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检测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食品加工与检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76-03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介质和依托。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决定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我校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食品检验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分析食品检验专业就业岗位。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职业分析主要包括专业的行业状况分析、职业活动分析及工作过程分析,全面、深入的调研是职业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北京市工商局、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蒙牛乳品有限公司等近400余家食品相关企业、质量监督部门、近3年毕业生进行深入调研统计得出,食品检验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食品检验、食品销售员、营养配餐员、食品质量管理员等工作岗位。其中食品检验员为食品检验专业核心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常规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据毕业生跟踪调研,部分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还可在食品企业从事食品原料采购、食品销售等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学校等单位从事营养咨询和营养配餐员等工作,部分学生在从业几年后进入实验室管理或食品质量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
2.明确食品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验、食品安全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食品有关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感官检验及快速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熟练使用有关的食品检验仪器设备,具有食品检验专业要求的科学求实、公平公正、程序规范、认真仔细的职业素质,能胜任食品企业、商检部门、食品流通领域、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部门的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和安全卫生检测工作,取得中级食品检验资格的食品检验人才。
3.定位食品检验专业就业面向。通过对近3年食品检验专业近100名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有5大职业面向。一是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品控、检测等岗位,从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测与品质控制等工作;二是面向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领域的生产、销售等岗位,从事面包、糖果、酒类、粮油食品等标准化生产、销售与管理等工作;三是面向工商质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流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检验岗位,从事食品安全卫生的检测工作;四是面向企业、科研单位及院校实验室管理岗位,从事实验室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
4.分析食品检验职业能力。在明确食品检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邀请食品行业、企业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议,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用头脑风暴法对食品检验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食品检验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活动表和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解表。
5.提取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基础的重要依据。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完成,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北京市工商局、蒙牛乳品有限公司、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等30家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的专家、技术骨干。通过专家技术骨干集思广益,总结归纳,明确了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检测,岗位主要职业活动为样品采集与处理、感官分析、仪器分析、检验报告、实验室安全维护等。
二、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以“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具有食品检验专业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1:实现1个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搭建岗位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遵循2个原则,即食品检验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3个培养体系: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特质分析,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夯实4个基础,专业调研为基础、职业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5个教学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3.构建模块化课程。课程与岗位对接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岗位课程学生直接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育人情境,更有效地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重新整合课程,确定10门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搭建由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和拓展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5个课程模块。食品检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知识是构成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食品检验职业特点,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技术才能较好地完成检验工作。依据食品检验职业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理论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技能形成有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公共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工作能力。通过公共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字能力、计算机搜集信息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单项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拓展能力模块以培养学生多口颈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分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阶段。校内以综合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在掌握了食品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后,通过完成综合检测项目,如啤酒的检测、糕点检测、饮料、粮油制品等常见食品的检测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进入企业以员工身份学习,完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
4.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和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了《食品检验技术基础》、《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6门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评价建议、师资、课程教学条件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食品检验专业课程实施
1.配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食品检验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食品检测技能,实践技能扎实,熟悉企业检验员管理。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体化授课能力,掌握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将检测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有机地贯穿到教学当中。因此,需要从师资数量、职称、学历、双师比例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保障课程的实施质量。
2.强化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实施“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特点,选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行动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实施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采用演示、图片、实训仿真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并应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成果,实现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标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水平提高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核心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多方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如《食品感官检验》课程评方式如图1所示。
四、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结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效果,课题组分别对学生、教师、企业进行了调查。
1.教师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使我们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具有岗位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一体化实训教室的职业情景,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到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学效能明显提高。
2.学生评价。学校的各种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使我们能够在做中学习;老师采用的过程导向的行动教学方式,使我们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学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操作能力强,并有外聘企业食品检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使我们能够取得了食品检测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了信心。
3.企业的评价。从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工作上手快,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工作中,学生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意识明显增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追求标准、卓越的创新精神明显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感明显增强,从事高技能成就事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陈亮,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62):15-16.
