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此中三昧范文

此中三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此中三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此中三昧范文

为山水画者,当以五代、北宋诸家为旨归。其间佳构,多呈磅礴恢宏、静谧超然之境界。或曰此为“无我之境”。此无我,非真无我,乃舍个人即时性之小我,得具历时性之大我也。自汉儒董仲舒为 “天人合一”立论,后人多趋从之,为画者尤喜此语。窃以为此有“以人合天”、“以天合人”之别,五代、北宋之山水画多属前者,文人画既出,后者日盛。元季以降,山水画尤多偏文人画一隅,所谓“化景物为情思”者、“使山川为余代言”者、“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者是也,虽作者之灵性、意绪、情感得以凸现,然终不免呈小我之势。山水画当为民族造像,此乃大我也,非作者小我之外化。若以此为切点,画作自当非同小可,余虽不敏,愿身体力行之。

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于是乎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手。此等胸襟、此等蒙养岂可须臾得之,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非累月经年朝绘夕览而不可得。然欲穷其源,须先净其心;欲尽其势,必先明其目。纵览古今各居山水画峰巅者无不打通此间关节。唐代张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亦可为一转语也。得此中三昧者定当大补于画技。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余尤爱东坡先生此诗。此虽为论诗,移而论画亦无不可。观中外经典画作可知,其境界大多透露些许宗教气息。亦即所谓清净、静寂、永恒之氛围。然此间之静寂者,非悄然无声、了无生机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静寂是也。东坡先生参禅日久,深了禅宗境界,故拈出此语。实则细观五代北宋山水佳制,有此境界者本已多多。然元季云林先生尤深谙此理,其画作至静至空,再开新境域,终达清如水碧,洁如霜露之文人画第一境界。余欲于拙作中力追此境界,然恨学养尚浅,功力乏匮,欲得其一二而不能,奈何!奈何!

于继承传统之上创新,此为习画者成功之不二法门。虽各有灵苗各自探,然愚以为所谓于传统之中别开生面之途径无外乎如此。其一,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其二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其三,反其道而行之;其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其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六,远交近攻。

世人所谓气势之说,尝以“笔所未到气已吞”、“高屋建瓴”、“悬河泄海”喻之。然清方东树之《昭昧詹言》则以为此没遮拦直白之法往往有一览无余之嫌。余亦以为的论。青藤书画纵横恣肆,可谓造极,终不免圭角太露,锋刃快利,致流易有余而厚重不足。反观半千之画,与“有往必收,无垂不缩”之顿挫法暗合,气势自有引而不发之感。宾虹老人可谓得此真髓。余近来虽力求此境,总觉太过分明,时显作意。当以荆浩然、范华原之法度构架,倪云林、董香光之韵致气息为旨归,以求得“将军欲以巧服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之感。高标既定,求索不止,信经年以往必有所得。

明王履《华山图序》曰:“夫乎既往之迹者谓之宗,宗也者从也,其一于从而止乎?可从,从,从也;可违,违,亦从也。违果为从乎?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矣。吾虽违,理其违哉!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矣。从其在我乎?亦理是从而已焉耳。谓吾有宗欤?不局局于专门之固守;谓吾无宗欤?又不远于前人之轨辙。”此语甚当,言尽继承之理。观古今画者,多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要在自出新意耳。

喻建十简介

第2篇:此中三昧范文

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完善、最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美国证券市场主要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四个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协调发展,良性竞争,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英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也比较早,资本市场体系也较完整,包括全国性主板资本市场、全国性创业板资本市场、全国性三板资本市场(未上市证券市场)与区域性资本市场四个层次。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三板市场,包括新三板市场)三个层次。与西方国家政府并未主动干预资本市场,而是让资本市场自然演进发展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迅速,由政府主导,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与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对比,找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不足,并借鉴海外国家资本市场丰富经验,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中英美三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

(一)英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及特点 英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按上市标准高低和区域不同将英国资本市场分为四个层次:(1)英国主板资本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历史悠久,不仅是英国主要的证券交易所,更是吸收欧洲资金的主渠道。目前,伦敦证券交易所自身就拥有三个层次的资本市场,分别是主板市场(Main Market)、技术板市场(Tec Market)和创业板市场(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AIM),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公司挂牌交易,众多的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商会员参与市场交易。伦敦证券交易所不仅仅有股票交易,还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交易所交易商品(ETCs)、备兑权证(Covered Warrants)、债券(Debt Securi-tie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2)英国创业板资本市场。英国创业板资本市场――伦敦交易所创业板市场(AIM),虽然由伦敦证券交易所主办,附属于伦敦证券交易所,但是其属于正式的市场,有AIM专属管理团队,独立运行,交易所仅提供基础设施。主要为英国及海外其他国家新型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所以在上市标准上没有制定最低标准,也没有对上市公司经营年限及规模的要求,仅要求上市公司指定一名经纪人和保荐人。在交易制度上采取的是做市商和竞价相结合的方式。(3)英国三板资本市场。英国三板资本市场即为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Off-Exchange,OFEX,为更初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它是由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登记在册且具有良好经营记录和信誉的做市商JP Jenkins公司管理,专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专门交易未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交易平台。OFEX属于非正式市场,比AIM市场进入标准更低、层次也更初级。(4)英国区域性资本市场。英国区域性资本市场指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利物浦和都柏林等地方性资本市场,其主要是为地方性股票交易提供场所,同时也可买卖伦敦交易所挂牌的股票。

