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道路工程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工程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路工程技术论文

第1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道路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技术可以在混凝土结构承受实际荷载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从而使得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在机械结构中,可以预先使其产生应力,提高构造本身刚性,减少振动和弹性变形,改善受拉模块的弹性强度,使原本的抗性更强。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运用预应力技术增强混凝土和钢材的强度,可进而增强混凝土构件的抗抗渗的强度、刚性和抗剪力,从而节约工程施工的材料,提高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以及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2预应力技术的重要作用

(1)提高混凝土构件对内应力的承受力在道路桥梁的混凝土构件中,混凝土构件侧面荷载的承受力比较薄弱,容易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变形,影响工程的质量。采用预应力技术,改善碳纤维贴片和混凝土构件,可以提高承弯构件的刚度,改善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耐受能力,较少构件出现裂缝的可能性,进而提高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2)提高承重构件的承载力承重构件是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基础。因此,做好承重构件的施工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运用预应力技术对承重构件进行适当的处理,改变承重构件内部受压的拉应力,减少构件的拉应变和压应变,提升承重构件的整体强度,可以有效地保证道路桥梁工程高质量建设。

(3)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在道路桥梁的施工中,通过预应力技术对路面进行预先构筑:

①混凝土构件中,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

②在机械构件中,预先使其产生应力,提高构造本身刚性,减少振动和弹性变形,改善受拉模块的弹性强度,使原本的抗性更强。通过改变混凝土构件和机械构件来改善桥面的刚度和强度,提高桥面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保证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道路桥面的使用寿命。

3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预应力技术

3.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技术

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在钢筋混凝土中运用预应力技术,即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使用加载线,向其受拉区的混凝土进行钢筋张拉,预先施加一定的压力。混凝土构件受到外荷载力所施加的拉力后,会先消受拉区的混凝土中预先承受的压力,然后再受其他方面的拉力,从而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伸长,减少钢筋混凝土出现裂缝。

3.2碳纤维片预应力技术

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具体如下:

(1)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

(2)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

(3)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

(4)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等。碳纤维兼具碳材料强抗拉力和纤维柔软可加工性两大特征,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把预应力技术运用到碳纤维片中,可以充分地发挥碳纤维的强抗拉性,提高道路桥梁的混凝土梁的相关性能,进而提高道路桥梁的工程质量。

3.3混凝土路面工程中的预应力技术

对混凝土路面所用的混凝土构件和钢筋构件等采用预应力技术,对路面进行相对的约束,可提高桥面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进而提高整个道路路面的工程质量,保证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道路桥面的使用寿命。

4预应力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运用预应力技术增强混凝土和钢材的强度,进而增强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抗渗的强度、刚性和抗剪力,可有效节约工程施工材料,提高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道路工程的质量,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尽管如此,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钢筋管道堵塞问题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操作不当、时间把握不准以及不能及时地跟进保护等因素导致混凝土不能顺利地穿过预应力钢筋,造成混凝土质量不能达标,影响道路桥梁工程施工。

(2)预应力构件在张拉前出现裂缝混凝土收缩应力和温差应力的改变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再者,季节的变化、温度湿度的改变都有可能使预应力构件产生裂缝。

(3)预应力构件张拉力的失控预应力的施工主要靠人为操作,如果施工作业不规范,预应力张拉力控制不当,就会造成桥梁的质量问题,影响整个道路桥梁工程建设。

5解决预应力技术问题的措施

5.1钢筋管道堵塞问题的解决措施

(1)应先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的钢筋管道堵塞问题。

(2)为预防管道堵塞问题的产生,在施工之前仔细检查波纹管的质量,确定波纹管的安装位置,做好各方面的检查工作。

(3)当出现钢筋管道堵塞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将有问题的钢管替换下来。

5.2预应力构件张拉出现裂缝的解决措施

由于道路桥梁施工为户外作业,不能保持一个常温的工作环境。针对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保证预应力构件的预制质量。在夏季施工时,可以用凉水来化热水泥;在冬季温度低的时候应做好保温措施,保证构件不因为热胀冷缩产生裂缝。

5.3应力构件张拉力失控的解决措施

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保证张拉作业采用预应力筋伸长量和张拉力双重控制,保证预应力构件的质量。

6结语

第2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道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由于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发挥着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对桥梁的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由于施工队伍在技术方面的差异,道路桥梁在施工技术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就一些常见问题加以讨论,希望对提高工程质量有所帮助。

一、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现状

公路桥梁不仅在交通运输事业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在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和巩固国防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桥梁工作者更加热衷于桥梁建设的研究。现代高速公路上迂回交叉的立交桥、高架桥和城市高架道路,几十公里长的海湾、海峡大桥,新发展的城郊高速铁路桥与轻轨运输高架桥等都是现代桥梁的新生产物。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大桥,是现在科技水平的标志,也是作为城市人们的骄傲。桥梁建筑从单纯简单的交通线上的实体工程的角色,而演变为作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国力的综合体现。

二、施工技术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桥梁建设取的成就有目共睹。桥粱建设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增强,水平普遍提高,但地区、单位之间发展不均衡。桥梁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公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

(1)桥梁工程中的材料问题。桥梁建设中使用的钢筋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关系到道路桥梁的功能的发挥和使用寿命,甚者还会危及人们的人身安全。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有:钢筋原材料的质量问题、使用环境因素、施工中的管理不善等。

(2)公路桥梁的裂缝现象。很多公路桥梁常会出现裂缝现象,这样既影响到美观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造成原因有:原材料质量的问题;混凝土使用不合理,如工作人员不重视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存放不当,如过度曝露、长期在湿潮环境中等;一些施工人员不按科学配合比处理混凝土、不重视必要的养护,导致出现干裂的现象。

(3)桥梁铺装层松散脱落问题。桥梁铺装层松散脱落问题对车辆的顺利通行有重要意义。其问题集中体现在工作管理人员施工工序控制不严、走工作流程、单纯注重表面质量;缺乏对桥面铺装层的妥善保养的意识,不能按维修周期进行维修,此外,我国交通繁重和运货超载现象的日益严重,都加重了桥梁铺装层的负荷。

(4)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一些施工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技术不扎实还会常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对桥梁施工的质量问题也至关重要。

