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技能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抢修;事故应急;技能培训;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曹辉(1978-),男,浙江温州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工程师;陈建胜(1971-),男,浙江乐清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3-02
温州地处沿海、浙江的最南部,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较大、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其他社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需要社会多部门、多环节、多途径的方式通力配合。[1]由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责任央企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突显“人民电力为人民”的社会责任。因此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应急救援队”)成立了,其成立的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救援现场提供照明和动力,辅助现场救援行动,拿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电力设备抢修、伤员抢救、道路排故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的分类
电力应急技能是电力从业人员的一种特种技能。[2]当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电力从业人员能够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事件。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分为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应急理论、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日常应急常识;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包括卫生急救(如止血、骨折、简易担架制作等)、个人保护用具(绳索使用、登山设备使用等)、GPS使用、营地搭建、后勤保障等方面培训,提高个人在灾害来临时自救、互救技能;特殊知识技能主要通过户外攀爬、水上救援、野外生存、特殊技能驾驶、应急通信等设备使用,熟练掌握针对不同灾害配置的应急装备,在灾害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作用。最后还要结合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结构等实际研究掌握其他应急技能。
二、温州地区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根据近十年来电网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和应急救灾经验总结,建设高水平应急救援队伍是温州电力行业的迫切需求。结合省电力公司的要求,每个地区公司都要成立一支应急救援分队。温州供电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该队伍由输变配、高压修试、通信、生产、安全等专业骨干力量和本企业内训师组成,所有成员为非脱产性质,不单独设置机构。队员从生产一线的员工到管理层,从配网到主网,从线路设计到调度通信,整个应急救援队伍几乎包含了我局所有的生产部门。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基础上,温州供电公司下决心完善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组建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应急技能上也过硬的队伍,提高应急能力。
1.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温州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在市区原东屿电厂 。基地的总体规划思想是合理利用厂内设施,分部整改。基地依托厂内厨房、餐厅、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卫生间、会议室、休息间等基本设施,具备了进行应急培训的基本条件。同时根据培训项目设置,充分利用厂内设施特点,已初步形成车辆驾驶技能训练场地、高空心里及攀爬训练场地、消防训练场地、照明灯具训练场地、配网作业训练场地、水上训练、户内体能训练等场地,建立了满足培训科目要求的硬件设施。
2.应急培训设备的选配
针对突发事件中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以及在事件中野外生存、后勤保障、运输需求、通信侦查等关键环节,培训设备选配精良。在个人装备中备有睡袋、快速食品、保暖壶、GPS、登山用具等保障个人安全及开展救援的个人工具;专门针对温州多河流、多水灾的特点,配备了橡皮艇等运输设备,同时配备了能建立多方位的电源及照明系统的设施。装备标准化定置,统一管理,战时应急,平时培训,综合使用。今后,应急培训基地不但要继续搜索配置适用的先进设备,还要将现有设备集成化,形成后勤、运输、指挥、通信、电力技能等一体化,能够应付各类事故灾害。平时作为培训作业,突发事件时能够直接运输至指定区域,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克服因设备、物质临时集结凌乱、不齐备、不能用的缺点。
3.培训质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应急队员多数是一人一岗,短时间内别人代替不了,同时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而正规阶段培训时间长达10天,所以工学矛盾突出,在一线工作很难经常性安排长时间连续脱产培训。对此应急救援队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非脱产培训代替脱产培训,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每周固定安排周二、周四、周日下午三个时间作为训练时间。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队员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时间不够,知识点接受有困难,需要延长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连续积累,以致到了学习结束时间还没掌握全部课程知识点。怎样做到既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又提高培训效果?应急救援队所定制的方式是培训宽松、考核严格,对于已经掌握的技能,队员们可选择性参与或可自学但前提是必须通过考核。这样既减轻了队员的负担又让队员进行有目的地学习。
在如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以保证培训效果这个难题上,应急救援队认为管理规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也是培训整体水平的体现,包括对内训师的管理、教学教材的管理、培训学员的管理等。培训师资上设置AB岗,无缝衔接专人负责;利用电话、微信等新方式实时在线讨论、解决疑惑。教材采用与应急基本理论、管理实务、救援技能和综合演练等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保留队员变动的可能性,队员3年服役期,中途可申请退役。同时适当将队员在应急救援培训、活动中的成绩纳入职工业绩考核,列入干部选拔的参考依据。
4.培训项目开展
应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等科目培训,其中包括应急理论6项、基本技能17项、专业技能8项、电力专业26项等,切实从提升实战和应急能力出发。队伍每年编制和下达年度、季度训练计划,重点培训队员体能、临时供电设施架设能力、应急供电技能、野外机动能力以及灾害现场人员自救互救能力等。结合温州地域自然环境,应急救援队每年至少进行二次应急演练,分别在汛期、雨雪灾害到来之前。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开展培训24000余人次,考核150余次,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演练拉练,取得良好的演练效果:
(1)形成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精干高效、反应快速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
