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文化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施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生积极性
大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认识到学生实现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课堂中。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小组合作,师生和生生互相交流沟通,其能够助长学生的讨论气氛,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将全部的教学元素整合为一体,保证教师、课程与学生各种因素相互束缚与制约,并整体评价,以达到教学宗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实施方式为:
①教师引导。课堂开始,教师则应制定教学宗旨、教学方式、教学重点,制定教学计划,依照课堂教学主要内容设计活动主题;
②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包括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复习、提出疑问、解疑答惑等。利用学校提供的英语教学书籍及互联网资源进行自学,重视重点难点,巧妙解决问题;
③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将活动的主题和注意点告诉给学生,对核心主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疑惑。经过小组成员和教师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二)强化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创建英语学习交流平台
互动教学应打破教学课时少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手机软件等,如微博、微信、QQ、Skype等,创建学校自身的英语交流平台,学校官网网站、微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校领导应重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创建英语角及英语社团,加大对购买英文资料和刊物的资费投入,鼓励突出表现的学生,将英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重点任务中。其次,全面利用宣传工具。学校应在校内刊物报纸等信息媒介上定期更新英语知识和资讯,将卓越的英文小说、诗歌等刊登,创建“校园英语文化活动节”、“大型英语话剧演出”、“英语演讲比赛”等等,丰富英语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在每天的1个小时时间播报英语新闻,用英语介绍国外美食风景等。其次,建立学校的官网微博,将学生和教师加到粉丝群中,每天固定时间更新状态,并转发一些英文消息和知识,提供相关英文连接,让学生和教师可以自行下载,如英文电视剧、英文音乐、英文小说等。最后,组织宣传活动。学校应建立学生宣传小组,选出负责人,定期在学生内宣传英语文化,组织英语爱好者共同学习英语,建立英语俱乐部、英语口语练习小组等,培养英语人才。
二、结论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
一.企业文化的系统构成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般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
1.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杨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3.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在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那么如何应用系统理论指导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昵?
1.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7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7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妻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2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I1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干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据此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
3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如果把职工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子系统输入一端是企业文化现状.那么企业领导者就有条件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改善子系统的环境.以期获得丰厚的输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文化;积极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对今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要求,明确指出了各行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方向。区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建设至关重要。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质属性来看,对区域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地方高校对促进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职能属性决定了要积极为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服务。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其中地方高校2616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总数的96%。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等职能职责。高等学校不仅仅是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地方高校一般地处地方区域中心,是地域文化研究、传播、开发的主要阵地。地方高校拥有雄厚的地域文化研究基础和实力,有条件、有资源发展文化,创新文化。
2.区域文化建设需要地方高校加入进来。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逐年提高,但人们往往忽视对地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造成区域文化的淡化与湮灭。地方文化设施、人力资源相对也比较缺乏。因此,地方社会需要地方高校参与到区域文化的建设中来,肩负起培育和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任。
二、地方高校对促进区域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1.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通过有选择的、系统的、大规模的、持久的教学活动和努力,在区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继承区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借鉴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且在文化的融合、碰撞中,根据时代需要,努力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不断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向前进。因此,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在区域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大的责任,承担起了建设区域文化的历史责任。
2.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为建设区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区域文化水平与其本地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地方高校为区域社会输送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些广泛的专门人才必然与区域各行各业发生广泛的联系,从而全方位地向区域渗透,促进区域文化整体素质的提升。
3.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科技创新特指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全部创造性活动,包括科学知识的生产、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成果的引进与本土化成果推广等。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社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是区域社会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区域社会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区域社会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4.地方高校教育引导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大学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上,而且体现在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地方高校就是整个区域社会灵魂的塑造者,是区域社会道德文化的堡垒。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象牙塔”的狭隘领域,成为更广泛地增进人们知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综合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地方高校要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沿着知识积累和大学功能优化的逻辑,科学引导区域文化需求。
5.地方高校服务功能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纵览地方高校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地方高校的功能是随着区域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起来的。从大学刚出现时培养人才的一维功能,到增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再到当下增加的文化引领服务功能,这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在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功能的调整和充实。
总之,地方高校在分析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同时,还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对自身硬件与软件的建设,融入到区域文化建设中去,为区域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3):3-5.
[2]张桂霞.大学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6):163-166.
>> 论少数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英语听力策略研究 少数民族预科班级文化建设与班主任工作创新 对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高职民族预科班人文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管窥 略谈少数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的“六心” 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浅谈职业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flas制作》课程校本教材的改革思路 我国部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体育师资状况调查 少数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教育初探 刍议民族预科班的管理 提高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水平的思考 有关内地新疆预科班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衔接教学探索 浅谈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的评述性思维培养 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在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移动学习在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新疆预科班语文教学目标策略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1.
