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大海的语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2、看着大海,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海水涨潮了,海水中的波浪一个连着一个向岸边涌来。有的升上来,像一座座滚滚动的小山;有的撞了海边的礁石上,溅起好几米高的浪花,发出“哗……哗……”的美妙声音!
3、天空和大海相爱了,但他们的手无法相牵,爱也无法继续,天空哭了,海的双眼也湿了。因此她说:有一种界限永远无法跨越!
4、海,清凉的温情里有着幸福的悠荡,汹涌的波浪里也有爱的光华;梦,在深海的激流里开花,唱出的歌谣带着真情的童话。
5、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6、海,是平凡的,是普通的,但海又是那么富有气魄,有着一种神韵而又有着与世无争的感觉。
7、海,爱你的纯洁的清流,海,爱你的神秘的魅力;海,爱你的善良,()高尚,海,也爱你的深藏若虚10.大海我希望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你我分道扬镳,各奔东西;我希望,当我们独自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行走,突然想起对方时,不会找不到彼此的身影。当忧伤像大海一般淹没了我。当思念的潮水凶猛地裹挟着我,只要能够找寻到你的影子,我便是幸福的。
8、海是那样美,那样静,可是,总能让人发现“她”不一样的美,让我们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将来,海会更加蓝,草会更加绿,我们将生活在美的世界。
9、原先风平浪静的海面,荡漾着,海的愁容荡漾着,那泛散开来的波纹,传播开海的哭泣。哦,大海,原来你也这么多情,却又如此沧桑。
10、你听,海不就是在唱歌吗?时而雄壮,时而舒缓,浪花也时不时的拍岸响应,我闭上眼睛,和着海风滑过耳际的声音,恍惚间,如入无蓬莱之境,安若天堂。
11、我神往着大海的冷峻与和顺;神往着大海的辽阔与深奥;神往着大海的一帆风顺与波涛汹涌!大海以他独有的神韵吸引着我,召唤着我,使我的新身不由己的飞向他,朝拜它
12、大海是生命的母体;海水是生命的洗礼玉液;而面向大海,沐浴海风,感受滚滚红尘间千种风情乃人生一大乐事。
课前质疑,寻找学生认知起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小组交流后把有价值、未解决的真问题填写到质疑单中。
学生的问题:
1.小闸屋什么样?芦笛怎样吹?
2.潮汛、裹挟是什么意思?
3.爷爷为什么要去查看潮汛?爷爷是干什么的?
4.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5.“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爷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6.强强为什么喜欢听芦笛声,三次芦笛声带给强强的感受一样吗?
由此分析,学生存在对个别词语意思不理解,对生活中不常见事物不了解等问题,还有学习课文写法及文章主旨等需求。通过我的系统分类,把学生所提的简单问题1、2分在第一课时,把较复杂的问题3―6分在第二课时进行解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课知识,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课堂效果看,因为解决的是学生们的提的真问题,找准了其认知起点,课上出现了生生间的交锋。在不断地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中,学生们对于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变化的关系理解等更加深入、到位。精彩的课堂要利用学生质疑,寻找学生认知起点,实现课堂最优化。
课上解疑,依据学生认知起点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实现最优的方式,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1.创意改变题材,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在教学中,我利用批注阅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写作方法,实现课堂最优化。
例如,《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三次芦笛声,感悟笛声给孩子带来的不同感受。我让学生自主批注,自读自悟“五月白天的大海是风平浪静的”一段,还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批注感悟,并结合海景图片加深感悟,最后配以轻音乐把第二自然段改变成一首奇丽的现代诗,让学生有感而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大胆整合教材,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在解决本课教学难点时,我打破单元限制,整合本册书中相关课文,让学生树立大语文的意识,这样的课堂学生更喜欢,更有实效。
例如,《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体会风浪的句子了解强强心情变化的原因,初步感受环境的衬托、对比,对感受人物心情变化的作用。
老师问,夜晚的大海什么样呢?爷爷的笛声又带给了强强什么呢?自读课文进行批注,感受强强心情变化与大海风浪的环境描写有直接关系。
同时,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第7-1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强强的句子, 简单批注强强当时的心情。思考: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用“――”画出描写大海风浪的语句,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观察心情变化的词语,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老师问:看到自己整理的强强心情变化的词语,你们有什么问题?强强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可能是潮汛来了,风浪很大;天已经黑了,又是强强一个人在家;这是强强第一次独自一人在狂风暴雨、大浪滔天的天气里在家……
老师引导:很多同学都谈到了风浪,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进而理解强强心情变化的原因,体会环境变化的作用。
接着,出示潮汛资料:当有潮汛时,海面风速一般达到10级左右,海浪高达3米,相当于2个成人那么高;接着出示《观潮》一文的4-6自然段,并看录像,进一步感受潮汛时风浪之大。
男女生对读海浪和强强心情的句子。
老师问:观察并思考风浪变化的环境描写与强强心情变化的描写有何关系?
