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体育卫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卫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卫生论文

第1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人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有权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素质和相关性素质,或者说发展自身的特殊素质和综合素质,并通过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素质(特殊素质),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选择适宜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自身的素质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社会做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说,教育本质上是促进受教育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受教育主体选择自身发展的指示灯、加速器,而不是把学生捆绑起来只允许他这样发展却不允许他那样发展的无形的绳索。这不但会限制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会因得不到充分的自我发展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如同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说:“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缺少,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化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但在现行教育学中,却只承认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包括学校领导)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人,学生就应该成为什么人,而不是学生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当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教师就应引导和教育,为学生能够成为什么人创造条件,促使他成为有可能成为的人才。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成主体性的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成了物,按照自己的意图任意修理和改造的物,就像对待客观自然物那样。况且,自然物也有自己的本性,不是完全可以受人控制改造的对象。自然有机体也有自身存在的目的(合自然目的性),人不但改造自然,而且要顺应自然,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目的性,否则它就会反过来报复人、制裁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校中主体的主体,正是他们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并在双主体的活动中,应该是教师主体服务于学生主体,而不是相反的情况。因此,教师把学生当成客体,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对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体关系的生搬硬套,是对学生主体活动的粗暴否定。

二、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

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承诺。因为它已暗含着主体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找准适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社会位置,扮演成功的社会角色,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一切,除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之外,最终取决于主体的素质,而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知识和某种程度上社会的需要。就主体素质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来说,主体的素质越好,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就从本质的意义上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如果主体的素质差,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就会出现他需要社会,而社会却不需要他;或者说他选择了社会,社会却没有选择他的现象。这才是人才与社会最本质的联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他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如果主体缺乏这种自我发展的要求,不论家长和教师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硬性地拔苗助长,恐怕都事与愿违,助而不长。这已使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天资开发(学前教育)中尝到了苦果。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对儿童进行天资开发,而是说这要以儿童具有的天资为基础,教育内容要让其感兴趣,使其感到不是外在的强制,儿童不但要学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就此而论,天资的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天赋发现,而不是异想天开地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天赋。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喜欢学什么、玩什么,不喜欢学什么、玩什么,这与其自身的天赋关系极大。如有的专家所说,一个人的智慧48%来自遗传基因,52%来自环境的影响,天赋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智慧,所以有天才来自勤奋之说。但应该承认人的天赋是一个人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础。如果凡是勤奋的人都能成为“天才”,那天才就会遍天下,而不是寥若晨星。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称为“爱智慧”,而不是说哲学就是智慧,可谓抓住了智慧的真谛。智慧是人素质的内核,它是以先天的秉赋为基质、后天的教育为条件,内外互动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的精神品质。

学术界关于素质的定义很多,但一般以先天遗传和后天教化为结构形式。没有先天就没有后天,先天秉赋超群,而后天不足,也绝对不会成为天才。这既是人才成长的辩证法,也是教育的辩证法。主体自我成长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据,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素质教育的条件,二者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主体自我如何成长,即发展为具有何种素质的人,从主体方面讲,取决于主体自身两种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先天的秉赋,二是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前者具有潜在性,后者具有现实性。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确立,是先天秉赋的实现形式,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完善。从环境条件来说,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为主体提供素质内化的内容,构成主体精神素质的历史文化特性,成为主体存在价值社会化的基本环节。人的先天秉赋之所以是主体素质形成的前提:一是源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二是大脑的可塑性。二者决定了主体有着养成某种主体性素质或特殊性素质的可能性,这就为受教育主体未来成为某种特殊的人才提供了潜在性条件。就人的认知风格而言,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往往具有某种个人的独特风格,即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习惯。有的偏重于依赖左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有的则偏重于依赖右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正因为这两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各有特点,人们就把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左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而把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右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在实际生活中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或直觉能力极强者不乏其人,但不占据多数,大多数属于两者兼有的“综合(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只是在“综合型”认知风格中,一部分人偏于右脑型的认知风格,另一部分人则偏于左脑型的认知风格。因为受教育主体的认知风格不同,具有左脑型认知风格的人,经过对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其科学文化精神就会得到进一步发扬,成为人们所说的具有科学头脑的人,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科学家。而具有右脑型认知风格的人,具有较强的空间知觉、形象识别、综合、直觉、想象的能力,经过对其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人文文化素质,使其更具有认知自我、表现自我的意识能力,以及理解社会角色、作出社会评价等处理社会关系方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人经过进一步教育和社会实践,就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管理人才。承认两种认知风格不同,以及不同认知风格的人可能有利于发展个体某一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具有某种特殊素质的人才,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任务。凡是人才都应具有特殊的素质,这是毫无疑义的,否则他就不能称其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但特殊素质却隐含着某种片面性,某一方面的素质过于突出,而其他素质过弱,其优势就可能变为劣势,缺乏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特殊素质还会对个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危害。