作者简介:
杨鸿雁(1968-),女,湖北松滋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境建校 ; 英语氛围 ; 国际双语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zcj14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19-01
高职院校在调整、适应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和同化着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同时又通过与产业部门、社会科研机构以及国际、校际的产学合作、学术交流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开始不断向校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也变得更加复杂化。而语境建校则凸显了外语类院校的特色,不仅能给学生营造轻松、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英语文化中学习语言,通过英语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语言的训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双语人才。
1.营造浓厚的英语校园文化
1.1 校园文化对语境建校的重要性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校园环境不仅呈现了学校的外部景貌,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有效载体。求真、务实、尚美是所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真谛,它的应然状态体现了一种高品质的文化形态,营造了整个校园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氛围。长期置身其中的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浸染、熏陶,必定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作为外语类院校理应构建外语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
1.2 营造校园外语文化的途径
如何营造浓厚的外语校园文化?笔者建议在各教学楼、宿舍楼、行政楼、餐厅楼和校园主干道设置双语标牌,在教学楼内悬挂英语名人照片和英语名言警句,在校园布告栏内张贴英语海报和学生活动通知,举行活动时悬挂英语横幅,建立西式英语教学楼、实训楼、标志性建筑物和英语文化桥等。同时,每年的11月可举行为期两个月的英语文化节,渲染西方节日气氛,如戴面具的万圣节晚会,圣诞派对,英语跳蚤市场等,通过文化节的举办,让学生体会西方的节日文化,沉浸在英语文化氛围如此浓烈的校园里,大胆开口说英语,达到语言的交流和听说训练。
通过以上方式来打造外语特色校园文化,使每位进入学校的学子,犹如走入了国外大学校园,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中都能感受到英语文化气息,让学生视线所至,都能看到英语,时刻学习英语。
2.英语文化走进课堂教学
2.1 教室环境的布置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其环境也要精心布置。在教室醒目的位置张贴班级班语;设置一块英语愿望或座右铭的粘贴栏,学生用英语书写好粘贴在此处;在教室里摆放一个小型书架,上面摆着英语报纸、杂志和名著,可供学生课后阅读。
2.2 英语学习与文化的融合
除了教室学习环境的布置之外,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要改进。首先要模仿西方国家的授课方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育方式,采用“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所讲授的英语知识点要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并非仅传授英语单词、词组和句子,而是完全融入西方国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英语学习,真正使语言学习需要上升到英语文化,让文化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来传承。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并对学生进行西方礼仪方面的教育,将每位学生打造成具有绅士风度或淑女风范的人才。
3.第二课堂活动的规范开展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如英语角、英语话剧社团等,将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英语晨读
为鼓励更多学生开口说英语,学校将周一到周五的晨跑改为英语晨读。英语教师给学生布置晨读内容,既可以告知学生英语读什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加强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通过晨读,使学生将晨读作为一种习惯,不仅可以在校学习英语,也为毕业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可将朗读英语作为终生的习惯,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
3.2英语广播
早饭、午饭、下午课外活动和晚饭期间均通过英语电台播放欧美经典和流行英文歌曲、总统的竞职演说、英文散文欣赏、VOA和BBA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3.3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每周定期举办英语角,邀请外教参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举行各种英语比赛,如演讲比赛、英语话剧,以赛促学;英语背诵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发行英文报刊,成立英语记者协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4.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快语境建校的步伐
4.1开口说英语纳入学生行为规范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所语言类院校,必须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促进语境建校的步伐。学院领导必须在新生入学时就进行“开口说英语”的教育,告知学生做为山东外国语学院的任何一名学生,不论管来自何地、不论英语基础好坏,都不影响开口说英语,必须将说英语作为自己的一个习惯,鼓励学生说英语,不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将会被扣除相应学分,切实从制度层面来规范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行为。
4.2打造双语化教师团队
所有的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都必须全部使用英语;非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熟练使用日常的教学语言,如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或Any questions?还要学会使用日常交际语言。学校定期组织英语老师进行专业模块的学习,非英语老师进行英语口语的学习,加快双语化教师团队的步伐,让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接受英语的熏陶和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
5.总结
对于外语类高职院校来说,语境建校体现了学校的外语特色和文化,其对于学校英语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在轻松的外语氛围中学习语言,又使学生领略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知识,是打造双语人才的辐射源和能量库,更是培养国际双语人才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英语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效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一、学校文化建设
1. 办学理念的形成
如何办学?是校长必须直面的问题。办学有术、有道,办学的道就是校长的办学理念。我校的办学理念经历了由“以人为本”到“以人的发展为本”再到“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变化过程,这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即在尊重师生,理解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的基础上,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治理,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能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考量,并成为学校文化的价值中枢,成为学校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校“和谐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
2. 培养目标的实施