老师小结:原来风浪变化直接影响了强强心情的变化。我们把对风浪、夜色等内容的描写称为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可以把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告诉读者。而且,想象中大海的美丽、宁静以及白天大海的平静与夜晚大海的狂怒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加让我们感受到风浪变化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教材只是一个参考,如果学生有能力、有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课上探疑,呈现学生认知焦点
《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让学生懂得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变得勇敢坚强。教学中,我在课件中呈现学生填写的质疑单,让学生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最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解疑。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又让学生感到了自己的质疑是本课学习的焦点。
老师(出示学生质疑单):王思i、陈紫逸、江宜煊、林孟涵、陈思羽、李梦赐学的质疑单上写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说说,你们现在怎么理解爷爷的这句话呢?
学生填空:海边的孩子,不经受(锻炼、磨练、考验……),就不会 (坚强、勇敢……)。并让老师要求学生:再仔细想一想,爷爷的话只是在说海边的孩子吗?
学生填空: 的孩子,不经受 ,就不会 。
老师问:爷爷的这句话只是在说孩子们吗?这不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鞭策吗?
学生填空:我们不经受 ,就不会 。
那么,怎样在记叙文中绽放文采呢?
技巧一:绘形,追求画面美
1、形容词绘形。用形容词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一是使用胖、瘦、高、矮、粗、细、扁、平等一般形容词,二是使用萋萋、淡淡、溶溶、蓊蓊郁郁、薄薄、袅袅、青青等叠词。
例1: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贾平凹《月迹》)
作者用“满满”“玉玉”“银银”等清新明丽的形容词,描写了一幅纯净、和谐的“月色图”,抒写了追寻美好事物的情愫。
2、比喻句绘形。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
例2: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纪伯伦《雨》)
作者用比喻描绘雨的形状,“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形象鲜明而富有感彩。
技巧二:绘色,追求色彩美
写人、叙事中,注意事物的色彩,可使语句具有形象的色彩美:一是使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原色词;二是使用银白、金黄、海蓝、桃红、草绿等有色彩感的词。
例3: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深的枫树林里歌唱。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爷爷和奶奶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林竹林里,红嘴玉轻轻地歌唱。紧靠竹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一般蓝幽幽的雾……竹林那边,桂花正浓……(《爷爷奶奶的秋山情结》)
木楼用“湖蓝湖蓝”来形容,“枫牙岭”用“幽蓝幽蓝”来描绘,虽然同是蓝色,但有深浅之别。枫叶是红的,红嘴玉的嘴是红的,“山雾”是乳白色的,“雾气”是蓝蓝的……这是明写事物的颜色。“枫林竹林”“羽毛”“山塘”“小路”“草丛”“桂花”等,则让读者调动生活体验去联想,这是暗写颜色。整段文字明暗交错,相映成趣,好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啊!