(2)队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方面队员的身体素质日趋强健;制订身体质量指数(BMI)、1000米跑、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等科学的测试方法和严格的合格标准,促进队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专业上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打造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3)队伍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作为一支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只有依靠完善的培训才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顺利完成应急救援和训练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培训和摸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将应急救援队各项工作(日常训练、学习培训、测试考核、演练演习、应急救援等)量化,极大提升了队伍的纪律和活力。
三、2011年以来温州电力应急救灾工作总结
2011年7月23日,应急救援队在时任队长吴哲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参与“723”动车事故救援,为事故现场提供应急照明,为受伤群众点亮生命之光,打响了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的第一战。
2012年8月8日至10日,应急救援队赶赴宁波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应急抢修队伍累计修复涉及11个村的16个台区、立杆44基、整杆110基、拆除导线31档、安装和重新固定拉线33处、处理表计箱、表后线等78处。救援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到10千伏鹤浦405线路抢修现场亲切慰问正在抢修的温州电力一线员工,肯定温州电力抢修人员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的精神,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保障。
2012年8月5日,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一家庭作坊发生爆炸,现场两间房子已全部被炸为废墟。应急救援队伍紧急出动,为搜救伤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力救援队作为第一批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为伤员的及时救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13年6月28日上午,浙江省电力公司与福建省电力公司在国网公司范围内率先开展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签署《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协调联动协议》,并开展闽浙公司应急救援基干分队联合演练。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代表省公司驰援福建,共同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2013年4~9月间,浙江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相继举办应急救援技能竞赛,以检验各地区应急培训成果。在4月进行的省公司培训考核期间,我公司应急队员取得7个培训项目中3个第一的好成绩。在7月举行的省公司应急救援基干队伍技术比武中,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10位参赛队员荣获团体第一,2位选手进入个人前三名。9月由3名队员温州队员为主力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代表队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2013年应急救援基干分队专项技能竞赛”中获得竞赛团体第二名的佳绩。一名选手进入个人前十名。
经历过几次救援工作以及培训考核,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均经受住了考验,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忘我拼搏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了任务,展现了温州电力铁军的形象。这得益于平时的训练有素、准备充分,与电力应急培训是分不开的。但也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后勤物资准备不足、指挥命令不畅、路途颠簸导致设备损坏、车辆行进掉队等问题。今后培训工作中将更加注重对实际灾害环境的模拟,尽最大努力改进及锤炼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在两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起了一套初步成熟的培训体系。今后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将以国家电网公司“平战结合、一专多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快速反应、战斗力强”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化,军事化”为管理手段,继续推进培训工作的下一步发展,同时为电力行业、政府部门及社会进行应急抢险救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为纪念第70个“世界红十字日”,迎接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实行,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红十字事业,进一步扩大红十字会的影响,按照x红办发【2017】x号文件精神,中心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十字博爱周活动,积极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促进中国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将 中心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中心在门诊大楼前悬挂横幅和健康教育宣传栏,积极宣传本次活动主题:“宣传贯彻红十字会法,传播人道精神”,和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二、广泛开展红十字会法进社区活动,中心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积极进入社区和村组,走村串户,在开展慢病随访同时向辖区居民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传播人道精神,期间共向居民宣传1000余人次。
三、积极利用健康讲座和宣传栏为广大居民普及人道救助精神和人道救助急救技能培训,期间分别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和会员开展了形象生动的家庭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各1次,参与培训者基本掌握急救流程和方法。
[摘要]通过对36位急诊护士进行理论授课和单项技能培训后,进行情景模拟综合演练,使急诊护士在综合应急能力、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确保了护理安全。
[关键词]模拟演练;急诊护士;应急能力
急诊护士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人群,以及被动面临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因此,急诊护士的应急能力,特别是急诊护士能否在紧急情况下忙而不乱、熟练掌握急诊抢救流程、正确判断处理危急重症患者,反映了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为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护士队伍,有效保障病人安全,减低护理风险,我院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0月采用单项操作训练与模拟急诊真实病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对我院36位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应急能力培训,提高她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得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到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36名,均为女性,工作年限6个月至5年,平均(2.5±1.4)年。其中大专21名,中专15名,护士职称22名,护师职称14名。
1.2方法
1.2.1理论授课和单项急救技能培训
