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报关员考试教材范文

报关员考试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报关员考试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报关员考试教材

第1篇:报关员考试教材范文

2006年全国参加考试的实际人数为221413人,考试合格分数线为110分,考试通过率为8.09%。考试通过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性强,大部分考试内容在考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很少接触;二是范围广、内容多、题量大,要求考生准确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三是考生备考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从新版教材出版到考生参加考试只有4个月的时间。因此,考生要想顺利通过考试,除了认真学习备考以外,还必须摸清考试特点、熟悉考试范围、掌握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

2006年考试题型有7种,各题型题量、分值分布、得分情况如下:

从上面几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报关员考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题量大,整张试卷共计有165道小题,而考试时间仅有180分钟,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几乎没有思考时间;二是每个小题分值小、分布广,涵盖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三是为适应计算机阅卷的需要,除商品归类题外,其他题型均为选项判断形式;四是7种题型大致可分为两类,单选、多选、判断、综合实务题主要考察考生掌握知识点的熟练和准确程度,而商品归类、报关单填制和报关单查错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报关核心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对考生平均得分率的分析来看,单选题比较简单,每个小题一般均出自同一章节,且只涉及一到两个知识点,考生答题情况普遍较好;多选题则有一定的难度,110分以上和110分以下的考生平均得分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部分考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考生掌握知识点的熟练、准确程度要求较高;判断题本来难度不是很大,但因为答错要倒扣分,所以得分情况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考生答题技巧把握得不好;综合实务题难度较大,很多判断条件是综合体现在案例之中,内容往往涉及教材多个章节,同时又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对考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较高;商品归类是报关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商品归类题也是历年来考试的重点,所占分值比重较大,但考生得分情况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部分考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或者学习不得法,没有掌握基本规律和技巧;报关单填制题采用单项选择题型,难度不算大;报关单查错题是难度较大的题型,要求考生在20个选项中选出5个填制错误,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无从下手。

总的来看,根据报关员考试的特点,熟练、准确掌握主要知识点和报关核心技能是通过考试的关键。通过表3的对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考试的考生群体得分优势主要在多项选择、判断、综合实务、商品归类等题型。

透过大纲找重点

《2007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编写考试教材和命题的主要依据,当然也是考生学习的重要指导。许多考生在学习备考过程中分不清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当然很难取得好成绩。其实考试的重点在《考试大纲》中就有答案。

《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分别冠以“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种不同的要求,这实际上也表明了考试内容的重要程度。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考生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要求“熟悉”的内容,考生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而要求“了解”的内容,考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需要后,基本上不用记忆。

《考试大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确定考试知识点。考生可以以《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部分为主线,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细化,列出各章、节的知识点,这将会对考生复习和检验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考生在学习备考过程中,必须重视《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在学习教材前要先看《考试大纲》的要求,确保学习的针对性;每部分内容学完后,再对照《考试大纲》来“过电影”,看看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内容。

根据内容选方法

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对于知识点的考察即前四种题型,考试题目大多出自教材第一、二、三、五、七、八章,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而对于专业技能的考察即后三种题型,题目主要来源于报关业务实际,一般不能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因此,应该针对这两部分考试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对于教材的第一、二、三、五、七、八章即知识部分,要做到多看教材、看懂教材。由于考题均为判断性选项,因此理解教材内容至关重要。只有理解诸如概念、特征、程序、要求等知识点的内涵之后,才能够在考试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教材第四、六章即技能部分,由于教材内容专业性很强,对于没有接触过报关工作的考生而言,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如果考生有条件,尽可能参加当地海关或报关协会组织的专业辅导。如果自学,对商品归类这部分内容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真正理解6条归类总规则并能够熟练运用;二是要熟悉《商品编码》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类注、章注、子目注释的内容;三是要多做练习,并在练习中掌握其基本规律。

考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报关单部分的内容:一是要掌握报关单各栏目的涵义和填制各栏目的规范性要求;二是要熟悉发票、提运单、装箱单等英文单证,并能够从题目提供的原始单证中找出填制的具体信息;三是要掌握部分报关单栏目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并能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做出分析和判断。除此之外,考生还必须牢记《考试大纲》中要求记忆的相关代码等内容。

在考生学习备考时,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题或历年的试题是非常必要的。但应明确的是,做题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正确答案,而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做练习题时不仅要复习习题所涉及知识点的某一个方面,还应该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都复习到。

