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

第1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 学考 复习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学考已经进行了几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模式日渐成熟和完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按照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对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全面考核,是检验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是否达标及综合评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学考试题采用无纸化形式,使用专门考试系统,将理论选择题与实际操作题融合,综合考核、确定了学生是否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操作技能,而且对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学考对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起到指导和推动的重要作用。在几年的信息技术学考中发现“无纸化”这一特性并没有改变,试题与题型日臻完善、成熟,更趋于合理,但在学考中发现,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我校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不理想,学生的优秀率很低。怎样才能提高课堂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考中顺利通过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并在学考取得满意的结果?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学考复习中的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思想,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推行了多年,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教学还是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不属于高考的科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认识上的偏差,总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过不过关都不影响参加高考,在信息技术课上不能端正学习态度,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考成绩不理想。我们应对学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学考是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达标与综合评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以便很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学生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和意义,为信息技术学考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练习,相互协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课程,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使用无纸化考试,使用专门的考试系统,学生上机操作考试,评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很熟练,而基本技能不熟练,考试不会取得理想成绩。有些学校学时数不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使用太多时间,模拟学考,因此根据基础知识内容科学地设置一些具体任务,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协作,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仅解决了学生有限的练习时间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将学考内容融入到了平时教学中,改善了学习成果。

三、引导学生整合知识网络

我们在复习时,喜欢按照课本的顺序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梳理复习,看起来是系统复习,本质上是把复习课演变成了“堆积式”的新授课,教师泛泛地梳理复习,学生却感觉无聊无趣,精神不容易集中,且时间长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减少了,降低了复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复习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在单元复习中有什么收获与心得,把复习的知识内容化零为整,对复习中前后知识的联系、重点、难点进行网络化、系统化的整合。

信息技术学考是复习一学年所学的知识内容。因此,复习时,我们要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得有条理,化零为整。我们要认真研究《技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充分了解学考要求与范围,复习时可参考历年考试题型,并让学生在完成试题的同时归纳有联系的知识要点,形成一个知识要点网络,对大部分学生容易错的试题进行指导和纠正,使得知识脉络更加完整,知识链条更加连贯,知识网络更加明晰。

四、注重细节,明确定位

学业水平考试其实考的都是基础知识,题目并不难,但成绩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首先是学生练习不够,其次是细节上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在考试中,学生对于选择性的试题只要用鼠标点击相应的标签完成即可,而对于Word,Excel,Flash,Photoshop等操作需要学生操作完成后保存。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考试时有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种:学生自以为选择试题做得正确能够及格而放弃操作试题;第二种:忘记了操作试题是需要保存的;第三种:学生没有搞清楚操作对象及位置,往往选错了目标操作,造成试题得零分的现象;第四种:在一个问题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解决,导致后面的试题来不及做完。因此,平日教学与强化训练,应该让学生注意细节,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标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要使学生在学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就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操作的规范,及时的纠错,经常总结巩固复习概念,等等。在复习时,学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明确弱点,并充分注意细节,才做到事半功倍,复习才会有实效。

五、心理辅导,积极检查

每年学考都在炎热的夏季,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学考时气候的炎热,使得一些学生过于烦躁郁闷。因此,在学考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调节考试情绪很有必要,让学生冷静平和地对待60分钟的学考,考试时认真检查每一道题,使其发挥正常水平;更要教导学生,发生断电、死机等意外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及时主动向老师报告,及时处理,确保考试能顺利完成。

