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审计学课程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学课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学课程论文

第1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案例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审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相关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届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为笔者开展基于《审计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保障。鉴于《审计学》教材涵盖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设置,结合《审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笔者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章节的教学实践,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构造特定情境, 向学生提出待研究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讨的问题;(2)设计研究过程,它是研究型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借助目标分析掌握学生对给定研究主题能够做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学生以课堂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冲突等, 并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2、《审计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审计学》课程开篇几章,理论性较强,仅只依靠教师讲授一种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有《审计学》课内容枯燥之感,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审计学》课程第三章审计规范体系这章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主题的设计思路如下:

2.1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2.2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具体安排各环节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包括小组内分工、制定计划、搜集信息、形成结论、撰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研究成果――我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和美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对比;

2.3提供支持服务。介绍本章需要的学习材料, 包括硬软件技术、文字材料、网络资源及其他资源。

2.4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制定评价表。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规范、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

此外,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 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二、《审计学》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的界定

对于实践型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两次大飞跃,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学》课程设置应将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实践性人才。

2、《审计学》课程实践型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课堂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2.1构建课堂实践环境。课堂实践环境应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验室应具备电算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

2.2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在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 可以扫描大量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比较真实地再现审计实务过程,这就既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 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在安排学生观看了演示资料之后,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练。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重视审计程序,重视实践环节。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审计学》课程的案例型教学模式

1、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师准备案例。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使得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2)学生准备案例。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笔记;(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4)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以总结,加深理解。

2、《审计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总之, 发展学生的审计实务技能、增加他们的审计实践经验, 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这是对传统审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校会计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117

第2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作者:朱荣

1当前我国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直接采用其他财会学科的教学方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审计学专业,而仅仅是在会计学或财务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开设审计学课程,相应地,专门讲授审计学课程的老师并不多,而往往是由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老师来承担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来授课。虽然审计学与会计学等相关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审计学与会计学等相关学科在学科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采用通用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理论讲授仍然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然而,由于大多数从事审计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具体的审计流程,很多高校的审计学教学均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使部分高校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辅助,但由于没有审计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

1.3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方面。然而,从现有的审计教学实践来看,关注的重点还是立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有关审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在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不重视。这一点可以从每年CPA考试审计学的通过率得到一定的印证,由于CPA考试更注重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即使在上学期间审计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一次性通过CPA审计学考试的也不多。究其原因,除了考生的自身努力等因素外,高校审计学的教学和考核更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未能充分领会审计学的学科特点

首先,审计学的学科基础更加宽泛,除了需要具备起码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税收以及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其次,审计学的思维方式与会计学等学科存在明显的差异。会计学等学科更多是一种顺向思维方式,而审计更多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更加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未能充分领会审计学的学科特点,而采用一般财会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来讲授审计学,势必事倍功半。

2.2未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对审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并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审计学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布道式”的教学方法,这难以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要求。此外,少数人认为,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外乎就是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穿插几个案例分析,但还是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即使教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来准备案例,但由于其教学方法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3.1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审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提升审计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审计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审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结合审计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2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3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经济管理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1) 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2) 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 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2)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 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  我院2009年 就业方向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 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和,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 潘颖. 《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第4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OBE理念;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审计学本科专业最早于1985年开设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会计学、税法、财政、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方法创新性都比较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会计专业相同,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忽视了审计学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支撑,审计理论比较肤浅。很多学生表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以至于学习审计学时,难以发现会计中的错报问题。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透彻,有的高校即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课程和实务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差甚远,引进的审计软件往往只使用一个月的数据,对于错误舞弊的覆盖面较窄,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资队伍缺乏审计实操经验

教师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想要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由于招聘要求以及师资个人发展的局限,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科研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实务操作经验,讲起课来难免空洞,脱离实际,上课难免照本宣科,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实务操作经验,有一些理论知识可能会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之后却发现在实践中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跟不上实践操作的变化。

(三)教材内容晦涩难懂

近年来出版的审计教材,多以审计准则为主,缺少案例,教材对审计方法叙述较多,但对于审计方法和所查问题之间的逻辑性阐述较少。很多同学反映审计教材过于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审计教材是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翻译的,有一些翻译不太符合我国的表述习惯,导致教材晦涩难懂,学习难度大。另外,部分教材章节顺序安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大部分教师讲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导致知识架构混乱。

