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那上初中的女儿,她同学都管叫她23号。她的班上总共有50个人,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惟有我们家的23号女生,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看到娱乐节目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后来,看到一则9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他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
女儿说:“因为我爸爸不是’神父’啊!”
老公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个宽大的包厢。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4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15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回家后,他叹着气说:“你还真打算让女儿将来当个幼儿园老师?我们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她当中等生?”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像只疲惫的小鸟,她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沓地做。但到底是个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打着点滴,在病床上,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了肺炎。
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让我们哭笑不得的23名。
后来,我们也曾试过增加营养、物质激励等等,几次三番地折腾下来,女儿的小脸越来越苍白。而且,
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我们瞠目结舌的33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还给她画漫画的权利,允许她继续订《儿童幽默》之类的书报,家中安稳了很久。
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数学天才,一个英语高手,两人同时夹住盘子上的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直到下车,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的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件奇怪的事想告诉家长,他从教30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
他感叹说:“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普通,可是做人,实在很优秀!”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然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上,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上,竟是蓦一暖。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
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中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何况她是班上50名之中的23名,我们还不庆幸,还不满足?还想要更高人等,更出人头地!那后面还有2?名、半数以上的孩子呢?如果我是他们的父母,我要如何自处呢?
中秋节,亲友欢聚。天上的月,已无人问津,眼前的这群孩子们,才是众人心头的明月。大人们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这些孩子们,免不了,他们也要回答一个老问题:将来想做什么。
科学家,宇航员,政治家,大明星……孩子们个个英姿勃发,志向远大,连两岁半的小侄女,也说要做博士,话音刚落,就赢得一片喝彩。大人们,愈发春风入心,眉目含笑。家宴的气氛,格外热烈。
十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忽然想起,只剩下她没说了。大家都认为,女儿是孩子中的老大,抱负更应该不同凡响,这样才能成为弟妹的榜样。
在众人的催促下,女儿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想做一个好妈妈,穿着叮当猫的围裙,给我的孩子做晚餐,带他去荡秋千,跟他一起在阳台上看星星。”明月俯在窗前,肥白可爱,她的眼睛亮亮的,满脸都是憧憬。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平静地坐着,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她本身,就是个平凡的孩子,她的理想,也是做一个普通人。
二年级时,国庆节放假,学校布置了手工作业,说下学期开学后要评比。女儿自己动手缝制了一个布娃娃,大脑袋,长辫子,粉纱衣裙,有笨笨的可爱相。邻家妹妹与她同班,小脸皱皱地苦着,说她想做树叶贴画,可爸妈都没时间帮她。
女儿一听,立马带着她,满世界转悠,寻找最漂亮的叶子。女儿的卧室,就成了她们俩的画室,满桌满床,一天一地,全是红橙黄紫的叶子。两个人头贴头,痴了一般,画啊,粘啊,改啊。最后,那幅《唱歌的叶子》得了全校第一名,布娃娃却默默无闻。
可女儿,照样兴奋得不得了,走路都哼歌,那种憨态,那水晶般的眼神,令我倾倒。我感慨,孩子的心灵世界,是一个多么干净的地方。
三年级,她患心肌炎,不能参加体育活动。谁也没想到,运动会上,这个不起眼的女孩,会成为最狂热的啦啦队长。她组织起同学,用各种方式为运动员加油。班里所有参赛者,无论输赢,都得到了她热情洋溢的鼓励。最后,她一人在运动会上就写了近二十篇的广播稿。
接下来,是“六一”歌咏比赛。她帮参赛的同学选歌,陪着一遍遍练习,找感觉,替人家设计动作,表情。甚至,连睡梦里,也在为同学打拍子。那天,学校邀请父母参加,我也去了。她要求我带相机,说同学的爸妈不能来,请我帮助拍照。
