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护理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人们有了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健康意识,相应对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尤其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院在卫生部门的响应要求下,对我院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笔者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154例老年卧床患者,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比观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基础护理的合格率,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154例老年卧床患者,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所选取的154例患者中,男98例,占63.6%,女56例,占36.4%,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0.12±11.23)岁。
1.2方法
1.2.1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动员科室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相关卫生部门的领导在召开关于如何做好护理服务工作的会议。我院领导组织者根据会议精神以及当前的社会形势,在我院的领导支持下,由护理部主任带头,各科护士长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全科护士的思想。
1.2.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休养,活动以及自己正常生活受到一定限制,会产生较强烈的心理落差,因此患者以及家属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沮丧、焦虑以及忧郁等心态,因此在实施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对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宣讲。可通过印发一些与老年疾病患者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每月对患者进行两次健康知识宣讲等,且可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护士工作应符合一定的规范,护理技术应该规范有效,护理人员应注意语言得当、举止端庄大方,给予患者尊重、同情以及关系,让患者感受到亲切。
1.2.3建立分层护理管理制度,确保实施各项护理工作准确到位实行护士分层管理,可根据护士的工龄、技能、职称等设置为由组长、责任护士以及实习护士等三级护理人员组成的小组。责任护士以及组长等可对所负责管理的患者提供无间断、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工作。确保每个护理人员至少负责2-3名患者,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而护士长以及组长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各项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每天坚持抽查,每7天实施必查工作,月底实施一次全面检查工作,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检查以及全面检查三种检查方面相结合,确保在护理过程中各项护理工作准确到位。
1.2.4卧床休息与适度活动老年卧床患者对周围的休息环境要求较高,因此生活环境的应该保持安静舒适,梳洗、翻身等日常生活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对其做出准确判断,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鼓励,制定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活动规划,保证患者快速恢复健康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1.2.5组织护士进行学习与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在科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同时可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集体学习相关创优工作的文件以及精神内涵。定期进行护理技能考核以及护理比赛工作,鼓励护理人员争优争先。同时可安排一些医护人员到兄弟科室以及其他一些优秀医院学习相关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学习他人的优点。争取在医院护理部门以及相关领导的支持下,让优秀的护理骨干人员以及护士长等参加“创优”工作的培训班。
1.2.6正确了解护理工作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召开关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专题思想的会议,同时积极在我院开展专业的关于老年卧床患者护理方面的培训工作,让护士尤其是新护士对临床护理工作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开展每七天一次讲课,每七天进行两次床边查房、对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时晨间提问,以及实施每月一次实施护理查房工作,对护理人员讲解相关护理知识理论以及护理实践工作,让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1.3观察护理效果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是由患者家属在病人出院填写相关护理部门所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基础护理合格率是责任护士和病区护士长按照护理部门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且因各种疾病的存在,老年患者卧床现象普遍增多,长期卧床会导致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不利于老年患者的健康恢复以及社会家庭的稳定健康[1]。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且该病症致死率较高,因此在手术治疗中应注意仔细观察患者病症变化,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患者身体健康以及康复[2]。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是做好基础护理工作[3]。同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可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临床实施护理水平[4]。我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刚刚起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改善的过程[5]。应该不断总结,研究分析并不断改进完善优质护理工作,这需要全院的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患者实施全面、细致有针对性的护理,控制患者病情,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出现,促进当前护理工作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6]。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2%,患者护理合格率为90.3%,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9.4%,患者护理合格率为98.1%,其中无护理投诉事件发生,其社会效益显著,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护理合格率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涂红梅,卢艳,刘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81-982.
[2]楚玉娟.夯实基础护理、开展优质护理、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325-327.
[3]黄仕明,罗映红,权明桃.开展创新实践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品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174-1175.