八个科学园地,百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对人类科学事业的追求及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五条人文长廊,从世界文化遗产、美术、音乐、革命英雄及校园风采等方面,使身边的人与事、家国与世界的情怀紧密相连,传统美德与现代先进思想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六个文化场(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体育文化、饭堂饮食文化、办公室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外,楼廊著名科学家的寄语、教育的名言警句,随着学生不断登楼的同时,一遍遍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观念,升华为一种信念。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上,我校每年有三个传统的大型的学生文化节日。既能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学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既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多元自主的和谐发展。
文学艺术节――主要由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科组的教师承办。有诗朗诵、讲故事、写作文、书法、辩论赛、课本剧、相声、小品、舞蹈、快板、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创新科技节――主要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组的教师承办。有机器人、小论文、小制作、电脑科幻绘画、网页制作。健康体育节――主要由体育科组的教师承办。活动的内容有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体育摄影欣赏、健康讲座等等。田径运动会、校本操比赛、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体育摄影欣赏、健康讲座。
同时学校突出以品德教育为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以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为重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抓手、以成才为目标的智育,以体艺课堂教学为重点、每天锻炼一小时等活动为抓手,以健康快乐为目标的体育、美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促进它们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在成才的发展方向上是多元的,在成才的愿望和动力上是自主的良好局面,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中学生。形成和谐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文化的治理
1. 校长传递。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校长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所学校无不打上校长对学校影响的烙印。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甚至学生很快就从校长那里了解到,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学校是合适的,以及校长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校长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逐渐渗透到整个学校。所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关键词:外语学科;平台建设;创新;互动
外语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是外语研究经过分化与整合、走向成熟的必然产物(秦秀白2006)。本文提到的高校外语学科,不仅指狭义上的外语学科点建设,而且指有关高校外语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发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宏观层面内容,与高校外语专业、公共外语教学、外语服务均紧密相关。目前,关于外语学科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外语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研究(吴宗杰2009;迟云波2012),外语学科的发展定位研究(张尚莲、史耕山2011)、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绍杰2011;宋学智、张杰2012)等。到目前为止,从外语专业平台、公共外语教学平台以及外语服务平台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外语学科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从外语学科三大平台建设视角发掘外语学科建设新的内涵,并说明外语学科建设中三大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我国高校外语学科规模现状与机遇
通过教育部以及学信网公布的有关我国高校目前的主要外语学位点数量、在校生规模、教师数量以及职称分布等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对高校外语学科规模有一个基本认识。以英语、日语和法语专业为例,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校目前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点共有1010个,日语本科点471个,法语本科点106个,教学点数量增长迅速。从在校生规模看,高校英语专业在校生高达80多万人。在全国130万高校教师中,外语教师占到12万人,但职称分布与全国普通高校教师平均职称分布或其他学科职称分布(以管理学为例)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正高级职称比例只占到4.8%,远远低于管理学科(9.67%)和全国平均水平(10.67%),呈金字塔分布(张尚莲、史耕山2011)。
因此,外语学科“大而弱”的特征就比较明显,以英语专业为例,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专业的同时,英语专业也成为2011年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之一(麦可思2011)。
虽然我国高校外语学科面临较多的挑战,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全面实施,外语学科又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纲要》的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明确指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外语学科可以借机而上,通过外语专业、公共外语教学以及外语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克服现有发展短板,拓宽发展空间,并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二、拓展外语学科内涵:学科专业平台建设视角
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复合必然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外语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外语学科也必然会与经济、商务、贸易、法律、外交等学科进行结合,学科内涵也必然随着教育开放的扩大而扩大(张绍杰2011)。作为学科发展的龙头,专业平台建设属于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也是高校外语学科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的先决条件。
为了避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外语”和“相关专业”并不能彻底复合、两者存在“两张皮”现象。我们就必须根据对外语学科内涵进行创新性拓展,而不是简单地在三年级开设分流方向,增加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第一,推进基于内容的基础阶段外语技能培养改革。当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本科高年级阶段。而基础阶段(一、二年级)的技能层面仍然处于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培养层面,课程类型也大多以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为主。但是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读什么?说什么?写什么?如果来者不拒、盲目选择,那么受到课时和精力投入(学生在低年级还有大量的公共课程)限制,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必然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很难在今后的发展中积累后劲。由于学生在高年级阶段还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留给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时间并不充裕,因此低年级的外语技能培养要以中外社会文化以及综合人文素质培养为重点。
