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儿科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培训总结

第1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此次参加者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的主持人,以及我县没有2011省级立项课题的县直中小学、乡镇中学、乡镇文教室的业务校长或教研主任,由县局教研室刘清华主任带队,同行的还有县局教研室崔国栋副主任、葛卫芬老师,共计五十多人,教育局主管教研的领导陈局长为参会人员送行并强调了有关事项。我校对参会教师在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

二、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成绩喜人。

三、此次会议举办层次较高。

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培训研修班由于与会人员多,全省1000名参训人员在五天内分两批进行培训。第一批培训会上,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勇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我校有关教师参加的是第二批培训。会议由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宋思洁主持,邀请到的专家有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卓晴君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张爱华教授。

四、会议日程紧凑,培训内容务实高效。

卓晴君教授和张爱华教授针对三个开题报告进行现场案例式点评。两位专家的点评,不仅对三项课题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指导、帮助,而且也为我们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卓晴君教授针对教育科研的方法与过程进行了专题讲座。对课题研究开题、中期论证、结题鉴定三个环节,详细介绍了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五、省规划办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有重要指示。

2、省规划办将对在2008年、2012年立项的课题进行检查。

3、2012年,省有关部门将对这次审批立项的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进行省级检查,予以督导评估。

4、河北省将进行省级“教育科研先导示范学校”评选,“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评选。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感到获益非浅。这次培训形式新颖,内容务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更加深入领会了教育科研的观念、过程与方法。这对于规范我们以后的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质量有着莫大的意义。

我们决心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乘课改的东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监督下,在不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严肃认真、扎实严谨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第2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习带教;导师制;儿科

临床医学生实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和临床实习效果[1]。我院儿科从2012年起陆续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教学任务,为探索适合临床医学生在基层医院临床实习的有效实习带教模式,我科从2013年7月起实施了“一对一”的导师全程跟踪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儿科临床教学传统的实习方式及其弊端

1.1传统实习的组织方式落后

以小组为单位是儿科实习最常用的实习方式;医学生被科教科随机分成平均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各临床科室,每1~2名实习医生跟随1名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工作,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导主要由科教科或教学秘书负责。师生之间很难深入了解,沟通效率差,教师难对学生进行管理。

1.2实习带教质量评价标准不一

医院没有针对带教医师与实习生建立齐全的制度,没有统一的进行带教效果的评估与考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评教评学制度,使得带教好坏没有约束力,教学结果不够理想。

1.3临床医师带教热情欠佳

实习带教教师承担医疗、科研和教学三重任务。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加之近年来实习医学生人数日渐趋多,一名医师同时带数名医学生的情况较为普遍,老师对教学疲惫不堪;另外有的医师由于资历浅、缺乏带教阅历,表达能力欠缺等因素对教学不主动,带教热情不强。

1.4临床实习带教方式落后

过去的“填鸭”式讲解理论,或是走马观花式的义务性带教,实习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口头上的理论教条,实际的临床操作极少[2]。老师没有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际演练和纠错,不利于培养实习生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目前带教的需求,导致儿科带教效果明显减弱。

1.5实习医学生学习能力欠缺

许多实习生初次步入真正的临床工作中,感到惶恐和不适,缺乏自主学习观念和有效的方法,对参与带教持轻视和抵触态度;部分同学认为临床带教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今后的工作影响很小,仅是被动地在教师带领下进行查房,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来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剖析与处理,由于很少主动接触病患,无法理论联系实际[3]。

2我院儿科实施导师教学策略

2.1制定导师资格条件

(1)导师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学术道德端正,医德医风高尚,热爱教学工作,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2)临床业务能力强,学术造诣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实践教学能力;(3)具备10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4)儿科疾病诊疗经验及授课经验丰富,演讲能力较好,可对案例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5)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熟悉儿科学专业国内外研究动态;(6)由本人申请,经儿科教研室讨论无异议后,通过多级考核,上报科教科同意方能成为导师;(7)有参加省市级或以上教师资格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优先考虑。

2.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每位导师指导1~2名临床实习生,导师在实习期内指导实习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定期与实习生交流沟通,对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困惑,进行指导;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心得体会以及临床实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发掘教学思路,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工作,实习期结束导师对实习生进行评估及考核。