掌握技巧做考题

除了认真学习备考外,考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考生在参加考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心理上的准备,报关员考试题量大、时间紧,良好的心态是考试正常发挥重要前提;二是工具的准备,包括2B铅笔、钢笔、橡皮等答题工具,还有参加考试必须出示的身份证、准考证主证、准考证副证,编码工具书等;三是考场及乘车路线的确定,考生最好事先将考场所在的确切地点了解清楚,并确认好乘车路线或行走路线,以免因走错地方而延误考试。

第2篇:报关员考试教材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报关实务》课程本着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使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课过程中参考历年报关员考试教材,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打下坚实的基础。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报关实务》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了《现代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为本门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以进出口货物通关过程为讲解对象,让学生掌握进出口报关的操作技能,从而为将来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掌握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了解海关监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中的项目任务,为实践工作做好理论基础;第二,技能目标是学生能计算进出口货物税费的能力、熟练填写报关单的能力、能准确办理一般进出境货物通关手续的能力;第三,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自我学习的能力,渗透竞争意识以及引导学生建立诚信的人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2 课程的实践岗位需要

在我国加入了WTO后,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有力,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经营权的放开,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逐年增加,这些企业都要为自己的进出境商品进行报关报检,报关业务也随之增加。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增加,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成为主要贸易大国,这就需要相关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根据国际贸易相关企业所需要的岗位群,主要有报关员、报检员、外汇核销员、国际货代操作、单证处理等岗位。学生在学完《报关实务》课程后,掌握了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才能胜任外贸行业和物流行业的报关、报检、外汇核销员、货运、单证处理等相关岗位工作。所以,要通过《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培养一批既掌握一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完全胜任外贸业务、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单证缮制、涉外货运、船务等具体进出口业务工作。

3 课程的实践教改意图

3.1 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的改革

在讲授课程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进出口公司或报关公司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基于不同货物的报关过程把教学内容分为5个学习情境,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保税货物报关、特定减免税货物报关、暂准进出境货物报关、其他进出口货物报关,以这5个教学情境为主,把教学内容根据报关员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报关业务流程设定教学模块,以典型进出口报关工作任务为主线设定每个教学模块下要完成的相应项目和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掌握进出口报关的基础知识、不同贸易方式货物的报关流程分析、进出口许可证的申领、进出口商品的归类、进出口税费的计算、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等职业能力。

3.2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由不同小组成员担任不同角色,把本门课程内容分为4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通过案例或是任务的形式由小组成员来完成;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利用在假期实践中对单证和票据等实务进行讲解,并利于海关总署网站辅助教学;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法启发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会沟通、提高素养,依靠实战演练法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改革

首先通过学生扮演报关员等来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分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通过分析来复习学习过的知识点,同时引出新的课程内容。例如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内容学习中,把这个内容设定为一个模块,这个模块设有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和海关放行4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有不同的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这些任务。教师在讲解内容的时候突出学生的参与性,由不同小组学生扮演货主、报关员、报检员和海关等相关角色,以一般进出口货物的实际报关流程为主线,首先由货主为货物办理进境手续,再由报关员办理货物报关,同时报关员要明确报关期限、报关地点,再由海关官员查验货物明确采取查验货物的方式,货物合格后报关员按《关税管理条例》对这批货物缴纳税费。由货主提取货运货物,放行这批货物正式结关。任务实施完成后由小组成员间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样就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

3.4 具体实践教学的改革

本门课程的教授都是以报关员的职业考试标准为主进行讲解,突出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以不同进出口货物报关的相关工作为任务来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训,这样可以了解企业实际报关流程,掌握企业对报关知识的需求点,做到工学结合;聘请校外相关企业的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报关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建立报关实务综合实训室,以报关软件为载体,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综上所述,《报关实务》是一门理论和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获得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让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并加强和提高网络教学环境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师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为国际贸易企业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素质高,胜任各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培华. 高职院校外贸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2(20):15-20.

[2] 罗洪. 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6-98.

第3篇:报关员考试教材范文

关键词:地方经济;课程体系;国贸专业;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崔玮(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2-02

随着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定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企业类型、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依托地区经济及产业发展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从而培养符合本地区需求的外经贸人才。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世界城市”的新定位使得北京从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等方面着力打造城市高端形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0%以上;进出口额持续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分别达到63.7%和36.2%;①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北京,使得北京的总部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使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为北京输送外经贸人才的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对自身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通过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国贸人才。

一、北京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服务经济发展对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目前,北京市服务业在创造增加值、经济贡献率、实现税收、吸纳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六个方面,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势必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比重的15%左右。与此相应,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货物进出口操作向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转变,如各种国际物流公司、金融企业、软件外包企业等对懂得服务贸易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人才需求逐渐增长。

