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在目前的教学中,要想改变过去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模式,我认为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两种模式是必须采用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合作学习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将班内的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8人。小组的分配首先要注意兼顾公平,各个小组的成绩基本是均等的。但每组8人中成绩有所差异,有的生物成绩很好,但有的很差。所以,在进行广泛的班级调研基础上,我从全班挑选出8名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归为一类,由他们担任8个小组的组长;然后由各个组长按成绩依次挑选组员,依次类推。最后由各个组长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特点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各组的组员实力基本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然后张榜公示,成绩相近的可以互调,其他原则上不再调动。小组分完之后,我们对各个小组都要有一个评价机制。我主要就是采用小组积分的方法,对于课堂踊跃回答问题、上台讲解题目、遵守学校纪律、保持教室卫生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每两周我对小组积分统计后,评出积分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于落后的小组提出批评和进行谈话。这样开展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不用老是再提问,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当然,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一些学生只是为了分而回答问题,所以就又引导他们,小组积分只是督促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学习中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运行中还有暴露出其它的一些问题,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是喊“停”。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所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学生在讨论前,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时,也要给予充分讨论的时间,所以,设置这一环节所给予的时间以10-15分钟为佳,有时遇到难度大的问题时,还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但是不可否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自主探究学习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我们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推行导学案。讲课前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导学案。这样,学生就通过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查资料等方式先完成了导学案,对于导学案中设置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
【关键词】思维;新课程;领会;调动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紧跟新课改的步伐,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让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可以说课堂提问是师生链接的纽带。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高中化学教学的经验,想谈一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性、艺术性。
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明白、领会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感受“茅塞顿开”的快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集中学生注意力
通过这些年教学中课堂提问证明: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高速运转。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都使课堂教学秩序动静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氛围,促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再者,学生思维有了方向性。
有一次上课恰逢“圣诞节”。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整体思维不集中,很多学生在考虑“送苹果”的事,我又不好打消学生们的“美好心情”。于是,我让几位学生上黑板做题,下面的同学要求交回做过的练习。课堂马上变得紧张而有序,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拉回到了课堂。
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笔者在“原电池原理”教学时,采用以下做法:
1.课前布置了几个问题:(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2)金属导电和水溶液导电的本质是什么?(3)哪些化学反应中有电子转移?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们师生共同解决了三个问题的同时,笔者又提出新的问题:(1)可不可以让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通过金属做定向移动?(2)电子定向移动后会不会形成电流?(3)金属丝上连接灯泡会不会发光?
一个个的问题,一点点的启发,学生脸上的“茫然”逐步消除,笑容反映出他们思维的“闸门”似乎被打开。
2.针对不同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问题,精心筛选,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教学中,好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和催化剂,有时甚至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以下是两位年青教师甲、乙,分别在A班和B班讲授的同一课题——气体摩尔体积。
甲老师在A班预先布置了4个问题:(1)物质体积大小由哪几个微观因素决定?(2)气体的体积由哪些宏观因素决定?(3)1mol气体的体积又由哪些微观因素决定?(4)气体摩尔体积取决哪些微观因素?于是,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受问题的启发,层层递进,反响热烈,面含微笑,收获颇丰。
乙教师在B班没有预留问题,而是在课堂上提问:(1)气体摩尔体积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2)气体摩尔体积取决于哪些客观因素?整节课学生们眉头紧锁,不知所措。老师时而发火,时而叹气,总认为学生太笨,课堂气氛始终沉闷,老师最后甩了一句“朽木不可雕”!
3.课堂提问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除了主要需要选择好提问的问题,还需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提问当时的情景。
课堂的问题类型主要有:(1)判断性问题。这是“低级”的提问方式,但比较省时且常用。(2)叙述性问题。这类问题类似“简答题”,可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述理性问题。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4)扩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需要教师的“经验”和“察颜观色”的本领。时机把握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换位”思考。符合人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甚至需要看学生的表情:迷茫?惊讶?高兴?感慨?
