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环境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经济论文

第1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1.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内容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涉及内容能够非常多,包括各种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下面介绍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投入的组成部分如图1。(2)要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加大投资规模,它的发展需要经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城市发展,不是单纯的谋利益行为,而且投资回报效果不是很明显,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要发展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开展活动,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工业发展、城市规模等采取有效措施。政府投资建设生态环境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然后评价各项建设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判断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的合理性。下面介绍生态、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建设该项目所获得的效益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图2。(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建设时间进行调整,计算出投资与效益情况,可以采用现价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确定合理方案。

1.2指标结构图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它分析沿海城市的特点,然后综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如图3。

2对策建议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需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①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不是无限的,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同样非常重要。②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伤害,环境污染一般都是人为行动造成。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使用,让资源发挥其价值,杜绝浪费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掌握方法。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体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

2.1合理利用经济资源

2.1.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使用可以把法律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就是希望可以改善目前现状。有了法律保障,可以监督建设工作的情况,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或工厂,可以加大管理力度,让他们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废气的排放等。同时可以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对于城市生活中的污染,可以通过给居民讲解污染的危害、对环境的破坏等,让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各种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工作,严格要求各大企业重视污染问题,发现不良情况,加大惩罚力度。生活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研发绿色环保产品或者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消费品,这样也可以在一点程度上降低污染情况。2.1.2规划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到经济和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先制定计划,同样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制定计划。要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目标,什么阶段做什么,目标是用来指导和监督计划实现情况的。在发展福建省经济的同时要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做到发展、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福建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土地、水的规划,资源、能源合理使用,工业造成的污染处理,绿化建设等。2.1.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和气体,经过国家检测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造成的污染问题。国家鼓励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各种资源比较丰富,可是无节制地使用和浪费现象,最终也会使得资源供不应求,这要求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根据福建省各企业的特点采取改善措施。例如有的企业产生的废物可以循环利用。自身企业不能使用,可以给其他企业使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采取设备处理污水,然后再循环使用,生活中可以鼓励城市居民注意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还可以把城市与郊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城市资源合理应用。

2.2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

2.2.1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主要内容,它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问题,美化城市。(1)公路交通两旁和郊区绿化;(2)城市住宅区加大绿化;(3)在河流等地区进行植树造林;(4)主要基础设施场所绿化工作。福建省大面积发展林业,截止到2013年底,建成的风竹林面积就达到50万hm2,工业材料基地达到70万hm2,森林公园80多处,还重点保护自然景区、滨海湿地等,福建省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生态环境发展良好,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水产养殖、生物公园。2.2.2转变福建当前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具体情况,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根据现状进行调整。(1)鼓励农业发展,福建省的农业发展迅速,而且种类很多,由林业、畜牧业、水果、水产品等,加强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2)福建省的传统工业存在污染严重情况,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改善。主要的工业有火电、石化、建材等工业,而且资源比较丰富,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3)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福建省各个行业结合起来一起发展,形成一条综合发展的道路。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应用先进技术为各行业服务,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提高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2.3生态环境建设方案

(1)综合各方面的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确定城市生态环境投资建设的主要项目。(2)分析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各项目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开展项目建设,例如有的项目时间比较长、效益不高,有的项目投入超过实际预算投入等,都需要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建设。(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需要分出建设的先后顺序,主要根据项目的回报率、贡献率和项目具体情况。(4)根据投入和效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把效益和贡献率最佳的项目优先进行建设,其他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和其他情况进行分析建设。

3结束语

第2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针对临海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来分析目前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两港口企业之间的博弈现有A、B两个港口企业且企业规模相当,他们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有两种选择:治理和不治理。如果两个企业都不治理的收益分别为R1和R2。由于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和长期性,设治理污染的支出成本分别是C1和C2,则收益分别为R1-C1(<R1)和R2-C2(<R2)。进行污染治理后,环境质量会得到改善。根据纳什均衡分析,A和B企业的最优选择都是不治理。通过上述分析,反映出了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缺陷,即企业的治污成本较高时,企业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应把污染导致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充分完善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

2.港口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博弈现有A港口企业和港口附近某一居民a,A企业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有两种选择,即治理和不治理。如果不治理的收益为R1,由于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和长期性,A企业治理污染的支出成本是C1,则治理后收益为R1-C1(<R1)。a居民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两种选择即听之任之,不参与保护环境,或者向环保部门申诉治理。若申诉后需付出的成本是C2,获得的收益是T,即判断C2>T,即a居民参与保护环境最后获得的收益是T-C2(<0),若a居民不参与申诉治理,则获得的收益是0。因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不保护和不治理。由于缺乏环境制度创新,没有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社会调控和监督环保机制,公民很少或不愿意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这也是目前环境管理制度的缺失面。