2.3入科培训

每位学生除了参加医院层面的岗前培训,还要参加儿科教研室组织的入科培训,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介绍科室的基本设置和实习规章制度,儿科常见的病种和诊疗规范,科室的医师职称结构和导师简介,了解导师的临床与教学工作能力情况,为接下来的导师见面会打下基础。

2.4培训方案及评价方法

制定严格的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内容包括科室相关所有基础操作技能。实习过程中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教学小讲课、教学查房;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意见并向导师反馈,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档案,根据定期考核结果随时记录更新,采用学生考核教师评价表及理论和技能考核表(技能操作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导师制的实际应用效果[4]。

2.5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制定学生用教学记录评教表,建立评教评学机制,将实习医师导师的职称晋升、评先进相关事宜与学生座谈会及出科考试成绩情况结合,每学年进行考核;此外对带教优秀者适当给予经济补助。

2.6导师制的质量监控

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师生共同参与监控标准的制定过程,保证所制订的标准能有效推广。明确导师和学生责任,强化临床导师责任意识,加强对导师的带教培训及进修,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做好反馈[5]。

2.7儿科实习医师导师制的阶段性成绩

我科自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以来,“重医轻教”现象明显改善,医师参与教学工作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实习生出科技能和理论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实习结束前的全院性技能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对老师的评价质量及对儿科医疗工作的认同感明显改善,工作方式明显有亲和力,积极参加附属医院举行的实习技能操作大赛,成绩斐然;2名医师获得院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2名老师获得优秀带教老师;儿科教研室连续两年评为“优秀教研室”称号。

3总结

第3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1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这样一个特殊科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作为儿科医室的护理人员也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外界压力,如何能够为儿童患者提供最贴心的照顾和服务,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是当前众多儿童医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重庆当前几所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提出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一方面,由于医院对护士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护士大多时候仅仅是按照医嘱,很少主动的去贴近儿童患者,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病情变化,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没有主动服务意识,这是造成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小,大多没有独自行为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时不能清楚表达疼痛变化,家长有时也不能24小时陪同,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照顾和关心。而现实情况是护士们通常没有去履行这一职责。

2.2缺乏竞争机制,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护理工作管理模式落后,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职称的护士所做的工作基本相同,没有因人而异,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护理工作人员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

2.3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理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护理人员对一些护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将这些信息量化,能够反映护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量化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经验,并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和借鉴,避免以后的护理工作出现相同的问题。而现实是护士及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注重对护理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使得信息化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以上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在于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医院可以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一定的培训,引进国内外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操,加强监督管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儿童患者服务。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带动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信息的意识,学习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处理的技术,掌握将护理信息量化处理的能力。同时,建立信息库,根据护理信息反馈得到的问题,不断的总结和更新经验,方便护理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高管理的效率。

3.3建立儿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是激发员工潜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护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儿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体系,用考核标准体系来衡量护士工作水平,并采取激励措施。考核标准体系需要实现让儿童患者或家属对护士进行评价,护士本人、护士之间的自评和互评,量化考核方法,并由此建立一套奖惩机制,合理的进行公开表扬和批评,使每个护士的工作成绩与经济挂钩。使护士有不甘落后的思想,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

第4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摘要】儿科是小儿生病住院的科室,而以婴幼儿居多.众所周知,婴幼儿因其年龄小,不会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名"哑巴科".儿科嘈杂、零乱,常哭声不断,儿科护士经常接受杂乱环境和婴儿啼哭的刺激,加上儿科平常护理工作量大且繁琐,陪护家长多,目前多是独生子女,陪护家长的情绪常不稳定,心态偏激,激惹性高,加之小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这些均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同样的护理和治疗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成人高出2倍,甚至更高1,因此,多数护士不选择或根本不安心于儿科护理工作,造成儿科护理工作更加被动,压力更大。