笔者在讲授“电解池原理”这节课时,预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小铁勺镀铜”。当笔者把镀得“面目全非”的小铁勺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时,看到同学们惊讶的表情和瞪大的眼睛。于是便趁机设置了如下的问题:(1)设想我们把小铁勺换成大家的文具盒,效果会怎么样?(2)我们的这一过程若停电可以进行吗?(3)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此刻,看到同学们一片“茫然”的表情,笔者先自己回答了这些问题。然后,讲述了电解原理。接近下课时,又提问:(1)电解原理和上节课的原电池原理相同吗?有哪些不同?(2)电解原理在生活中可以改变家用电器的美观和耐用性吗?学生们高兴地回答“可以”。(3)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应用电解的例子?学生们积极例举,有声有色,笔者又例举了电解在航天、潜水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学生们不停地感慨,显示出他们的“童心”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5.创设一个“好”的情景,给学生愉悦轻松的气氛和恰当的语气,学生的思维可以迸发灵感的火花。
记得在一节有机化学课上,笔者放了一段录像资料:一群小兄弟在饮酒,有的喝多了,有的不断劝酒。其中一位说“不能喝了,我喝多了”,而另一位说“没事,回去喝点醋就解酒呀”。笔者立刻关了录像,响亮地提出了问题“醋可以解酒吗?为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笔者却“幸灾乐祸”地笑。接着,便开始讲解“酯化反应”。满堂课,学生们为了搞清解酒的醋全神贯注的神情让人感动,令人心慰。下课鈴响了,当笔者再次轻声提问那个问题时,同学们便不约而同,齐声回答。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大有讲究,大有“作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探究,不断摸索,寻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让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万年,何成发.《浅谈新课程理念的探讨》.教育导刊,2010(2).
[2]陈海冰.《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科教导刊,2009(9).
[3]张露.《教学方法的思考》.贵州教育,2009(10).
一、着力体现“三维”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目标归纳起来实际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知识、能力、价值观,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三维”目标。要达成以上目标,我们不仅在平时教学时要紧抓不放,在中考复习时也应坚持不懈。通过中考复习,不仅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知识基础,更要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下工夫、做文章,要把中考复习的过程作为检查“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过程,作为对照目标查漏补缺的过程。有关命题专家指出:中考命题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注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知识,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着力体现“三维”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适应《思想品德》中考“”改革模式、提高政治复习效果的需要,是促使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努力突出“三为主”原则。“三为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是新课程倡导的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政治开卷考试,需要学生以知识作为基础,但这些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来获得;政治中考的开放性试题,更强调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就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基于此,我主张建立这样一种复习课模式: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要点+学生看书熟悉教材、理解记忆+学生巩固性练习及师生共同评点。这样的复习模式,需要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前梳理教材和精选习题方面,在课上,教师完全是学生复习的引导和指导者,教师的责任主要就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练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师生共同围绕教材和考纲活动,贴近考纲,讲练结合,无疑会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有机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也要有机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要将鲜活的现实问题引入课堂,供学生分析、讨论。见多才能识广,触类才能旁通。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注意通过精讲多练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中考复习的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有人说“中考是根指挥棒”,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是不是在搞应试教育呢?本人认为是否定的。因为目前我们的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向着这个方向,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呢?在上面强调的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本人认为还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学生评价”方面要求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务必要充分利用这一评价依据,督促学生不仅要努力夯实知识基础,而且要努力提高自己包括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守纪状况在内的综合素质,争取获得满意的政治学科分数。事实上如果同学们的政治学习态度和守纪状况得到了保证,其考试成绩应该说也就得到了保证,这是一种带有制约性的评价手段。
1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评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课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目标一般含有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要看教师是否把握本节课的生物知识在整个生物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否正确把握难点、重点;是否重视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提炼;是否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如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的周晓强老师是这样确定这节课的知识目标的:从性状层次上建立生物是如何进化的知识体系;又从基因层次上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这样既对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上有具体的量化要求,又准确把握了重难点知识,还重视知识点的衔接与提炼。