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这种认知风格所表现出来的另一认知风格的缺憾,需要另一认知风格的优势来补缺。这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就科学认知活动而言,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当然离不开全面的观察、冷静的思考,透过现象窥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极其严密的逻辑概念表达出来,它确实偏重于“左脑(功能)型”认知风格。但科学真理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灵气的创造活动。人的创造性活动虽然离不开左脑的功能,但人的右脑则更能感知敏锐、突发奇想,打破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在截然不同的信息之间产生广泛联想,让人在难以控制的思绪中,把自身的创造性推向顶峰,填补逻辑思维的空白,实现逻辑思考应想而不敢想、可发现而未发现的奥秘。所以爱因斯坦说,没有灵感、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因而越是智力超群、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越需要自觉开发和利用自己右脑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发挥左右脑互补的优势,启迪自身的创造力。而具有右脑功能优势的人,虽然具有填补左脑思维的空白和突发奇想的直觉性创造,但其直觉性也需要逻辑的检验,并把直觉转换成令人可以接受的逻辑语言,形成另一种方式的优势互补。这就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学理。我们分析了主体素质教育的生理心理根据,也就找到了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人的素质虽然有先天性,但它只是人的素质赖以生成的根,而不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有生理性,就像人具有动物的特性一样,但素质本质上不是生理的,而是社会的,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除去人的体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品质化、文化心理化。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发现受教育者潜在的素质及其类型,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促使其从作为生理心理现象的潜素质向社会文化现象的精神素质转化,成为具有社会本质特性的素质。就近现代智力教育而言,它就以人的左脑是主管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意识域的科学发现为依据,并适应了近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人的右脑的功能优势还没有完全被发现,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的左脑视为优势脑,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这就形成了近现代科学主义的教育观,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扬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对近现代工业经济形成和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左脑的优势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它的劣势,把科学文化推向极端,以它排斥人文文化,并把教育的主要功能规定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借助政治的力量把科学意识形态化,从而造成了人的精神分裂和人的物化。也就是说,人们崇尚科学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和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强化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加强人自身的建设,以及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人发现的科学技术却变成了对人自身的统治。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自身的异化,在西方国家当然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但科学技术失去人文精神的依托所导致的人自身精神生活的片面化、偏执化,则是造成人自身异化的更深层的原因。所以不少志士贤达和人文学者大声疾呼科学出现了危机,科学精神应当灌注人文精神,还科学精神应具有的人自身的价值。既然人自身的物化,有其深层次的精神根源,而它的不断强化又与教育密不可分,是教育在把人潜在的生理心理素质转化为社会精神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科学技术的精神本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也就不能不反思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深刻指出的:“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准备。