3.港口企业和环保部门之间的博弈港口企业面对环境污染有两种选择即治理或不治理,环保部门选择也有两种即管制或不管制。若港口企业治理污染后所得收益为R1,治理污染的费用为C1,且C1>R1,环保部门对其征收的排污费为F1,对超额排放污染罚款为F2,且F1+F2>R1,管制后环保部门收益为R2,环保部门实行环境管制的成本为C2,则R2>C2。根据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假设该港口企业治理污染的概率为X,不治理污染的概率为1-X;环保部门管制的概率为Y,不管制的概率为1-Y。首先,设港口企业的期望利润函数为P1。通过分析,两者的选择取决于其期望收益或期望利润。同时也反映出临海经济区域环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即:虽然确定了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费和罚款标准等,但总体标准较低;同时出于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环保部门对一些大型化工产业、石油行业、电力煤炭行业等企业执行环保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

二、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设计

通过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问题分析,结合秦皇岛市自身特点,对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根据秦皇岛临海经济区实际情况,排污权交易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初级分配市场体系、次级交易市场体系和监控体系。初级分配市场体系中可将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污权总量作为控制目标,同时将区域内涉及煤炭、水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制造、塑料加工等高污染高耗能的规模不一的企业纳入到排污企业范畴。考虑到行业企业规模差异性和治污成本的差异性,可采用投标询价方式定价。各排污企业根据环保部门制定的参考价格区间进行投标,参与询价过程,最终由环保部门来确定该行业的初始排污权分配价格。排污权次级交易市场体系可参照证券市场二级交易市场交易模式运行,即通过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排污企业要想参与次级交易市场,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和交易所的认定,同时开立交易所排污权交易专用账户,包括资金账户和排污权账户。交易时间由环保部门和排污权交易所具体确定,可每周进行一次,也可每月进行一次。环保部门和交易所要定期更新交易信息,包括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供给和需求信息、最近成交信息、成交价格、成交企业等。监控体系则包括排污监控系统和交易监控系统。政府环保部门通过排污监控系统对企业排污实施监管,对超标、超量排放进行经济处罚等。交易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排污账户和交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

第3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稻草烧成灰,溶入新汲之水。其汁水定清,冷服,解砒霜之毒,比较有效,旱稻播种时,要及时浸种,使其略微发芽。在北方,如果旱稻尚未长出地面时就遇上干旱,应当安排人力和牛马踩田,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如果泥土湿润,就不要让人畜踏进田里。禾苗长出三寸以后,若遇下雨天,应当冒雨薅草。桑蚕技术与水环境。桑树压条育种,要在五月间的晴好天气,取泥土,和水,搅成粥状,晒热后敷在卧条上。到傍晚天气凉爽时,桑树本根和卧条都要浇水。桑苗移栽,先要掘坑。坑内用火粪等拌和软土,加水,搅成泥浆,然后将桑苗栽进坑里。环绕桑树垒起圆形土堆,称为桑隔,要经常浇水。桑隔旁边要修建池畔,以利蓄水。较之荆桑,湖桑叶片含有更多津液。荆桑果椹成熟时,可收集起来,用水淘洗干净,晒干储藏,以备留种。桑葚浸酒、煎汁,经常饮用,对人身体有益。桑叶、桑皮煎水,可洗治风眼、泪眼。嫩桑枝炒过,煎汁饮用,可治消渴之症。蚕蛾摘下蚕连之后,在晴天清晨,当太阳尚未出来时,汲取新水浴连,除掉蛾子的排泄物,挂起来风干。蚕连在三伏天再浴一次,仍旧挂好风干。冬至、腊八节,蚕连先用牛尿浸润,再用新水洗浴。正月十五,用研细的朱砂,调和温水洗浴。腊八节的长流清水,或井中甜水,浸绿豆、白米;一天之后,晒干储藏,以备大眠后磨粉、拌桑叶喂蚕,有助于清热祛病,增强丝绵韧性。水桑叶只有在中午,当气温较高时,才可以喂蚕。蚕沙干爽,表明蚕无病。蚕箔上若出现成片湿润,意味着蚕有病,需要赶紧替换蚕箔。替蚕时,若是遇上阴雨天气,蚕容易受寒,就用切细的软茅铺撒在蚕上,再添桑叶。牛粪和水做成墼子,晒干储藏,可用来烘蚕,提高蚕室温度。若天气暴热,蚕室门外应贮放清水,而蚕室地面要洒些水,透些凉气。不能迅疾缫丝的蚕茧,要晒干,放入陶瓮,埋进地下;日后取出缫丝,应勤于换水。