(四)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能动性

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而审计教学却往往忽略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审计教学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讲课内容侧重基础理论,重理论,轻实践,“教为主,学为辅”,内容难免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没有机会参与到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来。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审计教学课堂比较沉闷,学习兴趣比较弱,学习效率低。

二、改进审计教学的建议

1.树立OBE教学理念。以OBE理念为指导,能够保证审计教学围绕提高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展开。OBE理念要求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实验课时的比重,并增加实践环节。另外,可以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以往的学生对学校课程是否满意,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现有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进行修订。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打好学习审计学的基础。要设置税法、经济法、管理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作为学习审计学的基础,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审计课程要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模仿实际审计工作模式,建立审计项目组,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背景,进行综合实训。鼓励学生利用证监会网站,巨潮资讯网等,下载企业年报,分析数据,整理审计案例。另外,学校要加大投入,建立审计实验室,以辅助进行实验课教学。3.改进审计教材。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学有着导向作用。学校应注重选择有配套案例的教材或组织教研室老师自己编写教材。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所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人员非常重要的能力。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重通过案例锻炼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另外,教材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教材的难度,把审计教材的内容讲透彻,还需要教师融会贯通书本前后知识。比如审计程序的性质分布在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多个章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总结归纳,系统记忆。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要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必须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学校要招聘具有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者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事务所学习经验,提升审计实务水平。鼓励教师考取审计师、内审师、注册会计师证书,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审计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5.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践周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定期聘请事务所的会计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还可以与企业内审部门合作,派送学生到企业内审部门实习。与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实践、论文的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6.改革教学形式。改变以往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地位,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第二,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翻转课堂、慕课等引入课堂,提高课堂知识覆盖面,提升课堂效率。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把教师选题、学生准备、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审计学课程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搜集比较经典和近些年新发生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考核方式上,要以考核方式引领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课本条文的死记硬背。成绩比例中可加入实验课、实践课程成绩。另外,也可以通过“教考分离”加强考试效果。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审计教学应以OBE理念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修订教材内容,培养和招聘双师型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东.审计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8,(3).

[2]唐菊.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财会学习,2018,(8)

第5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课程改革 课程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50

"Government Budget" Curriculum Reform

――Tak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ZENG Xianying

(Financial Department,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combined with my experience in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urse teaching of "government budget" to explore in terms of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mode.

Key words government budget; curriculum reform;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ode

随着我国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政府预算”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财政专业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授课经验对政府预算课程的改革进行如下探讨。

1 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南京审计学院财政专业“政府预算”课程的内容框架基本上是围绕政府预算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政府预算的编制―政府预算的执行―政府决算―政府预算的绩效评价与监督展开的。而在现行政府预算制度体系下,其核心内容是围绕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展开的。因此,要想掌握“政府预算”课程的核心内容,必须熟练掌握政府预算收支的类别。我国从2007年至今不断进行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和调整,目前,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收入是国际通用的税收与非税收入的分类方法,政府支出运用了“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两种方法,而且结合我国国情和财政制度,收支分类均采用统计学上的类、款、项、目等的层级分类方法,其中,政府收入分类设计了类、款、项、目4个层级,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计了类、款、项3个层级,政府支出经济分类设计了类、款2个层级。如果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不能熟练掌握,将影响后续课程预算会计课程的学习。预算会计一直是南审财政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针对大三学生开设,54课时,其先修课程是政府预算。通过多次的对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放在一门课程中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并能很好地进行会计核算。

因为,预算会计是对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核算,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部分分开开设,在预算会计制度没作改革前是适应的,但随着预算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的大变革,其不适应性逐步突显。尤其是近几年,由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大调整,使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设置相对应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让“政府预算”和“预算会计”两部分课程内容愈发难以分离。目前南审财政专业将政府预算放在前一个学期学习,而将预算会计放在后一个学期学习,中间隔2 个月的暑假,待学生学习预算会计核算时,由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忘掉不少,再利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作预算会计总账下的明细科目账务处理,就明显感觉吃力。

例如,某公办高校如果按照预算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发放职工基本工资,其会计核算应计入的科目为:

“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教育―普通教育―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教育―普通教育―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

从上例可以看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中,事业支出总账科目下,除了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外,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并且,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还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类、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上例中运用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教育―普通教育”;“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是“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如果政府预算课程学习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内容,那么到预算会计课程学习时,就无法做出上例中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

