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宾客意少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以上理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将竞赛引入到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而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尝试,我惊喜地发现将“竞赛”引入到文言文课堂教学,学生由听众变成参赛选手,角色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求胜心的驱使下一个个情绪高昂,课堂因此活力四射。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法
竞赛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容易操作的,学生也很感兴趣的是知识竞赛。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口技》一文为例,谈谈将知识竞赛引入文言文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导入竞赛
此环节与导入新课相类似,不同的是导入竞赛以主持人宣布知识竞赛开始的方式来展开。如《口技》可以播放一段口技录音来引入新课,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准备竞赛
介绍比赛流程,本场比赛共四个环节,依次进行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和提高题的比拼。四个环节设有不同的分值,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三)比赛过程
[第一环节:必答题]
规则:本环节由三项比赛组成。第一项是朗读课文。每组抽签决定读课文的相关内容,总分100分,读错一处扣10分。第二项是解释重点词语。每组派两名同学参加,全对获100分,错一处扣10分。第三项比赛是翻译重点句子。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全对者得100分,错一处扣5分。
题目如下:
第一项:朗读课文
A组题目:朗读“京中有善口技者……无敢哗者”。
B组题目:朗读“遥闻深巷中犬吠……以为妙绝”。
C组题目:朗读“未几……泼水声”。
D组题目:朗读“凡所应有……一抚尺而已”。
第二项:解释重点词语
A组题目:善 会 施 团 闻 寂然
B组题目:呓语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
C组题目:俄而 间 名 股走 群响毕绝
D组题目:少顷 叱 以为妙绝未几 曳 虽
第三项:翻译重点句子
A组题目: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②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组题目:
①众宾团坐。
②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组题目: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D组题目: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本环节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课前小组每位成员都要充分准备。]
[第二环节:抢答题]
规则:抢答题每题20分,答对加20分,答错扣20分。
题目如下:
1.口技人的道具很简单,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口技表演内容时用了许多拟声词,请举例。有不少写时间的词,如“少顷”,请再举四个例子。
4.列举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5.列举一词多义现象。
[本环节结束后,老师可带学生再将知识复习一遍,并请学生作好记录。]
[第三环节:选答题]
规则:本环节由A、B、C、D四组题组成,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分值为50分、60分、70分、80分不等。分数较低的小组优先选择。
A组题:口技表演者为我们模拟了哪些声音?(50分)
B组题:宾客们在听口技表演时有怎样的反映,写他们的反映目的何在?(60分)
C组题:“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70分)
D组题:现场表演一段口技。请同学们打分。(80分)
[教师要在本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竟这是新授课,在学生答题时要及时指导。]
[第四环节:提高题]
听二胡名曲《赛马》。学习本文以时间变化表现场景变化的写法,用形象的文字写出自己从《赛马》中听到的场景。总分50分。
比赛结束,统计分数。表扬获胜小组,并请代表发表获胜感言。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忌
要想成功地把竞赛引入文言文课堂,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具体说,老师要对重点难点了如指掌,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提前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否则老师和学生就体会不到竞赛的乐趣。
(二)适时适度地开展
竞赛式教学法可以在一节课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也可以在一节课的某个时段进行。竞赛法虽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即便都适合,用多了,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况且除了竞赛法之外,还有许多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三)竞赛要面向全体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当,多出必答题,抢答题要有点难度。同时,根据每组同学的人数考虑题量,尽可能给每个同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在题型设计上应考虑使每个同学都有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
(四)及时鼓励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表现出这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于语文学科课程之中,要“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思维教学 策略
1.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方式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占据90%比例以上的初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采取古老而传统的“课堂填鸭式”还有“满堂灌”等等教育方式,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充当的成分只是讲台底下百无聊赖的观众而已,教育者都担心自己讲的还不够仔细,分析的不够到位,担心学生听不懂,听不会,考试考不了好的成绩,在课堂上,教师会直接的把答案公布出来,让学生记,或是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认识的字甚至都想不到去查字典,反而对教师的依赖感增强。课本讲完了,书上一笔甚至都没没有划,只是把教师布置的习题做在本上。而且这样的情况在现今初中语文思维教学中已经屡见不鲜。
【案例一】
某某学校初中一年级一班,教师在执教《口技》这篇文章,以下是对课堂现状的一部分实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口技》这篇文章,先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蕴意。“京中有善口技者,”通篇有多处都在写这个“善”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呢?要从两个方面来下手,第一,是词句也;第二是作者的构思。词句,我们就应该做到是赏析它是品味它。构思呢,我们就要仔细的去揣摩它的特点,发现它。关于构思的发现,我给同学们提示一句,同学们把“口技人从屏障中,……”与“忽然抚尺一下……”连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教师:连起来,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啊?
学生:(齐声)首尾呼应。
教师:除了我提示给同学们的这个,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同学们去探讨去发现。比如从词句之中,“宾客意少舒”此句词的含义以及用在这里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又如“伸颈”这个词用的就非常的到位,写出了宾客聚精会神看表演的样子,也从侧面写出了表演者表演的特别优秀。文中写到“盆器倾侧”写出了老鼠的声音,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善”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夜的寂静,然后又写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运用衬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术。通篇两次运用“无不”一词,惊醒反复的强调,衬托,同学们在文中能找到相同特点的词句吗?
学生1:“人有百手”一处,通过作者对口技者的议论更加突出了其精湛的技术,与前文相呼应。
教师:这是作者情不自禁的评价与议论,把它穿插在通篇文章之中,更能够彰显出作者对口技表演者精湛技术的佩服。是一种无意识的烘托。
学生2:……
学生3:……
……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太好了,而且尤其是这个“善”字,贯穿全文。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点,第四节的一、二、三、四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有一声道两声到千百声,相当的复合逻辑顺序。而且这里还是运用的排比句,让读者读起来特别的有意境,有气势,与失火现场的描述想吻合。另外“一桌……而已啊”写出口技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少之又少,更加突出了口技者技术的精湛。我给同学们在讲一下构思的问题,要牢记这样的五句话:1.叙事有条理,文中写作叙事有条有理。2.剪裁有详略。略写的是“未几,夫鼾声起……”这是过度段,详写的是是活的现场。3.行文有波澜4.描写有角度。5.首尾有呼应.