麦作等技术与水环境

在清代江淮等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种植业是引人注目的重头戏,生产对象繁杂多样。其中,麦子在地位上仅次于水稻。此外尚有玉米、蔬菜、棉麻等作物。1.麦子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中国南方(特别是江淮)水田实行稻麦轮作,需要开沟作畦,避免渍害。对此,王祯《农书》(5)468和沈氏、张履祥《补农书》(6)40都给予相应的注意。包世臣《郡县农政》继续研究这一重要问题。要种植麦类的水田,如果水源近便,先要翻耕板田,用耙子劳平;过些天,放干田水,用锄头在田里开挖泄水沟,分作畦垄。其技术关键在于,沟要挖得深一些、宽一些,以抬高畦面,便于排水。麦子适宜于冬天下雪,抑制其营养生长;春天,泥土润泽,墒情良好,则日后麦穗硕大,子粒饱满。如果春天雨水多,麦苗傍泥土的部分很可能沤坏,变成黄色,名叫“黄疸病”,最为农家大忌。麦粒可略微浸些水,舂掉麸皮,称为麦米。麦子也可以磨成粉,用粗布筛子过滤;然后适当和些水,揉成面筋,成为素食中的主要产品。麦面在水中,下沉到容器底部的叫小粉,可以做成浆。如果麦芒不慎进入人的眼睛里,就取些大麦,煎成汁水洗眼睛,麦芒会很快出来。2.玉米等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玉米原产于美洲,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获得广泛传播。此物根系发达,穿透力强,可以嵌进石头缝隙,因而比较耐旱。如果干旱过度,也宜于灌溉。玉米熬汤饮用,可治淋沥之症。芋类作物在干旱时要浇水,使土壤湿透。芋头有水、旱两种,水种特别好。区种法可用来栽培旱芋,开区下种,浇水,用脚踏平,以保持良好墒情。甘薯留种,要藏在干爽的土窖里;若受湿,则容易溃烂。粟米若研成粉,加上甘草一起煮,然后漉出汁水,搅和蜜糖,可以解毒。荞麦在本性上喜好雨水,也不是很怕干旱。稗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耐水而且耐旱。豌豆具有耐旱、耐冻的性质。青豆、绿豆,活生生地研细,和上冷水,可以解砒霜、金石、草木之毒。芝麻要趁下雨之后、土壤湿润时播种,容易发芽出苗。芝麻在收获时,若荚壳湿润而集中堆放,则子粒不能做种;如用来榨油,点火则不明亮。芝麻煎水,洗治一般疮毒,都是有效的。3.瓜、茄等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瓜类作物播种,要将种子淘洗干净,然后挖坑,锄碎干燥的泥土,使其润和。下种之后,逢旱天,要频繁浇水。六月下雨之后,农家种下绿豆;八月中旬,绿豆苗翻压到地里,作为瓜地绿肥。冬天,积雪堆积在瓜地,可优化土壤墒情;春天瓜苗出生,不惧干旱。冬瓜一名水芝,可整个削掉硬皮,埋进湿地;一天后取出,泡上清水,对消渴之症有较好疗效。茄子在九月间成熟时掰开,用水淘洗,取出下沉的子粒,曝干收藏。二月间畦种茄子,育苗。当其长出四五片叶子时,趁下雨天,带些苗圃泥土,进行移栽。山药栽培,要先掘坑、挖沟,便于泄水。当干旱发生时,要引水灌入沟,遥遥润泽山药。茶树忌讳水浸根部,若遇干旱,就用米泔水浇灌;若要施肥,可用原蚕矢沤制的粪水。红花要在二月下旬,雨后撒播。四月底,农家趁早晨天气凉快,摘收红花;然后放在碓里舂得烂熟,包进纱布,绞去其中汁水,薄薄地摊在竹簟上,晒干储藏。4.棉麻栽培利用与水环境。为人们提供衣料的纤维作物,以棉、麻最为重要。棉籽留种,也要晒干储藏。谷雨节后,农家用水选法,选择坚实的棉籽,并用沸汤浸沃,然后下种。芒种时节,麻种趁雨后土壤湿润时撒播。黄麻秆放进水田里浸泡,沤成空心,起出晒干,是上好的燃料。苎麻性喜近水之地,夏天播种。隔上一夜,用水浇灌苗圃畦垄,使其保持润泽。如果地皮干燥,就用帚尖洒水。待麻长到三四寸,要整理本田。本田用熟地作畦,浇粪水,使之膏润。苗圃的苎苗要透彻浇水,带上老土移栽。栽下之初,每隔三五天要浇一次水;二十天后,每隔十天浇一次水;以后若遇干旱,也要浇水。麻秆割倒,起剥表皮,用刀刮掉白瓤,将青皮挂在竹桁上晾晒。晒干的青皮用水煮得洁白,就可以分别接成缨子。缨子在水里浸一夜,就可以用来纺线。纺成后,放进桑柴灰水里煮一夜,再用细石灰水漂白。高粱秸秆烧灰,拌水煮麻线,使其变得洁白而柔软。麻线再用清水煮一次,晒干,就能够用来织布。