如果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适当扩大课时,这样,学生学习时,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不仅能牢固掌握,预算会计的帐务处理、会计分录的编制、预算会计报表的填列都将轻松得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熟练掌握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及其会计核算应用之后,会进一步运用所学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联系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现状,发现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和预算会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因此,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分设,对学生学习而言,其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被打折扣,学生在学习预算会计课程时,对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和以后改革发展的方向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效果往往被打折扣,合并为“政府预算与会计”一门课程后,政府预算的宏观性与预算会计的微观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的思路一下给打开了,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确认背景及其适用性、合理性等都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为此,南审财政专业在课程建设中,整合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门课程的内容,并决定从2013级起修定人才培养计划,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合在一起为“政府预算与会计”课程,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4学分,72课时。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目前南审“政府预算”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不断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部门预算的编审流程等,使学生对政府预算管理的流程有了仿真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虽然南审财政专业“政府预算”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应用能力;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重视实习、实践课程的创新等。

2.1 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现代教学方式已不满足于老师的满堂灌,而是要求师生互动,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要不断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香港,很多人文、社科、财经类大学课程老师采用“老师直接讲授与学生做报告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是研究生授课,学生做报告的比例会更高、师生探讨问题的深度更深。这种授课方式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必须熟知课程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学生课下做报告所可能阅读的书籍、论文及其它材料,老师必须基本清楚,老师对本学科所涉及的前沿必须有敏感性和认知。当然,要做到这些,老师必须有浓厚的专业背景或一定阶段的经验积累;老师还必须在报告选题方面、学生阅读材料范围确定方面在课前投入一定的精力。关于报告的选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指定,也可由老师划定一个大范围,由学生自己确定,再由老师修定;在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等途径选择列出,再交于老师把关,如果老师觉得学生所选阅读材料不合理,老师会进行相应的删减或增列。这样,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师生互动,探讨的时候,老师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如果巧遇比较激辩的问题和学生,老师可以运用课下时间,将课堂内容继续完成。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青年学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理念,教育不仅是“教”,而且是“育”的。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教书育人永远是连为一体的。笔者经过多次的思考和准备,在对南审2011级和2012级财政专业共165人学生讲授“政府预算”课程时,就尝试了“老师直接讲授与学生做报告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针对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让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课下收集资料、整理制作课堂演讲报告,在课堂上,由一名学生担任主讲,老师引导,由老师、报告人、听众同学共同辩论探讨报告内容。一学期下来,课堂上共作了29个专题报告。基本上政府预算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当前政府改革中的热点问题都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的宣讲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还很好地启发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逻辑表达、理论运用能力,以及查阅和整理文献的能力。经过2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从学生反馈的意见看,这应当是一种成功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2.2 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

现代大学应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务求能将教育理念融合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群体活动和社会经验的培养。大学阶段是人生难得的群居阶段,加强青年学生的群体活动其理念之一就是既可锻炼学生的群居、协作能力,又能为日后存贮人脉资源。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除了不断加强我们的学习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寝室活动、学术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导师等各项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阳光、户外等群体活动外,还应注意在展开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理论联系实际、协作、创新等理念。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团结协作的学习研究氛围;也可避免部分同学沉迷于游戏和网络,避免或缓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形成亲密、和谐、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储备难得的人脉资源。

财政专业在“政府预算”课程建设中,可以结合学术导师、学生助理、社团活动等,将政府预算编审的流程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群聚生活中,在宿舍、操场或草地进行适当的小组趣味游戏学习,按预算编审的环节分配学生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在预算编审中,如果上一个环节完不成任务,下个环节就无法进行,这样,为了完成小组任务,组内成员就要对某个卡壳的环节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争论。在这种方式方法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本论文为 “南京审计学院:网络化考试项目-财政学”和“南京审计学院教学建设和改革项目:财政管理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余红艳.《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J].北方经贸,2011(12).

