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环境卫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卫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卫生论文

第1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错颌畸形患者共51例,入组标准:(1)符合错颌畸形的诊断标准,(2)无活动性龋齿或缺失牙;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2)伴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3)伴有严重的牙龈或牙周黏膜疾病,(4)患者或家属不愿接受固定矫正器治疗。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10~15岁,平均年龄(12.8±1.8)岁。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采用常规的固定矫正器矫正错颌畸形,疗程时间半年至两年。分别在矫正前与矫正后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对口腔菌斑进行采集及培养,观察并比较矫正前后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1.3细菌培养方法采集的标本选择两侧中切牙位置,使用无菌纸条进行采集,将采集的菌斑稀释10倍后以2500r/min低温离心20min,取上清液接入培养基,在37℃下培养1周,观察细菌菌落形态,统计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矫正治疗后1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的检出率较矫正前升高(χ2=3.99、4.74、4.32,P均<0.05),而口腔核酸杆菌、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与矫正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1.22,P均>0.05)。矫正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均高于矫正前(χ2=6.04、4.74、4.32、5.30、3.99,6.04、5.72、6.33、4.32、3.99,10.67、7.83、5.30、5.30、7.14,P<0.05或P<0.01)。

3讨论

第2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1.微博平台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微博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联系、服务以及引导学生的一种新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类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原创、点击转发、访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就为学生管理部门更好地引导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工作平台,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2.微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保证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高职院校可通过微博一些校园活动信息、奖助贷信息、就业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则可以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地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把各类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关注的热度及学生反馈,了解学校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民主化,推动校园和谐建设的进程。

二、微博环境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

1.明确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园微博具有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各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大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这些特点,借助微博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传播速度快、公开透明等优势,引导学生的思想。将微博打造成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

2.注重创新微博宣传形式

通过创建“班级微博”“人人网年级主页”“招生办微博”等形式的组织平台,让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互动、留言,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公布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让同学们监督和参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3.分层级构建完整的校园微博体系

第一,建立院级微博平台,由院校骨干教职人员组建。同时,可以倡导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中的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优秀学生干部开设微博,利用这个平台各类信息、更新校园动态、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还可以鼓励这些校园微博逐渐将部分关注点转向社会层面,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级分别开设对应的微博群,实现院、系、班各层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微博平台及微博群,主要实现如下职能:

(1)实现信息的交流,各班级之间可以通过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完成班级工作任务。

(2)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通过微博校园资讯、就业信息等。

(3)组织各类活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开展“微话题”“微采访”等活动。

(4)展示自己的班级风采及工作成绩。充分发挥微博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完善校园微博管理制度,保障校园微博的良好运行

第3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1.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                 

3.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整合中的改革与应用 

4.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 

5.对氟作业现场进行的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分析 

6.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新生儿洗浴游泳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10.赣南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11.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12.治疗室血液透析室环境卫生学标准的探讨 

13. 浅议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4.南极劳动卫生学考察 

15.全科医生小词典——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 

16.八十年代军队刊物发表的部分卫生学文献题录索引 

17.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18.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构想 

19.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和当前的任务 

20.斗山覆铜板工厂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情况调查 

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22.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校舍及设备的卫生学调查 

23.1998~1999年黑龙江省出口鸡肉卫生学分析 

24.医学专业卫生学现场实验教学 

25.现代苏联的环境卫生学 

26.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 

27.苏联放射卫生学的基本总结和发展远景 

28.加强中等卫校预防医学教育的设想 

29.苏联对培养未来的卫生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专业素质要求

30.贵州省首例人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31.我国环境卫生学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32.俄学者论现代军队卫生学的方法学问题 

33.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 

34.地下汽车库空气质量的调查与预防性卫生监督探讨 

35.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 

36.基于“标准预防”的维和二级医院职业防护 

37.苏州工业园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效果 

38.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39.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40.关于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1.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42.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 

43.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4.任务教学法在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45.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6.关于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层空调系统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 

48.启发式教学在卫生学课程中的应用 

49.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三个基础 

50.卫生学预评价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53.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54.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学预防 

55.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56.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57.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建设对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8.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 

59.PBL教学模式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60.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61.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6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63.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预防医学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成立 

64.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教材建设历程与新版教材特点 

65.浸取硫酸锌预防砷化氢中毒措施的卫生学评价 

66.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及检索工具介绍  

67.施工监督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卫生学意义 

68.预防医学卫生学英文文献中有关词语的汉译探讨 

69.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7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71.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教学 

