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土保持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议
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毕节小坝至松林寨公路归化至松林寨段工程长4.64km,为设计速度v=60km/h的城市道路。征用土地共计38.33hm2,拆迁建筑物25500m2;排水防护工程共计4.376×104m3;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共计7.73×104m2;共有桥梁1410m/2座,桥梁占路线总长的30.39%;涵洞13道;本段无隧道;设分离式立交和平面交叉各1处;项目投资为5366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11566万元;建设工期24个月,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项目防治责任面积51.82hm2,其中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44.3hm2,直接影响区7.52hm2。工程开挖土石方量为99×104m3,回填土方量104.3×104m3,借方5.3×104m3。项目区域以中山地貌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954mm,年平均气温12.8℃,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约40%。
2公路工程项目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概况
2.1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项目所在区域属于国家级重点治理区乌江赤水河上中游治理区,同时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省级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该区以水力侵蚀为主,属中度流失区。根据相关规程规范,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一级。
2.2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施工建设期的工程开挖、土地占用,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场、弃渣场布置等施工环节均存在损坏或压埋原有植被、地貌,将不同程度地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可能降低其水土保持功能。施工开挖、填方等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将使原地表植被、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形地貌受到扰动,地表,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能力。也使其自然稳定状态受到破坏,可能发生冲刷、垮塌现象,增加新的水土流失。将影响原地貌,损坏和占压土地面积44.3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44.3hm2。原地表水土流失量为4799t,预测期水土流失量为8791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3992t。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设共开挖土石方量为99×104m3;回填土石方量104.3×104m3。
2.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51.82hm2,其中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44.3hm2,直接影响区7.52hm2。按管辖分,毕节段面积30.33hm2,大方段面积21.49hm2;按占地性质分,永久占地38.3hm2,临时占地6hm2,影响区占地7.52hm2。
2.4水土保持措施
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修建排水沟长4640m,护坡8110m2;截排水沟3条,沉沙池3个;绿化3230m,种草护坡3处;栽植乔木12000株;剥离表土1.562×104m3;设置临时袋装土挡墙5处,临时排水沟9处。
3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1工程措施
要使防治区的水土流失得以拦挡,能消减重力侵蚀和大部分水力侵蚀,使水土流失得以控制;要使防治区的水流排泄畅通,能减少水力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要使防治区的地表得到整治,坡面、坡度、排水设施等满足植被恢复的基本条件。
3.1.1截排水沟为防止施工过程中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把地表降水引出场地外,排入道路边沟。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M7.5浆砌片石衬砌,厚度30cm,沟体下方铺设厚10cm碎石垫层。经计算,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场排水沟底宽30cm,深40cm,边坡坡比1∶0.6,沟底比降5‰,过水能力0.19m3/s;土料场、弃渣截排水沟底宽50cm,深50cm,边坡坡比1∶1.0,沟底比降8‰,过水能力0.54m3/s。
3.1.2挡土墙弃渣要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弃渣前先在下游设置M7.5浆砌石挡土墙,挡墙高度200cm,顶宽100cm,基础埋深0.5m,外坡1∶0.20,内坡竖直。挡土墙内设置排水孔,排水孔离地面高度为0.5m,孔距2m,孔径为DN10(Φ100mm),在排水孔上游侧设反滤层。墙后侧堆渣,先堆渣至挡土墙顶高程形成一个平台,然后以1∶2.0的坡度堆渣。
3.1.3沉沙池在施工场地、土料场排水沟接入水系的出口处需布置沉沙池,防止场内泥沙流出。沉沙池采用矩形结构,长4m,宽2m,深1.5m,采用M7.5浆砌块石衬砌,池底衬砌厚30cm。周边衬砌采用梯形断面,壁顶厚30cm,底厚67.5cm,外侧坡比1∶0.25。
3.1.4临时工程路基在填筑过程中应加强临时排水和拦挡措施,防止产生水土流失对周边农田造成影响。路堤填筑施工之前,路堤坡底两侧先筑挡土坎和排水沟,以拦截因降水带来的坡面水土流失。所筑土坎尽量选择黏土,土坎断面尺寸为:高0.3m、顶宽0.3m、底宽0.75m、边坡1∶0.75,土坎和排水沟铺设彩条布防止降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图1为临时排水沟断面示意图。
3.2植物措施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和草种,或经过多年种植已适应当地环境的引进树种、草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提高标准,全部布局。选择耐瘠薄、耐风沙、固土能力强、易管理的树种,以及繁殖容易、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草种。结合工程措施,乔、灌、草合理搭配,针阔叶树种有机结合,绿化与美化相互统一,与项目区周边的植被和环境相协调,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以达到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植物,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作用。
3.2.1造林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绿化目的和保护目标,选择的植物措施既要考虑水土保持功能,又要兼顾绿化美化要求,因此树种主要选择适合当地速生、耐瘠薄的树种。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林地、未利用地采用木荷、胡枝子混交,株行距1.5m×1.5m,穴状整地,木荷穴径0.6m,穴深0.5m,胡枝子穴径0.3m,穴深0.3m。苗木规格要求胸径3cm、苗高150cm。春季种植,随整地随造林,种植前施复合肥0.1kg/株作底肥,回表土后种植。苗木栽前修根、浸水,放入穴内要保持根系舒展,踏实。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确保植苗种草的成活率,一年后检查苗木生长情况,发现死株应及时清除并用同龄苗补植。