【关键词】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上段空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上消化道出血成为老年常见病。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临床经过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故处理棘手。而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愈合。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56例60岁以上老年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救护理体会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60~89岁,平均70.5岁。出血原因: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者22例,其中胃溃疡1l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4例,出血前均服用一定量的非甾体抗炎药(nma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消化道肿瘤1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例;脑梗死所致2例。单纯呕血12例,单纯黑便20例,呕血伴黑便24例,伴有休克2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先补晶体和胶体,包括羟乙基淀粉和低分子右旋糖苷等。检查血型做好输血准备。对老年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注意输液的速度和量,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糖比例,出血量大者输血。
1.2.2 及时止血 (1)常采用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冰盐水、孟氏液或去甲肾上腺素,可收缩局部黏膜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中药白及粉30 g冲服。(2)静脉止血,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静脉利于血小板凝集以达到止血目的,同时可选择性应用立止血、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等。(3)部分患者紧急胃镜下止血。
1.3 护理
1.3.1 当患者大量呕血时,极易产生恐惧、烦躁、忧虑、紧张等心理,护理人员要冷静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并准确熟练地操作,说话和蔼,耐心解释,劝导其保护镇静乐观的情绪和自我放松的技巧,并使其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1.3.2 保持病室清新、安静,减少探视,重危者安放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如出现烦躁不安、颜面苍白、尿少及尿闭、意识模糊、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及时补充血容量,休克纠正后,输液速度应减慢,以防止肺水肿。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时滴速不宜过快,以防止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1.3.3 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脉率、呼吸、血压、体温及神志变化,定时测量并做好记录,脉率变化常较血压变化早。
1.3.4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的病室内,并抬高下骸30°为宜,以防止脑部缺血。当剧烈呕血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迅速吸净患者的咽部及气管内血液和痰液,避免误吸而窒息。
1.3.5 观察皮肤色泽、肢端温度及尿量。如患者面色苍白且尿量减少或无尿四肢厥冷,心率加快,提示出血性休克,应立即补充血容量
1.3.6 严密观察和记录呕血、便血的次数、数量及颜色
1.3.6.1 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在20 ml左右时,大便潜血阳性;每天出血量50~70 ml可引起黑便;短期出血在250~300 ml时可导致呕血;当出血量超过1000~1500 ml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当收缩压<90 mm Hg、P>120次/min时,可表现为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口渴、晕厥、静脉充盈差等症状,为周围循环衰竭。
1.3.6.2 出血停止与否的判断患者持续出血的判断:(1)反复呕血持续黑便,特别是黑便次数增多且呈暗红色或伴肠鸣音活跃;(2)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过快速补液输血,脉率仍快或停止输液后脉压差下降,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继续下降,在补液充足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升高者。反之则示出血停止。
1.3.7 加强基础护理:(1)口腔护理。出血后患者抵抗力低,口腔有血液残留,易引起细菌感染,应及时清洁口腔异物。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可导致霉菌感染,每天做好2次的口腔护理,同时给以苏打水嗽口。(2)皮肤护理。老年患者因卧床局部受压,血液循环差,易致褥疮,每天护士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局部清洁。
1.3.8 特殊护理:(1)对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通过补液输血,静脉给予生长抑素止血效果不佳者,最紧急的治疗措施应是三腔二囊管的压迫止血和急诊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8~12 h后,应放气1次,防止压迫处糜烂出血,并定期检查气囊压力;胃镜下治疗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前使用镇静药。(2)灌肠。大量积血,使大量的氨吸收入血,从而诱发肝昏迷,故应给予白醋灌肠或中药灌肠以清除肠道积血。
1.3.9 饮食护理饮食不当,常常是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加强对患者的饮食管理,指导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脂肪及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出血期间遵医嘱禁食,出血停止后24 h可适当给予温凉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和软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加重肝腹水和引发肝昏迷。
2 结果
经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38例痊愈,12例好转,4例转外科进行手术治疗,2例合并多脏器损害,经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体会