课堂中,教师讲的非常好,但是却缺少了学生的声音,教师中萦绕的一直是教师详细的讲解。保证了教师能够顺利的讲,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当前的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仍然以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主;而且初中语文思维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策略和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邪恶略为主,严重的缺乏了师生间的对话策略;初中语文思维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从而致使学生思维狭隘,单一等等问题;初中语文思维教学中的反馈方式特别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教学教过不理想,学生普遍的认同感较低等。
2.初中语文思维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新课标的实行,致使许多的教师由于缺乏思维培育基本理论的修养,因而在具体的思维培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盲目性;在课堂上,教师过分的注重于教,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只是重视思维结果的正确性概率,而忽略掉了思维过程的训练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3.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策略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学生能够达到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预想的设定的学习目标的高度从而采取的方法或者是手段,它整体是以一定的正确的思维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之中,通过不断的调节或是优化以致使实现教学的目标,使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3.1初中语文形象思维教学策略
关于对初中语文形象思维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形象的感知、形象的理性化。根据语文形象思维教学策略的组成成分,然后再结合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初中语文形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对表象的培养。获取表象的教学策略运用直观取象策略。表达其表象的策略是分析综合、回想、联想、想象等等。
3.2初中语文抽象思维教学策略
抽象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教学形式。其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等各种方式的结合运用,从而彰显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的关联。运用到苏教版初中语文思维教学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4.结 语
思维教学时目前在国际上最为普遍让人们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且也是最富有创意与实效性的理论的教育模式。其对于培养全方面的有创造能力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思维教学上使用这种教育方法,更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形态等等。
【参考文献】
【1】薛勇.浅析初中语文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2)
初中文言文精选
1.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口技
朝代:清代
作者: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曹刿论战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撰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7.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出师表
朝代:两汉
作者:诸葛亮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关键词】武侠 人物刻画 境界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在武侠的世界里有这样的三种重境界:第一种仗剑走天下,侠客仅凭一把宝剑便可鲜逢对手,当然这把剑必所向披靡,斩铜断铁的宝剑;第二种无剑胜有剑,侠客的武功练到一定程度,已经不需要任何武器,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第三种无招胜有招,也是最高境界,不需要任何武器,不需要任何招式,侠客便可以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其实我们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可以用这三重境界来描绘。且听我一一道来。
仗剑走天下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这些人物的描法就好比侠客手中的那把柄宝剑。只要拥有其中的一招或者两招就能很好地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情感,使人物有血有肉。
片段1;我的外公六十多岁,两斑斑白,头顶中间光秃秃的,像个小球场,周围是稀稀的几根头发,脸庞圆圆的,整天笑眯眯的,肚子挺得高高的,像个弥勒佛。他整天离不开一只小茶壶,走路的时候捧着,看报的时候摸着,就连睡觉的时候也要把茶壶放在头边,好像是怕人偷走似的。寥寥几笔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将一个新时期老人的精神面貌写了出来
片段2:这里上车的人很多。车又开动了,刚行驶有几分钟,只见一个二十出头的男青年"旅客",在那里挤来挤去,他前边站着一位将近70岁的老大爷,挤了两下,便把那位老大爷的钱偷走了。我刚要喊,只听我身边的那位小同学大声喊:"喂!谁的钱包掉地上了,前面那位哥哥拾到了!"这时,那个老大爷捏了捏衣袋,发现自己掉了钱包,"同志,是您拾到了我的钱包?"他恳切地问,只见那位青年脸红了,吞吞吐吐地说:"大爷,你的钱包......刚掉下,我......才拾到,准备还......还给您。"说着便将钱包交给了那位老大爷。言为心声,在这里的语言将小偷那种被当场抓住的尴尬以及面对大爷宽容的羞愧的表现了出来。
片段3:吃完中午饭后,我趁叔叔午睡时,偷偷地走进厨房,轻轻地打开橱门,盘里还剩下不少牛肉,我用筷子夹起一块便往嘴里塞。"啊,又香又好吃。"我又夹了一块牛肉,突然,我想起叔叔的话,心里像15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想,完了,这下可犯傻了,要变成牛了。我变成牛以后,谁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还要被人骑......这可怎么办呢?想着想着,泪珠扑簌簌地流了下来。我急忙跑到房间里,闭上眼睛,等着变成牛。过了一会儿,我忽然觉得脚有点痒,心里像拨浪鼓似的"咚咚"跳,莫非开始变了,我壮了壮胆,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蚊子在咬我呢!我这才松了一口气......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刻画地栩栩如生,不由让我们心生怜爱!