关键词:模块 一体化 教学 食品
近年来,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施,深入贯彻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有幸参与此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成长,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二、应用
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支持下,笔者在食品检验教学领域实施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欢迎。现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大纲要求,笔者将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食品物理常数检验;模块二:化学滴定分析;模块三:仪器分析;模块四: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检验。这四个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课程是其他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综合,也是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的考前培训课:总课时要求为112课时,每个模块28课时,其中知识讲解10节,实训课时18节。
根据“一体化教学法”,笔者为上述四个模块精心设计了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动手尝试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讨论分析
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讲解,分析同学思考的不足,肯定表扬其发言中的闪光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同学们思考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2.观察发现
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r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例如在测定硬糖中还原糖含量时,通过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样品液,当滴定到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停止滴定后,由于样品液又会重新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所以终点的变化只是在比较短暂的几秒时间。通过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准确观察到滴定终点,从而在正式实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问题罗列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如还原糖滴定终点实验现象中,学生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多数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该项目约7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再次提出补充问题,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提问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具有相对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也要充分,当学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所提问题较少时,这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发问,引导学生回答。
5.动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学以致用,当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后,这时提供和类似演示样品的材料,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报告,通过对一个独立食品样品进行完整的检测,完全掌握该知识点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成效
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成效十分显著,获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考证通过率极大提高。笔者将成效总结为“四加强四提高”。
1.加强教育特色,提高社会认可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加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加强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热情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方式,增加了课堂趣味,突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课程衔接非常紧密,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笔者学校食品检验工考证课程课时从原来的140课时调整到112课时,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教学条理,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课程内容,把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紧急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方向
尽管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今后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修订课程教材,添加新技术新方法,切实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
二是集思广益,进一步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学方式的先进性要求较高,有时还要求将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才能进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出谋献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如仿真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即校企合作)等,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对该体系及其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训;岗位协同;专业协同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 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 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
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
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
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
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 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 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 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 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 “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 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 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 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 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3]江英,陈国刚,童军茂,刘娅.对加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4):150-151
(1)教学内容上,构建项目化“工学交替”模式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的根基,在构建教学内容上,我们坚持针对性、适用性、一致性和代表性等四个原则,深入企业、行业开展市场调查和研究,根据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以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工作站的使用等基本内容作为知识的教学目标,以质量标准解读能力、样品采集与处理能力、仪器操作能力、仪器维护保养能力、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能力以及解决检验异常情况能力等作为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和意识、确立公正客观的工作作风、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保持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素质的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上,我们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原则,根据真实食品检验任务中的理化检验项目、国标方法及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和行动体系,将原来的学科结构系统转变为工作过程系统。以常见仪器种类和国标检测方法为切入点,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电化学分析等五大基础项目,淡化其他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每个项目实施“3+1”模式,即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国标项目实训及自主性设计项目。五大基础项目学习结束后,安排暑假顶岗实习,使课程教学实现从项目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堂到职业岗位的转变。