护理部组织急诊科护士长、急诊工作10年以上护理人员共8名组成培训组,负责理论授课和急救操作技能示教培训。理论授课内容主要为常见急救基本理论知识、危重病急救流程、医嘱执行流程、抢救药理知识、应对紧急救护情景时的护患沟通能力、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职业防护等。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包括CPR、静脉留置针、吸氧、吸痰、约束带使用、病人搬运法等操作。抢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包括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及常见故障排除、呼吸机使用管理等。由培训组制定培训计划,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负责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考核采用现场提问及集中考试。再分析护理人员存在的共性薄弱急救知识和技能,加强薄弱环节重点培训,采用PDCA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使全体护理人员平均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分数大于等于90分。
1.2.2情景模拟演练
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由被训练者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从中锻炼或考察其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培训小组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如高处坠落多发伤、脑血管意外、集体食物中毒等,并设置多种障碍,如突发停电停水、仪器故障、家属情绪激动等,造成紧张的现场气氛。随机指定4名护士按照ABCD制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各施其职,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静脉留置、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标本采集和转运等基本急诊抢救技能措施融入到模拟演练训练中,并进行ABCD分工角色转换,以提高护士对各角色的适应及相互配合的能力。模拟训练过程中注重护患有效沟通、心理护理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并组织全体参演护理人员观看演练录像,共同探讨模拟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流程改造措施,再实行反复强化练习、反复观看录像探讨细节问题,逐步提高急救意识与应急抢救的熟练程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2.结果
2.1急诊护士对模拟演练培训的评价
根据急诊护士综合应急能力的考量内容,自行设计问卷,对36名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培训评价的调查,发放问卷36份,有效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100%(见表1)。
2.2对急诊科医生进行急诊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100%。对急诊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0.5%。
3.体会
3.1强化了急诊护士综合应急能力
急救模拟演练将多项急救技能操作穿插于抢救中,重视抢救过程中的灵活性、条理性,使急诊护士对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常见意外及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综合运用,能较好地把片段知识融合起来。在应对患者危急情况时,学会快速评估、判断,科学安排,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
3.2强化了急诊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模拟演练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护士主动探索,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全方位、多层次锻炼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士在知识、态度、情感、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把所学知识与临床接轨。
3.3强化了急诊护士的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
评判性思维能提高临床推理、判断和观察能力,自觉避免思维方法上的漏洞。以评判性思维判断抢救措施是否得当已成为评价临床综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当代护士核心能力的方法之一。模拟演练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抓急救关键环节,要求护士严密思维,准确判断病人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每位护士明确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和努力的方向,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急诊护士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急抢救的自信心。
3.4强化了急诊护士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景模拟演练中,采集病人信息、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与辅助科室的协调、与家属交代病情等,都需要护士充分运用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灵活地进行沟通。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抢救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比如急性心肌梗塞、呼吸道异物、车外伤、多种中毒等等,因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急救处理造成患者伤残甚至死亡。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救护不及时,另外则是由于人们缺乏院前急救医学知识所造成的。提高人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可有效降低各种伤害性事件的死亡率。大学生是将要走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高素质人群,教导他们加强对急救知识的学习,为以后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已基本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的大学三年级医学生与通过耳濡目染已对医学有所了解的同年级非医学类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医学与非医学生对急救复苏这门课的认识,以指导我院普及急救知识的教育工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我院在校生医学专业三年级大学生240名;非医学专业三年级大学生240名,共计480名。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 476 份 ,有效回收率为99.2 %。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触电、溺水的急救方法,心肺脑复苏术,中毒病人的抢救等以及学生对急救复苏这门课认识的调查。现场问卷调查并当场回收,结果采用 Excel2003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均清楚意外情况发生呼叫急救电话“120”但对如何说明现场情况有32%的学生不能清楚表述;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实施:76.9%的学生表示仅对此有所了解,只有23.1%的人表示已基本掌握其实施方式;触电、溺水、中暑以及有机磷中毒的急救:表示了解甚少和不清楚的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11.8%、6.7%和18.3%;动物咬伤、骨折、扭伤以及车祸伤的急救处理:表示了解甚少和不清楚的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9%、8.4%、8.8%和31.3%;烧烫伤的急救:28.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如何处理。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紧急情况如何求救的培训,并注意对车祸伤、烧烫伤以及有机磷中毒等院外急救措施的详细讲解,反复强调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操作步骤。
2.2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识
所有被调查的医学生均认为应该认真学习急救知识,但认为现在应该掌握的医学生占97.5%,认为以后工作中再学习的医学生占2.5%;非医学生中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急救知识的占78.8%,认为应该熟悉了解的医学生占18.2%,而有3.0%的学生却认为这是医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无关,说明我们还应该着重加强非医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教育,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