(2)能力目标。要看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并生成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南通市小海中学的瞿老师在课堂设计时,以活动单为教学载体,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质疑讨论、形成结论等教学流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教师是否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是否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愉悦。南京市第十__中学李珊珊老师通过全课设计了7个情境资料,并配套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课堂环环相扣,知识呈现承前启后,理论推导流畅自然。
2 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评议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且富有挑战性
教学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生物课程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出发,从促进每个学生生物能力的发展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评议时主要看:①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②教师是否合理确定重点、难点,所选内容、例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同时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反映现代科学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③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④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生物本质,是否能激发学生“再思考”、“再创造”。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是否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自己感受到生物的优美,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分析、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以本节课为例,按照人教版教参上提供的参考,这是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参的安排只教学到基因频率的计算。但作为一堂公开课,又是作为一堂关于进化理论的课,周老师“不甘心”按照教参的安排只讲到基因频率的计算,这样的话就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关于进化的知识体系。周老师通过以下操作来处理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实现在一堂课内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关于进化的知识体系:①打破教材内容顺序,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表及里,先从性状层次上建立生物是如何进化的知识体系,再从基因层次上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提高保障。②适当淡化基因频率的计算,不去搞专门的基因频率计算,设想通过习题课分步延伸培养学生对基因频率的计算能力,这样节省时间,将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本质关系上。这样的设计较科学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的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生物本质,并具一定挑战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为有效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 从教学过程上分析,变评议教师“怎样教”为重点评议学生“怎样学”
怎样评议分析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这是“评课”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评课方案常常是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即评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重视教法,忽视学法,以至一堂课教师讲得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学生配合也天衣无缝,但学生服从于教师,解法、思维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逐步展开,缺乏自己的亲身体验,不能形成良好的学法。新课程理念就是变“怎样教”为“怎样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不管学生的方法怎样,对于学生自己来讲都是好方法,因此,评议教学过程,必须从学法人手结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议。,
3.1 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生物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构建生物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而能力是不能被告知或传授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获得生物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他们获得加工生物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使他们获得保持生物信息的习惯。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生物能力。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体验的机会。一堂生物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一般应为整节课的1/2到2/3。
3.2 教学手段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式。生物课堂教学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但评议时,要注意分析某个教学环节是否真的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没有出现“课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
例如,瞿老师在“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内基因频率的变化”教学中,对教材思考与讨论栏中的表格加以变化,添加“亲代产生的配子比率合计”一行,便于学生计算亲代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生的配子。在学生合作讨论子一代基因频率计算过程中教师介入指导,提示学生回忆分离定律的实质及配子概率计算方法,然后由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讲解分析,其他学生补充,这不仅仅是生生互动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讲解示范这个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给学生留下的较为深刻的记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高,合作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而教师也真正扮演了一名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
.
