,玉文化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最淳朴的向往,也赋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特质。比如玉雕中的传统图案无论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太极、八卦、四神、万字、回字、如意、岁寒三友、莲年有鱼、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传递着亲切的愉快的寓意。传统图形的造型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类型:
(1)、生理安全型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二、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2、雕刻工艺: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现有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技术人员专业性不强,年龄结构不合理有些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人员所学专业有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物理专业等等,缺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且个别单位人员老化,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阻碍了教育技术的应用,需优化组合,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技术人员服务意识差,素质亟待提高一线设备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着工作理念不正确,服务意识不强、脱离教学实际等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岗位的特点和职责,少数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仅将自己视为管理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服务者。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缺少服务理念,只负责多媒体设备的管理,而不参与教学过程,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缺乏耐心,对教师表现冷漠、态度生硬,容易造成矛盾,影响教学[2]。针对这一现象,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势在必行。
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管理模式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优化人员结构将现有工作人员做统一合理安排,以专业对口的原则发挥作用。同时引进年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这是提高教育技术中心管理素质和修养的捷径,是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管理运行模式,以促进高校教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业务素质,强化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服务态度会转换动能,影响使用者的心情。端正了态度,明确目标,在工作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积极去接受新事物,积极去探索服务方法和技能。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明确服务对象和在教学中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其次,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在做好保障工作的同时,除了要有精通的专业技能,积极热情的态度也是极其重要的。开展技术练兵,学习交流会,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事情琐碎,身兼多职,常常顾此失彼,工作效率不明显。为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定期举行岗位练兵活动,实践中检验能力,总结经验。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力争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受到训练,成为技术骨干。与教师配合,实践中总结经验,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直接使用者。目前应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基本普及,但是由于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掌握的程度不是很好,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教学。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时,应该灵活、有选择地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尽量做到现场指导,让教师从中了解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了解和使用能力。通过对设备维护的宣传,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保养意识[3]。定期选派技术人员参加专职培训活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特长,调动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一是学校采取集中、分散、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做法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分散、轮流地将技术骨干派出去进行培养;或对中心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开展管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二是通过各种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帮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树立“管理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是专业,管理要创新”的理念。要求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务实、规范创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团队,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论文摘要:世纪之交的
海德格尔说过:“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牧人。”应该说,刘庆邦是把对 自然 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罪过归之于宋长玉等人竭泽而渔式的毁灭性开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 经济 的 发展 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借口,这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 现代 科学 技术和工具理性的高度发达,必然导致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和科技神话在创造大量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在与自然危机四伏的关系中,重新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 规律 。”掌握了自然规律的人类,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文明地对待自然。因此,恩格斯同时也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当前,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人类作为自然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一切涉及伦理性的方面构成了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对影响自然生态与生态平衡的重大活动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等。生态伦理的核心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对自然生态的忧思,使刘庆邦的《红煤》在展开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的同时能够放眼具体环境和人的互动关系。人与自然的视角也使这部小说获得了一种大气,一种忧患意识。
