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做一体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

第1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含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的实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上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等教学手段一体化实施;教室、实训室和岗位实习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要求一体化训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专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以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实践环境的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运作为重点,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学校、企业、政府紧密结合,创造真实(仿真)的学习环境,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接轨、学校教育与企业接轨,使学生走出校门就具备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实现“工学结合”“零距离”和“零适应期”的教学要求,从而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能否较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应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和一体化考评机制的构建等一系列问题。

(二)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行业调研和与行业专家研讨,社会对会计的需求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出纳、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在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珠算技术与点钞技能实训;手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基本技能实训;电算化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手工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实训;手工会计混合岗位综合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维护管理技能实训;电算化会计综合技能实训;校外实践培训;多证强化训练;顶岗实习。按照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结合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各门课程的质量标准。

(三)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与运作模式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情境式教学,传统的教室往往难以满足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因此,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最好场所就是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让行业企业专家走上课堂,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投入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建设方案制订和建设过程指导,确保实训基地建成企业化、岗位化、模块化,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企业工作氛围,强化职业素养。目前我们已建成“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纳税申报实训室“”财务咨询公司”等实训基地。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实训教师岗位职责》,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管理细则》,建立满足实训用的资料库、编写会计模拟实训指导书等,开发了仿真度高、职场氛围浓的虚拟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始终把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放在企业、放在职场,同时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重庆市涪陵水利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财瑞财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正凯空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场地的建成,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顶岗实习奠定了企业平台,也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常规教学相比,顶岗实习教学学习场地在企业,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针对顶岗实习学生,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外,还安排足够的校内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学校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要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使其加强对学生岗位技能的指导、答疑。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并定期写出顶岗实习报告。

(四)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技能,必须优化教学手段。我院教师从传统教学法中脱离出来,进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初步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三个层次;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双轨并行;单项岗位实训+混合岗位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考证强化+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六位一体”。同时,我们创新了“教、演、学、练、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定学、多证培养、教学做一体、理实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方法,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课证融合,保证了学生顺利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五)加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尤其重要。我院一是让教师“走出去”,即鼓励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公司等机构兼职,为企业做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务咨询等;也让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实践,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提供支持;同时还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这些措施,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双师队伍素质。二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即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指导实践教学。

(六)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考评机制检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效果,就是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职业能力考核为要素,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体系,主要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两部分。形成性考试对于学生行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考核,包括作业、实训过程、实训结果、实训报告、单元测验、学习态度、进步系数等。终结性考试分为笔试和实务考试。(1)笔试主要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固化在试题库中,理论知识的试题库全部采用客观题。试题库按照教学大纲组建,题库系统可以通过对考核范围、难度系数、分值分布等进行定制的方式自动组建试卷并评卷。学生随时可以申请在机房参加考试。(2)实务考试主要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中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珠算技术与点钞能力;手工会计基本技能;出纳基本技能;电算化会计基本技能;手工会计单项岗位技能;手工会计混岗综合技能;电算化会计综合技能;顶岗实习报告;技能竞赛;多证强化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的意义

第2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

0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尤其IT产业,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骨干、技术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专业学生理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应用性、实践性又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配置管理等技术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本文将通过自身教学体验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就《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1.1教学条件的准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基础上需要改善实训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工具等教学硬件资源,充分运用一些演示软件、模拟软件、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网站等组织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应为专任教师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也可聘用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项目的兼职教师。

1.2课程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组长负责制,并明确规范组长职责及成员间的协调关系。组长应全面负责该课程,既要抓好授课又要组织好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精心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制定实训课程质量标准和编写实训指导书。该组其他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协助组长不断完善该课程设计开发。

1.3课程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把课程设计为十三个项目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项目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项目序号

项目内容

学时

地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参观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数据通信、OSI的物理层/标准网线制作

6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组建

8

网络层/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及网络地址规划

6

传输层及应用层/常见命令使用

6

交换机的原理及配置

6

子网规划/VLAN子网的划分

6

路由器的原理及配置

6

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基本设置及用户管理

6

Windows Server2003环境下服务器配置及应用

6

十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命令及管理软件的使用

4

十二

网络安全知识、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配置

4

十三

第3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非常火爆,审计专业已成为学生竞相选择的热门专业。但传统的审计专业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满足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而且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普遍缺乏对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标准。因此,建立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标准十分必要。只有建立了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标准,才能在审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审计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本文主要就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标准如何开发建立进行研究。

一、构建高职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当今的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是要求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就学会怎么操作,所学的理论得到印证,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为了使高职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取得更好的效果,合理构建高职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传统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平时的审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考核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核的方法、手段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审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综合来看,现行的“平时+期中笔试+期末笔试”的审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具有局限性,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专业知识、轻综合能力等现象。传统的审计专业教学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评价着重以书本知识为主,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在教学做,特别是在“做”的环节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侧重于知识的记忆,以致于出现高分低能、知识与能力脱节的应试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符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违背了高职的教育宗旨。