【关键词】儿科护士 护理工作 具备素质

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面对只会哭闹而不会表达和配合的小儿,儿科护士除了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有处理应急的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聘用护士占护士比例的60%,其中低年资聘用护士占50%,而聘用护士入学门槛低,综合素质均较低。为了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更好为病儿提供优质服务,使病儿得到真正实惠,加强对聘用护士培训是当务之急,本人将从事儿科护理工作以来,对聘用护士应具备的素质总结如下,供护理同仁参考。

一 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儿科护理工作繁琐,责任心强,家属不易理解,收入低,随时有聘用护士跳槽,为了稳定护理队伍,保证护理质量,除了对每批新进聘用护士进行岗前教育外,还要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她们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只有从内心热爱该项工作,才能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

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病情变化快而急,护理难度大。只有用心,才能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启发他们的思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工作中儿科护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作好本职工作;其次,在工作中要加强责任心,按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再次,在护理操作中要随时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如儿科患儿静脉补液时,液体量少,但步骤多,所以,更应强调责任心。

二 转变观念,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21世纪,客户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服务成为竞争的主体,护士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最直接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素质形象,是病人了解医院的第一窗口。护士应明确,医院没有病人,就没有护士存在的必要,医院就要关门,护士就要失业,护士工作就是要病人满意,病家满意,把病人满意作为护士服务理念和行业准则,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动服务意识。

爱心是衡量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赢得家长、患儿信任和尊重的前提。作为儿科护士既要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更要向慈母一样对待每一位患儿。只有这样,才能急患儿所急,想患儿所想,把爱心渗透到每项护理活动中。患儿入院时,护士要面带微笑,热情主动接待患儿,使患儿有亲切感,消除陌生感。工作中可通过做游戏等方式与患儿沟通,成为患儿的朋友。由于患儿年龄小,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儿科护士要了解和观察其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心理需求。在为患儿更衣、擦洗、喂养、换尿布等生活护理中显示博大的爱心。为了减轻患儿在治疗中的痛苦,在给患儿做任何护理操作时,可以亲切的呼唤孩子的乳名,并关爱地给予解释:“阿姨给你看看,捉一只小虫子……”等精心的去操作。护理人员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及爱护小儿,一视同仁,并要尊重小儿,做到言而有信,与小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护理小儿。

三 加强专项技能和应急能力的培训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服务期望值越来越高,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每个家庭的小皇帝。家长都希望护士为病儿的每一项操作都能一次成功,特别头皮静脉穿刺,而穿刺成功率受病儿的血管的分布,病儿疾病,护士的心理素质,临床经验等因素影响,如果一次未成功,家长就会投诉、埋怨,因此为了提高输液成功率,我们对聘用护士采取一帮一带教,并利用小白兔练习头皮静脉穿刺。

耐心是儿科护士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无法沟通或沟通能力差,害怕打针、吃药,忍耐性差等表现,很难配合护理,这就需要护士有足够的耐心来解释、开导患儿,并且由于患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需要护士有足够的耐心。

四 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培训,提高病情观察能力和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儿科又名哑巴科,患儿是有苦难言护士只有具备一定专科理论知识,才能准确观察病儿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工作中护士要善于勤巡病房,勤于观察病情,这样才能准确发现病儿病情变化,及时为医生提供病情信息,才不会因疏忽延误病儿的治疗、抢救,然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护士必须有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因此,除了科内每月根据收治病人的情况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外,还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院内外的学术活动,参加不同学历层次继续学习,阅读相关的杂志,拓展知识面,另外在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病情观察能力,更好适应护理工作。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的一个组成部分病人可复印,它可作为护患举证倒置的依据,这就要求记录真实、准确,大多数聘用护士均为初中毕业后读护校,知识水平缺乏,而要准确、规范书写护理记录,必须具有一定专科理论知识,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聘用护士的理论知识培训。

儿科护理的对象是儿童不会自诉其病痛,不会明确表达要求,全靠护士细心的观察和护理,才能满足患儿的身心需求。

总结: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能确知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而给以全面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董晓河,侯丽英.语言艺术与心理护理的关系[J].护理研究,2004,18(4B):740.