72.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 

73.预防医学、卫生学 

7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设项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析 

76.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被引量分析 

77.大连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78.启发式教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79.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分析 

80.《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合作交流 

8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利申请报导 

8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设计 

83.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探讨 

8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进展 

85.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86.联黎临时部队卫生学和野战预防医学的组织和实施 

87.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在学校常见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88.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89.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90.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 

91.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9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93.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及课程优化研究 

94.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95.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96.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97.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98.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第4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1计划职能的应用

进行严密的计划

在《环境卫生学杂志》创立之初,编辑部就着手对期刊出版制订工作计划,按照出版发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新投稿件实行编辑部内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在稿件“齐清定”之后进行“三校”,以此作为工作流程的基础进行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流程进行人员、任务的分配,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进行出版工作顺序。

预测所需时间

期刊的出版具有时效性,在期刊出版日期之前必须完成当期所有的出版任务。其所需时间包括编辑人员完成职责工作的实际工作时间和间断性时间。预测出版工作所需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期刊的出版日期,因此何时开始着手准备当期出版工作的启动时间以及出版任务完成的收尾时间是时间预测的关键,这也对编辑人员对于审稿专家的专业领域、审稿效率等的了解提出了要求。对于每篇新投稿件,《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规定在一周内完成编辑部的内审流程,通过内审后根据稿件的专业领域决定外审专家。由于外审专家均为环境卫生、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工作时间各不相同,编辑人员需要预测专家所需的审稿时间,定时催专家审稿。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收到外审专家意见,对外审专家的时间要求放宽,以便外审专家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同时,通过与审稿专家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对预测出版周期,为合理安排出版流程提供帮助。

合理规划出版进度

在实际出版工作中,由于外审专家的审稿周期有长有短,作者修回稿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能够按期出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预测出足够长的审稿周期和修稿时间,确定出版工作进程,提前进行稿件的审理工作等。由于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必不可少,不能因为未按时完成进度而随意减少环节。若想保证出版流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没有较大的差距,则需要定时、定期地监控并进行必要的出版步骤内部微调。如,当外审专家因为出差、公务繁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审稿时,应尽快调换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避免因外审专家原因造成的进度延迟。

严格控制出版周期

出版过程有着固定的步骤,当出现出版进度不一致时,应首先分析其原因,并决定需要采取的调整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审稿周期过长的情况,此时除了联系专家尽快审稿,还应考虑更换审稿人,当作者迟迟未修回稿件,首先联系作者是否对审稿意见有异议或修改上的困难,避免因未收到审稿意见造成的不必要的延误等;其次,应在出版进度计划中标注需要调整的地方以及需要采取的调整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临时调整带来的混乱。

调整措施实施效果评价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生各环节任务的时间超出计划所需时间(如刚才所述的审稿周期长,作者修回稿件慢等),或者由于出版目标变更引起某些工作计划相应调整(如遇重要会议、事件等需要加急报道的),出版过程中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编辑人员出差、人员培训)等情形,要对原有时间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出版工作在周期内顺利完成[3]。在预防医学类期刊中,很多研究成果具有时效性的特点,若因为发表周期过长耽误了科研成果的展示,会对信息交流造成一定影响。如《环境卫生学杂志》2016年第六卷第3期刊登的文章《唐山市民对雾霾的认知及防霾行为调查》,因紧扣时下人们最关心的雾霾相关的知、信、行等热门话题,因此在审稿、修稿、校稿等流程上加紧时间完成必要的工作流程,按期、及时地刊登出来,为广大读者普及、推广雾霾相关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

2组织职能的应用

为实现期刊出版的工作目标,对每个编辑规定在工作中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环境卫生学杂志》在编辑出版工作开始,根据出版法律法规配备拥有出版专业从业人员资格的编辑,即初级编辑、责任编辑,以及副主编、主编、编辑部主任(负责人)。由于专业领域、编辑技能的不同,各个编辑之间互相协作、支持,以完成按时、高质量出版期刊为终极目标,合理的分工协作。如:在《环境卫生学杂志》创立之初,首先明确了两位编辑人员,明确二人各自负责的期刊数量以及在出版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工作内容和具体任务。初级编辑负责稿件的、送审、退修工作,中级编辑对修回的稿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送主编终审。在此后的期刊出版工作中,对各自分配的出版任务进行监督、管理。除编辑人员的组织分工,《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还充分利用了环境卫生领域专家们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编辑委员会、组稿会、定稿会,最大程度发挥编辑委员们的能动性,为期刊提供优质稿源做出努力。

