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

第1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作者:陈立钢 李子运 单位:巢湖学院教师 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教育技术专业理论教育技术专业理论如同军事战略思想,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视听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等。从国内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来看,各校均把教育技术专业理论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专业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呈失衡状态,重视西方的、现代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而忽视本国的、传统的教育思想营养的汲取。教育技术人往往对西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了解得比较多,但如果问到中国本土的教育思想有哪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哪些可取之处,教育技术人往往无从谈起。南国农先生曾经谈过一件引发他思考的往事,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日本教育技术学者提到日本的“教育工学”这个名称是因为受中国的《天工开物》这本名著的启发而得来的。南先生说他听后既感自豪,又感惭愧,自豪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惭愧只知道这本书名,并没有研究过。此后,南先生在多个场合均强调在教育技术理论体系重构中,要多一点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研究和使之现代化的探索,多一点关注传承自己祖先的宝贵遗产、精神财富。[8]南国农先生的故事并非个案,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教育变革的研究有一个明显倾向,那就是自觉地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智慧。不少教育技术人士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点,并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何克抗的《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马周周的《<庄子>蕴含的教育技术思想探秘》,沈书生的《陈鹤琴的教育技术思想与实践》。然而,从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仅有这些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应该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中来,因为其中蕴藏着无数先哲留给后人的关于教育的宝贵财富。比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庄子对于技术的看法等等,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重构与实践应用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国实现自我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从军事上的胜利到经济上的强大,从政治制度建设到科技文化繁荣,无一不是如此。教育技术的发展亦遵循这样的轨迹,只有立足本国国情走属于自己的学科发展之路,才能找到清晰的方向和光明的前途。对欧美教育技术理论的全盘吸收、一味依附,带来的是“水土不服”。如何在教育技术专业理论中融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内容,为教育技术人的知识体系补充本土的、民族文化的营养,这一问题值得教育技术人关注和思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类似于战争中的武器装备制造能力。由于教育技术跨越计算机、影视、设计等多个与技术相关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人此类知能具有跨学科、多元化的表现,颇具“通识”型人才的特征。但是,教育技术人才在展现其多元知能的同时,也时常被这样评价:搞教育技术的人懂计算机但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懂网络技术但比不上网络工程专业的人,会影视创作但不如影视编导专业的人,能从事动画设计但又不如动画专业的人。教育技术人在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似乎由来已久。

面对此类现象,部分专业人士提出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各级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师资情况,选择某一个专业方向(如数字媒体方向),加大该方向上的课程比重,以此让教育技术学生在这个方向上学得深、学得精。这似乎是一个可取的办法,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就会发现,教育技术将不再是教育技术,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影视编导、动画技术等等。教育技术人的根究竟该扎在哪里?这里我们不妨回味一下在教育技术领域经常被提到的两句话: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教育技术姓“教”不姓“技”。教育技术人的根就在这个“教”字上,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的学习方面,也应是如此。只要我们能抓住服务教育教学这个根本,就能扎牢专业根基,继而可以将开发与应用做得深入,做出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来。从课程设置上看,国内众多学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开发应用类课程似乎都与教育教学有所结合。比如网络技术与教育应用,网络课程设计,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教育动画设计等等,这些应用开发类课程在名称上都是姓“教”的。但是,如果走入这些课程的课堂就会发现,这类课程虽然在名称上或多或少与教育教学有关,但课程内容基本是纯粹的技术应用与开发,没有能够将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理论、方法和规律与技术本身有效融合。网络技术与教育应用就是纯粹的网络技术,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等同于影视节目创作,教育动画设计只讲授动画制作。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鲜有教育教学的影子,而那些连名称都与教育技术相隔绝的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情况就更糟糕。学生学完这些课程之后的确是学到了相关的技术,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则是一片茫然。由于没有抓住在教育教学环境下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个根本,学生往往感觉自己学的是其他专业的东西,教师往往感觉自己教的是其他专业的课程,而他们所教、所学的课程往往又只有比较短的课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结果自然要产生。教育技术需要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但前提是这些知能应以教育教学为导向。针对目前现状,教育技术专业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体系有必要进行重构。一个可取的重构方向是,让技术开发与应用建立在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基础上,提高专业课程间的耦合度,从而实现:别人会网站设计,教育技术人会网站设计,尤其精通教育类网站设计;别人会影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人擅长的是科教类影视节目制作;别人会动画设计,教育技术人能让动画作品发挥出教育效用来。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入手。目前很多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仅仅研究技术本身,而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和理论理解不深,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将这些技术类课程内容与“教”联系起来。如何提高教育技术专业整体师资水平,让其更专业化,让其成为真正的教育技术人,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要想解决它,需要依靠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积极探索,需要教育技术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决策者、管理者的正确引导。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能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能类似于一场战役中的实际战术运用能力,军事战略思想和武器装备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依靠灵活的战术运用。教育技术是一门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学科,实践应用是它的生命线,要想把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益,必须借助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能的有效运用。学习技术开发只是手段,开发之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是目的。但是从现状来看,教育技术学和技术学科的冲突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有明显的倾向,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从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简化为教育中的技术。

