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止于至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行健不息,止于至善》。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弥漫着的理想与追求的青春岁月中,在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师院校园里,我已经走过了近三载的历程。
回首我的大学生活,应该说是很充实的,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有勤勤恳恳的工作,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是难忘的三年,更是成长的三年。
三年来,鞭策我不断成长的除了有师长的教诲,同窗的鼓励,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优秀校友的榜样激励着我。
今晚,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一同分享优秀校友的事迹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
大学时光应当怎样度过,这是常说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答案,在得出属于我自己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也曾困惑迷茫,也曾彷徨失落,因为我曾一度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在重塑自我、找寻方向的过程中,我庆幸有这么多优秀的校友为我领航----
还记得刚进入师院时,我终日缅怀过去,为最初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而忧伤感怀,是中文系88级校友斯寒学姐的访谈录上让我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样是陷入无边的失落中,斯寒学姐却从未放弃,她始终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她的坚强与乐观赋予了我的振作动力。我决心不再留恋昨日的风景,我要自己扶起自己,为了最初的梦想,为了曾经逐梦的脚步。
于是,我怀揣着沉甸甸的梦想开始了新的旅程,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毕竟是曲折的。每天的忙碌似乎没个尽头,前行的路上也难免遭遇挫折与打击。疲惫不堪时,我会以政法系96级校友林莉学姐的话告戒自己:“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要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端正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成功就会在眼前。”这番话总能使我的心中增加几缕阳光。的确,怎能因为一些事而羁绊了追求梦想的勇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停止前行的步伐。
走过了大一时的消沉与失落,经历了大二时的冲动,转眼间,我来到了大三,是思索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了。当我游弋在时光的消磨中而茫然困顿的时候,我读到了中文系80级校友严前海博士在不惑之年坚持考研的事迹,他的锲而为之,勇而为之的无悔追求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定与执着!他让我意识到身处在这个伟大的资讯时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真正自由地飞翔,在飞翔中收获人生的壮丽风景。
一段段经历,波澜壮阔,激励着我们;一种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着未来。
敏锐的学术嗅觉
2003年洪永淼与美国加州大学河边校区一位教授合写的学术论文《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诊断检验》,荣获2006年度“Tjalling C,Koopmans计量经济学奖”。这篇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检验方法,用于诊断包括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和自回归条件久期模型在内的时间序列模型设定的正确性。“Tjalling C,Koopmans经济计量学奖”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库普曼斯(K00pmans)夫人共同资助设立,以纪念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Koopmans)。
早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洪永淼就已琢磨着如何在学术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最初,他想学货币经济学,但两年后他觉得计量经济学对他来说更合适。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虽是经济学领域的后起之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但它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20世纪后半叶以来,它从根本上影响着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进展。或许正因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受过训练,他发现“条条道路通罗马”,例如,物理专业的训练对学习经济学特别适合,除了数理基础外,物理学特别强调从数学公式中揭示出物理意义――这种思维方式与学习经济学是相通的。于是,他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种广义谱分析方法,用来研究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现象。非线性现象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大量存在,长期以来大家普遍使用的都是一些线性模型或者线性方法,因此这些线性方法不能捕获到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非线性特征。他提出的广义谱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该方法的提出,主要得益于他原来的物理学专业背景。经济学中人们使用的是一种线性频谱分析,叫做功能谱,洪永淼所做的就是把大家所用的线性频谱分析方法推广到非线性领域去,除此之外,他在中国国企改革和实证金融两个领域,还做了一些应用性的工作。无从谈起。”正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博士毕业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就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计量经济学家之列,学术上硕果累累,且势头强劲。1994年~2005年,他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在经济学、金融学和统计学的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1993年洪永淼应聘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1998年获得终身副教授职位,2001年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康奈尔大学校长在洪永淼获得终身正教授的贺信里面还特别提到,他在该校教授职称晋升速度如此之快,实不多见。