(2)在项目实施上,实施工作过程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由项目引领、项目准备、项目实施、结果报告等四个过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我们以“火腿肠中护色剂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为引导,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教学。首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等项目准备,然后进行“采样样品处理上机测试数据处理”等项目实施环节,最后根据检测结果出具规范的检测报告,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3)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上,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训模式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在学生仪器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实施了理论学习、仪器操作分项技能训练、仿真实训、项目实训和假期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训练模式,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螺旋形提高。
(4)在学生能力拓展上,实施“学生自主性实践”教学模式我们采用了“学生自主性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学院实训平台,根据国家标准开放性自主设计设计食品检测项目,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检测,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不仅有效拓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仪器选用能力及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如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等,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遵循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主要应用于绪论、仪器构造、仪器操作、色谱工作站等内容的教学。例如《绪论》的教学,其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方法、分类、特点等,通常,绪论教学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现在采用到质检机构参观学习的方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百闻不如一见,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引领项目、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化、标准化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仪器分析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操作是否熟练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准备-示范-模仿-总结”行动导向教学过程,通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师示范等多途径进行示范性教学,规范学生的操作。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化、标准化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仪器的操作、色谱工作站的使用、数据处理及检测报告的填写等方面的教学。
(4)单项技能训练与项目综合实训相结合教学法仪器分析技能是一种复杂的、高难度的系统性技能,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根据各种仪器的特点将系统技能训练分解为若干个单项技能进行单独训练,学生掌握单项技能后,再进行项目综合实训,有效化解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操作技能的难度,提高了技能训练的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食品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是专业课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我们制作了内容丰富、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有效化解教学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仪器分析的原理、仪器构造、分析方法的内容。
(2)教学录像我们建设了如化学实验操作、各类仪器的操作等SOP教学录像资源库,这些教学录像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对学生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仿真虚拟平台我们建立了酸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等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供学生上机前仪器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仪器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4)课程网络平台《食品仪器分析技术》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虚拟实验室、教学视频、职业资格考试、教学资源连接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利用课堂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促进仪器操作技能的形成,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校企共建双赢实习、实训基地
现代分析仪器非常昂贵,特别是高端仪器,单价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的,如何使用检测机构的仪器服务教学成为了我们近几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形成了学校、企业、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三者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与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共建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只需承担为数不多的教师指导费,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了大型分析仪器的教学和实训、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教师的进修学习。
5改革成果
【关键词】专业文化 食品 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51-0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hind the developing of high-speed economics, it has some unavoidable abuses, eg the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major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bears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Social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re the problem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these are how to training of top-ranking talented person and dealing with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ized fie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Student Cultivating Process as a uni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cess and method the system of “142” culture-related services which rely on the Food Nutrition and Detecti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culture Food Detection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在大众视野,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甚至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生命。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不力、食品加工企业对产品安全重视程度较低,同时,这些事件对教育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警示。曾被新闻媒体披露的“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而背后却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制造这些原料的人都精通化学,是化学方面的“专家”。这说明开办食品营养与检测(以下简称食检)专业的学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法律意识、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更缺乏一种正气凛然、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的熏陶。