如前文所述,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技术开发与应用学习方面的问题本质上是源于相关知能的学习未能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在教育技术研究方面,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为例,整合概念自提出以来,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整合的研究成果出现,但面对丰富的成果资源,从事整合实践一线的学科教师却总是感觉举步维艰。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研究成果多止步于理论层面上的建构与论证,缺乏将这些成果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的后续关注。教学设计研究也与此类似,尽管学者们不断创新着认为可以优化教学的优秀模式,但在实践领域,这些模式却很少能被真正运用,为教育教学创造实际成效。不少从事教学设计教学的教师一方面对有关教学设计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侃侃而谈,另一方面教学设计这门课程本身却未能以理论上所阐述的方式展开。此类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技术人的专业实践知能薄弱,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教育技术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专业实践知能的重视不够。很多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都很注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而对能把这两类课程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效益的课程———教育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往往重视不够。比如不少学校在开设远程教育这门课程的时候,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远程教育实践则鲜有涉足。此类现象带来的结果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开发与应用知能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教育技术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系统技术,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是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是在书房和实验室里。教育技术以优化教学、促进学习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看教育技术人能否具备必需的专业实践知能。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同时强化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同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以此来实现理论、技术和实践的交叉融合,产生应有的“化学效应”,这是值得教育技术人重视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经济全球化、学校开放化、教育终身化、学习数字化等都在对教育技术学科产生重要影响,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情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工作者一方面需要积极转换思维模式,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断革故鼎新,另一方面,也应具备稳定的心态,抓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点,以不变应万变。从专业理论、开发与应用知能和专业实践知能三个维度入手,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是一种可取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第2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说只要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呢?我认为也不然,光有现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驶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只有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那要从哪些方面来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呢?我认为: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转变成生活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2.教学方法要侧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精神

第3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电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01-04

1 引言

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框架是每个从事教育技术学教学和研究人员的期望,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要能够深刻地认识教育技术学学科,就要深入到它生存方式的背后考察其原始性的根源,进而说明它生存演化的内在逻辑,从而确立其生存方式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东西,而不能简单地对它的生存做出经验的描述和简单的肯定与否定的价值判断。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从电化教育名称和学术内涵正式确立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通过近8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资料,为建立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考察教育技术学的原始性根源,就要从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开始。

2 中国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有不少学者提出,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学不是同一回事,它不是电化教育的发展。杨开诚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一种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关注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并不是由电化教育演化而来,更不是电化教育的当代版本。信息化教育倒是可以看作是电化教育的当代版本。”从教育技术学和电化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看,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教育技术学只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改名,至于名称包含的含义的不同,只是由于盲目改名等原因造成的。但是,两者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因此,本文为了叙述清晰,统一用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笔者已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9期的文章《从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其发展特点》中进行了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从我国教育技术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看到,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刚开始的幻灯、电影教学到广播电视教育,再到今天的网络化、智能化,几乎每一种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都会被应用到教育中并对教育产生影响。从刚开始用这些信息技术作为传输教学内容的工具,到现在不仅用作传输工具,而且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深化。因此,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其根源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人类文明继承的重要活动——教学,当然也会有重大的影响,要深入了解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原因,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3 信息技术的含义

根据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范围和层次的不同,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含义做出至少10种不同的表述。通过分析人们对信息技术所做的各种定义发现,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认为信息技术包括了各种与信息有关的技术。并且认为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其二是方法,这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方法又包括两类:一是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如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的方法;二是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法,即信息系统设计。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和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法三个要素所组成的。比如:信息的数字化传输是一种信息技术,俗话说的“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语言组织合理,也是一种信息技术。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信息技术从通信科技和资源科技两个领域给出两个不同的定义。