2、常见桥梁结构的问题

桥梁结构中主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钢筋会阻碍混凝土硬化时的自由收缩,在混凝土中会引起拉应力,由于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值较低(约为0.15 毫米/ 米)和混凝土的收缩,容易出现裂缝,此外,当温度高于200 毅C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宜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荷载作用之前对结构构件施加压力,使截面产生预压应力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的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具有抗裂能力强、抗渗性能好、硬度大、抗剪能力和抗疲劳性能好的特点,但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成本高。

三、提高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有效策略

1、道路桥梁施工中的混凝土技术

(1)混凝土搅拌。搅拌主要是为了确保钢纤维混凝土在混凝土基体中能够均匀分布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钢纤维混凝土的路桥梁表面施工中应采取机械搅拌手段,一般选取反锥式或者强制式搅拌机。为了确保钢纤维混凝土能够均匀搅拌,投料应按照一定顺序:水泥- 粗集料- 钢纤维,其中纤维应分三次分别投入,并干拌均匀后再加水,一般搅拌时间为2-3 分钟。

(2)浇筑和振捣。在浇筑钢纤维混凝土时,要保证浇筑是连续进行的而且浇筑的接头不显眼。为确保钢纤维的二维布置,适合选用平板振动设备。如果选用振捣棒时,钢纤维最好呈竖直的条状排列,可保证钢纤维边角的混凝土密实,有利于抵抗板体的温度应力、收缩应力以及符合应力的传递。

2、道路桥梁过渡段的施工技术

(1)合理选择路堤填料。在建筑台北路提前,要有目的性的选择建筑路段填料,对可能充当填料的土壤类型进行对比,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对比:一对土质的塑料和液限进行检测;二不同类型的土质,在相同的压实机下,受力相同的压实度,这时要增加土壤压实变数和土壤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检测了解各种土壤的材质,对比出最适合作为填料的土壤;三从经济利益方面讲,建议就地取材,适合选择渗水性好或者容量大的砂砾土壤。

(2)提高压实强度。应该认识到,台背路堤填土和锥坡填土一起进行,并按照设计宽度一次性完成填土,在分层填筑时,每一层的压实厚度不能超过15cm。正确的施工顺序是:卸土、洒水、推土机平整、人工平整、压路机碾压、检测压实度。在压路机的碾压过程中,既要确保压实度符合要求,又注意保护台身。

(3)道路桥梁施工的路基排水技术。通过道路桥梁建设质量的基本要求可知,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受水的影响很大,因为水的侵蚀路基容易产生病害。所以,在不威胁到当地环境以及农作物需求的立场考虑,要增强道路桥梁的排水作业,形成能够和本地排水系统相协调的体系,防止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水病害,给路基、路面带来不必要的损害。道路桥梁的排水体系主要牵扯一下几个方面:一地面排水。经常采取的地面排水设备就是建筑边沟、截水渠道、地表排水通道以及急流通道。大多要执行保护措施,大多使用泥浆砌石加固,而且在此措施中水泥混凝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运用。现在大部分道路桥梁多是在水网地段的路基处建设,以前一直使用的每遇到沟壑设涵的方法也有很大的改革,增加了对桥梁两边沟壑的部署,减少了涵洞是穿过道路路线的数量,有利于提升桥梁路基的品质。二路面排水。其主要任务就是把降落在路面的雨水快速的排除,降低水分渗透到路面里面的概率,防止雨水对路基的侵蚀。对路面排水,就是集体排水,在路肩的外侧使用拦水袋或者预制板,还有就是分散排水,在我国西被地区,地势平坦,除了硬化桥梁的路肩并且加强固定边坡外,还要预

防因为植物皮被而挡住了排水的道路,要经过布置沟壑、硬化路肩等措施解决。

(4)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建设道路桥梁施工时进行的安全管理问题,是确保道路桥梁质量合格过关的重要保证,其工作是相当精细的。在进行道路桥梁建设时,施工现场牵扯到很多项目的协调工作、建设周期过长、设备和材料投入比较大的入特点,所以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不能不重视。首先要设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施工现场要求遵守的安全规则,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对于安全执行进行奖罚制度,一定要把奖惩落实到实处。对于遵守安全规则、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的部门或者个人进行奖励,创造良好的安全建筑环境;第二加强现场施工的安全检查,除了规定的每月检查、每季度检查以及年度检查之外,对于日常检查要有所增强,对现场施工使用的火、水、电要随时检查,还要加强对防盗、防爆、机械设备、用电安全的日常检查,这也是保证建筑能够安全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桥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的拓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加强道路桥梁工程施工问题的防范,才能保证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避其对立取其统一,制定出既适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又满足高校教育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不但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综合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以及渡河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业设计能力、施工技能并懂得现场管理的现场工程师、道路工程师、桥梁工程师,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的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开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培养能从事道路、桥梁、铁路工程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勘测、施工、科研、咨询、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建筑材料、土质土力学、桥涵水文与水力学、隧道工程、基础工程、道路施工、桥梁施工等科目。

2.1主体思想

培养方案要适应我国现代化人才发展需求,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专业人才需求规律,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培养“来之能用,用之有效”的,既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不断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做到及时总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改革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不断开吸取国内外本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注重实际工程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整合、优化,更新课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2.2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方向设置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与安全三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1)道路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道路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桥梁和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2)桥梁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桥梁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道路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3)地下工程与安全专业方向,可从事地下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

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

2.3课程分类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可申请提前毕业。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即: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三个专业方向都必须要修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共65.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44%。(2)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是为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专业基础课共4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4%,专业课共33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2%。(3)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是在结合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开扩专业领域视野,丰富专业领域知识,更好地与毕业后工作有良好的衔接而开设的课程。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涵盖了与三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在专业拓展课程中,选取28个学分的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19%。

2.4实践课程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大一至大四一直贯穿于四年的本科培养过程,除了大一年级的军事训练课以外,还包括物理实验、专业认识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地质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创新实践等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为45学分,课外实践5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总学分,但需考核合格方准毕业。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交通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性行业,随着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与时代需要同步,结合国家建设对交通人才的要求,不断将新标准、新知识和新方法吸纳并将其优化,不断探究新方法和途径,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人才。