(二)评价具有片面性,方法单一。传统评价以终结性为主,是一种静态的量化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分离,评价模式重点落在考试上,只关注某一阶段的最终结果,对学习过程关注较少。然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因此,传统评价难免以偏代全,往往会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评价结果基本没有考虑实作

“平时+期中笔试+期末笔试”的审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平时”就是平时的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笔试”有一卷定终身的味道。其实书面笔试成绩并不能充分表现出学生的真正能力,因为审计专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只有注重实践性教学,要通过实习实训才能看出学生有没有“料”。所以我们审计专业一定要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有“做”。我们可在学生完成审计实训工作底稿的编写与复核、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编制审计报告后,就审计过程中的有关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答辩,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审计综合实训的最后评定成绩,应与笔试成绩对半分。不然审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是一个个高分低能、毫无动手能力的“产品”。

三、构建高职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评价观念和目标由传统向一体化转变。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以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把评价整合到“教学做”过程中,确立教学做与评价一体化的原则。以审计基础、企业财务审计、审计软件的应用、内部审计等几个板块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训练方式、考试内容,再结合本院情况,确定评价要素,以实现培养能独立上岗操作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评价对象由单纯评学向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转变。

单纯的评学是传统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缺陷。评学,即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象是学生。评教是对教师在该课程中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对象是教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有利于不断完善高职审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三)评价方法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转变

传统以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方法单调,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传统的书面测验。现行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评价方式要求灵活多样,要将实作环节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要有可以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质性评价,让评价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每一个过程中,如采取案例讨论、专题讲座、运用审计软件模拟实作等形式。

(四)评价重心由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

现行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价不仅是看分数的高低,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作为考核的依据,而应根据审计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操作性和技能性的内容,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五)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评价过于关注考试,重在对结果的关注。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评价,除关注结果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要对“教学做”全过程进行评价,在使用总结性评价的同时,要引入形成性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原有水平与现有水平的变化,实现评价范围由重结果向结果和过程兼顾的转变。

(六)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主体模式转变。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扩充到由学生、教师、家长甚至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价手段相应包括老师考评学生、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评价老师、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指导老师评价学生等,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也有利于我们在整个“教学做”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特色课程研究,项目编号:113243这个课题的论文

参考文献:

[1]周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实践与建议[J].商业会计,2009(16).

[2]罗立立,吴奇峰.浅谈案例教学在高职审计实训课程中应用[J].教育论丛,2010,(7).

第4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转贴于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h动画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5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56-03

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这个核心环节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内容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首先,以“双高”目标为逻辑起点,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要发挥引领职业教育的作用,为此,我校以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标准作为质量定位和培养目标,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树立了“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并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践环节课时,使之在教学计划中不少于50%,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企业的实际,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转岗后的适应能力。

其次,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四平台八模块”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既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是中专教育的简单升级。为此,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连续两年在全校开展了“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的专题研讨活动,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基于“立足就业,着眼发展”理念的“四平台八模块”课程体系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合并,合并同类内容,删减繁琐内容,放弃过时内容,保留个性内容,增加先进内容,彰显了高职教育特色。

“四平台”即“基本素质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在这“四平台”下建立起相互关联的“八模块”课程链,即“通用基本素质课程”模块(思想政治素质课、人文素质课、身心素质课、创业创新与就业指导等)、“通用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英语应用能力课、计算机应用能力课、应用文写作能力课等)、“职业(专业)必备基础理论课程”模块、“行业(职业)通用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职业(岗位)核心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公选课程”模块、“顶岗实习课程”模块、“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模块,以此培养学生就业的“四种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在“四平台八模块”课程体系中要努力实现“五个对接”,即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高职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此满足学生“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终身学习有基础”的要求,从而使高职教育既具有职业性,又不忽视其高等教育性;既重视技能训练,又不忽视“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既立足职业或行业,又顾及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代加速和职业频繁更替的情况下,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第一步,在岗位变化时能够迅速转岗,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再次,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施了“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理实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我校根据这一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先后制定了《镇江高专关于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的实施意见》、《镇江高专关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意见》,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整合度、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的“三度”原则,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摆脱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受到相应企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一体”课程改革,共育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属性要求教育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全程参与,脱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学校本位的职教实施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方面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无论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无论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无论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笔者认为,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为此,我校23个专业大类全部成立了有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105个联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请企业专家、技能能手共同参与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制定,共同开发专业和课程、共同参与校本教材编著,共同参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使校企合作机制有效实施,我校于2005年单独设置了“实训中心”作为一级中层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开展。

一是“校企一体”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请行业企业专家为我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使专业设置顺应地方人才需求、贴近企业发展。我校在“十一五”期间,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新专业12个,2011年又确立了10个“校企合作专业”和18门“校企合作课程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是“校企一体”培育师资队伍。吸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选调有企业经历的实践能力强的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