通信科技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资源科技的定义表述为: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比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两个定义,通信科技的定义更广泛,因此,讨论的信息技术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通信科技定义为主。

4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5次革命性的变化: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纸和印刷术的出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有人将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合起来称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每一种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它们的出现对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学活动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从语言到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是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学的影响。

为什么信息技术能够对教学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因为教学系统是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信息技术发展变化造成教学系统的变化是必然的。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引起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传输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和学的方式等发生变化。其实信息技术还引起教学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究其变化的原因,从语言到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输速度在不断加快,由于信息运动速度缺乏同质性,就产生组织模式的多样性,所以,任何传递信息的新媒介都会改变权力结构。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样也改变了教学环境。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创造一种环境。从面对面“口耳相传”教学的自然环境到班级教学环境,再到多媒体教学环境、虚拟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引起教学环境的变化的根源是由教学方式的变化导致的,当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时,它就会重新组织教学中各要素,从而导致一种新环境的产生。

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正是这种外在的信息技术使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知识不会随着个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最终被后人所继承和传承。文字和纸张出现后,人类的知识用文字这种抽象的符号表示,但是这种抽象的符号在人的学习认识过程中并不是最容易的。从19世纪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这使得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学习。特别是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社会发展的加快,需要人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这种改变将极大地改进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和知识传播的广度。

不可否认,导致教学发展变化的因素与各种技术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导致上述变化的根源。所以,教育技术学是视听媒体应用于教学中的偶然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必然共同作用产生的。教育科学领域需要有一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影响的学科,以促进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说教育技术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导致的必然产物。也可以预言,教育技术学将会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对教育事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中,不断进化自身。

5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5.1 学科的研究对象

谈及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必要说说研究客体,它们是两个相互联系又不同的概念。研究客体是相对于研究主体而言的,研究的主体当然是从事研究的人,教育技术学中研究主体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工作者。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研究客体是科学所研究的现实领域,是认识活动的另一极——认识客体,它是客观的。从认识论的层次看,认识客体是那些在主体对象性活动中,同主体一起构成(实践的和思维的)活动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外部客观事物,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思维、意志和活动是相关联的。研究对象是依据研究目的而选择的客体中的某一部分或方面的指向,是研究客体范围内的一定研究方面的全部。举个简单的例子:要认识一栋楼,它是要研究的客体;要认识这个客体,就要分析研究它的方方面面,比如它的整体外观设计,它内部的电网线路布置、钢筋结构等;假如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要给它安装通信设备,现在就要获得关于它内部的通信线路的布置知识,那么这整个楼体的通信线路布置就是要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通信线路布置是整个楼体的,而不是单独一层或一间房屋的,即它是这个研究客体(这栋楼)整个通信线路布置方面的全部,而不是部分。这也和杨小微教授认为的“研究者的活动所针对的实际领域是该研究的客体,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才是该研究领域的对象。这里的客体和对象不是一回事。研究对象包含在研究客体之中,并不是研究客体的全部”是一致的。

确定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关于研究客体的新知识,而不是重复众所周知的原理。这就催生了研究问题的出现。问题是科学地图上的空白点,是“关于无知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当人们掌握的知识不能解释和预测(实践的和思维的)某一领域内出现的现象或不能指导实践时,就会产生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促使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生。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研究对象本身,问题只是研究主体达到对研究对象掌握的桥梁。因此,研究对象更不是研究问题的简单集合,而是这些问题共同所反映的某种客观本质。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推广,就成学科的研究范围,它包括对象领域中所反映的全部事物。而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其研究范围的抽象与概括。研究对象既然是具体研究范围的抽象,那么研究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学者所研究的范围领域中分析而得到。

5.2 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范围和发展趋势,一直是所有学者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对教育技术学的一些核心期刊的文章分析或从博士论文分析去发现其规律。把已有的各学者研究结果数据绘制成研究范围统计表(表2),通过对各作者论文的分析,结合数据比较表,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和教与学的应用三个范围始终是教育技术学领域学者关注的主要研究范围。这三个范围的研究在整个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占到85%以上的份额。

5.3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在上面得出的三个范围中,除了基本理论研究属于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内容,其他两个研究范围决定了教育技术学存在的价值。要知道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对这两个范围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无论是“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还是“教与学的应用”研究,其根本是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主要研究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教与学的应用”则是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直接或间接的应用,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各教学要素的改变以追求更理想的教学。即便是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是为了能与信息技术融合更好,以促进教学为目的的。