3.3 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同的人在生物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采用,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过程设计上既要增设台阶,使每个学生都能拾级而上,又要有一定的梯度,使部分生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跳一跳”达到目的。评课时,要看教师是否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是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否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4 教学思想应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形式,它渗透于每一堂课。评议生物课,最为关键的是看教师的生物学思想有没有转变:是否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是否有努力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行为;是否有创造条件让学生“标新立异”,从而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周老师在进行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点教学时,呈现了一则情境资料: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l的变异个体。在师生共同解决了这一变化是否改变了该种群的遗传组成的问题后,继续追问:绿色翅(Aal的变异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后代吗?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周老师有异于其他两位老师的教学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事件可能出现的两个方向,即既有可能没遗传给后代,也有可能遗传给后代。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提升思路:为什么有可能没有遗传给后代,而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遗传给后代?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鼓励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使得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 从教学能力上分析,评议应主要看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传统的评课常从板书、教态、语言、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议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这些都是评议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基本因素。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实现七大转变: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个体差异教育的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单一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的转变。这些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学能力最关键的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李老师的概念教学为例,在进行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教学时,既有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概念关键词;又有多媒体展示兼教师板书演示。尤其是基因频率概念教学,通过画出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关系图,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知识获得过程及丰富师生教学信息交流量等方面颇费思量。
5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评议学生学到了什么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更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生物课就是帮助学生提炼生物思想,构建生物知识、方法体系。在评课时,不要仅纠缠于某个教学细节的优劣,不要局限于探讨解决某个生物问题的特殊技能。主要评议: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生物方法,提炼了什么生物思想,形成了什么生物观念,在今后生物学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课程能力;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73-02
一、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能力,首先需要有正确的课程观和明确的课程意识。课程观隐含着人 们的课程思维方式,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那些重要的实质性课程问题的认识。课程 观决定了教师们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课程意识是存在于 教师观念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包括对正在实施的课程系统的认识,以及对即将 实施的课程的规划和构思,是教师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1]。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 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2]。教师的课程能力是带有明显的职业性质的、在一定的课 程任务中表现并得到提高的一项综合能力,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 、决定课程活动成效与质量的基本因素。
课程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课程能力的包容性、整合性和具有动态的、发展的、可变 的特点。按照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课程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决策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最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不仅 可以提出 可行性的建议,而且又能使教师把握新课程的精髓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去。在课 堂教学 中,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自主创造并生成课程的过程。 另外,教师应在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实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 到课程改革的决策中去,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中去。
2课程开发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校课程实现多元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和课 程 开发意识,在确保理解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广泛利用本社 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协调学校课程关系,创造性地、合理地组织课程 内容。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了解新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的课 程资源,开发出有针对性的课程,以适应本学校学生的需要。
3课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关注的是课程自身的原理和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它的任务是在课程政策的指导下实 现对课 程内部各要素的协调与平衡。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知道学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更好地 理解课程。教师要由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成主动的课程设计者,就应该把学生的兴趣、能 力、经验和需要考虑到课程设计中去,把满足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差异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 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世界与科学世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通过参与课程设计, 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归属感。
4课程组织能力
课程组织能力包括掌握学科单元内容的关联、整合各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与学科间的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学生知识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 学 习经验和学习内容,在考虑学科体系和学习者心智发展的基础上,明确各单元间学习内容的 联 系,对教学设计有一个整体的观念,配合学生认知和情意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编排得更有条 理,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5课程实施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担当起重要的责任。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要求教师了解课 程方案的内涵,理解课程实施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和与学生互动 的 过程,也是教师对课程方案进行调试、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传 授 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差 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兴趣,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富有个性的创 造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也要把握好发展契机,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增强专业发展 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6课程评价能力