3.2.2种草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在植树造林后,地面撒播狗牙根草籽,达到固土、绿化美化、防止暴雨冲刷地表的作用。撒播密度150kg/hm2,稍覆薄土,每公顷施225~300kg磷肥和钾肥作基肥。本方案用于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苗木、种子均要求采用一级苗、一级种,并且要有“一签、三证”,即标签、经营许可证、合格证和检疫证。项目区降雨量大,天然的降雨基本能够满足林草的生长恢复需要。在林草植被的生长恢复期内,对于有人类活动的实施植物措施的区域,应在种植林草的区域内设置告示牌或者对种植边界进行简易围护,避免行人的践踏。
3.3水土保持监测
关键词:临朐县;民营;水土保持;调查
1概要
临朐县地处鲁中山区北部,是沂蒙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1833.77km2,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87.3%,是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临朐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战略措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不懈地组织干部群众,大搞以治山整地,植树造林、基地建设、水利配套、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创造了临朐小流域治理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大胆改革创新水土保持机制,形成了临朐特色的走民营水土保持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2临朐民营水土保持的发展历程
临朐县民营水土保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88年以前,主要是以承包到户为主,以村为单位,只承包给本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开发治理。二是1989—1994年,实行规模开发,分户承包经营。三是1994—2008年,主要是以荒山使用权的拍卖为主,治理开发主力军依然是该区域的广大干部群众。四是2008年7月至今。将荒山开发治理推向市场,实行对租赁招商开发,民营水土保持进入新的期。
3民营水土保持的几种模式
3.1农户承包型农户承包型是指,以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单位将荒山只承包给本经济组织成员,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开发治理。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
3.1.1先治后包。对荒山比较集中的小流域,推广了申家庄小流域“统一规划、分户施工,以穴带地,先治后包”的做法,以组织农民投劳为主,由流域村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分批承包经营。申家庄村利用这种办法,两年高标准治理133.33hm2,栽植各类果树6万多棵。
3.1.2先包后治。对小流域(荒山)座落分散的,推广了石瓮沟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先包后治,限期治完”的做法。完不成的收回承包权,收取荒芜费,以此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石瓮沟村只有260人,一年治理小流域66.67hm2,全部栽上了优质果树。
3.1.3专业户小流域。对离村比较远的小流域,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同村里签订合同,让他们上山定居,常年治理。九山镇辛庄子村村民曾1983年同村里签订了30年治理20hm2狼窝沟小流域合同,十几年的治理和精心呵护,20hm2荒山绿了。栽植刺槐无计其数,山楂村、桃树200多棵,半抱粗的板栗树就有70多棵,现在仅板栗一项收入年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
3.1.4划分自留地。对荒山较多又比较零碎的村,推广青杨峪小流域划分自留山到户,限期治理,严格验收的办法。该流域划分到户后一年验收合格单签发1000多份。
3.2拍卖、租赁招商开发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临朐县委、县政府大胆尝试荒山经营机制改革与创新,在拍卖7153.33hm2荒山使用权经营的基础上,去年召开新闻会,将荒山开发治理推向市场,对部分荒山使用权实行租赁招商开发。新的机制,掀起了新一轮荒山投资开发热。截止到去年底,全县租赁招商开发荒山2408.9hm2,据不完全统计,计划荒山租赁开发总投资达3.6亿元以上。为探索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荒山开发机制,特别是农村费改税后民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
3.2.1优质果品基地综合开发型。充分利用近年来生态建设积累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优质果品基地,发展有机果品业,配套冷风库、加工厂、果品集散中心等,形成产供销加一条龙。象沂源客商任明远、张善全总投资1200万元,租赁石家河村香炉山前崖133.33hm2荒山建设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冷风库、加工车间和果品集散中心。
3.2.2观光旅游型。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水土、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观光旅游型产业。象上林镇闫吾、包河将灵山53.33hm2荒山租赁给北京市一公司,凭借灵山的特殊人文、地理特点,承租50年,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开发旅游观光业。
3.2.3餐饮度假休闲型。利用现有的山林、水土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等条件,投资建设集旅游、餐饮、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山庄。上林镇洛地、西洼子,营子镇蒋家前河村将潍临公路西侧的皇山山林133.33hm2,山前地28.67hm2,租赁给奎文一房地产开发公司。分三年开发,计划总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
3.2.4种养开发型。充分利用当地的荒山、山林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像青州一客户租赁五井大楼麻峪荒山20hm2,搞山鸡、肉牛养殖等。
4民营水土保持的作用和影响
民营水土保持的发展较快,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以中央国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临朐县民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步伐大大加快。到2008年底,全县投资25053.2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4.8km2。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2000年被国家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称号。
4.2明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目前,全县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草面积的80.51%,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37%,水土流失强度大为降低,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0年“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县”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合格。