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外语专业基础阶段基于内容的人文素质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尝试,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例如,有的研究者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开展了系统的内容依托教学改革和实验(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常俊跃、赵永青2010)。其具体做法是,适当删减仅仅围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的基础课程,如泛读、语法等,转而增设一系列英语专业内容课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社会与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等)。通过将语言教学与系统的专业内容教学有机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得到系统性、连续性的提高。
第二,外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复合”要走“彻底复合”之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容易导致“两张皮”、“半瓶子醋”现象,其根源在于外语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复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之间的复合。试想,仅仅在三、四年级加开一些专业选修课,学生显然并不能获得深入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实践。通过对全国211理工科院校外语学科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模式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许多院校正在试图突破这种局限性。有的学校英语专业除本专业的课程外,英语系近一半的学生选修第二学位。通过学习其他理科、工科学院课程,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也使学生在具有语言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同时拥有了其他理工科的相关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有的学校开设“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双专业(理科)。学生在5年内可以获得2个学士学位。其中,英语专业是必选专业;而机械专业则由学生在二年级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习成绩自主选择。有的学校改革力度则更加深入:通过与所在学校的法学院合作,设立涉外法律事务本硕贯通试点班,实行3年英语本科和3年法律硕士的贯通培养,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涉外法律人才。
总之,通过探索与实践,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日趋明朗,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得以实施,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
平台建设视角
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建设是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外语学科助推所在院校整体学科建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本文中,公共外语主要指的是公共英语教学,因为公共英语教学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在新国家教育开放政策背景下,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连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都没有那就不能称其为一流大学”(张尧学2008)。既然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离不开高效的公共英语教学,那么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必须抓住机遇,进行创新建设。
(1)传统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传统的以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公共英语教学正不断受到冲击和质疑。一方面,学生入学外语基础已经有了较大改观。按部就班、从基础教起的普通外语教学并不能对学生形成智力上的挑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打折扣。一方面,随着更多的院校将四、六级成绩与毕业条件脱钩,学生对外语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逐渐得以弱化,而对外语的应用技能需求不断加强。面对这个形势变化,高校外语学科如果不因势利导、进行相应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外语学科对学校的整体学科贡献率就可能会不断降低,在所有学科中的位置就会不断被边缘化,外语学科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困难,最终成为“取消之貌似不可、保留之效果不佳”的“鸡肋”学科。
(2)公共英语教学平台建设的新视角。目前,造成公共英语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英语教学(General English,GE)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不能很好地接轨。学生在大学学习了两年普通英语后发现自己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仍然非常困难,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和学习信心受挫。面对新的挑战,高校外语学科应该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确定自己的课程教学优势和特色,开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系列课程,如学术英语会话、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等,从而使公共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载体,而且还是有意义的内容载体。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更应该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蔡基刚2012)。为了使普通英语教学和ESP教学之间得到良性平衡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外语学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的不同侧重:
第一,基础阶段普通英语教学的效率提升。大学一年级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内容也基本以普通英语为主。教学对象主要面对的是入学英语基础尚显薄弱、语言基本技能不高、尚不能通过四级考试的低年级学生。在当前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校英语教师在这一领域投入的精力也最多,承受的教学任务也最为繁重。因此,高校外语学科为了把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从繁重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就非常有必要进行一定规模的软硬件投入,例如不断提升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引入和优化大型电子阅读、写作训练平台等。
第二,提高阶段主要着力进行ESP建设。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实质上是高年级各个学科的所开设的专业英语平台,是介于普通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语教师有语言优势,但没有相关专业优势,专业英语教师(往往由所在学科的专业教师开设)具有专业优势,但不一定具有语言优势。通过ESP教学建设,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掌握本专业英语的基本词汇和意义表达,熟悉本专业英语的基本语篇特征,获取必要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技巧和写作规范,为后续专业学习与研究做好外语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彼此不可或缺。