其次,“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和“教与学的应用”二者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密切联系的。“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教与学中应用”。也就是说对一些信息技术的研究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都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希望将它们应用于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教与学的应用”研究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的应用研究。如果“技术的开发与资源的建设”不以“教与学的应用”为目的,则失去了其意义;“教与学的应用”研究没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失去了教育技术学存在的价值。

不论是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分析,还是从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到离开信息技术,就不可能产生教育技术学;没有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特点。再从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看,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对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学则是一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因素,实现教学系统优化,促进人们对教学信息传播和掌握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教学产生影响而产生的。

教学系统是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任何一种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教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不断地对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系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在不断改变。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存储方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教学内容的传输过程也一改以往的面对面教学,在距离以及工具上产生变化。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整个教学系统的环境也产生影响,形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比如多媒体教学环境、虚拟教学环境等。

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会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潜能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的预期目标?如何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等等。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用什么”的问题,一类是“怎么用”的问题。第一类主要是选择的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超级媒体”适合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或教学对象。第二类是效益问题,为了优化教学系统怎么应用信息技术,前面分析到的“资源建设”和“教与学的应用”都是这一类的问题。而这两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研究领域,也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知识形成的源泉,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教育技术学知识实践应用的场所。

6 总结

从语言产生到19世纪前,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缓慢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这期间人们虽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但是就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关注和研究还是很少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人们将重点放在了对人的心理研究、对知识特点的研究和教学规律等方面,希望能从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秘密。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从19世纪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积累剧增,社会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让人们从新审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力求从以信息技术为依靠改革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促使一门新学科的产生。教育技术学的产生既是教育科学发展逻辑的必然,更是社会需求的必然。从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到,没有信息技术就不可能出现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也就没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教育技术学即是一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因素,实现教学系统优化,促进人们对教学信息传播和掌握的学科。

参考文献

[1]杨开诚.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

[2]欧阳明,杨彦栋,贺卫宏.从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其发展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2011(9):106-108.

[3]杨彦栋.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D].昆明:云南大学,2012.

[4]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5-8.

[5]程玉,张兴柱,杨君普.浅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9):19-20.

[6]李泽清,王经锡.信息技术的界定及发展历程[J].科技与社会,2009(3):52-53.

[7]郭.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

[8]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克拉耶夫斯基.教育学原理[M].张男星,等,译.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10]贾甄陶.认识论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焦健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13]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1):9-10.

[1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第1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15]项国雄,赵芸辉.从《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论文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8(3):26-32.

第4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育;新资源;新模式;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络对教育的渗透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世纪的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美国、日本、中国、法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出台了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规划。与此同时,国际的、地方的网络教育的研讨会也相继召开。

    2000年10月,美国教育与技术协会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本年度第二次国际会议,会议热点是“网络教育与教学”,提交大会的论文05%与“网络教学”、“网络远距离教学”、“教师网络知识的培训”有关。2001年6月,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人研究网络与实践,促进我国新世纪网络教育的发展,中国电教协会在湖南大学举办了“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这些充分说明了网络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本文拟从教育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教育的特点、模式、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网络教育的发展。

    1教育技术的发展

    回顾人类教育技术发展的,按照传播技术引人教育的情况我们把它分成三大阶段,如下表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信息传播技术每次新的发展都会成为这一阶段教育技术的主流,并给人人类的教育活动能力带来新的提高;而每种传播技术引人教育,都对教育传播的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引人幻灯,学校教育拥有了媒体,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引人,不仅学校教育可以提高质量,而且可以利用电视覆盖面广的特点来扩大教育的规模;计算机多媒体的引人,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规模,还有助于个别化受习,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具有实现的可能。由此看来,学校教育的内涵处于一种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之中,在表中我们以I、II,III.IV表示。

    新世纪开端,网络技术的教育正日益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流,而目前正处于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的探究初期。当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资源引人到现代教育,对原有的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都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将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说这一次的改革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深刻,这是由网络和网络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2网络及网络教育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拥有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信息的增长速度,而且使信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种族人群中广泛地传播。网络提供了新的信息呈现技术和传播技术,使知识信息的流动呈现多对多的多元化态势,产生了质的飞跃,直接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从技术上实现了平等地向民众传播信息的问题,为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营造了广阔的空间,促使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的诞生。

    网络是指基于网络的教育。由于网络技术本身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使网络教育也具有了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新特点。