(二)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及特点 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丰富的资本市场理论,形成了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分析其资本市场结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美国已形成场内外交易相结合、全国性与区域性市场相协调、各层次资本市场良性竞争的发展模式,其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四个层次:(1)美国主板资本市场。美国主板资本市场俗称“一板”,是指以纽约证券交易所(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为核心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证券交易所(American Stock Exchange,AMEX)和纳斯达克市场(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NASDAQ)中的全球精选市场(NASDAQ Global Select Market,NASDAQ GSM)和全球市场(NASDAQ Global Market,NASDAQ GM)。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高,上市标准也高。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多是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其具有高收益、低风险和成熟性良好的稳定性特征。(2)美国创业板市场。美国创业板市场也称作“二板”,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NASDAQ)中的资本市场(NASDAQ Capital Market,NASDAQ CM)为核心。纳斯达克市场本身就有三个板块组成,包括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NASDAQ GSM),纳斯达克全球市场(NASDAQ GM)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NASDAQ CM),其中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NASDAQ GSM)和全球市场(NASDAQ GM)的上市条件并不比纽约证券交易所条件低,某种程度上,纳斯达克本身就是一个兼具主板、二板甚至三板的综合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NASDAQ市场注重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性,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几乎都是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这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明显不同。(3)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美国场外交易市场(OTC)俗称“三板”,包括场外市场行情公告板(或电子公告板)(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OTCBB))和粉单交易市场(Pink Sheets)。OTCBB是由全美证券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NASD)管理的电子报价系统。它不是证券交易所,也不是挂牌交易系统,不具有自动执行交易功能,只能提供实时报价服务。与纳斯达克市场相比,其进入标准更低些,只要有三名以上的做市商愿为该证券做市,不管该企业盈利和规模大小,都可以进入到场外交易市场流通。粉单交易市场(Pink Sheets),主要为未上市的公司证券提供交易报价服务,是由私人(全美报价事务公司)建立管理的全美行情局。粉单市场上的证券比场外交易市场上的证券信誉等级要低,在粉单市场挂牌的企业比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受到的监督要少,不必向美国证券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NASD)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披露财务信息与任何报告。(4)区域易所市场。美国区域易所市场即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包括费城证券交易所(PHSE)、辛辛那提证券交易所(CISE)、太平洋证券交易所(PAS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 Exchange,CBOE)和中西部证券交易所(MWSE)等。

(三)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及特点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按照股票上市交易标准高低、股票流动性强弱及风险大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中国主板市场。我国主板市场主要包括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为发展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属于全国易市场,采用自动化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上市标准比较严格、条件比较高。(2)中国创业板市场。我国创业板市场包括深证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主要为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也属于全国易市场,采用自动化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上市标准较主板市场低。(3)中国场外交易市场。我国场外交易市场(Over the Counter,OTC)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包括三板和新三板)和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权交易市场,西方国家没有产权交易市场这种组织形态。场外交易市场采取做市商制度,市场主要为那些按照规定可以公开发行但又一时不能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提供一个流通场所,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机会。

总之,我国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分主办,标准不一,市场分布不合理,定位不准确,且结构层次较单一,尚待进一步发展。

三、英美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资本市场不同层次间转板机制 确定每个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使之与特定发展阶段、特定发展规模的企业融资需求相对应。高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高标准进入限制,上市门槛较高,只有那些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收益良好的成熟企业才能进入融资。发展潜力良好但尚未达到上市标准的优良企业可先通过低层次资本市场的“孵化”,逐步成长壮大后再进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申请挂牌。反之,那些高层次中经营不善的不良企业也将被高层次市场淘汰,打入下一层次。这种升降机制很值得借鉴,可促使好的企业由下一层次市场进入上一层次市场上市交易,差的企业也将被降级到下一层次。海外资本市场发展证明,这种科学灵活的升降转板机制不仅可以督促处于高层次市场的上市公司锐意进取,也可以鼓励处于低层次的公司积极发展,争取进入更高层次市场。科学合理的转板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实现资本市场企业的优胜劣汰,保持资本市场的高质量。

(二)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立 因为创业板市场的定位对象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的发展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如美国的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大量创业初期的企业均利用纳斯达克市场实现融资,并超常发展,形成了一大批知名公司。创业板市场不仅促进了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使现有资本市场更加丰富,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 大多国家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性资本市场对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支持作用。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直接服务于当地中小企业,满足其直接融资需求,以灵活的政策为其服务,增加当地投资人的投资选择和居民的经济收入。

(四)大力发展OTC市场 在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需求企业的股权融资,就必须引入做市商制度,大力发展OTC市场,尤其是新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被看作是“中国的纳斯达克”,主要为科技创新服务,其核心就是做市商制度。所谓做市商制度,就是引导普通投资者对他们看不懂的高科技公司、创新型公司进行合理的估值定价。无论是科技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需要做市商对其进行合理定价,使其价值更加准确合理。OTC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最底层,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础,OTC市场既可以筹集大量资金,也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若OTC市场发展不完善则无法在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问题,其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转效率。

(五)平衡场内外交易互动关系 建立场外交易市场与证券交易所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良性互动机制,明确二者间发展重点和市场定位,避免机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和横向竞争过于激烈,使二者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增加我国资本市场活力。

四、结论

总之,海外许多国家已建立成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和运作方法体系,具备相关实践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大胆设想,循序渐进。既要借鉴海外国家发展经验,也要发扬我国的“摸着石头过河”精神,通过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分析,针对其发展制约因素和不足之处探索制定相应改进措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建设,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洪才:《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监管研究(第1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张莹:《中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比较》,《商情》2012年第35期。