技巧三:绘声,追求声韵美
一是象声词绘声,即用摹拟声音的词语准确地摹拟出事物的声音,如淙淙、刷刷、哗哗;二是比喻绘声,即用比喻手法绘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例4: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嗬咧咧地在唱;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在哗哗哗,哗哗哗地笑。
这段话是描写北国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与丰富的喜悦心情。单就绘声而言,既运用了象声词摹声写音,又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绘声。“高粱”一句用拟人的修辞,“大豆”一句兼用拟人与比喻的修辞。
技巧四:绘态,追求动态美
1、化抽象为形象。写叙事性的文章,往往要用描述性的语句生动地展示人与事物的情态。
例5:(1)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颜文静《寻人启事》初稿)
(2)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队、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修改稿)
这两句话虽然都表达了“女孩想家了”,但(1)句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2)句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境,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等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会特别深刻。
2、化静态为动态。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动态之美是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比一般的美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对那些静态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化静为动”,使之富有生气,充满活动,情趣盎然。
例6: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头……(孔孚《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
因为词句是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要使文章有文采就必须对词句进行润饰提炼。因此,在高考作文中,对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句的加工修饰。考生要善于选用生动形象的词句为文章添光增彩。
1. 绘形,追求画面美
绘形主要依靠形容词的巧妙运用,即用形容词突出事物的外部特点,借以增添美感。一是使用胖、瘦、高、矮、涩、滑、粗、细、扁、平等形容词进行精描细画;二是使用萋萋、淡淡、溶溶、薄薄、袅袅、蓊蓊郁郁、熙熙攘攘等叠音词增添音韵美。
例: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2011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在叙事之前,作者用“碎碎”、“惺忪”、“淡淡”三个形容词渲染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为下文“吃粽子,求高中”的人物活动设置了轻松、愉悦的背景,叙事饱满,意境优美。
2. 绘色,追求色彩美
要追求语言的穿透力和视觉效果,就必须要在绘色上做文章。如“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就像很好的事情再作改动”一句的表述是比较抽象的;而莎士比亚把它写成“替精炼的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油彩,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就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高考作文也可以用绘色的方法,使语言形象生动,魅力四射。
在写人叙事时,我们要细心观察事物的色彩并在写作中努力把它表现出来,使语句具有形象的色彩美。一是准确使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原色词,二是学习使用银白、金黄、海蓝、桃红、草绿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
例: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深的枫树林里歌唱。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爷爷和奶奶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竹林里,红嘴玉轻轻地歌唱,紧靠竹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一般蓝幽幽的雾……竹林那边,桂花正浓…… (《爷爷奶奶的秋山情节》)
这段景物描写十分注意绘画美,考生巧妙地调配颜色,细腻地描绘秋景,文章意境幽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写木楼作者用“湖蓝湖蓝”来形容,写“枫牙岭”用“幽蓝幽蓝”来描绘,虽然同是蓝色,但有深浅之别。红色的枫叶和红嘴玉,乳白色的“山雾”,蓝蓝的“雾气”共同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图;而“枫竹林”、“羽毛”、“山塘”、“小路”、“草丛”、“桂花”等,让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去尽情联想,这又是暗写颜色。如此明暗交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好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多么令人神往啊!