需要指出的是,ESP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讲,ESP必须为学生释放必要的学习空间。笔者认为,学生入学后进行水平测试,成绩合乎一定水准的学生(一年后也可根据四级成绩进行筛选)实行课程免修制度,不再编入普通公共外语教学班,这样的做法可以解放出大量课时,学生也将获得更多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直接进入ESP教学班或各种语言文化类课程选修班进行外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重点培养。
第二,英语教师的艰难转型是最大的挑战。学习所教不同学科的哪怕是基础性知识和概念,对于大部分文科出身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外语学科应该创造激励机制,鼓励有发展和学习空间的年轻公共英语教师进行转型,让他们参加系统的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与外语相近的学科如经济、法律等甚至可以攻读相关学位)。对于已经很难转型的公共英语教师既可以转向普通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上,也可以转向中外社会文化或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开发领域,而这一模块同样是公共英语教学平台建设另外一个重点。
四、学科功能提升:外语服务平台建设视角
《纲要》第七章第二十二条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服务平台建设被高校外语学科所忽视。许多人认为外语学科只能从事语言文学等本体学科研究,其他类型的工作均不是“正路”。但是,高校外语学科的服务功能直接关系到学科自身的实践检验和发展资源拓展。在新时期教育国际化战略不断推进背景下,高校外语学科的服务功能更显得尤为重要,外语学科可以介入的领域也不断得以拓展。因此,外语学科也必须与高校其他学科一样,“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特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拓展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服务的良性保障机制”(任宗哲、卜晓军2011)。
(1)非外语专业教师外语培训项目。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教育教学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非外语专业的高校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也就愈显迫切。高校外语学科应该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协助相关学科做好双语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例如,外语学科可以成立高校非外语专业教师学术英语的个性化培训项目,开展对教师的听说读写译多方面的学术英语培训。另外,制约高校学术论文在外文期刊发表的因素之一就是论文作者的语言质量不过关。虽然学术英语专业性很强,但是在逻辑表达、语法特征以及用词搭配等与普通英语仍然相通,外语教师如果通过一定的学习和适应,与专业教师充分合作,就可以帮助专业教师把好语言质量关,推进学术论文的发表进程,从而从另外一个渠道实现外语学科的价值。
(2)学生外语培训服务项目。教育国际化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国外选读自己喜好的专业;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项目”已经正式展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也开始到国内高校学习深造。这样的学生流向必然产生大量的语言培训需求。不论是学生对发达国家的主要语言(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提升需求还是国外留学生对汉语水平提升的需求,外语学科都可以提供良好的外语培训服务。
(3)外语学科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外语学科牢牢抓住学科应用性特征,努力使得自身发展与“外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外语学科应该积极参与道路交通、旅游、餐饮、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邮政、电信等领域的外文译写标准制定,促进公共领域外文使用的规范化(李宇明2010)。外语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本来就很强,如果一味闭门造车,不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展示自己的贡献度,就既不能获得社会认可,也不能获得相关的学科资源支持,学科发展也就举步维艰。
五、高校外语学科三大平台建设的关系
高校外语学科要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认清外语专业平台、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和外语服务平台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看来,这三大平台各有侧重,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三大平台的发展一旦进入和谐平衡阶段,外语学科的发展之路就会有声有色。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见下图:
(1)外语专业平台建设是三大平台建设的核心和龙头。外语专业平台建设毫无疑问地应该成为外语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夯实学科内涵的基础,根据自身实际,搭建本、硕、博学科体系、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并产出有一定连续性、系列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外语专业平台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外语学科的整体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成果支撑,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和外语服务平台也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2)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建设是外语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公共外语教学在外语学科内部没有占到重要的位置,许多骨干教师的使用、学科资源的调配也往往倾向于外语专业平台建设。但是,公共外语教学同时又是一个蕴含巨大研究潜能的宝库。由于教学对象众多,影响面广,有关中国人习得外语的许多研究命题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同样,外语专业研究成果也可以在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得以转化或得以推广。另外,公共外语教学平台由于面向全校,对其他学科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与自身外语专业平台建设成果相比也更为彰显。外语学科话语权的增加也会为学科发展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3)外语服务平台是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必要补充。高校外语学科的外语服务功能同样值得大力发掘和拓展。外语学科的服务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举办四、六级过级辅导班或者举办外语文化节、营造高校人文氛围等方面。无论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教师或学生提供个性化外语技能提高服务,还是搭起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桥梁,高校外语学科随着国家教育开放的扩大而越来越有用武之地。搞好外语服务平台建设,是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必要延伸和补充,也是使得外语学科为所在院校其他学科所接受和认可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各有侧重。诚然,外语专业学科平台是高校外语学科的内涵,但公共外语教学与外语服务平台与学校各个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更加直接。对于外语学科所在的院校而言,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了解并认识外语学科的直接渠道就是公共外语教学和外语服务工作的成绩,这些成绩也成为外语学科获得进一步发展支持的重要基础和决策依据。因此,公共外语教学和外语服务平台在整个外语学科建设中绝不是仅仅维持其运转,而是要旗帜鲜明地下大力气建设好。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 外国语,2012(1).
[2] 常俊跃,赵永青. 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 迟云波. 外语学科性质的原则:语言与文化的辩证统一 ——解读“外语学科中的辩证法”(之四)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
[4] 戴炜栋. 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 中国外语,2011(2).
[5] 李宇明. 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 外国语,2010(1).
