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语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同时,“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
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重激励,引发倾听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心,因此要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言语激励。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也可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荣誉激励。做惯了学生,如有机会转换一下角色,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如,“小小评论家”“小医生”“小博士”等。我在上“爱吃的水果”的口语交际时,先提出:“谁愿意把你最爱吃的水果的形、色、味介绍给同学们?其他同学当评论家,听后评评谁说得好,会评的小朋友我们称他为美食评论家”,结果学生们听得特别仔细,等同学讲完后,争先恐后举手发表意见。有时我还会设置一定难度,让他们把稍长的话再完整复述一遍,当“小播音员”“金话筒”等。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更多时候,激励是在无声中即时即地进行的,它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些细微改变,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种种从内心流露出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有时我“无意”间坐到“听众”席,真诚地和他们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
二、善引导,提高倾听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我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在不断引导中提高其“听”的能力。
(一)课堂引导循序渐进
首先引导学生能够听懂别人简短的说话。最初,课堂上老师提问或同学讲话后,可以问问他们,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你的同桌说了什么或要求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答案再连起来说说等,让学生就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以此引导学生去努力听懂别人讲话的内容并有意记忆,为进一步进行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如在教学《小兔远南瓜》时,由于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想的办法而忽略了听别人的内容,以致生生互动较少,我就设计了一个“你说我听”的活动。先让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另一部分学生听。然后请听的一方汇报:“我听懂了××的办法是……”但双方交际并没有在这一层面上终止,紧接着,汇报者还要征询原说话者的意见:“请问我说得对不对?”促使原讲话的一方也认真倾听,根据汇报者的表述,做出相应的对答。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有了目标,交际的双方不断地发出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又随着交流的需要不断转换,成为真正互动的口语交际。
其次,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听出一些要点,加进自己的思考,尝试对对方的话作出自己的判断。如,请学生听出优点。课堂上,我常会问学生哪儿说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表扬等,提高他们听优点的能力。教学《我们的画》时,一个孩子介绍自己画的白雪公主很有特色,我及时引导学生:“呀!他介绍得真不错,你们发现他的优点了吗?”稍后,有孩子真诚地说:“老师,他说的白雪公主真漂亮,金黄的头发,亮亮的眼睛,和我想的一样。”“他用的颜色好,那个‘渐变色’是美术课里教的。”这时,我又提醒:赞美的话可当面说,受表扬的人也要有所表示。一时间,气氛热烈起来,一方说:“你的声音很响亮。”一方回答:“谢谢,你也说得挺大声。”在你来我往中,听者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说者备受鼓舞,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之间“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
培养学生听出缺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常思考:别人说的话,还有哪些不妥。如果让我来说,我会怎么安排。以期听者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培养规范的听说习惯;说者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培养勇于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有趣的游戏》中,说出有趣是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活动。代表们先在组内练习,小组成员认真听,仔细观察,再提提建议,看还能不能说得更有趣些,要求群策群力,结果,大伙儿都憋足了劲,该听的听,该说的说。有人提议,别板着脸,带点笑容就好了。有人策划,要是加上“兴致勃勃”“哈哈大笑”几个词语,内容一定更精彩。有的商量,那个地方特别有趣,声音再响点。还有的干脆示范起夸张滑稽的动作。在互帮互助中真正发扬了团体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听出异同。让他们听差别不大的话语,如打招呼时“您好”“你好”;诉说心情时“我想去看看”和“我多想去看看”,或内容相似的两段话等,比较异同。能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度,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规范的听说习惯。
(二)课外引导途径广
课堂训练是主渠道,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是训练、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的最大课堂。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走向多元化的生活。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生活乐事。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少儿广播节目,如果我们布置学生回家听,学生一定是十分欢迎的。在检查时,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分层检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他们说说听后的感受、心得,一般的学生可让他们简单复述广播的内容,能力弱的学生可让他们说说记住了几个词语听听说说,延长了听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除广播外,精彩的故事,重大的新闻、有趣的事件都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
听学习内容。让学生听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强化学生“听”的意识,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也可以选用短小生动、浅显易懂的话语让老师或学生说故事,其余听记,要求记得简明扼要,准确无误,以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积累信息。在边听边记中,孩子们的速记能力也会有显著提高。
听自然声响。走出教室,广阔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课堂:莺啼蝉鸣、草长花谢、潮汐的涨落、小鸟的啁啾……引导学生用耳朵,更用心去“聆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再动笔写一写。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结合说、读、写、思种种活动,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
三、贵坚持,养成倾听习惯
常有同学问我:“学英语是不是很要求天赋?”