无剑胜有剑
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固然可以为人物刻画增色不少,可惜相较于第二层境界略显刻意。在这里我们没有直接的人物描写却将从侧面将人物特点揭示出来。
我国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善斗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文章中除了铺写了罗敷的穿着打扮,抒写了她那光彩照人的动人形象之外,作者并没有再去写秦罗敷的语言、动作或者心理等,诗中最具表现力的反而是这样的一段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如痴如狂、来归相怨,皆因为罗敷之美,虽然文中未著一个"美"字,但人们早已很真切的感受到这一农家女子的国色天资。
《口技》中为了突出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四次提到了在场听众的凡应:演出之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以此写出了艺人在当地人心中的不同反响;场景一中听众的"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再现了表演的高超;场景二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神情的松弛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场景三中"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惊惶失措,以假乱真,更显得艺人的演技出众。文中不可忽视的还有首尾两次对演出道具的提及:"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的简单正是为了凸现表演者的演技精湛绝伦,非常人可比。
在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对夏瑜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论完成的,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夏瑜形象,是以革命者秋瑾为原型的,鲁迅对当时革命者情况的了解也很有限,直接写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可能有一定难度,而且即使写成也很难在当时的环境中发表,更重要的是鲁迅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论,表现了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所以小说中没有对夏瑜的真面描写,但通过刽子手和茶客却了解了夏瑜的思想,他的性格,更写出了革命者不为了解的悲哀,揭示出革命如果脱离了群众必将失败这样一个中心。
这样的无剑胜有剑的人物描写方式都没有直接对人物进行的描写,但是通过侧面写其他人见到她的表现,写其他人他对的评价,寥寥数字却起到了比浓墨重彩更好的人物刻画效果,不能不说是比仗剑走天下更棋高一着。
无招胜有招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的写人高手甚至可以将人物形象的塑造放在环境描写当中。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1)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2)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古义:朝廷;今义:官职名)
(3)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4)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6)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快步走,这里有“奔”的意思;今义:表趋向)
【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表行为工具,用笔)
(2)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表行为工具,用朱缨和宝石)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5)缊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缊袍)
(6)余立侍左右(名词作状语,站着)
【一词多义】
(1)朝:A.余朝京师(朝见)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C.朝服衣冠(早晨)(《邹忌讽齐王纳谏》)
(2)冠:A.既加冠(ɡuān)(加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的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核舟记》)
(3)见:A.假诸人而后见也(看见)
B.才美不外见(xiàn)(通“现”,显现)(《马说》)
(4)借: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都是借的意思)
B.借第令毋斩(即使)(《陈涉世家》)
(5)请:A.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B.曹刿请见(请求)(《曹刿论战》)
C.战则请从(请允许我)(《曹刿论战》)
(6)少:A.自谓少(shào)时用心于学(少年)
B.宾客意少舒(稍微)(《口技》)
(7)遗: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给予,赠送)
B.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出师表》)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出师表》)
(8)质:A.援疑质理(询问)
B.黑质而白章(质地,底子)(《捕蛇者说》)
(9)致: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指买得起)
B.非咨询不穷其致(事理)(《治水必躬亲》)
(10)至:A.礼愈至(周到)
B.至之市(到)(《郑人买履》)
(11)诸:A.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众)
B.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
【重要词语】
(1)尝趋百里外(奔向)
(2)无冻馁之患(饥饿)
(3)以衾拥覆(被子)
(4)俟其欣悦(等待)
(5)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6)言和而色夷(平和)
(7)援疑质理(引,提出)
(8)负箧曳屣(箧:书箱;屣:鞋子)
(9)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沃灌:盥洗)
(10)寓逆旅(客舍)
(11)烨然若神人(光彩闪耀的样子)
(1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廪食,即伙食费用)
(13)撰长书以为贽(书:信;贽:见面礼物)
【重要句子】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的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重要句式】
(1)弗之怠。(弗怠之,不放松抄书,宾语前置)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以是/是以”属固定结构)
【文意提示】
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吃的方面,“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裘葛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对比之后,结论便自然得出: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拓展延伸】
古人刻苦求学事迹:
①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以锥刺骨。