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寻求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吗?”[3]108我国是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国家,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科学和技术,因而人的智力也就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也就很容易把人才与智力和科学知识划等号,人文文化往往被忽视,学校只给学生留下一片狭小的科学知识园地。这种教育态势一旦形成,就是非科学性的教育,如语文教育也久而久之把洋溢着情感意识和韵味的文学艺术知识化,把富有灵性的精神消融于死板的概念性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分析之中,启迪人的心灵的文学也变成了一种传达知识的工具。正因为人们把知识的传授变成了教育的一切,特别是编码知识可以量化,通过理解性的记忆就可以掌握,于是传统的教育也就往往把学生是否刻苦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这就把我国的小学教育变成了一种“听话教育”;把中学教育变成了一种“分数教育”“应试教育”;把大学教育变成了一种“知识教育”“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整个社会教育被功利化、目的化了。片面的知识教育确实潜在着很大的危机,特别当人们把知识看作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时,它不但会损害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且有可能导致人心灵的扭曲,“智高而德低”。这比“德高而智低”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更大。余秋雨曾在《智能的梦魇》一文中议论过“智满而德缺”的现象。他说:“构思过度,对创作是一种危害,营养过度对健康是一种摧残,而江河湖泊水质中的营养过度,实际上是一种污染,智能也是一样,过分地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导向灾难。”“在这处处讲究智能的世界里,该如何来识别和对待各种各样的人呢?我想,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重要;如果缺乏仁慈的天性,就应该通过艰苦修炼来叩击良知;如果连良知也叩击不出来,那就要以长期的教育使他至少懂得敬畏,恪守规矩;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愚蠢和木讷了;如果他居然颇具智能,又很决断,那就需要警觉,因为这样的人时时进入一种可怖的梦魇,并把这种梦魇带给别人”。[4]但这不是说智力教育就不重要,而是说不应该把它偏执化,应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全面的素质教育也不是要求科学家要有艺术家、道德家甚至政治家的素质;或者艺术家也被科学家化,科学家也被艺术家化,那科学家就不是科学家,艺术家也就不是艺术家了。因为这样会使人顾此而失彼,既不合乎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不同受教育主体的先天特性。我们认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主体性素质与相关性素质的统一,或特殊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统一(不是一专多能,因为能力不等同于素质)。只有这样,受教育主体才能既保持自身素质的优势,又不因其他方面的素质不健全而使自身素质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因为现在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以智力教育取代或淹没了其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人文文化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受教育主体的非正常发展,为了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一道长住校园,所以人们突出强调人文文化教育。这种强调,不但有纠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一旦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润泽和浇灌,科学精神就失去了灵性,久而久之科学创造精神就会枯萎。如美国著名学者、发明家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所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展。”

第2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七至九年级)与前六年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素养都有了一定基础,但升入七年级后,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高的目标。这种对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要求从客观上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上的选择和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导向,是成功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1.要培养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这是其一。

其二,要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得好的人思维交际能力较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做到“舌战群儒”难道不是思维交际能力强的表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由于语文表达能力的限制使他不能当教授,如果他能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理论传承给更多爱好数学的人,那么他对数学的贡献可能会更大。

2.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信心。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往往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由于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学习兴趣自然大减。对这一类学生,我总是鼓励他们,帮他们制定一个近期目标,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当他们每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自然提高。

二、师生间民主、和谐的融洽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而不再是“警察”或“判官”。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敢想、敢说,探索的热情高涨,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发展。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对学生原来的读书习惯、知识基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习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加以了解。与这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与人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增强同学们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天天都要上语文课,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反之,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促进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文信息量,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核心

1.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但表达不出来,又说不清道不明,甚至怯于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此现象,笔者安排了“每日新闻”“每日成语”“每日一物”“每日名言”四个板块的说话训练,每天依座次每板块抽一位学生上台“说”,训练学生从敢于说逐渐发展到善于说,逐渐体现出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特征。“说”后再加上同学质疑、教师点评等环节,调动全班同学参与,使训练成为一种多向的交流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说和听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2.加强诵读训练,开展朗读比赛,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它介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两大类,语音、语调、语势、意蕴、色彩、风格、分寸、趋向以及各种语病都是语感的对象。具体说来,语感就是在一看一听之中,能迅速地、不同程度地领悟出某一词或某句话的含义和情味,是一种看似不假思索、不经理性分析的直觉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对语感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本选有不少的名篇佳作,如《回忆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小溪的歌》等,学生也极为喜爱。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揣摩停顿、节奏、语势、语调,读出抑、扬、顿、挫来,在脑海中展现出生动的画面。在个人充分练习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早读及课余时间组织规模不等的朗诵比赛,在朗诵中增强同学们的语感。这样,学生不仅能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能获得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品评能力。