[3]刘岩、丁宁:《美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启示》,《财贸经济》2007年第10期。

[4]屈波:《海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比较》,《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第2期。

第3篇:此中三昧范文

今年为什么没有大年三十

由于以往春节假期都是从大年三十这一天开始放的,所以让很多人也产生了一宗惯性思维,认为岁末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必须是腊月三十。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前几年也出现过除夕是腊月二十九的年份,因此大家没必要固定资金的思维,人是活的,按照日历和放假安排来操作就行。就像2021年农历最后一天就是腊月二十九,那它就是除夕,从这一天开始放春节假期,放到正月初六(公历2022年1月6日),初七就会开始上班。

这种情况多久出现一次

腊月29过年没有隔几年就遇一次的规律, 2000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3年、2016年都是腊月29过年。没有大年三十的日子,有时候还会连续出现,比如从2025年开始一直到2029年,连续五年也都没有大年三十。

第4篇:此中三昧范文

一、“顶牛”与“摔笨跤”是太极推手的最大问题

众所周知,太极拳自创造以来,就是突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轻克重、以巧制拙、以小力胜大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拳术,作为其独特较手形式的太极推手,本来更应该突出这个特点。然而在近些年国内举办的各种太极推手的赛事中,这种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精彩场面很少见到,代之而来的却是双方拼尽全力,你把我推过来,我把你推过去,寸步不让的“顶牛”,或者是互相僵持搂掳的摔跤,却又不敢进绊,擒拿却又不知怎样下手,发放却又没有功力的“摔笨跤”场面,而且这样的场面占据了太极推手比赛相当大的时间。这种平淡乏味的较手不但失去了武术的技击意义,也降低了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而且还给人以错觉,使人们误认为太极推手就是这个样子。“顶牛”和“摔笨跤”的式样是太极推手的基本技法和传统形式吗?不是!绝对不是!

我们的先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讲:“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说明了“以力降力”不是太极拳的技法,不是太极推手的形式。他还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进一步说明了太极拳较手技法的神奇与奥妙。

太极拳以巧取胜,丝毫不硬顶硬抗的神奇技法是享誉武林,名扬古今的。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当年杨露禅交遍国内名流高手,号称“杨无敌”得知,还可以从身材矮小的李亦畲常将身强力大的人引进落空、乘势发放得到证明。另外,一代宗师孙禄堂,号称“赛猿猴”,可想而知其体力不是很大。他没有举百钧的力,却专打那些能举百钧的洋鬼子。他融形意、八卦、太极(武式)三拳为一炉创造的孙式太极拳及其推手更是轻巧灵敏,其较手技法肯定不会趋同那种“顶牛”与“摔笨跤”的较力模式。

太极拳的奥妙就在于虚实变化,太极推手的奥妙就在于虚实莫测。太极拳及太极推手自创造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太极拳家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使得太极拳的技法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至臻至善境界,使得太极拳美名远扬,太极推手魅力无限。如果杨露禅、李亦畲、孙禄堂等太极拳家以凭借蛮力取胜于人,太极拳早就不是“四两拨千斤”的拳术了,也不可能形成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独特的太极拳武术文化而源远流长了。

“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多么精彩绝妙的太极拳《打手歌》!这里面岂有半点“顶牛”与“摔笨跤”的迹象!这不是虚妄的传说,而是对太极推手技法和模式的精辟总结。

综上所述:“顶牛”与“摔笨跤”的模式违背了太极拳较手的理论,也不符合自古以来太极推手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四两拨千斤的传统与实际,这种模式的较手不是太极推手的基本技法和传统形式,它必然不被广大的习武爱好者所认可。

二、为什么太极拳练得不太好甚至不会练太极拳的人积极参加太极推手比赛,而太极拳练得好的人却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太极推手比赛?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更深层次的内容,太极拳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太极推手运动中,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许多太极推手的赛场上,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太极拳练得不太好或者不会练太极拳的人都积极参加太极推手比赛,而在太极拳大赛上获得冠军或优异成绩的人却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太极推手比赛。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大家知道太极推手是检验习武者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知劲、懂劲与技术运用的一种方法。在太极推手比赛中,本来优秀的太极拳习练者要比没有练过太极拳的人与太极拳练得不好但力气大的人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由于“顶牛”和“摔笨跤”的取而代之,使太极推手变成了一种以蛮力为主的较量。所以,许多身强力大者尽管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很短,还练不好或者还不会练太极拳,但他们看到在这种以较力为主要内容的比赛中会占有很大的优势,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太极拳没什么实用的技法,太极推手也没有什么奥妙,太极拳练得好与不好,或者会与不会与太极推手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把二十四式比划下来,能通过所谓太极拳的“考核”,就能“一力降十会”,所以他们参加太极推手比赛的积极性很高。而那些“太极拳练得好的人”,其中有许多练拳时间并没有几年,且平日练拳只追求拳架表面的造型,而不研习每招每式更深刻内涵的太极拳习练者,这些人把练拳与实用脱节,甚至不赞成太极拳本来就有的技击意义,把太极拳的“武之神韵”演变为“舞之美姿”。他们华而不实的表演虽然能够蒙蔽一些裁判的眼睛,被裁判“捧”到了冠军的位置,但是经受不住太极拳功夫的“试金石”――太极推手的考验。对于这种“花架”拳术,著名的太极拳家杨澄甫早有评说:“虽能依样画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这些人凭力气没有别人大,凭太极拳的真功夫又没有学到手,拿什么去与人家较技呢?所以他们不参加太极推手的赛事是不足为怪的。