参 考 文 献

第4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1)注重与相关专业知识衔接“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与“土力学”、“道路材料”、“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多门土木工程课程相关,应注意与这些课程的有机衔接。例如路面工程中面层、基层的建筑材料,如沥青特性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水泥和水泥混凝土的类型与构造、石灰和粉煤灰等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力学特性,都是路面结构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之前开设的“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中,“路基路面工程”任课老师就与“建筑材料”任课老师沟通,注意相关建筑材料知识的讲授及补充,为学生学习路面工程打下扎实基础。还有如路基稳定性分析和挡土墙设计涉及到的基本分析方法、土压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等都需要用到土力学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土力学基础。这些都强调土木工程各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教师应对各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这也是对任课老师的基本要求。

(2)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在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如何利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寻求解决工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例如讲解特殊路基设计的内容,可以结合学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区域特性,根据阿拉尔市区道路盐胀-冻胀破坏特点具体分析南疆硫酸盐渍土工程特性及沙漠公路综合防沙和路基防护加固措施,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和现场观测,学生对于盐渍土和风沙地区路基设计和施工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对于沥青路面设计这一章节,我带领学生参观了阿拉尔-阿克苏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并邀请现场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讲解道路的设计思路和施工工艺。该道路的路面设计就是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底基层,风积砂垫层。学生通过现场参观获得感性认识,对沥青路面的组成和材料的选用原则掌握的比较快,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根据社会需求,课堂融入建造师考试,尤其是公路和市政方向管理和实务科目的一些重要知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更突出了本课程工程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2实践教学的改革

(1)改革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增加了为期一周的路面课程设计训练,设计题目多样化,尽量结合工程实际,要求每位学生的设计参数均不相同,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要加强计算机绘图等CAD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一般路面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的基本理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2)增加实验教学为了能够很好配合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路基路面的直观认识及其动手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开设12学时的试验课程,主要有沥青混合料试样的成型、路面的弯沉、平整度、抗滑性实验,渗水实验及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等,实验要求学生尽量能亲自操作,并掌握每个实验的基本步骤,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考核结果按15%记入理论课成绩。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掌握了公路检测管理的必备知识,能熟练进行现场检测,提前培训了学生的工作技能,对日后学生的实际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完善现场调查与实习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增设了教学实习环节,在第六学期末,安排了为期五周的施工实习,在第七学期初,安排为期四周的毕业实习。这两个实践环节中,均由学院联系相关的施工单位,推荐学生生产实践,学生可以深入到道路建设的生产第一线,在工地现场结合实习工程实际,进一步深化路基路面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具体施工方法,同时建立毕业实习信息反馈制度,进行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例如土木10届8位参与到玉阿新公路旧路改建项目的学生,与施工技术员同吃住在公路沿线,勤奋好学,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

(4)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中,学生应完成系统的道路工程结构物设计或道路工程施工类设计课题,选题应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并融入具体工程实例,学生全面系统应用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建立合理的监控和管理体系,做好开题、中期检查、后期检查、答辩各项工作,保证毕业设计规范有序进行,为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讲授、讨论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还采用新技术讲座、参观实际工程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认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和最新发展趋势,扩大学生和老师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改革作业方式为了深化课堂理论知识和扩大视野,除了布置各章节课后习题,还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适当布置课后调研论文,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学术论文的综合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以往开卷考试学生普遍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试题稍作变动,就不会变通,可将考试形式由闭卷变为开卷。试卷内容多增加一些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辅助资料解决问题,按识记理解运用深层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第5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近年来,我国快速路规划与建设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快速路出口匝道

与地面道路衔接段,交通运行不畅、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快速路正常功能的发

挥。我国现有规范对快速路下匝道落地点与下游交叉口间距已经有了定量规定,

但却没有针对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出入口(如小区服务性道路出入口等)

合理距离的定量规定和研究。本文借鉴美国AM 策略相关分析方法,结合我国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要求,给出了地面道路不同设计车

速下的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落地点与下游出入口衔接段最小长度推荐值。这对未

来研究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出入口合理距离,完善我国相关规范,指导我

国快速路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AM;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下游出入口;合理距离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快速路系统的交通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快速路出口匝道与城市地面

道路衔接段,交通运行困难甚至发生匝道交通流“回溢”现象,影响到快速路主

线的交通运行,导致快速路非但不“快”,反而还会在出口匝道处成为交通瓶颈,

影响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效率。而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快速路规划过程中

对出口匝道与地面道路下游出入口衔接距离不合理,导致后期管理困难,改造增

多。

国内目前针对快速路下匝道与下游交叉口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当出口匝道与

地面道路下游交叉口相距较远时,下匝道落地点和下游交叉口之间往往还设有其

他道路出入口(如服务性道路或者小区道路出入口),若设置不当,会严重影响

下匝道车流和其他接入道路车流的运行,从而使得车辆运行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交

通安全问题。我国《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第8.5.3 条[1]和《城市

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第4.2.19 条[2]对快速路下匝道落地点与下

游交叉口的距离经有了定量规定。但针对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非交叉口形

式的出入口(如小区服务性道路出入口等)合理距离的却至今没有定量规定或者

研究。

针对高架匝道与周边道路出入口的衔接距离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研究

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且有着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其研究完善、方法成

熟,本文将借鉴美国AM 策略的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相关规范,对此问

题进行定量研究。

1. AM 简介

1.1. AM 定义

AM,即Access Management 的缩写,直译为“出入口管理”。美国的Access

Management 包含了一系列技术(TECHNIQUES),对出入口的设置与管理进行

了详细介绍。美国联邦公路署(FHWA)对Access Management 的定义是“AM

策略是一种战略性的措施,为道路及其周边地块提供出入口通道,在保障出入口

周边道路网络中交通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交通安全。”[3]

AM 策略主要涵盖的内容体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出入口布局,用于确定最

基本的出入口选择方针,包括确定出入口的数量和位置;二是出入口设计,即为

同时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而对出入口通道区域采取的各种交通工程技术,包

括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和交通组织方法[4]。

1.2. AM 实施意义

Access Management 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1900 年初期雏形的形成到2000

年AM 手册的颁布,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5],并在此过程中趋于完善。

AM 策略作为一种战略性方法,能够对交通安全、交通运行效率和道路周边的环

境产生深远影响。

良好的出入口管理策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重要意义包括[6]:

1、降低交通事故率,减少交通拥堵;