那个羞涩的女孩穿着漂亮的裙子,在上面唱;我的女儿小脸红红的,在下面拼了命地鼓掌。女孩没有得奖,女儿竟然哭了。回家的路上,她擦干眼泪,一直在为女孩讲笑话。两个人笑得叽叽咯咯,一起忘掉了这场失败。
今年,她四年级了。成绩仍是中不溜儿,可那份热心,却有增无减。同学有事,最爱找她,她必定是毫不藏私,全力以赴。而事后,她常会满面欣喜,说,又有谁谁,获得了第一,他,或者她,真棒!她忘情地,一次又一次地,为别人鼓掌,喝彩。这样的时候多了,作为妈妈,我的心里,不是没有失落的。
有一次散步的时候,我曾经问过她,有没有想过,自己也争个第一。她沉默了一会儿,脸上现出欢喜的表情:“可是,别人赢了,我也会很开心。”她告诉我,口语课上,老师给他们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就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小小的、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儿感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还是成了一个个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上进,如果努力,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要求过她成为最杰出的孩子。因此,今夜,亦能坦然面对众人错愕的目光。
几天后,我接到一个电话。新调来的班主任告诉我,昨天改选班委,没有参加竞选的女儿,呼声却最高,几乎全票通过,被选为班长。老师说,我从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孩子,竟能得到所有孩子的认可,她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
其实我有什么权利去指责他,只是活在这个有些虚伪有真实的世界里,难免会有阴暗将我们覆盖,我又何必看不开。
今天写作业时看到一句话这么说的: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而他却是想做那么一个英雄的吧,我不能去骚扰阻止他。或者他想做的是在路边鼓掌的那一位人,把最美的微笑留给他想留给的人,换来他们最真诚的祝福。看他们欢乐的笑容,而不是整日沉迷在无穷无尽的悲伤中。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是很伟大的。至少比我这个顾影自怜的人更加让人倍感欣慰。他的行为证明世界是有好人的,有人还愿意关心那些受伤的孩子,也让那些受伤的孩子暂时忘记现实的疼痛。
可你们别忘记了,他的进行不是在现实而是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都是大鱼,小鱼,只有任人宰割,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可你舍不得,你想乞丐一样奢求着靠近的那个人能给你温暖,当他们靠近的时候你会不以为然的轻轻上扬起嘴角的不谑,因为你直到他们对你的热情不会有太大,一旦了解就离开。可你还是依旧执迷不悟,没有人能拯救得了你,除了你自己……
其实除他之外,我,还有很多素未谋面却又有过牵扯的人他们还在逃避,我以自己的感觉判断他们有可能还在我周围打转,不肯离去。不过他们倒不是因为我而存在在我周边,而是因为我们同在一方天空下生在,接受的阳光雨露不同而已。
其中一人曾说过,他痛恨这样的经历情景。但他并未就此遗弃,他依旧在寻求着温暖,即使是以别人看不见的方式,他知道不能靠得太近,所以他只等待,不靠近。我曾试图让他说出自己的真面目,可他毫无犹豫的就拒绝了说他不是。
不是。是的,你不是。活在我心中的你已经死去。可我依旧会在某个夜幕降临的时候去探望你,就像家属去探望在监狱的孩子一样,给你监狱里给不了的温暖与感动。或许你麻木了,我也麻木了。但在我说那些话的时候起码我是真心的,不像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撒谎,以至于最后放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后哭着喊着求他们原谅自己。
谁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呢?若放在房地产行业来看,似乎没有谁甘愿如此。因为,大家都想做那个被鼓掌、被关注的英雄。
上市,是众多房地产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上市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头上的光环在增加。
拿地建房,若无大海必有名山,若无景观必有地段,总而言之,跻身于大城市,抢地王,做标杆,只为了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建高品质精品住宅,本也无可厚非,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改善的必然。然而,每当豪宅出现的时候,随之出现的还有“豪宅”、“标杆”、“典范”、“样板”等一系列标榜性的词语,目的别无其他,只是为了凸显自己鹤立鸡群而已。
还有,每当有记者要求采访这些地产大佬的时候,总是感觉困难重重,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这些地产大佬似乎都喜欢玩低调,玩矜持。
实则不然,所有的低调与矜持其实都是装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出面,而是担心或因为一句话,或是一张照片,会把自己从传奇的英雄人物,变成普通人,或者干脆成了爆发富。
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时间里面,大家都已经变得浮躁,追名逐利几乎成为房地产行业的通病。
房子质量好,那么就一定要去争取个大奖,在同行面前得瑟一回,再狠狠地向大家宣扬一番。甚至用那个铁锤将不好的建筑敲掉,这样的事都可以成为正面素材,被人褒奖。
乌苏,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候车室里,正响着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我买了一杯奶茶,坐下来慢慢喝。旁边椅子上有张本地早报,应该是哪位乘客在匆忙中落下的。我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乌苏痴情女苦寻心上人九年”。禁不住暗想:这九年,是美的,这样的好年华,竟全部用来寻人了。
闭了眼,继续听歌。旅伴忽然起身,一下碰翻了我的杯子,茶水在我的膝盖上淋淋漓漓。急切之下,她抓起那张报纸替我揩抹。透过她的指缝,我不自觉又看一眼那被揉皱的标题,不觉怔住,那标题上写的不是九年,而是九十年!