我那时竟顿住了,两种相反却都可自圆其说的答案,配着各自相关的剪影在脑中闪过。我也许该顺着他的眼神和流行的成功哲学以及可以预见的自我满足感,给他描绘自己少时遭天命不公乃至口齿不清,而后奋发图强而勤终补拙的似水流年。但我居然走了另外一条路线,我缓缓说:“不仅要具天赋,而且要求从幼时学起进一步开发天赋,但这些只是你的起点,你现在要做的是在起点与目标之间划一条尽可能精彩的弧线。”
还在大学的时候, 经济学基础课虽牵强人意,自己却深受其思维方法的影响:过去的投入是已经沉落的成本,你需要的是利用现在争取未来。也许这种理性也会同样折射在其他学科上面,正如基辛格博士所持的论调那样:对过去的肯定是一种现实态度,而政治的任务是要塑造它。刚才给予那位同学的回答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理性的鼓励。学习英语认识到天赋的力量是现实的,而在这基础上的捷径只能是一种理性的捷径:
在体验中思考,在观察中总结,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方略
首先,设定短期目标作为突破重点。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漫无目的学习的同学往往进步不大,而集中力量首先突破一点至关重要。以口语为例,短期内全面提升口语有很大难度,甚至不同语体的口语要求截然不同(比如日常对话体用词比起演讲体就简单随意很多),但是如果短期的目标只是一场面试,一次演讲或者商务谈判,则完全可能有捷径可寻。我还记得大四时参加哈佛肯尼迪学院在上海的面试,由于准备时间很短,让我着实尝试了“速成”的滋味,在两天时间内反复锤炼对自己教育背景,公共服务经历和职业目标的阐述,特别是一些面试模块化的词组句子,在面试时收到很好效果。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其在学校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探究式教学的整体发展时间并未超过百年。在二十世纪之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将科学看做是知识的组合体,学生应当通过直接的教学来学习这些知识。而在二十世纪初,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LevSemyonovichVygotsky,1896-1934)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就曾分别发展出一套认知发展理论体系来描述儿童的认知过程,他们都强调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将教育概念化,让儿童把来自生活经验的概念相结合,从而使学习发生意义。1910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提出探究式教学这一理念,主张从实践中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但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对这一过程逐渐形成主体的诠释是关键。基于这个原因,杜威亦指出培养出学习者的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经验’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究式教学逐渐形成科学教学的趋势。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学家约瑟夫•施瓦布(JosephJacksonSchwab,1909–1988),他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观点,把课程看做是“实践的艺术”,如他所说:“课程不是在教室中产生,而是在比教室有更多事情去做的教室围墙之外有气味、有影子、有环境的,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的场地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将科学视为知识体系,并将科学直接灌输给学生,它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讨论与操作的机会,使其透过自身的经验,体会与学习到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技能。它是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途径。表现方式为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主要过程为“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释资料———解决问题”。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和辅导员,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使得知识在互动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这与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应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口语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随着国际化的日益扩大,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重阅读语法而轻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为在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良好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一直以来,因口语课程有着众所周知的重要性,但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围绕某个话题,教师作相关介绍、学生集中讨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以语言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的听说能力比较滞后,一般被归结为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问题,解决途径是提高学生的背景知识,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句型结构等。近些年来,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统一起来。我们以往的听说课程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这个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三、探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这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是非常相似的。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也许会觉得,既然让学生掌握了其学习的主导权,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就变得没有必要了;但实际上反之亦然,因此,对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来说,仍然是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的。
(一)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与传统的讲授式或练习式教学模式的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应用于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第二,由学习者自己通过英语口语来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解决之道,教师并不会直接提供一个标准的、或者完美的答案;第三,对于问题的回答,学习者必须经过探究的过程,即必须通过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消化,基于事实资料来形成回答;第四,答案的形成必须经过批判性思维的概括和归纳,而不仅仅是堆砌事实资料,学习者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思考、认真总结。探究式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很多时候是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本身非常类似于逻辑推理的过程。仅仅通过观察和模仿是无法真正掌握逻辑推理的,这一智力技能最好的掌握方式是通过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争辩与辩论,加上自主学习,并接受自己对于自己的学习负责。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探究式口语教学的过程始于学生小组对于情景或者问题的讨论,并以小组对于所学内容的反思,以及对于学习过程的反思作为结束。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团队合作也包括了自主学习,还包括了在图书馆中和网络上搜寻资料,有些时候甚至包括对于具有问题相关经历的人员进行访谈或者咨询的过程。常见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对于问题的合作探索。在这一阶段中,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将首次接触到他们将要进行探讨的主题或者问题,他们必须建构起知识储备以达到对于问题的全面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谈论以汇集他们已有的任何知识储备,甚至包括他们的想象力。当小组讨论完与问题相关的所有的可能性之后,学生们必须能够确定下来自己在讨论中未能完全解决的几项内容,并将这些问题细化为各自分工明确的任务。