4.3水土资源利用日趋合理,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耕地、林地、经济林果、未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由治理前的39.14%,15.02%,2.98%和28.58%调整为28.06%,32.99%,14.07%和11.43%。林地和经济林果分别增长113.41%和359.19%,未利用土地减少61.12%。促进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4.4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全县特别是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及人口环境容量明显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200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是治理前15倍。
4.5减灾效益显著。
4.5.1减轻了洪涝灾害。1994年8月7日午后,临朐南部山区遭受了日降雨量132.5公里,最大雨强70mm/h的暴雨袭击,据瑞庄水文站7日实测结果,洪峰流量1800m3/s。该流域雨后洪峰出现时间较1984年推迟3小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而位于该流域北部的洛庄小流域因为没有经过综合治理,在这次暴雨中,533间房屋损坏,面积9674m2,124间倒塌,面积2250m2,冲毁耕地66hm2,涝灾面积达到167hm2;冲毁虹鳟鱼池4个,沟道450m,冲毁堤堰15800m;冲毁塘坝1座,桥涵1座,直接经济损失365万元,减产粮食1266t,减产果品29t。
4.5.2抗旱效果明显。谢家庄小流域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抗旱效果非常明显。1992年大旱,全年仅降水461.5mm,洛庄小流域旱灾面积达到232hm2,减产粮食871t,每公顷减产3.8t,减产果品29t,每公顷减产0.97t,直接经济损失108万元。而谢家庄小流域虽然旱灾面积达到189hm2,但粮食减产只有15t,每公顷减收0.08t,减产果品35t,每公顷减收0.08t,直接经济损失只有6万元。灾后的经济收入达到了308万元。事实证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减灾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5建议和思考
5.1经济效益是影响制约民营水土保持发展的根本。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群众性公益事业,投入巨大,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调节作用非常大。多数荒山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开发价值较小,因而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而这些荒山才是最迫切需要治理的,这类荒山的治理还得依靠国家、政府投入为主体。
5.2治后管理也是影响治理投入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三分治,七分管”,治后管理是小流域治理成败的重要一环。调查中发现,凡是治理后重视管理,科学管理的,效益发挥就好,群众治理投入的积极性亦高。
5.3搞好调查研究,完善制定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荒山使用租赁招商开发经营行为,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培强培壮,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度假等产业,确保投资开发商和当地农村集体经济成员双方利益不受侵害,使荒山租赁开发真正成为临朐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包括汉江和丹江两大水系,涉及陕、甘、豫、鄂、渝、川6省(市)48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73万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公里,涉及南阳市境内面积为6361.94平方公里,包括西峡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公里,内乡376.7平方公里,邓州市32.2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94万公顷,林地37.21万公顷,人口112.58万人,农业人口103.35万人,2000年农业总产值22.66亿元,粮食27271万公斤,人均收入1280元。区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秦岭东段余脉,属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区的西部,为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2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33小时,无霜日数232天,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适宜南北植物生长,种类繁多。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项目区北部边界,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北部基本上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层峦叠障,南部为丹江口水库库区及环库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中部西峡与淅川两县交界处仍属伏牛山南麓浅山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延伸,其南北两侧均为丘陵岗坡,沟壑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区域地质岩性北部以古生代变质片岩、碳酸盐岩和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为主,中部主要分布为沉积岩、变质岩区,在丹江以南仍以沉积石灰岩为主,在丹江沿岸,从荆关—大石桥—马蹬,属淅川县狭长的红色盆地区,为白垩纪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岩,由于地质构造原因,造成区域中南部大范围石灰岩山地。
2.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遥感调查统计区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9.0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938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浅山丘陵区的中、强度流失逐渐向中山区的轻、微度流失变化。大部分发生在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和人口集中、植被差、养殖和农业种植区以及交通便利,开发建设项目比较集中的区域,强度流失面积446.8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369.7平方公里,轻度流失1552.44平方公里,分别占流失面积的13%,41%和46%。年均土壤侵蚀量990万吨,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可分为面蚀、沟蚀、泥石流和重力侵蚀,又以面蚀和沟蚀面积大,侵蚀量也最多,面蚀多发生在项目区中部和浅山丘陵区,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坡耕地多,覆盖差,不能涵养水分,沟蚀多发生在丹江口水库周围,人多地少,缺粮少柴,土地垦植指数较高,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中、浅山区,土质松懈,植被差,坡度陡的区域。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见表1-1。