茶水滴滴答答地流下来,流到我的脚背上。我不管不顾地抓过早报,细细看这则消息。旅伴也好奇地伸过脑袋,跟我抢着看。
维吾尔族姑娘夏瓦汗,出生在喀什葛尔,她原本家境殷实,是父母最宠爱的小女儿。做地毯商的父亲病逝后,家境迅速衰落。幼小的她,饱受继父的呵斥和拳头。长大后,夏瓦汗与穷小子肉孜相爱。由于继父的反对,他们双双逃离故土,却在途中失散。
从此,夏瓦汗孤身踏上了漫漫寻爱路。新疆呼图壁、玛纳斯、沙湾、乌苏,她一路跋涉,却始终没有找到爱人。今年已经一百零九岁的夏瓦汗,住在新疆乌苏市西城区街道上,至今未婚。
旅伴握着报纸瞠目结舌,我抱着湿漉漉的膝盖,谁都无法再说出一句话来。
失散以后,那个只有十几岁,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小家女子,该是如何的惊惶和凄凉。新疆太大太空旷了,坐着火车,一站一站地过去,车窗外永远是莽莽的戈壁。偶尔,才会望见几星灯火。而夏瓦汗,那时是独自靠着双脚穿行。
戈壁过去是沙漠,沙漠过去是草原,每一段都是无边无际的孤独。酷暑、严寒、饥渴、疲惫,是一件也不能少挨的。我读过新疆史,清楚地记得,那时,新疆正是乱世――瘟疫,战乱,动荡。一个孤弱的女子是怎样撑下来的,我无从知道。
因为,新闻上都略去了。
我能想象得出,夏瓦汗经过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落,都会虔诚地向遇见的人询问:“您见过肉孜吗?他高高的个子,浓眉毛、大眼睛,笑起来声音很响亮。他穿蓝色的袷袢,他戴的花帽上绊金、绊银、串珠,还有我亲手绣的巴旦木……”
只是,我想象不出,那九十年的岁月,她是如何度过的。月亮下白的光阴,草尖上绿的光阴,葡萄架里玫瑰紫的光阴,所有的日子在颜色盘里流转着,滴滴孤独,却毫不犹豫地,过滤掉了一切苦难,只余爱情。
候车室里人声嘈杂,广播里那个温柔的女声,用两种语言提醒我们,应该起身验票了。
途中,我向检票员问起夏瓦汗的事。那女孩说,她夫家住在西城区,听婆婆说,夏瓦汗每日劳作,身体很结实,记性也很好。她依然能记得,离开家乡的那个夜晚,星光静静垂下来,空气中有沙枣花浓郁的香。
我向儿子解释:“这是李白写给一位老人的,是给诗人吃了一顿晚饭的陌路人。”儿子说:“李白吃了别人一餐饭,就做一首好诗来感谢,那他天天吃妈妈的饭,该写多少诗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的父母写诗呢?”