三、拯救大地:以“树”为旗与“发展”批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于坚写过、一首短诗:《阳光下的棕榈树》,诗中写棕榈的叶子——“那些绿色的手指”——“在抚摩大理石一样光滑的阳光”,“像朝圣者那样环绕它,靠近它”;紧接着,诗在“我”和棕榈、和阳光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精神联系,并以此结束全诗:“修长的手指希腊式的手指/抚摩我/使我的灵魂像阳光一样上升。”在当今这个钢筋混凝土时代里,无论到哪个城市,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蛛网一般密集的大中小城市之问的高速公路和横空出世的开发区。楼房对大地的覆盖速度远远大于森林和草坪。顺城说,在他的诗中,城市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油汕的牧场和草原。 工业 化不是现代化进程中唯一的选择,速度和紧迫能取代诗意悠闲.电视目取代了人仰望星空,数字化和 网络 也同样无法取代人类对蓝天碧水和雁阵鹤群的凝望,依靠电脑合成技术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更不能让人倾听猛虎啸谷的赫赫神威。
关键词:艺术教育图书馆工作,文化音乐背景
我国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表演、创作和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院校。艺术院校主要任务是为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文化艺术应用人才。纵观我国的艺术院校,一般开都设有声(器)乐、戏曲(舞蹈)表演、艺术设计、动画、戏曲音乐、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主持与播音、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以服务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笔者所在的郑州艺术学校就设有舞蹈、声(器)乐、美术、戏曲表演、话剧与影视表演、民乐演奏等中原地域所需要的14个专业。论文大全。[1]学校以戏剧戏曲学学科为依托,以舞台艺术实践教育为重点,以中等专业教育为主,多学科、多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综合性中等艺术学校的办学目标。多媒体教室、琴房、画室、专业练功房、排练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莘莘学子演绎艺术人生起点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一、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
努力营造人才入行、深造、成名成家的艺术教育环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与归宿。
1、馆藏建设
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为建设艺术教育环境,在馆藏建设上既以戏剧、影视专业为主,同时也重视对文艺理论与优秀文学作品、以及美术、景观、服饰等形象资料的采集工作。如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拥有馆藏中外文文献资料41.91万册(件),其中戏剧专业特别是话剧类图书、报刊资料、图片、音像资料之丰,在全国各类图书馆中尤为突出。[2] 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12.9万册藏书中,涉及各种与演出有关的中外历代人情风俗、河南地貌景观的形象资料比较齐全;舞台、银幕艺术、戏剧影视史话、创作技法、作品及作品评论等专业核心期刊比较系统。[3] 阅览室具体订有《中国戏剧》(中国京剧)、《剧本》、《新剧本》 《上海戏剧》、《戏剧文学》、《剧作家》、《黄梅戏艺术》、《剧影月报》、《戏剧之家.生活焦点》、《四川戏剧》 《中国音乐》、《当代戏剧》 《曲艺》等十余种戏曲类专业期刊,《大众电影》、《大众电视》、《影视艺苑.影剧版》、《中国广播》 《人民音乐》、《舞蹈》、《乐器》 《心声歌刊》、《声屏世界》、《小演奏家》、《黄河之声》 《杂技与魔术》、《美术》、《新美术》、(艺术市场)等内容涉及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等20余种核心专业期刊,较系统地支持了学院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和演出活动。
2、阅览室建设
围绕艺术教育环境的建设,诸多学校图书馆都在大力阅览室建设。阅读丰富人生,知识成就梦想。为实现“飞扬青春,演绎个性发展”,书刊阅读则是艺术院校青年学子的重要文化生活。同普通院校的学子一样,他们或抱着求知的需要、职业的需要,或是修身养性的需要走进阅览室,通过以品味文化、人文精神、智慧思想来引导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以内涵为根本,进行长期的、渐近的深层次文化建设,力求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以除了广为收藏戏剧、诗词散文、小说以及语言与文字广播、影视娱乐等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外,就是利用声、光、电技术,创造丰富的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建立“戏剧文化阅览室”,为广大师生的施教活动和学习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保障,同时还汲取。
二、艺术院校读者群的阅读特征——艺术欣赏
1、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艺术院校青年学子的重要使命是继承传统艺术,开创满怀想象的艺术家生活。师承、入流和艺术创新是艺术院校学有所成的必由之路。要做到戏比天大、艺比天大,人比天大,必须以人为本。先学做人,再学做戏,是艺术院校的莘莘学子演绎艺术人生的主要起点。2007年我国沈阳地区高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调查”表明:选择“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占62.1%,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阅览特征。[4] 艺术院校的学生读书除求艺的需要、就业的需要外,就是满足修身养性、先学做人。在多媒介交互环境下,今天之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已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通过艺术欣赏行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则是艺术院校读者群的阅读特征。
针对艺术学生对文学类书刊有所深爱,对所谓“休闲娱乐消遣”类书刊有所偏爱;对热点、畅销书刊有所追捧,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阅读倾向。2005年5月,按学校领导的指示,我们郑州市艺术学校图书馆在学校专业练功房附近辟文化阅览室一间,作为我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该室除拥有近百种有关文化、娱乐、体育及生活类书刊外,在刘校长的具体支持下,我们还添置了音响、播放设备,设置了音乐背景。该背景全天候播放名曲,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2、音乐背景与心理辅导
音乐背景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艺术欣赏之一种。[5]在阅览室这个特定环境内,所设置音乐背景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背景,即借助音乐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这一功能,创造一种氛围和教育环境。音乐背景适合学校的教育环境,除能丰富青年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外,同时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身心疾病,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以大规模集成技术为核心的基片技术的发展,电子技剧学院图书馆称之为音像观摩阅览室,郑州购书中心和郑州经贸职业学院也有不同形式的尝试。为了做好音乐背景的设置工作,我们专程走访了郑州购书中心,就控制设备、音响设备、音箱音质,声控大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总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因陋就简,安装了校图书馆第一套音响系统。作为阅览场所的音乐背景,我们全天播放名曲,声音小于60分贝,优雅的乐曲始终在室内流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在青年学生的心理调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凡是在该室阅览过的人都感到非常舒服,心情特别放松。有位同学说在背景音乐下学习不困、不累。乐曲主旋律平稳,起伏跌宕自然,在这种音乐环境下学习,心情特别愉快,考虑问题思路也敏捷。在书刊阅览室设置音乐背景是新型的文化形态,属“基片文化”的范畴。
我们所播放的乐曲多是有利于读者开阔视野的曲目。论文大全。我们认为对于性格忧郁悲伤的人,宜多听如《流水》、《黄莺吟》、《百鸟朝凤》、《光明行》、《步步高》、《喜洋洋》、《情深意长》等名曲;而针对患有青春焦虑、心烦郁闷的读者,我们就播放《苏格兰小调》、《姑苏行》、《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等乐曲。因为此类乐曲清丽高雅、节奏缓慢、情调悠然、风格雅典。有些同学情绪易怒,我们就选放一些旋律优美、恬静悦耳、节奏婉转一类的曲子,如《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等。论文大全。有些同学反映晚间睡眠不好,失眠多梦,次日影响课堂听讲。我们就建议他们用MP3等工具选听一些节奏少变、旋律缓慢、清幽雅典的乐曲,如门德尔松的《促夏之夜》及我国的民月《幽兰》、《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让读者走进美丽的“悦读”世界,享受遐意的“书式”生活!