3控制职能的应用

管理学中“控制”是指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制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来调整行动或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保证目标实现的行为。“控制”手段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反映工作需要,并有及时性、经济性等特点。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控制”行为当属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措施。这就需要编辑出版单位在组稿、审稿以及加工等环节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组稿控制

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组稿的过程往往决定着期刊出版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学术期刊的稿件来源分为作者自投稿和编辑组稿。从稿件的录取量来看,学术期刊最终刊发的大多以作者自投稿件为主,而编辑从某领域专家约来的稿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从稿源质量来看,编辑通过对某领域知名专家的了解,请专家针对该刊进行相关领域先进、权威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或是撰写创刊寄语、专家论坛等重点栏目的文章,可达到提高期刊出版质量的效果。在期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提高稿源质量,不少学术期刊通过专职编辑进行选题策划、专门联系重要作者、专家向其约稿,这对于期刊的整体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在2011年2月出版的《环境卫生学杂志》的创刊号上,编辑部特邀原卫生部部长王陇德院士撰写了创刊寄语,王院士在寄语中表达了对广大环境卫生领域的学者、专家的厚望,提出了将《环境卫生学杂志》发展成为国内环境卫生领域领先的科技水平、成果交流平台的要求。

审稿控制

审稿既是期刊出版的核心环节,又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基本机制。根据中国相关出版规定,期刊的出版必须实行“三审三校”制度。为确保审稿质量,一般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即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文章进行评价的活动。然而,同行评议的过程只是“三审三校”制度的一部分,为确保稿件质量,《环境卫生学杂志》在出版发行之前,通过初级编辑、中级编辑以及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对稿件进行逐级审阅,遇到文中存疑、不清晰的地方,要求作者修改、解释,以此把握稿件内容的质量。只有对稿件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作者才能够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等,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卫生学杂志》在作者间传播环境卫生领域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在作者群中建立专业、严谨的学术形象。

虽然期刊中所刊登的论文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能够体现整本期刊的学术质量与水平,但期刊的编辑、校对、印刷质量也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体现。在编辑、校对质量控制中应注重内容的合理、文字的准确运用、引文的正确标注等。因此,编辑加工作为出版流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确保发表的论文在政治、内容以及形式上符合期刊出版规定,避免形式与技术差错。出版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三审三校”制度就是对编辑校对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少于三次的校对过程可以发现排版中出现的差错,也可以修正审稿过程中未发现的问题。校对过程是对期刊出版发行质量的把关,可以说,编辑加工的质量控制在出版过程的期刊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激励职能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中“激励”是指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使组织系统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是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是用人单位将远大的个人理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产出的连接手段。主要包括精神方面、薪酬方面、荣誉方面以及工作上的激励等。有研究表明,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6]。据统计,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工作能力的30%~90%,而受过激励后可激发3~4倍的工作能力。这也充分说明激励制度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预防医学会主管的众多期刊中,每年都会评选出优秀编辑、优秀论文、优秀编辑部等奖项,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编辑们在下一个出版周期里更加努力,成为编辑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工作动力。

5领导职能的应用

第5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 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中毒、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疾病和死亡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进行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急需大量应急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当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院通过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能够适应疾控体系改革需要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

一、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一级学科,其与临床医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体医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而预防医学是群体医学,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既有已发病的病人,也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这使得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很多会进入基层单位,如二级医院、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从单纯的卫生防疫技术人员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并举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因当前人类疾病和死亡谱的变化,疾病预防控制的模式也已发生根本改变,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人才需具备更多的临床及预防专业知识和技能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人群。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对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与公共卫生相关性比较大的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进行了强化,其他课程适当精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去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以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门课程为基础,另外包括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等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增加了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还增设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拓宽了预防医学专业课的涉及领域。

三、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预防医学具有群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也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于单一,以经典实验为主,如环境卫生学实验,主要为大气和水体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职业卫生学实验,主要为职业环境有害物质检测和人体生物材料检测;营养学实验主要为常见营养素的含量测定。这些实验多年不变,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校在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后,对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改革。对部分实验方法、原理相近的实验课进行了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实施、指标测定、数据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的环境卫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衍生物,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是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的含义及基本状况

1、城乡结合部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在各种城市化理论中,对城乡结合部的定义不尽相同,如“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建成周边、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是城乡的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互相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区。”(陈军,《浙江建筑》,2002.5)又如“城乡结合部又叫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交错地带,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由城市建成区向外延伸,最终过渡到农业用地。这一区域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既是城乡功能的过渡区,也是城乡功能的混杂区。”(李晓玲、陈宙颖,《城乡规划》,2003.6)