桑梓情深,作为一名声名卓著的青年学者,洪永淼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1999年至今,他先后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十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聘为讲座教授、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与国内的学术交流特别频繁。2005年开始被聘为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这是人文科学(经济学)领域的第一批“长江学者”。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厦门大学提话说,就是国际化、学术化、入主流。作为这种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刚一成立,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洪永淼在着手筹建WISE时,就确立了创造一个具有厦大特色的一流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宏伟目标:成为亚太地区和中国一流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机构及国际交流中心:致力于在国际和国内顶尖和一流经济学期刊上积极;倾力打造一流经济学家的摇篮,塑造品牌;使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在一些主要领域,即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研究在国内处于顶尖地位,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攻读博士期间,洪永淼深受该校人文价值理念的熏陶。该校经济学系办学40年便进入美国大学经济学科排名前10位,并且创造了短期内先后有两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奇迹。他们拥有一个非凡的办学理念,那就是“不是最好的不做”。这个理念使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经济学系声名远播,也使身在其中的洪永淼深受启发。可以说,这个理念已深深植根于洪永淼的思想深处,不仅影响他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他对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定位。
洪永淼的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国际化的目标上的。现在,研究院完全实行与国际接轨,并且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机制。在教学上,他率先在厦大对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改革,精心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授课,邀请海外学者来学院讲学;同时实行硕博连读制度,推动硕博招生改革,为学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打下根基。在师资建设上,养精蓄锐,为青年教师提供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大力选派和支持他们赴国外名校进修;同时,远赴北美招聘,高薪聘请海内外优秀学术人才加盟学院,全面提升厦大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努力扩大厦大经济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洪永淼目前正在与国外著名经济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学术带头人联系,商讨共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努力促进厦大经济学国际化的同时,利用这些合作研究渠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经济学家。他还聘请了蜚声学界的5位海外经济学家(包括两位经济学诺贝尔将得主和一名克拉克奖得主)作为研究院的学术顾问。
不到一年时间里,研究院先后举办了由海内外知名学者主讲的33场高级经济学系列讲座。2005年暑期开办了计量经济学国际培训班,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拉克奖获得者杰瑞・赫思曼(Jerry Hausman)和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期刊主编萧政在内的5位知名海外学者轮流讲课,开创了1980年颐和园培训班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一次计量经济学培训活动。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很快促成了美国最大软件公司SAS与学院之间令人瞩目的合作,共同成立了厦大SAS计量经济学卓越中心。2006年年初,研究院又与厦大经济学院共同出资兴建了“远程实况国际报告厅”。该报告厅可以进行异地远程教学,并可
实时转播厦门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三地的经济学国际学术讲座。与此同时,学院还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承办教育部2006年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是今年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中两个经济学暑期学校之一。2006年4月初,成功举办了“宏观计量经济学国际会议暨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研讨会”。洪永淼邀请了2003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爵士,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理论》《Econometric Theory》主编彼特・菲利蒲(Peter C.B.Phillips)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宏观计量经济学家出席。同时,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海内外学者云集厦大,共同探讨宏观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作为厦大85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这次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会也成为厦大经济学科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契机。
另外,针对行政办公系统,洪永淼大力推动远程网上办公设施的建立,用以解决研究院工作人员经常面临的异地异时办公的困难,并创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高效行政服务体系,为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旺盛精力+严谨作风
当一个人“超级”旺盛的精力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也许,我们只能从研究院的成功运作与洪永淼个人的学术成就两方面去寻找答案。
洪永淼与厦大签订的合同是每年工作3个月,而实际上,他每天花在研究院的时间远远超过8个小时!虽然大部分时间他人在美国,但研究院的工作却不能搁下。每天早上八点研究院工作人员上班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他也同时“上班”,他主要通过网络音频与工作人员在线联系,随时处理问题。碰到比较棘手的事,下午上班时,工作人员往往还要向他请示,而每次打开网络音频,他们总是发现洪永淼还在线,根本不必担心找不到他。其时美国东部已是深夜凌晨时分了。