2、保障道路通行能力,延缓道路大修时间;

3、减少运输行程时间,提高通行服务质量;

4、提供舒适顺畅的交通出行,提高道路通达性;

5、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降低交通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

1.3. AM 建议的下匝道与下游出入口距离

美国TRB 出版的《Access Management Manual》认为高架道路匝道与地面道

路出入口的衔接段有三种布局类型:一是匝道与下游第一个只允许右进右出的出

入口衔接段,二是匝道与地面道路第一个主要信号控制交叉口衔接段,三是匝道

与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带开口的衔接段[7],如图1- 1。

图1- 1 AM 策略要求的间距

图中:

X 是指高架道路出口匝道落地点到下游第一个道路出入口的距离,此出入口

只允许右进右出;

Y 为高架道路匝道(出口匝道或入口匝道)落地点到下游第一个主要道路信

号控制交叉口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在匝道落地点和第一个信号控制交叉口之

间不允许设置其他十字型交叉口;

Z 是指上游第一个出入口距离至入口匝道渐变段起点间的距离;

M 是指匝道(出口匝道或入口匝道)落地点到地面道路第一个中央分隔带

开口距离。此处需要注意从该开口处到下游第一个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之间不允许

再设置其他的中央分隔带开口。

我国相关研究和规范对于图中的Y 值都有所规定,如《城市快速路设计规

程(CJJ129-2009)》指出:“下匝道的终坡点在地面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间的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40m。”[1]而《城市道路交叉

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则规定“出口匝道的端部离下游平面交叉口进口道

展宽渐变段起点应大于红灯期间车辆排队长度与匝道车流与干路车流所需交织

长度之和,宜大于100m。”[2]但对于X 的值,国内却缺乏研究与规定。

针对我国高架道路现有的建设情况和运行情况,由于许多高架路下匝道与地

面第一个服务性道路出入口(如高层密集小区出入口)间距过近,导致下匝道车

辆运行不顺。因此,本文仅对X 值进行初步探索。为统一表达,本文中“高架

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出入口合理距离”即为此X 值。

2. 基于AM 的出口匝道与下游出入口合理距离

2.1. 合理距离的构成

当出口匝道离地面道路交叉口布置较远时,在下匝道落地点和下游交叉口之

间往往还有其他道路接入地面道路(一般在行车道右侧开口,允许右进右出)。

根据AM,快速路出口匝道与地面道路第一个出入口衔接段距离(即图1- 1 中

的X)必须考虑三个标准,即停车视距、最大出口通行能力下的最小间距和决策

视距[8]。

1、停车视距

当下匝道车辆汇入地面外侧车道后,与地面第一个出入口的间距可以通过停

车视距的概念来确定。如图2- 1 所示,为避免下匝道车辆进入地面外侧车道后

继续运行时与下一个出入口的右转车辆产生冲突,需保证其停车视距要求。

图2- 1 衔接段车辆与第一个出入口车辆的右转冲突示意

2、最大出口通行能力下的最小间距

根据Major 和Buckley 的研究,当出口匝道与第一个地面出入口的间距大于

车辆从停车加速至直行车辆车速所需距离的1.5 倍时,可以减少出口匝道车辆汇

入直行车流所产生的延误并改善汇合后交通流的运行特性[9]。因此,美国俄勒冈

州[10]和维吉尼亚州[8]在研究中将这个因素作为确定出口匝道与第一个出入口间

距的一个标准。

3、决策视距

决策视距在确定出口匝道与第一个出入口衔接段最小距离时也是非常重要

的。当驾驶员看到前方发生突发状况时,必须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保证其采取对应

决策,此时所需的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大很多,而决策视距就是为了保证在驾

驶员在交通条件更为复杂情况下对信息接收和反应时间的需求。

2.2. 确定合理距离

1、停车视距

根据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及安全距离组成,按式(2-1)、式(2-2)计算[11]:

Ss Sr Sb Sa (2-1)

式中:

Ss――反应距离(m);

Sb――制动距离(m);

Sa――安全距离,取5m。

2

3.6 254

s

s a

s

S vt v S

(2-2)

式中,

v ―― 设计速度(km/h);

t ―― 反应时间,取1.2s;

s

―― 安全系数,取1.2;

s

―― 路面摩擦系数,取0.4。

各设计速度下的停车视距由下表给出:

表2- 1 不同设计车速对应的停车视距

2、最大出口通行能力下的最小间距

根据概念,只要求得从零速增至直行车速的距离,再乘以1.5,就能得出最

大通行能力下的最小间距。加速距离设为Sac,则根据运动学公式,其计算式为

( / 3.6)2

ac 2

S v

a

(2-3)

式中:

ac S ――加速距离(m);

a ――减速度,取1.5m/s2;

v ――地面直行车设计车速(km/h)。

将各级设计车速代入计算可得:

表2- 2 最大出口通行能力下的最小间距

3、决策视距

根据决策视距概念,其计算式与停车视距中的反应距离相同,只是反应时间

更长,俄勒冈州和维吉尼亚州采用AASHTO 绿皮书推荐值,取t=10.2s~14.5s[8] [12]。

表2- 3 决策视距

4. AM 策略推荐衔接段长度

当道路交通条件复杂程度增加时,决策视距所需的反应时间更长。考虑到城

市中心区由于土地利用和交通控制的复杂性,出口匝道与地面道路第一个出入口

的间距至少要满足决策视距的要求。

根据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对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

的规定,快速路出口匝道与地面第一个出入口衔接段的最小距离如下:

表2- 4 快速路出口匝道与地面道路出入口衔接段最小长度

结论

本文发现并阐述了我国现有规范对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落地点与下游出入

口(如小区服务性道路出入口等)合理距离定量规定和研究的空白区。借鉴美国

AM 策略在这一问题上长期而成熟的相关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结合我国《城市

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要求,给出了地面道路不同设计车速下的

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落地点与下游出入口合理距离的推荐值。这对未来研究高架

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出入口合理距离,完善我国相关规范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北京, 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北京,

2010.

[3] The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CTRE). Access

Management Handbook.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00.

[4] 卓曦. 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布局及交通组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南

京: 东南大学, 2006.

[5] Philip Demosthenes. Access Management Policie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repared for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Right-of-Wa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Albuquerque NM, 1999.