第6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造假案,导致了美国会计模式的转变,原来以规则为导向(rule-based)的会计模式和审计程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暗示着一场会计、审计领域的变革即将到来,以原则为导向(principle-based)的会计模式悄然而生。会计模式的变革必然导致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改变,具体的操作规则将为笼统的原则所取代,审计人员评判的基础将由具体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变为一般原则。这些给审计实务操作带来了困难,原有的审计知识似乎不够用了,针对“原则”的知识又来自何方呢?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不是风平浪静,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的造假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至今未见具体会计准则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有美国和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会计模式的变革是早晚的事,我们不能等会计模式变革以后再来讨论审计的应对之策,应该有未雨绸缪之略。加之,我国的审计建设、诚信建设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问题都是困绕我国审计界的难题,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仍是提高职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可以预测,日益增加的详细审查、会计准则可能向以原则为导向的制订程序偏移及我国会计、审计的国际化,使得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和职业素质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超越规则的思维技术――批判思维将有利于审计人员应付日益复杂的问题。

未来的审计人员是今天的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提高审计职业人员的判断水平和职业素质必须从基础抓起。现代的审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我国加入WTO以后对会计、审计的要求更高。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的发展要求会计、审计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各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必然服从于通用的原则。虽然我国会计、审计学的基础教育根基牢固,但将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却很弱,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审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因此,将批判思维引入到会计、审计专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批判思维的涵义和构成要素

批判思维有着广泛的含义,逻辑学是研究批判思维最有力的工具。尽管逻辑学被称为是“审计学科之母”(莫茨和夏拉夫,1961),但是会计、审计课程中非常缺乏逻辑训练。在我国的会计教育和审计判断文献中有关逻辑方面和批判思维的研究很少。

(一)批判思维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批判”一词的解释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国外学者关于批判思维和逻辑学在审计学科应用的研究也仅是十几年前的事。美国会计学会(AAA)的Bedford委员会(1986)和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AECC,1990)建议会计教育工作者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格拉泽(1941)认为批判思维是“根据支持信念的证据和进一步趋向的结论所做的持续的努力,以检查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Kurfiss(1988)批判思维的定义是:“一种调查,它的目的是探求一种情形、现象、疑虑或问题,以得到有关调查的假设或结论,它(调查)综合了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因此是很有说服力的。”

斯塔克和Lowther(1988)认为批判思维包括对问题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和一致的检查;能够取得、评价甚至可以产生信息和知识;同时能够在相似或不相似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保罗(1990)对批判思维的定义是:“受过训练的、自我直接思考,对特殊的模式或思维领域演示了适当的思维完美性。”同时保罗增加了两个维度:(1)批判思维包括人们自我思考过程;(2)特殊训练中的批判思维使用逻辑学。

AICPA(1999)在其框架中对批判思维的解释是这样的:“批判思维包括从各种各样的原则中联结数据、知识和洞察力的能力,以为决策制订提供信息。……进入会计职业界的个体应该能够与组织的其他人交流组织的想象力、策略、目标和文化。”

上述批判思维的涵义中,格拉泽和Kurfiss的定义认为批判思维是一个过程;斯塔克、Lowther和保罗将逻辑引入批判思维的定义,前者认为批判思维是为了信息和决策而进行的检查工作,后者强调主体掌握批判思维应具备的条件;AICPA对批判思维的解释认为批判思维是一种能力。

(二)批判思维的构成要素

关于批判思维的构成要素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恩尼斯(1987)认为批判思维包括三个部分的发展:1.批判思维倾向;2.使用Bloom的高要求思维技术;3.对策略问题的解决能力。Huffman、Vernoy、Williams和Vernoy(1991)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批判思维的框架,对恩尼斯提出的三个部分加以分类,具体归类为情感要素(Affective Components)、认知要素(Cognitive Components)和行为要素(Behavioral Components)。情感要素是会计人员以开阔的心情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寻找支持预期信念的证据;认知要素是会计人员提出问题的精神方法;行为要素则是批判思维中使用的行动或策略以解决问题。Beyer(1988)、Ennis(1989)、格拉泽(1941)、保罗(1990)和Presseisen(1986) 认为批判思维包括以下认知过程:

1. 寻找证据和理由;

2. 选择有关信息;

3. 从不相关事实中识别相关事实;

4. 分析信息资源的可信性

5. 决定论据的说服力;

6. 识别关系并取舍;

7. 辨别实例和反例;

8. 确认假设、偏误和逻辑谬误;

9. 对意见和假设进行辩护;

10. 得出合适的结论和推论。

综上所述,笔者将批判思维定义为“运用逻辑学知识,系统、批判地分析无组织环境中的问题,并从分析中提取信息以合成整体用于未来决策的一种能力,包括认知和非认知的属性、态度和行为。”这个定义体现了逻辑学在批判思维中的重要性,认为批判思维的本质是一种能力,目标是为未来决策服务,构成要素包括认知和非认知领域两个部分。