由于研究院刚成立时的人手有限,在2005年夏天3个月的时间里,上至目标定位、国际交流的各种联系,下至工作人员的招聘选拔、外事宣传的具体落实……事无巨细,他都争分夺秒,亲历亲为。研究院立足于国际化办学,与海外的学者联系特别频繁,洪永淼担心刚招聘来的秘书不熟悉国际规则,所以邀请函他都亲自过目,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至于重要的信函,他都亲自拟定。他说,这些虽是细枝末节,但细节也不能含糊,细节上出了问题,也会给研究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每次从美国回来,一下飞机,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直奔经济楼的办公室。他的前脚刚踏进办公室,后面的人就接踵而至,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桩桩事情处理妥当。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根本顾不上什么倒时差。而这种工作作风,也深深地感染了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并蔚然成风。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行健不息,止于至善》。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弥漫着的理想与追求的青春岁月中,在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师院校园里,我已经走过了近三载的历程。
回首我的大学生活,应该说是很充实的,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有勤勤恳恳的工作,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是难忘的三年,更是成长的三年。
三年来,鞭策我不断成长的除了有师长的教诲,同窗的鼓励,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优秀校友的榜样激励着我。
今晚,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一同分享优秀校友的事迹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
大学时光应当怎样度过,这是常说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答案,在得出属于我自己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也曾困惑迷茫,也曾彷徨失落,因为我曾一度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在重塑自我、找寻方向的过程中,我庆幸有这么多优秀的校友为我领航----
还记得刚进入师院时,我终日缅怀过去,为最初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而忧伤感怀,是中文系88级校友斯寒学姐的访谈录上让我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样是陷入无边的失落中,斯寒学姐却从未放弃,她始终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她的坚强与乐观赋予了我的振作动力。我决心不再留恋昨日的风景,我要自己扶起自己,为了最初的梦想,为了曾经逐梦的脚步。
于是,我怀揣着沉甸甸的梦想开始了新的旅程,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毕竟是曲折的。每天的忙碌似乎没个尽头,前行的路上也难免遭遇挫折与打击。疲惫不堪时,我会以政法系96级校友林莉学姐的话告戒自己:“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要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端正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成功就会在眼前。” 这番话总能使我的心中增加几缕阳光。的确,怎能因为一些事而羁绊了追求梦想的勇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停止前行的步伐。
走过了大一时的消沉与失落,经历了大二时的冲动,转眼间,我来到了大三,是思索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了。当我游弋在时光的消磨中而茫然困顿的时候,我读到了中文系80级校友严前海博士在不惑之年坚持考研的事迹,他的锲而为之,勇而为之的无悔追求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定与执着!他让我意识到身处在这个伟大的资讯时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真正自由地飞翔,在飞翔中收获人生的壮丽风景。
一段段经历,波澜壮阔,激励着我们;一种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着未来。
成功者的风采已在学子心中长留。这,就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一次次的解读,一次次的冥想;这是怎样的一种追求呢?这种锐意进取的姿态折射出了我院宽容博大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励着我们年轻的学子富于梦想、开拓创新;引导着我们用心去欣赏师院的每一个回荡的声音。
古人之词章、考据、名物,今日的文史和科学,均为具体学科,然则这些皆为小学,不足居以自傲,这些背后之道理,实则一“大学”既已囊括之。故古人称其他学问为小学,而称这种天人之学为“大学”(古之“大”,读“泰”,极之意)。
《大学》与《中庸》每书的第一句皆为核心的思想,在我看来,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皆为两书的核心思想,其后文皆围绕第一句展开论述,故当深入探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明德”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以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对于“新民”解释道:“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对于“止于至善”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注释的意思大致如下:大学的道理,在于要明白那种所谓的明德,明德的意思是人之最初那种与天地万物相通之灵性,人的这种灵性本来就得于天地,但因人后天之气禀和私欲所遮蔽而昏暗不可见,但是这种灵性一直存在着,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因此学习的人要除去遮蔽,达到这种灵性(明明德)。人在认识到这种人本来的灵性之后,还要帮助其他人返回这种人本有的灵性,并在达到这种灵性之后不再迁移,再次继续为人欲等物遮蔽。
《大学》接下来的各章围绕如何明明德,从具体的方面着手,归纳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正心、诚意均为返回人之明德的关键,但要正心诚意则需先格物致知,照此理解,格物当最为重要,然而格物部分的古代文字遗失,其大意,朱熹引录程子之意补录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在此逻辑中,格物当成为明明德一个唯一先决性的条件。
《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其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朱熹解释大意是:天化生万物,将不同的性赋予不同的人物,因此每一人物皆有其独特的天命之性,遵循这种天所赋予之性走下去就是一种道路。而这种每个人物的天命之性是完备的,是每个人或物能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契合点,学者“于此返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至于如何能回归天命之性,《中庸》提出了两条路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承认除了《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之路径而外,也承认直接体悟天命之性的路径,而《大学》则只承认格物致知的路径,这是《中庸》与《大学》的一个区别。