近一年来的实践,大家一致认为文化阅览室的音乐背景的设置是成功的。以民为本、和而不同、心怀天下、社会人生、乡思亲情、咏史怀古、论学品艺等。
2009年9月,为庆祝祖国60年华诞,我们反复播放由词作家乔羽和作曲家刘炽共同创作的歌曲《我的祖国》。该趣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仅副歌部分而言,歌词内容和音乐形象,将前面的田园风光抒情画变为壮美的大幅浓烈的油画,将对祖国的深情怀恋升化为使人感到祖国的博大、可爱!在旋律方面,作曲家采用舒畅开阔的长音节奏弱起,使长音、强音更有气势,更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7]
在文化阅览室设音乐背景,体现了艺术信息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由单向性知识传递方式向多向性信息传递方式的立体结构转变,把审美意识教育与有机环境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郑州市艺术学校主页zzysxx.haedu.cn2009-10-12
2、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主页baidu.com/view/1335915hem2009-12-29
3、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baike.com/view/1901367.tem2009-12-30
4、张岚,戴建陆.1988—2008年大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变迁,图书馆杂志,2009.(12)P:44
5、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族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374
6、张义泉,音乐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韩山师范,2005学院学报(2):80
7、贺锡德,365首中国古今名曲欣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
维民同志对声乐艺术的挚爱和痴,成为他艺术人生中一条最为动人主旋律。无论现实生活中遭遇何种运与不幸,也无论艺术道路上碰到种顺逆与沉浮,他对声乐艺术和歌事业的忠诚、执著、全身心投入始如一,数十年不堕其志。在《祖国画廊》这套4片装CD中所收录的81歌唱录音,便是他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忘我忘情地歌唱、不倦求索与积累最好见证。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录录制于上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术条件而致其音响品质不尽人意,例如维民的声部类型属于抒情-戏剧高音,但从录音听来,则更多偏向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的强烈对比戏剧性张力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其以如此,我看除了曲目选择方面的题之外,当与当时录音对音色和音控制与对比的衰减而导致平面化、中庸化有较大关系。
尽管如此,我们从这81首歌曲音中,依然能够领略到维民同志在唱艺术方面的某些突出特点和所达的较高艺术境界。曲目选择广泛,从我国民歌、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到术歌曲、从欧洲作曲家的古典艺术曲到歌剧咏叹调以及俄罗斯、日、朝鲜、缅甸等国民歌,涉猎多个同语种和迥然而异的音乐风格,维对它们的演绎和诠释大多比较完而规范,声音纯正,情真意切;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者,是他演歌剧《托斯卡》中卡伐拉多西的两咏叹调《奇妙的和谐》和《星光灿》——非但将意大利歌剧所独有的情浪漫风格、“普契尼式旋律”行腔走句中的独特韵味演绎得较为地,对作品情感特征和蕴涵其中的人性格的把握也相当准确,从而令他演唱达到了高难度声乐技巧和深切感表达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的艺术界。我认为,在这套CD中,这是最体现周维民的歌唱艺术成就和造诣两首作品。
维民同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男高歌唱家,其声乐教学成就在四川省亦享有盛誉。他对廖昌永的声乐教启蒙不仅为这位男中音歌唱家考入音后在周小燕教授调教下享誉世界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将这位自农村的穷苦学生视如己出,为他够顺利完成在上音的学业提供经济助。仅此一端,足可显出维民为师人之道并让我为之动容。
维民同志还是一位古典文学修深厚的抒情诗人。我读了他的一些歌作品,觉得他特别擅长运用古体歌这一文学形式感物状怀、寄情寓、咏叹人生,且每有佳思巧构、韵隽永之句跃入眼帘、撩人心弦。就视野所及,在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中有如此诗兴、如许诗才者,可谓凤麟角。稍感不足的是,维民若能花许心力钻研一番旧体诗词格律,其作必将呈现出另一种气象。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武星宽老师(以下简称武老)是一位长于理论、勤于实践的创作型的学者,他在理论教学和创作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早年从事了很长时间的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现有多篇论文被收入国际学术会议,他的理论教学《设计美学》属于国家级精品课程;他在设计和绘画方面的造诣颇高,创作颇丰,出版有《武星宽现代水墨重彩作品集》等多部画集;武老是一位高调做人、高调做事且很有大师范儿的老师,其艺术人生的经历丰富多彩;武老禀赋深厚,锐意进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设计美学》课结合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创作体验,让学员们饱览了很多他的艺术创作;授课形式组织的丰富而有趣,凡是上过他的课的同学都很喜爱他。
关于武老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的设计实践,即装饰性景观建筑设计作品。第二部分为个人绘画艺术创作――独特的水墨重彩画。
一、关于武老的装饰性景观建筑设计
武老的设计艺术大多是关于建筑、环境艺术类的作品,都是带有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其特征是具有象征性和地标性风格的现代装饰性景观建筑设计艺术。
我把武老的装饰性景观建筑设计艺术作品称之为后现代,原因为是他的造型设计中利用了强烈、震撼和复杂的视觉语言来传递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营造出能够与当代社会相吻合的那种吉祥和谐的氛围。
他的装饰性景观建筑设计作品大量借鉴了许多古代艺术中的图案造型和表现的方法,将现代设计元素与传统的艺术装饰符号相结合进行设计,从而赋予了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中的浓郁的古文化艺术气息的特征。其造型宏伟、华美、雄奇而富于张力。充分体现了武老张扬的个性和宽厚的情怀。
在武老的设计作品中,不管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灵还是其他的图腾造型,都把古人所喜爱的装饰形式夸大到一种极致,而当这种夸大的表现形式施之于景观性建筑之上的时候,则强化了这种建筑装饰性的特征,也使得他在造型方面不同于其它。从这一点上来看,武老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标性的人文景观建筑已经表现出了当代景观建筑中的装饰性的典范,武老把这些装饰性的因素糅合成属于他自己的形象符号,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的现代形式审美风格。因此,巴彦淖尔的人文景观建筑在强调体量感和气势感的基础上,武老作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的大胆推演。
因此,我认为武老的装饰性景观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建筑。从他的3D设计稿中可以看出他对装饰性语言的运用已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并努力改变了人们过去审视建筑的习惯,在现实性之外增添了唯美的现代装饰性。
二、关于武老的水墨重彩画艺术
艺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武老在其30余年的艺术执教和创作生涯中,他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将自己用于汲取文化艺术营养的根须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沃土中,广泛吸纳古今大家之长,深研本土与国外艺坛经典,对中国水墨彩画锐意探索,大胆创新。武老的水墨重彩画无论是在塑造的用笔艺术上,还是以用笔为媒介承载的色彩艺术上都别具一番魅力。并开拓了新的艺术风格――“雄浑海画风”,从而为“中国水墨画”的增添了一抹新鲜的色彩。在这里我将武老的水墨重彩画的艺术特点总结为以下五点进行阐述。
1.关于技法
