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个人进修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

第1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在我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教师进修才被重视起来。由于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师进修作为“教育发展的对策”被摆在重要的位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终身教育的潮流中,教师进修的重要性才终于被国家和社会重视起来。因此,教师进修事业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而日本从上世纪40年代末就对教师进修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发展至今教师进修的水平已经向着较高的阶段迈进了。形成了制度完善、形式多样、时间灵活、内容全面等诸多特色的教师进修体系,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带动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教师进修的现状

1制度和实施

我国《教师法》的第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

我国的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大系统,而教师培养和进修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范畴。教育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定有关教师培养和教师进修的计划。教师进修的实施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成人教育范畴,包括参加电大、夜校的学习;自学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参加普通教育机关开办的学习课程、通信教育;在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学习。其二是师范教育范畴,包括参加国家重点师范大学、普通师范大学、各省级师范大学开办的在职教育课程、通信教育、夜间教育。实施教师进修的机关有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大学开办的电大、夜大以及进行成人教育的其他机关等。

2进修目的

首先是以取得学历为目的。没有达到规定学历的,或想取得更高学历的在职教师属于这一类。其次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的。主要对象是完成了师范专业的学习,但还没有适应现场教学的新教师。《教师法》中规定,新教师的试用期为一年,对于不合格者要延长试用期限。最后是与学历无关,为了补充或更新知识而参加进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经常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逐渐变强了。

3形式和内容

进修的形式分为脱产、半脱产、业余、远程教育和校内进修。脱产学习就是一定时间内离开任职单位,在进修学校参加全日制学习的形式;而半脱产是不完全离开单位,利用日常的一定时间参加学习;业余进修是在业务以外,参加夜校或电大的学习;远程教育是指利用电视、卫星教育等科技手段进行的教育。各种形式的进修内容主要还是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教师培养期间的学习科目及内容重复的情况很多。

二日本教师进修的特点

1制度和政策

日本的教师进修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以教育制度的确立为基础而形成的。1949年《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和《教育职员许可法》的制定,确立了教职制度的法的基础。以此为基准,关于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的制度也制定了。特别是在《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第19、20条中,明确地规定了作为教育公务员的职责性的进修、进修机会的保障等权利和义务。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校长和管理职务、骨干教师为对象的教师海外派遣进修事业、教育课程研究集会等,由教育部作为国家的研究事业而实施。当时的特征是以校长、教导主任等职务的管理层为基础展开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教师进修事业有了新的特征。围绕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改善、工资等待遇改善的政策出现了新的动向。甚至,对于在职进修最划时代的政策具体化了,那就是《关于培育教职员的新大学、新研究院的构想》。其结果是成立了兵库、上越、鸣门各教育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的质量开始被重视。1982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教员的任用和进修》,其中有《进修的体系性的整备充实》、《校内进修的改善充实》、《初任教职员的进修》、《进修指导者的确保》的提议。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提高教师的能力,制定了《关于积极利用硕士课程的培养教员的做法———在职教员的再教育的推进》等具体政策。

2实施机构

首先,文部科学省(即日本的教育部)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实施的教师进修事业。其中包括文部科学省直接主管实施的;作为各省市的共同事业而实施的;委托各省市实施的;各省市实施事业的辅助金;研究组和研究团体的奖励及补助;教职员的海外派遣事业;教育研究中心等的设施设置等等。

其次,文部科学省及各省市村镇对于教师进修的作用。文部科学省在教师进修中所占的位置是以进修事业为主体,在对进修事业及教育研究活动的奖励和补助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规制教科书和教育课程等教育内容的同时,指导作为进修的做法、教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实践。省级教育委员会是保障教职员进修机会的行政上的主体。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不具有任免的权利,也不负担教职员的工资,只起到服务监督的作用。

最后,进行教师进修的机关。进修体制是由校内进修、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中心等的进修,民间教育团体等的进修,在大学·研究生院的进修,以及教职员组合等的进修构成的。

3进修的种类

日本教师进修的种类分为自主和行政、校外和校内、长期和短期,还有新教职员、骨干和管理职位(校长、教导主任)等。所有形态的进修都是以教职员素质的提升为目的的。

所谓行政进修是指行政机关计划实施的进修,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新教职员进修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自主进修就是指教师自主的计划、实施、参加的进修,例如在自己家里进行的进修、参加各种民间研究会等。教师进修必须贯彻自主性的原则,因此,自主进修是教师进修的根本。从这个观点出发,主张“自主进修对于行政进修具有优先性”、“行政进修对于自主进修具有辅”的原则。