因此,建设良好育人环境、高尚人伦理念的专业文化迫在眉睫。
一、食检专业文化建设的依据
专业文化是指全体专业教师及本专业学习人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并由此影响和形成一致的行为习惯的总和。[1]目前国内对专业文化的研究主要是把企业文化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较新的教学理念。
二、食检专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高考报考指南》的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开设食品检测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已达到150所左右(当然,《黑龙江省报考指南》是有局限性的,局限在只能在黑龙江省招生的院校,全国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数量定会超过150所)。根据统计的院校进行分析其中99所是本科层次。本科层次开设关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相关专业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等。
另外,51所是高职层次的专科学校,这些学校的专业所采用的名字都是食品营养与检测。通过文献检索、百度等搜索引擎没有搜索到食检及相关专业从专业文化角度去建设该专业的相关资料。目前食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1.生源数量下降与专业竞争激烈并存
在招生方面,面临着同本科和中职同步竞争的压力。而近两年来生源数量不断下降,随着招生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加上现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导致现在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而在专业建设方面,全国高校不断开办类似专业,同类专业数量增多,一方面是不断减少的生源,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专业,这更加剧了教育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2.理想教育的缺失和过渡的就业宣传
学生往往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而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长期影响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学生所追求的理想。升学压力,使学生已忘记了最初的追求,当他们再次走到人生的岔路口时,只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为就业而求学。经过对本学院学生调查,了解到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缘由,见表1。
由表1可知,选择B、F两个选项的人数最多,两项加在一起达到总学员数的70.8%。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认识非常少,学习这个专业就是为了就业,要让他们热爱专业、热爱职业没有一个强大的专业文化来匡正是不行的。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少,导致了专业学生没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操守。
3.没有专业核心理念统御专业建设
目前高职食检专业正在积极探讨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专业建设。[2]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工作理念和工作精神还没有有效的引入课堂,还不能从专业能力中凝练出来专业精神。这就导致了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片面的追求技能培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术、道三者反映出专业学习者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首先技能是为专业学习者解决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而长期做这个工作体现出专业分工的不断进步和提升,体现为一种艺术和成就,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总结,就是体验领悟人生的过程。[3]只有理清能、术、道三者的关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食检专业文化体系构建
一个好的专业文化必须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出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服务理念、与企业文化交融、具有前沿性的特点,这样的专业文化才能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本文依据上述思想构建了食检专业文化建设示意图,见图1。
所谓的“142”文化体系是指1个核心精神,它是整个专业文化建设的统领和指导;4个具体表现,即课程改革、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引企入校;2个支持,即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核心精神凝练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子系统,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既要符合学校建设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本专业特色。我院是立足行业办学,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基础,以服务立校,以“以理服人,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来做事,这就要求食检专业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合院训,体现特点。而专业的特点是从企业、工作和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食检工作的服务性。食检本身就是服务消费者、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一个工作,其工作特性具有鲜明的服务性质。第二,食检工作的科技性。食检专业是建立在精密仪器分析、高精技术的基础上工作,这要求食检工作必须科学、精细。第三,食检工作的准确性。任何错误的判断和结论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灭绝性的灾难,食检工作者要不断的重复某个实验,以确定食检结果的正确性,而大量的反复实验工作要求食检工作者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不厌其烦的耐性。第四,食检工作的负责性。食检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不仅是对企业负责,同时也是对消费者和食检人员负责。食检工作表面是检测食品质量问题,其本质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捍卫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据此,本文提出食检专业的专业核心精神为:“为捍卫顾客的消费权益,使其享受美好生活,严谨、务实、耐心、细致、科学、准确的掌握专业技能,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
2.专业文化体系的外在表现
(1)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的核心、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来自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一般指两个方面,课程体系建设,其次是一门课程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食检专业的四个特性设计课程24门,从典型工作任务到具体学习情境,确立了3门专业核心课,即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测,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支撑,让学生边练边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从礼仪角度设计学生的礼仪规范,形成做事有规矩、办事有思想、汇报有次序的行为准则。并在专业教育期间建立起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热爱。告诉学生食检专业的重要性和紧缺性,牢固的树立学生以“学食检为荣”、以“学食检为傲”的思想观念。
(3)制度规范。建立良好的课堂考核制度,形成动态考核机制,建立以强调学生行为改变为指导的考核方式。可能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原来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因此建设课堂考核制度是学生改变行为方式的重要保证。在建立制度规范时关键要把握四个方面:第一,课堂考核制度。在建立课堂考核制度时,重点强调出勤和自学两个方面,并且应给这两个方面赋予较高的分值;第二,关注隐性旷课的问题。任课教师应负起责任,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建立规范化教学流程。让学生感受到上课是一种规范的行动过程,甚至严格要求起立、请坐、点名等教学流程的规范化,让学生在机械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耐力和信心;第四,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对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药品的配制、试验台的清理都要做详细的规定,制定实验安全操作手册,且可以在学生入校时,在专业教育中,引领学生参观实验室,宣讲实验安全操作规则。