2.明确分工的自主学习。这一阶段中,学生将独自或以更小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以探寻自己所被分配的任务。在最终目标和时间表的限制范围之内,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并设定自己的目标,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并且决定他们将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的质量。
3.小组复习与回顾。每个学生依次将努力得到的新发现将向整个小组进行展示,通过运用合适的展示技巧,将自己的发现与组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习小组评判性对新的发现和数据进行评估,对于任何新的想法和意见进行辩论,决定这些发现如何能够更好地纳入到已知的知识之中。前期讨论的问题被再次拿出来讨论,以评估已经得到的发现是否能够解决先前所总结出来的突出问题。
4.巩固。经过反复讨论,当学生们对于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内容达成共识并且感到满意,他们就可以开始制定行动方案。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或更小单位都可以为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创造出一个合理的行动方案;或者整个探究小组也可以决定是否制定一个整合化的行动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5.全体报告。在最后这一阶段中,学生们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批判性地评价学习过程。简单地说,主要就是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经历是有帮的,哪些是出现了差错的,为什么会出错?这一学习经历如何改变了他们,他们还可以做出哪些改变?
四、结语
口语教学可以对学生产生良性的刺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译的应用能力,对于那些会听不会说或者会说不会听的学生来说,是纠正这些错误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教师使用口语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在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2.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
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来进行训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而巧妙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好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这种压力。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的优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满足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又优化了教学环节,节约了课堂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压力变成了趣味,寓教于乐。
3.精心设计分组活动的内容
在组织小组活动为主的口语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练习英语口语。教师要营造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的模拟环境,灵活运用教材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精心设计剧本,科学地进行编排,总的要求是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活动的内容和难易程度要适当。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
口语交际一般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场合,对方要讨论的问题都是随性而发,一般难以事前进行准备,说话者没有计划,没有准备。由于情景的不可预测,会常常出现尴尬的局面,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具有一定的交际策略能力,解决随时可能碰到的困难,避免交际失败。比如当某个词实在想不起来或者不会说时,可采取转化论题、用同义词代替或借用其他表达方式等策略绕过这个语言障碍,保持良好的交流。
5.重视英语母语文化教学
不同的语言母语国家,都存在着语言文化差异,要想学好该语言口语表达,就必须消除这种表达障碍。口语学习是了解这种文化差异,特别是日常交流文化差异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学习,可以学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情境下,英语语言的特殊的表达方式。比如:YoucannotexpectthemaninthestreettoenjoyBeethoven’smusic(.你不能期望一般人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比如Heismyfineweatherfriend(.他是我的酒肉朋友)。
6.重视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用口语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的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我们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在生活中践行口语交际能力。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现状分析
(一)口语交际培养意识淡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2]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口语教学是最薄弱的环节,存在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对下降的趋势,目前仍停留于重视呼吁阶段,口语交际教学实践并未真正展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本质内涵、价值取向、教学形式等不够重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停留在知识教学的范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点子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较缓慢。
(二)口语交际培养方式单一。
现实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口语交际培养在每一节课中的渗透,而重在字、词、句及课文内容等知识点的传授。有的教师会把口语交际课上成“看图说话”课,指着书上的插图一句一句向学生询问,这有悖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无疑削弱了口语交际应有的“交际性”。
其实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应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此。如对于写景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解说词或借助挂图、课件介绍课文中的景点,还可接受其他同学对景点的有关内容询问,使学生在有趣的“游览”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侃侃而谈中体会大自然的壮丽。
二、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设计
(一)练交际能力于具体情境之中。