微度流失区和轻度水土流失区是以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小于200~500吨/平方公里·年和小于2500吨/平方公里·年界定,总面积为4545.37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552.44平方公里,微度流失区面积2992.93平方公里。中山区占45%以上,浅山区为28%,丘陵区为27%,主要分布在西峡中山区和淅川西北山区、丹南山区,海拔较高,山体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闭塞,植被覆盖率较高,另外大部分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筑区,水域也包括在内,流失形式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
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
表1-1
水土流失强度
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
(%)
侵蚀模数
(吨/平方公里·年)
年流失量
(万吨)
轻度
1552.44
24.5
1750
271.68
中度
1369.7
21.5
3250
445.15
强度
446.87
7
6106
272.86
小计
3369.01
53
2938
989.69
微度
2992.93
47
<200~500
合计
6361.94
100
中度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500~5000吨/平方公里·年,总面积1369.7平方公里,其中中山区占不足20%,浅山区40%以上,丘陵区40%,主要分布在西峡县南部山区,南部凹槽以北的低山地区以及灌河、淇河、等沿河两岸的狭窄地区和淅川、内乡、邓州的环丹江口水库浅山丘陵区,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方便,植被覆盖率较低,小于30%,耕地多为坡耕地,荒山荒坡面积大,流失形式以面蚀(含鳞片状面蚀)为主,兼有沟蚀,局部地域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
强度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000~8000吨/平方公里·年,总面积446.87平方公里,约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其中中山区占10%,浅山区为45%,丘陵区占44%,主要分布在西峡312国道沿线,淅川、邓州环丹江口库区等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荒山荒坡和坡耕地上,以面蚀、沟蚀为主要形式,兼有局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
3.水土流失成因
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水土流失主要与地貌、土壤、植被、岩性、降水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该流域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的地貌特征是山岭起伏,沟壑交错,地形破碎,坡度陡,植被少,除少量河滩平地外,坡度陡于5度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1%,25度以上为32%,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2)土壤、岩性:区域内岩石裂隙少,粘重土壤数量较大,土层薄,且松懈,特别是岩性易风化,抗侵蚀能力低,尤其是广泛分布于浅山丘陵地区的石灰岩、变质片岩,抗侵蚀能力更差,风化严重,因而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较弱。(3)降水: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降雨量大且60%以上集中于汛期,使得流域内暴雨集中,强度大,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根据西峡县五里桥水文站的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878毫米,从历年同期暴雨和泥沙输沙量关系看,暴雨越大,泥沙流失也越多。(4)植被:植被覆盖率、森林郁闭度低,使枝叶截流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减退,增加了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是:(1)历史上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引起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开荒,破坏大地植被,不合理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坡耕地面积已达4万公顷,其中25°以上坡耕地面积1.26万公顷;(2)农民生活燃料绝大部分仍然沿袭千百年来的烧柴习惯,加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计划地乱砍滥伐林木,草场牧坡过牧、乱割现象严重,森林、植被消耗量大于生长量,使森林蓄积和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造成大量的荒山荒坡,据统计,荒地面积已达11.34万公顷;(3)在农业用地中采取了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沟埂均未及时整修,在林业生产中,不注意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修和加固,使林业生产和水土保持对立起来,结果使土层变薄,保肥保水能力越来越弱,最终加剧了水土流失;(4)山坡和坡耕地的排水系统不完善,管理维修不及时,现有的拦淤工程设施少,也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条件。(5)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水源区加大了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的建设力度,由采矿、修公路等人为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呈加剧之势,已经越来越成为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再加上原有水土流失尚未得到全面治理,水源区水土流失已经制约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4.规划原则
为落实总理关于“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应及早规划,纳入南水北调中线总体方案”的批示,实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丹江口库区的长治久安,确保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等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坚持以预防为主,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预防监督和开展动态监测相结合为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未来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全面规划,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5.总体布局
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的程度,在不同地形及相同地形的不同部位都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了因地制宜的指导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综合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按照地貌类型的相同性,水土流失程度的一致性,水土流失特点的相似性,生产发展方向的共同性和项目区划的完整性,遵照地区分布的规律,重点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上的矛盾,以县、乡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规划范围内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特点,将规划区分为三种水保治理区,分别为中山区、浅山区、丘陵区,三种类型区占流域面积分别为33.2%,35.2%,31.6%,在规划中因地制宜,分别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实现规划区内水土流失的彻底治理。