3. 讨论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国民的急救培训,并立法规定煤矿、天然气等高危岗位职工必须考核急救技能。像发达国家德国设立了全民救护日,那一天全国国民都要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美国每个人一年中都要参加几次相应的急救培训活动。有的外国公司甚至规定,求职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才有资格应聘;许多国家还将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作为领取汽车驾驶执照时重要的依据。在国外,非医务人员构成院前急救队伍的主体。
而在我们国内院前急救主要是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的。以首都北京为例,目前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北京市民接受急救知识的比例是150:1,而新加坡的比例是8:1,中国香港为13:1,悉尼为20:1。从数字上就可以看出,北京民众急救知识普遍欠缺,离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基于这种现状,同时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比例要达到60:1,参加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培训。对如何提高我国国民的急救技能,国内许多学者对此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总结来看首先加强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知识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易教育、易接受新知识的群体。学生掌握了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传播给周围的人,以期达到全民普及,比如气道异物采用Heimlich手法,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能够及时采用有效的心肺复苏技术等,那么将会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外死亡率,并且能够为医院内的进一步急救提供宝贵的时间。
根据我院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在入校后就应该牢固树立,教师应该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考察教学效果,重视急救复苏这门课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教育学生认识到院前急救时间虽然短暂,但这是决定危重病人抢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了解到急救人员的含义很广,除在场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救护车、出租车驾驶员,消防特警人员以及所有在场的人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复苏知识,才能有望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水平,以减少我们国家意外事故发生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高伶. 开展大学生日常急救知识教育.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8(2):161-2.
2. 吴雪花,倪国华等.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3(1):18.
3. 黄爱辰.现代院外急救手册.华夏出版社. 北京,1997.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坚守安全生产最后一道防线的意识
党的十以来,、总理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提出了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思想、应急处置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论断,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一)深化宣贯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研究、编发学习教材等方式,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坚持舆论导向,组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行业管理部门和有关企业负责同志,撰写发表学习体会文章。开展面向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强化应急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注重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中筹划部署、组织实施。加强应急管理宣传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网评员和评论员制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氛围。
(二)开展警示教育,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坚持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来对待、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来对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把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编印近年发生的一些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深刻剖析和吸取因处置不当造成次生衍生事故的教训,认真查找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安全生产应急准备工作。制作宣传警示教育资料,采取多种形式,突出重点对象,广泛组织实施,确保应急处置警示教育效果。
(三)强化理论创新,积极引领应急管理工作向前发展。加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积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有重点地确立一批理论研究创新课题,集中力量攻关,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加大与党校、行政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为理论创新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应急指挥中心)将汇聚各方面理论创新成果,并适时召开研讨交流会,推动应急管理理论创新工作深入开展。
二、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进程
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努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法规政策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水平。
(一)积极推动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为重点的法规制度建设工作。坚持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教训指导《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立法实践,搞好顶层设计,细化法律制度,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在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指导下修改完善条例,适时组织现地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议,做好立法审议保障工作。研究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规章和标准建设框架。指导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全监管监察部门选择1-2个不同领域的重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研究制定全国高危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生产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办法。