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每分钟都应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在每次语文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交际的本领,教师的课前准备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应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交际心理,结合课文给学生创设听说互动的交际情境。
1.巧用图画,再现情境。
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以便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如教《夏夜多美》这课时,可用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并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扬起想象的风帆,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物陈设,演示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3]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实物展现,能最快吸引学生的眼球,能让学生最快进入观察,急于表达。如教学《小兔运南瓜》这课,老师抱着南瓜走进教室,同学们看见都会说:“老师,我帮您。”而此时老师顺势说:“为什么你们觉得我需要帮忙呢?”同学们回答:“老师都快走不动了,脸都红了。”“说得好,那现在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怎样不费力地让南瓜再回到办公室。”这样同学们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老师要求同学们小组讨论办法,并在课堂说清楚,选择办法最好的组来完成“送南瓜回家”的“光荣使命”,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积极讨论,争相发言。通过生动情境的创设,学生想说、敢说,有话可说,实现了教学目标。
交际情境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新课程标准上列出了许多创设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整体性呈现情境,让学生在这些创设的情境里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这样他们自然想要说话,有话可说了。
(二)练交际本领于生活之中。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4]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
1.在学校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
学生在校时间至少有六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学生之间要发生许多的事,这就是进行交际的契机,教师要注意引导。班级活动中,让学生献划献策,都要求用语言准确表述,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下课时,鼓励学生多用语言沟通交流,如针对上课时不明白的问题与老师交流,同学们之间有了矛盾,在解决矛盾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经过,表达各自的思想,期间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口语交际隐身于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此时的我们要扮演角色就是倾听者、引导者,抓住每次让学生实践交际能力的机会。
2.在家庭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让学生实践交际能力的机会延伸到家里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要求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父母亲听,内容不限,可以是班上发生的,校车上发生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等等。这对于内向的孩子也是一种锻炼交际本领的有效途径。交际的时间跨度大了,不再局限于学校;交际的面广了,不局限于个别人;交际的内容多了,不再言之无物;交际的话题多了,不再言不由衷。
卢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中。”[5]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要遵循新课程教学的诸项要求,再也不能人为地给学生设置“枷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教学势在必行。口语交际也必须与社会、与家庭相互沟通融合,让学生在这种大语文的氛围中实践对话的乐趣,让学生从诸项“枷锁”中脱颖而出,收到事半功倍的口语历练的效果。
3.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
在教学中组织适合孩子们的有趣活动,让孩子们在一个愉快的活动中自然交际,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言之有物。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6]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教师应该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包括:①考察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②服务活动。如组织慰问、做好事等活动。③联欢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使他们在每一次社会交往实践中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交际。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要求: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1.有序观察,按序交际。
学会观察,特别是学会有序观察是学生顺利交际的一个基本方法。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积极性。教学时可根据不同课文,按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根据问题去观察了解,再在课堂上讲述。这样的教学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的观察、记忆、思考,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说,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感受到表达成功的愉快。也可培养学生养成有序观察、认真思考、按序交际的好习惯。
2.认真倾听,灵动交际。
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应不忘引导学生学会听别人说话,认真、专注,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以便能对别人的话及时做出反应,灵动交际。在口语交际课中进行听听说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培养他们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如《保护有益动物》一课,可引导学生将思路引向生活,启迪他们回忆哪些小动物对人类有益,怎么有益和自己是怎样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当某个同学自述时,要求其他同学们认真听,还可提出问题,学生在这种双方互动的交流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听说态度。
3.清楚表达,出色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形成轻松、自由的交际心理,让他们多点时间,尽可能多地表达。在训练中有技巧地处理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让他们形成清楚表达的能力,养成清楚表达的好习惯,在一次一次的训练中出色交际,在交际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乐于交际。
总之,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对小学生多种能力的依托和促进,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口语交际课的继续研讨是必要的,口语交际课的模式应是千变万化的,交际能力的训练应是长效的,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应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实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5.