3.打破课内外界限,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最令学生感到头痛的是阅读。教育界人士也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沙化”现象严重,即阅读材料被肢解,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思路细碎,缺乏整体把握。学生能做课内的习题却不会读课外材料,阅读能力始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其实,课文只是一个典范,使学生对这一典范有所认知,当然,仅凭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这需要更多类似的文章来支撑,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得到理性的提高。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生中语文学得好的,往往是因为课外涉猎较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子直接从文章中摄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以学生的自我发现为主,精心设计课内讲读,科学指导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动手评改作文,使其写作能力的训练得到落实。

一般来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就算重写多次也只是原地踏步。因此有识之士就提出要教会学生自己修改,通过比较、揣摩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评改,被动地接收信息。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愿望,评语似乎是越长越好,评改似乎越精细越好,然而这样做,学生又能接收多少呢?笔者在作文批改时将两个班的作文交换发放给对方班上的同学手中,让学生用规定的修改符号,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评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既要指出病句,又要评出优点,最后还要按照本次作文的训练中心写出适当的评语。由于学生能力有差异,为求公正,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换,既读作文,又读评语,找出不足或不当之处,并进行补充。当然,凡落笔修改者,都要慎重地署上自己的姓名。最后,由学生向老师推荐优秀作文,当堂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学生尽可能接收更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这些作文收上来做一番批阅调整,打出分数、等级,发现问题,之后安排时间作专题评讲。这样看上去花的时间多了,但学生的收获也多了,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其写作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批语的措辞所体现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体现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则是其核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脚点。

第3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英吉沙县苏盖提乡中心小学新疆 喀什844500)

我们知道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各级党政部门历来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自己身上不具备综合素质就不能取得教学的实际成绩,所以教师包括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起码的素质:

1、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格言的含义就是说教师首先影响学生心灵,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学生往往是从老师的精神世界受到启发,教师的精神品质、心理素质丰富了,他培养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教师的智力能力,所谓智力能力就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的深浅、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在智力能力素质教育上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通过调动自己的智力能力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并在素质教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智力能力低下必须得提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开发智力能力发展综合素质。

3、教师的人生交际能力,所谓人生交际能力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际汇总,它是非常复杂的,在素质教育上,最强调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应社会,能够积极的联系他人,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合作精神团结精神的人才,在素质教育上,读书不像过去那样,着力过分的强调,而是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急和反馈实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4、教师的演讲、创造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离不开任何演讲的作用,教师的演讲能力对教学效益和上课质量有着强烈影响的因素之一,再说演讲学是一种独特的科学,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演讲艺术,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能充分利用温和的表现、行动、语言等表达手段。教师在讲坛上站在学生面前讲课,所以他的穿戴必须整齐,更不能化妆来进教室,教师上课时注意自然和声音的合理。语文课程要求师生要具备相当高的技巧的一门课。

比如说我们要上一段课文,如果课文后的练习题符合本课内容的要求,就以它为主,不重新设计问题也可以。这是在教学以事故为主的著作中采取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通过陈述事故来概括总结,陈述当中尽量要求发音准确,作者语言和主角的语言有区别,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麻烦,就把写标准的答案来代替讲和陈述,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消化别人给他嚼碎的东西,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后进行讲、陈述,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来维护新的智力能力知识,并加以管护提高。

第4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媒介;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26-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当前语文教学应体现时代的要求,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学校中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硬件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利用计算机这种自主学习语言的高级认知工具,既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人机交互的训练机会,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教材、报纸、图书等纸质媒体,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媒体所不可替代的,它们有无辐射、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小、便于携带阅读等优点。还有,学校图书馆书量大、报刊杂志种类多,阅读环境舒适,更适宜学生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电视及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信息媒体,打破时空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因此,语文教学应根据现代社会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保证学生占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充分利用教材、图书、报刊的同时,还应利用电脑、网络等媒介,开掘各种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快、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如学习《中国的汉字》专题时,首先,教师利用幻灯片制作的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有各种形体的汉字,古典抒情的背景音乐,同学们一下子就被祖国语言文字形体的优美及各种书法艺术形式所吸引,很快就产生了研究它的欲望。接着,师生结合课文共同确立了“祖国文字演变历史及书法流派”的研究专题。教师提出:如何根据我们的研究专题有效地获取相关资料呢?经过讨论得出查询的途径有:利用校园主题教学网络和搜狐等相关网站,阅读、检索、下载相关资料,也可从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讨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去获取相关信息。