校外进修是以学校外部为进修场所的总称。但是,成为教师进修主流的多是校内进修。校内进修就是教职员以自己工作的学校为舞台的进行的集体性的进修。虽然不是完全不包括校内的个人进修,但是原则上全校性规模的,一般还包括集体性的共同进修。

4进修内容

日本教师进修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具有阶段性、高度性和深化性的教育内容,来提升教师的素质。具体来说,进修内容要能保持好专业性和一般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平衡。专业性的知识是实施教育活动的直接且必要的东西,而一般性的知识是支持教师的教育活动向更深更远发展的支柱。另外,在教师的进修中,保持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平衡也是很必要的。前者对教育实践直接起作用,后者不仅与实践有着很深的关系,又是与实践有着一步之隔的理论性的研究。

三教师进修的改革

1完善制度,扩充机构

与我国的教师进修制度相比,日本的教师进修制度更加系统和具体化。我国的教师进修制度和具体政策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完善起来,不能只停留在计划的高度。例如,针对不同对象(新教师、骨干教师、管理层等)的进修制度;针对不同形式(个人、集体、脱产、业余等)的进修制度;推进教师进修事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保障进修质量的政策等等。

我国的教师进修机构主要是各类大学、师范大学以及进修学校,形式比较单一。因此,有必要加大各种研究团体、学会、民间教育团体等在教师进修中的作用。各省市县级教育委员会应当加大对教师进修事业的财政上的支持和质量上的监管。

2找准重心,丰富内容

现在的教师进修多是以取得学历为目的的,而教师进修机构也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上。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在职培训基本处于副业地位,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退居其次,教学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应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

内容上不能总是照抄职前教育的传统教育内容,而是要多学习具有阶段性、高度和深度的教育内容,使其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各进修机构应当多进行实际调查并根据不同时期及教育水平的需要,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进修内容。崭新的、丰富的且实用性的内容对于参加学习的教师自然更有吸引力,进而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达到进修的目的。并且,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开拓视野,丰富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再者,要注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把理论知识尽可能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重视校内进修,加强自主进修

校内进修应当成为教师进修的主流。通过校内集体性的进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增强团队精神。使之成为教师间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共同进步的平台。校内进修的实施可以针对本校或本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计划、有侧重地实施,因此比起校外进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修的自主意识是提高进修质量的内在保证。由学校或教委组织的进修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教师的自主进修更具有针对性。最了解自身情况的莫过于自己,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或工作方面的需要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修。包括个人独立研修,参加学会、研究会等。这样能更有效率地弥补不足、拓宽知识。通过自主进修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参考日本教师进修体制的丰富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度的完善、内容的丰富、以校内为主等是我国教师进修改革的可借鉴并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为规范进修人员管理,切实提高进修人员的护理业务水平,努力为基层医院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1、护理部接收进修护理人员后,首先组织其学习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四川省人民医院关于进修、实习、见习的暂行管理规定》,介绍医院环境及医院情况及相关政策。

2、进修人员到病房后,临床科室根据其具体学习要求及专业,安排专业组长带教,从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等各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培训。

2.1操作培训方法:确定2-3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为培训考核重点,由护士长负责安排、组织实施,带教老师负责进修护士的培训。

2.2理论知识培训:病房护士长负责安排定期以授课、专题讲座、科室业务学习等方法组织进修人员学习专科知识,并组织1-2次护理查房。

2.3进修人员结合自身的情况,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继续教育讲座。

3、进修人员考核:操作考核方法:由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带教老师组成培训考核小组负责进修护士的专科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病房护士长针对进修的专科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容,以试卷形式对进修护士进行考试。考核成绩入《进修护士考核表》,进修结束后返回原单位。

医院进修护士带教计划

进修学习是提高在职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做好进修护士的带教管理是医院的重要工作,为使进修护士能够顺利完成进修计划,培养观察病情、分析评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操作技能,确保带教质量,特制订以下计划:

1、进修护士进入临床科室前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概况、规章制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护患沟通技巧、仪容仪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安全教育等。

2、科室根据进修护士的进修目的、时间、工作经历、自身能力制定进修带教计划。由护士长指定专人负责进修生教学工作,保证各项进修计划的落实。

3、护士长应根据科室工作情况,结合进修生自身水平,指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护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进修生带教教师。