(1)语言环境的桎梏。第一,我国绝大多数学生从婴幼时期所接触的都是纯汉语环境,对他们的语言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二,我国学生大多是在中学时期开始学习英语的,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应试教育对他们的英语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三,很多大学开设的口语课程课时比较少,而学生们在课外用英语交流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的,这种封闭的第二语言教学环境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发展极为不利。
(2)大班授课的缺陷。近十多年来,大学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甚至翻了两三倍,而教师队伍建设和其它教学设施建设都未能及时跟上,这就造成了班级人数的扩大,以及很多课程不得不合班上课,也就是大班授课。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与实践,而这种大班授课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纯正的英语口语,并参与口语实践,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
(3)训练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否则课堂教学要么就是松散无序,要么就是单调乏味。传统英语课堂虽然有少量的口语训练,但是这种训练只突出单纯的模仿与复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下,每个班级的人数都远远超过教师的课堂可控能力,这使得口语训练只能满足少量学生的训练需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广,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意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开始提高口语教学效率,但由于教师缺乏对口语教学进行整体指导与规划,以致于口语教学现场普遍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因此,即使教师开辟了第二课堂,布置了课外练习任务,但是教师在宏观把握、学生监管上存在较大问题,以致于课堂教学只是学生消磨时间的场所而已。
(4)英语口语课堂环境和气氛比较紧张。英语口语课堂应该是轻松愉悦的,紧张的课堂气氛和环境会让学生感到畏惧,而不敢开口说英语。对英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而言,当众开口说英语往往会对其产生比较大的压力,这将直接影响其英语思维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口语产生恐惧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说英语,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畏难情绪,英语表达越来越困难,这不仅不利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能适应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语言学习需要以接触大量的英语材料为基础,并运用材料参与实践。在我国,大部分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仍然采用汉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输入极少,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也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模式,不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以致于英语教学也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英语听话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普遍采用终结式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采用何种手段攻克自身英语口语不足都缺乏研究,以致于学生仍然用汉语思维学习英语口语,所以,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总是得不到显著的提高。
二、交互式教学法的简介
它指出,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给学生提供可接受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吸取其他语言教学法的经验和优势的基础上,交互式教学法提出围绕语言功能的相关任务而展开教学,将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指导学生自我提问、总结、澄清、预言等步骤来监管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教师的教不断与学生的学融合起来。
三、交互式教学法对解决英语口语教学问题的帮助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英语专业形成一个日常交流使用英语的大圈子,在每个班、每个寝室及每个小组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交互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激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形成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关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养成用英语来交流,用英语来思考的习惯,逐渐淡化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对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师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因为,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一个班有三、四十人,多的有五、六十人,甚至更多。面对这么多学生,教师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可想而知会是多么糟糕。这时交互式教学法就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化整为零”,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团队,这样就把大班授课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团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了英语口语课堂灵活机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时间,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效果也要好很多。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安排符合小学这个年龄段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融入其中。小学阶段的游戏种类繁多,例如开火车问答,看口型猜单词,同类词头脑风暴等等,都是英语课堂中常见又易操作,不用借助多媒体就可开展的活动。另外,运用朗朗上口的有节奏感的chant也不失为一个操练词汇和句型的好方法。如,教完描绘人物体型特征的单词后,结合教授学生各门课程教师的特征,可以编一个chant:OurChineseteacherMr.Yangisstrong.OurmathteacherMissChenisfat…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小组自编一个新chant,并在课堂中进行现场表演,看哪组学生编得最流利,用词最恰当。当然,学生仅仅在课堂中教师创设的交流情境中使用英语,生命力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需在课堂之外创设更多的机会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交际,如组织唱歌、英语角、表演短剧、给图片配音等内容丰富、又符合其年龄特点和需求的活动。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布置一样“课外作业”,回家教爸妈新授的单词和句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家长们的普遍反映,这种特殊的作业形式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热忱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增强学生“说英语”的信心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积累的英语词汇量有限,语法知识欠缺,而语言习得过程从本质上又是一个不断反复“假设———验证”的过程,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肯定他们在英语学习、表达上的点滴进步,给予他们多些宽容与鼓励,不断增强他们说英语的信心。