第5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1.1书写病历及查体并要求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完成15份不同病种的大病历,严格要求质量,而且要独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儿科检查由于小儿不合作,难度大,系统地、正确地和灵活地掌握体格检查方法需要多次演练,因此作为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并从点滴人手,点点滴滴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时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在现场进行指导,结束后带教老师给予总结。带教老师应对难掌握的操作,做到耐心指导,实习生反复训练、准确掌握。对实习生书写的每一份病历,开出的每一张处方,下的每一条医嘱都应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并认真进行批改,直到修改至合格为止。

1.2儿科工作繁重,临床带教老师的时间少,因此,要注重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将临床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儿科常见疾病为为主要内容,围绕病例提出问题,让实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再根据个体的不同制定诊疗计划和处理原则,围绕具体病例展开讨论,让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经验与患儿的需求相结合运用于诊疗实践过程中。同时也注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儿科常见操作,如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心肺复苏及心肺腹查体等操作。而带教老师努力给实习生提供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责任感,提高实习生与患者的交流能力。

2.坚持教学查房

每周进行1-2次的教学大查房,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指定的高级职称人员对病区患者进行教学查房,同时各个带教小组长坚持日常教学查房。当遇见特殊及典型病例时随时进行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前向实习生布置讨论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起到了督促学生预习的效果。通过教学查房,使学生了解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及内在联系,克服简单的思维方法阻碍学生在短期内不能全面认识常见病及多发病,通过鉴别诊断对各种疾病之间建立横向联系、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及发病季节对疾病的辩证的影响。进行教学查房时启发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对疾病的认识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教学查房,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让实习生了解国内外的新技术及新动向。

3.基本理论的学习

儿科病区对每一批毕业实习生开展每周一次的基本理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课目有儿科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规则、儿科常用药物特点、儿科液体疗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理、小儿惊厥的诊治、新生儿疾病的特点及护理等。实习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后,要求书写大病历,儿科病历有其特殊性,体格查体因患儿缺乏配合,要灵活掌握,小儿查体需要耐心和技巧,因此实习生入科后应尽早进行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的培训。另外儿科用药需谨慎对待,特别是使用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更应谨慎。小儿腹泻患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危及婴幼儿生命,所以掌握液体疗法是抢救腹泻脱水患儿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新生儿疾病病情变化快,仅靠理论学习远远是不够的,通过基本理论教学实践课能使学生提高对儿科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儿科知识。

4.出科考试

儿科病区对入科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以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知识为主,考核合格者准予出科,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从而调动了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科实习生进入科室后要求每位学生认真记录查房时病人病情变化、医嘱执行及改医嘱理由、辅助检查情况、疑难病例讨论情况、参加教学查房的内容及体会,最后将其作为出科考核的依据之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将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在儿科实习结束的最后几天,给每位实习生各安排1名住患者,独立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要求监考老师按照评分要求打分,查体结束后书写一份大病历、下医嘱、作出临床初步诊断及制定治疗原则,最后进行儿科理论考试,同时进行评判总结。

5.结语

第6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儿科门诊;静脉输液;问题探讨;策略分析;护理体会

引言

在我国的各项常规门诊中,静脉输液是非常普遍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一般是提供营养或者是急性疾病治疗[1]。在进行静脉输液的工作中,重点是如何一次性成功,尤其在儿童静脉输液工作中,要尽量保证一次性穿透成功。对儿童进行静脉输液的工作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正因为如此,才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静脉输液工作经验和工作素养,最大限度地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从而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痛苦[2]。

1儿科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工作存在的问题

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的穿刺过程中,往往情绪比较激动,常常伴随着哭闹、好动等状况,这一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也会影响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正常发挥,最终导致穿刺失败。所以在儿科门诊中,应该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思考:首先,在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常常伴随着哭闹等现象,导致实际的工作环境相当嘈杂混乱,而且在输液中,往往存在着查对不严的现象,最终导致护理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3]。其次,静脉穿刺才是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和需要不断提高的内容。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中,往往采用的是头皮静脉输液,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但是有的医护人员由于静脉穿刺经验不足,工作水平不高,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不能准确地进行静脉穿刺的情况,这也为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4]。再次,在输液过程中也存在着护理问题。主要是在为患儿进行输液的时间段内,相关医护人员并没有对输液过程进行及时的巡视和管理,甚至还会刻意地回避一些有静脉穿刺障碍的患者。最后,护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着更高的护理工作素质和专业素养。反观当前的儿科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常常缺失这些必备的素质和素养。有些医护工作人员严重缺乏服务意识,导致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态度恶劣,对患者和家属的一些激烈情绪不能做到体谅和谅解,导致各种纠纷不断[5]。