当然,《中庸》中“天命之性”与《大学》中的“明德”当是一个意思,只是在不同文本中名称不一样而已。为进一步理解“明德”和天命之性,我们可以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关于“whole being”论述以及《赫拉克利特残篇》logos的思想进一步阐发。
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整体whole being本是完满的,但人很难触及这个整体whole being,因为人的理解往往都是在whole being基础上向特定向度的展开,因此这个whole being很容易被遮蔽,而人类之历史即为whole being被遮蔽的历史。③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自logos而来,最终又复归于logos,当然在赫拉克利特心中logos是“ever-living fire”(永恒的活火),人之内心最深处实则与万物相通,都来源于logos,然这这种内心深处是一种幽暗之存在,常人很难体悟,其著述涉论这个问题时因常人不能理解,故而认为此种描述极为晦暗难解,称其为幽暗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解释赫拉克利特的logos时,用了dunkheit(德文,意为“幽暗”)一词。④
西方哲学中的logos,本有两个路径,其一是聚合、涌现,这条路径即为physis,中文翻译为“弗西斯”,赫拉克利特之路就为弗西斯之路,另一条路径则是分散和运动,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背后的动因等,这就是后来亚里士多德所确定的metaphysics之路,即形而上学之路。在古希腊的时候这两条路径本来同时共存,但到亚里士多德之后physis路径断绝,就只有了metaphysics之路,今日西方学术之格局正是此在此路径上确立下来的。今日的学者因受metaphysics思维影响,形成固化思维,反而会对physis之路陌生甚至反感,在思想还没起步时,就已被metaphysics固化,因此人们已经很久没接触physis,也很难理解physis。实际上,physis在古希腊人那里,是“自然而然”、“本性”的意思,后来罗马人把physis翻译成nature一词,就成了与人对立的“自然”,人与物分开,如今的自然研究,实则是罗马之后高度人化、纳入人之大科学梦中的自然,已经没有古希腊那种原初的人与物交融为一体的自然(physis)了。中国古人对于physis的思维自然熟悉,然而晚清民国以降之中国人感受欧风美雨之后,整个知识体系被西方之形而上学替换,今日之中国学者实则已经从本质上西化,而且这种西化多是学习近代西方,对西方之古典源头并无深入研究,因此在思想上同样被固化在metaphysics框架内,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思想出发点,因此很难理解古人思想之真正奥义。此当然不是在单纯批评中国目前之学术思想,而是经过这种自我反思,才可进入思想之真正源头,我想《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是此番道理。中西源头的思想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其实是类似,或者说是相通的,从文化层次看中西当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然思想则是超越于具体之文化的,我们可以说因中西思想也皆自本有而来,当然可通,而且也正因此,不能随意评价中西思想谁低谁高,中西学术思想之汇通,不可以中解西,也不可以西解中,两者当在“自本有而来”(Eerignis)的地方相互汇通。(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注解:
① 本文因行文试图采用古人之方式,故不加现代学术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等部分,唯引文当有确切出处,故引文在适当地方加注释,标明原文出处及版本。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本文所引《大学》《中庸》原句均出自这个版本,故后文不在赘注。
[关键词]《大学》;三纲;朱熹;至善
西方领导理论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即特质轮、行为论和权变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领导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然而,领导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客观的纯粹的技术。中国的领导哲学有两个分支,即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内圣外王”。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大学》之中。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领导理想和实现这一理想的根本路径,这个理想就是“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现这一理想的路径就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观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都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性。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孔子的思想体系,以及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对儒家领导哲学的“三纲”进行重新阐释,以发现孔子思想真正的精髓。
一、明明德
明明德是儒家领导纲领的核心,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与“德”合成一个名词,即“明德”。什么是“明德”?曾子在《大学》中引用了以下文献给以说明: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这段文字中,“克明德”之“明”是动词,明德不是一个名词概念,“克明俊德”之“明”显然也是动词,只有在“顾天之明命”中,“明命”似乎可以等同于“明德”,因为从赋予的角度说是“命”,从得到的角度说就是“德”。然而,曾子最后的总结是:皆自明也。曾子这里的“明”其实是“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动词,使……显明的意思,他根本没有阐释“明德”的内涵,或者说,曾子把“明德”理解成了“德”,即世俗的道德。后来的孟子主张人性善,应该就是从《大学》中受到的启发,既然道德是上天赋予人的,说明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从“明德”到“德”的演变,一字之差,毫厘千里,孔子的人性观及其自我超越的根据就荡然无存了,孔子的思想就从人的终极超越沦落为世俗道德的完善了。
朱熹对明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末尝息者。故学者当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朱熹认为,“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明之也,“明德”是一个名词,是人先天的德性,人的先天德性本来是无所不明的,犹如明镜照见物体,纤毫可见,毕竟真实,所以称为“明德”。而人的先天“明德”,受到了人欲的遮蔽,使本有的“明德”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人欲就像镜子上的灰尘,遮住了镜子的本性,使镜子不能起到照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德”的丢失,朱熹说,本体之明从来没有熄灭,只是我们迷惑于物欲,遮蔽了它的光明,人生的价值就是“明明德”,“以复其初也”。
南怀瑾先生批评了朱熹关于“明德”的观点,并且指出,朱熹对于“明德”的解释,实受道家和佛教的影响[2]。的确,朱熹对“明德”的阐释在四书中是不能直接找到任何依据的,考察道家与佛教的相关文献可知,朱熹虽然反对佛道思想,可是他的理学与其说是对孔孟的直接继承,不如说是深受佛道思想启发下对孔孟的改造与发展。把人的本性比喻成明镜,朱熹之前,道家与佛教早已为之。