[6] MDOT, Office of Access Management. Highway Access Management Policy

Study.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1999.

[7] Committee on Access Management. Access Management Manua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2003.

[8] Hesham Rakha, Alejandra M. Flintsch, Mazen Araeh, et al. Access Control Design

on Highway Interchanges. Virgini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ouncil, 2008.

[9] NG Major, DJ Buckley. Entry to a traffic stream.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Road Research Board Conference, 1962.

[10] Robert D. Layton. Interchange Access Management. The Kiewit Center for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199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2012.北京, 2012.

第6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县城;路面裂缝;措施

道路工程是多功能工程,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而且应具有路面平整、线条流畅等特点;还应考虑到经济性,路容的美观性,体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城市道路工程在质量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影响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因素很多,其中混凝土路面裂缝问题尤为突出。

1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与施工工序质量的控制

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主要活动条件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状态,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2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的原因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温度应力和超载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路面就会产生断板。有的是由于地面的不均沉降而产生断裂,有的是由于车辆荷载的多次重复使用而产生的重复超载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疲劳强度而引起的断裂,还有的是由于混凝土自身的收缩与基层间的摩擦力而产生的裂缝、断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水泥稳定性差,强度低,砂、石料含水、泥量和有机质含量过高,使混凝土粘结不牢,往往产生断裂。

(2)路基压实层不平整致使路面厚度不一样,有厚、有薄,在混凝土收缩时,路面板与基层产生强大的摩擦力,在较薄处易开裂。再一个基层干燥也会造成板面断裂,基层干澡会吸收混凝土的水分,使底部混凝土失水,强度降低导致开裂。

(3)施工中计量不精确,水灰比偏大,水泥用量过多,粗、细集料过多、过少都对混凝土的度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要根据集料的含水量对混合料用水量及时调整,以免影响水灰比。

(4)搅拌不均匀,振捣不密实,振捣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离析、分层、粗骨料下沉、细料和水泥上浮、造成强度不均匀,表面收缩、裂缝,再就是混凝土浇灌时未按施工缝处理,新旧混凝土由于结合不良和收缩不一致产生裂缝。

(5)养护方法不科学或不及时,切缝不及时,车辆过早通行都将导致断裂,尤其是天气炎热,风速大,处理过的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表面容易干缩、裂缝,致使行车过程表面脱落。

(6)路基压实度没达到标准,长期水温条件的变化和行车超载使用,使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加上超重车辆的承载应力大于混凝土路面的抗拉强度,导致路面板断裂。

3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类型

由纵、横交错表面无规则的裂缝为龟裂。其特征是裂缝没有贯通厚度和板面,将面板完全断开,并断面两块以上的断板(即“混凝土面板未完全硬化就开放交通而出现的断板)和使用期断板(即:路面开放交通后出现的断板),按其损坏程度又可分为:轻度断裂:裂缝细微缝缘无损坏,轻微剥落,中度断裂,裂缝较明显,缝缘有损坏,轻微剥落严重断裂,裂缝处严重剥落,裂块松动,影响行车,而影响方方面面的经济效益。

4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断裂防治措施

(1)首先,选用合格的原材料,对于稳定性差,强度不足的严禁进入施工现场,不同厂家,不同标号,不同产期的水泥禁止混用,选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粗、细集料要选用质地坚硬,含水、泥和有机机质含量达标的材料,对于不合格的集料严禁使用。

(2)严格控制路基层的平整度和密度,确保路面板厚度均匀和基层所受外力均匀分布,减少面板与基层的磨擦力,可加铺塑料薄膜等。

(3)选用较先进的配料设备,准确配料,并根据现场集料的含水量及时调整拌和用水量,保合理,准确的水灰比,浇筑混凝土时,要使路基层保持潮湿状态。

(4)混凝土拌和时间掌握要准确,振捣均匀,避免漏振、超振,混凝土表面修整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风大,高温天气,要搭预晒棚,或初凝时及时覆盖麻布和其它遮盖物,以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表面产生干缩、裂缝。要根据气温,准确掌握切缝时间,及时切缝。

5 对特殊路段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易产生裂缝及原因分析

(1)水泥水化热引起温度应力的裂缝有的在特殊路段,有时混凝土的施工厚度达50cm以上,有时甚至超过100cm以上,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路段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水泥放出的热量约502.42J/g(120cal/g),因而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一般在30度左右,有时更高:1~3天内放出的热量是总热量的一半。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2)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当气温下降,特别是气温聚降,会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其内部的温度梯度,因而会造成温差和温度应力,使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因此施工应控制混凝土表面与外界气温温差(不应超过25度),养护应铺约3cm厚麻袋淋水养护至25度为宜。

6 结束语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的预防,必须抓好施工工艺一系列环节。材料购进要达到标准,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加强施工前后的管理,才能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行使的是政府监督职能,更要把好质量关,将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有效地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确保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对公路工程质量通病的研究和预控,我们要求建设单位有明确的制度、监理单位有明确的目标、施工单位有明确的措施,并在合同文件、监理规划和施工组织设计中有明确、具体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龚元慧.浅议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成因及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11(2)

第7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属于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重外轻内”思想的存在,使得各公路部门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不足,加上内业资料缺乏统一的标准,阻碍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形成及其重要性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人把在室外完成的工程称为“外业”,而把室内完成的工作称为“内业”。内业资料常被人误认为是内部资料工作,其实它和工程的“外业”息息相关。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是一种以文字、图像等手段记录公路施工工程所形成的一系列文件的组合。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它包括了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电子文档、照片、音像等全部内容,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公路工程质量检验的记录和评定结果,是工程实体质量在形成过程和定型后的客观见证,是被施工双方都认可并完整记录下整个施工过程,反映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和责任,能够真实的再现施工时的情况是评定单位质量等级的依据也是施工过程中指导性、程序性、方法性的文件。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有许多人都认为内业资料无足轻重,对工程而言没有什么重要的,这种观点是对内业资料的一种误解。由于公路工程资料基本上不涉及工程资金周转,所以没有引起工程负责人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工程施工的进一步规范和施工要求的日益严格,内业资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工程施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对现阶段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分析