(4)引企入校。引企入校方面应做多角度的探索,比如将企业的食品检测中心放在学校,将企业实体引入学校,还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到学校,比如“5s管理模式”等先进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持续的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另外,还要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完成企业生产的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对专业文化体系外在表现的建设,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在红海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开发蓝海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3.专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持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体现在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建设上。学科带头人建设要给予经费保证,聘请行业专业或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可以保证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前瞻性。加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让专业骨干教师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不断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增加专业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强骨干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其次是教师结构的调整。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用专业精神感染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教师结构形成以技能为主、年龄结构合理、职称配置恰当的一支业务过硬的队伍。
(2)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两个方面。首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上水平、上档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既可以为校内实习和实训服务,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实训建设过程中,应以专业文化为主导,在实训室各个醒目的位置张贴宣传专业文化建设的标语,比如严谨、务实、耐心、细致,既可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同时也是专业精神的一种无声灌输,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这种专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其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依托行业已经建立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仍然要灌输学生食检专业核心文化精神,并将核心文化精神与企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到立体的文化熏陶。
四、小 结
本文在借鉴国内专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独创性的提出“142”专业文化体系建设。希望通过专业文化体系建设,为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热爱专业、热爱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专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这其中的某几个方面没有做好,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很有可能前面的专业建设工作都不能取得成效。更应该看到专业文化建设的地域差异性、行业差异性,不同专业应根据自己专业的定位和服务经济的对象,来有的放矢的建设专业。最后,专业文化体系建设的不可复制性,本文的内容可以作为借鉴,但是不同学校有不同校情,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情况,要因专业、因时、因地的进行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邵庆祥.试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89~91
2 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45~48
关键词:培训机构教学实验室 在职教育
近年来,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切实做好食品检验工作,省局培训中心为市、县两级检测机构的培训配备了大量的大型仪器设备,但是由于人员专业素质有限,初期配备的仪器使用率不高,导致有些检验项目不能开展,影响了检验技术工作的发展。另外,有些企业由于检验人员素质低,一些出厂检验项目仍然不能正常进行,严重影响到了产品质量。结合长期从事在职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文章认为建立培训教学实验室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创建符合条件的检验技术教学实验室的意义
传统的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仅仅是教师做“填鸭式”理论教学,有条件的学员听完课后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自己练习,但是,仍然不能取得明显效果,没有条件的学员听完课后就算结束了,缺少实际操作练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有些企业认为组织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费。这种培训方式必将走向失败,面临淘汰,更没有任何可以吸引学员的因素。因此,只有改变培训模式才能使培训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要想长期做好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就必须增加超过整个培训时间一半课时的实际操作课程,并且实际操作课程项目的设计还要做到科学合理(这方面在此不具体展开论述)。开设实际操作课程的项目培训,就必须具备符合教学条件的实验室,所以,开展有效的检验技术培训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符合条件的技术教学实验室。
二、如何建立符合在职教育培训条件的教学实验室
建立符合在职教育培训条件的教学实验室,如果资金到位,又有合适的场地,请专业建设实验室的工程单位承建是很快可以建成做好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上述两个条件均不具备。处在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考虑合作共建的模式建立在职培训教学实验室。在此,引入一个实例,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为确保在职培训教学质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于2006年与河南方圆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方圆公司)合作建立了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培训教学实验室,实验室以教育培训为主要目的,模拟检验机构和生产企业实验室建造,能够开展26个检验项目的教学、培训工作,涉及石油,化工,有机合成,造纸,电力,医药,农药残留,土壤,环境监测,商品检测,食品卫生等多个领域,基本满足了全省产品质量检验技术工作的在职教学培训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合作建立教学实验室有一下几个优势:1、优势互补。培训中心作为事业单位,在资金投入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与方圆公司合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方圆公司由于场地制约,自己建立实验室仅能解决5人左右的培训。所以,经双方合作,由培训中心提供场地,方圆公司提供仪器及技术保证,共同建立了: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教学实验室。2、资源共享,充分提高了教学实验室的利用率。如果仅是单方建立一个实验室,以培训中心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建立教学实验室的;方圆公司因为场地问题也是难以建立能够符合50人左右同时做教学实验的实验室。但是,合作建立实验室后,方圆公司就可以利用实验室对客户(购买方圆公司仪器的客户)开展培训,客户在使用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可随时到实验室免费学习。培训中心也可以利用实验室面向系统内和生产企业的检验技术人员开展检验技术培训。在过去的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这四年中,培训中心利用实验室开展培训近40期,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其中,开展了气相、液相、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10期,每期10天时间;开展了食品检验人员培训5期,每期20天的时间;开展了食品、化工、药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培训23期,每期5-7天时间。在这些培训中,实际操作课程培训时间达到80%以上,学员通过培训在检验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3、友好合作,达到双赢。实验室投入使用后,技术检验人员培训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了质的飞跃;培训中心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方圆公司在培训期间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其较强的技术力量,同时在不影响学员上课的情况下宣传展示了公司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公司形象得到了提高,也得到了参训学员的认可。