本组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性溃疡出血占首位,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具有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量大,治愈后易于复发等特点。而急性胃黏膜病变在出血原因中排第二位,因老年人伴有多器官疾病,常服用解热镇痛和抗感染、抗风湿等作用的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近年来,本类药物发展迅速,有许多新的品种和剂型,目前已成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l],它破坏胃黏膜屏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加重或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是老年人上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的重要诱因[2]。Kelly等[3]报道即使小剂量阿司匹林也可使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增加3倍。
同时,老年人肝脏血流、肾小球滤过率都下降,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了药物的毒性,更增加了诱发出血的危险性[4],加之老年人动脉硬化等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心功能下降,造成胃黏膜淤血、缺氧致胃黏膜损伤[5];抗凝药应用过多造成凝血功能下降,利血平等交感神经阻滞剂能相对提高迷走张力使胃酸分泌增加等,均可诱发溃疡并导致出血。
由于NSAIDs的强力镇痛作用,诱发的消化性溃疡出血常为无痛性,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多以严重出血为首发症状,对需长期服用NSAIDs者可选用肠溶片,并同时加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以减少胃肠损害的发生。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可有不同诱因,如饮酒、疲劳、受凉、进食粗糙食物、情绪波动或服用对胃黏膜损伤的药物等。应做好患者健康教育,以降低发病率。告诉患者如感头晕、心悸、出冷汗、上腹痛、呕血、解黑便,应立即就医。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因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大出血一旦发现,应立即进行抢救,边治疗、边检查,以免贻误抢救时机。同时还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合并症的发生,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6]。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重,变化快,要求护士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熟练规范的操作技术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傅得兴,封宇飞.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安全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B):136-138.
[2] 刘蔚,杨铁一,孙明明.上消化道出血798例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4(3):7273.
[3] Kelly JP,Kaufman DW,Jurgelon JM,et al.Risk of asprin-asso ciated major upper-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ith enteric-coated or buffered a spirin.Lancet,1996,348:1413-1416.
[4] 李军婷,李兆申,刘厚珏,等.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3):151.
[5] 邓大才.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结果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2,8(8):36-37.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CAG方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83-02
近年来,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呈不断增加趋势,且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有独特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1],并且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使其对化疗耐受性差。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科对17例老年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CAG方案化疗,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低剂量阿糖胞苷(Ara-C)和阿克拉霉素(ACR)联合使用,经全方位护理配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7岁,中位年龄69岁,均为初治患者。按FAB分型标准:M1 2例,M2 7例,M4 5例,M5 2例,M6 1例。
1.2 治疗方法
Ara-C 10 mg/m2,12 h 1次,皮下注射,第1~14天;ACR 7 mg/(m2・d),静脉滴入,第1~8天;G-CSF 200 μg/(m2・d),皮下注射,在第一次注射Ara-C之前12 h给予,至最后一次注射Ara-C之前12 h停用。化疗过程中每日或隔日监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计数>20×109/L,暂停用G-CSF而不停用其他化疗药物,待白细胞降到4×109/L以下后再用G-CSF。化疗前常规给予止吐药物,化疗间歇14~21 d。2个疗程未取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者视为无效,停用本方案。
1.3 疗效判定
采用张之南等[2]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判定。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急性白血病是恶性血液病,初次获知诊断,患者及家属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绝望、悲观、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及情绪变化,本组患者中有11例来自农村,经济能力一般,同时因自身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接受较为困难。首先,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安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解释、安慰与鼓励,介绍成功病例的治疗经验,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等,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指导及鼓励家属多关心和陪伴患者,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协助,使患者感受到亲情力量的支撑。