3. 绘声,追求音韵美
描绘人或事物的声音,可以传神地写出事物的特点、人物的个性。巧用拟声词可以用“美声”紧紧打动读者,拨动读者心灵的琴弦。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辅导学员写作时,让学员用一个句子描写吝啬绅士给乞丐一个小钱的情景。学员写的句子是:“他把一个钱投到乞丐的手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把这个句子修改为:“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小钱叮叮当当地滚到乞丐脚边。”这个句子动态与声响兼备,把绅士鄙视乞丐的傲慢神态和乞丐艰难行乞的窘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一是象声词绘声,即用模拟声音的词语准确地模拟出事物的声音。如淙淙、唰唰、哗哗等。二是比喻绘声,即用比喻手法绘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例: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嗬咧咧地在唱;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在哗哗哗,哗哗哗地笑。
例句描写北国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就绘声而言,既运用了象声词摹声写音,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绘声。“高粱”一句用拟人修辞,“大豆”一句兼用拟人与比喻修辞,形神兼备,文采斐然。
4. 绘态,追求动态美
绘态就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同学们在写文章时,往往只用一些概述性的抽象文句,这样文章往往显得干瘪而缺乏生机;倘若将其改为描述性的文句,就能够生动地展示人或事物的状态。绘态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如“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苹果,也是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峻青《秋色赋》);动态如“雨滴坠落下来,它们汇入山脚的溪流,雀跃着。它们顺着山势顺着山的引导,奔流着,就像父母牵着跌跌撞撞的孩子教他们走路。”(峻青《秋色赋》)再如:
一道闪电,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了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地上。烟囱发出低声的呜呜,犹如在黑夜中抽咽。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柔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倦躯体。(意大利・弗拉里斯《暴风雨》)
作者用“撕开”、“咆哮”、“打开”、“摔”、“敲打”、“冲击”、“奏出”、“蠕动”等一系列的动态词语,描写狂风暴雨迅猛而至并逐渐变小的过程,暴雨迅猛的势态和读者的被感染的情态交融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佳作示例
观 海
一考生
我爱海,爱它的一切,每年我都要去探望它,去领略它的平静与雄壮。
今年夏天,我与弟弟又一次来到了海边,看望思念已久的大海。午后的天空,白云朵朵,空气中充满了海的气息,有一种雾蒙蒙的感觉。弟弟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一到海边便去寻找他的“独得之乐”了。我独自站在海边,眺望远方,欣赏着海,欣赏着它的美。
海很平静,一眼望去不见尽头。灰蒙蒙的天、湿漉漉的雾和湛蓝蓝的海混在了一起,海天一色,若隐若现,仿佛那遥远的海市蜃楼。薄雾的那一边又好似另一个世界,独有一品。一抹白色的光轻盈地斜射入海面,整个海就像一个水晶球,平滑、光亮,但并不耀眼。海风吹来,带动着泛泛的微波,浪花一下下地轻吻着海边的岩石,就好似羞涩的女儿,默默地从远方走来。海边稀稀落落地泊着几艘小渔船。矗立在海中央的小岛,好像也被女孩儿的脉脉含情所感染了,变得含蓄起来。一切都像在熟睡,静静的,静静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海浪也跟着时间的脚步一个更比一个强,不再是那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变成强壮的庄稼汉,浑身有使不尽的气力。远远望去,整个海面波动起来了!浪一个推着一个向前冲。凉风袭来,更加怂恿了它的凶猛,形成一米多高的浪花,疯狂地扑向岸边的岩石,溅起阵阵白沫,在空中起起落落。听,从海的那边传来訇訇的响声,好似千军混战,万马奔腾,又好似大型交响乐团在演奏激情的乐曲。这声响混杂在浩大的浪花中,一齐撞击着岩石、海滩。“水晶球”的表面被打得七零八碎,碎沫四溅。浪,一个比一个猛;声势,一个比一个大。大海醒了……
许久,响声渐渐小了,海浪渐渐落了,天色渐渐暗了。弟弟拽拽我的衣角,我看看他,他手里提着一桶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姐姐,我们回家吧,我累了。”我抬头看看天,是啊,应该回去了。天累了,海累了,我们都累了。
我拉着弟弟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又想起海,想起那潮起潮落。忽然觉得,我们的生活不就正如这潮起潮落的海吗?有奋斗,有低迷;有平平静静,有曲曲折折;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以前如何,当一觉醒来的时候,一切已成过去,又是一个如海一般崭新的一天在等待我们去面对。
