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青班培训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现就2009年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出国培训
今年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出国培训250人,具体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200人,其中数控35人、机电43人、电子39人、软件(动漫)40人、商贸(财经)43人;管理干部50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院(校)长30人、高校人事处处长20人。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创新意识较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3)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能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管理干部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3)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有关高校出国培训名额以及各培训团组派往国家和派出时间见附件1。为确保出国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学员所在学校应与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培训协议,培训学员按协议要求参加培训。因今年出国培训全部要求办理因公护照,请各校务必于4月15日前将《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学员推荐表》、《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推荐人选汇总表》和《*省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协议书》报我厅师资处,联系电话:025-83335527,电子邮箱:fuzhy@。
其他未尽事宜按《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10年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3号)执行。
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
1.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组建由院士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培训团队,举办6个左右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研修班,计划培训400人。培训对象以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侧重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和专家面对面研讨。
2.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进修班、单科培训等形式,计划培训5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侧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兼顾学术研究。继续做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访问学者工作,组织并资助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
3.“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培训200人。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15号)要求,继续开展访问工程师培训,组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以上项目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五年制高师教师和管理者培训
1.骨干教师研修。在高等师范学校中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采取高校访学、专家指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管理者研修。培训对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实践考察、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等。
以上项目由*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培训工作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落实省级培训任务,用足我厅下达的培训指标,并根据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年度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2013年10月16日,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我们50多名中青年干部齐聚到市委党校,参加了为期4天的集中培训。通过集中授课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开阔了学习视野,改善、优化了知识结构。自我感觉受益菲浅,收获颇丰,感觉像痛饮了30年的陈酿,如痴如醉。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集体,大合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并不能算做一个完整的班集体,但我们却是一个有着严格纪律,为着共同梦想奋斗的优秀组织。这个组织容纳了全县19个乡镇和10余个县直部门的50余名中青年干部,是一个地地到到地人脉平台和资源储备。如果说每个人都一个是宏大的世界,每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广袤的宇宙。这里不仅有规范严谨的县直精英,而且有左右逢源的乡镇俊杰;不仅有心思缜密的组工干部,而且有作风朴实的宣传骨干;不仅有美丽大方的播音主持,而且有脱颖而出的学神考霸;至于优雅高贵的大美女,风流潇洒的小帅哥儿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端的是无所不含,包罗万象。一滴水尚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优秀的组织彰显的则是团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个人人济济的临时组织里我们广结善缘、扩充人脉、凝聚合力,同学的相互理解、战友密切配合,将我们小小的集体锻造了一把出鞘的青锋利剑--剑锋所指,难题立破;利刃出鞘,所向披靡。
二、小课堂,大天地。班上乾坤大,课里日月长,这小小的课堂,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呀。这里不仅有名师教授的集中授课,而且有妙趣横生的体验教学;不仅有师长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而且有同学间亲密无间的相互鼓励……在这里我们学习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化解千心结,凝聚正能量。不仅收获了友情,陶冶了情操,而且进一步树牢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坚定了永远跟党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小小的课堂里、有限的场地上,我们获取了新知识、认识了新同学、结交了新朋友。既学到了知识又扩充了人脉,实现了知识、人脉结构的重组优化和充实完备。4天的学习培训,切实净化了我的心灵,荡清了我的杂念、邪念,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从内而外,从头到脚来了一次华丽变身和优雅绽放。
一、整合好资源,为教师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1、师资培训中心应根据现有情况,在硬件建设上,首先从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开始,分步建设,连成校园网,最终实现教职员工人手一台计算机。在软件建设上,从校园网入手,将建成基于教学的校园网络教学系统,包括中心资源库和视频点播系统;基于管理的校园网络的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日常办公等系统。师资培训中心成立后,已先后建设了60座以上的两个网络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建设了8个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教学系统、地面卫星接收闭路电视教学系统,为每位专业教师配置了PIII以上电脑。建立了师资培训中心网站,配备了二台服务器,组建了校园网,百兆光缆校内互访。教室里室室都有多媒体,人人能上因特网,为教师的发展创建良好了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2、除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外,师资培训中心还添置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刻录机、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组成老师课件电子备课室;购买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图书资料,并充分利用电大教育网络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课件开发提供支持。
二、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师资培训中心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培训中心发展的需要,准备采用以下培训方式对老师进行分层分阶段、多渠道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分层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师资培训中心根据老师情况分普及培训、骨干老师培训和中青年教师培训三个层次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这些培训有分有合,具体如下:
(1)、普及培训。普及培训面向所有的教师,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多媒体设备的基本运用、浏览因特网页、收发邮件及运用校园网与其他老师交流以及新课程的通识培训等。 通过培训让老师们了解信息技术能干什么,信息技术能带给他们哪些方便,信息技术会带来哪些冲击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各种变革;通过培训将信息技术真正用于平时的办公、教学与交流,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同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营造师资培训中心的信息化氛围,促进老师信息技术的发展。
(2)、骨干老师培训。骨干老师主要是担负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科研、网络建设管理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他们是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化工程的先锋队,是实现师资培训中心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他们不仅要负责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建设,还要对师资培训中心的信息教育设备、校园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及维修,还要对师资培训中心的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对他们的培训主要采取由师资培训中心出资,送出去参加省市进行的相关专业的培训,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本身产生的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上将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把握信息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掌握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和日常维护的基本方法。
(3)、中青年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是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化工程的主力军,是实现师资培训中心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师资培训中心教学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园网信息的更新等都需要他们的努力。因此对他们的培训,首先由师资培训中心出资培训考核,其次由校骨干老师负责对他们进行校园网信息的更新等的培训;再请专家来中心作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的讲座;组织他们参加市、县有关的新课程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经过培训,这些老师都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自己制作课件,自己查找资料,相关的教师能及时更新校园网的信息。
2、分阶段培训。师资培训中心根据信息化工程的进度和实际应用的需要,逐步分阶段进行培训。这些阶段并不泾渭分明,有时是交替进行,有时是同时进行。
(1)、初级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骨干老师进行培训。由于师资培训中心的设备建设是逐步进行,校园网的建设也是逐步完成。一切都还处在试运行阶段。首先让骨干老师熟悉、掌握相关技术至关重要。这些老师常常是边学习、边建设、边维护,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成长。转贴于 (2)、普及应用阶段。当师资培训中心的第一批信息技术设备建成,普及应用的培训就相应地开始。这一阶段以应用为主,面向全体教师普及培训,让每一个老师都能使用多媒体,都能上网找资料。同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择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参与师资培训中心信息工程的管理建设和教育科研,在实践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增长他们的才干。
(3)、总结提高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应用,会发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反复。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发展,又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培训、总结和反思。老师们在实践中出的一些成果也需要进行及时总结推广。因此这一阶段的培训,既有针对骨干老师和中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推出成果;又有面向全体教师的普及培训,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成果,适应新的教育方式,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多渠道培训。师资培训中心根据现有的师资状况、培训内容、财力情况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多渠道的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1)、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经济、实用、方便,针对性较强,可边学边用,是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的主要方式。主要由师资培训中心的骨干老师负责进行的培训。在普及应用阶段,由教务处组织,每两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方式上可采取能者为师,上课讲授的方式;也可采取发放资料或通过网络自学,完成作业的方式。
(2)、网络培训。网络培训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内容涵盖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且很多由知名专家讲课,有较强的自主性,除了对设备要求较高外,也比较经济。可采取老师自学的方式和要求全体教师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有关学习任务。
(3)、专业培训。专业培训主要是师资培训中心无能力进行的相对比较专业的培训。如网络管理员的培训、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以及上级部门组织的一些专业培训等。专业培训主要针对骨干老师,费用基本由师资培训中心承担。师资培训中心根据财力和计划,每年送一些老师赴外学习,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水平。
三、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
1、娱乐与教育教学结合。在计算机运用的初级阶段,鼓励教师上网、聊天,甚至进行看电影、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充分展示计算机和网络世界的魅力,吸引老师主动使用计算机。然后逐步引导,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利用Serv-U在服务器上搭建了FTP服务器,为每位教师根据其不同需要分配磁盘份额,只要在互联网中计算机的IE地址栏中键入FTP地址,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访问分配给他自己在师资培训中心服务器中的存储空间,既可以上传或下载老师的照片等私人材料,也可以传送、存贮教学资料,满足了远程存储的需要。师资培训中心校园网设置了视频点播,把影像资料数字化,既有电影、动画片等娱乐内容,供老师点播。既满足了教师娱乐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功能,让老师在娱乐的同时,培养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掌握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利用师资培训中心网站实行网上办公。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的和日常工作的管理,如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档案管理、课程安排、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管理工作。教师可以登录中心网站解师资培训中心最近的工作安排和动态信息,如一周工作安排、考试通告、重要通知等。为师资培训中心信息管理提供相互沟通渠道,实现师资培训中心内部动态信息管理,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和内部互通信息,并逐步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网整合,有效地提高师资培训中心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使管理水平更上台阶,同时促使老师不断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师资培训中心要求各学科老师在任何合适的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而不是只把他们与公开课、观摩课联系在一起,甚至把计算机设备当作摆设。要求在各学科学习中可以使用字处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可以使用网络课件、校资源库中的课件、绘图软件等一些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等。并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中老年教师,要求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能接收、查阅校园网上的信息和上因特网查资料,能运用网络课件和校资源库中的课件进行教学。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不仅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还要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师资培训中心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中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相应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分解,在教务处和科研处的指导下,不断总结、反思,并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和中心的QQ群,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寻找一条适合师资培训中心的多媒体教学之路。对一些比较优秀的课件、积件充实到校资源库中去,供大家共享。目前师资培训中心资源库应做好课件、积件的收集工作。鼓励老师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有效地解决师资培训中心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