武老的装饰性的水墨重彩画可谓别具一格,常给人以迎面而来的满目清新之气。武老多用刷笔作画,他的画作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在画中点睛的地方,能与画面整体效果和谐起来;他的笔墨硬朗而豪放,能简洁地与色墨结合,构成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利用水、色、墨的自然交融产生出的朦胧、透明、润泽、深厚的复合效果。武老的水墨重彩画在手法上沿用了水墨画的一些手法和技巧,保持了水墨画的痛快淋漓,而比水墨画则多了几分绚烂和亮丽。
2.关于构图
武老的画作构图多为满构图,形式饱满,大气磅礴,出奇制胜的构图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在画面中间往往会异军突显出一个“亮点”,让人为之一怔,会自然而然地把人的视线引向其中。
3.关于用色
在元代,蒙古人最喜爱青花瓷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青花,它因稀有而名贵。蒙古人之所以钟爱元青花瓷,这一点可能源于他们的信仰,蒙古人崇拜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之神――长胜天。由于可能是出于对上天的敬仰致使蒙古人特别喜爱天青色,这也许是我们能够在吴老的山水画中看到大量地使用天青色的原因吧。
在武老的绘画作品中除了大量使用天青色以外,武老还擅长使用朱砂、明黄等与天青色进行搭配使用,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冷暖色对比效果,使画面产生纯净、明朗、超然的色彩饱满的艺术氛围。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很难用几个词语就能概括清楚。
画是人的心声,它能叙述人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可能是蒙古人独有的性情,从而造就了武老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强烈挚爱以及寄予大自然对生命的追求和无限的感恩。从而感受到涌动在他内心无限奔放的激情。
4.关于秉性
蒙古人最早信仰的是萨满教,但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逐渐取代了萨满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喇嘛教。可能是出于生活的原因,武老说他年少时很长一段时间是生活在喇嘛庙里的,也许他是一个小喇嘛吧?他说他在庙里的时候画了很多的唐卡,而且画得很好。在课堂上,当武老说到这里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有几分得意和几分掩饰不住的对往事眷念之情。
可能是出于年少时在庙里生活的原因,武老便多少得到禅宗的侵润。因此他的水墨画中有一种花落寒潭的纯净之美;又可能是出于他年少时在庙里画了很多唐卡的原因,他的水墨画在纯净之中又多了许多明净和亮丽。总之,在武老的水墨画中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禅宗思想的参悟,细细的品其画作,颇耐人寻味。
5.关于画韵
武老创作了很多以牡丹为题材的国画。国画历来有借物言志和借物抒怀之作用。武老的水墨重彩画作也不例外,其运笔之势苍劲有力,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其牡丹画作以单纯厚朴的笔法,大写意出花卉与奇石之间相得益彰的孪生关系;冷暖对比色调运用的酣畅自如,丰富的蓝、灰色层次使画面的张力得以增强,苍茫浑厚之气蓬勃而出。为他浓墨重彩的艺术人生增添了一朵亮丽的奇葩,宛如雄鹰凌云搏击,如苍龙凌空腾跃,无羁自在、超然不驯之精神美感。
在武老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中,我认为他更加精于大写意的山水画作。大写意山水画作,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画演画法”,以书入画,墨韵浓烈、厚重又不失雅致,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落笔大胆、泼辣,如写如拓,高古凝重。运笔之中透露出磅礴、苍茫、烂漫、沉雄、老辣之气;而色彩又能做到点染细心,画面色彩对比明快;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结束语
武老是一位勤勉的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创作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武老的身上洋溢着浓烈的现代文化气息,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既能体现速度与力量的遒劲美感,同时又融汇了佛家的禅宗思想。
他善于把握实事,能够用明锐的眼光来洞察时代的瞬息变化,并能够准确地抓住机遇。我想正是这一特点造就了他在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领域里的作品颇丰的原因。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作者单位:合肥学院)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验式学习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8-01
体验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不仅满足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需求,也能有效促进情感体验,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
一、实施原则
1.主动性原则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什么呢?主动性。体验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身体和心理的获得感悟和体验过程中,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驱动力并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2.实践性原则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实践将这条鸿沟填满。美国华盛顿大学里的也有一条横幅这样写道: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体验式学习要求教师积极构建 “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新教学模式,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活动中让学生全程参与。
3.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与最终归宿。《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现实生活让教学资源呈现丰富精彩,主动将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搬进课堂,能让学生从抽象化的说教王国中脱离出来,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形象化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与生活的脉搏。
4.反思性原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何知识要能够快速地掌握,在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来反思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才是符合了体验式学习的要求。
二、实施策略
1.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学习
语文教师依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特点及内容,精心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体验与自主探究,进而带来学生的全面性的发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在辨论会、课本剧表演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影像视频媒体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借鉴“艺术人生”、“实话实说”等形式组织小型对话活动学生感受体验式学习。
2.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只有让学生站在这个大舞台上,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能力才能增强,而后情感的升华和意义的生成才能产生。在教学议论文《多一些宽容》时,我发现教材虽然尽量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宽容的重要性,但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做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我安排学生先自学课本,明确文本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宽容在身边》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体验主题:宽容在身边
体验目标:宽容是做人之本,宽容是大度的修养表现。