1.4.2 饮食护理 化疗期间宜选用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在不违背饮食原则的基础上兼顾患者平时的饮食喜好,可多食用含有维生素A、C、E和胡萝卜素及锌的食物,不吃甜食及过于油腻的食物,禁食辣、冷、硬、粗糙的食物。向患者介绍饮食营养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经口摄入所需营养以增强抗病能力。
1.4.3 消化系统反应的护理 本组患者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由此引起的进食少、热能摄入不足易使患者感觉乏力而产生抗拒治疗的心理。因此,常规在化疗前30 min经静脉给予格拉司琼等止吐剂,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恶心等不适,可在化疗前适当选择清淡的液体、室温下的食物、苏打饼干等,治疗中可少量多次进食,为其提供安静、整洁的治疗与进食环境,及时清理呕吐物,加强口腔护理,观察呕吐物的量与性状,注意患者有无脱水的症状与体征,必要时经静脉补充营养。
1.4.4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①定时对空气、地面、室内器具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限制探陪,笤帚、拖布等固定使用。②口腔护理。每天检查口腔黏膜,注意有无糜烂、溃疡、出血及黏膜白斑等,观察舌苔的变化。每日晨起、睡前、三餐后给予不同漱口液漱口。③皮肤护理。定期更换消毒干净、柔软舒适的衣物,保持皮肤皱褶处的清洁卫生和干燥。加强对血管穿刺或置管处的皮肤护理,慎用止血带,禁止反复穿刺,注射治疗后延长针眼按压时间,仔细观察皮肤有无瘀点、瘀斑。④肛周护理。协助或指导患者保持肛周、会皮肤清洁、舒适,保持大便通畅,排便后清洗肛周,每日给予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0 min,防止肛裂致黏膜损伤,并发肛周感染。如有肛周疼痛等不适需及时报告。⑤呼吸道护理。严禁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或家属进入病房,杜绝外源性感染;严禁患者外出,如外出检查需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指导及鼓励患者做深呼吸练习,锻炼肺部功能。⑥高热的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如出现高热,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注意观察降温效果,指导患者多饮水;出汗多时适当保暖,及时更换汗湿衣被。⑦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需认真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以下时,安置患者进入无菌病房,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制度。本方案治疗中需多次行皮下注射,我科采用多部位轮换注射的方法,以防止注射部位硬结的形成。
1.4.5 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本组患者中有14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降至20×109/L以下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有无损伤,有无内脏或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呕血、便血、阴道出血、血尿、头昏、头痛、血压下降、脉率增加以及呕吐、意识模糊、视力变化等。皮肤黏膜受损出血时,应注意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时间,防止身体受跌倒、碰撞等外伤,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防消化道出血。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更换,以防局部血肿形成。指导患者勿用手挖鼻孔或用力擤鼻,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石蜡油轻轻涂擦,防止干裂出血。
1.4.6 其他 ACR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电图QT延长、T波异常等改变,偶有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诉,监测心率、心律情况,必要时给予床边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的心电改变。静脉滴注ACR时需选择粗直血管,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向患者详细讲解输液配合注意事项。输液前后均用50~100 ml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药物在局部的滞留。观察及询问患者有无局部肿痛或沿血管走行的疼痛,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2 结果
用此方案化疗后,8例患者1个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占47.0%;3例2个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占17.6%;3例2个疗程获得部分缓解(PR),占17.6%;总有效率为82.3%。本组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化疗后出现感染发热5例,3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例出现肛周感染,1例合并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1例患者有出血表现,为鼻出血,给予鼻腔填塞、输血小板、止血等治疗后好转。15例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2例出现胸闷、心悸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1995年,日本学者Yamada等[3]首次使用CAG方案治疗难治性、低增生、复发AML患者,完全缓解率达83%。国内有研究显示,G-CSF预激的最佳时间应选择在用Ara-C、ACR前24~48 h,可使更多的白血病细胞进入S期,化疗药物能更好地发挥作用[4]。我科采用此方案治疗17例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取得满意效果,而细致全面的护理是保证全程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苏永宏.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962-964.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6-116.