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不仅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迫使老师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备课、上课,使老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逐步改变老师上课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从讲解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以及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而促使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尽快成长。
4、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在与各学科的整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把有相近研究方向的个人小课题,形成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群,或根据教学能力、兴趣、爱好、培训层次等建立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师资培训中心可聘请市教科所、市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有关专家作技术指导,进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我中心已承担了市级课题和多项子课题,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多次在国家及市县的论文评比中获奖,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信心,营造科研兴教的氛围,有效促进教师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是我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师资培训,探索师资培训中心教师成长的一些举措计划。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成长条件、途径的多样性以及教师本人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师资培训中心教师的成长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孙莉.《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
2、王厥轩.马联芳.《走向信息时代的教研与科研》.《上海教育科研》.2001-7
3、
在实际中,每所高校由于各种原因,针对师资培训工作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出常见的几个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教师培训机会不平衡现象严重。从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来看,中央部委直属的高校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地方所属高校;重点高校教师培训机会多于一般高校教师;传授专业教师培训机会多于非专业教师;职务高、职称高的老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年轻教师;热门专业类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冷门专业教师等等。
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和重点高校由于资金雄厚、信息面广,培训机会多不言而喻。专业老师主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具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时常培训很有必要,非专业老师如行政部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的后勤保障力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用现代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同样需要培训。当前,学术届含金量高的论坛或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会邀请经验丰富、职务、职称高、有份量的人物参加,年轻教师就无缘参加,知识面扩展速度很慢。符合条件的老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想参加,机会白白流失;热门专业相关的研讨会、论坛较多,冷们专业无人问津,不平衡现象严重。
(二)生源降低,培训经费短缺。教育部曾近对高校招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达到1050万,达历史最高,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是在高中就放弃考试出国学习,这也是造成生源减少的一个原因。生源减少学费就减少,师资培训的经费短缺。
(三)培训内容不深刻,“表面文章”现象严重。很多培训班或培训学校开展培训内容目的不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把钱看作唯一目的,培训内容准备不充分,应付了事。教师参加完培训后,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感觉钱白花了,对培训失去了兴趣。对高校师资的培训,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一套的完备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宽度。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90后已经开始步入大学校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教育资源丰富、价值观现代化、获取知识手段多样、知识储备量丰厚;与此同时,承担高校教学大多是70后、60后,年轻的老师也是85年以前的年轻人,老师与学生观念相差很大,对同一事物认识层面不同,让学生心服口服难度大,这给高校老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特色办学对特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为了吸引生源,都在想尽办法宣传特色办学,特色办学需要特色人才。引进国内外在专业上有造诣的人才有很大难度,所以从现有教师队伍中挑选合适人员进行培训成为充实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关于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多种因素相关,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创造培训的机会。第一,人事管理部门根据实情制定专业化程度高的培训计划,对教师开展对口的、专业的培训;第二,高校人事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各种扶持师资培训的优惠政策。比如,针对年轻教师考博或者到国外进修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读博或进修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晋升职称的指标。
(二)努力筹集培训资金,专款专用。目前多数高校师资培训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不足,所以高校行政部门要将落实培训经费落到实处,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为他用;高校人事部门要科学指定培训计划,将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培训。教师个人想进修提高学术水平,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任课课程进行调整,便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学习。
(三)加大特色人才教师的培训力度。高校教师行业有才能的很多,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师人数不多,做学术,有个性,才有批判,才有独特见解,才能创新,高校培训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高校行政部门要改变培训理念,减少传统学科培训机会,增加特色学科培训比重。
(四)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谁拥有优秀人才队伍,谁就在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帅才、将才,会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结合国家出版的相关意见,管理人、财、事的相关部门全部参与进来,从整体上把握培养计划。此外,各高校不要各自为阵,高校之间互相流通,形成一个群体,发挥群体效应。学科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代表,加大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整个教育届及社会都要对这支队伍关注和支持,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环境,让这枝对于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建立共同愿景 激发员工合力