体验过程:(1)学生自愿组织4-6人成立一个调查小组,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员的职责分工;
(2)确定调查对象:个体商贩、自己的家庭成员,周围邻居;
(3)调查内容: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宽容和宽容行为等。
体验要求:各小组事先拟好调查访问提纲;采用笔录作真实的记录;调查结束后整理记录。此次调查体验活动可用下表概括:
在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我收集了学生的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总结和归纳,请小组代表发言,从而这次调查活动的情感体验又一次得到升华,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宽容的重要性,并将宽容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
3.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经过近两年的调研、论证与筹备,由上海音乐学院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承办,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管弦系、音乐学系、作曲系、院志编委会办公室等协办,作为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度重大项目,并获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项目、上海高校创新团队(第一期)项目以及“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研究”项目等资助的“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手稿展、音乐会与研讨会”,于2011年4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①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教授为系列学术活动欣然题词:“感悟前贤风范 触发当代创造”;德高望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深情题词:“贯中通西”,高度评价老友谭小麟先生短促而璀璨的音乐人生。
谭小麟先生1912年②生于上海,原籍广东。幼习多种中国乐器。1931年至1938年在国立音专先后随朱英教授学习琵琶、随黄自教授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在校期间创作了《子夜吟》、《湖上春光》等民族器乐曲,搜集、整理了大量苏南吹打乐谱,组织了“沪江国乐社”。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参加上海进步音乐界联合举办的“援绥音乐会”等进步活动。1939年留美,先在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后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后四年受教于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欣德米特,深受欣氏器重。并与芝加哥大学赵元任先生往还,颇受赞许。1946年底回国,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8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作为中国新音乐的先驱者之一,谭小麟先生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出国前”、“美国留学初期”、“随欣德米特学习期间”、“回国之后”四个阶段,其成熟作品大多在第三阶段,并得到欣德米特的认可。谭小麟的音乐作品在总体气质上呈现出精致、内敛的室内乐风格,这不仅体现在体裁上对艺术歌曲、重奏音乐的偏好,更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周密构思与严谨结构。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谭小麟先生留学期间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年轻的中国专业作曲家的风采,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谭小麟先生曾在波士顿万国同学联欢会上独奏琵琶,并以二胡为赵如兰的独唱伴奏;两次应邀到白宫为罗斯福总统表演;在纽海文举行中国器乐独奏会,《先驱论坛报》认为是一次“东方征服西方”的壮举。作为音乐教育家,谭小麟先生及时、有效地将作为西欧现代音乐中最重要的三种作曲理论体系之一的“欣德米特和声理论”带回祖国,不但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实践,而且悉心地传授给学生。他学识深博、提携后进,深得师生敬仰与爱戴。1948年7月1日,国立音专举行1948届理论作曲组毕业作品演唱会,开创了音专理论作曲系也是中国专业作曲教学举办毕业作品音乐会的先河。③
一、 关于谭小麟先生作品手稿展
1948年秋,傅雷先生与沈知白先生、陈又新先生、裘复生先生等为亡友谭小麟组织“遗作保存委员会”,并计划整理作品出版、举行音乐会、灌制唱片等,由于时局动荡最终未果。1949年冬,沈知白先生将谭小麟原作及抄件交与傅雷先生保管。傅雷先生仍为谭小麟作品的出版与演出做过很多努力但也未果。1961年12月1日,经文化部同意,傅雷先生将所保存谭小麟手稿及亲撰《已故作曲家谭小麟简历及遗作保存经过》④邮递至北京图书馆存放。后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先后于1982年、1990年出版了《谭小麟歌曲选集》、《谭小麟室内乐作品选》。1988年6月,由谭小麟先生部分学生及音乐界人士倡议,中国音协、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谭小麟逝世40周年纪念活动。⑤
为举办是次谭小麟先生作品手稿展,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四访国家图书馆,商洽、观摩、遴选、制作手稿扫描件,得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与此同时,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经过整理、研究,在特藏室也发现了部分谭小麟先生的艺术歌曲手稿。是次展品,主要由上述两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944年波斯顿万国同学联欢会中谭小麟琵琶独奏》及《1944年波斯顿万国同学联欢会中赵如兰独唱谭小麟二胡伴奏》两张照片⑥以增加手稿展的直观性与丰富性。另外,从音乐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历史延续性考量,策展方还邀请到谭小麟先生的弟子、作曲家罗忠F先生的艺术歌曲《卖花声》、室内乐《管乐五重奏》手稿参展。罗忠F先生2011年3月30日来信说:“因我想到谭先生的作品就是歌曲与室内乐。这两首都是受欣德米特体系影响较深的作品。特别是那首歌曲,无论艺术和技术,所有想法和作法都来自谭先生。”
《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手稿展》于2011年4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预展,4月17日至2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大楼正式展出,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全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的馆长们、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上海市民及京沪媒体的热烈关注与高度评价:已然被淡忘的中国新音乐的先驱,又鲜活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⑦
二、 关于谭小麟先生作品音乐会
比手稿展更能鲜活地呈现一个作曲家艺术人生的自然是作品音乐会。本次音乐会演出了谭小麟先生的艺术歌曲与室内乐代表作:《小路》(内蒙古民歌,钢琴编配,1947)、《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诗),演唱:张稚,钢琴:蔡孟熏;《正气歌》(宋・文天祥诗摘句,1947)、《彭浪矶》(宋・朱希真词),演唱:李研,钢琴:崔岚;《别离》(郭沫若词,1946)、《春雨春风》(宋・朱希真词),演唱:郑斌,钢琴:马思红。《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1943),小提琴:申丹枫,中提琴:吕翔;中提琴与竖琴《浪漫曲》(1944),中提琴:蓝汉成,竖琴:彭佳;《弦乐三重奏》(1945),小提琴:申丹枫,中提琴:吕翔,大提琴:何思昊。声乐歌剧系、管弦系师生,特别是周小燕先生与蓝汉成室内乐教学与演奏工作室,为本场音乐会的顺利、完满举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精彩的演绎,将谭小麟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杰作,完美地呈现出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媒体记者们感叹不已:我们在20世纪40年代就创作出这么多将民族神韵与现代技法妥帖结合的优秀作品!