第3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1.1“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内容介绍湖南省教育厅为建设首批有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专业,重点培养来华留学生本科教育双语师资,加强教师英语授课能力的培养,划拨专项经费,选派有资质院校的优秀教师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我校“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选派10名教师(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各5名)赴国外合作院校对其所承担课程的英文授课教学语言及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为期6个月的进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有湖南省教育厅全额资助,专业课程教师由我校配套经费资助,并由教育厅资助往返机票,选派任务按照要求在2年内实施完成,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2“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实施过程(1)教师的选派。中医学本科专业涵盖的专业核心课程中,中医诊断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精品课程,中医眼科学、针灸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为我校首批开展英文试点教学的课程,其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相关教师报名申请、中医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推荐、英语水平公开测试,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组织人事处按照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师资梯队建设需求,共同选拔了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师各5名,纳入“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2)进修院校的选择。为了提高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促进中医学专业建设,为我校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为教师们推荐了几所与我校已有合作的院校,包括美国缅因州大学、美国南康州大学、澳大利亚东方医学院、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等。根据各个院校的专业排名、自己的专业需求及经济情况,10位教师中,8位教师选择以上推荐院校,2位教师自行联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与耶鲁大学;在地域选择上:7位教师选择美国院校,2位教师选择菲律宾院校,1位教师选择澳大利亚院校;在学科专业选择上:4位教师选择医学院、5位教师选择综合性大学、1位教师选择中医类院校,实现了专业对口。(3)进修计划的制定。此次教师赴国外进修以学习授课语言及课程授课方法为主。根据教师的英语语言程度、专业水平及各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共同商定进修计划,并与对方院校沟通,探讨进修计划可行性,确保教师进修计划的顺利实施。如:解剖学教师赴美前,已承担留学生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2年,英文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英语授课经验。其选择旁听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神经解剖学与临床人体解剖学课程。除此之外,根据其较强的专业能力,申请参与临床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带教活动,获得批准。中医内科学教师赴美前,未承担过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但其英文阅读能力较强,已通过PETS-5考试。与美国缅因大学商议后,建议其先以语言听力课程为主,待听力水平提升后,再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进修计划的制定,明确了教师们的进修任务,提高了学习成效。(4)签证等材料的准备。在所有国家的签证申请中,美国的签证材料最为复杂。因此,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向省教育厅与兄弟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讨教,了解申请签证流程、明确申请材料要点,熟悉面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而协助赴美教师顺利获得签证。申请赴菲律宾与澳大利亚签证较为容易,但也不容许一点疏忽。需要与对方院校反复确认申请签证的类型、进修目的、进修过程与经济情况等,在申请材料中需清晰而明确地体现,避免大使馆审核材料时,出现疑问而拒签。(5)出国前培训。为了更好地提高派出工作的效益,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做好派出人员出国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包括:提高出国人员的思想素质、丰富礼宾礼仪知识、宣传安全知识等。通过出国前培训,使出国人员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出国人员具备得体的言谈举止;使出国人员在陌生的国度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6)后勤保障。教师进修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进修期间,教师工资照发,津贴按教授、副教授、讲师级别不同标准按月发放。除教育厅资助核心课程教师往返国际机票及5万元外,学校配套5万元用于专业教师学习及生活补助,并将教师规定工作量标准适当降低,使教师们安心学习,协助学校扩大对外交流。

1.3“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收获按照进修计划,外派教师顺利完成了进修任务,在英语水平、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收获:(1)提升英语水平。通过在语言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式学习,利用语言环境阅读大量英语材料、收听英语信息、练习口语应用、书写日常文章,提高了日常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地文化,拓展了自身的国际化视野。(2)促进专业教学。通过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参与教师教研活动、承接实验带教任务、参与实验等方式,充分了解国外高校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思维、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甚至国外教师的敬业态度和精神,都对我校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后进行本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3)强化科研能力。通过进入国外高校实验室,参与相关实验,吸收了先进的科研知识,熟悉了先进科研设备、开拓了先进的科研思路、强化了科研能力。通过科研的锻炼,一方面促进了留学生的专业教学课堂理论的延伸;另一方面为学校在中医专业理论及实践研究方面和国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4)拓展海外视野。通过参与当地学术交流会议、活动加强自身国际活动能力;通过走访当地医院、高校、药店和华人居住区加深了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认识,拓展了海外视野。(5)推广我校中医药传统文化。通过面向海外友人举行讲座及义诊,让当地民众近距离接触中医、了解湖南中医药大学。

1.4“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不足(1)管理工作有待改进。缺乏合理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虽然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们随时保持联系,但对其学习过程缺乏及时有效地监控,对进修效果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2)教师出国前对当地环境、文化及法规了解不多,导致期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插曲。诸如:未经许可,擅自行医;在暴风雪天气中遭遇车祸。虽经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但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3)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院校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国外很多中医类院校不能发放访问学者签证,而拥有中医专业的医学院校占少数,因此教师们在院校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4)对于正在开展的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课程,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一定的困难,缺乏权威的评价团队及合理的评价体系。