激发员工的合力。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建立共同的愿景体系。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开展职业发展调查,了解员工对企业和本岗位的满意度,以及个人发展中需要企业所提供的帮助,从而使企业与个人都明晰员工的意愿,并为其职业生涯进行简明设计,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二是开展讲述个人愿景故事活动。让员工自己更加明确自我愿景,激发内在的潜能,也让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形成团结的合力。开展班站文化建设,即“讲述一段故事、总结一种精神、描绘一个愿景、践行一个承诺、打造一流团队”,通过“气田往事、身边的感动、我们的骄傲、岗位职责我承诺、明天会更好”五个宣传板块,反映以“和谐、民主、务实、高效、安全”为主题的班站文化,达到教育和引导员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团结奋进的目的。三是开展典型选树榜样示范带头活动。用典型人物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是实现员工自我超越的基础。选树油田公司“劳动模范”刘利,他带领技术人员,大胆探索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气田开发技术,创出地面建设三年三跨越的纪录,并且将他的精神内涵总结为“用爱心来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在以其为代表的技术人员中,每年选树十名优秀中青年技术干部加大宣传、激励力度,激发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勤奋钻研、刻苦学习、敬业奉献的工作积极性。
锻造过硬作风 凝聚发展动力
培植“长南精神”。采气六厂前身是长南气田开发项目部,只有几十人,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在这种人员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长庆精神,培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长南精神”,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全力克服区块新、人员新、外协难、施工难的“两新两难”的困难挑战,在夹缝中求生存,逆境中谋发展,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站稳了脚跟,守住了地盘,取得了气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夯实了长庆气田资源接替区的发展根基。用五年时间,实现了气田产量连年翻番、产能建设高效推进、开疆拓土突破重围,保持了规范有序、安全平稳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推动采气六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创新“1+2”与“1+5”培训模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按照因地制宜、因需施教,着力在年龄、文化层次差异上开展了“1+2”与“1+5”的培训模式。对于年轻、文化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员工,实行“1+5”模式培训,即按照一个培训老师帮带五个岗位员工的方式,重点为岗位操作实践、专业理论学习和团队作风培养,并不断扩大知识面;对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反应能力较弱的员工强化重点,实行“1+2”模式进行培训,即按照一个培训老师帮带两个员工的模式,适应性培训,接受性训练,循序渐进,实现了岗位员工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良好团队作风的体现。
推广“五小工具”与“六大板块”实践应用。通过五小工具(小讲堂、小测试、小练兵、小技巧、小奖励),六大板块(文化熏陶、法规教育、劳动纪律、安全操作、团队精神、质量意识),打造技能人才的锻造平台。一是建立员工培训体系,编制员工培训大纲,制定员工培训制度,建立培训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培训课堂。二是积极开展“站内小讲堂”活动,形成了由站长依据员工工作中的技术缺陷,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案,进行经验分享,使员工受益提高的培训机制。同时,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养成,为人才培养提供思想和保障。一是利用党课和集中学习的机会,认真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二是定期开展员工恳谈会,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化解矛盾,舒缓压力。
培育亲情文化 促进幸福和谐
开设“心灵直播窗”:给员工一个宣泄的窗口、让员工有一个展示自己内心的机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员工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野外,不能尽到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整日与大山相伴,思想封闭,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针对上述情况,采气六厂在人员较为集中的生活区固定醒目的位置制作一块“心灵直播窗”,让每位员工随时能看得到上面的内容。在直播窗旁制作了笔筒,放入油印笔,以便大家随时书写。员工可以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写出来以获取帮助,也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写出来,有什么爱心举措也通过直播窗进行号召。“心灵直播窗”不仅是员工倾诉心声的窗口,也为员工建言献策搭建了平台,员工可以给班组和干部提意见,也可以对某个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干部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的真情沟通。
建立心理访谈室。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访谈和心理测试,由班站长“坐诊”,对员工在工作学习中的困惑进行“诊治”,开出“药方”,对症下药,耐心疏导。通过建立心理访谈室深入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建立“六必谈”制度,即员工情绪低落必谈、员工有纠纷必谈、员工遇到困难必谈、员工岗位变动必谈、员工受到批评必谈、员工请假无故逾期未归必谈。及时疏导员工不良情绪,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不让一名员工“带着情绪上岗,留着问题工作”,“早发现,巧疏导”,使心理访谈室成为干群之间、员工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有助于团队合力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项目教学,融合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推行项目教学模式,在导师制方面也有较高程度的探索,但是如何将导师制和项目教学模式有效地融合起来,探讨和研究还未形成理论体系。现有项目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项目,再分解项目,实施教学,其中心仍然是课堂,仍围绕课程教学,很多情况下项目的真实性已经受到影响。高职院校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导师的言行举止和待人处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最大化的发掘自身潜能,成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探讨如何将高职院校导师制和项目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最大程度发挥导师的职能和项目教学特色,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师制及其基本特点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就率先实行了导师制。导师制、班建制、学分制被同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其中,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是指导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体现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具有育人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和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导师制”相比于其它人才培养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特点:
首先,“导师制”所关注的不仅是学习问题,更多的是学生个人问题。在学习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学生还要面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或者在思想上、心理上对某些方面的理解产生偏差等。这些个人问题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或培训课程常规方式来解决,“导师制”将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其次,“导师制”构建长期的“一对一”的支持性关系。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会产生的各种个性化的问题,而平时授课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所以,采用“一对一”指导的“导师制”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