新世纪以来,随着谭小麟研究的不断深入,谭小麟先生被遮蔽了的艺术贡献,也逐步清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谭小麟先生作品的唱片等音像资料仍然鲜见,乃至于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都勉为其难。本次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从策划之初就把作品音乐会的举行,作为重中之重,并明确规划将该场音乐会的实况制作CD,随同正在紧张编辑中的《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正式公开出版。
三、 关于谭小麟先生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由钱仁平主持。汪毓和教授在其论文《为“东西音乐文化交融和发展”毕生奋斗的杰出作曲家――纪念谭小麟先生诞辰百年有感》中指出:“谭小麟的音乐创作,正是他既重视对中国传统精神的继承、又重视紧跟时展正确借鉴西方创作经验的艺术理想的具体实践。其根本目的不是要将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引向古代、引向外国,而是为了无愧于真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努力去开创一条能融合中西古今文化精粹的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新路。”罗忠F教授以《谭小麟先生在上海音专》为题,从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艺术实践、师生交谊等多方面亲切回忆、深切缅怀了谭小麟先生的执著艺术、精心育人的感人事迹。接着,陈聆群教授、陈钢教授、杨立青教授、杨燕迪教授等分别从学科建设、音乐创作、作曲教学、和声教学等方面畅谈了谭小麟先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的杰出贡献与重要地位。
刘涓涓的论文《沟通与引领――从三首艺术歌曲管窥谭小麟的音乐创作》,通过对《自君之出矣》、《别离》和《彭浪矶》的技术性分析后认为:谭小麟的歌词题材倚重中国文人的诗歌,音乐体裁与中国古代琴歌的属性相通,传达出文人音乐“雅致”的精神气质。他对曲式结构与钢琴织体的处理强调“精炼”的效果,与20世纪的“格言主义”大师韦伯恩的结构观念一致。谭小麟在创作中将欣德米特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有效的结合,他的音乐风格超越了中国当时的创作环境。从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角度看,谭小麟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积极的沟通者,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引领者。
王勇做了题为《谭小麟的三位美国老师》的专题发言。他采用“关联视角”的历史研究方法,首先对于欧柏林音乐学院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对于谭小麟在美国的第一位老师诺曼德・洛克伍德的学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可以对同属纳第亚・布朗热教学体系影响下的美国现代作曲流派与谭小麟作品之间进行风格对比研究。随后对耶鲁音乐学院前院长、谭小麟的第二位美国老师唐纳文教授的学缘进行了梳理,并对于同属于这个学缘体系,目前仍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作曲家、指挥家耶胡迪・怀耐尔进行了介绍,探索谭小麟学缘流派的关联。随后又对欣德米特的中提琴创作做出了梳理,力图对于谭小麟在欣德米特停止中提琴创作之后,延续了他的风格做出解读。最后他指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不应该是一个封闭性的研究,它应该放到更为广阔的世界音乐史的范围内去寻找自己的定位。
钱仁平的《〈谭小麟研究之研究〉:补遗与更新》,主要述评《谭小麟研究之研究》⑧发表之后,学界有关谭小麟研究的新成果;并根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成绩册》与谭小麟手稿等原始文献,考证并更正了谭小麟的出生年月,更新了谭小麟作品目录等。青年学者熊欣的《谭小麟艺术歌曲〈彭浪矶〉分析研究》,运用欣德米特作曲理论体系,对谭小麟的艺术歌曲《彭浪矶》进行了全面分析。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唐吟《兼收并蓄 羽化新声――谭小麟艺术歌曲研究》,在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发展脉络进行概略梳理后,从谭小麟对中国近代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继承和对兴德米特理论体系的吸收及运用两方面,探索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及风格特征。
另外,研讨会上汪毓和教授还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向上海音乐学院赠送完整版《马思聪全集》(附CD),并宣读了王次菰撼ぶ律虾R衾盅г盒硎嫜窃撼さ男拧M踉撼ぴ谛胖薪樯芰寺硭即先集的编撰过程及其学术意义,阐述了两院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希望在今后能有更广泛、深入、全面的合作。杨燕迪副院长代表上海音乐学院接受了《马思聪全集》,并对中央音乐学院及王次菰撼さ纳钋楹褚瓯硎局孕母行唬希望今后双方不断加强合作,携手共进,为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开幕前,项目组委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许舒亚院长,在贵宾室亲切会见联合主办方中国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许院长代表学院对国家图书馆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以及张副馆长专程抵沪参加“谭小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今后能够与国家图书馆在文献交流、近现代名家手稿保存与利用等方面加强相互合作。许院长还向张副馆长赠送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近年来创作、表演的优秀作品CD唱片,以及他与中央音乐学院王次菰撼ぁ⒅泄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先生联合担任编委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主编的《中国新音乐年鉴》2009卷。张副馆长对上海音乐学院“谭小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介绍了联合主办系列学术活动中手稿展览的缘起和过程,高度评价上海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音乐创作、专业教育、音乐文献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希望今后能够在特种音乐文献建设、典藏与数字化保存与推广等方面与上海音乐学院加强合作。
系列学术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全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并特邀台湾师范大学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先生专题工作坊,深入探讨了数字化、网络化时代音乐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共同磋商了建设“国家数字音乐图书馆”(拟)的学术意义、文化能量与可行性。
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都呼唤着专业音乐图书馆在调整、完善传统音乐图书馆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拓展职能,全情服务、能动参与国家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化事业的繁荣。
特别鸣谢国家图书馆并张志清副馆长、顾牟┦俊⑺锟±鲜Φ龋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并张雄老师、韩斌老师、杨璇老师、姜谷强老师孙剑老师等为本项目的开展及本文的写作所提供的文献支持工作。
②见《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成绩册》学生信息表之谭小麟:“生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之前所有文献除傅敏编《傅雷谈艺录》(三联书店2010北京第1版)外,皆误为1911年。详参钱仁平提交本次系列学术活动论文《〈谭小麟研究之研究〉:补遗与更新》(待刊)。
③钱仁平《风中的怀念――谭小麟及其对中国新音乐发展的贡献》,《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11期,后收入《中国新音乐》(新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④傅敏编《傅雷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354-5页。
⑤孙建英辑《谭小麟逝世4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年鉴》(1989年卷),第381-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⑥韩国(钅黄)《留美三乐人:黄自・谭小麟・应尚能留美资料专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⑦谌强《钱仁平访谈录:关于“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研究”项目与〈中国新音乐年鉴〉编撰工作》,《中国新音乐年鉴》(2009年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杨建国《谭小麟短暂人生留下丰厚财富》,《新民晚报》2011年4月17日;伍斌《纪念“贯通中西”的近现代音乐大家――谭小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举行》,《解放日报》2011年4月18日;谌强《音乐界纪念谭小麟百年》,《光明日报》2011年4月21日;顾摹豆图与上海音乐学院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图书馆报》2011年4月29日等。
论文关键词:孟子;以意逆志;阅读接受;社会交往