林、牧技术与水环境

就农业技术体系来看,江淮等地农民在重视种植业的同时,也兼顾林业、畜牧生产。因《郡县农政》有关林业、畜牧技术与水环境的资料不是很多,但有相对重要性,故此分而并论之。1.林业技术与水环境。包世臣《郡县农政•树植》主要论述竹木栽培技术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竹性比较怕水浸泡,但栽种时适宜于趁雨后地湿之机。先挖坑,用稻糠或麦糠拌和稀泥,将竹鞭埋进去,再盖上松土,不能浇水。竹园里应适当多开一些较深的沟渠,便于排水。洗手、洗脸的脂粉水,不能倒进竹园。竹园若萎败,应在腊月间全部砍掉,翻地,用烫猪水浇灌,可使新发竹笋长得非常茂盛。松、柏若采用播种技术,农家要在九月间收取成熟的种子,次年春分用清甜的水浸泡十天;畦垄整治妥帖,浇粪水,搭建矮棚;若遇干旱,要浇水。到谷雨节,还要浇水。榆树只适宜于临进水体的园地。柳树在正月、二月间插枝,要浇水,使土壤保持足够的湿度。凡是地势低下、有积水的地方,不便种植粮食作物,一般都适宜于种柳树。箕柳适宜于卑湿的田地、特别是河岸一带,当水干涸时耕治成熟,春天漫插柳枝,然后引入水源,任其氵亭积。谷桑皮结成把状,拌上石灰,泡在水田里。三四天后,水气有如蒸煮一般。一个多月后,农家在水里揉去青黄色的脏皮;再用石灰水沤制,捞出来摊在石板上,使其经受风吹雨打。两三个月后,洗出晒干,是为檀皮。槐树种子在夏至前浸泡,待其发芽,趁雨后下种。杉树采用扦插技术,治地成熟,雨后趁湿插下;如果无雨,就要浇水。梨树在嫁接时,接穗要浇些水。农家种石榴,掘坑下种,用水浇,使其经常保持润泽。一般而言,银杏要雌雄连同栽培;若单独种植在临水之地,树影照水,也会结出果实。春分时节,掘出深坑,倒入一些水,将水、土搅成泥浆,然后下种。树木(含果树)若生虫,用鱼腥水浇灌,虫子就会自己掉落下来。若在数九寒天先浇鱼腥水,树在次年就不会生虫。附带一提,《郡县农政•树植》最后谈到几种主要水生植物的养殖技术。例如,养荷花,要在正月、二月将莲子抛入池子;也可用藕节,在春天放进池子里,当年就会开花。池子若蓄水较浅,不能养鱼,又要藉以灌溉,应栽些荷花,以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芡实种子放入池子,自会生长。芦苇、菖蒲,都适宜于浅濑薄洲。2.畜牧技术与水环境。关于养牛,农谚有云:“出生不要好,只要窠干食饱”。牛栏要勤于整理,保持干爽清洁。春天,桶里装上蚕沙,浸些水,放在牛栏里,有防疫之效。牛在放牧之前,一定要饮水充足。牛犊刚刚生下来,要用温水洗浴。马驹刚会走路,就能饮水。马饮水有三项原则:少饮、忌饮、戒饮。马若饥肠辘辘,或身体羸弱,或怀有驹子,都不要足量饮水。污浊的水,恶劣的水,泛泡沫的水,都不能饮用。马刚骑过,或刚吃过刍料,都不能饮水。马若出门行走不久时就发渴,人就要下马,让马饮水;若任其干渴、久久喘息而赶路,马必然会很快死掉。羊群在放牧时,忌讳干渴,也忌频繁饮水;应使其缓慢来往于远离水源、有树、多草的区间,间天让它们饱饮一次水。羊圈里要开出小沟,墙角留出洞穴,不让脏水停留其中。若羊身上有痂,先用汤水洗,再涂酸汁;洗涂两次,痂就会痊愈。羊在三月剪毛,身上用河水洗净,再次生出的毛就会白茸茸的。八月剪羊毛,一般天气比较凉快,就不要洗羊身。鹅、鸭要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宜于放养。母禽(特别是母鸡)在完成孵化任务后,要用温水洗浴。雏鸭出壳后,先要喂粟米饭、切细的菜叶,还要给清水喝。水一旦变浊,就得更换。否则,浑水里的杂质会堵塞雏儿鼻孔,使其闷死。鹅、鸭雏儿要在水里稍微呆一会儿,若时间过长,因其肚脐尚未愈合而过分接受水中寒气,也容易死亡。乡土谚曰:“鱼儿离不开水”。包世臣《郡县农政•畜牧》最后论述养鱼技术,与水环境关系最为直接。该篇参考了《陶朱公养鱼经》的部分文字,很可能来自《齐民要术》。(3)457-458当时,江淮农民利用丰富的水体资源条件,饲养白连鱼和草鱼。包世臣引《庄子》言:“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里”。(2)208这就是古人在池中错杂分布作成九个小洲的主要技术原因。清代,一些农民对鱼的特性更为熟悉。标准的鱼池要六亩,大约每亩七丈五尺见方。六亩池子,纵横都是十八丈七尺左右,除开九个小洲所占面积,剩下的空间足够鱼行摆尾之用。