2展望

第4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三月份,在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局xx年度工作要点》以及外地先进的教师队伍培训及管理经验基础上,在主管雷校长撰写的《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xx”规划》和《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下,办公室撰写了《xx年教师教育工作计划》、《农安县第二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性学校创建活动方案》、《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方案》、《农安县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读书使我成长”征文评选活动方案》以及《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方案》等。

3月30日上午,在进修学校六楼多媒体会议室组织召开了由全县中小学校业务校长、德育校长及部分骨干班主任参加的“干训师培、德育工作会议”。会上下发了相关文件,并对本年度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教育局副书记李春晓、进修学校校长王兆文及副校长雷宏分别强调了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今后教师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局工作要求,5月下旬,在校领导的反复指导下,撰写了《农安县中小学教师教育工程实施方案(xx—2015)》,工程实施方案共23页,涵盖了教师培训五年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工程体系、实施策略以及相应管理机制与办法。

1.省级学科骨干教师推荐工作

8月份,办公室接到《关于做好 xx年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省级骨干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后,第一时间把文件上传进修学校网站,并通过面对面传达文件精神及本县做法,即:采取基层学校推荐申报、办公室对申报教师提交的各种证件进行审核的方式确定省级骨干教师申报人选,确定后向上级部门推荐申报。本次省级骨干教师认定工作,我县共推荐申报32人,经过市继教办审核后16人完全符合条件,目前16人已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笔试和答辩,进一步的认定程序等市里通知。

2.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工作

按照长春市教育局下发的长教发53号《关于推荐长春市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通知》要求,3月25日—4月8日,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申报工作。针对学校推荐的教师,办公室进行了认真审核,并从各校名额所占比重、学科结构、申报教师年龄特征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衡量、具体分析,最后确认156人入围,4月8日报送市继教办。经市级骨干审核、笔试,我县中小学共有84名教师被认定为长春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7月17日—7月25日,82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按要求参加了省级培训活动,并被正式认定为xx年12月——xx年12月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目前认定公告已上传进修学校网站。

第5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有效教学行为;初任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28-02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关于教育质量的问题与争议也越来越多,如何在不断发展与扩张的历程中让教育质量不落伍是当今教育界相当关注的问题。

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于1977首先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之后又不断改进了自我效能理论,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而自从教育活动诞生以来,教育者就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弄清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现况以及了解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为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相关政策、学校管理与发展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良策。笔者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研究环境,以该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讨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的意涵,再试图探讨如何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

一、教师自我效能的意涵

1.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不同学者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定义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首先,教师自我效能感描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肯定程度。其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概念,这种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影响结果是要能使得学生的有效学习,能让教师的对自己的自信心和信念转化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可以看出教师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于自己教学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感受,是教师认为自己能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自信程度。

2.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孙志麟(1991)指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包含个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师自我效能感两个层面(引自陈艺分,2011)。Ashton,Webb,&Dota(1982)将教师自我效能感分为三个向度,即个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教学效能(teaching efficacy)及个人教学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引自黄玉凤,2002)。可见,人们一般将影响教师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特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内部因素,主要指教师主观因素,影响教师效能感的内在因素包括性别、职称、学历、应对方式、调节能力等。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意涵

1.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通过参阅并统整对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和认识,可以发现学者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行为进行了定义。

有学者从数学中最优化理论的角度思考有效教学行为的意义。黎齐(2010)指出有效教学行为可以表达成学生学习收获与教师教学投人之间的比值。刘书增(2013)指出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就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授课内容、促进学生发展所采取的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的总和。

综合来看,有效教学行为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自身专业技能,拟定完善的教学计划,运用一连串多样且适当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行为。

2.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对于判断有效教学行为的依据或者指标,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台湾学者张世忠(2000)以美国学者波立(Borich,1988)的归纳做修正,认为共有六项教师行为可以作为分析有效教学之依据,分述如下:

(1)教学的明确性(clarity):指教学有目标、有系统、内容清楚明确。

(2)教学的多样性(variety):指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活泼多样。

(3)教学的任务取向(task-orientation)。

(4)投入教学的程度(engag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5)成功的班级经营(success class management)。

(6)师生互动关系(mutual interaction)。

刘志慧、罗生全(2013)将有效教学行为分为教学准备、系统呈现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和班级管理等五个维度。

综合以上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甚至欧美等各个不同地区学者对于评判有效教学行为内涵的描述,可以看出有效教学行为的指标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计划准备、系统呈现教材、教学技术与方法、善用教学评量、班级经营与管理。

三、如何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

1.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建议:

(1)提供多元在职进修渠道。有研究发现,不同学历背景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上有显著差异,学历较高的中小学教师在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教育行政机关若能提供中小学教师各种在职进修渠道,增加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机会,对于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定会有帮助。