我说:“应该有。”结果整本书都没找到,再搜网络也没有找到,孩子的话,令我的心一动。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们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最亲的人,我们淡忘的,也常常是离自己最近的情。就连诗仙,亦未能免俗。
我对孩子说:“困窘时给我们买过一碗面的人,跌倒时扶了我们一把的人,难过时给过我们一句安慰的人……都会令我们深深感激。可父母所做的,大家都觉得是理所当然,不用道谢。”
我放下鼠标,给儿子讲一个故事:
有个偏远乡村的女孩,来到县城读高中,她一入冬便开始咳嗽。百般医治无效后,她的父亲心急如焚,求了许多偏方来,要她吃下去。女孩渐渐变得不耐烦,父亲却越来越执着,总希望有一味药能生效。
那位父亲每次送药来,要先赶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再搭公交,颠簸3个小时后,他就可以到女儿的学校了。
儿子嚷起来:“他为什么不坐出租车?”我向孩子解释,那时还没有出租车。
很多时候,女孩还没有下课,父亲便站宿舍门口等。父亲的腿有关节炎,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里,却等得心甘情愿。父亲患着眼疾,可他照样能从放学的人流里,在穿着一模一样校服的学生中,一眼认出自己的女儿。随后,那药便被女孩丢在窗台上,渐渐积满灰尘。最后,在某次大扫除时,被漫不经心地扔出去。
儿子插言道:“那个爸爸该多伤心啊。”
我摸摸他的头,继续讲:“放寒假回家,坐在上时,那女孩咳得很厉害。一位维吾尔族的老人,拖着拐杖,挨个儿要车上吸烟的人把烟灭了。这让女孩大为感激,回去说给家人听,母亲濡湿了眼睛。她的父亲则不断追问老人的面貌特征,恨不能立即去登门拜谢。
那一刻,女孩忽然想起那些被扔掉的药,不禁心生惭愧。面前这两个白发丛生的人,从不诉说做父母的艰辛,从不计较孩子有没有说谢谢,也不在意孩子是否给过他们对等的关爱。难道就因为父母的宽容,子女就可以忽略他们的感受吗?
儿子急切地问:“那她道歉了吗?她说谢谢了吗?”
我点点头,告诉他,那个女孩就是10多年前的我。
儿子脸上满是震惊,原来,他眼中最完美的妈妈,也曾这样地冷漠无知过。
忽然,电话响了,儿子忙把话筒递给我。是一位好朋友打来的,她家兄弟姐妹众多,且大都出国读书,唯独她是个普通人。好友对父母颇有微词,认为二老当年未尽职责,对自己学业督促不够。
我安慰她:“你那时身体差,伯父伯母常说,只要你身体健康,万事都好。”好友喃喃道:“妹妹那时体质与我相似,为何如今却在美国做律师?”我不禁失笑:“原来做人父母,可以不记功,但非得记过。”
等她倾诉完毕,我将儿子寻诗不得的事,将我高中时的经历,一一讲给她听。
好友沉吟片刻,也情不自禁地忆起旧事,说到幼时体弱,父母的怀抱常常被她独占,说到某次高烧不退,平时极讲究形象的父母,泪流满面,几乎要给医生下跪时,她鼻塞声咽。
我说:“也许在父母心中,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宜静默,不宜喧嚷,宜淡定,不宜张扬,就如,插柳不让春知道。”
朋友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不是你,我这个粗心的春天,竟不知父母插柳的恩惠。”她向我说再见,我猜,下一秒,她一定会去拨打那个久违的号码。
儿子已经睡着了,《李太白诗集》摊开在他的书桌上,里面多了一页纸,上面用彩色蜡笔写着:“谢谢你,愿意讲出自己糗事的妈妈;谢谢你,愿意吃我剩蛋糕的爸爸;谢谢你们,告诉我一定要把鞋带绑紧再下楼;谢谢你们,让我自己选书柜的颜色……”
这样稚气的诗,东一句西一句,像随处开着的小野花,却鲜艳了一个母亲的心扉。我们何其幸运,每插一段柳枝,便被春天记在心里。
我将诗拿给老公看,他连连问:“今天是父亲节,还是母亲节?我怎么忘记给爸妈礼物。”
我微笑:“你若有一颗善感的心,时时都可以感恩,不必等到某个特殊的日子。”
本班就有这么一位张姓学生,张同学高二时选报了文科,虽然他在进入文科班前受到了阻碍,因为他太会讲话太好动了,而学校是严格控制差生进入文科班的,但最终他还是想尽办法,成为了本班的一员。
自我接任文科班那天起,我便领教了他的能说会道和随意走动的特性。他很爱讲话,而且嗓门特大,只要他一开口,老远就能听见他讲话,不了解他个性的人总以为是在吵架。他完成作业甚快,一做完作业,他的头就成了“拨浪鼓”,转来转去,找同学聊天。更严重的是他还爱走动,坐不住。在班里,他是“畅通无阻”的,他想去哪就去哪,在短短的一节自修课里就要走进走出好几次。
为此,我仿效玉帝封赏孙悟空,为了安定他的那颗不安分的心,我封了他个纪律委员的官,我的用意不言而喻,与其说让他去管同学,倒不如说让他能够有所收敛。事实上,他是不能胜任此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控制能力差,连自己都管不住,岂能管住人家?