“语句扩展”是2000年高考新增设的一个考点,是“考纲”明确列出的重要考点之一。它是依据具体要求把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扩展成一段活;或是依据命题的特定情景规定拟写一段话。其目的是通过遣词造句,将原先比较单薄的句子变得丰满起来。它着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纵览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都不约而同把语句扩展作为必考题,考查的频率很高。据近五年的试题分析,语句扩展考查的试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运用提供的一组词语扩写成一段连贯的话;②合理想象,展开语句,写一段内容丰富的话;③根据提供的诗句,发挥想象,再现诗意,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话;④根据情景,阐释话题,写一段生动或富有哲理的话。⑤设定场景,触景生情,写一段难忘的生活片断的话。试题的设计大多来自现实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体现实用性;有的题料选自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篇,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因为这类试题内容的设置大都贴近生活,或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式在一个时段内又相对比较稳定,所以便于考生正常发挥,难度一般都不会太大。
然而,由于一些考生在复习迎考中对语句扩展类试题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缺乏生活体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限,高考应试中的失分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出错类型有:①另起炉灶。语句扩展与病句修改、句式转换题有相同之处,就是要保持原句的基本面貌。有的考生在扩展过程中改变了原句的本意,甚至丢开原句,任意发挥,搞得面目全非。②不合情境。扩展语句题一般都明确给出或在前后文暗示了要按照一定的情境进行扩展,有的考生不顾具体要求,扩展的语句游离于规定的语境之外。③偏离话题。有的考生对试题的理解有偏差,把握不住扩展的中心或重点,舍本逐末,以致于偏离了话题。④缺乏意蕴。意蕴丰富是语句扩展的较高境界,它要求不仅写得“对”,更要写得“好”,在诗意再现类题型中尤为重要,这也成为语句扩展能否得高分的分水岭。有的考生答题时尽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扩展的基本要求,但整个扩展的话语缺乏意蕴,缺乏文采,仍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⑤语意不连贯。语句或语段虽然完整,但句与句之间衔接不当,达不到连贯流畅、文从字顺的要求。
二、解题技巧
1.词语组合类
该题型往往要求运用所提供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或描写一种情景,或阐发一种哲理等。有的要求围绕某个中心,或要求有明确的重点,或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这类扩展的要领是:内容符合题干要求,语意完整;必须使用题目要求使用的相关词语;准确运用题目要求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语言连贯、顺畅、简明;字数符合要求。
2012年浙江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案示例]初冬时节,窗外的银杏树像步入中年的妇女,在疾风骤雨中瑟瑟发抖,不停地着。又一阵狂风,凋零了它仅有的几片黄叶。
[技法印证]这段描写性文字巧妙嵌入题目中所给的四个词语,将银杏树比喻为“中年的妇女”,又用拟人手法写它“瑟瑟发抖”“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完全符合题目要求。语意完整,语言流畅,文从字顺。
2011年天津卷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答案示例]海南,那美不胜收的风光,那妙趣横生的漂流,海滩上怡然自得的漫步,给力的民族舞蹈……真让人陶醉。
[技法印证]答案以海南风情为描写对象,围绕中心,选取题目中所提供的“美不胜收”“妙趣横生”“怡然自得”“给力”四个词语,组成一段连贯的话,表达了对海南的由衷赞美。语意完整,语言流畅。
2.丰富句意类
这种题型是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或运用修辞手法等,使之具体,生动,内容充实。丰富句意类扩写的要领是:明确句子的主干,准确添加修饰语或限制成分,对句子进行扩容;严格按照原句的内容进行扩写,不能改变原意,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语言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2010年广州模拟题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00字左右。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答案示例]腾空而起的焰火,像一条条飞天的巨龙,直冲云霄,伴随着艳丽的色彩,炸开了,闪亮着,光彩夺目。人们昂着头,有的捂着耳朵,有的指着天空,有的舞动着双手,有的还有节奏地跳跃着,惊奇、兴奋、欢乐……快乐无不写在脸上。