北京市海淀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具有优厚的教师进修条件。因此,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若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这样的资源与环境,以提供更多的教师进修机会,将会为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创造得天独厚的优势。

(2)建立针对初任教师的辅导与成长系统。教学年资较浅的教师即初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表现均不如资深教师,因此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应建立起专门针对初任教师的辅导与成长系统,这个系统既可以包括资深教师和同侪的专业辅导支持,也可以包括与其他行政人员、相关社区人员的合作式对话,以及初任教师自我省思与反馈。这个系统能从多个角度了解并支持初任教师,以期使得初任教师获得快速的专业成长。

(3)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教师专业研习活动进行辅导支持。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在跨校的中小学教师研习活动方面参与的人员组成较为单一,基本上均为中小学在校教师,若能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教师专业研习活动进行辅导支持,一方面,在高校从事教育相关研究的人员可藉由这样的合作活动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实务经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提升自身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2.对学校行政的建议:

(1)鼓励教师进修。教师的进修活动需要获得任职学校单位的大力支持。学校若能鼓励并协助在校任职教师参与进修,将能够提升个别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表现,并能在一定时段后,使得整个学校的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获得提升,创造良好的学校教学专业环境,获得整体效应。

(2)建立针对初任教师的辅导与成长活动。学校对初任教师的辅导支持和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任教师的成长发展。学校可以组织由校内资深优秀教师带领初任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与实作,给予鼓励支持和全面关怀,切实提高初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使得初任教师在心理上与专业行为上均快速成长。

(3)创造有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社区环境。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对自身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来自所处环境特别是学校环境。学校可以从创造健康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角度出发,改善学校教学氛围,帮助建立教师之间友善、愉快、合作、互助式的相处模式和氛围,从而减少阻碍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外来因素。

3.对教师的建议:

(1)系统规划并积极参与进修活动。进修活动最关键的是需要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进修活动的意义,厘清参与进修活动的目的和方式,积极争取并系统规划适合自己的自我专业成长计划,以期获得合适的进修机会。

(2)重视经验分享与传承。教师之间若能经常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充分分享教学经验,无疑是对于所有教师都非常有益的事情。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自己分享一个经验,得到的将是多个经验。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更高,透过专业对话和经验分享,初任教师可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来自资深教师的鼓励,增加自我效能感。

(3)教学归因。教师在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行为时所采用的归因方式不同,有的会将效果不佳的原因归结于学生或外在环境等,这些教师实际上却是对自己影响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建立信心,努力克服外在负向因素,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聚集着全国几乎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该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研究海淀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树立典范、建立标准。

教学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分别从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上代表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这两种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文从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的意涵认知出发,给出了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的建议。建议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无论是教育行政相关部门、教育学专家、学校管理人员、行政人员还是教师本身,皆宜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工作中遵循科学路径方式、相互协作,合力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车尾艳.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内涵、问题域及主要结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

[2]刘书增.初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以上海F中学教师为个案[Z].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刘志慧,罗生全.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4]陈艺分.高雄市国民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之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D].台南大学,台南县,2011.

第6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关键词: 发达国家 教师继续教育 启示

一、中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比较

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样化表现为培训模式、培训形式和培训机构的多样化。培训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中心”模式。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的模式。

2.“高校本位”模式。高等院校除保留传统的脱产进修高学历等方式外,还开办“教育诊断医院”、“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大力推行远距离教育,送教上门。

3.“学校本位”模式。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定培训规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在原“以学校为基地”的教育模式基础上改建起来的。

4.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大学教育与中小学合作创办的一种新型教师继续教育学校。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教师教育的培训计划和给予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

我国教师培训主要有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学历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机构(主要是高校)组织学员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模式。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另一途径,其特征是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制宜,时间地点相对集中;培训内容注重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的介绍,轻知识积累而重实践应用,尤其重视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培训方式主要有机构培训和校本培训。

二、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立法比较

很多国家都通过教育立法提供多种多样的优惠,建立机构并制订教师教育的长期计划,让广大中学教师去学习和进修。在英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政府对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来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社会地位的认识,是经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并由此逐渐体现出政策法规的建设对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所起的保证和推动作用。从1862年开始,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颁发《毛利法案》,在建立职业学校的同时,要求任教教师进行技术知识的进修学习;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65年又颁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英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教师实施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英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资培训的管理工作,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成立的师资培训署负责英国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

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的义务之一。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这是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一方面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不够完善。