先看道家。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3]鉴,即是镜子,玄鉴,玄妙的镜子,比喻人的本性或者说本心,此心没有受到污染之前犹如明镜一般,无所不知,受到污染之后,光明就被灰尘遮蔽了,“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就是擦掉镜子上的灰尘,使其一尘不染,恢复其本来的光明。
再看佛教。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立六祖,要众位弟子阐述自己修道的心得体会,择其透彻者传授衣钵。大弟子神秀受师弟们推举,作偈一首,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忽使惹尘埃。”五祖一看即知神秀未能明心见性。慧能不识字,听他人朗诵神秀的偈子,心里知道他没有得道,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五祖认可了慧能的悟境,遂传其衣钵。在禅宗的这个故事里,神秀用明镜比喻人的本心,认为这面明镜已经沾惹了很多灰尘,需要时时勤拂拭,慧能则说,镜子本来就是明的,根本没有什么灰尘需要拂拭。五祖心里知道,神秀尚在修行之中,还有需要修行的,而慧能已经到达彼岸,已经悟道,心里一尘不染了。
可见,以明镜比喻人的本心是中国儒释道三教的传统,朱熹的阐释并不牵强附会。先秦时代,儒道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况且,孔子曾经师从过老子,对老子思想的领悟不见得比庄子差,只不过孔子是以出世的境界积极入世,庄子则一如老子,积极入世以拯救众生出世,所以,从《论语》、《大学》、《中庸》等文献分析,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不是仁,应该是道,道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明德。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阳明认为:“‘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5]人先天具有的德才是真正的人性,后天的德已经受到污染,不明了;能够见到自己本有的人性,就是悟道了,人性就是道;从后天的开始觉悟,直至“明明德”,这个过程就是教化。《中庸》的性与道,即是《大学》的“明德”。
二、亲民
何谓亲民?曾子引用了如下文献予以解读: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朱熹据此认为,“在亲民”实际上是“在新民”。他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6]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见解,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7]王阳明认为,“亲民”就是亲近、爱护人民的意思,明明德者爱护人民,推己及人,使人民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直至止于至善。这也说得通,但是与朱熹整体阐述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只是文字略有不同而已,把握儒家的实质精神,无需斤斤计较于个别文字的差别。
三、止于至善
何谓“止于至善”?曾子在《大学》中阐述道: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从曾子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他把“止”解释为“归依”,即应该以……为标准、为依据。那么,“止于至善”就可以阐释为“以至善为归依”。具体而言,“至善”就是仁、敬、孝、慈、信五者。曾子似乎并没有领悟孔子的深意,首先,仁、敬、孝、慈、信只是一般的世俗的道德要求,说不上是什么“至善”;其次,“至善”与“明德”是什么关系?如果是同一个范畴,为什么前后分为两段说?如果不是同一个范畴,“明德”的层次高,还是“至善”的层次高?最后,就字面意思说,如果“善”是指人的正确的、美好的言行,“至善”应该指至高的、完美无瑕的善,什么才是完美无瑕的仁、敬、孝、慈、信呢?以上这些问题,孔子在经文里没有说,曾子在传文里也没有阐明。
朱熹显然看到了以上问题,他对“止于至善”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他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8]朱熹的见地揭示了《大学》三纲领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止,不仅有归依的涵义,更有不迁移的意思,李一冉直接借用了佛教的术语,把“止”解释为“不退转”[9]。朱熹把“至善”解释为“事理当然之极”更是独具慧眼,对于发现孔子的超越思想贡献非常大。按照朱熹的阐释,所谓的“三纲”就可以融会贯通了,“明明德”指的是拂拭自己心上的灰尘,“亲民”指的是引导人民拂拭其心上的灰尘,此两者都要达于“至善”的境界,亦即一尘不染,到此就可以止步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修行的了,已经到达彼岸了。
注释: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60-65页
[3]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4]慧能:《六祖坛经》)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道法青春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道法青春知识1第1课时 悄悄变化的我
1.伴随着身体外形的明显变化,我们开始进人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
3.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
有时,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4.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5.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6.青春期带给我们什么?
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充满能量,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渴望,感觉生活充满无限可能。
7、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
8.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和对待青春期身体的变化?
(1) 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
(2) 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3)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9.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1) 可以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
(2) 可以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
(3) 可以通过培养兴 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4) 可以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10:青春期带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什么?
①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渴望,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②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有时,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1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发育有什么特点?