    2.1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2.1.1教学对象的开放性  传统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学条件、环境的限制,教学对象一般是有限的,且处于一种相对封闭并呈阶梯级发展的状态。相对封闭是指教学任务为特定年龄的教学对象设计,无论学习者差异如何,一般都只能按照规定进入相应的年级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呈阶梯级发展指学习者必须按基础、中等、这样的顺序发展,不可逾越。

    网络教育系统下的教学对象却是开放的,无论性别、健康状况、国籍或贫富贵贱,只要拥有了一网的,学习者就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任何专业、任何课程进行学习。

    2.1.2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传统教育一般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的形式,学习者必须在学校里、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网络教育则可以使学习者在连上互联网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去获取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并且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的问题,并及时得到和帮助,所以网络教育的时空也是开放的。时空的开放性使学习者在学习行为中具有了更强的自主抉择性。

    2.2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2.2.1多媒体、超文本方式的呈现方式  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可以分别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以线性排列方式来呈现,这种呈现方式系统性强,但灵活性不够。

    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资源可以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按照教学需要集结在一起,以超文本方式呈现,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这种基于Web的教育教学,“可以创设一种符合建构主义理念的全新教育情境,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

    2.2.2、数据库作为资源库  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的最大魅力之一,而且网络信息资源是多样的,它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没有人是信息的主宰者,对于网络终端的每一个学习者而言,他们在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拥有可共享的大量信息资源,这正是网络能在教育中有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

    2.3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交互型媒体,有多种技术可以支持网上交流,交流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交互方式,如下表所示。

    2.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网络上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网络学习方式有: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个别化学习是指学习者自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包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安排时间地点,其间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但学习任务由自己确定和完成;小组协作学习一般是利用网络资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学习成果共享;探究性学习一般以一个选定的主题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围绕主题进行发现、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5普及条件的局限性

    虽然网络具有诸多的优越性,但就网络教育的普及来说,也存在许多条件限制。比如购置、上网的硬件和软件、网络使用费、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络教育者的培训等等都是制约网络教育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普及,这些硬件设施和费用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网络教育将发挥更大的潜力。

    网络的硬件建设、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络教育者的培训是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根据国外发展网络教育的成功经验,三者在经济投人上应各占三分之一,只有这样,网络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充满活力。

    3网络教育的模式

    3.1网络远程教育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走出校园,利用信息平台开展教学成为可能,于是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网络远程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的出现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目前,网络远程教育主要有学历、非学历与继续教育等形式,也有的是针对人员培训的,我们习惯称之为网络大学。美国早在1998年8月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等十个州就共同创建了网络虚拟大学,目前已有80多所大学开设了网络远程教育课程。1998年7月,清华、浙大、湖南大学、北邮大这四个传统大学首次开始远程教育试点,揭开了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序幕。此后,网络远程教育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3.2课堂网络教育

    课堂网络教育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传授科学知识,利用网络技术工具进行交流讨论,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的形式,使课堂教学中的媒体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体即网络。

    如何对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多种教学媒体进行组合设计,如何将网络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这是目前教育技术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正在研究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3.3网络支持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教育媒体或资源,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再通过网络或其它媒体信息。网络支持教育可以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独到的作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等都属于此类。

第5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在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同时对其应用带来的利葬也做了一定的抢述,以期对参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正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到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高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现代教育技术

    1.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1.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声、图、像集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再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他们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学习知识面窄,思维不够开阔等弊端。

    1.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宜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利用了计算机人机交互的特点,能充分利用它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将计算机的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比以前的电视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而且还可以实时反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拟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之上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学生在教学仅仅只是以一个被动接受者参与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同时结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传播方式的改革者。

    2.2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知识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因此在信息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还应该采用开放教学及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应逐渐建立并完善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以及因特网为特征的网络教学模式,并将之有效的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之中

    通过教学网络,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以及参考书目等内容上传至主服务器,然后学生可以上网浏览自己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必要时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程序,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同时,学校网络与因特网连接后,学校还可以和外校进行合作教学,实现远程多媒体教学,这不但实现了学生和本校的教师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目标,学生还能和外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学校的资金,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能,合作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出各个学校的优势资源,做到各取所需,补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3、现代教育技术的利弊

    3.1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3.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媒体的图、文、声、像手段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3.1.2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及教学资源,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及承载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容量。

    3.1.3促进师生间的交互,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性的学习。若遇到较难的问题还可以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2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误区