中山区水土流失面积1025.95平方公里,多属轻度流失,区域内水土流失以重力侵蚀和山洪危害最大,其次在局部人为开垦的陡坡荒地上经常发生剧烈侵蚀,在水土保持措施上,根据该区面积大,人口稀,劳力不足,自然植被较好的特点,首先应以封山育林为主,采取森林保护措施,健全管护制度,结合人工造林,疏林补植,飞播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生态自我修复步伐;其次要坚决制止新的毁林开荒,对大于25度的坡耕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第三,改造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梯坪地,同时在沟道治理中,充分利用本区石多土少的特点,进行闸沟淤地,固定耕地(结合塘、堰、坝等小型蓄排工程),提高单产,做到沟坡兼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第四,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能资源,以水能梯级开发为重点,发展以电代柴生态工程项目。本区生产发展方向上应以林为主,林、牧结合开发区域特色资源,搞好综合经营。
浅山区水土流失面积1203.5平方公里,其中轻度448.84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555.08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199.58平方公里,地表岩性主要由碳酸岩,砂页岩组成,分别具有易溶蚀,易风化的特性,遭暴雨后,侵蚀强烈。该区域坡耕地面积大,植被覆盖率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水土保持措施上,以荒山、荒坡治理和坡耕地改造为重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妥善安排各业占地比例,在解决基本农田少,荒山荒坡面积大等问题的同时,着力营造水保林,水源涵养林;要使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耕,缓坡耕地要逐步改造成水平梯田,积极发展经济林草,扩大经济林种植比例,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干鲜杂果基地,搞好沟道工程体系建设,主要是沟头防护和修建小型淤地坝分散拦蓄、节节阻流,防治水土流失,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以电代柴、以气代柴等生态节能工程。
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1139.56平方公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532平方公里,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98.18平方公里,轻度409.38平方公里,以中强度水土流失为主,是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要把植被建设放在首位,搞好荒坡的育林育草,因地制宜发展水保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及人工种草,对坡耕地坚决采取退耕还林或改造为水平梯田的措施改良农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坡面造林整地工程以鱼鳞坑,挖大穴为主,扩大拦蓄能力,栽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基地,毛沟内修谷坊,建库塘拦沙蓄水,冲刷坍塌严重的河岸段修堤防,固定河床,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同时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重点防治,使开发建设与防治水土流失同步进行。
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置治理措施。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坚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发挥其群体作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是各项措施在流域内依据不同的自然特点和利用方式,按一定的结构科学配置的综合体系。具体包括坡面防治体系和沟道防治体系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从而发挥其综合效益,促进生态平衡,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彼此促进,协调发展。
主要工程措施有:坡改梯工程24050公顷,水保林工程103115公顷,经果林60516公顷,种草16846公顷,封禁治理129204公顷,保土耕作3170公顷,修建塘坝764座,谷坊4380座,窖池5391座,沟渠2694公里,沉沙池10443个,沼气池60979座、以电代柴工程项目15处、河道整治工程128公里、中小型蓄水工程10座、水土保持科技推广站1处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和管理工程等。同时结合生态林建设,开发有区域特色的西峡猕猴桃、淅川大枣、柑桔、板栗等经济林基地,发展龙须草等优良水土保持草种种植面积并积极推行保土耕作技术,形成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实现山、水、田、路综合整治,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最终达到山青水秀,资源优化、生产上规模、经营有特色、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据2003年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有关编制规定和定额进行工程估算,南阳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程总投资309871万元,按计划分期分阶段完成,确定基准年为2000年,使之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对应,规划起始年为2004年,近期目标水平年为2010年,使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总投资为263098万元,远期目标水平年为2020年,完成总投资的剩余部分46773万元,使水源区水土流失实现全部治理,使丹江口库区长期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6.效益分析
根据已成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指标分析,按有、无该项目对比增量效益估算,项目区建成后,农地梯田化程度达到94%,人均经果林面积0.07公顷,植被覆盖率83%,可使土壤涵养水源量增加21664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804.5万吨,削减洪峰总量1.98亿m3/年,减免旱灾调节径流量5324万m3,同时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在高效农田建设、经果木林草种植,以及其它林业资源方面累计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0043万元。