2、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以及街乡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其范围界限不断变化。

3、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朝阳区东三乡、南三乡,海淀区山后地区,丰台区河西地区,石景山区除首钢以外的地区,通州新城、大兴-亦庄新城、昌平新城、顺义新城、房山新城五个重点新城核心区周边地区。全市来看,城乡结合部近千平方公里,共涵盖乡镇76个,涉及的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500多万人。

二、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

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街道保洁不到位

目前,在全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有许多街道常年无人清扫,这还不包括大量没有定期进行清扫保洁的街道。这些街道路面各种废弃物比比皆是,烂纸、烂菜叶、破布、塑料袋等废弃物滞留路面,雨天满路泥浆,晴天被风一吹则到处飞扬。这种随处可见、触目惊心的环境脏乱现象,是城乡之间环境鸿沟的直接表现。它严重危害着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市民、农民和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大量生活垃圾暴露堆积

这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明显、最严重、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最大的问题。垃圾站点的分布不合理及其建设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大量生活垃圾暴露堆积。其中,主要是厨余垃圾等生活垃圾,还有一些人畜粪便。近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城乡结合部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仍有大量生活垃圾仍滞留在村里没有得到处理。有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处理垃圾只是就近简易填埋,有些村庄的垃圾甚至是无序堆放、随处乱倒。

3、绝大多数厕所不达标

首先,城乡结合部地区厕所的数量严重不足,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居民反映在早高峰时排队上厕所最长需等待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其次,厕所的档次非常低,大多数厕所无人清理,或则是清扫、清掏不能及时到位。这些厕所便池内通常有大小便堆积,冲不下去,厕所内蚊蝇密集,异味大。因此,有许多上班族都选择调整个人生活规律,尽量在公司内解决问题。

三、北京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情况形成的原因

1、二元管理体制造成职责不清

城乡结合部地区与城区或农村的最大区别在于城乡地域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街道与乡镇两种不同管理体制,管辖范围交叉,管理标准不一,主观上对环卫管理这类无利可图又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事情避而远之,因而各部门之间产生种种推诿,责任不能落到实处,形成管理真空。又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牵涉的部门、单位较多多,管理职责不清,但又距离城区近、各种生活成本低,使得各种小作坊和地下非法加工厂聚集。这些作坊不仅在产品卫生和质量安全上没有任何保障,而且产生大量废弃垃圾,加剧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

2、环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卫人员严重缺额

首先,垃圾收集方面,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收集基本上是以垃圾池为主,并且垃圾池的分布不合理;其次,垃圾运输方面,卡车、人力三轮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再次,在垃圾处理方面,城乡结合部附近尚未建成大型的、正规化的垃圾处理场。此外,负责城乡结合部环卫工作的工人并非专业作业单位的人员,通常都是承包商每月花两、三千元临时雇佣的工人,而且人手不足,一般几个人要负责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生活垃圾的清运。

3、人口结构的复杂性

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倒挂现象严重,成员结构复杂。比之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生存成本低,特别是在房租和物价方面。因此,城乡结合部聚集着大量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规模远甚于本地居民数量,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同时,在这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中,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充斥其中,成员结构复杂,素质良莠不齐、难于管理。由于农居混杂,外来人口聚集,各行政村村域范围内未实行旧村改造的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口产生的垃圾主要由村负责。因而,本来是为几千名本地居民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环卫服务就要承担上万人的负荷,基础设施(比如公共厕所)、环卫工人等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清运,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村里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环境脏乱的恶性循环。

4、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住人群缺乏归属感

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的外来人口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因而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本地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拆迁、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也对传统居住地失去了依赖感,也逐渐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三、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的几点建议

1、作为政府的治理角色

政府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政府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为各种不同利益的实现提供途径。由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的治理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政府毫无疑问地要充当起治理人的角色。一是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政府可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的操作程序规范当地小企业、小作坊或当地居民的行为。二是明确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针对城乡结合部“一地两府”的现象,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建立一批高效的环保执法队伍,坚决杜绝在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落实的现象,杜绝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三是制订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例如,为进一步规范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加快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的规划,使环卫基础设施布局更趋合理。