三、审计中的思维误区

批判思维是一种能力,是会计或审计人员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逻辑又是其最有力的工具,谈批判思维不能不涉及逻辑学的内容。众所周知,逻辑学是非常深奥的,而审计环境又是复杂多变的,若想掌握批判思维能力,必须克服逻辑错误。审计中常见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位审计人员被指派去检查某公司的现金支付情况。他知道如果在现金支付流程中存在职责分离,雇员很难进行欺诈。他发现流程中没有实施职责分离。

审计人员的结论是雇员不难进行欺诈。

这个例子很简单,笔者要做的是判断一下审计人员的结论是否正确。实际工作中,客户内部控制系统没有进行职责分离会很容易产生欺诈行为,所以,审计人员的结论是正确的。但逻辑学认为这是否认前提的无效命题,简化一下这个命题,变成下面的形式:

如果p那么q

不是p

因此不是q

所以,审计人员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一位审计人员正在检查某企业采购流程方面的控制。他知道如果控制很好,在控制测试中将发现很少的例外(如果有的话)。结果,测试揭示了较少的不重要的例外情况。

审计人员的结论:采购的控制很好。

审计人员的结论合理吗?如果控制是好的,那么在控制测试时就有较少的例外情况。因此,控制是好的。

但是控制并不一定是好的,即使测试中发现了较少的例外情况,也许测试进行得不正确或者不仔细或客户制造虚假的业务流程骗取审计人员信任。这个命题属于肯定结果的谬误形式:

如果p那么q

q成立

因此p成立

第三种情况:某事务所一位审计人员在1998年实施了对某公司应收账款系统的审计业务。他认为发出信函的流程需要修正以避免出现给公司的某些顾客重复发函的问题。该审计人员1999年又对相同的系统实施审计。审计的结果没有发现重复发函问题。主管审计师正在复核审计人员的工作。

主管审计师的结论:重复发函的问题已经不存在。

主管审计师的结论是不合理的。我们只是知道1999年的审计没有发现重复发函的问题。一年的证据不能说明“重复发函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也不能为修正发函流程的结论提供支持。出现1999年的结论有很多原因,一是主管审计师的结论正确;二是1999年的审计没有正确实施;三是1999年的审计没有考虑重复发函的问题!

这是由于考虑不全面而产生谬误形式的一个例子。

常见的逻辑谬误还有从个人偏好出发、草率归纳、问题复杂化、主观主义、、否定结果和偷换概念等等。

四、批判思维与审计教育的关系

批判思维包括情感要素、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传统的审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往往忽略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可以将学生或职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学习阶段定义为第一阶段,审计课程应该位于学习的第二阶段,论文设计则是第三阶段,这种划分虽不严格,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审计课程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思考问题,愿意考虑有分歧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一些会计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虽然学生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但理解程度不深,对问题的认识肤浅,他们对不确定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忍受能力,仅能用缺乏支持的观点解决不确定问题。因此,在审计基础课程中以情感教育为主,鼓励学生有不同观点(情感要素),并强调使用精确的术语(行为要素);在中级审计案例分析中以情感要素为主,培养学生对不确定问题的忍耐力并承认其偏误(情感要素),同时培养学生在新环境运用知识的能力(行为要素);在复杂一点的审计案例或高级审计实务中主要涉及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前者涉及分析数据、综合能力、对问题进行精确的定义和变化思维方法,后者涉及修改判断、收集事实、在新环境中运用知识和从意见中区分事实;建立审计模型的训练也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并有转变思维的能力,但主要还是行为要素发挥作用,比如修改审计判断、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并批判地与各方交换意见;写作训练主要指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涉及认知要素的独立思考和分析数据,但以行为要素为主,如修改判断、收集和区分事实。

五、总结和建议

第7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65―02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定位

1.会计实务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审计执业能力,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能力包括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汇总明细账和总账、编制财务报表、手工做账和电算化相结合等方面,财务决策能力包括报表分析与诊断、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决策等方面,审计执业能力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识别问题能力、运用适当技术调查能力、评估证据能力和鉴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科学的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

3.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的是经济管理工作,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个体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应侧重于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风的培养。

下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介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2006年1月被江苏省授予省级“品牌专业”称号,2010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会计实务能力的实践课程

1.会计核算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是学生在完整学完《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之后,对其会计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属于专业必修课,包括为期四周的手工做账和两周的电算化。手工做账通过设计高度仿真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连续的典型业务,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让学生从填写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出财务报表为止进行全方位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通过手工做账形成的劳动成果包括三本记账凭证、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和明细账各一本,以及全套财务报表;电算化是借助专业化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将自己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软件系统,自动进行登账、记账、算账和结账,最终自动生成财务报表。