2儿科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工作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儿科门诊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儿科门诊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时,由于环境的混乱和嘈杂使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对一些影响患儿静脉输液顺利实施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总结,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第一,应该对医护人员加强药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才能将药物污染降到最低[6]。那么,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地加强对医护人员在药剂的使用量、用途以及不量反应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在药物使用中,要不断地对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及时的查看,从而保证药物的正常使用,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超过药量规定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和医生联系。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无菌要求进行无菌操作,从而避免感染[7]。第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工作素养、专业素质以及服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护理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基本技能,不断训练相关医护人员在面对突发性情况时的处置能力,在护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提高工作技能,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工作素养,使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最终和患者和家属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8]。在为患儿进行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对患儿进行定时的观察,从而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在进行多次静脉输液穿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患儿和家属的情绪,恰当地安抚好他们的情绪,从而保障后续穿刺的成功[9]。

3小结

静脉输液是儿童进行疾病治疗的最不能绕行的最快捷的治疗方式。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存着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儿科门诊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涉及了用药、药量等基本的护理知识,还涉及了由于患儿的特殊性和环境问题而导致穿刺失败的客观因素,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地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伟煊,莫迪威,廖友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处方用药调查与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4):246-247.

[2]王娟.细节管理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0):1198-1199.

[3]杨序军.儿科静脉输液中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9):00014-00014.

[4]李林权.儿科输液流程对提高输液质量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140-141.

[5]阳惠芹.门诊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药,2016(1):00138-00138.

[6]胡海燕,王瑶.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及作用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6(4):31-34.

[7]黄敏.浅谈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0):338-339.

[8]王亮.儿科门诊患者静脉输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2):27-27.

第7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儿科 优质护理服务 临床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2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发生改变,健康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深层次提高护理质量,国家卫生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我院于2012年5月在儿科病房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旨在夯实护理基础,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儿科病房开放床位60张,护士24名,床护比为1∶0.4。护士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6.3±3.1)岁,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6名,护士6名;本科6名,专科16名;工作年限6年以上10名,4~6年4名,1~3年6名。

1.2 优质护理方法。

1.2.1 营造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良好的环境能推动儿童的智力发展,因此我院儿科病房根据儿童的心理、行为、对医院的恐惧等特点,设置了独特的病区环境。在病区入口处、走廊、病房墙壁张贴卡通画,病房配置卡通图案的可爱床单及被套,在病区设置儿童活动区等,营造一个温馨、活泼、天真浪漫的病区环境,消除儿童的紧张恐惧心理,也容易拉近护理人员和患儿之间的距离。此外,在病区设置信息栏,张贴温馨提示、爱心祝福等,体现护理人员的关心,也方便了患儿及其家属。

1.2.2 转变理念,深化优质服务理念。护理工作是一项集知识、技能、责任、爱心、耐心于一体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充分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因此,我科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内容,领会其精神,消除优质护理服务只是做好生活护理的传统错误认识,转变被动的护理服务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儿的需求。尤其儿科病患表达能力弱或缺乏表达能力,更需要护理人员以热情、亲切的态度,积极主动的与患儿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才能全面清除的了解患儿的需求,并及时解除患儿不适。此外,对于患儿易哭闹,不配合治疗,患儿家属过于担心等情况,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或安抚,让患儿及其家属科学的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2.3 加强专业培训,规范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操作复杂、技术性强、环节繁琐、细节要求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因此,我院儿科针对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服务质量更高层次的要求,坚持加强所有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讲座,鼓励护理人员自学、进修等,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组织文化层次高的护理人员指导层次低的护理人员学习,以求共同进步。对工作年限低的护理人员制定个人培训方案,并建立培训档案。在科室内规范护理服务标准,坚持定期考核,不合格者不予上岗。定期组织护理技能比赛并给予奖励,加强科室内部竞争,以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满意度。