此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生活,语文教学不要重视组织和引导学生会观察各种事物、自然和社会,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从生活中捕捉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使他们逐渐形成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养成自觉收集信息的习惯。

三、提高学生关于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每都要和大量的信息打交道。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常会使人蒙头转向,不知所措。在大量有用、无用、有害、虚假、甚至过时的信息面前,信息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要对已取得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真正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只有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方可提炼成知识和智慧。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会对信息的思考,能简洁明了地表述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如回复电子邮件时,最好是开头第一句就给出自己的主要观点或结论,这样表达信息不仅醒目,而且简明扼要。要教育学生不得在网上随意抄袭他们作品,养成对他人知识的尊重。另外,教师要求学生在上网浏览时,在利用其所有积极方面的同时,要教给学生批判的眼光和评价的意识,要引导学生根据信息内容来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要给学生足够的资源条件和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仍应继承和发展。如课文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对不理解的词 ,要借助工具书获取信息。阅读中对文章的内容、词句的疑问、理解、体会,可在书中加批注、或写读书笔记。对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遇到的问题,要训练学习能用准确、简洁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传递信息。

总之,语文教学既要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方法和手段,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在保证学生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的上,让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达到内化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5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航空维修生产;人为因素管理;航空事业;人员管理;设备维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F5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3-007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40 

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安全性是整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之初,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基本的科学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从而使飞机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因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相关的设计水平逐渐提高,在飞机设计的过程中其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对于航空器维修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因此,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提高飞机安全设计的因素,还要重视维修工程的建立与管理,从而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 

1.1 维修人员存在技能差错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形式,在维修过程中冷静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而其中的技能差错主要是指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原因的限制,对于相关的维修事项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 

1.2 知识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在航空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知识错误是维修人员所面临的新型维修状况。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性的指导,在工作中参考资料存在着不全面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而当维修技术出现错误时,维修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及时的改正。与此同时,由于维修人员在技术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法规的认识出现错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其意识不足,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留下了安全隐患。 

1.3 维修过程中存在的综合性错误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综合性的错误主要是指相关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知识掌握得不全面、技能存在不足以及对相关的法规认识不完善所造成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维修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维修状况认识不足。例如,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对维修技术不熟悉,对于错误的判定处于基础的认知过程中,从而在技术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错误的现象。 

2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分析 

对于航空设备的整个维修工作而言,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人为因素的风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维修过程中通过对飞机的内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飞机中的内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的联系性,因此,全面性的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在整个维修工作的建立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人为因素,因此,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就应该做到:首先,在维修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专业判断造成干扰;其次,要避免由于长时间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而产生人为因素;最后,要全面性地避免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由于状态不佳而造成的人为因素。 

3 航空维修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防范措施 

3.1 提高航空维修工作的地位 

航空维修工作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飞机的安全性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减少由于维修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整个过程造成的影响,应该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地认识到维修工作的重要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增强资源的投入,改善原有的工作状况,从而使维修人员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维修人员的凝聚力。而且,在技术维修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按劳分配的工作模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2 营造安全性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从而使相关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的感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过程中,可以使航空维修中的维修人员在平等的竞争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也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提高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的建立过程中,要积极的宣传安全文化,企业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要以安全发展为基本的指导理念,并要以身作则,为员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员工在维修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会以安全为基本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整个行业的安全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规范化的人员维修制度 

通过标准化制度模式的建立,可以将安全性的发展因素作为维修过程中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在严格化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航空企业全面性的发展。对于相关的维修人员而言,在其工作之前一定要熟读《飞机维修手册》和《工作程序手册》,在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从而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规范的同时要及时提升工作人员道德思想,从而将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变为主动、自觉的工作模式,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由于人为因素不足而产生的风险损失。 

3.4 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航空维修工作而言,机务的维修工作是保证飞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而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维修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工作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民航业的逐渐发展,其中的设备更是出现了多元化的模式,但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相关的维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在维修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丰富相关维修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技术的操作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对整个航空事业安全性造成的影响。要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内容的建立,使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技术的优化,从而为航空事业的安全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6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1.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1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