2.财务决策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暑期开设,是学生在学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两周。通过设置企业财务决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及生产经营决策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计执业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审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以用友“审易通”软件为载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所给企业的背景资料,通过审计实务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使学生“体验式”地掌握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运用电算化手段从事审计实务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

1.经济论文写作。该课程于大三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共32课时。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经济论文写作的特点、要求和过程,掌握经济论文写作的文体、格式、语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经济类数据库使用、经济论文范文选读与论文撰写方法等。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撰写学术论文,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修改,积极投稿以求能够公开发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开题奠定基础。

2.会计专业案例分析。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48课时。采用研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会计、财务、审计等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情景模拟、身份代入、角色互换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在训练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财经法规制度解读能力、会计职业道德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3.会计热点问题研究。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①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税务法规等变革的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国外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动向;②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产权会计等,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动向;③会计实务的热点问题,了解会计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6~7名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并组织答辩,聘请专家教授对研究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创新实验区项目设计与创业实践。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时间为两周。主要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2007年12月获批的教育部、财政部“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平台,围绕会计学专业教师近几年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针对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煤炭资源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衰老矿区可持续发展成本补偿模式设计、税收筹划专题设计、创业板上市公司典型发展模式等专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养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

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于大二暑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该课程强化对学生“两大素质”的培养:一是会计人员作为“把关者”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会计人员作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质。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学生模拟现场填制原始凭证进行报销审核签字时,模拟签字的学生不仅要讲出所依据的法规条文,还要对报销者讲出国家的有关规定,说明其道理;②学生模拟现场会计人员完成有关手续时,模拟的学生要讲出会计手续流程步骤、必要性及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观看已购置好的会计造假、反贪污、反腐败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并举行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虽与钱打交道,一辈子两袖清风”的意识;④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参与喊唱、搭桥过河、穿越电网、风火轮等素质拓展游戏,每10人为一个小组,以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互助中启发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突破了传统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业务技能素质培养并重,服务能力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是会计学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该课程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将培养场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空间更加开放,让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等多种环境的接触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06).

[2]裘腰军.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析[J].会计之友,2011(12).

[3]王菲.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第8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系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的课程建设为例,在阐述该课程的开设概况、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工具、考核方式、师资培育以及教研与科研建设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审计模拟实验作为一类课程的建设心得。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一类课程 课程建设 心得

计模拟实验课程是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属于集中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授课对象为会计学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学生。该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学院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学院先后在新疆本地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了审计实践教学基地,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通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外勤审计的历练,审计基本业务流程操作能力与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从事审计岗位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开设概况

(一)本课程在经管学院的开设情况

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自2009年首次授课至今累计已开课7年。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我校经管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有开设。2006年版的石河子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次将审计模拟实习列入经管学院(原称经贸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进程表”中,设定在第7个学期开设此门课程,为期2周,2个学分。2009年秋季学期,经管学院首次开始讲授本课程,至2015年12月已开设了8个轮次,讲授本课程教师的职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

(二)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吸收审计学前沿知识,萃取同行开展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精华,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解决审计实务操作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争取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把本课程建设成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先进、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的优质课程。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生评价

学生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下文简称课程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良好。本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计划安排合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重点难点突出;授课方法得当,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授课信息量大,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注重同学的参与性,教学效果优秀。

(二)同行评价

同行对课程组教师的业务水平评价效果良好。系领导及同行到课堂听课,总体反应良好。通过课程组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教学质量,且已形成了一种制度。课程组教师们在相互听课中,认为课程组全体教师都认真备课,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三)专家评价

专家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综合评价效果良好。专家评估意见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定位、教学管理、教学水平及教学手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有关资料比较齐全、规范。课程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开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心得

(一)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非常重视,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努力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使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日趋优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本课程内容见表1。

上述课程体系是课程组教师经过7个年份累积8轮的讲授经验总结而来的授课内容。每一轮授课时,课程组教师都会将前几轮本课程教师的授课经验吸收至本轮授课过程中,并选用版本更新、内容更适合的最新实验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优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组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届授课对象的具体接受情况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问答教学法、案例分析训练法、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能运用恰当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计计划工作、风险评估与应对、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等实验模块中效果显著。课程组教师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使用上述4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呈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与学互动良好,教学任务能很好地完成。