三、合建实验室引起的思考
1、合建实验室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
双方合建实验室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好事,双方合作总是避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双方在合作开展有关实验室项目时,达成一致协议,明确分工,划清责任,避免在合作中出现不愉快的事情。通过上述实例,双方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在合作中,方圆公司专门派人负责实验室的维护及使用,并负责大中型仪器的维护与技术保证,在实验室启用中,方圆公司至少要保证一个技术人员在培训现场以确保培训期间大中型仪器正常运行。在教学实验室双方共同使用时,由方圆公司管理,派1-2名技术人员负责仪器正常使用,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及时排除,确保培训实验的顺利进行。培训中心负责小型仪器及易耗品(玻璃器皿、试剂)购置,培训期间由培训中心派专人负责培训班教学期间的一切班务管理事务。因此,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相互配合,就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56-02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前一次岗位能力锻炼与体验的机会。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130学时,5学分,占实践教学总量的1/5。由此可见,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学生多,教师少 扩招使高职院校各专业招生规模大增,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力量不足,出现一个教师指导二三十个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现象。规模扩大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为每周20多学时,而教师精力有限,这是许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仪器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选题脱离实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有多个校区,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实训仪器设备往往只集中在一个校区,各校区之间实训设备分配不合理。为了方便学生就业,毕业生迁往离城区较近的校区上课,很难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所以选题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加之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所选题目脱离岗位工作过程,致使有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完成时间短 毕业设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进行,而即将毕业的学生急于找工作,心情浮躁,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很难完成任务。
创新能力不强,论文写作水平低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操作能力的课程占了半数以上,忽略了文献检索、写作等语言应用方面的课程,致使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获取文献资料,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看过期刊论文,没查过文献,也不知道对本专业有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让学生自己想出有创意的毕业设计课题和方案,往往依赖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照着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去完成毕业设计。最终结果是,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新能力不强,没有真正实现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功能。毕业设计试验完成后,如何组织语言把结果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成了一大难题。有时,往往有创新的设计思路,有很好的试验结果,却不能很好地通过论文表达出来,学生论文写作水平欠缺。
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 对于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制定出一套具体的管理办法。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单靠指导教师监督检查是不够的,学生自觉性方面也需提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之间缺乏一套激励机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经验
延长毕业设计完成时间 把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至毕业之前完成。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也可充分利用主校区实训室仪器设备资源,解决校区之间实训设备配备不平衡的矛盾。指导教师方面,在不增加师资的情况下,可把外聘教师利用起来,适当给予报酬,采取自愿的原则,指导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开设的某一课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题目来做。如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的教师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在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当然,也可根据指导教师的擅长进行选题。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各高职院校把顶岗实习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计划来实施。与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一样,以往在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单独设置、单独进行的,顶岗实习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完成。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摸索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是将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环节同步进行。三年来,学校组织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前往广州酒家、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广州尚加食品有限公司、珠江饼业、东莞东升酱油厂、广东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和单位顶岗实习,学习糕点生产、酱油生产等质量管控和检测,完成了近200人次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此外,也有学生到自己联系的各地食品营养咨询机构和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要轮流带队实习,实习带队教师住在企业里,或每周至少有2天下企业实践,提升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水平。同时也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和指导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实习教师共同评价,分别占60%和40%。
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我们更加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学院、系、教研室负责人共同参与其中,定期抽查和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激励机制方面,把学生各种评优与毕业设计成绩结合起来;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课酬,如由原来的2学时/组计算课酬,增加到3学时/组计算课酬,并把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纳入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对于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这样,提高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补修文献检索和写作类选修课程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出现论文设计不够新颖、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化学和检测类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开设,而忽略了文献检索和写作类课程。鉴于此,我们指导学生在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同时,补修了文献检索和应用文写作等类似选修课,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既有与高职其他专业毕业设计共同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有的问题,以往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弊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能否以更合理的途径来进行,以便更加体现其特色,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崇炯.高职工科类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24-26.