[3]Yamada K, Furusawa S, Saito K, et al. Concurrent use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with low-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and aclarubicin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 pilot study [J]. Leukemia,1995,9(1):10-1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①据统计,45岁以上患者占同期鼻出血住院患者的52%。这40例老年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59岁29例,60岁以上11例。②病发时间:1~3月份15例,4~6月份8例,7~9月份5例,10~12月份12例,秋冬季较春夏季多。③出血原因:血管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19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8例,局部因素5例,原因不明4例,劳累过度、上感发热4例。④出血部位:鼻一鼻咽血管丝丛出血16例,鼻中隔中部4例,鼻中隔顶部7例,鼻中隔易出血区9例,部位不明4例。⑤出血次数:3次以上者29例,失血量500ml以上者14例,血红蛋白
1.2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全部患者均不同次数的行前鼻孔细纱条填塞,其中并用后鼻孔填塞者21例,行鼻中隔粘膜分离术5例,血管结扎2例,腭大也注射利用卡因4例,输血2例。老年人严重鼻出血多伴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全身疾病引起,不可忽视病因治疗及相应的全身治疗,④对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降低血压是和防止再出血的最好有效方法;[1] ⑤合理应用止血药,大多数老年鼻出血是由于高血压血管脆性大所致,而不是凝血和机制障碍,因此,止血剂应用只能作为辅助治疗[2] ;根据患者失血量给补充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液、输盘;应用抗生素特别对后鼻孔栓塞者,预防感染尤为重要。(2)局部治疗:前后鼻孔检塞是控制活动性鼻出血的最有效方法,本组38例严重活动性出血患者均进行前或后鼻孔栓塞,最多达3次。笔者的体会是,看清楚出血点,做定点栓塞效果最好。对鼻腔血管实出粘膜表面的出血点,待压迫止血后行烧灼治疗可防止再出血。后鼻孔栓塞对患者痛苦大,最好先用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粘膜,后再塞,栓塞时动作要轻、快,以减少患者痛苦及鼻腔粘膜机械损伤。对予鼻腔栓塞后仍有出血倾向者可行腭大孔或翼腭窝注射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封,加强止血效果。[3]镇静对鼻出血者甚为重要,可阻止出血的恶性循环,减少出血量,稳定患者情绪,制止和防止再出血。但对肺实质性病变者要谨慎用静剂,常用鲁米那、安定、吗啡。本文患者治疗效果均满意,无死亡病例。
2 护理措施
2.1 老年人鼻出血特点:①随着老年人机体组织器官的进行性衰退,血管壁的弹性减少、脆性增加,鼻腔黏膜也逐渐萎缩变薄,而且鼻黏膜是人体最表浅、最薄、脆性大、最易破裂出血的血管,常因干燥、皲裂、外伤以及血管压力突增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患慢性全身疾病多、对疾病的抵抗力低、组织修复能力差,因而老年人鼻出血不易自止,且出血量大,多表现为重度或顽固性出血,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而危及生命。②老年人鼻出血来势汹涌,不易制止,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加上血管脆性大,增性差,静脉管壁薄,周围又无肌组织,因丽缺乏收缩力,再则出血部位多来自鼻一鼻咽血管丛,从解剖学上讲,鼻腔后端蝶腭动脉出蝶腭孔后进人鼻区分支部位,是急聚转变处,血管压力高,故出血较猛,不易止住,危险性大。③节季:秋冬季轻春夏季多,冬季气温和湿度低,空气干燥,使粘膜脱水,降低纤毛运动功能,增加血管和粘膜萎缩,采细胞分泌功能降低,故大多数鼻出发生在天气寒冷和温度降低时。④性别,本组男多于女为1.8 :1,男性嗜烟、酒较女性多;并体力劳动强度大,情绪多激动。
2.2 护理措施: 当患者治疗完毕回病房后,首先让患者采取舒适,即半坐位,要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态度要和蔼。保持病房安静、清洁。若患者口中有渗出的血液,嘱患者将血液吐出,以免引起呕吐。对前后鼻孔填塞的患者应注意其口腔卫生,必要时给予0.9%NaCl溶液漱口,每天三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填塞时间不宜少于48小时,最好72小时或更晚些时间。过早抽除,往往再出血。若要重填塞,更增加患者痛苦。在抗生素应用上未发生鼻腔内栓塞物时间过长引起继发感染。观察出血情况,并记录出血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与休克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对症处理。如果患者感到头部胀痛,心烦时,护士应耐心的告知患者不要紧张,这一症状与鼻腔填塞物有关,如果有恶心或呕吐与血液咽下有关。[4]鼻腔填塞物拔出后症状都会缓解。做好出院后的健康宣教,老年患者体质较差,应该嘱患者出院后注意房间的温度不宜过高,湿度要保持在70%~75%,多吃营养、纤维素含量高的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挖鼻孔等。有条件者应每天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治疗原发病,使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系统的治疗。执行医嘱给予镇静、降压、止血、抗感染及补充血容量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全面的护理,使鼻出血患者在拔出填塞物后早日康复出院。[5]
参考文献
[1] 龚正鹏,林尚泽.综合医院耳鼻咽喉科老年住院患者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6:420.