为此,我没少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虽然他表现有所好转,连年级领导也看到了张同学身上的进步,他们一致认为他学习态度端正了,不像以前吵闹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但我注意到,他的行为还是有反复性,碰到有些时候如批评教育已有一些时日,又如期中考试刚刚过去等,他便会故态复萌。他还强词夺理:我是听你班主任的话的,只是自己很难控制自己罢了。听到他这样的解释,不免有些生气又有些无奈。
后来我发现在对待张同学的问题上,处理得不是很好,我总认为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会感动他,总认为给他指出缺点他就会有意识地去改正。殊不知,老是批评他,使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耐药性”,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另外,我老是盯住张同学身上的缺点,有时会因为自己在气头上还将他的缺点放大了,从而导致批评失当的错误。如有一次我批评他在自修课上走到一位同学身边讲话,虽然绝大多数时候他是不安分的,但那次他确实没讲空话,而是受老师指派叫那位同学到老师那儿去的。
后来我试着去转移对张同学的着眼点,试着去找寻张同学身上的优点。结果发现其实张同学是有很多优点的,但这些优点因我对他的偏见给缩小甚至忽视了。如他爱班级,集体荣誉感强;他为人热情,从不讲人坏话;他勤劳,工作能力强。他最大的优点是乐于助人。前阵子,在班际篮球赛时,本班一位同学的脚扭伤了,他二话没说,全自己扛上了,背他上下楼梯,帮他买饭菜,俨然成了那位同学的“小保姆”。班级里的饮用水,都是张同学组织班上仅有的14位男生在默默供应的,他自己总是一马当先。我有时也会派他干些活,他也总是不推脱、不敷衍,认认真真完成。
张同学还是一个有梦想的同学,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来读文科是想当考古学家的。虽然他目前的成绩还是不理想,但他也是有行动的,征订了好多深奥的历史刊物,如《考古学报》《考古》等。
我发现张同学身上的优点后,认为他是一个很真诚率性的人。并认为可以用一个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来概括他:他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更是一个在路上跑步的英雄!
接着,我一改以往的做法,缩小他身上的缺点,放大他身上的优点。平时偶尔找他来,不是去批评他,而是表扬他的点滴进步。这样一来,我发现他对我的敌意在渐渐消退,发现他比以往更遵守纪律了。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他的胸卡反面写着“轻声”两个字,原来,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报班主任对他的理解、肯定和信任。同时,我也注意到他在地理和历史这两门课上有了很大的起色。
我想,像张同学这样的学生或许在其他班级都存在。虽缺点很多,但也许这些缺点不是他有意而为,所以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能放大缺点,而是应多看到他身上的亮点,多给他一些赏识和鼓励。表扬一定要比批评有效得多,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这是班主任最明智的做法。
我想到了南京一个姓周的父亲的故事。二十年,他把一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材生。他记得第一次让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道。一般的家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但是,他却在做对的那道题上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勾,然后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高,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的时候,她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父亲看到的是女儿做对的那道题,并予以夸奖,而做错的9道题则用年纪小、自己小时候不敢碰应用题一句轻轻带过,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带给孩子的是学习的自信和快乐,加强了女儿今后再继续研究的勇气。
【关键词】学校管理 儿童立场 基色
电视剧《心术》中南南因为病愈之后可以上学而兴奋不已,但霍医生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真去了,就不一定喜欢了。”镜头在众人沉默和南南讶异的眼神中切换了,没有追问,没有答案,此处留白让人回味:为什么孩子上学时步履沉重,而放学时却脚步轻松?