[6] 麦可思. 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7] 秦秀白.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8] 任宗哲,卜晓军. 对地方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9] 宋学智,张杰. 外语专业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新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10] 吴宗杰. 外语学科知识谱系学考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
[11] 张尚莲,史耕山. 论高校英语教师的两种发展模式[J]. 英语教师,2011(2).
[12] 张绍杰. 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J]. 中国外语,2011(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
就我国目前而言,我国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的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对传统文化的隐性内容的融入,宏观地将中国文化概论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的概括。而大学语文则是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其传统文化中的点的构成。这样就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鲜活的存在,加强了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要准确
大学语文的定位要准确。大学语文在1979年正式定位一项各个学校的基础公共性的课程。在2004年大学语文得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重视,引发了其后续的改革。在2007年其成为了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至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
大学语文的定位在2004年10月得到准确的定位,即高校素质教育”范畴,属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第二,培养其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第三,主体人格的精神。第四,中庸精神。第五,爱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大学语文地位得到了的显著的提升。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母语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层面的传承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组成形式。保护国家的母语,是保护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语作为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最独特的语言,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的标识,是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世界文化融合的情况下,大学的语文教育尤为重要,学生的思想被各种国外的思想所同化,大学语文的母语学习就成为保存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汉语是世界上最具有形象性的文字,其可以表达的涵义也是最深、最广的。传统的文化的传承需要母语的载体,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汉字的表达涵义的理解,提高其语文的水平,对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保证中华精神的弘扬,提高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当前存在边缘性的问题是因为其不具备或者是较少具备学科的功利性,导致很多院校把语文的学习作为二等学科。但是当前在传统文化建设被提高重视的情况下,语文的学科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第一是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纲要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其次,母语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保证母语的学习质量是保证其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最后,大学语文在研究的领域已经获得了相应的进展和重要的研究性的成果。这是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的基础。
第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传统精神的传播需要优秀的传道者。教师在其国学知识的储备、教学的方式、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就是其能否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更加具体。加强对大学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其传播和传承的重要的因素。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深刻的母语的功底,可以良好的运用母语进行表达。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体系;第三,教师在语文方面的专业的基础知识要牢固,并且其眼界要开阔,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当前社会上一些盲目的跟风的传统文化的表达应该辨别其是否具有意义。
就大学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上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进行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层次。教师应该以教学的教材为主体,进行多方面的知识的拓展,同时应该加强课堂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选择合适额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考核方式。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
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不同的教学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色,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学的意义,但是其在一些规范性方面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不断的综合优秀文化的内容,将其不断的完善,更新教学的理念和内容。
总而言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其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大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对大学语文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也是当前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体现。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打造共同体——教师发展的学校
学习共同体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学校兴,青年强则学校强。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十四中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在完善原有师徒传帮带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化、标准化、项目化,以夯实教师的基本素质。
“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以“崇德、尚美、问学、健体”的校训为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学高、身正、教得法”为目标,培训对象为未完成高中一个教学循环的青年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及见习教师。培养方式以校本培训为主,还包括校长讲堂、专家讲座、师徒结对、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技能培训、反思座谈、自主研修、外出学访、总结汇报、读书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历史、文化、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理论,重大教育事件,教案书写、说课、硬笔书法、简笔画等技能,教科研知识,班主任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师德规范等。由特聘专家、选聘教师、学校行政领导、学科带头人、学科组组长、名师、具有特长的教师等担任培训讲师。
学校与专业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提高人生境界,开阔教育视野,唤醒职业激情。一期培训项目选拔了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共15人,本着开放、多元、选择的原则,进行任务式层级培训。在学员选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设立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教师多元文化视野培训、卓越领导力培训、非智力因素教育培训、教学质量把关与控制方案培训、教学团队协作与激励培训等。学校教科研中心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研讨、交流和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项目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培训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工作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在教师博客(http://.cn/tj14zx)上进行研讨、交流。学校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姜健在接受“卓越领导力培训”后发表感言:“卓越的领导力来自什么?在我看来,卓越的领导力就来自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应具有对待事业的奉献之心、责任之心和对待同事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诚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己要明了,对人要明察,对事要清晰。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灵魂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课程结束后,学校将启动二级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以点带面进行二级培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教师发展与学校未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方案》,学校将在3到5年的时间内对150名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共同体