2、作为当地居民的参与角色

作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者,当地居民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要素,因此实现居民自治对促进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实现自我监督。要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当城乡结合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且他们的生存环境遭到威胁时,居民会选择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上增加投入并且进行自我监督,实现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实现对他人的监督。在部分居民的生活达到较高水平并且生态环境恶化过于严重的情况下,当地居民直接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监督他人,防止他人对环境的破坏。总而言之,利益取向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单方面依赖政府的政策理念或者生硬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而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进程,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如实反映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促进政府环境决策制定,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3、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

由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人员组成的复杂性,现有环保法规、政策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适用性并不强,积极制定相关的、符合城乡结合部特殊情况的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它使问题的解决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使得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从而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晓云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小城镇环境问题及对策 第1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第7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环境卫生学;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48-02

考试自其诞生时起就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考试作为人才培养及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项研究旨在对环境卫生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为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资料,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并探讨考试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环境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措施

1.把考试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成绩:将学生的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评分都详细记入实验成绩一览表。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

平时成绩:增加单元测试环节,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期末搞突击的不良习气,加强学风建设。平时测验成绩占总成绩15%。平时成绩不少于3次。

学生考勤:采取随堂随机抽样形式,每生抽取次数不定,考勤占总成绩的10%,即满分为10分,缺课1次扣2分,扣完为止。

期中考试改革: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式考试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出当下环境的热点问题,比如雾霾、天津港爆炸事件等热点中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围绕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公共卫生人员能够做什么展开讨论,学生代表计分,教师作总结的考核模式。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5%。

2.对期末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在期末考试中,依然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但是结合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并增加了案例分析等主观题的分值,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二、问卷调查分析

1.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调查。问卷设计从教师教学表现、学生对改革的综合意见、学生的基本掌握情况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预防医学2011级51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有65.5%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考核方式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有23.1%的同学认为可增加多方面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9.3%的同学认为过程性考核比以前的考试形式紧张,对综合能力的考核要求比较高;2.1%的学生认为此种考核方式涉及知识面太广,不好掌握。

2.综合能力提升调查。57.3%的同学认为在原来的考核形式下,与本门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基本不看;28.4%的同学会在老师布置了课外作业或者论文撰写的时候查看相关参考书。学生普遍存在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接受知识比较被动的情况。新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学生成绩分析。(1)试题难易度及知识点分布情况。试题类型:本次考试题型有六种,各种题型及其所占分值如下:单选题(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选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填空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论述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从试卷的试题和学生答卷情况看,可得出以下结论:试题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符合教学大纲,能够合理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试题内容以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主,相应知识点在理论与实验课上均进行了重点强调和系统讲解。试题难易程度中等,题量适中,符合对该专业的知识要求。(2)分析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试卷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较好,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好。可能存在的问题有:①该专业学时少,授课时间较为集中,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只是死背硬背,对知识没有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试卷论述题部分涵盖所讲授的12章内容的知识点,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学生普遍丢分严重。③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高,复习不够扎实,基础应用理解不好,从论述题的情况可以看到,对知识点的应用也不够全面。

三、考核成效分析

1.过程性考核,促M教风学风建设。过程性考核,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式讨论为主,内容较为广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量查阅文献,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师以往照本宣科,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已完成的认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式地应付期末考试,拿到理想分数而缺少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现状。

2.过程性考核,加强考试管理力度。根据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及其消极因素影响的分析,增加多种考核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明确教学与学习的目的,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锻炼,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好、能力强。通过考试改革,增强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考试氛围,调动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懂得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3.过程性考核,提高考试管理内涵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考试的内容仍然是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忽视能力、素质、创新因素的检测。而在评分方式上,注重答案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任课教师出试卷时必须附交“标准答案”,缺乏求异性、创新性意识。这种考试与评分的弊端在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它把高校教与学的活动仍然禁锢在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特点,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不够强、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创新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帮助。

4.^程性考核,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性考核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与注重,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也明显提高。同时,授课教师也需要加强学习,掌握学生的状态,努力研究教学规律,根据环境卫生学的课程特点,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教学改革必然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完成,教师对教学改革认识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效果。另外,在过程性考核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观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相比常规考核方式,尝试对环境卫生学课程进行过程性考核是一种注重过程性学习,将考查和学习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考核方式。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都可以实行过程性考核,积极营造紧张的过程性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实现过程性考核的价值,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邓义桂.当前高校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51-157.

[2]王后雄.论教育考试的功能性缺陷与价值冲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47-57.

[3]潘效红.高校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06):1090-1092+1101.