儿童在哪里,学校就在哪里。有儿童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学校。只有儿童适合并喜欢,这里才是学校。学校是由儿童和成人共同形成的场域。建立学校的初衷是什么?为谁服务?价值取向在哪儿?答案都指向儿童。所以,“儿童优先”不仅仅是文明社会对儿童应有的承诺,更是教育人心底最坚实、温柔、美丽的那抹基色。
基色是基础、基本的色调,默默蛰伏在底层,不张扬。它坚定而“霸道”,决定了所有,不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一切都服从于它的存在。它是天才协调者,一方面与外显的部分相互映衬,另一方面协调着外显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然后和谐就此到来。它并不单调、单一,常常丰富而多彩。
所以,学校管理者的儿童立场这一基色一旦确定,“理想的学校”就成为一种可能,并走向现实。
一、一抹张扬的红色
12月30日下午全校师生集聚一堂,举行一年一度的、长达3个小时的“迎新师生联欢会”。50位学生的开场舞,在曾赴维也纳演出的架子鼓手沈家为同学紧密的鼓点带领下,将全场推向了欢乐的顶峰;校园版《贵妃醉酒》让大家认识了男生松烨和伴舞的4个女生;6个男生为街舞疯狂……这不由得让人惊讶,学校里居然“潜伏”着这么多“舞林高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见到同学,远远一声“Hello”,耸一下肩膀,甩一个响指,迎面击个掌……
“迎新师生联欢会”这一活动连续3年占据着“学校十大创意活动”排行榜榜首。学生喜欢这项特色活动。而如果从儿童立场去解读,就会发现其中承载着儿童对生命的无限渴望。首先,儿童渴望自由生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着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但是,大一统的学科教学,按着课表一一进行着,孩子们就像匍匐在流水线送餐桌旁,在统一的时间同时张口,同时咽下同一种食物,连咀嚼的时间都规范到分秒。他们无暇也没有空间自由展示特长。要不是那些活动,谁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谁会欣赏到他们的精彩表演?儿童存在的本质是自由,活动为儿童的自由生长提供可能。其次,儿童渴望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中舒展身体乃至灵魂。儿童更要在身体舒展中生长机体,在身体律动中协调成长,在汗水挥洒中成长为意志坚定的人。再次,儿童渴望认识伙伴。教室规定了孩子交往的空间,课表规范了交往的时间,老师、家长的区域限制又规范了孩子交往的可能。人是群居动物,儿童也是人,交往是他们的渴望。因此,儿童生命活力渴望在活动中得以迸发。
学校的活动观是什么?是为了促成儿童的自由生长。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去建构活动,学校就温暖常在。如果用一种颜色来给这样的儿童立场定位,那么,红色最为恰当。
二、一抹快乐的橙色
橙色让人感到温馨。它没有红色艳丽,但有红色亮丽;没有红色耀眼,但有红色明媚。它总能给人带来愉悦、振奋、积极之感。
开学,是“输入”快乐的最佳时机。孩子一进校,就能听到“同学,你好!我是校园导游,我来介绍一下学校吧”,就会看到标语“欢迎你加入快乐大家庭”,就会见到电子屏上自己背着书包走在校园里的“现场直播”。于是,孩子们挺起胸膛,绽放笑容。
但很快,孩子的笑容会被有意无意地“没收”。比如开学典礼,总有一些训话;校长、教师,又是“强调”,又是“领誓”,两个小时的“轮番轰炸”为的是什么?是逼着孩子走进学校这个成人的“控场”。也不管孩子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就给了一个“艰苦”的假设定义。试想,还没怎样就已经被警告,这样的环境能让孩子喜欢、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吗?所以,学校的“开学观”,就是要引导孩子成为快乐天使。快乐地进校,快乐地上课,快乐地游戏,快乐地思考,站在儿童立场上去做好开学文章。斐然同学这样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在开学典礼上如此兴奋过!我和所有同学一样,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校长,只等她的手在空中有力一划,一位幸运儿就会在大屏幕上‘诞生’,然后在全校师生的欢呼声中到前台领‘幸运学生’的‘幸运礼物’――李开复的著作《做最好的自己》……多么希望这位幸运儿就是我啊!全场瞬间又安静下来,‘幸运班级’抽奖开始了……”
孩子真是可爱,一心要获得“幸运”,一心想得到祝福,这就是孩子的真实心理。所以,要聆听儿童的声音,在开学第一天就唤醒儿童的梦想,让儿童去“做最好的自己”。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在开学第一天就保护儿童的梦想,让快乐伴随梦想实现。快乐橙色在开学第一天就蛰伏在儿童的心里,在他生命的又一段旅程开启时就被及时唤醒。