②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③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④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⑤晋朝,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后人不必要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中考链接】
(2012湖北襄阳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关键词:《全唐诗》;中华点校本;扬州诗局本;勘误
清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是历代唐诗整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板问世,1960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曾多次重印。199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铎先生主持开发“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笔者曾参与这项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对中华书局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扬州诗局刻本进行互校,发现两书存在一些没有标示的异文。现整理出50则,首先指出它们在点校本中的卷数和页码,然后稍加考辨,供广大研究者及此书再版时参酌。
1.卷一太宗皇帝《秋日(一作夜)翠微宫》“秋日凝翠岭”(页14),扬州本“日”作“光”。案:“秋光”指秋月之光,与下文“鸿影”均为常见的夜晚诗歌意象,“光”是。唐徐坚《初学记》卷三、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收录此诗,均作“光”。
2.卷三明皇帝《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序云“披乐善之虞邸,坐忘忧之观。……畅众心之怡,欢归骑之逶迤。”(页35)扬州本作:“披乐善之邸,坐忘忧之观。……畅众心之怡虞,欢归骑之逶迤。”案:序乃骈文,扬州本上下句对仗工稳,是。张说《张燕公集》卷二收录此诗,序与扬州本同。
3.卷八韩王从善《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娇自态相窥”(页76),扬州本“自态”作“态自”。案:“娇态”指蔷薇妩媚可爱之态,“娇自”则义不可通。徐铉《骑省集》卷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卷十七《鼓吹曲辞》柳宗元《东蛮》“已言我异世”(页179),扬州本“已”作“自”。案:此句为东蛮谢氏自述口吻,“自”是。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一、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5.卷三十长孙无忌《新曲二首》“侬阿家住朝歌下”(页433),扬州本“侬阿”作“阿侬”。案:“阿侬”为自称,吴地方言,是。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6.卷三十九庾抱《别蔡参军》“沟水易东西”(页499),扬州本“东西”作“西东”。案:“东”为东韵,与此诗其余韵脚“同”、“中”、“鸿”三字均为东韵,“西东”是。《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7.卷四十一卢照邻《怀仙引》“攀旧壁而无据”(页520),扬州本“旧”作“石”。案:下句云“泝泥溪而不前”,“石壁”“泥溪”对仗工稳,“石”是。卢照邻《卢升之集》卷二、《文苑英华》卷二百二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8.卷五十六王勃《重别薛华》“风飘濯锦川”(页675),扬州本“风飘”作“秋风”。案:上句云“明月沉珠浦”,“明月”“秋风”对仗工稳,是。王勃《王子安集》卷三、《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9.卷六十一李峤《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睿律九韵开”(页724),扬州本“韵”作“韶”。案:“九韶”为舜时乐曲名,与上句“宸心千载合”对仗工稳,“韶”是。《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0.卷七十二周彦昭《晦日宴高氏林亭》“高会偶龙池”(页787),扬州本“池”作“沙”。案:“沙”为麻韵,与此诗其余韵脚“华”、“霞”、“车”均为麻韵,是。唐高正臣《高氏三宴诗集》卷上、宋蒲积中《岁时杂咏》卷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1.卷八十六张说《夕宴房主簿舍》,序云“微月曰夜”(页926),扬州本“曰”作“白”。案:上文云“岩云暗山”,“暗”“白”对仗工稳,是。张说《张燕公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2.卷一百一寇泚《度涂山》“悠悠正旆远”(页1082),扬州本“正”作“征”。案:“征旆”为军旗,“正旆”则义不可通。《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六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3.卷一百一吴竞《小传》云“乃别撰名史”(页1082),扬州本“名”作“各”。案:此言“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名史”,结合上下文语义,“各”是。
14.卷一百五周利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山豫乘金节”(页1101),扬州本“山”作“出”。案:“出豫”指帝王出巡,且与下句“飞文”对仗工稳,“出”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二、明高(棅)《唐诗品汇》拾遗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5.卷一百八李元纮《小传》云“南州可移,此断不可摇”(页1114),扬州本“州”作“山”。案:《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李元纮本传载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山”是。
16.卷一百八萧嵩《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文章礼一变”(页1116),扬州本“礼”作“体”。案:“礼”字在此不但义不可通,且与下句“礼乐道逾弘”重复,“体”是。张说《张燕公集》卷四、《文苑英华》卷一百六十八、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四均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7.卷一百十一韩休《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东辕迟返旆”(页1133),扬州本作“东‘作’南”。案:张说《张燕公集》卷四、《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七、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五十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8.卷一百三十八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楼迟依水滨”(页1400),扬州本“楼”作“栖”。案:上句云“偃仰东城曲”,“偃仰”“栖迟”对仗工稳,“栖”是。《储光羲诗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19.卷一百七十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我窜三色九千里”(页1754),扬州本“色”作“巴”。案:“三巴”为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为贬谪之地,“巴”是。宋杨奇贤《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十一、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0.