孟子诗学向来就受到很好的评价,因为他和自己的理论直接影响了中国士大夫的道德修养和阅读接受行为。它内含了“耕读传家”这一传统文化意蕴,人们在生存实践中感受、认知和体验生活,又在阅读,理解和反思中判断生活,将人生的知与行统一起来,使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自己在不断的进行交往和对话。将人生艺术化,艺术人生化,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孟子·万章上》有“……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日:‘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认为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接受活动中,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断章取义的割裂个别文辞,以曲解文意,造成阅读上的错误。在这里,文、辞、志、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接受范式。“以意逆志”的核心,是以文辞为媒介,选择“逆”的方式,沟通“志”和“意”之间的关系,将文学活动看作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孟子诗学又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它们共同构成了诗学体系中的阅读接受理论。
一、“意”——读者主体之“意”
“以意逆志”的“意”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指作者之“意”。为了求得对作品本义的正确理解,就要用作者的创作主旨来理解作品的意思。如清代吴琪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意逆志节》中说,“诗有内外。显于外者日文日辞,蕴于内者日志日意。……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但古人多已逝去,今人看到的尽是古人留下的文辞作品,很难做到以古人的“意”来求取古人在作品中表现的“志”。
二是指读者之“意”。它强调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受,来认知、判断并获取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汉代赵歧在《孟子注疏》中说“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作家和读者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读者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理解和接受诗人在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观念。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近代杨伯峻在《孟子译注》中将“以意逆志”翻译为“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将其阐释为用自己的“意”来推测诗人的作诗之“志”,其“志”,就是全篇的主旨,不是断章取义的意义。这样,“以意逆志”,要求读者不仅要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还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说的,读者需要和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才可能真正懂得诗人的“志”。
三是指以人所具有的普遍性精神活动来求取作品的精神意蕴,强调精神与精神的对话,包含了在精神世界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完成人与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进而完成对作品意蕴的把握和对作家之“意”的理解和判断。
对于具体的文学活动来讲,读者总是按照自己内心世界中固有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作品之“意”就逐渐的呈现出来,阅读活动成了自己人生经历体验之“意”和作家之“志”相互交往的呈现过程,它们是一种潜在的沟通和对话,它生成了作品之“意”,发现了读者之“意”,也窥视到了作家之“志”。因此,“以意逆志”之“意”,是为读者主体之“意”,它在阅读交往的过程中呈现出来。
《孟子·万章下》中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知人论世”主张,“并不是说诗的方法,而是修身的方法;‘颂诗一读书’与‘知人论世’原来三件事平列都是成人的道理,也就是‘尚友’的道理”。后代人多把“知人论世”看作是理解诗的方法,并将它和“以意逆志”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虽非孟子的原意,但它却是人们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读者总在寻找和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等信息,试图能更准确的理解作品,这种现象肯定了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是作家生命体验的表达,是艺术技巧使用的结果等。事实上,“知人论世”使孟子诗学作为一种交往对话的艺术模式,具有了相应的文化基础。
“知人论世”,强调阅读古人的诗,研读他们的作品,一定要了解诗人的为人,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要和古人交朋友,才能够真正做到“以意逆志”,在本质上,它是要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探索诗人和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准确和有效的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文学作品是作家和读者进行交往和对话的自由领域,它使古代和现代,为人和为文,内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相互统一在生命主体问的交往和对话中。
二、“志”——诗人主体之“志”
《尚书·尧典》中记“诗言志,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诗言志”强调诗歌是诗人情感意志的表达。后来汉代的《诗大序》中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它是先秦儒家诗学的系统总结和发展,也认为诗是“志”的表现方式,是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情感的。在这里,“诗”和“志”通过语言文字连接在一起的,“志”是内在的,隐性的,“诗”是外在的,显性的,两者互为表里,“诗”体现出来的是人心中的“志”,而“志”需要通过语言呈现,写出来的就是“诗”。看来,只有准确的理解和分析“诗”中所包含的意蕴,才能有效的把握诗人之“志”。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志”释“诗”,说“诗,志也。从言寺声。”又说“志,意也,从心之声。”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志”和“意”互训,“志者,意也。…‘意者,志也.”在古文中,“志”又和“识”相通,是“记也”的意思。如“志之所不能无言,故识从言,记也。”这样,“志”、“意”、“诗”三者就可以相互解释,但各有侧重。闻一多则直接说“志”和“诗”原来就是一个字。从“志”的实践使用中看,“志”有三个相通的意义:一是记忆;二是记录;三是怀抱。“诗言志”,强调诗是用来表达诗人的“志…‘意”,它可以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这时,诗人需要借助自己的记忆,在诗中陈述自己的怀抱,并借助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才能成为诗。这样,“志”的三个意义在诗的世界中相因相生,成为一体。于此,“以意逆志”,就是要理解和把握诗人如何生“志”,占“志”和陈“志”的。在古代中国,诗歌、音乐和舞蹈是相互统一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实践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劳动对象材料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和主体观念的表达方式也在相互促进,三者不断分化,遂成为三种不同的艺术种类。《诗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志。”…它将“情”、“志”的表达融为一体。而先秦的“诗言志”,“志”重在个人怀抱。如《论语·公治长》中“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论语·先进》中孔子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等,其“志”都是说出自己的人生怀抱。这里,“志”需要直接表达出来,在语言文辞中呈现,或是在音乐、舞蹈的配合下,使“志”更明晰。
另外,在春秋时代,礼乐崩坏,重声轻义,雅乐渐亡,诗乐逐日分化,经世致用,断章取义的用诗观,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赋诗言志”,“献诗陈志”的文献记录也很多,如《左传·襄公十九年》有“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赋《黍苗》,季武子再拜稽首日:小国之仰大国也,犹黍苗之仰膏雨也。若常膏之,则天下睦,岂维敝邑,赋《六月》。”它的意思是说盟国有难,晋国理应提供帮助。季武子之所以站起来赋《六月》,是由于范宣子赋诗《黍苗》。这里,双方是在用诗的过程中“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并能够相互感发对方,在各自的想象和联想中完成对话和交流。“诗”是交往对话的媒介,也是理想的场所,它含蓄、委婉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其“志”足借别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怀抱。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有“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诗经·陈风·墓门》中有“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诗经·小雅·四月》中有“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等。在这里,“诗”变成了美刺上政,抒情达意的工具。读“诗”的人需要明“志”,才能够准确的理解诗人之“志”。