依据《水利工程经济评价规范》对水源区水土保持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7%>12%,经济净现值为7.47亿元,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4>1,由此可见,该工程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更大,对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家计委1998.11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2000.12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4]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7.8.
[5]李怀甫小流域治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5
[6]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南阳市政府2001.4
AResearchfortheplanningofth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ofDanjiangkouReservoirandIt’sUpstreamValleyofNanyangCity
SuixiangZhangleizhangzhi_yan
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行水土整治的基础措施,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城市基础建设中,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之一,虽然政府部门一直没有中断对于水土保持的研究和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土地的侵蚀恶化,但是,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此,我国各地区政府部门都提出了构建水土保持工程的概念,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要求以保护生态景观和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构建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同时,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水土保持与城市景观的相互融合,而不能一味强调生态保护而忽略城市美观。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时,可以将园林绿化、水土保持以及相关园林技术等综合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去,对具备良好水土保持性能的植物进行应用,防治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结构,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园林工程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
2水土保持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在园林工程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应该遵循相应的应用原则,从工程实际出发,确保水土保持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
(1)艺术性原则
在园林工程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应该与一般的水土保持工程区分开来,需要首先考虑水土保持技术的艺术性,确保其能够充分融入园林景观中。在实际应用中,艺术性原则与水土保持技术的交互,一般都体现在植物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园林造景中,应该从设计需求出发,选择具备美观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水土保持植物,同时考虑植物栽植的经济性和成活率。对于园林艺术而言,植物种植是非常关键的载体,在园林造景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进行搭配和布局的过程中,需要符合园林造型的艺术性和美观性。以艺术性为基础,在园林造景设计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应该严格遵循相应的设计宗旨。在园林造景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该做好现场勘察工作,立足周边环境以及园林工程的整体定位,明确园林造景的整体设计思路和设计风格。另外,在对水域植物进行选择时,应该确保其能够符合整体园林设计的立意需求,实现与其他景观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应该体现地域特色。在园林造景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园林所处区域的地域特色。在我国,受气候和地质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园林植被无论是种类、布局和风格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2)生态性原则
在园林造景设计中,生态性原则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以免设计不当造成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设计中应该强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应用水土保持技术时,关注生态保护问题。一方面,应该强调绿化的普遍性。园林工程建设中,应该确保植物栽培的合理性,在对植物种类进行选择时,要确保其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保证植物的成活率,确保其生态效率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植物群落混交技术,确保植物景观布局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满足植物生长规律的同时,丰富园林景观,使得园林景观具备良好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对于水土保持技术的实际应用,应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1)方案审核
针对水土保持方案进行相应的审核工作,是确保水土保持技术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要求。对于城市园林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而言,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制定相应的审查流程,提高方案审核的效率,切实保证水土保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实际应用
①园林造景。对于园林工程建设而言,水景工程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开挖人工河湖等形式,达到调节和治理水体的目的,对于水土保持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园林水景施工中,一方面,应该保证河岸、湖岸的稳固性,维持水面面积与地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在水体边缘建立相应的护坡和驳岸,确保驳岸岸顶的高度较正常水位高出30cm左右,保证水不会被风浪带到岸外;另一方面,应该对驳岸的材料进行选择,确保其能够与周边景观和环境融为一体;②新技术应用: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许多新的水土保持技术不断涌现,为园林造景设计带来了新的创意和理念,如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等,都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水土资源进行了优化利用,从而在保证园林美观性和艺术性的同时,突出了园林的生态效益,将水土保持与园林造景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全新的园林景观。