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先长胖,有的先长高。
七年级下册道法青春知识2第2课时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1.生理发育是青春成长的重要信号,与之相随的还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变化。
思想使我们强大。
2.我们的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
3.在我们的成长中,与思维的独立性相伴随的是思维的批判性。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批判的精神和勇气。
4.青春凝聚着动人的活力,蕴含着伟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的成长带来无限可能。
5.青春的创造是多姿多彩的。
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6.创造离不开实践。
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离不开劳动和创造。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7.如何理解思维的独立?
思维的独立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而是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8.思维的批判性有什么表现?
(1)表现在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2)敢于表达不同观点;
(3)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 (4)敢于向权威挑战。
“学贵有疑”,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批判的精神和勇气。
9.思维的批判性有什么积极作用?
(1) 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2) 能调动我们的经验; (3) 激发我们新的学习动机; (4)促使我们解决问题,改进现状。
10.如何进行批判?
(1) 要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 的能力;
(2) 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知道怎样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11.社会实践有什么意义?
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给了我们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我们创造的热情。
12、如何认识青春期的创造?
①青春的创造是多姿多彩的。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敢于打破常规,追求生活的新奇与浪漫,开创前人未走之路;我们也会关注他人与社会,看重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②创造离不开实践。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离不开劳动和创造。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给了我们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我们创造的热情。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第二课 青春的心弦 第1课时 男生女生
1.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2.在社会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有时我们也会这样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同学、朋友。
3.男生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
欣赏对方的优势, 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
4.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自傲,也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自卑。
5.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有什么作用?
(1)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异性的 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相处。
(2) 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我们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6.如何做到优势互补?
男生女生欣赏对方优势的作用是什么?
男生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欣赏对方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而且要发现对方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7、怎样正确对待男生女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自傲,也不因某一方面的欠缺而自卑。男生女生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8.男生女生应如何相处?
男生女生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七年级下册道法青春知识3青春有格
1.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3.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创造着我们自己。
4.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5.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例如:不要乱发脾气、随便许诺。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之前和家人打招呼。
加强自我监控,例如:日长零花钱的支出,上网和看电视的时间。
6.如何提高辨别“耻”能力?
(1)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
(2)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
(3)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7.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8.“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怎么做?
(1) 需要我们有羞耻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解,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2) 用行为证明并创造自己,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3) 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9.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2)“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10、止于至善的要求?