(二)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执法检查。创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执法检查实践,加强属地监管,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内容,加大惩处力度,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以规章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培训演练、队伍建设、应急装备配备、应急救援资产监管等为重点的执法检查工作。建立完善企业应急管理违法违规信息库,公开向社会曝光一批非法违法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年内,应急指挥中心研究制定应急管理工作执法指导意见,组织部分地区开展1-2次应急管理工作互查互检活动,推动执法检查落实。
(三)深化应急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煤矿、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网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开发园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以“六打六治”为主要内容的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煤矿安全“双七条”规定,积极参与全国煤矿隐患大排查活动,督促煤矿按标准配备和更新应急救援装备,实现所有煤矿应急管理措施全覆盖。按照“四不两直”要求,建立国家、地区、行业领域协同联动机制,筹划组织应急管理工作督导检查、暗查暗访活动,保持持续推进的有利态势。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应急管理工作职能
紧紧围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管作用,积极适应安全生产工作新常态。
(一)深化应急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坚持在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级五覆盖”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体系,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考核权重。在地方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体制内加强省级、地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总结推广广东大亚湾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经验,围绕提高指挥协调、救援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开发园区应急管理工作模式,强化统一领导,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协调联动,探索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应急服务新模式。
(二)编制“十三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划。抓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落实工作,并对其实施情况全面总结评估。坚持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中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认真编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政策措施。组织中央企业研究提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战略发展意义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设项目,编制完成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十三五”规划。
(三)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三同时”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通知精神,围绕提高安全生产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应急服务能力,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和各类应急救援基地、队伍的装备配置标准,推动安全生产应急设施设备装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应急指挥中心将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三同时”建设的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建设有序推进。
四、大力开展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进基层、进企业、进班组
坚持重防范、抓治本,创新培训思路,丰富培训内容,大力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指挥能力、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企业一线员工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全覆盖。
(一)推动应急管理人员分层级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培训的原则,加强省、市、县、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应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普及应急知识,提升应急能力。加强煤矿、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和考核规章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培训目标、内容、标准和方法。应急指挥中心将分期组织省级和重点地市级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赴国外参加专项培训。
(二)深化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培训。依法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培训,突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广泛运用模拟仿真、实战化演练等新技术改进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应急指挥中心将按照《矿山救护规程》的要求组织开展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工作,并对省级矿山应急救援管理机构、矿山救援大队的培训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面向企业一线员工的应急技能培训。大力开展生产安全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全民应急意识。依法推动企业落实对从业人员的应急技能培训要求,突出重点岗位和班组、车间等一线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措施,提高对生产安全事故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强化应急演练工作,不断增强应急准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强化应急预案“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战时指导应急救援”功能,优化预案编制,严格管理制度,推进实战化演练,真正把应急预案落实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一)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严格规范应急预案分级属地监管和行业管理责任,着力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政府和企业、以及行业领域间应急预案的有机衔接,确保应急预案专业、简明、标准、实用。总结推广中石化集团天津分公司、神华集团神东公司应急预案优化工作经验。推动矿山、危险化学品和油气管网行业领域完成预案优化工作,实现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应急处置卡全覆盖。修订颁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规范》。