第4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1.教学与时代脱节

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我国各地区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是西方的学院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因导致我国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材使用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相联系。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2.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在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结合、艺术感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但在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仍旧沿袭旧有模式,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部分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复杂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操作能力要求

不同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大体相同,即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操作能力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目前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出现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

2.设计意识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艺术再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应充分了解不断变化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提出应对方案。优秀的设计意识能帮助设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外部环境的不足,及时产生设计创作的灵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设计意识,实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分析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知固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应从多方面实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突出地域设计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只有民族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环境设计风格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各地区应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最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突出民族特点、保留区域特色。如,苏州地区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可加入当地园林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印染工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对民族特色明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构建综合学习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边缘性和极强的综合性,它涵盖了历史人文因素、文化特征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为学生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高校可与有关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有批次、有顺序地安排学生到教育基地实习,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可安排具体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艺术设计实践操作,自主完成课题任务,可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操作技能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完善自我。3.提高教学内容高效性理论知识始终服务于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市场环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改进固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保持教学的时代性。首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要求,结合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后,调整既有教学内容。可合理删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添加与市场联系度高的课程,提高课程实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重复教学的问题,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环境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四、结语

第5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1.1对学习设计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与规范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性相比,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较为重视对学生感性认知的培养,而对规范知识的学习则重视不足.因此,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乃至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不了解专业设计规范,设计缺乏严谨性,甚至会出现设计错误.本科教学中对规范知识的教学缺失造成了教学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尤其是在本科学习中若形成了不严谨甚至错误的认知,则需要在工作中进行艰难的改正,这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2针对设计规范的教学方法滞后

就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而言,有些高校单独开设设计规范课程,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规范本身内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未开设设计规范课程的学校,规范知识的传授仅依靠专业课教师的自主行为,教与学形式松散,规范知识教学难以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设计规范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设计规范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本着符合教学规律,提高学生接受度的原则,尽量在不提高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变专职讲授为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规范知识.按照课程特点不同,选择合适的知识结合点,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规范知识.

2.1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融入规范知识

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专业课程分为设计与理论两类,按照授课程度的不同,将低年级课程称为基础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该系列课程安排在本科低年级开设.从本科生教学计划来看,低年级尚处于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加入规范知识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建立起良好的规范意识,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应当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相关设计规范知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正确的认知,养成遵守规范进行设计的良好习惯.

2.2以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规范讲授的主要载体

设计规范内容相对枯燥,信息量大,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若单独设置课程,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增加了教学难度,不利于获得稳定、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将设计规范结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讲授,则具有很大优势.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起着系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作用,讲授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章节设定具有合理性、条理性、系统性,若将规范与这类课程相结合,则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较为全面地覆盖规范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知识,并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体系.