再次,导师自身“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经过严格挑选的导师,一般都是各个方面都较为优秀,德高资重,其本身具有榜样作用,就是成功的典范,“言传身教”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传承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上,传授的能被总结进教科书的显性知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难被传授的是隐性知识。导师制能够使隐性知识的传递成为可能,通过导师和学员“一对一”导学模式,通过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或参与性项目让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一些隐形知识。导师制在施行的过程中,学生能从导师身上学到往往是很难被提炼的隐性知识,比如分析问题的思路、为人处世的方式、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隐性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二、项目教学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是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把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以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为目标,学生以成立项目组织的方式安排学习行为,通过去寻找不同路径来解决处理在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结果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锻炼各种能力。“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自然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周期短,可控性好,见效快。项目教学法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活动,同时,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主动学习,并且利于教学效果有效测评。
2、激励多重性。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和改变学习环境,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其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导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对学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和整合学校教学体系。
3、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道路上探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而学生作为主体学习者,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不仅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为有效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换言之,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三、导师制与项目教学的融合研究
1、导师制和项目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导师制教育制度下,导师的配备则和辅导员明显不同,导师是指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配备学术水平高、专业指导性强的骨干教师,导师依托专业优势,在学生学习、实践,甚至就业工作等方面提供多方位指导。而“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素质技能得以双重提升。在高职院校中若既熟知学生又有较高专业水平素养的导师参与到项目教学过程中,导师将起到纽带作用,在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桥梁。因此,针对项目教学特点和高职教育要求,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办学特色,在导师制融入项目教学过程模式下,不仅可以更为充分利用导师优质资源,而且更能优化两种教学模式组合,促进高职学生有效提升技能和专业素养。
2、导师制和项目教学融合下的教师素质分析
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才能有效解决教学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在高职院校采用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那么,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新型的导师制下的项目教学模式,则对班导师的素质有更高要求, 除了良好的“双师”素质是对班导师最基本的要求外,导师一方面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升职业素质,理解项目教学的实质和内涵,和项目组其它教师有效沟通,分解和实施项目教学内容,即导师要完全能够胜任项目教学中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导师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项目教学活动,尤其重要.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差,自主学习意识参差不齐。导师要积极进入教学班级,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深入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直至完成项目,提高项目课程质量。
3、导师制和项目教学融合下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在项目教学法和导师制分开实施的情况下,各自授课教师的工作职责没有直接关系的,若导师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建立新型的项目教学模式,导师亲自参与或和授课教师一起进行项目课程的实施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指导特长,而且能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利用教育管理资源。因此,新型的项目教学模式下对导师的要求更高,选择符合条件的导师具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以下思路和途径来提升导师职业能力。
一是建立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上的导师团队,对于不同系的不同专业,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项目教学负责人和以具有积极参与意识的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导师团队,专业带头人以“帮传带”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导师和担当主授课老师,同时骨干中青年导师也担当项目教学授课老师,这样则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学习,由导师出任授课教师是实现新型项目教学模式的良好思路和实施途径。例如,笔者所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2010级电子商务班的导师承担电子商务项目教学,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项目的同时参加院、省、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不仅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国家工信部组织的首届移动电子商务大赛获得团体赛第二名。
二是大力开展“双师”素质培训,尽快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尽快地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项目开发经验,是建立新型项目教学模式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各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派送中青年教师到省教育厅和在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大学以及职业权威部门举办的“双师”培训或“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实现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双师”能力。同时,有选择地安排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项目开发经验,为参与项目教学打下坚实的实践操作基础。
总之,导师制和项目教学融合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期望能够提高项目教学效果,保证项目教学更为有效实施,尤其是通过搭建师生“导学”关系和项目实施平台,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特点和导师指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将导师制融合到项目教学中,符合高职教学特点并体现自身特色,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和教育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雨滋.高职院校班导师制下项目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师专学报.2011.6.
[2]顾孔珍,王晓春,胡元佳.班导师管理学生模式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限版) .2007,9(1):222-223.