(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

课程组成员能灵活运用各类教具,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并且课件制作精细,更新及时,课程组成员具有独立制作完成会计学基础网络课件、审计学原理网络课件、财务会计网络课件、税法网络课件等网络课件的经验和能力。本课程教学在授课部分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完成实验任务部分目前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模拟操作方式。课程组在2009―2011年使用“用友”审计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审计模拟操作,自2012年至今课程组改为采用手工模拟实验方式组织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组尽可能选用优秀的手工模拟实验教材组织本课程的教与学。2012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操作教程,2013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实训教程,2014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2015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几年来使用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选择内容充实、贴近实务的优秀教材,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拥有一个有力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使教学效果得到稳步提升。

(四)持续优化考核方式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积极进行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取得一定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持续进行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审计模拟实验目前的考核是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并结合学生平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阶段性任务作业提交的及时性),对每一位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综合评定成绩。实施考核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分组提交作业,即3―5人一组,按组完成并提交作业,因此,在评定总评成绩时需要记录好平时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情况(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平时的学习主动性和态度等)以给出个人平时成绩,再评定按组提交的课程任务作业,将二者按3U7或者4U6的比例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总评成绩。

第二,实施效果良好。上述考核方式总的来说实施效果良好,但仍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按小组考核占总评成绩60%―70%的小组作业成绩难以细致区分每位参与实验成员的贡献大小和表现情况。这是因为,由于实验内容较多的缘故将每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划分为9―12组左右,每组3―5名学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由小组组长与组员商量后把每个阶段受领的实验任务分配给组员,共同协作完成每一期实验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有两种:一是撤销分组即由每一位同学单独完成全部的实验内容以便对个人的实验成绩做出更加准确的评定,缺点是适当减少总体的实验任务量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配合完成既定任务的能力;二是可以考虑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实验任务分为小组部分和个人部分两种:小组部分可以是需要相互协作配合完成的综合实训任务;个人部分可以是审计案例分析或者其他相对独立的实验任务。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出小组综合成绩和个人实验任务成绩。这两种方案可以考虑在今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

(五)重视师资基础,培育青年教师

课程组成员包括7名教师,组内全部教师均讲授2门以上课程,课程组成员主要承担除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参见表2。

此外,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组半数以上教师均指导SRP项目(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学生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研究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课程组成员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规范、掌握教学规律,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

(六)积极推进教研与科研建设――以研促教,以教带研

本课程组在注重授课质量的同时,也重视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一方面,教师仅仅从事教学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发挥自身的知识、思维优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如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厘清思路、开阔视野、充实内容、活跃思维,对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必是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离不开教学活动,反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面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积极展开思考,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才有可能形成教学研究和学术成果。因此,教学是孕育滋养教研、科研的“土壤”,丰硕的研究成果需要教学这方“土地”。

课程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推进教师教研与科研的建设:一是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择机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组的教学经验交流。二是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本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教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第9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优化; 能力; 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会计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会计本科高级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大量的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会计人才,同时会计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和市场需求已经严重脱节。众多事实表明,会计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要么设计老套,几十年不变;要么课程太多、太杂、太乱,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许多学校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仅仅是盲目地增加了课程的门数或课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没有重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反而使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多,学生厌烦,失去了对专业的兴趣。笔者认为,会计本科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从课程教学的源头上进行考虑和探索,进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改革。而检验是否优化的唯一标准就是市场满意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及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许萍和曲晓辉(2005)对我国市场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进行了调查研究,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外语、价值管理、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第二部分为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身学习能力、政策水平等。

阎达五(1998年)指出:21世纪的会计本科人才应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具有宽广的经济、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

孟焰,李玲(2007)通过业内人士调查指出,能适应新市场环境的会计人员应当是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会计人员应重视自学进取的能力。只有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

邵瑞庆,刘睿洁等(2008)从探讨会计人才素质的角度也提出了会计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知识素质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

综上所述,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目前适应社会环境的会计本科人才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高尚的品德、宽厚的基础、较强的能力。其中,品德包括正直、诚实、仔细、严谨、勤奋、敬业几个方面,良好的品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宽厚的基础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相关学科等知识;强能力是指建立在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系统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基础之上自然形成的运用、发挥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

三、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一)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创新性

科学性是指会计本科课程设计是经过市场调查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与社会发展和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要求一致,是经过论证和考察过的,不是盲目随意设计的。