2.3规范讲授应以专业基础理论课为核心,与专业设计课相互配合

首先,理论与设计课程相互配合,可以使规范知识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更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讲授的规范知识,需要在设计课程中运用,巩固对规范的理解.其次,理论与设计课程相互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规范内容,掌握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设计要领,增强记忆.设计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性构想,在教学中既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习惯在规范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增强设计的合理性.设计课程可以对理论讲授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促进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

3设计规范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3.1明晰相关规范,建立资料信息库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与之相关的规范条文亦较多,除专为环境规划设计所制定的《公园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专业规范外,还包括《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建筑、规划规范中的相关条文.在教学活动准备阶段需将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规范条文逐一摘录,明晰内容,分类归纳,形成完整的设计规范资料库.

3.2寻找设计规范与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结合点

以现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托,根据授课内容引入相关规范条文.现有课程大纲是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内容可按照教学大纲,分类汇总,合理地融入各教学章节,借助现有教学大纲平台系统讲授.

3.3精心组织讲授

设计规范条文表述精炼,信息量大,学生理解、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照本宣科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授课方法需要加以改进.对于规范知识的讲授应按照教学规律,形成学习—理解—巩固三步系统的教学流程.首先,课程讲授中应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出相关规范条文、回答相关问题;其次,对规范条文包含的内容要点进行解释,同时应进一步讲授制定该规范的原因及标准的设定依据,从而在学生的认知中建立起设计实践与规范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牢记规范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思考,加强对规范的理解,以达到促进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4教学案例

以“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课程讲授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在低年级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为环境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及其设计原理,不同要素均有与其相关的规范限制.如在水体要素章节中,涉及的规范内容包括《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第4章第3节“水体外缘”,讲授中应融入有关条文.

1)专业理论知识讲授

首先讲解水景在景观塑造中的作用,包括水的形态、水对周围事物的映射、水声构成的特有景观特性等.

2)提出问题

针对人的近水心理提出问题:过深的池水会对游人的安全产生威胁,尤其是自身防护意识不足而天性又喜欢戏水的儿童.如何保证游人安全?

3)引入相关规范条文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9)》第4.3.2条规定,“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4)讲解规范条文要求

此条文要求设计者,如果为了视觉景观的需要,在池边不设计护栏,则离岸2m范围内水的深度就应控制在0.7m的范围内,否则必须设置防护栏.

5)讲解规范设立依据

为加深学生对此项条文的认识与记忆,应对规范设立背景进一步讲解.条文中0.7m的数据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得出的:7岁以下孩子常有监护人陪伴游戏,而7岁以上孩子自主、结伴游戏的可能性大,因此以7岁作为规范设定依据;7岁小孩平均肩高0.90m,其落水后,只要站立均可使胸部以上露出水面,得以保证安全.通过规范设立依据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规范设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违背规范的危害,从而使规范条文从枯燥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

6)引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思考

在满足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其他方法增加水景效果,比如池底和池壁使用深色调材料,同样可使水景看起来深邃,有助形成清晰倒影.使学生意识到规范的设立是保证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设计的壁垒,从而自觉地学习、应用规范.

5小结

第6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一)偶发成本偶发成本指环境成本在未来的某一时点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成本,在财务会计上构成或有负债。如企业因原油泄露意外环境事故而在未来支付的罚款或赔付、未来的垃圾填埋场的修复成本。

(二)形象与关系成本形象与关系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社会形象并与企业所在社区保持良好关系而发生的成本。它们通常被称为无形成本,其发生将影响管理者、消费者、雇员、社区和执法者对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观判断。例如企业自愿年度环境报告的成本,企业为改善所在社区的环境而自愿发生的绿化支出,其他为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形象和环境保护知名度而发生的成本等。这些成本本身是有形的,但是这些支出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如企业形象的提升等)通常是无形的。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的发生,除了表现为企业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成本和或有环境负债增加外,还有可能表现为企业相关环境资产的增加,最终会对企业财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完全成本会计对外部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一)环境资源降级成本计量模型环境资源降级成本指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活动而导致生态资源质量下降,进而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货币表现。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实际就是环境资源等级的下降,因环境降级成本存在多污染源、无明确承担者等特点,导致我们对其计量非常困难。企业单一污染要素造成的环境降级成本为:Cwi=XwiPwi(1-bi)其中:Xwi为企业各项活动所排放的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Pwi为治理每单位的第i种污染物所花费的费用;bi=Zwi/Xwi为第i种污染物消除的比例;Cwi为第i种污染物所导致的环境资源降级成本。当企业存在多污染要素的情况下,先分别计算不同污染要素导致的环境降级成本,然后相加,取其总和,计算出多污染要素造成的环境降级成本。