    3.2.1为技术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将传统“板书”内容搬上了大屏幕,而在黑板上的板书基本上为零,仅仅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了一个较为先进的板书工具罢了,对实际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第6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纠正教育思想意识偏差,乃是当前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必须从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抓起,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实践教学应用,以及采取相应的发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与应用误区的分析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用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有问题和误区,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之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集成化教育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直接和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而人们的理念尚没有及时实现更新和转换。第二,应用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网络教室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没有看到有此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第三,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技术性思维被忽视。各高校远程联机系统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据库资源比较贫乏。

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借鉴和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这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习知识的建构。诸如把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就比较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为现代化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该课程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方式的改革。

从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大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和非凡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能把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引人了一个新境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且有时也很难阐释清楚,而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之以图片、动画和视频传导,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借鉴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会给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变革。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网络和谙熟相关技术,能在正确把握教学信息真意的条件下,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主体意义的加工,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和传递。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善和改造,又包括了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特色的创意设计和提高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确立在现代网络化环境中自主、自觉学习的新理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方式自主地选择性学习,锻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导师系统寻求教学帮助,或通过网络对学习进行反馈,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工作系统

要建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系统。首先,设计开发软件必须走规模化大兵团作战之路,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战、效益低下的局面;其次,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开发规划,克服随意性;再次,要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组建一支由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专家、教师、教学媒体专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软件制作者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另外,要注意引进和培育市场,有机地吸收大公司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给教育软件发展注人活力。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一方面开发数字化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服务,以解决可能制约高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验中心,为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聚合各种资源,创建学习资源中心

在信息社会里,随着多种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而对于这种多种媒体存储的资源中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资源中心。这样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某种设备或资料,而是各种媒体、资料的集合存放和使用,需要进行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因此,要大力挖掘和汇聚各种信息资源,如建立与校外相连接的校园网络系统、开展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现代技术信息的教育联盟等等。

第7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特色,专业存在的根本。如果一个专业没有特色,没有不可替代性,将无法存在下去。同时专业的发展要跟上社会的需求,如果社会没有需求的话,专业本身的存在也就是问题。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对理论和技术要求都很高。如何体现教育技术的专业特色,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各教育技术专业院校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专业的发展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要有创新,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一个专业的发展才能长久。

那么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还在发展中的专业.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核心课程设置?如何很好的体现自己的特色.究竟是注重理论方面的发展,还是注重技术方面的发展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学校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设置。

(一)华东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员。能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能独立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以及能胜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关知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优秀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对未能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培养方式:注重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理论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目标和特色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设计的主要专业素质如下:(1)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效学习和知识管理与创新的能力;(2)设计、规划和评价能力,尤其是网络课程与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的能力;(3)较高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和跨时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从上面几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各个学校核心课程设置都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技术学还很年轻,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也还很多。我们在设置自己的专业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突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要考虑到教育技术专业本身的一些核心课程。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才能供不应求,而且从计算机、软件工程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都培养不出来,具有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前景不容乐观。社会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已经没有前几年那样大了,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一些院校为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开设了大量诸如计算机类的课程。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逐渐向计算机专业发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技术上不如学计算机和学电子的,在理论上不如专业的教育人士!到现在连教育技术的自身定位都没有搞清楚。同时社会上还有很多单位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教育技术专业在外面是很少被人知道的,常常把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同。使得很多毕业生就业以后迫于形势改向其它方向发展。

三、解决专业定位的办法是提高专业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替代其他专业。

黎加厚老师说过:“把自己的城内的事情做好.就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位置”教育技术专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结构,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不是想着为了就业,为了社会需求去取代其它专业。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绝不能整齐划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不成熟、多样化、变化快.这就要求课程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必须是动态、开放的,而且必须与不同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设计要求相适应。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基于媒体和资源的学习与课程教学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应该成为本学科专业人才不可替代之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二者分别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二者的内在统一则是教育技术观,这是每个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必须牢固树立的学科指导思想。同时我认为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2.实践课程体系比较突出。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为43.6%.校内课余专业技能实训覆盖率为100%:

3.坚持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按模块结构分类,各类模块的专业技能特色突出.同时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通过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演示等活动。

5.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重点加强校内外实验基地的建设;

6.探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制定关于“教学与科研奖励的规定”及相关规划,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产学研工作,积极申报各级别的课题,撰写论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推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第8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从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由于“技术”形态呈现的先后不同以及学科自身范畴不断扩展,教育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定义。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AECT94、(以下简称94定义)AECT2008(以下简称98定义)的定义影响最大。