如当学生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时,教师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打断学生,纠正其错误,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更加难于开口。在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都能帮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大声地开口说英语。教师应多用积极正面的话语来引导学生,如:Su-per!/Good!/Wonderful!/Youcandoit!/Tryagain,please.等,并配合恰当的神情和动作,来不断加强学生“我可以”的自我意识,激发其思考与表达的欲望,进而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比如,在一节单词新授课上,我请了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来示范朗读单词,她非常紧张,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两只无望的眼睛透着对自己的否定。于是,我微笑着转移目标,请了班上一位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学生作朗读示范,并用鼓励期待的眼神引导她,示意她大声准确地朗读。终于,她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班上同学在我的示意下报以热烈的掌声,她也由此获得了极大的鼓励与自信。此后,我每堂课都给她至少一次的表现机会,她也在不断训练中树立起了战胜自我的信心,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三、提高教师“说英语”的能力
从人类语言习得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人类从出生开始到能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先会牙牙学语的说话后学会认字的。学第二外语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应该先从学英语口语开始。而国内的英语教育大部分是从读写的书面语言开始的。我们都能认可的是,日常交际的用于和书面语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日常交际用语只需要完成彼此交流的目的,随意性很大,而书面语或是官方用于要求重视语法和文字的使用规范。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以延续基础教育的应试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习者能自由使用一门外语和人进行交流沟通,而更多的是通过各类过级、过关考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最近几年针对英语的实用性采取了很多改革,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各大高校从硬件设备方面进行改进,在外语教学方面引进了很多媒体设备,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外语教学的进步,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大部分的程序都如出一辙:都是遵照预习、讲解单词语法、阅读课文、课后作业、复习这一程序执行。利用多媒体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外语的使用环境的机会变多了,而学生很难有机会有效地进行听说训练。教学的结果是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听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受到了抑制。因此,在高校,口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利用任务型教学法推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
(一)利用任务型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高校英语口语的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各种形式多样的任务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特殊的形式可以包括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展现形式展示与任务相关的图片、故事、小电影等实例来创设仿真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实际水平等方面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各个组都能参与到每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去。让全体成员都能利用自己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参与讨论和进行展示、表演。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加强和巩固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和实际应用技能的提高。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主动完成各类老师提出的由简到难的各项任务,以此巩固语言运用能力,习得英语口语基本知识,并能更加直观和深刻地理解任务主题,完成英语口语训练,以实现教学目的,养成学生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的程序进行。在设定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任务的主题要与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顺序逐个完成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小组活动和讨论中去。每个小组的组员之间针对相同或是相异的任务进行合作和讨论。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观众,而不是一个指导者。在任务后,每组选派出代表同学针对本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性发言,表明本组同学针对某一问题的态度、达成的一致意见和得出的结论,或是对于某一特定任务通过表演、讲解、对话等形式进行表现。
(四)评价总结实现知识的提升。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评价,针对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评价的过程既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也包括教师点评等几个环节。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总结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更可以对任务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加以说明。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它要求的面广了,标准也提高了。笔者多次听了口语交际的教研课、观摩课,对照《标准》的精神,深感口语交际教学不容乐观,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进入了某些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1.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偏离了学生生活,只注重趣味性,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比如有的教师喜欢以动物为支撑点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可是,学生对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某些珍稀动物,学生连见也没见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把口语交际变成普通的看图说话,丧失了课堂的生机和灵气。还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可事先没有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语言缺乏真诚,显得空洞、虚假。事实上,没有真实的说话情境,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没有说话意愿,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犹如无米之炊。可见,恰如其分地选择交际话题,是实现口语交际的前提和保证。