2.世界城市定位对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

北京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条件,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聚集北京,这也使得世界重要的商务活动选择在北京进行。作为区域性的集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为一体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北京CBD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其中,以总部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2934家,占到企业总数的60.3%,高端商务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及国际商务产业的发展使其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3.进出口快速增长对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人才的需求增加

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北京进出口总额从3435951万美元增加到21479103万美元,增长了6.3倍,远大于地区GDP增长。此外,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经营进出口业务。逐年增加的进出口贸易量增加了对懂得国际惯例、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够较快地在业务一线独立工作的外贸人才的强劲需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员等。此外,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新的业务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国际快递、商务文员等。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表现在不仅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与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深入了解,拥有上岗的职业证书或资格证书;此外,还要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岗位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随着高新产业的繁荣,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也稳步增长,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北京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外商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品的交易中心,而天竺出口加工区也逐步建成外商投资高科技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企业所需求的外贸人才应是既懂得相关产品知识又具备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课程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服务和货物的特点不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运营存在着本质区别,不同的服务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服务贸易运营对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对此,各院校的探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的,而针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服务贸易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明确地作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国贸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及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他们能够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从事进出口综合业务操作工作,或在报关行、国际货运、金融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报关、货运、国际结算等专门岗位工作以及在服务性企业从事服务贸易实际运作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经贸管理工作。

(2)进一步突出“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将其开设为专业选修课。而对于北京地方高校而言,则应进一步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具体措施可包括:将其设为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服务业各领域贸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最新的服务贸易理论知识,同时对各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有较深入的认识。

(3)利用现有资源设立服务贸易相关专业方向。大多数综合性院校都同时开设有国贸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或会展专业。国贸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学习货物贸易相关课程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修金融、物流或会展等课程模块,从而能够对服务贸易的某一行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4)开设服务贸易系列讲座。在选修课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开设有关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概况的系列讲座,如北京金融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等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其今后在服务业领域从业打好基础。

2.通过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系列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要,国贸专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做到“英语四年不断线”,并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及合作能力。

(1)积极开展全英语教学。探索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全英语教学班。聘请外教和学院优秀教师用英语进行主要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程的授课,以保证学生既可学到前沿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又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拓展其国际化视野,为今后从事国际经贸工作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为了保证全英语教学的质量,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养,尽量聘请国外教师,本学校的教师则必须赴国外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应精心选择适宜的原版教材配合授课。

(2)细化专业英语课程,形成外贸英语课程群。大多数院校国贸专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开设“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系统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所发挥的作用仍较为有限。为了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应进一步细化专业英语相关课程,系统地开设“经贸英语听说”、“经贸英语口译与笔译”、“国际经贸报刊原文选读”、“英语综合能力实践”等外贸英语课程群,并配合全英文开设的“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专业课程,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此外,学校还可以在视听室安装商务英语方面的实训软件,并将专业英语自主学习与训练纳入课程体系。

3.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外贸业务员,或叫外销员等;二是物流操作员,或叫海运操作员、外运等;三是外贸跟单,或叫外贸助理等;四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五是外贸经理、物流经理。此外,还有一些需求量较少、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位,如金融机构中的国际结算、外汇业务文员、科研与教学人员、政府公务员等。地方院校毕业生则主要针对的是上述前四类岗位,即中小型企业中的实际业务岗位。而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大致为:24%、36%、22%、18%。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岗位要求相对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目前课程体系中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缺乏沟通,实践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亟待加强,学生对业务流程缺乏全面了解。为打破各门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学校将完成与进出口实际业务操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分散于多个学期的多门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海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进行整合,开设进出口业务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为主线,将原来单独开设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学生不再是独立地学习海关业务、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保险、商务谈判及函电撰写等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进出口业务操作相关任务的展开,将这些相关专业知识穿成一个“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按国际贸易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2)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内实训,即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关键点进行认识性实践;二是集中实践,即紧跟在各门专业课程之后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针对单门专业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训练,可安排在每学期最后两周集中进行;三是综合性实践,即针对国际贸易业务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把课程的关键点以及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串连起来,通过模拟国际贸易全过程及参与企业实践,对综合业务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综合流程模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企业实习等。将课中实践、集中实践和综合模拟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由点到面再由分散独立到系统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3)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入课程体系。由于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核心内容融入相关专业课,如海关实务课程以报关员考试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开设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集中实践课程,由多名专业教师针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对学生辅导,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根据进出口结构变化调整相关课程授课内容

由于北京进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企业要求业务人员既要懂得经贸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产品知识。因此,应当对传统的商品学等课程进行改革,调整授课内容,增加计算机及通信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相关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培养都应紧密结合当地企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0》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3):111-112.

[2]魏兴民.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