1.教师主动发展意识与学校工作规划如何实现统一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领,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支撑。但在现实中,部分教师缺少主动发展意识,在各种培训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校本培训,成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一厢情愿,甚至被少数教师认为是在为繁忙的教学工作添乱。如何让教师的自我发展意愿与学校部门工作规划步调一致,是学校主动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教师自身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如何实现统一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但部分教师把专业发展完全等同于个人职称晋升,认为已经获得了高级职称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希望晋升高级职称,就没有进行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必要和动力了。因此,如何调动各层次尤其是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是学校教研部门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育工作需要如何实现统一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素养,还需要教师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把握教育规律,甚至需要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但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具备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会做题目就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知识面不宽视野不阔,往往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因此,如何促进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学习,是学校教科研部门必须要妥善思考缜密规划的课题。
4.校本培训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如何实现协调统一
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开展各学科各年级的教研活动,并且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教师们一般都有更高的热情,因为开设公开课或讲座等,可以获得一份有分量的证书,在今后职称晋升和优秀教师评选中获得加分,而校本培训却缺乏这样的吸引力。如何使校本培训活动与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不重复却能起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如何提高校本培训活动的吸引力,是学校教科研工作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问卷调查,了解需求
为了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提高培训实效,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面向全体教师针对你对校本培训对自身专业发展价值的认识,你对我校开展的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你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你对校本培训方式的建议。M行了培训需求与建议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总结分析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教师渴望学校有更高质量的校本培训,希望自己所在的单位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但对校本培训的内容方式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校本培训要更加系统序列化,希望能听到更多资深专家学者或名教师的讲座和经验交流,希望培训的形式更加活泼多样。
2.工作交流,共商对策
在进行问卷调查和总结分析基础上,学校召开了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及部分教师代表组成的校本培训分析座谈会,座谈会上通报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并听取了各位组长对校本培训的建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师自主学习与行政考核促进、同伴互助与学习型团队建设、校内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与校外专家理论引领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思路。
3.形成制度,健全机制
为了更好地规范各项校本培训与教研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校本培训制度。如:在绩效考核中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量化考核,将教师自主学习成果(每月教学反思、听课评选、理论学习心得等)、研究课开设、课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等纳入考核之中;建立行政和教研组长推门听课制度,每周行政和教研组长进行随机推门听课,听课后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并采取跟进听课的方式督促教师能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建立每周半天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制定教研活动专项计划方案,开展理论学习、沙龙研讨、研究课及评课交流、组内竞赛等多种活动;建立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考核机制,每学期要求课题组以PPT的形式汇报一学期开展的研究活动内容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在课题研究中存在哪些困惑,以此推动课题组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活动,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4.主动发展,行政促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发展的强烈意愿,当然也离不开行政的鞭策与激励。学校教研部门指导广大中青年教师制定了三年自主发展规划,量化自己专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并制定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三年努力方向。每一年对教师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操作环节,对每位教师提出以下要求:每学期撰写至少一份教学反思、听课评析,并按月进行检查评比,纳入教师业务常规考核;积极认真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做学习笔记,回校后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在校内网上交流,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面向教研组或全校教师做学习体会交流报告;每周必须至少听其他老师一节课,并认真撰写听课评析上传校内网交流;学校行政和教研组长也随机对所有教师进行推门听课,根据听课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采取跟进听课的方式,促使教师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课堂教师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分层促进,全面发展
(1)面向上岗三年内的新教师实施青蓝工程。除签订师徒协议外,更从教学过程中提出要求,如师徒间的听课要求、青年教师的备课要求、青年教师的上课要求等。学校综合各类优秀教师资源,建立“师傅库”,让青年教师在师傅库中寻找指导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制定《戴埠高级中学师徒考核办法》,每学期组织师徒结对的考核,把师徒结对的常规考核、师徒教师的成绩、教科研等都纳入考核中,对优秀师徒给予奖励和鼓励,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师傅教师的示范作用。
(2)面向教龄3年以上的广大中青年教师组建中青年教师发展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部门审核,组建了学校中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举行了开班仪式,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做发展历程报告,学校领导致辞激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咬定目标踏实前行超越自我。发展学校定期邀请校内优秀教师代表做工作和学习经验交流,并组织确定明确主题的沙龙研讨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广大中青年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总结经验并进行适度的理论升华,努力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向而行和相互促进。学校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从理论考试到说课到上课评比,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
(3)面向高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针对教学经验丰富并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学校实施了名师培养工程,制定了名师培养规划,明确了培养对象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教师本人也制定了发展规划,努力向溧阳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方向发展。学校对照各类优秀教师评选条件,对培养对象在、课题研究、示范课开设、基本功竞赛获奖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在省级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学校还定期派出优秀教师代表到各地名校参观学习,汲取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加速自身快速成长。
6.拓宽领域,多元共进