(二)抓好应急预案落实。大力推动应急预案向应急实践转化工作,认真落实应急预案所明确的指挥机构、责任分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和应急物资储备等措施,建立应急预案定期培训制度,并及时根据应急救援工作需要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推动将应急预案工作纳入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范围。举办应急预案培训班,提高应急预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三)组织实施以基层为重点的实战化应急演练活动。坚持面向基层、贴近实战、注重实效抓好应急演练,切实发挥应急演练在检验预案、磨合机制、完善准备、锻炼队伍中的作用。研究制定应急演练规章制度,建立政府和企业应急演练定期上报机制,推动企业实现应急演练制度化、经常化、全员化。加强应急演练基础研究,推动开展由第三方评估应急演练工作。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广泛开展示范性应急演练工作。
六、狠抓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有效应对生产安全事故与灾难
坚持科学施救、安全施救,优化队伍布局,强化科技支撑,落实应急处置制度,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一)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按照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功能综合的要求,完善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铁路、高压电网、粮食仓储和远洋油气开采等领域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突出油气输送管道应急保障体系和长江流域及内河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事故灾难心理辅导专家志愿者队伍。加快推进国家化学品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将会同安徽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依托社会志愿者和相关资源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的试点工作。
(二)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两批“四个一批”项目管理,组织推荐第三批“四个一批”项目申报,编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攻坚目录,征集、推广和遴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科技项目。积极推进省、市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强化应急指挥大厅、应急指挥车和移动应急通信设备功能。组织实施基于云服务的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应急联动与智能决策系统建设项目,开展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应用及建设趋势研究。
(1)层级的确立:N0级:新毕业一年或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助理护士;N1.1~N1.3级:毕业一年后轮科的初级责任护士;N2.1~N2.3级:毕业三年后定科的责任护士;N3.1~N3.3级:急诊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责任护士;N4级:担任护理组长三年以上,外出进修取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形成护长-专科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模式。其中在护长中包含急救中心护长,分管院前院内急救的护长与分管院内普通留观观察和急诊重症监护的护长。急诊专科护士中含有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
(2)核心能力内容:根据急诊护士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我院急救中心护士自身的状况。必须加强以下内容的学习:①基础知识;②急救技能;③应急能力;④沟通能力。
(3)确立各层级护士的级别:通过护士的年资、职称、学历等内容综合评价每个护士的综合素质,来确立级别。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每个新毕业护士临床科室轮转三年的要求。新近毕业的护士存在需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渡期,为期一年为N0级。轮科一年且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1.1~N1.2~N1.3升级。定科后两年内,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2.1~N2.2~N2.3升级。急诊工作五年后,由护长以及护理部综合考评N3.1~N3.2~N3.3升级。N4级护士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等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
(4)模式:采取一师一徒制。成立护理小组,由N0~N1~N2~N3~N4五个层级护士组成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核心能力培训标准对下一层级护士进行培训。采取笔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以评估下级的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5)恒定各层级培训内容:①N0级(抢救区跟班)以培训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为重点。能够基本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并在上级指导下参与抢救区工作。②N1.1~N1.2~N1.3级(观察区跟班-观察区独立值班-抢救室或监护室独立上班)以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同时注重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观察区的护理工作的N1.1级转向能独立完成观察区护理工作的N1.2级,再到能独立完成抢救室、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的急救护理工作的M1.3级。③N2.1~N2.2~N2.3级(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急诊各区域、指导责任护士的操作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N2.1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院前急救工作。N2.2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预检、分诊工作,能准确分诊,协助院内抢救。N2.3级要求能胜任急诊各区域的护理工作,能承担初级责任护士的培训导师任务,能完成初级责任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参与组织协调各种抢救工作和特殊情况的处理。④N3.1~N3.2~N3.3级(担任护理组长、参与科室管理)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强化,且重点加强个人应急能力培训,统筹各种应急预案。进入本级别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完成承担初级责任护士培训教导任务,参与科室管理,配合护士长开展工作,尤其在科室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制定改进与实施方面。⑤N4级(急诊专科护士)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融化贯通,且重点加强个人专科护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知识的培训。完成对下级护士培训教导,参与科室专科知识的培训。
(6)培训方式:①采取一师一徒制,由导师负责监督下级完成急救中心护士核心能力手册并进行考评。②采取专题讲课、技能演示、现场模拟三种形式,以自学、个人专人指导和集中培训三个方式进行加强。由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的N4级护士进行培训,同时邀请专科医生讲授急诊相关新知识、新技术。③临床小讲课。由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集中授课,讲解急诊现季节性常见疾病抢救与护理常规。④周总结。每周由N3级与N4级护士讨论总结本周常见护理不足,采取晨会时间小讲课传授下级护士。⑤考核。采取自评、导师考评与科室综合考评三种方式。每周自评,每月导师考评,每季度科室综合考评,了解护士的动态能力,以及时改进。
2.调查项目
对在我院急诊中心观察或抢救24小时以上患者,向其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张调查项目为10个问题,满意程度按照0~10分打分,10分是非常满意,0分是非常不满意,总分满分为100分,进行问卷调查,现发现收,由专人负责,将所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
3.统计学分析
【关键词】神经外科;年轻护士;专科能力;培养