三是“校企一体”实践工学结合。由于我校实施的是“2+1”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前两年为第一个阶段,以校内培养为主。学生在校内完成基本素质教育课程、通用基本能力课程、专业大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行业通用技术技能课程、职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以学校为主体,引入企业专家任兼职(课)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最后一年为第二个阶段,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关键环节。为使这两个关键环节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镇江高专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校外综合实习暂行管理办法》,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计划、实习任务书、实习指导书等。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聘请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技能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引入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提高学生实习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学生在专业综合顶岗实习中,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综合毕业设计任务。这个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是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和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户的需要,实现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科技开发中学有所长、一专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岗位变化还能转岗的高职教育目标。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和“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等现代高职教育先进理念深入人心,并充分体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有序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我校教师主编出版校本高职特色教材53部;仅2011年我校学生就有42人次获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奖项。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07年,学校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70-71.

[2]王桂龙,黄隽.“技术技能至上”不是就业导向的体现[J].职教论坛,2008(4):29.

[3]王桂龙.“四平台八模块”高职课程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19.

[4]王桂龙.基于“就业导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高职课程观[J].高等职业教育,2010(1):57.

[5]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

[6]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8(4):5-6.

[7]欧阳河,饶异伦.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3.

第6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构建了由六个模块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本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更是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入口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学期完成,可以安排30个学时。项目1主要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要求、三年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2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内容以及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类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层级、生产经营过程、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将来面临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作为经济体是自己将来工作的依靠。项目3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称职务系列等级、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环境,充分认识当前专业学习与将来进入这一职业的相关性,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二、“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三、实践教学评价

第7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wWW.133229.CoM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

第8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

2011年11月4日,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

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

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

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通过轮岗学习,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5、开设员工培训班。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

“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熟悉岗位流程,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近两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集成多种功能,是服务社会的基地,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

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重构课堂教学,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训练的仿真,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

根据建设行业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

第9篇: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任务目标 组织机构 试点要求

1、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院不断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通过研究课程体系、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随着技师学院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技师学院的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模式从“以知识、能力导向”的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发展;教师的类型从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过渡到“一体化教师”。实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加强一体化课程建设和一体化教师培养,已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改变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破学生单一听课、教师单一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协作等教学形式,坚持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上一体化,讲授与操作等教学一体化实施,教室和实训车间一体化,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一体化训练。实施一体化教学要分阶段进行,先试点再推广,经过实践和改进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模式。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首先是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其次是加强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是指能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下,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师团队。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2.1、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创建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发挥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制定授课计划、评价标准等。在教改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的不同,合理搭配师资。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相结合、理论和实训教师合理搭配,共同授课,逐步使每位教师都能胜任一体化教学。

(2)教学场所。建立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学、实训于一体。学院要统一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室,营造职业环境,还要根据课程任务开发教学产品。

(3)教学手段。实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实训环节单独操练的做法,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训练,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4)教学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工学一体是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在实习工厂内学习,既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学习实际操作的技能,培养综合素质。达到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双赢的共同体。

(5)课程结构。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将企业的技术人员请进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教学大纲时,将课程整合构成一个课程体系。要按照技术分类或是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重新组合,并尝试编写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教材。

(6)评价机制。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特别是要加强核心技能的考核,通过合作、沟通、交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还要使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核心技能有机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该是灵活的。

(7)育人环境。一是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使之成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二是学院要和企业充分合作,以企业的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以学生的全面成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从而使企业、家长、学生都满意。

2.2、一体化课程教改,教师不仅要传授事实性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2.3、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试点,积累教学资料;通过改进,优化教学资料;通过创新,丰富教学资料;通过归纳整理,规范教学资料。努力形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共享。

2.4、建立有效教改评价机制

(1)改变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师工作量核算办法。实施一体化教学后,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不能单纯的从课堂的讲授的知识量上来进行,关键看这堂课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灵活有效的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否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工作量也不能简单的按40分钟一节课这样来进行计算,大量的课题设计项目、制作教学产品和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教学这些都应该按一定的标准计入个人工作量。如果采用两人搭档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主讲和助讲应核定不同的工作量。

(2)改变学生评价机制。进行一体化教学后,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要做根本的改变。在成绩考核中,采用根据每一个教学项目分段进行应知、应会内容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全面考核,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分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人品素质等内容,也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评价表。

3、组织机构

设立院系二级领导机构,院级领导机构负责教改工作的总体策划、宣传、指导、检查、考评;教务处负责院级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论文的汇编、成果的申报,以及对系教改工作方案的会审;系领导机构负责教改工作的具体方案制定、实施和资料归档工作。

4、教改试点工作具体要求

(1)实行项目负责制,成立项目研究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

(2)由项目研究小组编写项目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名称、项目负责人、主讲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场地设置、设备要求、经费预算等。

(3)设院、系二级领导机构进行检查和督导。

(4)由院组织优质课竞赛进行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