3.1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特点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特点是:多、全、杂。多是指资料的数量多、大;全是指包含的细部工序较多,有什么样工程就有什么资料,不能漏项;杂是指施工、试验、测量等相互交叉,共同组合,用到的表格上百种。此外,公路工程内业资料至少还应具备三条特性,即原始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始性是施工记录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是施工原始记录的精髓;合法性是指各种原始记录必须按照规定权限有人签字,未经签字的原始记录是不合法的,因而是无效的。

3.2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意义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整个工程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加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加强内业资料管理是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强化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

4、现阶段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施工原始资料整理完善的过程也是项目施工、监理程序执行的过程,作为基础资料它是在工程实体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分辫施工责任的重要依据,需要细致、耐心、及时收集、整理与保管。近几年来,对内业资料的管理虽然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使公路工程内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不仅增加了内业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且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阻碍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针对现阶段公路工程资料管理的情况浅谈一下看法。

4.1内业资料的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来说,在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重外业轻内业”的现象,只负责“整”不负责“理”,导致内业资料逻辑性、数据性错误“百出”;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化的施工队伍调动频繁,造成资料缺失或出现不连贯错误,逻辑性较差;内业管理人员和资料员对业务不熟悉,工作责任心差,且工作岗位不固定,工作连续性差,前后脱节,导致内业资料整理中的重复返工现象经常出现。

4.2内业资料管理要求不统一。

4.2.1内业资料表格形式不统一。甚至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内业资料表格在不同的合同段中也有所差异,这使得对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或各合同段的内业管理水平的评价失去统一的基准,不利于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高。

4.2.2内业表格填写方法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的不同合同段中,内业表格的填写方法也不尽相同。而是无论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还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内业表格的填写方法的认识均不够清晰,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标准,而且有些内业资料表格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4.2.3内业资料标准要求不统一。同一项目中有不同监理单位,监理对同一类项目的内业资料标准要求不一样,这个监理要求这样做,那个监理要求那样做,都认为自己的要求是标准要求,业主及相关部门对此没有反映甚至默许他们的做法。

5、加强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有效措施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是直接反映施工过程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贯穿于公路建设全过程,是日后公路通车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强和规范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是当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映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对公路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建议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加强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

5.1.1加强单位领导的重视。

由于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数量大,不可能由少量的几个人完成,加强领导重视,“内外兼顾”内业资料才能做到“准确、齐全及时完整”。因此,单位领导作为主要责任人,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各级责任人对这一过程有相应的责任,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内业工作,使内业资料的功能得到发挥。

5.1.2加强内业人员对内业资料的正确认识。

内业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内业资料的重要性,这是做好内业资料工作的前提。内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资料与工程同等重要,资料工作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高内业人员对内业资料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内业资料工作的前提条件。

5.2内业管理人员和资料员的培训。

长期以来,在公路部门一直都存在着重外轻内的思想,内业人员一直未得到相应的培训。尽管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工程师的培训,但培训的重点是各种试验方法,而忽略了检测报告的填写。有些单位内业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内业资料表格形式和填写方法又缺乏统一的标准,增加了内业人员的工作难度,因为内业资料不合格而返工的现象较多,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内业资料要求全面和真实,就需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技术素质。

5.3规范工程内业资料填报程序。

在工程质量评定时,施工单位应有完整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数据,分项工程自查数据等质量保证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负责提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施工资料和图表;监理单位负责提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监理资料。因此,有必要对内业资料的填报程序进行规范,制定一套完整的内业资料整理办法,使内业工作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施工、监理单位在内业资料整理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4认真检查,严格要求。

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定期检查的同时,经常性的进行不定期抽查中,需要时还要进行专项检查,按照内业资料整理的要求逐项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完善,影响工程质量评定公正性的予以剔除,问题严重的坚决不予鉴定验收。

5.5内业资料档案化。

国务院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七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后,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高度重视和加强档案资料的基本常识宣传教育工作,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原始资料签证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使之在学习中增强档案意识并熟悉档案业务。严格档案管理办法,使其走向制度化,用制度约束行为,内业资料随着工程的进展随时整理,及时归档,工程管理档案、合同管理档案、进度管理档案等,分门别类,专门保管。只有加强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才能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及图纸内容的准确、齐全、规范,才能保证施工技术资料记录齐全、签署完备,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真实可靠。严肃归档制度,工程资料的归档工作是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合同文件的要求对内业资料存档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存档要求的一律拒收,并要求限期完善,确保工程真实性和准确性,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结束后按要求移交归口单位统一归档。

5.6内业资料的日常整理

5.6.1资料收集填写与准确、合理、真实。

对于初步接触资料的人员,不要急于填写资料的内容,应先熟悉图纸、学习规范、评定标准,从分部分项工程的分类划分,到分项工程从前至后的顺序细分,了解各分部分项施工工序;对试验、测量也要有一定认识,对时间、施工技术、计算等各种要求要熟练掌握。施工的具体方法、步骤、工序,自己要明白清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方便与监理勾通,共同探讨;熟悉图纸能检查出资料的不对之处,编制内业资料要了解现场,不能闭门造车;测量、试验资料与施工资料紧密相连,测量工作、试验工作是施工工作开展的基础,一份完整的资料需要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份真实的反映施工过程的文件。

5.6.2内业资料平时的整理和保管

资料的填写和表格的选用应当以当地质检站、档案管理处的要求相一致,按他们的指导文件、指导书填写。内业资料的整理归档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一个标段工程资料全部整理好,移交到档案馆的快慢得看平时工作的好坏,资料的详细、收集、完整保管状况。归档工作在平时就慢慢积累,一个分项结束就需要进行质量评定,做到验收结束、合格、代表下一个分项开始。避免资料遗失,发现遗失,应及时准确补齐。

6、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向

6.1内业资料管理要求“三统一”

内业表格形式统一,内业表格填写方法统一,内业资料标准要求统一。各地项目建设内业资料要求的统一是提高内业资料工作效率的基础,还能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6.2内业资料管理的自动化和程序化

尽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仍停留在计算机制表、手工填写、复印机复印和人工装订归档的水平。由于人工填写错误而废弃的和工程结束后剩余的表格都造成了大量纸张的浪费。同时纸张为载体的内业资料进无论在生成和运输上,有着诸多的不便。因此,如何尽快实现内业资料管理的微机化和信息化是当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现内业资料管理的微机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则依赖于内业资料表格形式和填写方法的统一,即内业资料的标准化。