三、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比较

各国在制定教师职后教育的有关制度和法规中对教师参加进修的经费开支渠道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英国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65年又颁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英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教师实施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英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资培训的管理工作,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成立的师资培训署负责英国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师入门训练、就业,以及在职进修的政策发展和实施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不断发展的、专业化途径的一部分来看待的组织。1998年英国启动IT培训工程。布莱尔首相决定投资总额为6亿英镑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力图通过培训教师学会计算机和掌握因特网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继续教育的投入都相对少一些。虽然近两年国家一再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但对速发展的高等院校群体也是捉襟见肘。目前,全国的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这种经费短缺的局面必然会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调查中,40%的教师反映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学校承担,25.7%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学校和个人承担,但也有17.1%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教师的经济能力有限,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势必在加重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带来经济的负担。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立法工作,确保经费投入。

国家应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条件、经费,使之制度化、立法化。经费保障是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有力支持,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部分经费外,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继续教育费用的分担,逐步形成谁收益谁承担的观念。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监督、激励和反馈机制。近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分出台了许多提倡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但是仍然停留在号召鼓励层面,硬性措施和规定较少,可供具体操作的措施少,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难以制度化。学校在支持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同时,应多渠道了解市场、高校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高校教师的培训计划,使教育资源的使用获得最优效果。同时应该广泛征求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要求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内容和形式,使继续教育和培训能够得到实效。

2.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除了进行学历补偿和提升,还可以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在校内进行对口学习进修,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和需要。校内培训的优越性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的教学实践为落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各种知识讲座、校际观摩、案例研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帮助骨干教师加速知识技能更新。去企业顶岗实践也是培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双师”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分批安排教师去企业实习,更好地了解生产实际;与相关企业或者经营实体合作开展科研课题,开发产品,促进教师增强实践能力。

3.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模仿师范院校来设置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教育学课程为例,“在职教师教育(包括专科、本科两个层次)的教育学课程实际上只是普通中师和高师(专科)的一种重复教育;也导致了培训内容只是零散式的,侧重于消除职前教准备不足的专业(文化知识)补偿。”一些教师在进修过程中学习相同或相似的教育学课程可能要达到三次。不难想象,这对教师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大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学习机会的浪费。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师继续教育未能从整体上设计有特色的课程。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并对其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需要充分研究教师职后培训的不同需求,对目前实施的各种职后培训形式进行归类、分层建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并与职前培养贯通的各有侧重、彼此衔接、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比如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和行政干部培训等就可采取在教师教育机构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并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受训教师选择。我们认为,一些已经被国外实践验证为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工作坊、行动研究、反思日记、生活史(自传)分析、微格教学等都值得我们尝试。

参考文献:

[1]柏发臻,杨位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保障机制.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何杨勇.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及其根源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0,6.

第7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当前民办高校的教师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二是招聘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三是来自公办高校的兼职教师、退休教师;四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其中,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是民办高校引进教师的主要来源,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教师年轻化的特点。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还不到位,缺乏系统规划。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重视不够。民办高校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相对不完善,因此学校管理层对培训工作缺乏更多的关注。受限于学校规模和发展阶段,在学校资金的支持方面,还没有向教师培训过多倾斜。

2.培训制度建设不完善。在制度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制度发展落后于现实需要。

3.培训活动和形式单一化。针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集中在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阶段,上岗后依托院系进行管理。培训活动数量难以满足青年教师需求,以讲座为主的培训形式,难以吸引青年教师目光,培训内容和形式亟待转变。

4.教师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受限于民办高校的发展阶段,以教学为主体的大环境下,青年教师对培训的兴趣不够浓厚,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此外,青年教师生活压力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职业的认同感。

三、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六大计划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长久之计。安徽新华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视自有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设立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六大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1.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修养是其最基本的素质,学校将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引导教师自觉养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2.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学校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实施“硕士化工程”和“博士团队工程”,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根据青年教师成长需要,每年对新进教师开展两轮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教学业务、管理制度、教学技术与艺术等多方面培训。

3.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校在实施教师培训进修基础上,着重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上下功夫,重点帮扶新进青年教师和评教排名靠后教师。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教案讲稿比赛,开展学生网络评教,教学督导、教师同行、管理人员听课评价,教学满意度调查等,通过评比,找出差距。

4.双能师资培养计划。企业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能够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实践资源。学校鼓励和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考察参观、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导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积极邀请企业的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举办讲座,协助学校教师开展研究,培养双师型教师。

5.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学校设立专项津贴,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力度,在对外考察、交流学习、在职提升学历等方面提供资助,帮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加快成长。

6.教学团队培育计划。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为鼓励教师抱团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研究相关课题,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经常性地开展团队研讨活动。在教学团队教科研项目、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上优先资助,在教学团队外出考察、进修深造、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青年教师提升研究能力。