[2]穆学玲,吴凌云.对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28-29.
[3]徐立志,贾敏.对高职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2):36-37.
[4]吴红,冷士良,徐冬梅.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的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110-111.
[5]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1):210-211.
关键词:项目驱动;团队协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5-02
教学模式是指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规律原则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与易学性的教学样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括5个因素:(1)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2)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3)操作程序: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5)评价:每种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方法也会不同。
本文将《功能性食品》作为研究与应用对象,深入分析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一、调研分析,明确课程改革目标
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行业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行业调研和企业调研。
二、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教学项目
分析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归纳学习领域。
(一)保健食品营销岗位
1.典型工作任务:①制订保健食品营销方案;
②编写功能性食品说明书;③编写保健食品宣传手册;④销售保健食品;⑤解说功能性食品的功效、食用方法;⑥统计保健食品销售情况,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⑦联络媒体和销售单位做好促销工作。
2.岗位能力:①对保健食品市场的考察调研能力;②对保健食品的营销、策划、商务谈判、会展组织等方面的能力;③营养保健服务与指导能力;④对功能性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的执行能力。
3.学习领域:①功能性食品研究与开发;②功能性食品营销与策划的相关知识;③营养学、保健科学及相关医学基本知识;④功能性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保健食品检验岗位
1.典型工作任务:①负责对保健食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留样品的理化检测;②负责功能性食品功效成分检测;③负责功能性食品微生物检测;④负责功能性食品重金属含量检测;⑤负责检验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并及时填写相关记录。
2.岗位能力:①应用化学分析与物理分析的知识与方法对样品进行理化检验的能力;②应用生物学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与分析的能力;③熟悉常用分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的能力。
3.学习领域:保健食品相关的功能学评价、功效成分检测、卫生学评价、现代仪器分析知识。
(三)质量管理岗位
1.典型工作任务:①熟练掌握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GMP等规范,熟练掌握相关质量保证措施和产品技术标准及工艺控制点;②落实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③做好日常质量监督检查工作,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质量部负责人汇报;④定期向QA负责人反馈质量监督情况,做好有关质量管理文件的执行工作;⑤推行GMP并按其要求进行日常工作,监督生产人员严格执行SOP、生产规程及其他相关文件,发现不符合GMP的行为和不按照文件规定的行为责令其改正,甚至暂停生产并发出书面通知生产技术部,同时报告质量管理部;⑥负责中间产品、成品、原料的取样,复核原始生产记录。
2.岗位能力:①具有编制GMP、HACCP文件的能力;②应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监控的能力;③与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检等生产一线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3.学习领域:①质量管理知识;②功能性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
(四)保健食品生产岗位
1.典型工作任务:①使用粉碎、匀浆等设备对保健食品原料进行预处理;②采用提取、浓缩、分离、纯化等技术提取保健食品功效成分;③使用喷雾干燥机制备粉末状半成品或成品;④使用制粒机、干燥机、压片机、胶囊填充机制造固态保健食品;⑤使用灌装机制备口服液、饮料型保健食品。
2.岗位能力:①具有功能性食品生产与技术保障能力;②具有常用功能性食品设备使用与维护能力;③具有功能性食品研发能力和解决岗位技术问题的能力。
3.学习领域:①功能性食品生产各环节常用生产工艺(药物制剂);②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
根据学习领域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且项目中包括“企业要素”,如企业规范、生产技术和工艺、企业文化、企业观念、企业标准、企业管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经济和法律内容、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等。具体教学项目设计如下:
项目一:认识功能性食品,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功能性食品的相关概念、功能范围,认识功能性食品的常用原料,学习功能性食品的评价。
项目二:学习功能性食品的功效成分,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类功效成分,脂肪酸和磷脂类功效成分,碳水化合物类功效成分,有机酸类功效成分,生物碱和含氮含硫化合物功效成分,黄酮类功效成分,酚类功效成分,萜类功效成分,真菌、益生菌和藻类功效成分。
项目三:学习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功能食品的配方及剂型、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有助于降低血脂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有助于降低血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项目四:学习功能性食品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学习《GB 17405-1998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规范》、《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和命名指南》、《保健食品标识管理办法》、《保健食品说明书标签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与《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
在实训室按照真实的典型工作过程,制作虚拟产品。并且,在其他课程中会贯穿这一项目,训练课程综合能力,配合单项能力训练和系统应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功能性食品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敬业、负责、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以及实事求是、客观评价自己、尊重他人等职业素质。
三、改革考核办法
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的评估,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反馈,以促进学习、改良学习为目的,因此要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以过程评价为核心,注重对团队协作意识、操作能力和响应速度的考核。
四、开发项目化教材
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设计项目化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项目概述、学习内容、能力训练内容、参考内容、拓展学习内容。
五、设计项目化教案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模式实施的总体思路是以项目为主线、团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角色为执行单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角色适应和团队协作,突出他们在团队中的角色区别,在实战中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效果的总结、反馈和优化
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课程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同时,对实习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和适应工作程度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达到优化教学模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浩.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协作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168-169.
[2]金晨晖.“项目驱动”教学的载体设计与实践――以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J].重庆医学,2015,44(2):282-283.