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1.2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1.3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4.增强学生的能力

第7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52—01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第一,能够启迪学生思维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当学生还没有开启思维的时候,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可以开动学生思想,使其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在学生思维不断扩展的时候,教师的进一步提问还能够引导学生新的思维方向。

第二,能够反馈教学效果

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要不断改变和形成的,当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理解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是否完全掌握教学中的词句,语法。好的课堂提问能够使教师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加强学生活跃思维提出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改进,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安定下来集中思考。教师要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关注,问题设计要尽量巧妙,有趣,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思考学习。

二、掌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

在新课开始时提问,这时候进行课堂提问能够巩固旧的知识,明确学生的知识掌握,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英语课堂上可以回顾上节课的单词,短语,引出新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课程讲解过程中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提问时间要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阅读英文故事的时候,教师带领大家翻译故事的开端,发展,向学生提问部分的翻译,这样学生带着对故事的兴趣认真翻译,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巩固课文的掌握。

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提问,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思考后面的教学重点,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课堂提问的要点

要构建合适的提问环境。在提问的时候要保证学生正处在大脑兴奋的时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思考,提出问题。提问的时候最好采用探讨的方式构建轻松的气氛,照顾学生的心理因素,消除其心理紧张感。

提出问题要照顾所有学生。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的时候要全面照顾优困两部分学生,虽然听说锻炼只有个别学生进行,但是要保证其他同学随之练习听力。也不要完全照顾班级内大多数的中等生,这样优等生和学困生就会没有学习的积极兴致。比如在阅读理解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回答时间,地点等简单问题;作者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总结由优等生完成,这样照顾全面的提问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帮助所有学生活跃思维,不脱离课堂。

提问要简洁,难易要适度。英语课堂提问要保证问题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口语水平,可以把长的问题拆分成不同的小问题。

要选择正确的提问方式。经过总结,分析出了现在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这样没有思考时间的提问回答,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其次就是当学生回答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马上纠正,有的甚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就打断。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对学生思考的连贯性也有不利影响。再有就是有些老师先指定同学,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其他同学就不会随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维活动,完全不加以思考。所以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再提问之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仔细聆听,对学生的答案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要强调启发思维的精神。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主要是指导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除了教师提问还可以进行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比如在初中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在课堂上用于向学生提问展示使用。可以让学生上台拿实物向其他同学提问 “What’s this in English?”另一个同学回答,然后顺次组织学生挨个提问回答。这种学生提问的方式可以随着所学知识的丰富而加强难度,在提升提问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加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具体要求

初中英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过程中要提出的问题,确定提问的方式和需要达到的效果,选择合适的问题方式,设计问题。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遵守以下要求

第一,提问要有价值,要认真选择问题,尽量保证问题都能够和教学相结合;

第二,要保证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提出问题。

第三,要照顾多种水平学生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尽量实现难易结合,可以标注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思维。

第四,要预想学生回答,并准备教师的回答反映处理。

第8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裴亮.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4,11:26.

[2]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02:89-91.

[3]李家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与融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6:57.

[4]韩璐璐.德国高等教育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时空,2014.

[5]周国宝.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金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6).

[3]杨海霞.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系统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4]赵万宏,杨友桐.我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动因及存在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5]江有宏中等卫校女生的身心健康与体育教学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6]王俊吴晓红徐凯浅谈形体训练对卫校女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32)。

[7]张顺民中职女生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9,(22)。

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蒋莉萍.如何搭好初中英语向高中英语过渡的桥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9):175.

[2]张曲珠.试论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科教文汇旬刊,2015(7):107-108.

[3]蔡玲.做好衔接顺利过渡——如何做好高一英语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1):119.