1.2.4 加强健康指导教育。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总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改变传统“要我做”的服务理念,转化为“我能做”的理念。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到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护理工作过程中。针对儿科病患特点,护理人员应将入院、住院、出院健康指导中涉及的用药、饮食、前期防治、后期巩固等知识利用信息栏、宣传册等方式告知患儿家属,增加交流平台,进行双向沟通,不断强化健康教育,以真正帮助患儿及其家属,增进护理效果,提高满意度。

2 结果

通过在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还提高了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提供优质护理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强调人文关怀,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能更加升入的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实现满意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的改变,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更加能够满足人们对现代护理服务的需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2]。我院儿科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使患儿得到了优质的服务,提升了医院的临床满意度,也宣传了相关医学常识,得到了患儿和家属的好评。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有效的帮助儿科患儿消除恐惧情绪,积极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能持续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医院的实力和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儿科学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28-02

说课是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向教学同仁及专家系統地阐述本学科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各同仁及专家点评,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不仅仅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2]。近年来我校举行了多次说课比赛,收获颇丰,本文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临床专业课程——儿科学为例,剖析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儿科学教学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构思,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于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是在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等基础上来学习的课程。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治能力,为儿科医疗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治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处理和转诊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儿童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能力,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基层医疗岗位输送具有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1.3课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应多元化,整个考核过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考核。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技能操作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小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课前提问及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10%;期中考试(题型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占20%;实践考试(案例分析、技能操作)占30%;期末考试(理论闭卷)占总评成绩的40%。

2教学内容

2.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德智体美劳为本,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上以“必须、实用”为原则,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突发应变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等辅助教学,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重视实训课、临床见习课的学习。

2.2教材的选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3]。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由黄华、崔明辰主编。该教材针对临床专业编写,紧贴临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及内容的新颖性,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以儿科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为重难点;疾病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为本课程熟悉的内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预防为了解的内容。针对重难点,我们采用微课、游戏、图片、结合生活案例等进行讲解。

2.4教学资源

参考教材为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申昆玲主编的儿科学等教辅教材。建设儿科学合格课程、精品在线课程,常见儿科病案整理、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更新完善对分易、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料。

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首先他们经过高考磨砺后,学习态度非常端正,经过大学一年级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为00后,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逻辑思维较强,大部分学生喜欢游戏,喜欢创新冒险,但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性差,自我控制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欠佳,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实践能力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灵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学实施

4.1组织教学

课前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及情绪。

4.2导入新课

以一则新闻报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4.3讲授新课

采用讲述法、多媒体辅助、幽默风趣的故事进行讲解。

4.4巩固新课和归纳总结

以典型案例,小组合作形式,就本次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将重难点采用联想记忆法、口诀法、对比法等进行梳理记忆。

4.5布置作业

作业为宣传画制作、超星学习通单元检测题、拍视频等。

5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5.1师资队伍

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皆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为中级以上职称,专职教师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结构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青年教师,采用“传帮带”形式,即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帮助新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定期参加教师培训,进修学习等,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专职教师需要到医院参加临床锻炼,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出现。

5.2教师考核

教师定期考核,包括同行评级、督导评价、专家评价、进修培训考核、学生评价、岗位锻炼考核等,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

5.3教学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室,学院附属医院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提供教学设施,便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利于学生见习、实习,充分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为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方面尚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适合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批新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洁,王翠,宋飞飞,等.《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J].山东化工,2019,48(04):178-180.

[2] 杜鹃,李艳.《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233-234.

第9篇: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402例住院患儿,其中男1578例,女824例;年龄半个月~9岁,平均年龄(2.4±0.8)岁。经调查,共发生257例护理风险,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0.7%。

1.2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发生护理风险患儿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并探讨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2结果

经过调查分析,257例护理风险患儿原因如下:意外伤害85例,占33.1%;患儿病情观察不及时104例,占40.5%;患儿自身原因26例,占10.1%;药物配制问题42例,占16.3%。