(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成本这类成本一般是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活动而导致环境污染,从而使人类的健康、财产和福利受损,但是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企业尚未承担这些损失的货币表现。衡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成本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人力资本法,即人们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提前死亡或生病所带来的个人收入的减少和医疗费开支的增加。前者相当于环境质量脱离标准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与劳动者预期收入(扣除来自非人力资本的收入)的现值的乘积;后者相当于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增加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按照不同病症加权计算)的乘积。该方法界定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最低成本数额。二是统计上的生命价值法(Val-ueofaStatisticalLife,VSL),即以人们为了避免生病或降低提前死亡的风险所愿意支付的货币金额来衡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成本,该方法界定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最高成本数额。

三、完全成本会计应用案例

第7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环;企业统计;改革

Abstract:Theneweconomyisandleadstheinformationtechnologyrevolutionfromthisbythehightechinnovation,facilitatestheknowledgeeconomyandthe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arrival.Theneweconomyisinthehumaneconomicalhistoryunprecedentedtakethehightechasthefoundationreformeconomy.Theneweconomytakesonekindbrand-newbasedonthenewesttechnicalandthehumanknowledgeessenceeconomicform,alreadybecamenewtimesthebrand-newconcept,bringstotheworldattention.

keyword:Neweconomicallink;Enterprisestatistics;Reform

前言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3)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3、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1998年4期.

4、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3月.

第8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企业统计应服务于企业管理,具备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位一体的统计整体职能。当前企业内部统计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经营者对企业统计活动意识淡薄。经营者通常看重经济利益,仅关注企业最终的统计资料,很少用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主要是为政府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对企业来说属“无效”劳动,重会计轻统计现象仍存在。为了统计报表账面“好看”,拼凑统计数据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依然存在。

2.企业经营统计的服务主体有偏差。企业统计工作从总体上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通常从事规定模式的重复工作,或不按照国家统计法规编制统计报表,或凭经验、凭感觉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随意测算,上报的数据偏离实际。企业统计职能尚未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

3.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单一。当前,企业统计主要注重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采用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竞争对手的运行过程和状态,经营者难以对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

4.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以工业企业为例,目前,国家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中,月度表B203和B204等相关表基本上局限于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和财务状况,以满足国家和上级统计报表为目的,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不相适应,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也比较少,与现有指标体系及管理、决策需求有所脱节,难以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经济综合效益和管理评价。

5.缺乏高素质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师。统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综合运用全新的模式对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进行处理分析的数据分析师供不应求。能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如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回归预测与残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对应分析(最优尺度分析)、bootstrap技术等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战略分析的人才更加难得。

二、企业统计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素

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与新经济相适应,企业统计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四大要素:1.统计观念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并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2.统计方法创新。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从侧重于简单的定性、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从深层次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变动规律。

3.统计技术创新。特别要加强对系统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统计分析、网络通讯等应用软件开发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统一规范标准,逐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统计应用软件体系,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直观地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4.统计指标创新。运用杜邦法及目标预算管理来优化各项管理绩效KPI指标,运用各车间统计、设备点检统计、QC统计七大手法等图表来支持或考评部门工作绩效,形成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运用为一体的统计管理模式,构建一整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三、以企业统计创新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新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适应新经济的新要求,企业统计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从报告型统计创新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将企业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等经营战略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合力,确定并形成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模式和目标,以服务企业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1.企业统计创新的流程设想。企业统计流程:统计设计—数据采集—表格汇编—统计分析—提交管理层—评价判断—反馈修正。统计执行理念:先统计,再标准,后管理。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通过不同层面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通过平衡计分卡展开各类KPI管理指标(见图2),从平衡计分卡四维角度,以财务数据为中心,各部门围绕产能、质量、成本与现场管理关健控点,通过人才、客户、研发、生产、销售、采购、品质、信息等各模块,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运营数据进行战略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控制不良行为,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从企业的经营决策超前分析到目标管理与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3.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服务企业战略决策。通过定性分析内外部环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如企业资产信用评估数据分析、企业兼并收购破产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经营数据分析和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未来还可采用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媒介分析、信用分析、网站流量分析、财务分析和客户分析等数学模型来支持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精益化。