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的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这主要是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解决,学校要求各位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先独立备课,然后组内讨论进行集体备课形成教学案,然后由先上课教师根据上课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其他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每年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高考模拟考试,促进他们提高解题能力及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高考后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高考试题评析,以此来指导日常教学特别是下一年的高考复习工作。
教研部门督促教师利用工作之余时间阅读教育杂志,撰写理论学习心得,组织校内学术讲座,进行教学理论考试,组织各类教学竞赛,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锻炼教师的综合素养。
7.校内校外,相得益彰
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做好立足校内的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吸收校外的资源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请教师发展中心各学科教研员和兄弟学校优秀教师来校作专题讲座或者进行教育教学业务指导等。学校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校给老师和学生做讲座,丰富师生的视野。如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吴云东先生来校讲学,教育学家作文专家姚卫伟老师为语文教师做作文教学指导,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朱木兰教授来我校做讲座,郑州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中国”演讲团长邹越来我校给师生做“让生命充满爱”主题演讲。邀请了“成为学习者”培训团队来给全体教师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与周边学校如溧阳中学、光华中学、南渡中学、宜兴张渚中学等开展校际间教学研讨。每学年面向常州市相关高中学校开设校际公开课,邀请兄弟学校领导专家来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交流与指导。通过派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名师工作室、到兄弟学校去学习经验等各种方式,为教师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专业能力创造条件。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形成主题化、系列化、多元化校本培训体系
第一个系列以活动为中心,分三个层实面施常规研训。第一层面:学校教务处、教科室两部门协同规划每学年、每学期以及每月的校本研训主题,和结合市级学科竞赛组织校级的跨学科竞赛活动,如教育教学理论测试、主题答辩、上岗三年内教师赛课、青年教师说课竞赛、青年教师解题能力竞赛等。第二层面:各教研组依照学校校本研训的总体规划,制定一学期的每周教研活动计划,围绕阶段性主题,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沙龙研讨、研究课及评课交流、组内竞赛等活动。第三层面:教师参照学校规划及教研组计划,自主进行相关主题的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和教学交流等。
第二系列以梯度为中心,分三个维度组织培训。第一维度:教科室为主导、教务处协助,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学校,总体规划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第二维度:以“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为纽带,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资源,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师徒考评制度,督促师徒二人共同成长。第三维度:名师培训计划,以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培养为目标,系列化搭建成长平台。
2.打造课堂教学特色,构建“三生”课堂模式
通过系列化、主题化的校本培训活动,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扎实进行“生本、生活、生态”课堂教学的探究,大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围绕新课改,扎根课堂教学,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推出了具有学校课堂教学特色的“生本、生活、生态”课堂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3.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课堂教学品位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通过主题化、多元化的培训活动,教师获得“开眼”看教育的机会,适应新常态,改变新思维,不墨守成规,始终保持求变求新的心态和状态,在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学习最新教学理论的同时,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在专家的引领与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断改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品位。
4.初步形成学校评判一节好课指标体系
课前教师学生的准备状况。教师功夫和功力体现的第一个节点,课前的活动情况、材料的前期准备状况可以反映出老师教育管理的强度。
材料准备的适切情况。最适切的就是最好的,这既要看内容,也要看基础,更要看对象。
教师课堂的设计组织情况。设计组织是教师二次备课的充分体现,准备的充分,上课自信足,课堂收放自如,学生现场的不同表现、偶况等教师会游刃有余。组织情况更是体现老师管理能力得强弱、主导地位的把握等。
主要内容的剖析传授情况。这是一节课最重要的观察点。从这一观察点可以看出教师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自身学科素养的体现),如何恰如其分的“传”给学生,特别是通性通法的“传授”、基本审题破题的途径和方法的“传授”做到的程度(教师“讲授”的素养),进而看学生自我“学”的能力有没有提升,学习的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
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情况。学校“三生”课堂观念的核心指标“生本”要素的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情况。书写、声音、语言、板书设计、仪态、交流包括情感体现等都是教好书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5.师生多元发展,共同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60人。现有常州市级四类优秀教师18人,溧阳市级四类优秀教师43人,优秀教师群体基本形成。
近年来,共80人次开设市级观摩课或讲座,都广受同行好评;共有4人次主持江苏省级课题研究,主持溧阳市级以上课题27项,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中去,或获奖有200多篇次。
在各级类的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奖层次高、等第高。江苏省中学生作文竞赛2人次获现场作文决赛一等奖,在常州市首届与第二届创新实验设计比赛中2次获一等奖,在常州市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连续两年获一等奖,在江苏省第二十四届“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有6位同学获奖,有近10人次在“江苏省理化生奥赛”获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40人次获一等奖。
6.深化学校教育特色,促使可持续发展
以创新校本培训方式为抓手,学校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借助校本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规范、引导、拓展等作用,深化学校办学特色,使得学校特色化办学之路更加明朗,获得持续性发展。
【校本研修2017年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根据澄政教发【20XX】191、192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局20XX-20XX学年度教材教法过关训练和校本培训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科任教师,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1.全员培训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改新动态,新课程与教学策略。
方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第5、8、XX周专题培训。
职能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及各教研组。
2.学历教育
目标: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继续提升学历层次。
内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方式:自我进修。
3.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象: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标: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内容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主动请师傅指导班主任工作,听评课和检查教案。
活动形式:采取报告、讲座、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
步骤及时间:上岗锻炼,全学年。
4.新课程培训
目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容: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5.教研活动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容:
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
3)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活动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1)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方式:观摩、考察、研讨会。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备课组评选。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长:雷x
副组长:张x孙x
辅导员:杨x
成员:各教导干事、教科研全体成员
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学期请有关的教育专