3讨论

3.1儿科护理常见风险的原因分析

3.1.1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主要包括跌倒、坠车、坠床、烫伤、骨折、利器割伤、牵拉伤、眼创伤、气管异物、物品坠落砸伤等,原因为小儿平衡力差、婴儿发育不完善以及幼儿无危险意识等。由于幼儿不熟悉周围环境,加上自身具备较强的好奇心、模仿性等,易接触到危险物品,模仿危险动作;另外,患儿陪护家长也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如离开时将开水杯放置到距离儿童较近的地方、没有拉上床栏等,增加了患儿意外伤害发生率。

3.1.2未及时观察病情

患儿受到生理解剖特点影响,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尤其是婴幼儿,如果其产生不适感,不能运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患儿呕吐后误吸或者蒙被,则能够在短时间内出现心搏骤停、呼吸骤停的情况,即使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依然会出现抢救不及时、延误最佳抢救治疗时机的现象。另外,近年来随着医院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年轻护士越来越多,其临床经验不丰富、专科知识不牢靠,不能对患儿病情进行准确判断,进而易造成安全隐患;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如护士操作不规范,易导致发生外套管断裂到血管中的情况;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如家长监管不到位,则会导致发生留置针滑出导致出血的情况。

3.1.3药物使用问题

药物使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患儿自身原因:患儿自身对药物、抗生素具有过敏性,患儿治疗中使用的大多数药物均为首次使用,不能有效明确药物过敏种类,进而导致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易发生药物过敏的情况,给患儿带来伤害,构成护理风险。②药物配制问题:如药物配制时间较早,其放置时间比较长,那么会影响药效,造成污染;另外,患儿病情发展较快,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病情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如配制过早,会导致发生不必要的浪费;如药物剂量计算错误,会导致发生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不足的情况;溶媒不恰当,如在中性溶液(pH6~7)中注射用青霉素钠比较稳定,但在酸性溶液或者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分解,进而降低药效,增加致敏物质;此外,还存在药物配伍不当的情况,维生素K1注射液可受到还原剂维生素C注射液的破坏,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如载体量较少,不能使药物完全溶解,或者还会由于浓度大产生刺激。积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给予有效处理;患儿用药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了解患儿是否发生不适。

3.2儿科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3.2.1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部分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意识,且业务能力比较差,临床经验不丰富,要加大对该部分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如护理人员为实习护士、进修护士或者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要将安全教育作为培训重点,对医院以往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意外事件或者差错事故当作培训案例,希望护理人员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另外,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安排专业律师进行专题讲座,为护理人员普及法律知识,使其依法进行护理,加强自律,严格防范风险。此外,对患儿陪护家长进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并改变不良行为,有效保证患儿安全。

3.2.2评估护理风险

主要评估比较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①评估常规护理的执行情况。②评估相关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③评估值班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④评估相关物品、设备的安全性。⑤评估护理人员的义务范围。⑥评估护理记录。⑦评估患儿和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针对性地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最终降低风险。

3.2.3完善规章制度

为有效防范护理差错事故,解决护理纠纷,需要制订健全、完善、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儿科病房安全防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正确给药,严格把握药物使用剂量;另外,建立用药档案,每次发放药物时对患者、药物进行准确、详细的核对,确定准确无误。

3.2.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要合理配置儿科护士,护士长要对科室护士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切实做好排班、调班工作,尽量减少交接班次数;严格管理床头交接班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静脉穿刺部位、手圈、皮肤状况、床头卡、胸牌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是否准确;此外,还要做好急救药品和仪器使用情况的交接工作,并登记记录,明确各班护士的责任、职责界限,有效保障患儿安全。

3.2.5风险监控

为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需要加强风险监控,要提前对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或者现有的安全隐患进行发掘,根据风险制订预防、纠正对策,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以便能够及时调整防范对策。护士长定期归纳、总结护理风险事件,并将调查结果作为对护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主要内容,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风险事件。

3.2.6加强用药安全管理

护士要定期学习药物知识,熟练掌握药物适应证;由于患儿病情变化较快,药物使用种类较复杂,因此,护士要对各类常用药物的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另外,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保证患儿安全用药;要求护士严格根据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规范、科学用药,充分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此外,护理管理人员要根据儿科病房的实际情况,合理排班,充分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控制给药时间间隔,熟练掌握药物配伍原则,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