第8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一、以专题培训为抓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自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进修学校组织教研员学镇西编著的《做最好的老师》、肖川主编的《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耿书丽主编的《有效听课、观课和评课的智慧和技巧》和张肇丰等主编的《课堂改进的30个行动》等书,倡导教研员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提升教研力;组织教研组长学习“初中××教师专业能力必修”系列丛书;组织学科教师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建议等。理论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教师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总结反思的能力。

(二)开展培训,形成系列措施

针对调查、调研以及“联片研训”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修学校及时抓住90学时培训、远程培训、骨干教师暑期培训的机会,重点落实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方案制订切实可行,从内容的选择、专家的聘请以及时间的安排,都注意实用、务实、方便;二是活动组织高效实用,从场地的选择、纪律的严明和活动的互动,都要求井井有条;三是培训后的作业,要求认真完成,及时评价。

如针对初中教师总体年龄偏大、职业倦怠严重、工作动力不足等实际情况,进修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常山县初中教师全员异地培训工作。各学科培训者委托浙江师范大学、衢州教研室设计培训项目,对全县语文、英语和科学三科的教师进行暑期全员培训,分别在衢州、金华开班。

又如为了做好教龄1~3年的新教师的考核工作,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进修学校在职业中专组织了全县新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考核工作。此次考核实行多元考核制,即根据《新教师培养方案》的“双导师制”和“学校负责制”要求,课堂教学技能项的最后得分由相应学科教研员、校本导师和学校考核小组分别考核评分。

二、以联片研训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农村学校“联片研训”的组织构建

为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修学校完善了初中两个“联片研训”教研共同体――东片的由常山育才中学、常山县第三中学等五所学校组成的教研共同体和西片的由常山县城关中学、常山县城东中学等六所学校组成的教研共同体,合力完成各项教研训活动。

(二)开展主题式“联片研训”教研活动

联片研训的主体是区域内同一学科的教师。活动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计划性强,每学期由教研室根据一定的主题统一安排各学科活动,在学校间轮流进行;二是形式多样,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上课、说课、评课、论坛和专题讲座等;三是主题明确,以菜单式、点题式方式结合学科疑难热点问题进行,贴近教师;四是参与面广,既有特级教师、名师的送教活动,也有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展示课,既有普通教师的公开课,也有师徒共同进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五是结合实际,将初中学校分成东片和西片两个教研共同体,以城区学校为龙头抓实教研活动。

如为了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西片七年级的26位科学教师举行的某次教研活动,共安排了四大板块的内容:一是同课异构上2节课;二是采用课堂观察的手段,重点围绕探究能力提升组织教学,组织议课、评课活动;三是组长就如何进行探究问题设计论坛;四是进行教科研活动的策划及如何做课题的交流。

三、以评比展示为平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集体展示,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团体赛课活动

在课改推进的进程中,教师难免遇到一个发展瓶颈。如何突破该瓶颈,增加教师发展的原动力?进修学校于2010年11月开始举办了校本教研团体赛课活动。该活动至今举办了三届,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学科多,涵盖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社会等主要学科;二是参与面广,每个学科都有10~13个团队参加,参与教师的人数多,受益面广;三是形式多样,如第一届活动由课前说课、上课和课后评课组成,赛后根据评分高低确定个人单项奖和团体奖,又如第三届活动由无生上课、上课和课后评课组成,赛后按30%、40%和30%的比例设团体奖。为了促使各层次的教师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城区、农村教师分开设奖,让参与的教师都在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从而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发展。

(二)以教学基本功比赛为平台,促进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9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一、全面提高对中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

《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高度,全面重视中职教师培训。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视作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和效益、办出职业特色的根本大计来抓,对中职教师队伍的现状做出客观分析,根据国家下达的人才培养任务,确定各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中职教师培训的组织制度、培训内容、培训费用、奖惩及培训的评价体系。建议国家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计划下达各省(区),应该每年尽快尽早地下达培训任务,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各项培训准备工作。培训任务分配应适当集中,计划数量要与职教事业发展相适应。省(区)则要积极实施培养、培训计划,使中职学校教师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都与需要基本适应,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应该吃透“两部”的精神,执行贯彻培训的要求,学校选派自己真正的骨干教师参加;不要把中职教师培训形式化,成为走过场培训;同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把好资格审查关。参训教师要把培训作为提高学术水平,从而深化、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二、建立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机制

搞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工程,需要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通力合作,按《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从政策、计划、财力、基地建设等方面保障各环节的全面实施。