卷一百七十八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永路当日勖”(页1814),扬州本“日”作“自”。案:宋杨奇贤《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十九、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十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1.卷一百九十八岑参《暮秋山行》“疲马卧长坡”(页2045),扬州本“坡”作“坂”。案: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三、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四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2.卷二百十二高适《同韩四薛三东亭月》(页2206),扬州本作“《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案:高适《高常侍集》卷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八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3.卷二百二十九杜甫《奉汉中王手札》“水长注海奔”(页2491),扬州本“水”作“江”。案: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二十七、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4.卷二百三十二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鲁钝乃多病”(页2559),扬州本“乃”作“仍”。案: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三十四、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一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5.卷二百三十七钱起《新昌里言怀》“不望旧山薇”(页2631),扬州本“望”作“忘”。案:此诗表达怀念旧里之情,“忘”是。钱起《钱仲文集》卷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转贴于
26.卷二百三十九钱起《送张员外出牧岳州》“喜政多才宠寇恂”(页2669),扬州本“喜”作“善”。案:“喜政”于义不通,“善”是。钱起《钱仲文集》卷九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7.卷二百三十九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之八“隐放扁舟去”(页2677),扬州本“隐”作“稳”。案:钱起《钱仲文集》卷十、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28.卷二百三十九钱起《田鹤》“单飞后片雪”(页2687),扬州本“雪”作“云”。案:钱起《钱仲文集》卷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29.卷二百四十一元结《舂陵行》“郭亭传急符”(页2704),扬州本“郭”作“邮”。案:“邮亭”为古代递送文书者投止之处,“邮”是。元结《次山集》卷四、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六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30.卷二百四十三韩翃《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金细正舞石榴裙”(页2734),扬州本“细”作“钿”。案:“金钿”指嵌有金花的首饰,“钿”是。《文苑英华》卷二百五十四、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31.卷二百四十三韩翃《寄哥舒仆射》“步义(一作又)抽箭大如笛”(页2734),扬州本“义”作“人”。案:“步义”于义不通,可能是“步叉”之误,“步叉”为盛箭之器具,《文苑英华》卷二百五十四作“步义”。“步人”指步兵,语义亦通,明高棅《唐诗品汇》作“步人”。
32.卷二百六十一任华小传“又与庚中丞书云”(页2902),扬州本“庚”作“庾”。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收录任华此书,题为“致庾中丞”,“庾”是。
33.卷二百七十一窦群《贞元末东院尝接事今西川武相公于兹三周谬领中宪徘徊厅宇多获文篇夏日即事因寄四韵》“弹冠驾迹近”(页3040),扬州本“驾”作“惊”。案:“驾”字于义不通,“惊”是。唐褚藏言《窦氏联珠集》卷三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4.卷二百八十二李益《置酒行》题下注“一本行字”(页3205),扬州本作“一本无行字”。案:《全唐诗》异文常用“一作某”或“一本无某字”表述,“一本行字”不符合此书表达习惯,且义不可通。
35.卷三百十四袁高《茶山诗》“走挺糜鹿均”(页3537),扬州本“糜”作“麋”。案:“糜鹿”义不可通,“麋鹿”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五、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6.卷三百五十五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余纷笼疏理”(页3986),扬州本“纷”作“粉”。案:“余纷”义不可通,且上句言“新青排故叶”,“余粉”“新青”对仗工稳,“粉”是。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三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7.卷三百五十九刘禹锡《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风飘掌下紫游缰”(页4052),扬州本“下”作“上”。案: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十四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8.卷四百二十二元稹《刘阮妻二首》之一“仙洞千年一度闲”(页4640),扬州本“闲”作“开”。案:“闲”义不可通,“开”是。唐韦縠《才调集》卷五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39.卷四百三十九白居易《彭蠡湖晚归》“何来临此望”(页4894),扬州本作“何”作“但”。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六、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40.卷四百四十五白居易《知足吟》“同歌知足曲”(页4992),扬州本“同”作“因”。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二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1.卷四百五十四白居易《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闲吟工部新来句”(页5146),扬州本“闲”作“闷”。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2.卷四百五十七白居易《自题酒库》“此翁何处当”(页5187),扬州本“当”作“富”。案:下句云“酒库不曾空(自注云:刘仁轨诗云:天将富此翁,以一醉为富也)”,结合语义,“富”是。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四、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八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43.卷四百九十八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之十三“月出方能起”(页5657),扬州本“月”作“日”。案:日出起床常用来表现闲适之情,“日”是。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五、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六、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七十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4.卷五百十张祜《塞下》“闲看行近远”(页5816),扬州本“闲”作“问”。案:此诗为五言仄起平收律诗,此句为第七句,第一字应为仄声,“问”是。《文苑英华》卷一百九十七同扬州本、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三作“问看行远近”。