在护理队伍中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人群是年轻护士,因为年轻护士对护理规章制度、医疗法律、法规不熟悉;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育起点低,知识结构不完整,纵向知识不合理,横向知识缺乏[1];另外年轻护士护理技术不过硬也是当前护理纠纷的一个常见原因[2]。
1 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神经外科年轻护士
2 方法
2.1培训项目:包括风险意识、敏锐观察力、急救能力、、专科基本技能和理论培训。
2.2培训内容和要求
2.2.1 培养风险意识,防范各种护理缺陷发生:(1)年轻护士一入科即将专科护理高风险的环节告知她们,让她们尽早掌握学会预防。(2)护士长要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及时预见专科工作中的高风险环节,制定严密的工作指引,指导年轻护士掌握。(3)组织护士进行护理核心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各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的学习。(4)培养她们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慎独是护理道德追求的一种境界,良好地慎独精神不但保障患者的安全,也可保证护士职业生涯的安全。
2.2.2 敏锐的观察力的培训:护理观察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广泛性、和目的性的认知过程。护士通过护理观察可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地依据,为护理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提供重要的护理信息,因此护士的观察能力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通过每天护士长查房、每周大手术或危重疑难病例讨论讲解瞳孔、生命体征、意识、肢体活动在病情变化时的不同表现以及观察的方法,各种分泌物,引流液的观察方法,患者精神异常的观察方法,使她们逐渐掌握。(1)通过对瞳孔、意识、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头痛、呕吐等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颅内高压的迹象,及时脱水、手术减压;(2)通过对痰液性状和颜色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呼吸道感染某种病菌,为治疗提供依据。(3) 通过对患者周围环境的审视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妥善的护理措施,防止意外发生。(4)通过对患者皮肤及全身状况的观察及时评价出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程度及皮肤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压疮的发生、发展。(5)通过对患者精神状态的准确评估及时发现患者的精神异常,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自伤、自杀、走失等意外的发生。
2.2.3 急救能力的培训: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变快,所以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急救能力,因此入科后逐步对她们进行熟悉急救药品、抢救制度、急救器械、急救仪器的培训,然后模拟训练呼吸衰竭、心跳呼吸骤停、癫痫大发作、窒息的急救程序,要求年轻护士必须参加在班时科室所有急诊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每次抢救结束后让她们写好急救总结,在抢救工作总结分析会上发言,总结在这次急救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足,今后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护士长及组长对她们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纠正,使她们的急救能力逐步提高。
2.2.4专科基本技能和理论培训:除了通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晨间讨论、床边提问及专人示范等进行专科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训练以外,我们还采用一对一的帮教方式,选派科室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护士进行带教,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的系统性训练[5],使她们逐渐掌握
3 结果
3.1 经过系统全面的防风险教育及观察力培训,使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大幅下降。
3.2经过系统观察力培训,年轻护士都熟练掌握了专科疾病的各种观察技巧,能在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早期,捕捉到异常信息,挽救了生命,降低了残疾程度和致残率。
3.3 经过系统急救能力培养,每个年轻护士都能在危急时刻迅速反应、有条不紊的配合医生按急救程序进行抢救,并成功抢救多例呼吸衰竭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3.4经过培训每个年轻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专科护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讨论
4.1培养风险意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神经外科疾病变化快,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患者会完全康复,延迟发现就给导致患者留下各种残疾、,或植物生存状态和死亡;而且一旦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酿成严重后果,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和经济赔偿,影响医院的声誉甚至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养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和慎独精神非常重要。
4.2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护士能及时捕捉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将一些异常情况解决在萌芽状态,神经外科多数为神志不清,精神异常的患者她们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不适和痛苦,这就需要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患者生理或心理问题给予解决,以免意外发生。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到年年末,全区公安、交通运输、教育、建筑、旅游、安全监管、海洋与渔业、电力等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35%,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2.5%;年年末,普及率不低于60%,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5%。到年末,全区普通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16%,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
二、培训内容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中毒(化学和食物)、中暑、触电、溺水、烧烫伤、气管异物阻塞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三、工作步骤
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自年11月份开始启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启动阶段。成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办公室,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协调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下发区应急救护培训方案实施意见,各街道、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培训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员,安排培训场地,全面启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深化推进阶段。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重点在伤害事故易发的公安消防、旅游景区、交通运输、建筑工程、警务保安、电力通信、伤害事故易发的企业等行业全面铺开,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延伸。