2.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交互性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有很浓的说话训练课的色彩。特别是说动物的口语交际课,其操作程序基本分如下三个阶段:(1)录像导入,形象感知。(2)回忆图像,口语表达。(3)选择几种动物,创编故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人说一句,那人说一句等,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都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没有互动和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
3.口语交际只局限于优等生,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在口语交际课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很多学生说话不规范,或根本就不会说话。(2)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不敢说。(3)教师的调控技巧不够,让部分学生牵着走,有些学生一连发言好几次,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参与的全体性,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4.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
随着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不断形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作为言语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已被广为认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也比比皆是。可是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设计
1.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交际的话题
(1)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源
在课标教材中,每单元都设置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我该怎么办》等等,富有童趣而且贴近儿童生活,是很好的交际话题。但这些都是在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的,每单元只须一至两课时,这样必定会使训练面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
①从课文的对话入手。课文中常有不少的对话段落出现,而教材收集的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能受到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如《夏夜多美》一课中,小动物的对话较多。
“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快上来吧!”
“谢谢您,睡莲姑姑!”等等,都是些很具生活化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与人对话的过程。
②从补白课文内容入手。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如《别说我小》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你别说我小,我会擦桌把地扫。”现在许多孩子在家里都遇到过想做事而妈妈却不同意的情形。我马上抓住时机,让孩子们想想这时你可以对妈妈说些什么。有的说:“妈妈,您白天上班累了,下班后还要做这么多事,让我来帮你吧!”有的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能帮你做很多事,我一定能做好的,不信?你让我试试!”还有的说:“妈妈,你打算什么时候才让我做事呀,我可不想做个懒惰的孩子!”
(2)体验生活,丰富口语交际的信息源
①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或适当地布置一些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如布置主题为“逛商场”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逛商场中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颜色、用途等,并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流,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商品的。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说话礼貌,态度大方,听别人讲话要认真耐心,从而切实提高交际能力。
②捕捉灵光,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如果说有组织、有计划的拓宽口语交际话题是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策略,那么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即兴的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增强交际的灵感。比如一次偶然的遭遇,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项令人惊叹的成果,都将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此时,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倾诉欲望和沟通冲动。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一次,笔者在准备上课时,课代表说,上午的生字抄写作业还有七位同学没完成。我来了灵感,以“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同学,你会说点什么”为支撑点,上了一节日语交际课。分三个板块进行:a.对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说点什么?b.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同学对大家说点什么?c.对伤心的老师说点什么?学生说得相当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其中较为基本的有:(1)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2)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转换角色,开展平等交流。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做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3)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社会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问题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4)人景互动。指学生和环境、情境、事件等之间的互动。如《踏青去》一课的教学,以选择春游地点为支撑点,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自由组建讨论小组,恰当选择理由说服同组同学。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是每组派几名代表陈述理由,并针对其他组的理由进行有力的辩驳,努力说服其他组的同学。教师随机点拨,使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融为一体。三是打电话说服校长,让学生在人景互动中提高交际技巧。课后让孩子们抓住要点,尽力说服其他班的同学们。这样的生生、师生、群体互动,拓宽了学生的交际对象,使学生学会了与不同对象的沟通,提高了交际效率。
3.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交际的欲望,提高交际密度
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大量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际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1)创设情境。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口语交际课要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流。在《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幼儿园小朋友欢度“六一”的情景,再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然后让他们回忆过去,“上幼儿园时,你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对于过儿童节,每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再加上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记忆顿时被激活了,话匣子也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