因此,诗人通过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怀抱,或是以诗的方式来说明自己心中之“志”,或是借别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事,其中的“志”,都包含着诗人之“志”。孟子要求读诗的人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需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要以文辞为媒介,做到恰到好处的判断,和诗人进行交往对话,理解接受诗人之“志”。
三、“逆”——对话交往的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逆,迎也”,“逆”的本义是方向相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逆迎二字通用”。《周礼·地官·乡师》中郑玄注为:“逆,犹钩考也。”朱自清在《诗言志·比兴》中解释为“以己之意应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综合以上诸种看法,“逆”字包含了以下意思:一,迎受,接纳。二,回溯,反求。三,钩考,推测等。在“以意逆志”中可以解释为:读者借助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以及生命体验,以文辞为媒介,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去推测,揣摩作品的意义,在自己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以求取诗人的人生怀抱。“逆”变成了一种交往对话的模式,需要读诗人反复的揣摩和沟通,才能完成“逆”的目的,以求取诗人之“志”。
因此,“以意逆志”的完整过程可以是:一,以文辞为依据,读者从语言文字人手,理解文辞的意义,寻找途径,使文章义理能够相互贯通,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二,读者借助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在头脑中生成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使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呈现出来。三,读者在文辞章句中推敲、琢磨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在文辞的修饰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中,理解、分析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历史理性标准。四,读者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来体悟诗人的生命意志,以读者之“意”来迎取诗人之“志”,字求其训,句寻其旨,能辨义理于精微之处。五,读者要将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将个人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相互贯通,在艺术的审美世界中自由的创造,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类生命存在的无限性相互统一。
最终,读者在“诗”的世界中去迎取诗人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直觉体悟,就会信心百生,在审美认知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诗人之“志”,并能体验和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创造,也就不会穿凿字句,断章取义,而和诗人相会于自由之地,有效的交往和对话。
孟子以自己的阅读实践,使“以意逆志”的对话交往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孟子·万章上》中记录了成丘蒙请教孟子关于阅读是事情:“舜之不臣尧,则吾既的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臀叟之非臣,如何?…孟子否定了咸丘蒙断章取义的读诗方法。又举例说明,“如以辞而以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遗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认为分析诗,不能因为个别的文辞和句子而曲解整篇文章的意义,不能将艺术中的“夸张”叙述当作生活中的真实,即艺术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再现。读者要按照艺术规律来认识和理解作品。
四、孟子诗学——社会交往模式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方式,它强调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能够用符号作为中介,在一定的语境下达成交往和对话。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话语符号存在,是主体之间进行交往对话的理想之域,它包括了以作品为中心,作家和读者,与现实世界、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同时代的作家和读者之问的交往和对话等。在艺术世界里,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具有的创造性,体验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情感和想象的世界里,人也可以最充分的占有他自己的本质,并按照美的规律认知对象和自己,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使对象不断向人展示出自身存在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人则能在对象的世界中发现自身的存在位置,人内在精神的丰富性和对象存在的多样性在艺术的活动中可以全部显现出来。于是,文学活动在人类社会、自然世界和文化存在中构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交往模式,它能够唤起生命体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认知、理解、评价和判断。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广:。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T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作家的创造过程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消费,通过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判断,获取艺术生产的素材和材料;作家又借助于语言文字将个人头脑中所构思成熟的意象序列进行排列表达,生成文本存在。这时作家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一方面,他消费着社会物质世界的材料和相应的精神观念,并将个人的思想融化其中,一方面,他又生产着属于社会和个人的文学文本,以满足社会中无数读者的需要。在具体的文学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它实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文学话语则成为人们相互交往和对话的工具。
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在吸收马克思的理论方法后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人际交往,体现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交往理论”。具体说,这种“交往理论”包括了真实性,即理论理性;正确性,即实践理性;真诚性,即审美伦理理性。语言的交往包含了这三种不同的理性要求,叉能够体现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文学艺术活动来讲,它具备了这种交往的要求,诗人所表达的文学话语和生活事实相符合,遵循社会所认同的一致规范,文学的反映过程需要选择一种严肃的态度,这样,文学话语在相互交往中便具有了有效性,否则,就无法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文学活动中的交往性,突出表现的效果,是要在作家和读者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达成真、善、美方面的普遍性共识。这样,文学话语的交往模式就会为社会生活交往提供相应的价值理性和参照标准,文学也就成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持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的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新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每一时代或是每一读者都会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和理解作品,进行观念性的再创造。已经确定了的文本,要求读者如何去理解和接受它,这样,读者也就不会过分的偏离和违反作家之“志”,而每·位读者义会受到性别、经历、兴趣、时代、种族、环境、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他们的创造又具有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征。正是这种具有双重性的社会交往方式,才促成了艺术价值的不断生成和实现。
五、总结
孟子诗学更多的是将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对话的工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行儒家的“仁政”学说,它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语言在孟子的话语世界中具有很好的论辩性,能够有力的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日:波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知言”就是要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使“诚辞”,片面的言辞;“辞”,过分的言辞;“邪辞”,违背正道的言辞;“遁辞”,躲躲闪闪的言辞,都能够被准确的认知、分析、理解和判断。在本质上,孟子是要求读者应具有“知言”的能力,才可以恰当的阅读和理解作品的意义,准确的和诗人进行沟通,知晓诗人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