45.卷五百五十八薛能《题逃户》“几界瞢(一作事)农桑”(页6473),扬州本“界”作“世”。案:此言逃户几代人务农,作“世”妥。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十八收录此诗,作“几世葺农桑”。
46.卷五百九十三曹邺《送友人入塞》“如何恨路长”(页6880),扬州本“恨”作“怨”。案:曹邺《曹祠部集》卷二此句作“如何怨路远”、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四同扬州本。
47.卷六百九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伟哉泂上隐”(页7023),扬州本“泂”作“洞”。案:皮日休、陆龟蒙《松陵集》卷一收录此诗,与扬州本同。
48.卷六百十八陆龟蒙《包山祠》“中坐箫鼓重”(页7124),扬州本“坐”作“堂”。案:陆龟蒙《甫里集》卷二、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收录此诗,均与扬州本同。
摘要:文章结合古典文献中记载古代私人抄书的史料,详细探讨了先秦至清朝私人抄书活动演变之轨迹,认为古代私人抄书的发展脉络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极大地推动了图书的流通发行,在古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38-03
抄书是指以手工抄写图书资料的制作和复制行为,也是一种出版行为。通常情况下,古代抄书分为官府抄书和私人抄书,前者多为政府官员受命在征集图书、整理藏书过程中的抄书;后者往往出于自身知识需求,或因生存需要,或为爱好(藏书)等进行的抄书活动。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战国中期楚墓竹简中甲、乙、丙三组《老子》抄本,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
1先秦时期
抄书行为始于先秦时期,与图书的产生、发展相生相伴[1]。《墨子・兼爱下》中记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思想相对开放,出现了百花争鸣、文化繁荣的景象,私学与官学并存,抄书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速度。大量的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地推广、宣传各自的为学治世政治主张,著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编纂著作,只能依靠书写,抄写复制成为必然,在传递各自言论的同时,也利于图书的长期保存。史籍中关于抄书者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据东晋王嘉所著《拾遗记》卷四[2]载:“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迭剪发而鬻之,以相养,或佣力写书。非圣人之言不读。遇见《坟》《典》,行途无所题记,以墨书掌及股里,夜还而写之,析竹为简。二人每假食于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之良书。”“佣力写书”即受雇于他人誊抄图书资料,张仪、苏秦曾经因为生活所困,不辞辛苦,充当佣书活动。“剥树皮编以为书帙”蕴含了古典目录学的思想,逐一校雠,分门别类加以排序。这段文字不但说明了张仪、苏秦二士的读书、做学问的态度,而且可知抄书者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时间应在秦昭襄王、秦惠文王时期[3]。西周时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因此造成了“学在官府”。抄书者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禁锢政策,私学被取代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先秦两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实行焚书坑儒、“挟书律”“禁私学”等一系列摧残文化事业的政策,造成大量图书资料在秦汉之际消失,新的学术著作鲜有问世,抄书者的境况随之滑入谷底。直到汉初,“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汉惠帝于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允许民间藏书和相关书籍的复制行为,于是,民间私人抄书盛行。私人抄书当首推河间献王刘德,他用精写本换取民间故旧本,抄书数量“与汉朝等”。另外,司马迁、梁子初、杨子林、王溥、李邰、班超、高君孟、盖晋、陈长次等人也相继抄了不少书籍。司马迁写成《史记》之后曾说:“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唐代司马贞《索隐》注:“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可见《史记》于正本之外,还另抄了一副本。梁子初、杨子林抄书的事迹见于东汉桓谭《新论》:“余同时佐郎官有梁子初、杨子林好学,所写万卷,至于白首。”
3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抄书活动继续发展。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魏时蔡琰(蔡邕之女)继承其父遗书4,000余卷,但因颠沛流离,丧失殆尽,后根据记忆抄写了400多篇。晋代私人抄书可考的有葛洪、纪瞻、范汪等。《晋书・葛洪传》称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晋书・纪瞻传》称纪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或手自抄写”。范汪,字玄平,十三岁丧母,家贫无资,“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最终博学多通。晋代抄书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洛阳纸贵”的故事了。西晋左思的作品《三都赋》,初不为人所重,皇甫谧为其写了篇序言,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作注,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抄,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这也说明当时抄家甚多[4]。《梁书・袁峻传》记载:“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南史・王筠传自序》中记载:“余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4隋唐
唐代私人抄书盛行。唐代著名史学家韦述“秘阁中见常侍柳冲先撰《姓族系录》二百卷,述于分课之外手自抄录,暮则怀归。如是周岁,写录皆毕。”《旧唐书・柳公绰传》中记载柳仲郢(柳公绰之子)“退公布卷,不舍昼夜。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一抄,魏晋以来南北史再抄。手抄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吴彩鸾是古代女子抄书的著名代表,据《列仙传》中记载:“彩鸾写《唐韵》,运笔如飞,日得一部,售之,获钱五缗。”《全唐文》卷八一六引李竣《慧山寺家山记》中记载:“贞元中,先丞相方肃公……退隐山寺僧房,犹孜孜勤经史,洎十年,手写书籍,前后约五百轴。”华良夫“从十岁读书,学为文章,手写之文,过于千卷。”许多著名文人的作品很多也是通过传抄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如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曾先后誊写五本,分寄五处,以便传诸后世。