内业资料和施工现场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施工技术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工程内业资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推动工程内业资料向自动化和程序化发展。

6.3内业资料管理的正规化、完善化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需要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之不断地向着正规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7、结束语

总之,工程资料管理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不断提高各参建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才能保证工程资料准确、齐全、及时、完善,从而为创造一流工程提供真实、可靠的质量保证资料。

参考文献:

[1]王萍:工程施工与资料管理[J];山西建筑;2008年20期。

[2]杨照凤;孙亚军:公路工程资料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2期。

[3]付景文;王慧君:浅谈如何加强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3期。

[4]王灿: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研究[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第8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合同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高速公路合同管理是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合同体系的组成

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较为复杂,建设过程中涉及到道路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机电工程、机械设备工程、综合管网工程、建筑工程、景观工程等专业设计和施工活动,需要各种材料、设备、资金和劳动力的供应。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工程活动的实施实现的,如勘察设计、各专业的工程施工、设备材料的采购、工程监理、其他有关咨询活动(可行性研究、招投标等)。建设单位将这些工作以合同的形式委托出去,以实现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三、高速公路合同管理的现状

1、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的竞争都相当激烈,高速公路建设也不例外。面对强大的企业生存压力,一些施工单位忽视了合同的重要性,而为迎合建设单位糊里糊涂的签订合同,当工程施工中问题发生时,合同的约束力就面临着严重考验,事先签订的合同就成为虚设或是成为争论的重点,随之出现找关系、找人脉处理问题,合同的重要性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这样结果,一方面是施工单位的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忽视了合同的约束作用和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高速了合同的管理缺少专业的人员,当合同风险发生时,没有人

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在管理过程中又不重视合同的重要作用,导致合同签订后,违反合同事件出现时,按合同履行义务或进行索赔遇到阻碍,合同纠纷屡见不鲜,降低了施工管理水平,致使工程效益最大化无法保证,给合同双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此外,高速公路合同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很多单位的合同管理由其他部门人员监理,使合同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停留在形式阶段,无法发挥其重要性。

2、合同管理需要加强规范化合科学化

高速路合同种类多、条款复杂,在签订前一定要重视合同的法律性质,对合同进行专业的审查和风险分析。但实际中,合同的签订和管理欠缺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承包单位往往只看重合同的签订,而很少关注合同的内容,导致合同履行效果差,合同纠纷频出。其次,合同签订以后,合同管理员只象征性的把合同分发到相关部门,而没有把合同的内容及签约情况作细致的、深入的交底,以致于在合同执行中对合同所约束的内容模糊,管理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做,而忽视了合同的要求。再次,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缺少按合同约定收集索赔或反索赔资料的意识,对合同内容不认真学习、研究,施工管理中充满落了主管意识。第四,合同的执行力度不够。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状况时,工程内容增加,工期需要延长。此时,一方面施工单位要进行工期索赔,而建设单位也需要顺延工期。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补充合同迟迟不出,工程不能按合同交工也无人问津,合同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大大折扣。

3、合同索赔难以实现

在高速路施工过程中,合同是履行义务和获得利益的保障,是公路建设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利益、风险的约定分配,特别是高速路合同的管理,受行政干预较多,更要认清合同的重要意义,保障彼此的合法权益。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合同中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所享受的合同权益无法保障,致使按合同索赔难以实现。比如发生工程变更时,额外工作未得

到书面确认,变更指令又不规范,重要资料未能适当保存,导致发生纠纷后,施工单位索赔证据不足,应得的索赔难以实现,本来很好解决的纠纷或息事宁人自己吃亏,或导致矛盾升级两败俱伤,这些都是忽视合同重要性的必然结果。

四、高速公路合同管理的措施

1、采用施工合同洽谈权、审查权、批准权三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办法,减少合同中的漏洞。

大中型建设工程合同一般由业主负责起草,业主为了预防施工企业在合同履行中的索赔,特意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和工程技术顾问起草合同,一般质量较高,其中既隐含许多不利于承包人的风险责任条款,又有业主的反索赔的条款。因而要求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策略上,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显得尤为重要。施工企业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可以聘请律师为项目顾问,参与合同的起草、谈判等工作。

2、加强合同履行时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签订进行管理,只是一个静态层面的管理,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行时间长,产生的问题比较多,且由于施工合同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在整个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都要严格管理,妥善安排,记录清楚,手续齐全,否则会造成差错引起合同纠纷,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合理转移风险

对于预测到的合同风险,在谈判和签订施工合同时,采取双方合理分担的方法。由于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总是存在的,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推行索赔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关键是要学会科学的索赔方法。科学的索赔方法在于必须熟悉索赔业务,注意索赔策略和方法,严格按合同规定要求的程度提出索赔,把开展索赔工作变成为合理合法的转移工程风险的主要手段。

5、增强成本观念,实行全员成本控制

企业的一切成本控制活动应以现代成本效益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为了真正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充分发挥每个部门和广大职工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就必须对全体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实行奖惩制度,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成本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责任层次和责任单位,以及他们的责权利关系,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建立一个纵横的群众性成本控制组织。

6、做好工程量清单复核

严格履行合同公路工程招标阶段的工程量清单一般是根据初步设计图纸统计 计算 ,与施工阶段的设计图纸有一定出人。另外,由于公路工程战线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工程变更较多,竣工工程量清单与招标工程量清单可能有较大出人。但是,一般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单项工程量累计计量一旦超过招标清单工程量后,业主均开始停止支付该项工程款,待清单复查工作完成确保无误后才开始继续计量支付所增加的工程量,致使一般公路工程中后期均有大量工程量得不到及时计量,造成资金积压。因此,施工企业应该根据施工阶段发放的图纸,及时复核工程量清单,对变更工程量及单价及时申报,使已完工程能得到及时计量,从而缓解施工企业中后期资金压力,增加工程现值。公路工程工期一般在l8个月左右,时间跨度较长,按月计量期数较多,清单项目也较多。由于合同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脱节,很容易造成已完工程量漏计。做好计量台帐,可以很好的防止工程量漏计,也可以为清单工程量复核提供依据。