教师课程评价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必要的课程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领会和遵循课程评 价的准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对课程本身的评 价,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
7课程研究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参与课程研究对其 专业发展 和提高课程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课程研究主要是基于教师把自己当做实践的反思者, 针对 教师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改进课程实践。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创造条 件 加强教师与教育科研人员、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研人员、教师与教师的合作,针对学校存 在的问题,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为目标,提高教师的研究 能力。
二、当前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过程中,教师课程能力的欠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教师的课程观念落后,课程意识淡薄,很多教师还停留在课程就是教科书、教学材 料和课程表上的科目的认识上,就教材教教材,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学生能力 的发展;由于受原教学大纲的影响,教师不适应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实施等方面做出的说明,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还只是停留在机械、表面的认识上,认为 按照专家们确定的课程内容教会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创新, 实施课程没有个性,不知道如何创设课程情境,课程创造能力不足;教师对课程开发持消极 和暧昧态度,课程资源意识不足,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到位,窄化课程资源,整合课程的能力 不强;教师的知识面狭窄,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开设的综合课程出现了机械 地随意拼凑知识的现象,导致知识的琐碎化。这些问题虽然都体现在教师身上,但责任却 不全在教师,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长期以来,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再加上受原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 把课程仅 仅看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教材的编写都是由课程专家、学 科专家进行的,忽视了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只是现成的课程方案的被动执行者。久而 久 之,教师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其课程行为变得机械、死板,难于对课程形成正确的 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
2学校课程管理与发展落后
由于受旧有的课程管理意识与行为惯性的支配,再加上对课程资源的性质与作用认 识不到位,学校新课程体制的执行与建设能力缺失,教师缺少相应课程能力发展的舞台和机 会 ,影响了其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师课程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3“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考试内容成了指导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 师被动地 教,学生被动地学,“应试教育”导致教师课程意识缺失,课程能力的发挥更是无从谈起。
4教师工作压力大,日常生活形成惯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社会对教师有高度的期望,教师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规范, 在刚性的规范面前,教师教学生活中的兴奋、喜悦、独特的内心情感被淹没。教师肩负的责 任、过重的压力使他们整天埋头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狭隘孤独、日复一日的生活随着时 光 的流逝渐渐形成了一种惯性,教师的教学生活失去了光彩,教师身上的智慧之光被遮蔽。长 此以往,教师的课程观念逐步淡薄,教师缺乏对课程进行理解和改造的自觉意识,教师 的课程能力也被埋没得不见踪影。
三、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师课程观,提高教师课程意识
课程观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高是教师课程能力提高的前提。教师首先要了解一定的课程知 识,懂得课程的内涵,了解课程的运作过程,明确自己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教师 要通过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 差异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会教教材,教材至上,而应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建构者和 生成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 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调查、探究、质疑,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使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提高教师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权力,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 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指引学生正确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树立整体、综合的课程观,淡化学科本位意识。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交流机会,增强校本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教师在课程活 动中遇到的困惑和体会,形成上下互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机制;建立人文化、民主化的教 学管理制度,增强教师对新理论、新教材和新教法的理解与运用的自觉性,通过各种形式的 活动使教 师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积极营造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环境,创设 民主、和谐、温馨、宽松的教学氛围。
3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水平,在课程活动中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
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拥有课程管理的热情、意愿和观念,建立课程主 体对话与沟通的课程建设平台,为教师提供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学校领导要改变多年形成 的 “回应者型”角色,发挥“创始者型”的课程领导作用,不仅为校内课程变革提供持续的引 导和支持,而且应担负起在地方层级发挥影响力的课程专业责任,积极主动地影响地方的 课 程决策、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执行。基于新课程管理的“研究性”、“生成性”、“主体 间性 ”、“半开放性”的特点[3],学校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管理的思维定式,实 现学校课程管理的革新与重建,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和规章符合 教师和学生的权益,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将教师在课程运作中的权力落到实处,建立教师与学科专家的沟通机制
运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把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前后衔接,构成一 个 连续的、开放的系统,要明确教师在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中的权力。理论工作者应该从“书 斋”中走出来,倾听教师的心声和感受,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和经验,建立与教师的话语交 流机制,吸纳教师参与课程运作的全过程,使教师成为责权统一的研究主体。课程改革为教 师的成长带来了挑战,提供了机遇。教师要把握机遇,在课程改革中认识课程、发展课程、 完善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勇为,郝德永.课程意识:蕴涵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05(8)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必修课程,它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在于学生必须不断地亲身参加各种活动,除单纯的认识之外,更有身体运动。因此出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于统一,加上我们现在对“主导”“主体”等概念尚未全部搞清,因而在教学中往往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文章提出:要点是确立“主导主体”学教思想,关键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通过精心的实践活动,较好地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学科进行改革创新,真正体现健康目标的新型课程。
它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在于学生必须不断地亲身参加各种活动,除单纯的认识之外,更有身体运动。体育课中学生的主动形式容易体现出来,自主活动的愿望也最强烈。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于统一,加上我们现在对“主导”“主体”等概念内涵尚未全部搞清,因而在教学中往往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因此,本文试图在研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探索新理念指导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要点是确立“主导主体”学教思想