(三)总结评估阶段。检查、评估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救护员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长效机制,使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群众受惠,社会各界支持的常态工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红十字会。
(二)职责分工
区红十字会:负责分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目标,督促、检查、考核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及完成年度目标情况,负责救护员考核、发证工作。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协调工作。
风景区管理局相关处室:开展景区干部职工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开展应急救护演练,为游客提供人道服务。
区教体局:负责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比赛。
公安分局、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机动车驾驶人员救护培训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共同做好社区居民应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救护培训工作;结合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农民工培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将救护技能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区城乡建设局:负责在建筑队伍中开展救护知识培训;督促建筑工地成立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急救小组,配备急救物品,做好现场急救工作,减少人员伤亡。
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组织海上安全救生员及海上安全生产专兼职干部、远海捕捞、近海养殖海上一线工作人员参加现场救护知识培训工作。
区旅游局:结合导游员年审培训工作,负责对导游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协助组织星级饭店、A级景区(点)等一线员工参加救护知识学习培训。
区市政公用局:负责石老人海水浴场管理人员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加强该浴场海上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为浴场游客安全提供保障。
供电部:负责组织本系统内电力职工救护培训工作。
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重点行业、社区居民的救护培训工作。
五、经费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培训坚持公益性原则,培训经费由区财政各拨付保障,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广泛发动,积极推进,抓好落实。
(二)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对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区红十字会、区应急办联系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 分析;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25-02
一般情况:我市总人口453 297人,育令妇女117 255人,孕产妇4 474人,活产新生儿3 288人,孕产妇死亡6例,死亡率182.48/10万[1]。
资料来源于2005年10月―2006年9月30日洮南市城乡报表及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报表和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由乡降生院妇幼医生及社区入保医生调查填写[2]。
1 基本情况
1.1 死亡孕产妇的基本情况
死亡产妇有5例居住乡村,1例居住城镇;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生二胎及以上的产妇就占5例;文化程度初中水平的占4例,还有1例为文盲;只有1例为高中。从事的职业有4例是农民,2例为家务,经济水平均不高。见表1。
1.2 死亡孕产妇孕期
死亡产妇孕期保健情况,有4例有孕期保健,2例无孕期保健;产妇分娩地点来看有2例在县区级医院分娩,有3例在乡卫生院分娩,有1例在家中分娩;产妇死亡地点来看,有2例死在省市乡医院,有1例死在家中,有1例死在乡卫生院,有2例死在途中;产妇死因构成来看,有2例是宫缩乏力子宫破裂,其它4例分别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妊娠合并肝肾综合症、心梗、及其它产科死因。见表2。
1.3 死亡产妇接生及接生者情况
死亡产妇接生有5例为新法接生,有1例为旧法接生;接生者情况,有3例为医务人员,有2例为乡村医生,1例是产妇的婆婆-家庭妇女。见表3。
2 评审情况
006评审的6例中,可避免死亡占50%,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16.7%,不可避免死亡占33.3%,因此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见表4~5。
3 对策与建议
①严格按照《吉林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服务,对超能力、超范围服务,发现高危不立即上转的机构,建议给予相应制裁。
②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建议可与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根据城乡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包括早期建册、孕期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等,并要提高其质量,筛查高危及时处理。
③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保健意识,2006年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显示,影响死亡因素中个人的因素有3例(占50%),可见有一半的孕产妇对孕期保健和分娩的认识不够,建议利用所有的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孕产期保健知识,使其主动参与保健;从死亡孕产妇基本情况显示,30~35岁妊娠妇女5例(占83%),且为2次及2次以上妊娠的经产妇,其中2例还患有不利于妊娠的疾病,建议对30岁以上年龄段的育令妇女针对不同情况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使其消除落后思想,改变传统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④加大力度对各级助产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水平,特别是宫缩乏力、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及急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办助产技术培训班,同时建议死亡孕产妇的医院在进行该病例讨论时应邀请非本院同行或专家参加,共同讨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真正提高助产人员的知识技能。
⑤完善乡级产科建设,2006年产妇分娩地点显示,在乡卫生院分娩人数有3例(占50%),经调查,死亡产妇的三家乡卫生院,产科建设均未达到标准。
⑥建立迅速有效的急救转诊绿色通道,保证危重孕产妇得到及时救助。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组建一个由内、外、妇、儿、麻醉科组成的专家急救组,对特别危重的病人,专家组携带药品、器械到现场会诊,指挥急救,以减少各级转诊延误,还可建立各级网络直通线,进行电话咨询指导。
⑦血源问题,2006年孕产妇死因构成显示,直接产科原因:宫缩乏力、失血性休克有3例(占50%),可见有一半的死亡产妇存在血源短缺的影响因素,建议应妥善解决城乡各医疗卫生机构用血难问题[3]。
通过对2006年我市孕产妇死亡分析看出,要想降低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必须首先解决两个存在问题,一是,基层卫生院的产科建设均未达标,但现在仍开展助产服务,其中,中心卫生院产科不具备开展剖宫产手术条件,但现在仍开展剖宫产手术服务。二是,全市城乡均存在孕产妇系统管理服务不达标的问题,死亡6例产妇中有2例无孕期保健服务。上述两个问题如不尽快解决,我市的孕产妇死亡还会继续发生。
[参考文献]
[1] 丁玎.2005~2007年武汉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0(29):2010.
[2] 潘晶艳.公主岭市2004~2009年孕产妇死亡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3):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