第2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的课程管理体系(CMS)、学习管理系统(LMS),以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并以其强大的资源开发、学习活动创设、多重互动评价和完善的控制体系等功能,受到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的欢迎。本人在利用Moodle系统功能,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 利用Moodle营造问题情境,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前提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一是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置于这种情境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Moodle平台提供了对文本、网页、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强大的兼容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Moodle平台“资源”版块中恰当地利用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课中,我用Moodle平台中资源版块中的“链接到一个文件或站点”“编写网页”“灯箱画廊”等功能添加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宣传内容的文件。这些内容分别以多媒体PPT、音频、图片滚动、静态网页文字的方式呈现。然后提出问题:(1)作为旅行者,你更愿意接受哪种形式的宣传?并利用Moodle中的“投票”功能进行投票分析。(2)作为重庆的主人,你采用何种方式宣传重庆,让其他游客真正体会到“重庆非去不可”?这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具有探究性、挑战性,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激活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 利用Moodle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途径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二是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性。建构性教学特别强调以教学活动承载学习内容,以教学活动推进学习进程。教学活动设计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学生主体需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或项目,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建构能力。在Moodle平台上,可创建的“活动”项目有讨论区、测验、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和Wiki、思维导图、程序、数据库等几十种,但我们不能全部“拿来”,而应有所选择。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教学中,教师首先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分组,设计一个“讨论区”和“测验”,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内涵及其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形式,并通过“测验”数据统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然后添加一个集体协作的平台“Wiki”模块,让学生结合作品及自己的生活总结归纳制作多媒体作品基本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同伴互助的思想。然后利用Moodle中“资源”和“Webquest、讨论、Blog、作业、测验”等板块,从图片、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加工方面设置分层目标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用“Mindmap”形式规划和设计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思维导图,完成作品,利用Moodle中的“作业”形式和“互动评价”方式评价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或学生彼此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有效促进课堂互动,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三 利用Moodle学习活动报告实施监控,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保障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三是学生自主参与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是主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学生要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Moodle具有完善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控制体系。利用Moodle学习平台的学习活动报告功能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参与度的有效监控。在《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课程的活动报表记录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的情况,包括登录情况、探究体会、参与评价、作业提交等,一个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如登录了多少次、浏览了什么资源、参与哪些活动、有哪些评价意见等,为学生修正学习行为提供参考;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情况。评判信息技术课堂是否被激活,并为学习评价和后期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 利用Moodle实施多元评价,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基石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四是三维目标建构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建构程度。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学,保证目标有效建构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制约“活”的课堂。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完成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及主动探索的积极性。Moodle平台提供了“互动评价”功能模块。利用它可以对三维目标进行多元评价。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课程中利用Moodle平台添加“互动评价”模块,并设置相关参数。如对评价评分、为提交评分、评分策略、允许重交、自我评价、编辑评价要素数目等。然后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角度编辑多元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将要完成和评价的任务目标的重要构成要素,每一个指标分为不同的完成等级或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说明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要达到的要求。运用这些指标实现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评价结束后,可以利用Moodle系统统计出具体分值,并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

第3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物理教学 整合

物理高效课堂明确提出:要彻底改变以往的物理课堂结构,以学生的展示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先学定教,以学定教。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使得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物理学科如虎添翼,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笔者关于如何有效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的几点体会。

一、计算机模拟,创设课堂上难于直接观察的物理情境,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揭示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室的现有器材不能完全满足物理情境的再现。例如:光的衍射实验、光电效应等实验,要获得更精确的实验效果可以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辅助课件。又如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复杂,如研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利用实验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图像处理,从而迅速得到实验结果。

再如,一些物理学家在发现研究物理规律时所做实验的再现,如“自由落体运动”、“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等,用动画模拟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变成生动的、易接受的、印象深刻的知识体系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物理高效课堂强调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先自己学习,查找资料,整理出学习报告,再在展示课上展示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学习组之间相互交流、质疑、补充、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引导、点拨、评价、提升。

现代信息技术能辅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使教学取得很好的成效。例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自感现象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电磁感应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搜集所需信息,分析信息,写成报告,再展示交流意见。这样就轻易攻破了知识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改变了教师满堂讲、学生坐着听的教学模式,起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在展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能够对知识进行形象化、主体化的展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静电场时,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则可用多媒体模拟几种典型电场线,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学生可以在准确形象的图像中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分布,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总结出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形成清晰准确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可在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欲望,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科学利用DIS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第4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下面是我实施“五学”课堂模式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体会和经验。

一、信息技术在“情境导学”中的应用

在情境导学中,我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导学的几种方法:(1)动画导学法;(2)图片导学法;(3)音乐导学法;(4)视频导入法;(5)文字导入法。

二、信息技术在“独立自学”中的应用

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下,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释义思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结构,构思解题思路,比较、借鉴解题方法,汇报学习成果,共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在“小组合学”中的应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要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史、解题思路和方法,还可以网上答题,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

四、信息技术在“质疑探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综合性学习”中,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综合各种资料、整合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备问题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根据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因为网络上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正确的,要去伪存真,要进行小组讨论,要辨别归纳出有用的东西,在此过程也就达到了“质疑探学”的目的。

五、信息技术在“以练促学”中的应用

第5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整合 问题 对策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而且这种变化还将继续。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国教育不仅要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然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如“人灌转变成机灌”、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等等。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整合”、“到底怎么整合”的认识不够清楚。因此,只有清晰、深刻地认识现在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实践,才能在此道路上更进一步。

一、案例简介与分析

1. 案例简介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学设备: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音响

课件材料:河塘月色的一段景;作者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课文朗诵的音频(分段);图片以及文章内容分析;

教学流程:

教师播放一段“河塘月色”的视频,之后让学生陈述以此时的心情看美景的感受。

介绍作者的相关内容,并指出作者在写该篇文章时候的时代背景;向学生提出“体会作者在这样的背景、心情下看到景色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子的”。