另外,也有一些太极拳练得很好,推手也很不错的人,由于《规则》限制了正常技术的发挥,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比赛。

太极拳练得好的人不参加太极推手的比赛,而太极拳练得不太好或者不会练太极拳的人却积极参加太极推手的比赛,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存在的华而不实的练拳现象,以及我们的太极推手比赛还处在“拳不攻力”的较低水平,距古人的水平差之甚远。另一方面这种“对伸拉长”的反差,必然会使太极推手陷入非良性的发展,使其失去阴阳转换、动静浑然、开合相寓、虚实渗透、刚柔互运的太极味道,使其脱离、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的传统技法和模式,朝着“顶牛”与“摔笨跤”的歧路越走越远。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有志于弘扬中华武术的各界仁人志士的高度重视。

三、怎样使太极推手的比赛更精彩?

其实这种低水平的太极推手比赛的状况早已引起武术界同仁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议,许多的改进办法,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例如,为了使太极推手比赛更加精彩,减少每局非对抗的时间,把搭手后左右各推两圈的四正手改为左右各推一圈,甚至改为搭手后不划圈,只听主裁判发出“开始”的口令。再有,在第三届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太极推手擂台赛上允许了“脱手掌击”,为了增加一些摔法(擂台赛的前半程)还尝试将推手比赛的服装改为中国式摔跤的跤衣……,这些改进不但没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许多质疑,使有关部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找准太极推手传统的、精彩的形式,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比赛规则已成为搞好太极推手比赛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那么传统精彩的太极推手是怎样的形式呢?

太极推手自产生以来就是以沾连粘随为特点的综合打、摔、拿于一体的多技能的,文明高雅的武术技击形式。虽然各派太极拳的衍生和发展使其推手的风格与特点各有所长,有的讲究发放,有的讲究柔化,有的讲究摔跌、擒拿……,但是自古至今各派太极拳推手都遵照拳理,以“顶”“抗”为病,并且讲究顺其自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四两拨千斤。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太极拳推手讲究以“顶牛”取胜为其风格特点。所以太极推手应该是较手者智慧、技术、体能、胆量等综合素质的反映,而不是单纯蛮力的较量。太极推手将中国武术技击中的打法、摔法、拿法各取所长,而且用沾连粘随的方法和特点将其融为一体,既减少了打法中突施冷手,乱踢乱打的伤害性,又给乘势而摔和巧取擒拿的发挥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沾连粘随的方法还对抓住不放、搂住不放、相互搂抱的贪摔,以及死握对方、生掰硬撅的贪拿加以限制,既避免了将太极推手变为单一摔跤和擒拿的形式,又使技击中最主要的打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点到而已或者发放),使这种推手成为打中有摔,打中有拿,摔中有打,摔中有拿,拿中有打,拿中有摔,打摔拿互相交叉,互相转换,互相制约的多技能的武术技击的形式。在这样形式的太极推手比赛中,那些不习练太极拳,不知劲,不懂劲,仅凭蛮力,仅凭单一摔跤就来参加比赛的人将无优势而言,那种长期困扰太极推手向前发展,使太极推手失去武术技击意义,失去观赏性、趣味性的“顶牛”与“摔笨跤”的模式将被自然淘汰。

第5篇:此中三昧范文

关键词:李渔;园林建筑;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明末清初的文化巨人李渔不仅有其独步千古的戏曲理论,以曲论家名世,而且是著名的小说、戏曲、诗文作家,又是杰出的戏曲活动家,当行的编辑出版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出色的园林艺术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予尝谓人日: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一则辨审音乐,一则制造园亭。”他还说:“生平痼疾,注在烟霞竹石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考察其生平事迹,此言确实非虚,他既有多次构建园林的丰富艺术实践,又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园林美学理论。本文试图对其园林美学思想作一番探讨。

李渔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开发、运用自己聪明才智的文化巨人。他一生无固定职业,游荡江湖,贫困潦倒,主要靠卖文糊口,但尚不足以解决全家三、四十口人的温饱问题。为了养活全家,他不得不开动脑筋,积极扩大财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换取生活资料。除了自办家庭戏班,纵横十数省,巡回演出之外,还经常帮助达官贵人营造园林,形成了独特的园林美学风格。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李渔曾先后在兰溪、金陵、杭州、北京等地进行营造园林的艺术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奠定了其园林美学思想的基础。

伊山别业。在清朝顺治五年(1648)前后,李渔在改朝换代之后,科举之途和仕宦之路俱化为泡影之时,不得不回到原籍兰溪。他首先想到的是建造自己的安生立命之所。于是在下李村东北的伊山头,创建伊园,亦称伊山别业。伊山其实只是一个黄土丘,“高才三十余丈,广不溢百亩,无寿松美箭、诡石飞湍足娱悦耳目,不过以在吾族即离之间,遂买而家焉。”李渔却在此营构了自己的乐园。在其七律《拟构伊山别业未遂》诗中云:

拟向先人墟墓边,构间茅屋住苍烟。

门开绿水桥通野,灶近清流竹引泉。

糊口尚愁元宿粒,买山那得有余钱。

此生不作王摩诘,死后还须葬辋川。

他本想效法王维,构建辋川别业,无奈经济拮据,好梦难圆。从此诗可见他选址伊山的理由,其一是照看先人墟墓,尽孝子之责;二是地势高旷,视野开阔;三是靠近清流泉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选址依山傍水,兼有仁、智也。后来通过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在七律组诗《伊山别业成,寄同社五首》其一云:

山麓新开一草堂,容身小屋及肩墙。

闲云护屋成高卧,静鸟依人学坐忘。

酒在邻家呼即至,果生当面看犹尝。

高朋若肯闲相踏,趁我苔痕未满廊。其二云:

蓬户无人常不闭,湘帘虽设却还钩。

窗虚受月浑三面,池小容鱼仅百头。……其三云:

南轩向暖北轩凉,宜夏宜冬此一方。

栽遍竹梅风冷淡,浇肥酥蕨饭家常。

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其四云:

三亩柴荆葺未完,莫教便作图画看。

晚林鹊少还添树,春水鱼多早办竿。

桑土渐肥蚕计决,秫田还税酒肠宽。……其五云:

但作人间识字农,为才何必擅雕龙。

养鸡只为珍残粒,种桔非缘拟素封。

酒少更栽三亩秫,花多添饲一房蜂。

贫居不信堪舆改,依旧门前着好峰。

诗中可见其伊山别业的格局、景观和构筑园林居室的审美理想,以及因陋就简,以苦作乐的潇洒情趣。伊山别业见于记载的风景点有:燕又堂、停舸、宛转桥、宛在亭、踏影廊、打果轩、迂径、蟾影口、来泉灶等。名称非常雅致,富有诗情画意,令人羡慕;其实大多因地制宜,点铁成金。名实并不相符。不过,伊园是一座审美与居住相结合的园林,具有可居、可望、可游等多种功能。居住三年之后,他卖掉伊山别业,远走杭州谋生。他对伊山别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这是他园林居室美学思想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芥子园。李渔自顺治十八年(1661)从杭州移家金陵,到康熙八年(1669)初夏,经过长达八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建成蜚声中外的芥子园。芥子园地处古城金陵南郊,秦淮河边,周处读书台畔的一座形似虎头的小山上。清朝初年,许多明遗民聚居在此。李渔序《芥子园杂联》云:“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其然岂其然乎?”这段文字交代了芥子园的一大特色:小。状似芥子的小丘,足见其小;“须弥”,梵语,佛家传说中的宝山,“芥子纳须弥”,意谓小中见大,小园可容纳宝山,园小景多,别有洞天。李渔友人何采题赠一块“一房山”的册页匾,上书“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唐句也,芥子园中恰是此景,因书以赠笠翁道兄。”(《闲情偶寄》卷四附图)李渔自云:“芥子园之地不及三亩,而屋居其一,石居其一,乃榴之大者复有四、五株。”(《闲情偶寄》卷五)他曾自题一联于大门:“因有卓锥地,遂营兜率宫”,兜率宫,佛经称为佛祖所居之地,道家则说是太上老君之居所。兜率,梵语,一作兜率陀,意译为知足、喜足,谓受乐知足而生喜足之心。由此可知李渔身居小园,知足常乐的心态。

巧,是芥子园的又一特色。面积不大,设计必须工巧。李渔自出机杼,标新立异,依山拟景,因地制宜,集屋室、山水、树木、花草于一园,井然有序,各得其所,受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李渔好友山阴包璇题“焦叶联”匾所云:“般般制作皆奇,岂止文章惊海内”,(《闲情偶寄》卷四附图)概括了芥子园奇的特色。奇,是李渔美学思想的核心。芥子园中有个浮白轩,“浮白轩中,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闲情偶寄》卷四)李渔采用开窗借景之法,妙手点缀,气象万千。园中除了月榭、歌台以外,栖云谷、来山阁、浮白轩诸景点,大多是运用借景之法构筑起来的。一个雕塑匠塑造了一个神气宛然的笠翁像,手执纶竿,端坐石矶之上,临水钓鱼,给芥子园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至于屋室,从墙壁到门窗、对联、匾额、几案、椅杌,无不别出心裁,超凡脱俗。单窗户就有湖舫式、花卉式、虫鸟式、山水图式、尺幅式、无心画式、外推板装花式等,还有李渔津津乐道的梅窗,他自称“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闲情偶寄》卷四)由于园小景多,李渔见缝插针,他素喜山茶,又无隙可栽,“仅取盆中小树,植于怪石之旁。”(《闲情偶寄》卷五)据王伯沆评点《红楼梦》第十七回云:蘅芜院中密密的石笋,酷似李笠翁芥子园。可见芥子园中石笋很多。总之芥子园结构谨严,景观奇特,位置得宜,巧夺天工,是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光辉实践。

富有诗情画意,是芥子园的又一特色。主人精巧的构思,独具匠心的装点,使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园林增色生辉,诗意盎然。李渔自题一联于大门“到门惟有竹,入室似无兰”,一片青翠的竹林总揽全局,兰花的幽香成为主旋律。李渔是养花能手,园中四季飘香。春风一度,万紫千红,蜂飞蝶舞,香满小园。风和日丽,禽鸟千啼百啭,悦耳动听;晚上,月光如水,秦淮河上悠扬的歌声随风传来,韵味无穷。每逢下雨,窗外小山上雨水奔泻,琼飞玉舞,银河落地,诗意陡增。恰合书房“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对联之意;其他“仿佛舟行三峡里,俨然身在万山中”的楹联,则道出了身居芥子园中移步换景所带来的流动变幻的美感享受。这种远离世俗、诗意盎然的小园魅力无穷,令人神往。