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11.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1)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在生活中寻找 “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3)“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12.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
(1)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2)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13、什么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翻检2010年杂志,我们用心发现足以让纤检专业人士关注的有独到见地的论文,再用心编辑、勘校;我们用情去捕捉新一代纤检人尽职尽责的身影,再用情去勾画出他们可亲可敬的动人风貌;我们用渐渐灵敏的触角伸向那一望无际的纤维海洋,再用渐渐灵敏的触角去揭示阡陌深处的质量之核。
纤检事业在传承中发展,《中国纤检》杂志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过去的一年,刊物的模样有了很大变化。可以说,这是体验的一年。经过这一年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更高地竖起了为提升中国纤维质量服务的大旗。而这支队伍经过这一年的实践与历练,也更加明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脚踏实地地行走在纤维纺织行业的大路上,心无旁骛地捍卫“质量”这件事。
捍卫质量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棉白如雪,不染尘埃;或许是,金玉其外,内无败絮;或许是,纤维皇后真正享誉世界;或许是,锦衣不仅飘香,而且是最健康、最绿色……《中国纤检》就是要在“大质检”的旗帜下,在国家质检总局指导和中国纤维检验局的具体领导下,在纤维纺织领域发挥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指导和交流作用,让业界和国人知道纤维制品在世界上什么是最好的;直至有一天也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纤维制品在世界上什么是最好的,然后像皇上批阅奏章那样,大笔一挥“知道了,钦此”。
1、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求知 。
2、学习再学习创新再创新 。
3、学博以明万理,日新而臻至善 。
4、学习为本奋进创新世界之最 。
5、学好仰师度德量力 。
6、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7、学校食堂可真大,干净整洁靠大家,来买饭时请排队,争先恐后真不对。
8、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修德博学,创新奉献 。
11、学习机会不容易,浪费光阴真可惜。
1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13、学道德建设纲要,扬文明行为新风。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5、喧闹在操场,安静在教室。
16、学校是我家,我是其一员。
17、修德积学自省自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
18、修身砺志,博学维新 。
19、修身励志,博学日新 。
20、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
老师一句带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学生们对答:“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诗句),语文课便开始了。这是老师的新花样之一。每天一句古诗词代替一句“老师好”,甚妙!追梦先要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即“物格”(《大学》语)开始。接下来的不虞之事,才是重量级的。
老师才不会效法常规。看吧,教师下令:“最左边六位男士对擂最右边六位女士。”两组成员要对上边的名句发表高见。老师补充说:“观点难分轩轾,各有发现即可。”有几个学生・刚刚还在踌躇,经他这么一“钢”(方言,激励之意),大家便压抑不住内心的冲动。男1号上演;“表达了作者良好的生活态度,乐观处世的精神境界。”女1号登场:“在生活中,要善于交际,使人生因友谊而精彩。”男2号紧锣密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篇》)。女2号立马亮相:“朋友是灯,越照越亮;朋友是茶,越品越香。”……在这争辩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知至”(《大学》语)。
双方掀起的浪潮刚刚消退,老师又问:“唐诗、宋词各有什么特点?”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第一排的一位女生就说:“唐诗砺志,宋词言情。”老师反应也很敏捷,不禁卖弄道:“唐诗让你踌躇满志,献身事业,志在四方;宋词让你感情丰富,儿女情长,乐守一方。”
提起文化,最优先的是《诗经》,其次便是四书五经。而这些都是古代“懵懂少年”的幼教读本。孔夫子“十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篇》),与我们现在的年龄出入无几。此时既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又要做到诚恳笃实,即“意诚”。这样,即使以前学习不好,也无须烦恼。孔子非圣人却似圣人大概是因为他是“止于至善”的一类人。“止于至善”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最高境界。“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篇》)。就算做不到圣人,我们也应该做一个小小的学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的知识面不一定广于学生。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课是学生的地盘,是使学生心灵畅游的海洋,是学生精神升华的助推器。学生“心正”(《大学》语)观点的提出,出乎老师的意料,使大家再次接受古典文学的洗礼。心地不邪僻,品德才会修洁。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如此,才能走进梦想。
闪亮五分钟,语文课已走过了最精彩的一段,一句诗伴我度过完美的一天。
昨天已逝,今天我们又读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