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和小班化建设;以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3、出台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和师资水平状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科教师参加市级培训、进修。
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充实内容,逐步建立起校本培训的体系,构建校本培训机制,确保以后的校本培训工作健康顺利开展下去,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本研修2017年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从沙中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改革,优化组合。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职业道德培训、教学策略培训为重点,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努力开创我镇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创新型、学习型、研究型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实现在原有的基础再提升,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
二、培训目标
1、教师具有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科学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是素质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4、从中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努力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群体。
三、培训形式
由于我校规模和教师所教学科差异和知识储备不同,本学年校本培训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即教师集中培训和个体自由组合学习。
集中培训学习。培训内容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培训学习要做到三个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人员,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各组指定时间每两周集中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有组自定。
分散学习。可以是老师们个体自学,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的学习。教师以学习的摘记、心得、就某课教案的反思以及参加交流的记录或感想,作为自由学习的成果与材料上交备案。
四、工作要点
1.以教研组研讨为基础,进一步营造校本研讨的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把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训继续作为本学期校本培训的核心工作来抓。针对教师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全校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找出问题及原因,制定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2.搭建平台借助各种机遇,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优秀的、有进步的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3.开阔视野,平时观看网络教学和专家讲座,假期期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进修校组织的培训学习,抓住尽可能实现的学习机会来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让实践升华为理论,理论有实践依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抓好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多向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本学期,我校将分批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去县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向优秀班主任跟踪学习他们日常管理班级的先进方法。回校后把学到的东西带回来,把人家的亮点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变成自己的亮点。并且要求他们在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交流学习收获和今后的工作想法,或者上汇报课。
5.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
全市组织系统“能力建设年”活动动员会议召开以来,我们深入学习会议精神,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结合部机关年轻同志较多、能力素质亟待提高的实际,围绕“能力建设年”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大力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使组织部门的表率作用更突出、组工干部的模范作用更明显。现将我县“能力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周密制定方案,深入动员部署。20*年1月6日召开了全县组工干部参加的“学习提高年”动员会议,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进行部署安排。组织组工干部制定学习方案,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学习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加深对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通过深入动员,重点引导组工干部树立三种全新理念:一是破除“要我学习”的旧观念,树立“我要学习”的理念。组工干部肩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历史重任,学习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种政治责任,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必须牢固确立自主学习意识,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二是破除“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能力素质要靠学习来支撑,开展工作要靠学习来指导,工作亮点要靠学习来培育。组工干部必须牢固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理论创新中推动组织工作创新,使组织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三是破除“工学矛盾”的旧观念,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干好工作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注重学习,工作就会有新思路、新举措,就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反之,势必造成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就会贻误工作,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必须牢固确立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自觉摒弃把学习当作负担的片面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在学习中推动工作,在工作中强化学习。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活动效果。围绕“抓学习、强素质、促创新、提能力、比贡献”这一主线,通过系统、认真地学习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提升组工干部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全面推进组织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以基础工作求规范、重点工作求突破为载体促创新。坚持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能力建设的重点,把创新成果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尺度。一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每名组工干部要总结和介绍2个以上创新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并找出几个因循规蹈矩影响工作的典型事例,认真剖析,提高对组织工作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深入开展组织工作“亮点”工程。各室、中心围绕岗位职责,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宣传新典型,使工作更有特色,亮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明显。
以开展教育培训和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提能力。一是强化干部培训。分批次抽调组工干部参加全县科级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有针对性地提高组工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行政执法与经济发展环境、当代科技前沿动态、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热点问题等知识为培训内容,进一步拓宽组工干部的知识面。二是开展组工干部基本功竞赛。在全县组工干部中进行基本业务技能比武,开展写作、演讲、微机操作等单项竞赛,进一步提高组工干部的基本办公技能和一些实用技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公水平。三是实行“业务论坛主讲人”活动。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各室、中心负责人根据室(中心)的工作实际,预先选定讲课内容,认真准备讲课材料,以主讲者的身份为其他干部讲解学习内容,回答疑难问题。通过讲课的形式,提高组工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应变能力,让每名组工干部都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四是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围绕“公道正派”这一主题,开展“学理论、学业务、学先进和比觉悟、比干劲、比修养”活动。组织广大组工干部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公务员法》、《》等实用知识和一些先模人物的事迹,通过考试、演讲、辩论和征文比赛等形式,提高组工干部的工作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