3结语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发建设单位“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够。未经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擅自开工建设、不认真实施已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经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擅自投产运营,不开展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等水土保持违法违规现象还大量存在。二是少数地方行政领导干预严重。有些地方行政领导存在错误的政绩观,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以“招商引资、重点扶持”等为旗号,设置“执法零进日”,甚至公开威胁:“不听招呼就摘帽子、换位置”,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和阻碍水土保持执法。三是水土保持“三权”执行力度不大。有些地方存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落实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到位,不重视,敷衍了事;对于水土保持“两费”征收力度不大等现象。此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素质不齐,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水土保持执法工作深入开展。
二、对策
1、狠抓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
一要成立工作专班。按照上级要求,我市应成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有专门领导负责,专职人员做事,专项经费办公。二要各方密切配合。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作战。各有关业务科室要指导和要求所管理的项目的法人认真遵守《水土保持法》,及时编报并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搞好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水政监察队伍的优势,水保队伍要与其联合执法、紧密配合,共同行动。水行政主管部门还要积极争取与同级人大、政协联合执法,取得他们的支持,不断扩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影响力。三是上下联动。市、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多联系,多沟通,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督促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实施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这次专项行动,务求实现“三个目标”;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要紧紧依靠上级,对确实查处有难度的案子要及时上交给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由上级组织攻坚,下级密切配合,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力争一查一个准。
2、狠抓重点难点、确保执法效果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牵涉面广,头绪复杂,政策性、技术性很强,只有集中精力抓住重点,突破重点难点,才能迅速打开局面,收到良好效果。今后,我市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的检点是“七未”:一是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二是未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三是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四是未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五是未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六是未经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擅自开工建设的,七是未经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擅自运营的。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的难点是“四个拒不”:即拒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拒不停止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的,拒不落实整改要求的,拒不按规定纳缴水土保持规费的,这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紧紧咬住“七未”和“四个拒不”,合力攻坚,要拿出抗洪精神啃“硬骨头”,一块一块地啃,力争不留死角,不留“骨头”,取得全胜。
3、狠抓依法行政、查处违法案件
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依规执法,文明执法,善于执法,敢于执法;要始终以《水土保持法》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宣传教育在先,严格处理在后,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但对“四个拒不”项目,要根据其违法事实和情节及后果的轻重,依法严肃查处,该通报的通报,该曝光的曝光,该限批的限批,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该上报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曝光的坚决上报,决不手软,姑息牵就。水土保持执法人员要有敢于碰硬的虎气和胆略,只要违法事实属实,执法依据正确,程序合法,无论谁打招呼、说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力,都要敢于说不,迎难而上,一查到底,决不退缩。对敷衍应付,厌战畏难,甚至失职渎职、包庇纵容违法行为、违反有关廉政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教育,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责任。
4、狠抓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对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违法项目要及时予以曝光;还要及时向各类媒体提供素材,通报工作情况,鼓励新闻媒体积极投入这次专项行动,不断营造良好的水土保持执法氛围。二是鼓励举报。要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积极鼓励公众举报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凡举报了重大案件的,一经核实即按规定予以奖励,并要注意为举报人保密。三是建立简报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简报,通报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推进工作。要及时全面地反映我市的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高景辉,张宇龙,祁永新,党维勤.关于加强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思考[C].中国水土保持杂志.2012.06
[2]韩旭东,谢芳杰.赣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成效显著[C].中国水土保持杂志,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