本课程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主线,以3个突出体现设计思路:即突出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内容、共建教材和共建实训基地等;突出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乳制品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工作项目和教学情境,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全程质量控制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
1.1突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
(1)校企合作共建优秀教学团队。
课程组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成员,形成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保证在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内容与真实岗位能力的对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课程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生产部经理、研发部经理、车间主任及一线技术工人共同研讨,与行业企业专家访谈,共同分析研讨和建设教学内容。
(3)校企合作共建教材等教学资源。
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实训项目库、试题库、视频演示等教学资源。以生产项目为主线,以真实的乳制品企业完整的产销链为载体,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强化真实产品的生产设计、加工方法和品质控制的知识和技能点的掌握,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保证教学的实施。
(4)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与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蒙牛乳业集团北京公司和奥德华乳品(北京)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共同合作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实现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1.2突出项目教学的设计课程
①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工作项目和教学情境。依据乳制品加工中典型工作岗位技术能力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真实任务为载体,设计10个项目,即岗前培训、原辅料及包材验收、原料乳验收、液态乳加工技术、酸乳加工技术、干酪加工技术、乳粉加工技术、其他乳制品加工技术、成品检验、库管物流营销和HACCP体系建立,并以这10个工作项目转化为10个教学情境,这10个项目覆盖了乳制品加工的典型工作岗位,能够完成典型岗位技能的训练。②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全程质量控制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利用校内和校外教学资源,通过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分组、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以及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应用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虚拟仿真、网路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1.3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计课程
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产品设计与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国家乳制品相关的乳品预处理工、乳品加工工和乳品检验工等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与取证纳入课程考核体系;结合学习态度、责任心、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等,以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企业评价等评价方式体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2教学内容的改进
本课程在介绍了液态乳、酸乳、固态乳制品的工艺原理、加工技术、产品贮藏保鲜以及产品的品质控制等知识,内容体现了实践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与以往该课程内容相比较,本课程增加了岗前培训、HACCP体系建立和乳制品库管、物流与营销3个项目。在原料乳的验收、液态乳、酸乳制品、干酪等方面均增加了内容,体现了新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如乳中细菌总数测定、鲜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验、酸乳生产技术综合实训、干酪品质鉴定和制作、乳粉的品质检验综合实训等。根据乳制品加工的不同特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安排了10个实训项目、15个工作任务。每个项目均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简单的乳制品加工的岗前培训入手,逐步深入,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充分体现通过项目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层层深入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通过选择与周密设计,10个项目涵盖了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3教学模式的优化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述、启发、案例和讨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补充,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仿真等方法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地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以乳制品企业真实任务的10个项目为导向,参照职业标准和职业取证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综合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中,实现项目教学的学做合一、工学交替;在每个项目教学中,全程引入和贯穿HACCP体系,强化乳制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意识和手段,实现项目教学全过程的品质管理和控制,引导学生注重对乳制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关键点的控制。以校内实景式实训基地和校外乳制品企业相结合,完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未来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教学模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交替使用。
通过企业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共同确定乳制品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10个,将10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项目、学习情景的转化,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对教学情景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及项目教学,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学生通过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的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提供设计、咨询和帮助,整个过程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从而改变了教师作为行动中心(活动主体)讲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行为。在教学中多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即教师作为主持人与咨询师,学生自主决定分工。学生在完成具体实训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加强了对(学生)社会行为方式的训练和对(学生)独立自主性的训练。
(2)实景训练、学做合一。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乳制品实训中心的各条生产线和检验室,结合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现场观摩和练习,实现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取证的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的结合。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的考核和评价,突出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引入全程品质控制于教学全过程。
根据乳制品企业的特点和近年来乳制品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等事件,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全程引入HACCP体系,设计相应的关键控制点,从原料乳验收到产品销售10个项目的教学贯穿和体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教学特点。改变以往只注重成品的质量控制而忽略过程品质控制,引入过程导致结果的理念和方法。强化乳制品安全控制的理念和手段,引导学生对行业特点的掌握和把控。
4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改革,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校内外行业企业专家及学生对该课程所进行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一致认为,首先,该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从原料验收到产品营销真实任务驱动的全程品质控制的独特教学模式,明显提供了学生在乳品行业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三元乳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乳品生产企业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人才,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就业的矛盾。其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和思路进行整体设计,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平台,分析、提炼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并根据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设了库管物流与营销、HACCP体系建立等新内容。最后,结合乳制品出现的安全问题,将国家法律法规和检测方法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授课,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该课程本着校企共建的指导思想,与三元乳品、蒙牛乳业集团、伊利乳业集团、奥德华乳业公司等多家乳制品生产知名企业的生产部经理、研发部经理、车间主任及一线技术工人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北京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工作任务、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经过多次提炼而确定的,课程设置符合京郊乳品加工行业人才需求。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实践工作过程重新整合而成,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使学生毕业后即可就业,减少学生对行业的陌生感,缩短了学生就业时的见习期,对乳品加工企业非常必要。采取真实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大大改善了教学氛围,便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3)校内督导评价。
教学督导组对乳制品加工技术各位教师多次听课后一致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其教学情境选取了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整个课程采用从原料验收到产品营销真实任务驱动的全程品质控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动手,融入到工作生产中。由于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同时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强调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专业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项目教学和仿真教学,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是学做合一,课堂氛围活跃,同时注重学生操作规范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显著。
(4)学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