[技法印证]原句是个叙述性句子,内容比较单薄。答案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描写腾空而起的焰火的色彩、形态、光亮,再从侧面描写观众不同的动作、神态、表情,把原句渲染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文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符合题目要求。
2013年湖北黄冈模拟题根据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以“诗”为陈述对象,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这个单句扩展为生动形象、丰富细腻的复句。(不少于70字)
一首好诗,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答案示例]一首好诗,就像一朵浪花,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渺;就像一钩弯月,叫你去想象夜空的宁静;就像一颗露珠,叫你去想象黎明的清新,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技法印证]答案以“诗”为陈述对象,紧紧抓住“好”“想象”等关键词,运用丰富的联想,把“诗”分别比作“浪花”“弯月”“露珠”,突出一个“好(美)”字;三个比喻又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象生动。
3.诗意再现类
所谓“诗意再现”,就是根据命题提供的诗词名句,要求考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扩充诗意,使诗句的意蕴更加丰富,使诗的意境或富含的哲理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类扩展的要领是:全面理解诗意,整体把握情感基调;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动词、形容词等,进行合理的联想扩展;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驰骋想象,大胆渲染,再现意境;符合题目中修辞、字数等其他要求。
2010年湖北卷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70个字。
[答案示例]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无忧无虑。
[技法印证]扩展“竹喧归浣女”一句,抓住了原诗中“竹”“浣女”“喧”几个重要的意象或动词,然后进行合理地联想和想象,把诗句烘托渲染得更具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美妙意境。运用比喻描写“话音”和“笑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更富韵味。完全符合题目明确提出的三项要求。
2010年四川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诗人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80字以内)
[答案示例]诗人信手采了几朵,抬头不经意间与秀美的南山相遇,只见那落日余晖中的南山像一幅水墨画,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隐现,诗人深深陶醉其中,忘了一切!
[技法印证]答案紧紧围绕“南山”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精描细画,再现“南山”美景,不枝不蔓,中心突出。诗人的“采花”“抬头”“陶醉其中”“忘了一切”的动作、神态描写无不表现出“悠然”之情,符合题目要求表现的感情基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南山”美景描写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语言清新而富于文采,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4.话题阐发类
“话题阐发类”的形式是,题目给出特定的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这一话题进行补充扩展,使之形成意思完整的语段,或展示某个画面,或叙述某个事件,或揭示某种哲理。这种题型难度较高,能考查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其解题要领是:紧紧围绕“话题”合理展开,不能节外生枝,游离于话题之外;准确理解语意,把握好感情基调,根据题目的要求,构造出合理的情景;要恰当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努力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文采有韵味;符合字数要求。
2012年西安模拟题以“北雁南飞”为开头,按要求各写一段话,每一段均不超过60字。
(1)运用描述性的语言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运用议论性的语言并蕴含一定的哲理。
[答案示例](1)北雁南飞,它们或“一”字排开,或组成“人”字形。它们振翅于秋日碧蓝澄澈的天空中,仿佛一首美丽的小诗,又像一幅淡雅的国画。
(2)北雁南飞,是北方的寒冷在驱赶,还是南方的温暖在呼唤?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们始终朝着梦想、朝着春天的方向展翅飞翔!