1.建立健全中职教师培训相关政策、法规及监管、评估、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有《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这虽然宏观上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对教师培训的过程和绩效缺乏相应的指导、监管、评价机制,培训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教师受训的主观需求,挫伤了其积极性。亟须设置分类分层具体培训纲要,有章可循地指导培训实施;建立立体综合监督评价体系,从培训机构、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对培训内容、过程、对象及效果等进行监管评估,促进培训规范、有序、高效。

我国由于体制与机制原因,很多企业处于转型期,企业参与中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应该通过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中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让中职培训基地承担部分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基地派遣专家给企业员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企业接管中职教师的实践培训,从而可以互相促进,互利互惠。另一方面,教育立法是国家调控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家对职业教育体制的管理和运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用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明确企业与学校的责、权、利。可以从税收来刺激企业对中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出资把中职教师培训基地设在企业,那些承担了中职教师培训的企业如果按要求给中职教师进行培训,政府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用这样一种形式去激励企业,让企业有所收益。

在中职教师的培训上,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教师教育管理制度,实现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使“我要学”成为教师内在驱动力。中职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学习,学习所规定的课程,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学校可以凭证书奖励教师。政府为了鼓励教师持续进修,可实行按学历区分教师等级制度。采取激励教师不断进修的措施,应真正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为教师着想又能使教师从中受益,才能更受教师的欢迎。

2.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

目前,中职教师培训相关经费实施的是政府投入、院校和个人共同分担的经费解决措施。政府的投入是根本,中职院校的经费承担是义务,因为师资培养培训根本是为中职院校服务的,个人适当缴费也是应当的。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长期投入,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基地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必须有政府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地区、院校、专业等差异性直接导致院校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有些院校维持日常的运转尚困难,很难抽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专门的师资培训。个人缴费从某个方面来讲只是市场体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问题,且个人缴费比重过大会直接影响参培积极性。因此,一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确保对中职教师培训的投入,应有一定比重的专门的财政预算;二是基地要发挥优势,广开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三是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费安排,将师资培训投资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必要开支。

3.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其主体功能

提高基地及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基地建设的必然要求。基地对教师的培训应该起到先导和示范的作用,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是按照社会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基地的专业门类设置也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一是专业设置有的放矢。通过政策研究和市场调研,了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把脉其现实需求和宏观远景。了解中职教育的现状及职业院校专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二是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如打破传统的封闭式集中教学,采取开放式网络教学,采取学分制管理,谋求跨域(跨地区、跨国)合作交流,自办产学结合实体等。一切以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宗旨,促进基地自身健康,和谐发展。

加强基地管理是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分层建立专职机构指导、支持管理基地建设。国家负责政策制定、资质评估、资源统筹等方面工作,地方政府则要给予土地、经费、人力等方面支持;学校或企业是基地的依托实体,要完善基地的招生管理、课程开设、质量检测及保障工作等,保证基地的正常运作;基地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的有效措施,要探索符合基地及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培训效能。

加强基地本身师资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要本着先进性、开放性的原则。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和应用能力,使其适应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保证其知识的先进性;加强和企业、高校的合作,聘用一些企业的技术能手和职教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保证培训教师准入的开放性。让受训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锻炼,或派出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或学术交流,保证受训渠道的开放性。

三、追踪预测培训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教师的培训需求是呈动态发展变化的,不同类型的教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建立和完善中职教师培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预测机制,全面准确地了解其需求信息,才能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职教师培训信息研究和预测应注意广泛吸收,如教育专家、培训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受训的一线教师等各方面代表的意见,使其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全面性。应高度重视实地调查、考察方法的应用。可以考虑采用倒推法的培养方案。什么是倒推法呢?就是调研中职生就业岗位人群,从单位就业需求中预测教师的培训需求,然后制定培训方案。

中职教师培训基地,绝不能不考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培训所有专业,一定要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依托,与要培训的职业学校一同制定培训计划。推行具体培养、培训计划时,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突出各自优势和强项。

四、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综合效能

中职教师们普遍对以往的教师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强烈要求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中职教师培训可以和科研相结合,倡导专业人员与基层学校结伴研究、共同发展。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要求,既有利于教师从科研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使专业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又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科研既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由于中职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多是实用型技术,其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论是从主观激励还是客观诱导的角度来看,中职教师培训和科研结合都要求我们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科研和培训人员的互相学习和渗透,培训机构与基层学校结成联盟共同提高培训综合效能。

第二,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为了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全国自上而下进行了各种教师培训,这些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实践证明,集中培训与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效果是最好的。毕竟每年参加国家级中职教师培训人数有限,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让学有所获的教师回来,根据本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师成长的需要带动校本培训,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可以多种多样,“送出去、请进来”,提高培训综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