三、一抹安全的黄色
观察孩子的穿着,你会发现除校服外黄色系列居多。黄色与冷色在一起,就会生出暖意,让冰冷不再彻骨;而一旦靠近暖色,就会切入冷意,让灼热消停。所以黄色是安全色彩,它常出现在装潢、装饰中。
学校的“读吧”就是以淡黄色为主色调。靠着墙壁、围着柱子、贴着椅子,错落有致地静卧着淡黄色书柜,随机间隔着淡黄色的沙发和茶几、深黄色藤蔓秋千、红黑相间的别致桌椅。这样,安宁、安定、安全的气息便会迎面扑来。之所以能被孩子们选为学校“最喜欢的十大场所”之首,就是因为它的布置和构建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空间观。
学校的空间观,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让儿童感觉安全,都让儿童蓬勃生长。儿童需要有空间静静地生长。首先要有空间。教室也是空间,但这是大家的空间,同学的、老师的,有时还是家长的,在“大家”与课桌椅围成的方寸之地蜷缩着,想成长身体和心灵是何其困难!其次,空间要静静的。没有同学的打扰、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只有自己的心跳,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静观个我,寻找真我,超越前我。因而,这个空间是偏于一隅的,一窗阳光、一本书、一杯水、一段舒缓的钢琴曲,便是整个世界。因而,这个时间段里,缓慢,懒散,也许没有知识的产出,也没有分数的增加。但就在这看似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儿童的生命内涵悄然地丰富着。
四、一抹自由的绿色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81岁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站在领奖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学校校本培训案例《一盆迟开的》就是它的“现实生活版”:张炳华校长种植的四盆中两盆如期开放,还有两盆却没有,“我舍不得将它们丢弃,放在家中就当看绿叶,哪知年底第三盆开了。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便给予第四盆悉心照顾,终于在温暖的三月开花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哪个季节开放,是它对环境、身体考量之后的决定。儿童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天然的存在,他以独有的方式主动建构自己的世界。尊重儿童,读懂儿童成长的密码,这就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学生观。
儿童成长没有快慢之分。少年得志,并不一定是好事,而厚积薄发一定更具生命力。课堂上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等待孩子慢慢思考,于是思维皱褶被展开,生命道路被铺就;实验时,看着孩子慢慢摸索,哪怕无数遍,也比教师急急忙忙地去帮忙的“一次性成功”更具价值――探索是孩子成长的本义;由着性子跟父母大吵大闹,平静了没几天又欺负同学……不要期望一阵暴风骤雨之后就能立竿见影成为谦谦君子。要知道,反反复复才是孩子。
儿童生长没有好坏之分。大自然需要大树的伟岸、鲜花的芬芳,也需要小草来装扮。所以不要苛求每个儿童都去做大树或者鲜花,只要成为他自己,哪怕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极美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家长结伴,一起等待孩子豁然开朗、生命绽放的那一刻。
五、一抹真实的青色
凯文,一进学校就不同凡响。上课不一会儿就开始扭动,而且愈扭愈烈,于是就有了听课校长和他的对话:“为什么这样?”“不好玩!”“什么好玩?”“画画。”校长给班主任出了主意。班主任带着孩子请美术老师收下“爱画画”的凯文。美术老师在班主任一个眼神中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凯文就成了美术社团成员。在凯文开始与凳子“共舞”时,美术老师就会走到他身边,跟他聊写生的对象或者同学的身影,将凯文的注意力一点点集中到他正在进行的写生中。课间休息时,放一段劲歌,让凯文活动活动筋骨。几次活动后,凯文课上“舞蹈”时间间隔长了点。于是,美术老师点了一把“火”。在一次活动结束时,请凯文转交一封没有信封的信给班主任,凯文“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老班,凯文很优秀,他努力探索着绘画的奥秘……凯文的探索之旅很辛苦,但他坚持了下来,学会了画画,更学会了沉下心来做事,学会了持之以恒。我坚信这将成为他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谢谢你将凯文送到我身边。”凯文“偷看”了信之后的转变有多大,可想而知。