层园。李渔康熙十五年至十七年(1676―1678)在杭州清波门外云居山麓的螺蛳山铁冶岭修建的一座园林。严格说来,象伟大小说《红楼梦》没有写完一样,这是一座未竣工的园林。众所周知,李渔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卖掉金陵芥子园,返回浙江的。多亏浙江当道的帮助,购买了吴山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居址,层园位于西湖东南,吴山东北螺蛳山铁冶岭之中。远离闹市,背靠吴山,后有钱塘江,面对西子湖,园处半山腰。山中建园,园中有山,山水兼备,与郭璞井、虎跑泉相邻,距六桥、孤山、苏堤不远,雅趣无穷。丁澎《笠翁诗集序》援引李渔之言云:“然,购张侍卫之居以终老焉。非能廓而新之也。虽然,有异焉。予尝葺是居也,非匠石只所能为也,颓垣废桶,灌莽虺蜮所丛处,芟之伐之,庀其材则得半焉。由是析钟山旧庐而益之。高其甍,有堂坳然,危楼居其巅,四面而涵虚,其罔釉蛴序榍若缪者,户则有纳景如绘者,棂则有若蛛丝大石弓者,户则有杌而兽者,檐则有蜿蜒下垂而欲跃者,或俯或仰,倏忽烟云吐纳于其际,小而视之,特市城中一坏土耳。凡江涛之汹涌,蟥峰之男则,西湖之襟带,与夫奇禽嘉树之所颉颃,寒暑惨舒,星辰摇荡,风霆雨瀑之所磅礴,举骇于目而动于心者,弥不环拱而收于几案之间,虽使公输子睨视袖手而莫能施其巧也。”陈景钟《清波三志》云“李渔字笠翁,钱塘人。有慧性,善制作,……筑芥子园于铁冶岭上,凡门扇、窗牖、匾额、对联,皆独出新意。”这里透露了一些有关层园的信息:一,李渔是购买张侍卫旧宅,在原址上所建的层园;二,从金陵运来一部分原芥子园的材料,扩大了规模;三,建筑位于小山之巅,高屋建瓴,可以鸟瞰西湖全景;四,门户、窗棂、屋檐等均自出机杼,标新立异。

李渔在《次韵和张壶阳观察题层园十首》序中云:“予自金陵归湖上,买山而隐,字日层园。因其由麓至巅,不知起几十级也。……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之春,始修颓屋数椽。由蓬蒿枳棘中,辟出迂径一二曲,乃斯园之最下一层。”层园乃筑在山坡之上,倚山而建,由山脚拾级而上,高低层叠,步步升高,错落有致,故日层园。这里交代了层园名字的由来和初步建成的时间。层园大致情状可以从其诗中捕捉一二:

幽谷能藏四月春,林花初放世间陈。

路平不似居山脊,湖对浑疑住水滨。(其四)

层园无力势难乘,竭蹶才完第一层。

地旷足容千百骑,轩微恰受两三朋。

云霞尽可须臾致,松菊还须渐次增。

只患穷愁人易老,危栏知得几年凭。(其五)

地少桑麻无种植,天留藤葛待跻攀。

舟居自昔原无水,陆处于今忽有山。(其六)

开窗时与古人逢,岂止阴晴别淡浓。

堤上东坡才锦绣,湖中西子面芙蓉。

才教细柳开眉锁,又叱新篁解箨龙。

莫旺虬枝遮远目,殷勤瞩语大夫松。(其八)

目游果不异身游,顷刻千峰人去留。

云里露开三净土,镜中点破二沧州。

爱亲歌舞花难谢,喜载楼船水不流。(其九)

居山之乐也可以从其诗词中找到,他自题一联云:“东坡凭几唤,西子对门居”;在《风入松・自题湖上新居,寄四方同调六首》中写道:“郭璞井边饭甑,虎跑泉上茶铛。楼船箫鼓日纵横,似为耀门庭。”(其一)“六桥全设酒杯前,迟客作华筵。……楼船过复有楼船。”(其二)“前门湖水后江潮,恰好住山腰。白云不隔东西岸,酒旗外帆影飘摇。”(其三)“西子湖头濯足,东坡堤畔伸腰。……四季兰边踯躅,万年松上凌霄。”(其五)“不必多携饮伴,二三白发渔樵。归来蓬户不须敲,有犬吠林皋。”(其六)尽管词人让景物人格化,字里行间也不乏夸张,但层园得天独厚的诗情画意却蕴涵其中。

由于经济和健康的原因,李渔的层园只勉强盖完第一层。他逐层营构的计划未能全部完成。李渔别出心裁的多层建筑虽已成竹在胸,却没有营构成功,就匆匆走完了生命历程。可惜他没有留下全部设计图纸和资料,甚至没有留下有关构想的记载,这不仅是李渔个人的损失,也是中国园林文化史上的遗憾。层园是一部杰作的“未完稿”,象缺一个手臂的维纳斯。如果天假李渔以年,再有充足的财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层园的规模、结构、美学意蕴、文化内涵一定会大大超过芥子园。

北京惠园、半亩园、芥子园。有资料表明,李渔曾在北京为当朝官吏构筑园林,点缀山水。时世造英雄,营构园林成为他谋生的一种手段,也锻炼了他的本领。钱咏《履园丛话》卷二云:

惠园,在京师宣武门内西单牌楼郑亲王府,引池叠石,饶有幽致。相传是园为国初李笠翁手笔。园后为雏凤楼。楼前有一池,水甚清冽,碧梧垂柳,掩映于新花老树之间,其后即内宫门也。楼后有瀑布一条,高丈余,其声琅然,尤妙。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第三集“半亩营园”云:

半亩园,在京都紫禁城外东北隅,弓弦胡同内,延禧观对过。园本贾胶侯中丞(名汉复,汉军人)宅,李笠翁(名渔,浙江布衣)客贾幕时,为葺斯园,垒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奥如旷如。易主后,渐就荒落。乾隆初,杨静庵员外重为修整。

忆昔嘉庆辛未(1811年)余曾小饮南城芥子园(在韩家潭)中,园主章翁言,石为笠翁点缀。当国初鼎盛时,王侯邸第连云,竞侈缔造,争延翁为座上客。以叠石名于时。内城有半亩园二,皆出翁手。又云:

半亩园以石胜,缘出李笠翁手,故名。

园林是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是运用艺术技巧,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而成的实体形象。广义的园林属于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建筑则是一种实用与审美有机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建筑物大致可分为园林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等。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造型的形式美追求,环境的人格化体现和多重的象征性意味。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来分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则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为浓缩的自然,综合的形式和意境的追求。李渔的园林建筑美学思想则是传统的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典型特征的概括和升华。

以人为本,物为我用,是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园林美学理论的根本所在。美学家认为:“任何事物,凡是呈现生命的形式,那就是美的;任何事物,凡是体现生命的精神,那就是美的;任何事物,凡是显示生命的价值,那就是美的。”就是说,美要体现生命活力,具有创造精神,凝结审美理想。在李渔看来,人,作为万物之灵,理所当然地是园林建筑活动的中心。一方面,任何园林建筑都要全方位、多层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这就是衡量园林建筑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人类要接受自然的恩赐,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营造高雅美观,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环境。以人为本的园林美学思想就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李渔生活的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思想界对于人与物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红楼梦》三十一回写到的“晴雯撕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贾宝玉说:“这些东西原不过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别看这句话有点不可思议,其实闪耀着绚烂夺目的光芒。这说明当时物为我用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李渔说:“吾贫贱一生,播迁流离,不一其处,虽债而食,赁而居,总未尝稍污其座。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人则笑之,而我怡然自得也。”其诗有云:“酒债诗逋偿未了,又拖花债到新年。”他宁愿节衣缩食,甚至借债也要买花,显然,李渔高度重视精神享受,具有超前消费意识,已得时代风气之先,具有物为我用的崭新思想,这在当时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僵化的封建知识分子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李渔主张将园林与住宅合二而一,使园林优良的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他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系统表述其园林美学思想,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园林亭台,首先要考虑环境的人格化,即居住价值,其次才是形式美的追求,即观赏价值。两者应该尽可能做到和谐统一。他为自己营构的园林首先是作为全家饮食起居和工作、学习的场所,具备使用价值;其次,才考虑设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供人游览欣赏,使之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他的这一观点贯穿于园林设计、建筑活动的全过程。这也是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共同本质特征之一。李渔一生贫穷,并不具备建造园林的经济基础,但他总是负债经营,一而再,再而三地构筑自己的园林,表面上看是耽于享受,借贷消费,究其实,这恰恰是他以人为本思想的一种流露。

中国古代讲究风水之说,这当然有迷信色彩,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合理成分。选择地址是园林建设诸多环节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课题。李渔十分重视园林建筑的选址。从他本人在兰溪、杭州、金陵营构园亭的情况看,建筑物一般都尽可能依山傍水,其地势一般比较高。水无山不流,山无水不活,山水相依,相得益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但象征着沉稳、仁厚,而且有一定的高度。常言道:人往高处走。住在高处视野开阔,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高瞻远瞩。选择高旷的园林地址,既符合自然法则;也反映了居停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水,川流不息,不仅象征着灵动、生机,而且表现了生命的永恒,标志着主人公强大的生命力。且依山傍水,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得日常用水之便利。毫无疑问,选址是园林居室人格化的第一要务。园林地址确定之后,建筑的朝向也非常重要,关系到采光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熏;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犹是也。”(《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向背》)此外,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也十分重要。李渔在芥子园中既栽花、种竹,设鸣禽响瀑,又置有月榭、歌台等景点,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总之,他营构的园林都是富有生命力的高度人格化的园林。

求新贵巧,匠心独造,是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又一内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由造山、叠石、理水、建筑、花木等元素构成。它是一件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修养和技巧的艺术作品。其重点是山、水、建筑的结构和处理。营构园林如同写文章,只砖片瓦,一草一木,都好比文字符号。常言道:文无定法,文章有法,贵在得法。园林艺术家则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全靠设计师的匠心妙运。李渔深谙此中三昧,“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他设计园林建筑,除了按照事理逻辑,因地制宜外,则主张在具体制作方面求新;在构思布局方面贵巧。他自称:“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一字”,(《闲情偶寄・凡例》)“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由此可见,不断创新,是李渔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说:“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总有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者迭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总无一定之法。”(《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高下》他所追求的新巧,并非刻意地求奇求怪,而是在尊重客观现实和因地制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创造优美的意境。明末园林艺术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假山石的奇观是“瘦”、“漏”,李渔则有所发明,“言山石之美者,俱在漏、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山石第五・小山》)阐明了漏、透、瘦的美学内涵,显然他对前贤的园林美学理论既有借鉴,又有发展创新。李渔的巧,最突出的是借景,他不仅在实践中经常运用借景,而且从理论上将借景作为园林设计的一条重要美学原则,这是李渔对于中国园林美学的重要贡献。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从室内借室外的雪山和河流,因而成为一幅优美的图画。计成《园冶》曾云:“园林巧于因借。”“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但语焉不详。其实,借景就是采取一定的艺术手段(如开窗、移位、反射、倒影等)将园林建筑范围以外的自然、人文景观融入本体,“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达到无限的空间”。究其实,即通过有限表现无限的大千世界。开窗借景是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手法。“开窗莫妙于借景。”李渔不仅一般地运用借景,其高明之处在于,他认识到本体和客体的相对性、互动性。如果以一只航行于水上的画舫为例,船舱两边开便面窗就可以借景。一方面,人从舟中通过便面窗看两岸,“两岸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人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另一方面,两岸行人通过便面窗看舟中,也是一幅绝妙的人物画。“以内视外,固是一幅便面山水;而从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取景在借》)而且这种景观移步换形,具有流动性,“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非 特舟行之际,摇一橹变一象,撑一篙换一景,即系缆时,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取景在借》)他设计的层园,“前门湖水后江潮”,在园中通过开窗,将平波展镜的西子湖水和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潮融入园林,是其借景理论最为成功的艺术实践。