[4]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03):45-48.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Process-oriented Assessment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LI Jin-juan,PEI Ling-yun,LIU Xiao-xia,ZHAO Yi,WAN Xue-zhong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第8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医学论文的经常性阅读与写作,对提高医学业务水平有较大帮助,一些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判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两大学科: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进行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医学科研的课题设计、资料的分析等。不仅如此,预防医学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虚假宣传广告等伪科学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较大的帮助。

第9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同层,排水系统

 

1.住宅排水管道同层布置设计的依据

1.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第6.1.6条指出,“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当必须敷设于下一层的套内空间时,其清扫口应设于本层,并应进行夏季管道外壁结露验算,采取相应的防止结露的措施。”该条文建议排水横管应尽量设于本层。

1.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3.8条规定,“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在其条文说明中也建议采用同层排水。

1.3《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2.7.4条规定:排水支管应以本户为界。

1.4国家标准图集《住宅厨、卫给排水管道安装》03SS408也针对同层排水做出了一些标准设计。

2同层排水的特点和做法

2.1特点

同层排水顾名思义就是说本层的排水问题在本层解决,安装、检修等不影响下一层,当然排水立管还是贯通各层的。它具有:

①房屋产权明晰:卫生间排水管路系统布置在本层套住户家中,管道检修可在本户内进行,不干扰下层住户。

②卫生器具的布置不受限制:因为楼板上没有卫生器具的排水预留孔,用户可自由布置卫生器具的位置,满足卫生洁具个性化的要求,开发商可提供卫生间多样化的布置格局,提高了房屋的品位。

③排水噪音小:排水管布置在楼板上,被回填垫层覆盖后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从而排水噪音大大减小。

④渗漏水机率小:卫生间楼板不被卫生器具管道穿越,减小了渗漏水的机率。

2.2同层排水的做法

同层排水技术目前主要有三种做法:一种是卫生间降板方式;第二种是墙排水(以管道隐蔽安装系统为主要特征)方式;第三种是垫高卫生间地面的垫层式。

(1)降板同层排水

卫生间楼板下沉300mm左右,作为管道敷设空间。下沉楼板采用现浇砼并做好防水层,按设计标高和坡度沿下沉楼板面敷设给、排水管道,并用水泥焦渣等轻质材料填实作为垫层,垫层上用水泥砂浆找平后再做防水层和面层。

(2)不降板同层排水

卫生间洁具后方砌一堵假墙,形成0.18m左右宽布置管道的专用空间,排水支管不穿越楼板在假墙内敷设、安装,在同一楼层内与主管相连接。卫生洁具选用悬挂式洗脸盆、后排水式坐便器。论文参考网。该方式达到了卫生、美观、整洁的要求。论文参考网。

(3)卫生间垫高法

垫高卫生间地面的垫层法,这种方式采用的不多,原因是容易产生“内水外溢”,最主要的是不符合无障碍设计。在老房改造中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采用。

3 同层排水不同做法的分析

3.1降板同层排水

(1)降板同层排水其适用范围广,设计时确定好降板的高度,一般不小于300mm。

(2)降板同层排水虽然满足了同层的要求,但管道的运行情况无法知道,增加了检修的困难。

(3)沉箱(降板空间)的排水问题:面层的防水要是做的不好,沉箱就变成了一个污水池,破坏了建筑和环境卫生。这也是降板的一大隐患。

3.2不降板同层排水

(1)不降板同层排水,卫生器具布置灵活,采用专业的隐蔽安装系统,管道的安装检修都很方便。

(2)卫生器具问题

要作到同层排水,卫生器具的排水口应该在地面以上。采用该方法时,设计时要采用相应的卫生器具,例如:隐蔽式水箱、洗脸盆、大便器等均为挂式,该方式达到了卫生、美观、整洁的要求,但价格较高。

(3)地漏问题是不降板同层排水的最大问题。

规范要求必须设置地漏。地漏可以采用侧墙式地漏解决,卫生间垫层厚度需增加到100mm左右,而且必须土建施工预埋。

4结语

同层排水系统是室内排水领域的一次革命,尤其适用于住宅建筑。论文参考网。它解决了本层排水本层清通检修的问题,保证了卫生间装修最大的自由度。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同层排水技术的推广及同层排水接入器等新的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会很快跟上。楼板不用下沉也能实现同层排水的要求。

同层排水走向广泛的应用需要规范的引导和政策性的扶持,加大对同层排水技术的引导力度,用创新思维方式发扬我们的自身优势,开发同层排水的优秀零部件,同层排水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