一个儿童就是一枚青色的果子,在长大的表象下包裹着青涩的心,“好玩”就接着玩,不好玩就撇开,一不小心就忘了肩负的责任,这就是儿童。所以儿童在阳光下可以饱满酣畅,一旦遇见风雨,就有可能在枝头摇晃甚至凋落。
从儿童立场出发的学生成长观,就是调用学校一切智慧力量,保护一枚枚青色的果子,等待他长大成熟。案例中,校长是智慧的,从儿童立场出发寻找解决的办法;班主任是智慧的,第一时间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向孩子传递积极与乐观的元素;美术老师是智慧的,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地接纳了孩子,还找到转变孩子的路径。智慧之门在每一处,等待我们去开启。
六、一抹好奇的蓝色
儿童是奇迹的创造者。生物老师说:鸭子不会飞。孩子们不认可:有翅膀不会飞?不妨试试,反正有现成的实验对象――学校水塘里养着几只无忧无虑的鸭子。一下课孩子们就开始实验,没成功,那就再去。第一天没成功,那就再去……N次实验后成功了――鸭子从地面飞上了树梢,能不能飞得再远一点?继续实验。于是,全校师生就能经常迎来“见证奇迹的时刻”。是什么原因让鸭子飞了起来呢?还有哪些动物能通过训练飞起来呢?……问题远没有解决,实验继续。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从偷偷摸摸的小打小闹,到“明目张胆”的大规模行动,怎么就没见老师出面干预呢?
因为校长和老师们已经达成共识:这种“会玩”真好!只是,这几只鸭子再也没法无忧无虑了,它们每天在接受“起飞训练”,只要孩子们好奇心不止。
好奇心,生命成长的重要条件,它让儿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儿童在认识当下的基础上,以谦卑和反省来看待未知。好奇心,让儿童善于质疑,质疑老师,质疑书本,质疑已知……质疑是儿童成长的精神营养。好奇心,让儿童思考不止、探索不止,如果儿童好奇心不再,生命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意义。很是庆幸我们的“学生求知观”将孩子的好奇心好好地保护着。
七、一抹个性的紫色
个性,是一个人之所以是他自己的特质,是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的综合体。它天生存在。
被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评为“读书达人”的安东,温和好静,最喜欢坐在草坪上看书。刚进校时,同学们一致认为他是“内向的典型”。但是,没过一个月,这一印象被彻底颠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要听到老师一声“安东”,他就会从默默微笑的听众变为滔滔不绝的讲者,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似乎什么都能信手拈来。而他那一口流利、纯正的美式英语,连来访的李阳也为之疯狂……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性格、爱好以及气质特征,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学校的宗旨。为此,学校每年组建学生社团并招聘领衔人,于是就有了“安东讲坛”“昊天篮球队”“瑜涛天文台”……
儿童的个性是一个能动系统,统率着他全部的心理和身体。儿童在喜好与行动中,在坚毅或者彷徨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创造。
从儿童立场出发,就不能带着拯救灵魂的沉重枷锁去拷问他的个性,而是带着赞美的眼光去发现他的纯洁,将薄灰掸掉,让真善美显露;也不能将他原有的一切连根拔起,重新来过,而是给予他博弈的力量、辨别是非的能力。
儿童立场的个性观,要有容纳红与蓝的胸怀,既要呵护显而易见的,也要呵护连孩子自己也不甚清楚的;要有宽容黄与橙的气度,既要宽容特立独行,也要宽容共性共情,帮助儿童展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
如果学校管理者心中有了“儿童优先”的意识,有了“儿童主体”的理念,眼里就会有红橙黄绿青蓝紫那彩虹般的颜色和缤纷。这样,就不会像卢森堡所说的,“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了,也不会忘记“急忙赶路”的初衷是为了什么了。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人民出版社,2005(9).
[2]肖远骑.我不支持虎妈狼爸[J/OL].http:///
[3]张炳华.教育在于唤醒[J].江苏教育,2006(4).
[4]徐迅雷.“23号”对了[N].文汇报,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