格履行合同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按照合同要求进度组织施工,保质保量按时向业主移交工程。工程发生变更时,及时向业主提出索赔报告,取得相应的工期延长及经济补偿。根据合同规定进行工程计量,按时提出中期支付证书,并且按照合同规定程序进行催款工作,确保适时得到工程款。施工企业应该认真组织施工,保证按期按质竣工,全面实际的履行合同,由此才能全部结算工程价款,从而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并赢得良好的信誉。

7、注意收集索赔资料及时进行施工索赔

公路工程施工索赔是公路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施工 企业 保护自身正当权益、弥补工程损失、提高 经济 效益的重要和有效手段。由于目前的公路建筑市场仍是买方市场,可以说是僧多粥少,所以施工企业有时为了找米下锅、维持生产,不得不采取低价中标的策略获得项目。此时,变更与索赔的成立与否是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是解决企业亏损与赢利的基本途径。施工企业想要搞好施工索赔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深人施工现场,了解和收集施工有关资料,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为最终的工程 总结 算提供依据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公路工程施工合同与其他建设合同一样,是施工阶段合同管理的依据,是施工企业与业主和监理的唯一纽带。合同一经签订,即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履约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应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履行合同义务。

五、结束语

从实践出发对当前高速公路合同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措施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研究。综上分析,合同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和科学的方法,促进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袁剑波,张起森.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第9篇:道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 未来展望 分析与总结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00-01

根据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建筑结构工程主要从事房屋建筑结构、地下建筑结构、桥梁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和项目管理,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结构工程牵涉到我国民用住宅建设、城市地下排水工程建设、道路交通桥梁建设、工程管理经营工作、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建筑结构工程在建筑工程里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建筑工程的主体,需要建筑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共同重视这一问题,严格把关、认真研究、落实到位、检查审验。

1、建筑结构工程自身坚持发展的方面

1.1加强建筑结构工程安全质量

在居民住宅建筑的建造中,建筑结构工程关系到建筑整体安全质量的问题,这是首要问题,是对居住者安全放心居住的必要承诺。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实际建造,需要充分运用科学的结构理念、计算方法、合格建材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科学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是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经验,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进行经验总结、方法汇总、理念改进和创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建筑结构设计上的准确、科学;建筑结构的设计图纸和实际建造过程中,要使用诸多专业化的计算公式和方法,从而使建筑结构的每一部分都能做到安全可靠、科学合理,所以强化建筑结构工程中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先进性,是今后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必须不断学习、改进的内容;建筑结构工程所使用的建材也是影响建筑安全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谈及豆腐渣工程,说明现今建筑行业在建材的把关上还有所欠缺,总会出现因为各种、省钱省料而出现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所以说建筑结构工程中对建材的合格性检验是必须重点做好的工作。

1.2优化建筑结构的合理布局

不论是民用住房建筑、公用办公建筑,还是道路桥梁建筑、地下排水通道建筑,都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建造。在人用房屋建筑上,建筑结构设计师,要通过专业的结构设计眼光、想法,进行房屋结构的设计,合理安排建筑的内部空间,尽可能的做到建筑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当然,同时也要参照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布局,两方面结合的做到建筑结构优化。在道路桥梁建筑这一方面,一是要考虑到桥梁结构的稳定性、承重能力,二是要考虑到桥梁结构的实用性、外部结构构造,像很多地方在桥梁设计和建造上,都采用了高低层模式,在同一路线空间上,上下通行汽车和火车,做到了工程节约。在城市地下排水建筑结构的布局上,主要是对下水道的路线、空间进行设计和建造,尽可能的减少下水道的迂回拥堵缺陷,使城市的地下排水网正常顺利的工作。

2、建筑结构工程人才培养、交流合作以及4.20雅安地震反思

2.1建筑结构工程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在建筑结构工程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在校教育的培养为基础,建筑工程类专业院校和建筑工程专业单位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培训,掌握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建筑结构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及管理能力,能适应房屋建筑结构、地下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等领域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英语、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有限元法应用、钢结构、房屋结构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技术经济学、建筑工程施工、高层建筑结构等。就业的方向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到各工程设计研究单位、建筑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对外工程承包公司、交通工程部门与房地产行业等单位工作。在我国今后的建筑结构工程中,对于打造具有专业化知识水平的建筑结构人才队伍,应该放在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显要位置。

2.2建筑结构工程理念、方法、经验的交流与合作

建筑结构工程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行业与行业间、学校教育研究间、国内与国外间的交流合作。建筑行业在建筑的实际建造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建筑结构方面的经验和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我国建筑行业间关于建筑结构方面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不要因为经济利益上的问题始终保守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才能加速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不同高校的建筑工程专业研究工作团队间,必须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将各自的经验和成果分享,互相学习和进步,从而完善我国建筑结构工程的理论体系;国内与国外在建筑理念和建筑风格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我国的建筑结构研究工作者,要注意中外建筑结构方面的学习和融合,壮大自身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理论基础,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实际建造的建筑结构模式。

2.3雅安地震后关于建筑结构工程的反思

2013年4月20日早8点,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众多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渗重。在这场自然灾难中,我们发现芦山县老城区99%的房屋倒塌,但新建房屋相对保存完好,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知道,自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对新建建筑的抗震要求明确规定,就是为了以防万一。通过这场灾难,我们的建筑结构工程研究专家们,应该更加积极努力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规划建筑结构,可以向地震高发的日本在建筑结构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尽可能的通过建筑结构的改良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国家在统一规划市县以下建筑建设的工作中,需要明确提出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建造要求。在民用居住的房屋中,是否可以设计地震发生时,可以进行躲避的防震空间,这点想法是因为很多较高层的人在地震发生逃跑中,确实不知道躲在何处,为什么不能在家中就建造保留一个可避难的空间?希望我国的建筑结构研究者,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国家政策也对此大力支持,这样的话,地震损失才能尽可能的减少。

3、总结

我国的建筑结构工程的发展方向,必须建立在保证安全质量的要求上,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合理布局,增加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在建筑结构研究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大力培养专业化人才,要积极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要有统一的明文规定,要形成科学的建筑结构理论体系。相信做好以上几点工作,我国建筑结构工程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走的更平稳,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也能大大提高,我国的建筑结构专业化人才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薛高社,关于建筑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c];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

[2]胥传喜,钱若军,建筑结构工程的未来发展[J];河海科技进展,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