学校以说课、做课、评课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坚持走质量为本的教学之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实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 “教学研究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课”“家常课”“青年教师说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组内教师群体智慧,教师们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展示教学过程,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强化效率意识,倡导教学反思。校领导深入各学科组、备课组,加强对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引领,顺应教改要求,做好教学会诊,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规律,以反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上层次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如,语文组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以“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反思会的形式,在全区教研活动中作了汇报总结。结合新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等内容纳入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研究作为优秀学科组评选活动和学科基本功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步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达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建设了一支专家引领,典型示范,特级教师和督导组指导,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参与的教科研队伍。学校开展德育、体卫艺和各学科课题研究,教师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撰写论文,在全国、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相继编写了素质教育丛书《园丁心声》二集、《师德感悟》二集、《班主任师德感悟》《班会方案选编》等。
学校创新和完善了多年来坚持的以高考教学反思活动为载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结合高考试题及考试结果、毕业班复习安排及非毕业年级教学工作等三个方面,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每年推选出2到3个经典反思案例,在全校教科研年会上进行交流,教师间互相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方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每年的高考反思、交流研讨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在全区毕业班推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严谨治校”,并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沟通与合作机制。成立了学校、年级、班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专题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方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使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与延伸。
学校开展以“向45分钟要效率”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论坛、跨区“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外出学访交流等活动。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学校组建好三个团队,即教学校长挂帅的管理团队、学科组组长挂帅的教学团队、信息中心挂帅的服务团队。发挥好“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的三种功能,即:形成组内研讨、群策群力的研究氛围,实现研究课的功能;达到做课教师直接受益、参与教师间接受益的效果,实现种子课的功能;使每节课凝聚教师群体的智慧,成为精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实现示范课的功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德育团队建设,即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以德促智不动摇;一手抓教学团队建设,即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强化教学纪律。坚持三个创新,思路上的创新是理性回归,即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工作上的创新是抓好落实,即管理指标分解落实到“人”,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点”;态度上的创新是永不放弃,即对目标永不言败,对学生永不抛弃。
发展共同体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十四中加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通过各项制度的确立,形成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态势。
成立了由校领导、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师指导小组,制定了中、高考评估方案,增值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班主任、年级组、备课组、考勤等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实施专业管理。整合初、高中德育处,实现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成立教科研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卫艺中心、生活管理中心、民族教育管理部。
实施精细化管理,成立年级管理部(以下简称“级部”),进一步达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级部是学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不同于原先的年级组,级部的管理宽度和力度更大。管理宽度包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所辖区域的环境与文化管理等,级部聘任和办公经费管理等人权与财权的赋予使管理的力度得以强化。级部的成立使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管理趋于扁平化,让各种管理信息不衰减,变得更直接和有效,从而实现级部的精细化管理。级部主任致力于建设三支队伍:班主任队伍——加强全员德育,以德促智;备课组组长队伍——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纪律;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自主管理,强化养成教育。
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影响下,十四中教师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统一起来,工作之中追求“三种感觉”:工作之前有冲动感——想做事,工作之中有愉悦感——爱做事,工作之后有成就感——做成事;同时,把握发展契机,拓宽发展路径,积极参与评选和展示活动,以优异的业绩构建发展共同体。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实施了“星级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星级教师管理、评价、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获得的各项荣誉进行评价和认定工作。为了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获得发展的机会,体现全员发展的理念,学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评价方式,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学质量、教育科研、课程建设、学生竞赛、社团活动、论文获奖、课题结题等方面评价教师。星级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学部门重大课题研究、学访交流、教师培训、年级组聘任等管理措施挂钩,与人事部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岗位设置、学术称号等管理措施挂钩,评星结果在校园网上实时公布,每学期进行阶段总结,每学年进行表彰。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展示十四中教师风采,以竞赛课的新突破引领常态课的教学变革。竞赛评比中,每一位参赛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学科团队在支撑。以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为例,由校领导策划,初、高中主管领导领衔,学科组组长做参谋,全体教师参与,信息技术部全力配合的团队,通过合作,不断为参赛教师实力的提升出谋划策。学校为参赛教师们购置了“激光翻页笔”,这样,教师们就可以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思想交流。在全国首届和谐杯“七说”说课比赛中,因为有了学校信息中心常态的培训,有了专家的悉心指导,有了教师之间无保留的沟通、交流和共享,十四中参赛教师们设计使用的课件不仅具有本校标志性的模板、统一规范的格式等共性特征,而且具有主题鲜明、学科特色明显、辅助功能显著等个性特点,因此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学校还通过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打造教师共同发展的优秀团队。评选出的学科带头人,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行为表率;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成绩领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成果显著。从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进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中这片沃土上,不仅每位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各个学科组也日益显出勃勃生机。市级“十五”立功先进集体数学组是由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平均年龄30岁,是十四中学科组的优秀代表。他们组织开展的数学小论文活动已坚持十余年,近年来,教师们依据学生实际,创立的“宏观把握、微观激活”复习策略,在提高课堂效率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组是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和谐友爱的团队。他们坚持开展的“语文周”活动在全市语文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多年来,语文组教师奋发拼搏,薪火相传,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特色鲜明,在2012年高考中实现了语文学科全区第一的梦想,被评为“天津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英语组以科研引领教学,自2007年开始,承担国家级课题“英语报刊阅读与任务型教学”研究,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生物组教学、科研并重,他们承担的天津市“十五”规划课题“高中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获青年资金资助并已顺利结题,教师们在教学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个性风采——十四中优秀教师撷英
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秦宝锋
她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践行着十四中“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她坚信的格言。
她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锁。在物理教学上,她不断积累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区级奖。
作为备课组组长,她组织教师共同教研,使全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她体会到,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给自己充电。她说:“作为教师,在艰苦的工作中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今后,我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学生铺设辉煌的成功之路。”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洪国华