在教学系统中就人的要素来说,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历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基本上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指导,没有自己的主导权,包括控制时间空间权、发现问题解决权。其实质是唯教师论,要求教学上的客观服从于教师的主观,否定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否定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及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二是“儿童中心论”则反对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自发兴趣和需要出发,提出“要以天性为师。不以人为师,培养天性造成的人,而非人所造就的人,教师只能顺应人的自然发展,不应左右人的发展”。上述两种观点对教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只强调了自己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另一方面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是片面而不科学的,对当今教育具有极大地阻碍作用。
实践证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导者。这是因为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以专心育人为己任,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其职责是对学生学生“教之导之”,教师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人,对每个具体教学活动都“准备在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教学理念、内容、目标、方法、组织可以做出决定与设计,能够对教学系统的运行进行调控,教师对学生在德、智、提、美等方方面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当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学生起着引导、转化的作用。再从接受教育的角度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种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和外部控制的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发展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内化。因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只有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关键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综合性认识的反映。从广义来看,是人们在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从狭义角度来看,体育意识是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理解程度的综合反映,即运动意识。一般来说,学生的体育意识越强,对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也越强烈。体育意识并不是人们头脑中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并随着运动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系统、有效的培养。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方法是: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解决为谁学习、为什么要学习体育的问题,教育学生把个人锻炼与家庭、社会、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个人锻炼,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的体育意识。
2.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主渠道。通过体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教学,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愿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的一系列良好,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愿望,这对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
4.利用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校园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5.在学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这对学生形成和发展体育意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三、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产生的喜好的兴奋心理活动。它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激发人去刻苦专研,克服学习困难。兴趣与注意密切相关,兴趣是引起注意的源泉,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越稳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从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地理课堂 新课程理念
一、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以《地理公转与四季》为例,可让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都是与教材有关又颇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有的会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变化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合作,就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让我们吃惊不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在当主角,教师在这儿就真的成了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设计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师(调控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协助学生研究、促进能力提高)。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和做法,在教改中得到认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背“标准答案”,而是自由民主的,是讨论式研究式的,是培养能力“授人以渔”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新课程要求教育是关心每一个孩子,但不是要每一个学生门门拿高分,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种教育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十分个性化的——老师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
三、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的应用价值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如果是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们就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如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要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如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正是为了贯彻这个理念,还是以《地理公转与四季》为例,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对这两个问题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回答: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学习积极、兴趣浓厚。相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厌恶学习,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后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如果教师总是以教师资格自居,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视学生为被管理的绝对对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形中就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制造了一种障碍,从而不利教育教学的有利开展。 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并树立起坚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我们应为学生营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并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限快乐和自豪。这就要求我们必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方法,克服“惟师”“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而有偏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帮助学生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一、研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中的研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提倡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研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上。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使用研究式教学,但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尤其是充分采用讲授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相互之间并不排斥,应是相辅相成,各得其所。采用哪种方法,何时采用,都要视物理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物理知识适宜讲授式教学,有的却适宜研究式教学,还有的需要二者并用,相得益彰。但是有一点一定不能含糊,那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研究式教学与以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物理教学模式相比较,新的物理研究式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二、物理研究式教学要摒弃形式化、程序化