分别播放各段课文朗诵的音频,教师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体会感情”。

教师对文章每段文字的分析、解读。

学生自己朗读文章,并要求“勾画出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

教师对词语、句子以及语法的分析。

教师总结课文。

课件显示作业内容。

2. 案例分析

尽管这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而且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但这一堂课所体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没有大的突破。

(1) 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在讲,教师并没有真正进行课程整合;教师地位、作用没有改变,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并没有突出自己导学的作用。

(2) 学生的地位、作用没有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 助学课件拿到课堂上仅仅起到了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师跟着课件走。

(4) 所不同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以上,只是通过这一个案例看到的整合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现状存在其它的问题,如:只注重整合的形式而轻视教学的成效;舍学科教学之本而求技术之末;仅仅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学校只重视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而忽略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等等。

二、整合过程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推动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整合”是课改的热点话题,而且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整合热”。但是,在这“热”的整合的背后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对这种“整合热”进行冷静的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深刻认识问题、究其根源,找准立足点,进行正确的整合。

整合的问题:

1. 认为用了PC机、用了多媒体、用了Internet就是完成了整合。

很多教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1) 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2) CAI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CAI的推广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

(3) 何克抗教授曾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概念认识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并不是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就算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只是浅层次上的整合。即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已,并没有实现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当整合改变了当前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合,才是真正的整合。

因此,围绕“整合能否使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能较好地实现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整合。

2. “媒体至上”,滥用整合。

有些教师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的作用,片面追求它的优势而忽略它的缺陷。他们急于基础课程的改革,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必定会给教学带来种种“优势”,持有“高技术含量的教学中‘有’信息技术比‘没有’好”的观点。但是现在的整合还处在最初级的阶段,在学科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凡事都有个度量的限制,因此,把信息技术的作用过分的夸大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3. 某些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教师“指导者”地位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整合过程中,教学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有些教师把握不准这种改变,把整合课变成了“学生绝对主体”的课程。如: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很多的自主学习的情景:任务驱动、讨论交流、上网查询资料、解决问题、汇报结果。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处于“放羊状态”,教师对学生在各个活动指导作用不能发挥,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控制力度不够,导致教和学的效率不高。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大类教学设计各有利弊,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即“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际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必须统一起来。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这种“师生统一”的体现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

整合的每一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两者并不矛盾。

4. 整合的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平衡。

(1) 过于重视外在形式,忽略了整合的内涵发展。

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校校通”,而且备有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宽带网等其它的软、硬件。然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普遍落后,即使是使用信息技术整合与学科课程,也多是出现在教研课、公开课、评优课等上,并没有切实地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上。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也多局限于在网上搜索资料,复制、粘贴制作课件,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高层次的整合,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低认知水平,简单的技术操作”。

(2) 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尽管现在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理论,但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片面的认识,在多年的整合实践中也没有大的突进,仍然停在比较低的层面上。这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脱节造成的。

三、怎样整合

了解和分析了以上的整合存在的问题、误区,下面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到底应该怎样整合”的问题。以下几点是在实践应用中必须注意的:

1. 深刻理解整合的内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李克东教授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及以人为本学习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2. 清楚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

3. 在整合的是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任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4. 整合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双向的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还要把信息技术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学科本身也应该在某些方面来适应信息技术。例如,某些高中数学课程中出现了“算法”的学习,就是双向互动的好的尝试。

5. 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这里的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整合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误区,对这些问题和误区认识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深刻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败。因此,只有及时发现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做进一步的实践,这样,整合才能慢慢前进。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是其中的问题和误区仍是大量存在的。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不足,对整合做进一步的探究,争取达到正确有效的课程整合。正确有效的整合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上的革命性的变化,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会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0):36-37.

[2]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6-69.

[3]刘军,陈宝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9):41-43.

第6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这七年的教学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认为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策略。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者,努力去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获取教学信息,形成教学思想、思路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了解需要,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所在,使其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师的思想资源,教育源泉,做出正确的教学设计;

2、要能够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及时总结,形成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3、操作中的表现:A、能够经常问:怎样操作;B、能够经常说:“为什么这样操作C、问一问:还有其它的方法吗?D、会不会应用操作——>创新。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有序而不乱,严而不沉闷,有的放矢;其次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情景提出相应的任务以后,将实现的过程给学生,相信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由(但不是放松)教师做好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的任务,促进学生能够实现任务,必要时加以强调、总结;强调的是错误的方法、习惯、学生的意识错误;总结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任务的实现方法、思想,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的不是操作技巧、而是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