1998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15年来,她以“敬业、务本、奉献”为行动指南,在教学实践中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之余,她时时充电,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2006年,参加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并顺利通过考核;2007年,参加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培训,成绩优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获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高中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获市教育创新论文三等奖,《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获市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写则殆》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姜 健
200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
6年的班主任生涯,让他体验到身为人师的快乐。所带班被评为校、区、市级三好班集体,区级优秀团支部。他本人多次获得校、区级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北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他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07年,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在天津市初中英语学科高效课堂研讨会上做市级公开课。先后被评为第十三、十四届区级学科带头人。2012年9月,被评为河北区首批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他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辅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及天津市英语学科竞赛中获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孙春淼
民进会员,1991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天津市中小学“265工程”领衔指导教师,河北区新教师验收课评委。先后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她利用历史学科优势教书育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德育、智育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她所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随时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感知历史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文明与愚昧、正义与邪恶,正确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社会与自我,发挥历史教育的最大功能。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菲
200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连续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荣获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在优秀班主任事迹交流报告会上作典型发言。撰写的德育论文《拾撷班级文化建设点滴》获全国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高中总复习》,以及人教版配套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学习测评》。
教学工作中,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所带班的化学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撰写的论文《乙醇》获全国一等奖,《“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教学设计》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莉
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外语研究学会会员。
她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奋进的航标,汲取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在14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所带班多次被评为区、校级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她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
她敢于创新,实施了“整合管理步骤、融合学生兴趣、关注个体进步”三效合一教学法,在落实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她率先在全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教学活动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张 妍
2004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她热爱教育事业,注重言传身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风貌,所带班获行为规范优胜班、诚信班、文明班,区、校级三好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带班屡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班会评比及小型多样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她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参加市、区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
河北区名教师 刘秋蔚
河北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总工会“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她在教学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课题研究方面身先士卒,曾多次做市、区级教学公开课,在区首届“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市“双优课”评比、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等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2008年,学校为她创建了名师工作室。她常对青年教师们说:“‘师徒活动’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节省成长时间,也有利于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安志红
她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精神。作为年级组组长,她将营销管理中的法则应用于班和年级管理,出色完成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科组组长,她带领的团队参加全国、市、区级赛课活动,为学校赢得荣誉。
她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区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丛书的编写工作,承担中考教研展示课及专题讲座任务。
她是一位善于思考、不断进取的教师,教学中敏于观察、勤于反思、虚心学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进步。撰写的多篇教学体会发表于正式报刊上并获奖,参与的“开展班集体文化活动,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魏璟华
198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生物高级教师,河北区首届名教师, 河北区高考中心组成员,“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委,青年教师学科基本功大赛评委,天津市教育学会会员。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她多角度研究大纲、考纲,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精讲精练,少时高效,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她潜心科研,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子课题“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物必修模块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教学的研究”等。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并发表在学科核心期刊上。指导的青年教师在首届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中获教学设计三等奖……
河北区首席教师 罗晓培
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区级学科带头人、区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中心组成员。多次承担市、区级重要考试的命题工作,多年参加市教研室地理学科组组织的《地理总复习》和《高中地理质量监测》编写工作,多次在全市地理教师大会上介绍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她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使高三期间也很少留作业,尽量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她带的毕业班曾接受过一次专业潜能测试,大多数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是“地理是第一兴趣”,她觉得,“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陶雪皎
陶雪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教师。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她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共送走4届高三毕业班。2011年,她所带的高三(3)班被评为天津市三好班集体。
她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自信”是她给每一届学生上的第一节班会课的永恒主题。她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也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相反,一个人如果充满自信,就能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机遇,使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为可能。”艺术节上,她为学生制作“班级徽章”,向全校展示班集体风采;运动会上,她为学生呐喊助威,被评为“最投入的班主任”。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王 丹
任教9年来,她始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建设“多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建立小组评比制度,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教学相长,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是她带班的三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