合理性是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具体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合理;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挑选合理;课时分配合理。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或政治理论的学习,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

层次性不仅是指专业课程,也指其他经济管理类及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计要有梯度、在安排上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各门学科各自为政。即使都是公共课程,也应选择对以后专业学习和思维判断、开阔视野有所帮助的;如果都是专业课程,也应该考虑先学习哪些课程、达到什么目的,后学哪些课程、达到什么效果,哪些课程是为哪些课程作铺垫的,在课程设计时这些都要有所考虑和安排。

创新性是指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

(二)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第一,重视思想品德,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在课程设计比例上,增加非专业课程的比例,减少专业课的比例。许多学者提出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其他课程设置过少:过窄的专业教育会导致基础知识不宽,在处理各种现实复杂问题时经常被相关学科知识所困扰,形成片面的思维定势,导致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的片面发展。可见,奠定牢固而宽泛的理论基础,可以使学生从专业课的情景中走出来,从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的角度,更深更广地理解并运用本学科,改变其狭隘的思维定势,夯实全面基础。

第二,减少会计专业的划分。实现学生就业的多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元化需要。目前很多学校将会计专业设置了不同的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企业管理方向、涉外会计方向、电算化方向等,学生一进校门就归到不同方向组成的班级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的专业方向划分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划分专业方向过细、课程设置过窄,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就越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层次高能力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和现代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议专业方向不必太多,最多可划分为会计方向、审计方向和公司理财三个方向即可,并且在大三上或下期时开始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长进行选择。

第三,体现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将会计课程设置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建立基本知识体系阶段和拓展知识体系阶段。逐步由低到高达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为大学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上的会计本科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即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通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洞察力、基本操作能力。这一阶段课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配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和非专业方向选修)。基本素质课程设置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技术,职业道德与责任,行为科学、人文社科等学科教育;会计专业基本理论课程为会计史、会计原理;专业主干课程为审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其中基本素质课程占35%-40%,专业课程占35%-40%,方向选修课占5%左右,非方向选修课占5%左右,配套实践课程占20%左右。目的在于构建较为宽泛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专业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狭隘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阶段为会计专业拓展知识体系阶段。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讨,也可划分专业方向,根据个人发展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注重学生应用、分析、判断、应变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主要是针对大三下、大四学生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课程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学生除学习必修的专业课程外,还可更多地选择非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如会计方向可设置高级会计、国际会计准则、财税法规专题、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方向可设置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案例研究;公司理财方向课设置国际财务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税收筹划等课程。课程比例为基本素质课程占25%-30%,专业课程占25%-30%,方向选修课占10%左右,非方向选修课占10%左右,配套实践、实践课程占30%。这一阶段明显增加了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其中必修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课程难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密切联系性,门数不会像第一阶段的课程那么多,因而可适当减少所占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以选修课的选择来补充知识结构的不足,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来提升、拓展能力,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训。第一阶段能力测试可主要通过试卷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二阶段能力测试可以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命题论文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提升进行检验。

第四,在实践课的设计上,可安排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分别与两个阶段的学习配套,单项实践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1至2周的实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包括审计)中对做账、记账、登账、成本核算基本处理程序、审计实施程序和方法的要求,熟悉各种凭证,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操作流程,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要求。综合实践是在基本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的大约2-4周的集中实践,安排在大三下、大四完成,实践内容可以整个企业完整的经营周期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如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的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审计案例分析等,也可进行专题讨论。综合实践所运用的知识面较宽,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可以起到提升能力、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扎实的作用。实践课程的这两种实践与会计理论课程的两个培养层次相匹配,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反过来又会促进理论课程的自主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每门实践课的内容,要求,主要训练、提高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什么目的一定要明确下来,统一要求,对实践课的内容资料要由专业课教师集体筛选,教研室主任严格审查,把关,年级越高,实践课的要求就应越高。

第五,注意对课程进行整合、精简。如基础会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较多重复的内容,可以整合为会计学。基础审计、审计学、独立审计可以整合为审计学等,对内容少、重点不突出的或内容重复的可以精简,如行业会计,不必作为必修课开设。相信学生在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学这些课程,又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或看参考书,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深入地学习。

通过以上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措施,既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有自我发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使教和学有机结合,产生互动,培养出具有高品德、厚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数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9).

[2] 邵瑞庆,刘睿洁,等.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8,(10).

[3] 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数据[J].会计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