这两个定义对于全世界教育技术界教学设计与实践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我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也相当丰富,从最初使用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都曾发表过自己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和论文。但遗憾的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AECT提出的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的二个定义也深深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对于这两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定义,我们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深究。

二、AECT94定义

1994年,AECT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B.Seek)和丽塔?里齐(Rita C.Richey)总结成文的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全面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

2.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设计技术”。教育技术需要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利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优化协调教学资源,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领域。

(1)教育媒体技术。教育媒体技术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它又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输技术;②教育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技术;③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④教育信息的显示技术。

(2)教育设计技术。教育技术除了包括教育中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外,还包括无形的智能形态的教育设计技术。教育设计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起作用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它涉及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分组,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策略等问题。它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系统技术。这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技术,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第二,教育过程技术。这里主要指的是教育思想、方法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即把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结合起来的技术。

3.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5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三、AECT08定义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吉鲁兹威斯基和莫伦达(Januszewski & Molenda)执笔撰写的AECT在原94定义的基础上又酝酿了新AECT 2008定义,把教育技术定义为:“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理论研究及其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08定义与94定义相比,首先,是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94定义主要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而08定义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次,是技术基础不同,发表94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刚刚起步,而发表08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第三,是使定义中使用的术语不同。用“教育技术”取代了“教学技术”;将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第四,是用“创建”(creating)来覆盖“设计”(designing)和“开发”(development)两方面内容。使用教育技术代替原有的教学技术拓宽了领域的界定范围。根据AECT 2008的执笔专家吉鲁兹威斯基和莫伦达的观点: “教育”比“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为普遍,而教育技术也就应该涵盖教学技术。

2.将theory改为study。用研究(study)代替了理论(theory),原因在于study比theory更宽泛,特别是包含有“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意义。研究指的是超越传统研究(research)意义上的知识收集和分析。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不断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实践”来建构其理论体系。

3.08定义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整合为三大范畴(创造、使用和管理),这三大范畴形成一个统一的、互相衔接的整体,而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4.08定义中新增的内容。08定义特别强调了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 “提高绩效”,这是对94定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教育技术而言,“提高学习绩效”就意味着对效力的要求,对学习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时间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强调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定义的变化有其背景和认识的变化,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影响巨大,但是对于非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士,很多人都不知所谓。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技术的定义不容易为非专业人士所理解。08定义有志于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教育技术,因此08定义承担了专业沟通与公众宣传两种责任。要同时承担专业沟通与公众宣传两种责任,就要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08定义究竟能不能达到提出者预期的这一目的,还有待于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四、结束语

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是随着该领域发展而不断进化成熟,正如定义的作者所言,08新定义也是“一个暂时性的定义,是一个时代的印象”。这个定义合理与否还需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两个定义,不要拘泥于定义本身,而应分析定义深层次的内涵。从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具体实情出发,批判地接受,从中提取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有利于教育技术概念在我国普及的要素,真正地把理论用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技术事业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黎家厚.2005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志波,李阿琴.AECT2004定义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第9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社会中继续保持原有的地位,且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需要的职业人才,就应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管理策略,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社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领导组织下,在组织领导机制、基础设计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初具规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施校园网建设、电化教育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维护与推广等工作。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全面建设与运用,迎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现状

利用校园网络,我们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网络教学,方便了学生网络学习和交流环境。

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教师自我开发或采购收集网络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建立起教学资源库,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设备和技术条件,支持校内教师的课件开发工作,实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和网上交流等活动,便于资源获取和协作学习。课件操作主体由老师转换为学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平台,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即多媒体网络系统,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联机达到了设备共享、人力共享、信息共享,顺应了21世纪信息时代对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提供的有关图书资料的信息,包括藏书检索、书籍内容简介、期刊目录、报纸摘要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直接与Internet联结,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资源库,方便了学生和老师网上讨论或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沟通。

现代教学技术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也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以及对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应答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传输数据量大、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高,同网络传输速度有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的合理存储及有效管理认真加以探讨,并通过高速的网络连接手段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存取。 教师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教材不能合理应用,教学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网络特性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网络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有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匾乏。

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我们技术中心每年都对老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有的老师认为会做PPT就行了,没必要学习技术。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人,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

另外,信息化人才队伍水平不足,也阻碍了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