第9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徐姚华 桐乡市卫生学校

摘要:由于传统教育制度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因素,许多人认为体育教育者只是户外的实践工作者,不需要做科研,因而体育教师

队伍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科研水平并不高。本文主要探讨中职体育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优化体育教育

师资队伍。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科研水平

2013 年 11 月,我有幸参加了嘉兴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

90 课时集中培训,聆听了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

任毛振明教授关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的理论课,收益

颇深。

一直以来,各种院校的体育老师较之其他专业的老师,处境

多少会有点尴尬,因为中国式教育仍然长期受到“重文轻武”思

想的影响。纵观各个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教育一直

被轻视。而作为体育这个大花园的“园丁”,也总是相应地被人

们扣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帽子。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其

中之一就是要做好体育教育科研工作,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

质,这是面对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加强教学、科研兴

校的关键所在。对于此,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方面

的建议。

一、扭转观念,正视体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其中一项,教育

这项伟大的事业就显得不够完整。体育教育也是一样,尤其是中

职体育。教师既要从事体育教学,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因而要把

教学科科研统一起来。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受过义务教育的

学生,学生的年龄段基本在 16 到 19 岁左右,体能锻炼中职学生

来说尤为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质都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

必要,因此,体育教师正视科研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大力提

高教育教学素质,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丰富理论储备,提高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超强的体能,更要有较高

的理论素养。教师应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转化为素养。

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心理

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现代体育教学是

以前人的体育科研成果为依据的。现在的体育教师都是专业出

身,在校期间的专业体育学习使得他们对文化专业的学习相对不

够精湛。而教育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研究中等理论知识中,他们

也只是学习了公共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提体育心理学等基础学

科,对此并无深入研究。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尤其是中职体育

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理论著作,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多的理论

储备投身到科研建设中来。

此外,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既要通晓本学科知识,又要了解

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具备更宽广的知识面,这样在我们的课堂

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取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能了解社会的发

展动态。在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高度统一的形式下,体育教师

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以便更好地驾驭教学

活动,增强科研实践。

三、丰富科研内容和科研方法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育的科研论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

从论文的细节内容来看,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比如,中职体育

中的运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待加强,有关心理问题的论文数

量很多,但还需扩大研究范围。面对这种种情况,中职体育教师

更应关注时展和学科前沿,将研究内容与时代接轨。要努力

做到在选题上避免低水平的研究和重复研究;做到科研内容丰富

多彩;重大研究问题做到跨学科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

在科研方法上,很多种中职体育教师普遍运用搜集资料法、

调查法,很少使用观察法。而在搜集资料时又大多采用文献资料

法。在采用调查法时,很多论文都没有对调查表进行信度、效度

等方面的检验。有些论文的实验和调查方法还缺乏规范性和科学

性,很多论文方法过于简单,只是对观察的描述,仍然以一般性

的经验总结为主,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论证。正是由于体

育科学与研究是多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因此,进行教

育科研需要采用多角度的、技术性较强的的方法,要多种研究方

法综合应用。运用实验法、调查法和观察法等通过实践性的操作

来获取数据资料。要做到定量分析多于定性分析,较多地运用系

统科学、和哲学方法。这样才能推动中职体育科研快速、全面深

入的发展。

四、加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

一个好的愿望往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行动来支撑。中职体育

教师从事科研,是对教育教学的规律的深层次的认知和实践,要

求教师用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科研中国来。

(一)重视领导的带头、引领作用

调查显示,很多体育老师的科研目的是“完成任务”等客观

因素。因此,科研行动就有了相对了滞后性。作为教师科研的后

方保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

的科研氛围学校。学校领导更应该重视科研,明确自己在学校科

研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校长是对学校整个教育科研的方向、科

研题目的选择、科研方案的设计、科研工作的总结,都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二)积极参加培训

“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老师,应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措施促进

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资料显示,英国的教师培训计

划是有关部门的一项长期固定的工作,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

课程培训、座谈、交流和团体研究等活动中来。调查显示,80%

的教师认为开展培训的次数太少,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培训

次数多,但是收到时间和教学工作的限制而少有机会参加。学校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应该利用一切资源、创造一切条件,组织教师

进行培训,作为教育工作也我们也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身

的职业素养、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总之,应该通过种途径使中职体育教育积极参与到科研建设

中来,使广大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

充满工作兴趣,做到既能驾驭课堂又能投身科研,做文武双全的

新时期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黄诚.建设科研型教师的探索[J].教育研究,1997(12).

[2]张民生,金宝成.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