四、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统计管理水平

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在依托电子化信息系统来获取企业经营所需数据,比如ERP、BI、MES以及PIMS模型等系统。实现企业统计管理创新,应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采用集中管理为主的新型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模式,将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结合。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把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经营环节,搜集到最广泛最直接的一手资料。通过管理技术手段,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全新的、兼容性好的统计信息集成系统,从动态的数据采集到汇总、上报、查询、分析、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数据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将业务数据加工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并逐步演变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提供者。

2.建立协调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微观经济数据库为中心,以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为基础的集成系统。应加强企业统计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协调统一,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管理方式,衔接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消除一个指标多头采集带来的数据差异,推动数据内部共享。

3.提升统计分析水平。统计信息化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要以新的信息存储、传输、处理技术为平台,实现统计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换,利用互联网技术构造虚拟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提升统计分析水平来服务企业管理。

五、结论

第9篇:环境经济论文范文

可以在经济发展系统中纳入环境保护,将其当作一种产业实施经营,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住中帮助经济主体受益,与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相一致,使人们将保护环境作为一种自觉行为,成功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克转变为相生。当然这种转变的基础是变迁的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应用市场制度的优势,积极鼓励经济主体,内化环境问题为企业决策,如此企业做出决策之前就会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可获利的事业大力发展,进一步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双赢。因此扬弃传统环境保护制度,并且在其中引入经济政策手段,最终创新环境保护制度。虽然当前各国还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国际社会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已经获得了共识,并且在一些国家取得了进展。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阻碍

2.1经济方面

落后的经济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通常具有投入大量资金、较高的技术水平、成效较慢等特点。也就是即便环境保护项目再好,也通常由于资金问题而搁置。GDP传统指标加重了损耗资源与破坏环境。国民经济现行核算系统仅看重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忽略了资源的基础条件。这样就致使人们对产值的过分追求,不考虑损耗资源及恶化环境因素。

2.2制度政策方面

有些是指客观上在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和农产品补贴政策等。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合理的激励体制。我国约束环保的机制要比激励机制强,缺少对制度自觉遵守的激励,消费者与企业被动遵守制度,甚至利用政策漏洞赚取利益。落后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促使我国产生了低下的自然资源效率和惊人的浪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虚置的产权;流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严重不足。

2.3思想意识方面

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环境利益。我国长时间以来基本上采用了粗放的经营方式发展经济,重视发展速度与数量,忽略了发展质量;重视扩大外延再生产,忽略了扩大内涵再生产;重视开发自然资源轻视保护,重视应用忽略补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公民拥有的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决定了生态环境,而公民环保意识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受教育情况以及建设法治水平。因此,一方面应当积极发展经济,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加强教育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法治宣传。

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3.1构建市场运作制度

市场竞争的重要成本是环境保护,其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竞争的范畴中纳入环境保护,对各类资源的市场价格积极理顺,利用竞争方式形成各种合理的环境保护资源。因此,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平台,利用市场化运作评估各种环境资源的市场价值,并且利用交易平台成功转化环境保护为一种竞争优势;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也标志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必须是企业,在环境交易平台中保持动态平衡;政府监管部门构建环境准入机制,在产业发展战略中纳入环境保护,保证企业得到投入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回报,鼓励企业更多的进行环保投资。

3.2设计产业化运作思路

第一,产业化运作需要依靠产业集聚发展,出现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了投入环境保护的应用效率,最终取得环境保护的收益;第二,产业化运作构建了独有的产业链,进一步在整个产业链内部实施环境保护,利用产业链条对上下游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有效解决;或者有效拉长产业链,在其发展过程中纳入环境保护,提高产业链整体环保优势,最终获得二者协调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

3.3需要有效的财税政策进行支撑

财税政策支撑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出公共品的经济特点,也就是环境保护不但是企业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因此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公共品与成本支付积极承担。财税政策支持环保,其一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支付环境保护的成本,并且促使企业将环境保护成本设置在改进领域;其二能够在财税上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进行惩罚,借此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推动其保护环境。利用财税政策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做好环境保护政策,为经济发展进入环境保护范畴提供重要动力。

3.4社会导向支持

一方面,在社会范围内对普通老百姓积极宣传环保,在公共层面上加强环境保护,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较好的外部条件,间接对环境保护的市场需求有效营造;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对环境保护采用实际行动,企业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社会职责,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