5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可考的抄书者不少,且抄书动机各异。为自学而抄书的,如:南唐查文徽“幼好学,能自刻苦,手写经史书百卷。”备遗忘而抄书的,如:后蜀文谷“所撰《备忘小抄》十卷,杂抄子史一千余事,以备遗忘,世多传写之。”为聚书而抄书的,如:北汉王景绝“时时购四方书抄之,晚年集书数千卷。”吴越林鼎“性正而强记,能书欧、虞法,比及中年,夜读书每达曙。所聚图书悉由手抄,其残编蠹简亦手缀之,无所厌倦。”喜诗文而抄书的,如:博陵安平人崔“平生所著文章、碑诔、制诏甚多,人有借本传写者,则曰:‘有前贤,有来者,奚用此为!’”喜佛经而抄书的,如:棣州滴河人马裔孙“岁余枕藉黄卷中,见《华严》《楞严》,词理富赡,由是酷赏之,仍抄撮之,相形于歌咏,谓之《法喜集》。”喜史传而抄书的,如:魏州冠氏人杨官至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居家谢绝宾客,晚节稍通缙绅,延客门下。知史传有用,乃课吏传写。”为促进图书流通而抄书的,如:南唐北海人韩熙载是五代书画家,“性喜提奖后进,每见一文可采者,手自缮写,仍为播之声名。”
6宋元
宋代私人抄书,或为藏书聚书,或为读书治学,或为修史著书,或为练习书法,陶冶性情,当然也有为牟利而充当书手的。宋代藏书家可考者200余人,大多有抄书的经历。李行简,字易从,冯翊人,官至尚书刑部郎中,“聚书万卷,多其自录,人谓之书楼。”司马光68岁时还亲自抄书,“所抄自《国语》而下六卷,其目三百一十有二,小楷端重,无一笔不谨。”吕大防,字微仲,蓝田人,官至宰相,“常分其禄之半以录书,故所藏甚富”。刘仪风,字韶美,“得俸专以传书。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李常,字公择,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苏轼(坡)抄书,曾手抄过三遍《汉书》,据南宋陈鹄撰写的史料笔记《耆旧续闻》中记载:“东坡谪黄州,日课手钞《汉书》,自言读《汉书》凡三钞: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可见宋人读书是很重视抄书的。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其夫人李清照撰《〈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当时馆阁藏书多有散佚出来的,赵明诚凭借在馆阁任职的亲友的帮助,阅读了很多珍藏图书资料。叶梦得,字少蕴,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藏书家,手抄书籍不计其数。一年夏日晒书,晒了20余日方完,其《避暑录话》曰:“其间往往多余手自抄。”宋代抄本质量很高,不仅具有文献价值,有的还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元代抄书者文献可考的不多。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嗜学如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庄肃,字恭叔,号蓼塘,松龙镇人,“性嗜书,聚至八万卷,手抄经史子集,下至稗官小说,靡所不具”。
7明代
明代私人抄书者甚多,袁同礼在《明代私家藏书概略》中有言:“明人好抄书,颇重手抄本。藏书家均手自缮录,至老不厌。”如:孙道明,字明叔,华亭(今上海)人,元末明初藏书家,抄书数千卷,至老不辍。宋濂,字景濂,浦江人,文学家,少时家贫无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刘崧,字子高,泰和人,“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抄录不辍”。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辍书,虽持节边徼,必携抄胥自随。每抄一书成,辄用官印识于卷端”。杨循吉,字君谦,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藏书十万余卷,闻某处有异书,必千方百计购求缮写。陆深,字子渊,华亭(今上海)人,坚持抄书56年,晚年尤喜抄方书。严嵩,字惟中,分宜人,曾手抄宋元书籍2,613本。钱谷,字叔宝,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少孤贫。游文待诏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功点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倩观,手自抄写,几于充栋”。其子钱功甫,“贫而好学,酷似其父,年八十余,隆冬病疡,映日抄书,薄暮不止。功甫殁,无子,其遗书皆散去。”范钦,字尧卿,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著名藏书家,曾从丰道生、王世贞等处抄录了不少异书。其从子范大澈“闻人有抄本,多方借之。长安旅中尝雇善书者誊写,多至二三十人”。赵琦美,字元度,常熟人,著名藏书家。传世《古今杂剧》242种,即为赵氏所抄,现藏国家图书馆。吴宽,字原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所藏书多手抄,传世者亦多,如《吴沈诗草合卷》《孟子注疏》《尊前集》《裔夷谋夏录》《春明退朝录》《河东先生集》《石湖居士集》等。冯复京,字嗣宗,江苏常熟人,其子冯舒,字己苍,号默庵。冯氏一门有抄书家风,据各家书目可知者甚多。黄廷鉴《读知不足斋赐书图记》云:“吾乡冯己苍昆仲,闻寒山赵氏藏有宋椠本《玉台新咏》,未肯假人。尝于冬月挈其友舣舟支硎山下,于朔风飞雪中,挟纸笔,袖炊饼数枚入山,径造其庐。乃许出书传录,堕指呵冻,穷四昼夜之力,抄副本以归。”毛晋,原名凤苞,字子晋,虞山人,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雇用了很多书手,专事抄书,“晋藏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见而藏诸他氏不能得者,则选善手以佳纸墨影抄之,与刊本无异,名曰影宋抄。于是一时好事家皆争仿效,以资鉴赏,而宋椠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明代抄书人有史可考者还有谢肇J、何大成、包柽芳、朱谋土韦、何乔新、文徵明、朱存理、阎起山、王履吉、陆师道、黄居中等。明人抄书不像宋人那样以常见书为主,而是精心挑选不易得到的所谓秘本、珍本、异本来抄写,且在书法上非常讲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说:“汲古阁影宋精抄,古今绝作。字画、纸张、乌丝、图章,追摹宋刻,为近世无有能继其作者。”很多宋元以前的书籍凭借明代影抄本得以保留原貌[5]。
8清代
清代民间私人抄书成风,如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著名思想家,一生抄书很多。他在《抄书自序》中说:“炎武之游四方十有八年,未尝干人,有贤主人以书相示者则留,或手抄,或募人抄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秀水人,官至翰林院检讨,著名学者和藏书家,抄书很多,计有《周易图说》《内外服制通释》《太平治迹统类前集》《崇文总目》《国史考异》《方泉集》《牟氏陵阳集》《圣宋文选》《吴都文粹》《山中白云词》等。他曾设计窃抄过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最后竟发展到为抄书而丢官。吴翊凤,字伊仲,吴县人,著名藏书家,抄秘籍数百种,最后竟因疲劳过度导致一目失明。蒋衡,字湘帆,曾用12年时间抄写《十三经》,计80余万言,“以碑洞石经为式,购善本校正,用东洋纸,界乌丝栏书之”。梁同书,字元颖,钱塘人,曾用5年时间手抄《文选》16册,全书无一字草率者。倪模,字迂村,望江人,抄有《宣靖备史》《鄂国金陀粹编》《孙子》《刘宾客文集》《骑省集》《小畜集》,并在《宣靖备史》抄本之后附一书目,列书34种,欲待购求原本抄录。陈敬璋,字汝霖,海宁人,喜抄书,可日抄万字。钱熙祚,字雪枝,松江金山人,为编刻《守山阁丛书》,借抄文澜阁《四库全书》432卷。刘履芬,字彦清,江山人,喜藏书,“其不能得者,辄手自抄录,日课数十纸”。瞿世瑛,字良玉,钱塘人,以抄书为日课,且喜收藏抄本,有名人抄本792种,批校本475种,影宋元抄本30种。蒋汝藻,号乐庵,南浔人,手抄宋本100多卷。赵魏,字晋斋,仁和人,因家贫,曾抄秘书数千卷,换米度日。曹言纯,字种水,秀水人,坚持抄书长达30年。由于宋本毕竟有限,清代抄书也多以善本为底本,只好通过抄写特别是影抄来弥补这个缺憾[6]。
9余论
在印本书时代,抄书行为成为文化传播和书籍保存的主要工具,至唐初进入雕版印刷术时期,抄书行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次衰微,但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转化为爱好与兴趣,例如书法艺术。同时,许多的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例如珍本、善本,为文化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18.