[技法印证]答案中的两段话都以“北雁南飞”为开头,紧紧围绕中心“话题”铺展开来。第一段文字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力展示雁群的淡雅之美;第二段文字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大胆推测,揭示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梦想、都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哲理。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并给人以激励。
三、冲关演练
1.请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80字。
正能量 污浊 魅力 光盘
2.展开联想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80字左右)
踏花归来马蹄香。
3.请将下面两句古诗改写成一段话,生动展示诗歌情景。(60个字以内)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根据下面这首现代小诗,展开想象,扩写为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在讲故事时全身心投入,用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第二,选择情节比较鲜明、紧凑的,五到十分钟可以讲完的故事,因为故事太长会令孩子感到厌倦。
第三,选择语句简单、有重复,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经验,没有复杂的情景、心理描写的故事。需要孩子多动脑才能理解的故事和含有伤感情绪或惊悚、神怪情节的故事都是不适合的。因为这样的故事会使孩子们思维活跃、情绪亢奋,不利于静心入眠。
第四,选择孩子们已经阅读过的绘本故事。许多绘本画面色彩柔和,故事情节温馨感人。在孩子们睡前,当我讲起这些他们已经读过的绘本故事时,他们尽管不能拿着书翻阅,但这些绘本柔和温暖的画面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把他们带入美丽的梦幻世界。
在孩子睡前讲故事,语音语调也要和平时有所不同,不必过多地通过停顿、抑扬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要让孩子放松心情。当看到一部分孩子已开始慢慢进入梦乡时,我会渐渐降低音量,不影响已经入睡的孩子,同时也给其他孩子一种即将入睡的心理暗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 切入点
语文课标对初中学生明确提出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可见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非常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语言特点,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住关键词语,品语言之准确。一个关键词语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关键词语,也就领悟了一句话之深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作者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关键词语,比如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准确运用等等。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指导学生对文中的“奔”“灌”“载”“直砸”“浇”“横扫”“裹”“拽”等极富表现力的关键词,认真品味、仔细揣摩,理解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难以忍受的感觉以及“挣命”的形象,从而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描写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作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时,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划出这九个动词,然后试着让学生演示捕鸟的过程。边演示边研究,如:“支”这个动词应该怎么演示?究竟是用一根细棍立在竹匾下,还是用两根?经过演示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支”是两根细棍一长一短斜撑于竹匾,这样相对较稳;而用一根则是“顶”,难以支撑竹匾。此时同学们自然体会出准确的动词在描写景物、刻画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
把握修辞手法,品语言之精妙。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或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用得好等,这样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水平。例如《绿》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景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脉脉含情,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可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运用修辞的语句进行赏析。例如,品味“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一句,学生从修辞角度出发,感悟到“招引”一词语言之精妙:运用拟人修辞,化静态梅雨潭的绿色为动态,写出了“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迫切心情,表现梅雨潭绿色的巨大吸引力。另外,对表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纯净特征语句,可以指导学生从比喻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中采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朱自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极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征,在这里可以指导学生从拟人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联系上下课文,品语言之深意。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如果撇开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势必不准确、不到位。在品味语言,尤其是品味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时,教师更要指导学生不能简单地以词典上的意义来理解其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善于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聪明”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聪明”一词多用来夸赞一个人聪敏,灵敏,那么本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学生在结合语境分析思考之后,很快能得出:这里的“聪敏”表达的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悔恨之情,读者自然感受到作者对父爱的理解的深刻透彻。最终体现了文章“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
加强朗读指导,品语言之情感。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通过诵读可以全然悟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之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出美味。例如,《海燕》一文开头短短两句话就写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海燕的矫健雄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呢?教师可先安排一学生用快速朗读,再请另一学生放慢速度朗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带着感情的慢速朗读能更好地给全文定下雄浑的感情基调。同样,在重音处理上,学生通过比较,能准确地突出“苍茫”、“卷集”、“黑色”和“高傲”等关键词语,从而初步感受到海燕的英雄气概,心灵得到感染。
调动联想想象,品语言之形象。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想像画面,再借助画面来理解语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就更加深切、丰满。比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句子:“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花衣”在风中飘动,山们有了动感之美;“山的肌肤”半遮半掩,如此之美的景象人们禁不住探头去看,山们有了羞涩之美。而“看着看着”,自然进入到虚实结合的境界中,以动写静。作者通过联想法,把山给写活了。在这里,作者还把雪后山的秀美、纯清、飘逸、典雅、娇羞的特征凸显出来了。作者描绘的济南“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等,它们都带给人无限遐想的画面,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大脑里呈现作者所描写的优美景象,感受画面所呈现的图画美、色彩美,体会文章意境之美。作者笔下的把所描述的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文字的形象魅力。
一、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1.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例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2.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例如:“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3. 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例如:“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二、从修辞角度入手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三、从用词角度入手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如例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又如例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四、从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和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使读者对事物的性状有清楚的认识;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如例句: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及分享的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一
大阅读的“人物性格”题型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性格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掌握基本方法。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二
鉴赏文章环境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
1.内容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二、环境的作用
往有大段的具体场景描写,其作用有:
1.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三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整理2
大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