李渔构筑的园林居室,一草一木,都煞费心机,包含机巧。蕴藏智慧,不同凡响。“书房之壁最宜潇洒。……天下万物,以少为贵。……壁间留隙地,可以代橱。……独不可藏书。……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屋。”(《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墙壁第三・书房壁》)由此看来,壁橱的设计和使用大约自李渔发端,流风余韵影响至今。墙体穴孔,光照两间,也得到广泛运用。他说:“堂联斋匾,非有成规。……不图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联匾第四》)他津津乐道的梅窗,就是巧用枯木,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故自称“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从这些细微末节可以窥见其园林美学思想之一斑。

崇尚自然,反对雕琢。明代园林艺术家计成《园冶・园说》曾提出“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审美标准,可见崇尚自然,杜绝斧斫,是中国园林美学的传统思想。“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明代之园林,与当时之文学、艺术、戏曲同一思想感情。”李渔的文艺创作,主张真实自然,尤其注重细节真实。“予谓既工此道(填词),当如画师之传真,闺女之刺绣,一笔稍差,便虑神情不似;一针偶缺,即防花鸟变形。”(《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词采第二》)他在论述窗棂制作时说:“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制体宜坚》)其开窗借景法就主张将窗外的自然图画融入景观,表现了崇尚自然的思想。他制作的梅窗就是直接“取枯木数茎,置作天然之窗,名曰梅窗。”“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平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非特尽其全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流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二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同人见之无不叫绝。”(《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取景在借》)这种巧借天然树木制作的窗户,确实有天然之美,巧夺天工。可贵之处在于,这种利用天然事物装饰园林居室,并非李渔一时的心血来潮,偶尔为之,而是他园林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他大量运用借景,让园林以外的山水景观成为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自然美与人工美水融,“天巧人工,俱有所用”,(《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取景在借》)则是崇尚自然的另一创举。他创造的以土代石造山法,其实除了考虑节约开支,更多的考虑到山上无土,有失自然真实;土石相混,便于植树,有山有树,更贴近生活。因此得到广泛运用。他制作厅壁,“乃于厅旁四壁,尽写作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即以所爱禽鸟,蓄于虬枝老干之上。……因禽鸟之善鸣善啄,觉花树之亦动亦摇,流水不鸣而似鸣,高山似寂而非寂。”(《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墙壁第三・厅壁》)果然以假乱真,巧夺天工,富有诗情画意。

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是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另一内容。因地制宜与经济实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肯定可以节省支出;而要节省开支,则必须考虑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李渔一生叫穷。他做任何事情都尽量节约开支,少花钱,多办事。他说:“土木之事,最忌奢靡。非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厅壁不宜太索,亦忌太华。”(《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墙壁第三.厅壁》)。“一则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已裁。”(《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根据已经发现的资料,李渔自己的伊山别业、芥子园、层园都建在小山丘上,既有较高的住宅基地,又节约了夯实地基的浩大工程,应该是他园林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他首创的以土代石之法,是李渔对中国园林美学的重要贡献。当时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多以石堆为主,而江南园林中的叠石,本来多以名贵的太湖石为主要材料,既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又难免斧斫之痕。李渔计高一筹,他说,“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山石第五・大山》)以土代石,土石相问,便于种树。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就地取材,不仅体现了古典园林自然真实的特点,而且经济实用。他在园中叠石,同时考虑实用,“(小石)使其平而可坐,则与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则与栏杆并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炉茗具,则又可代几案。……名虽石也,而实则器矣。”(《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山石第五・零星小石》)使叠石的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得到和谐统一。于细微处见精神,“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途径》)既要曲径通幽,又要取径便捷,二者的统一就是最佳选择。李渔造园,一草一木,都讲究经济实用。比如,他十分重视居室的总体功能价值定位,“居宅无论粗精,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出檐深浅》)也充分考虑园林建筑各个部分的经久耐用,“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家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墙壁第三》)园中铺地,他别出心裁,“以三和土L地,筑之极坚,使完好如石,最为丰俭得宜。”(《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L地》)始终着眼于经济、实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注意废物利用,“则生平所弃之物,尽在所取。”(《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取景在借》)总之,他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表现出有所作为的务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则易坏。”(《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制体宜坚》)这种价值取向,既遵从了事理,又蕴涵着哲理,所以具有其不朽的价值。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