物理研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是围绕某种问题的个案或情景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独立识别问题,主动学习、生成学习,由识别问题到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体验的教学。而《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研究式教学做出了明确诠释,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物理教师在自己物理教学中通过若干课题的研究,使过程和目标得到强化,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要求教师不应过分拘泥于研究式教学的形式,不能过于形式化、程序化,否则反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研究式教学不能过于形式化、程序化,而应真正注重探究的本质和内涵。
三、物理研究式教学应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知识的掌握与落实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应是双边动,物理教师讲得再生动、清楚,“讲懂”、“听懂”,不如学生真懂;只有通过学生动脑对知识进行加工,才能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做到真懂。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而自主学习能力是首先必须具备的。因为人的一生中,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必须靠自己在工作中到书本和实践中去获得;而且时代也要求人们有更强的自学能力,以便不断更新旧知识,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否则就无法适应发展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一代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物理研究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物理研究式教学也可以理解为按照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而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活动中。研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提倡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这种研究究式教学模式的指导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平等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多元化和多样性原则等等。
五、当前物理研究式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如今,在物理研究式教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探究主体不明确。弄不清楚是教师的探究,还是学生的探究,还是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具体对策是研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的,围绕教学重点展开,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正确把握开放和收敛的度,选择合适的探究点。其次,探究的目的层次不明确。课堂上的科学研毕竟只是科学研究的重现和重做而不是科学研究本身,过分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是不现实的;应使研究式教学过程完整而有侧重的情况下进行,简化研究过程而重视探究的目的和重点,创设能适度调控的研究活动方向和层次的教学情境。第三,探究过程和方法不明确。教师往往是在自己拟定好的一种研究框架下进行研究,而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存在很多变数的、复杂的过程,引导学生研究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必须对这些变化和方向都有明确的意识,做到能从容应对。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倡导研究式教学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地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各学科教学之中,并将成为当今学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但物理研究式教学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发挥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交互,方便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传军.走出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困惑[J].考试周刊,2010,(1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重复提问;教师;学生;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实施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以实现这些目标,本文将在如何巧妙运用课堂重复提问角度阐述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
对于课堂重复提问,很多人有误解,认为它就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简单的重复的灌输,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之嫌,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理解存在偏差。首先,课堂重复提问需要分大时段和小时段两个方面去理解。
从大的方面去看,数学课堂中的重复提问是教师在某一个章节或某一个片段知识点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几节课里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的重复提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有较为巩固的掌握,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体会到新的问题的存在和新的知识点的产生,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在圆锥曲线片段的学习中,得到“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比值为一个大于0而小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的知识点,在对此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将比值变化为一个大于1的常数后对学生提问这样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再将比值变化为1以后再对学生提问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这样的在几节课的课堂内的有适当条件变化的重复提问不仅让学生能够比较好的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乃至整个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而且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三者变化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适当的变化加工而得到了新的知识,比较好地贯彻了“新课标”中“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的理念。
从小的方面去看,数学课堂中的重复提问可以是教师在某一节数学课上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知识点的有创造性的加工后对学生的变化的提问,从而引出学生新发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一节课上的重复提问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一人多问。针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向一个学生发问,当学生的回答不够理想时,不需急于纠正,可以在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通过提供尽量多的正确信息的方式继续向学生提问,通过这样的办法可以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回答存在失误,进而去自己改正错误的地方,获得正确的答案。在得到满意的回答后给予适当的鼓励既可以让受提问的学生巩固该知识点,又可以让他(她)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例如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通过对多媒体动画的观察后让一位学生归纳椭圆的定义,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的结论,此时就可以旁敲侧击地问:“椭圆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吗?”学生立刻会感觉到椭圆应该是一个平面图形,于是适时地重复提问:“那么椭圆的定义该如何归纳呢?”学生又可以得出“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的答案。这个时候可以再问:“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可以是任意的吗?”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发现,当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或者小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时候动点的轨迹就不是椭圆了,于是再问:“椭圆的定义该如何归纳呢?”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得出非常正确的答案“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大于两个定点距离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在得到这个答案后应该适当地鼓励一下该学生。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应当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中,课堂重复提问也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通过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和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解答方式的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因此巧妙地运用课堂重复提问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一个问题,本文对课堂重复提问的见解还很肤浅,请各位读者加以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浅论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作者:张洪虎
[2]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改理念》,大庆第28中学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作者:安吉外国语学校,雷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