[2](东晋)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78.
[3]徐栩.论中国古代“抄书人”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103-106.
[4]吴永贵.中国出版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32-174.
[5]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23.
综合上述「书、「其人的解释,与「如的本义、引伸义,界定「书如其人:创作者其书作所显示之相,即其所呈现的种种书作特征,皆从随、相应于创作者所具之个性、所习之技法等众多因条件而产生,故创作者书作所显示的特征,确实与其个性相应,而又相似于个性的风貌。换言之,凡人书写的字迹风貌,当从其人的个性、身心状态,而呈现类似于其人的个性风貌。
书法流动的笔迹,犹如生命的年轮,从过去带来历史之陈迹,于现在体会当下的存在,并给予未来无限的滋养,不断延续其生命,叶秀山《说写字》云:“书法艺术虽然是很古老的,但又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古董(antiquity)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因为所书「什么,是因时而异,是「历史的,但「书本身则始终为「是,为「在,总是现时的。”书法并非古董,其展现人类鲜活的生命,古而不衰,老而不旧,而所书写的内容,虽因人与时代所异,但所书写的精神一一我写故我在一一以书写展现生命的意义,却亘古不变,在书写当下,生命之脉动即在,我人即在!而我(人)乃身心合一的生命体,书法既为人所写,即为身心共同创造的产物,故知书与人同以生命为体。吐纳周流而不息,因此可以从人论,推衍文论、书论,阐述「由人及艺的身体思维。又人的才性各有所趋,因此所写的书迹亦各异,而且「书如其人涵盖「书性如人性、书体如人体、书相如人相等义,我们便可从中观察创作主体的个性与群性,意即书迹不单为人身心状态的印记,亦是群体风格的呈显,亦为整体时代风气的展示,故以「书如其人之个性、群性、时代性论之。然而书性风貌优缺互具,人的个性亦长短互现,若要达成「书如其人的极致功夫,则须「由书人合一,艺进于道入手。
1由人及艺的身体思维
古人全面观察宇宙万象,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下,确立类象同构、物我合一的浑化思维,因此不论是创造文字的观物取象以立象尽意,抑或是经营生命的观身践形以安身立命,皆由外及内地试图从象内有限生命,追求象外无限心性。尔后,人类从对自然生命的崇仰,回归到自身价值的重视,以人的身心为据点,看待一切人事,诸如:相人之术、人物品藻、政治选举乃至文艺活动。换言之,在心象内外互通之下,须理解「言德、性命、才性、文人、书人的关系,并于心性上开展出「自然、社含二种属性,包括:气质之性、情志之性、明智之性、道德之性、习养之性,逐渐形成多元丰富的整体思推。在心象合观的作用下,人的身心状态由内及外地展现于言语、骨相、文章、书艺上,换言即「文如其人、「书如其人。
而以身体思维为中心的书人关系,不仅展现于义理观念之上,更具体的呈现于书学技法的传习和书体与碑帖的临摹上,举凡武术、兵法、建筑、人伦相处、宾客应对、合唱照应、市人赶集、结交友朋、祭祀受享、优伶演戏等各种人情事态,皆能对书法创作有所启发。又因中国传统注重直观感悟的思维,常以人身本具有的感官思维,作为悟入文艺体性的法门,诗论、文论如是,书论亦如是。即以「意的觉知贯通各种感官觉受,如:眼见之「色、耳闻之「声、鼻嗅之「香、舌尝之「味,及身感之「触。然而感官觉受不论或单或复,皆与「意俱起,而且感官思维用于观赏、创作皆适宜,既可以描绘能观、能作主体的审美经验,更能指挥所观、所作客体的真实意蕴,甚至进而突破感官的界限,贯通各种感官觉受,营造出新奇特殊的效果。再者书法创作受诗、文论影响,亦如作诗般讲究书卷气、神韵浑成、格高调逸、性灵真我、意法相乘;如写八股般讲究立主立脑、线索贯串、起承转合、虚实掩映;亦如古文般讲求阴阳相生、刚柔相济,使得各种文艺的创作方法得以相互借鉴,产生「以人喻书、「以诗、文喻书现象。
2「书如其人的个性、群性、时代性
「书如其人涵盖层面广泛,虽旨在探究书作与人的关系,然而亦可根据书作风格了解创作主体的个性,及同型的人其书风的群性,乃至时代书风的特性。以帝王、名臣、书家、世外之人四类对比便可知晓。唐太宗、唐高宗、宋徽宗、清高宗之字确实如其人,虽同具帝王之英气,但却有别。唐太宗书法英锐果劲,瞻略十足,个性虽直率不羁,犹肯虚心纳谏,然而晚年志得意满,日渐放逸,故有「创业有功,守成不济的遗憾;唐高宗书法英哲清秀,持续力差,其人心性慈厚,无奈身体病弱,胆略虽具,但力怯不支,有心无力,徒留遗恨。上述唐太宗、唐高宗的书作均强调「风骨,遂引领唐代走向以法度显示骨力的时代书风。宋徽宗书法英媚失衡,线条如画般优美,但有筋无肉,空存骨架,无肉扶持,力浮劲浅,推知其人胆大心妄,任意为之,注重细节,无法综观全局,因小失大,致使权衡失宜,故有丧身亡、国之悲,然其「以画入书、放意求闲的表现,确为宋代尚意书风的标徽。又清高宗书法姿态多媚、英华雍容,推知其人亦具瞻识,但不能忘却外形的好丑、外在的毁誉,欠缺清新脱俗的趣味、大开大阖的气势,正如其自订功过,急欲人知,落入好谀娇俗、患得患失的陷阱中,又其欲以「体势格度效法元代书作的雅态,终究无成。
再者,如林通、葛长庚、吴镇、朱耷四人的字,均不受俗尘所染,独具逸调。北宋林通字态清冷,其不浊故「清,其不燥故「冷,峭拔于尘俗之外,其人虽处太平盛世,退居山林,休息养志,乃有所不为的「狷者,故其书风属于「平淡中之「冷淡:南宋葛长庚的字一如其人――以道驭笔,狂逸不羁,充分展现道家美学「快活忘形的人格精神,故其书风属于「平淡.中之「淡野。元代吴镇之字与人「简逸古澹,墨隐游戏,故其书风属于「平淡中之「简淡。至于清代朱耷的字与人「禅趣淳厚,浑穆超逸,其书、画的风格超然世外与其个性相符,突破复古格调体系的藩篱,别开清代朴拙浑厚一路。
另外,如欧阳询其字与人「孤峭高耸,冷然不群,书作多方笔藏锋,挺拔刚直,突显主笔,横画上倾角度最大,故法「峻;褚遂良其字与人「飘逸绰约,薄而不弱,书作以露锋居多,方圆相掺,柔韧灵活,横画上倾角度最小,笔画粗细变化大,故法「韵;颜真卿其字与人「宽厚磅礴,以圆纳方,书作多圆笔藏锋,刚柔相济,横画上倾角度最大,笔画偏粗而变化小,故法「圆;柳公权其字与人「险峻紧密,主刚次仁,书作露藏互用、方圆兼具,刚多柔少,横画上倾角度仅大于褚遂良,结体疏密度稍大,故法「密。是故唐代书家的群性为「法度谨严,符合唐代透过「法度规矩追求遒劲风骨的时代书风。又范仲淹书作「清瘦廉隅,内刚外柔,诚如其人般内存耿直、外现温厚;欧阳修书作「清秀颖利,丰约中度,宽严相济,枯秀相生,刚柔兼具,一如其人;司马光书作「清肃诚朴,木讷坚毅,诚如其人般诚谨,坚毅刚直,略显拙滞;文天祥书作「清朗真劲,理性从容,果断劲利,鲜健柔忍,饱含韧性,一如其人。故知宋代名臣的群性为「清风飒然,不为法度规矩所囿,标举文士之「意韵,符合宋代注重以个人之意,追求平淡中寓深韵的时代风气。
3书人合一,艺进于道
书法为有机的生命体,具有「可感可动、可思可意的生命力,而此活泼的生命力,实由创作主体所赋予,刘熙载《游艺约言》云:“诗文书画皆生物也,然生不生,亦视乎为之人,故人以养生气为要。”刘熙载指出创作主体的修养功夫,乃是艺术作品具有生气的关键。并揭示诗文书画皆有生气,而作品生气之有无,端视创作主体心性的存养,故人须具备养气的功夫,方能创造出具有生气的书画艺术。但养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将「生气表现于笔法上,使「书人合一,艺进于道更非易事。又书法字迹从随、相应于创作主体的身心状态,故观其书迹则能推知其人的学行高下、修养深浅、技艺工拙,所谓:雅人深致、狂人野态、高人逸趣、俗者冶容、狷者谨度、卑者庸碌等各种性相,无不毕现,难以掩饰,但若要使书法臻于妙境,尚须道技并进、心手并追,故从宋代苏轼、黄庭坚至清代刘熙载、杨守敬等人,莫不以读书、修养为书学至要,因为学书若只专务临摹则书境难进,纵使书迹的面目体貌已逼肖古人,但内涵不足,笔下徒具空架,犹带书工匠气。故学书若于技法上已得古人的形模笔势,则可暂时搁置,然而尚须深造其道,按照理解发起事行,落实于读书、修养上,俾使技艺随道而成,笔下自然生气淋漓,书境亦因之而提升。倘若不于创作主体的心性下功夫,徒向心外驰求,纵使所书之字,能免除浅薄、庸俗之态,然而总为外椽巧饰之作,终究徘徊于自性门外,意即所书的字虽为「习养之性的流露,但终非自家清净纯厚、真美无饰的本来面目,故知书法创作的极致境界,不在徒求外美的增饰,而在真实内美的透显――创作主体的自性流露。又学习各家书法,不过借由对各家书相的临摹揣写,渐次熏习其人之性,但因其人之性「优劣互具、长短并显,而且与己之个性或有所顺、违,故尚经历磨合、融会的过程,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独特的书相与书性;实践「艺进于道的功夫,创造「书人合一的艺术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