五、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五年级的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六、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一、评价方式:首先从课堂评价入手,对学生的作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要更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当然不好的学生我们更要从多角度肯定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再者经过阶段的学习,我们要能够对学生、教学情况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找出不足,调整教学,同时注意总结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建立,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学习结束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二、评价内容:首先是知识的评价,要求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再者是能力方面的评价,操作能力是基础,应用是根本,具有学会迁移知识、操作的能力,具有学习思想、作品创作、学习应用的能力。三、评价策略:建立和内容、方式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做出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学生平时表现档案、学习成绩档案、作品的创新。

第7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培训总结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四、教师要重视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第8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一节信息技术课要想上得有效,上得成功,学生的电脑操作熟练是一个必要条件。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借班上课,教学内容是2007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走进PowerPoint》。可在学生自己独立制作标题幻灯片时,多数学生对键盘不够熟悉,打字速度慢,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这样根本无法实现有效课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信息课允许提前进机房,提供学生更多的上机机会

农村小学学生,课后接触到电脑的机会极少,每周40分钟的时间,要想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谈何容易。为此,我允许学生课前休息时间进机房,熟悉键盘,练习打字。从一段时间的实施效果看,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还不错。当然,练习时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防范,防止学生上机只是为了玩,沉迷于游戏,影响练习效果。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的白名单和黑名单,可以解决部分学生不按要求练习的问题。

用游戏调动学习兴趣,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如果每次提前进机房上机都是进行枯燥的键盘练习,估计每个学生都会出现厌烦情绪的。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学生都爱玩游戏,那么就通过玩电脑游戏,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并强化电脑操作的基本技法吧。

第一,在学生练习初期,通过“七巧板”、“扫雷”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初学的学生掌握鼠标的性能,强化左右键的用法,在无形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反应力和观察力。第二,在进行键盘练习时,通过引入《金山打字》软件,使学生摆脱单纯、反复地指法练习,练习时有计划、有目的、有反馈、有记录,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当然,对电脑游戏的推荐应掌握好度,在正确引导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监督,告诫学生不要涉足大型游戏,防止沉迷于虚幻世界中,不能玩网丧志。

注重结合其它学科,保证每节课的练习时间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认识键盘》只有2~3个课时,学生通过这么短的时间要想熟练掌握键盘输入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信息技术课我都保证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键盘指法练习。当然在练习中也要注意选好练习的内容,我将练习内容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配合,如有时让学生把刚学过的生字用拼音打出来,有时让学生把刚学过的英文单词打出来,有时让学生输入刚学过的一首古诗,这样学生练习更有兴趣。

搭建学生比赛平台,对练习效果进行阶段性反馈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我练习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好友进行比试,看谁的打字速度更快。他们反复练习,互有胜负,输了的再练,争取下次取得胜利;胜了的虽然高兴,不过也担心下次输给别人,也要继续练习。通过搭建这种竞争平台,学生自我训练的要求表现强烈,显现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效果很好。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另外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合理,也对有效课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平时表现、课堂练习、阶段作品、学期评价等。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只有有效地关注教学的细节,才能实现有效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我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在不断总结中掌握其精髓,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发展,更好地达成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略/20020327/3023657.shtml,2000-11

第9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生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传统的学科划分,使得整个知识链变得过于细化,显得支离破碎,学生的知识水准难以应付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怎样才能培养一个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根据学科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课程整合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素养与学科素养“互惠双赢”的过程。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热门科学,其学科内容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于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愈见深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传统的生物教学是运用语言的描述、文学的说明和实验的演示来完成的,语言的描述具有不确定性、可信度低、变动性大的特点,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的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微观现象难以描述,特别是一些具有微观动态过程的内容,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体会,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信息技术运用于生物教学将可以克服了这些缺点,将实验的模拟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总结说:“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二是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三是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

2.信息技术运用于生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发现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生物教师在讲光合作用时,如果仅仅依靠实验和讲解,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得出答案,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最后用课件把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就非常深刻的体会到,二氧化碳和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有机物和氧气,不容易遗忘,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这将促进学生自觉的把自己自学时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现在看过课件之后对它的理解进行对比,从而找到自己在自学时存在的不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3.信息技术运用于生物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信息技术将为为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如,教师在讲授《反射》内容时,利用制作的课件,让学生正确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并且把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关系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把学生带入了狗对铃声的无关刺激变成有关刺激这样一个发展的环境.学生会切身体会到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讲述喝酒、吸烟的危害时,用课件生动把酒后驾车出车祸,喝酒误大事,那些烟君子成天吞云吐雾导致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感觉到宣传戒烟、戒酒已刻不容缓。结果发现,课件的这种身临其境作用,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概念,节省了教师讲述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都会因其形成的新颖性而在短期内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不例外,那么,这种效果是否稳定呢?对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来看,应该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