[2] 边艳芬,边小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严重鼻衄11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8(5):239.
[3] 赵铭辉.中老年人鼻出血48例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912.
【关键词】鼻出血;老年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98-02
鼻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病。老年人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的收缩能力差。特别是秋冬季节,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可造成鼻腔黏膜脱水,纤毛功能下降,血管脆性增加,常会引起反复大量鼻出血。查明出血原因,选择适宜的止血方法,进一步治疗原发病,以达到真正的止血。根据不同的病情针对性护理是治疗行之有效的关键。现将我科2002年3月~2005年9月收治的58例老年人鼻出血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8例病人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5岁。左侧鼻出血26例;右侧鼻出血23例;双侧鼻出血9例。鼻腔后部出血26例;鼻腔前部出血16例;鼻腔多处出血7例;出血部位不明9例。其中伴有高血压36例:糖尿病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同时患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2例;肝功能异常的4例;凝血机制异常的2例。春夏季入住共18例;秋冬季住院40例。
1.2治疗方法
1.2.1局部止血法
1.2.1.1前鼻孔填塞 采用常规的凡士林纱条行前鼻孔填塞,填入出血侧压紧出血点,对侧填入少量支撑纱条。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以达止血。填塞后48h依纱条的血迹多少和渗血情况分次取出。本组35例病人用此方法止血。
1.2.1.2后鼻孔填塞 病人行前鼻孔填塞后未能奏效,鼻腔后部出血和出血部位不明确的大量出血者,均采用后鼻孔填塞。行后鼻孔填塞者应注意填塞物的松紧适宜,再加鼻前孔填塞,一般1周后取出。本组病例有22人采用此法止血。
1.2.1.3血管结扎法 行前后鼻孔填塞后仍不能止血,且出血严重的,可根据患者出血的部位选择结扎或栓塞上颌动脉、颈外动脉、筛前动脉或上唇动脉等。本组有2例患者应用此法治疗。
1.2.2全身治疗 根据鼻出血的程度不问及引起鼻出血的原因不同,视病情采取必要的全身基本治疗及对症处理(如应用镇静剂、止血剂、抗感染,必要时输血、抗休克、吸氧等治疗)。
1.3结果 行前鼻孔填塞后3~5d完全止血者共35例占60.4%;行后鼻孔填塞7~10d完全止血者共21例占36.2%;行血管结扎法2~3d止血者2例占3.4%。58例患者均取用全身支持对症等治疗,治愈出院53例;好转出院2例;好转后转科治疗原发病者3例,平均住院5.5d。治愈率为91.4%:好转率为8.6%。
2护理措施
2.1接诊后的护理 接到病人后应立即检查患者的呼吸道、呼吸循环系统和生命体征。床上安放保护栏,尽快通知主治医师,提醒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抬高床头30~45°,用拇指及食指捏位鼻翼,嘱病人张口慢慢呼吸,并冰敷鼻梁部使血管收缩以减慢出血,协助医生检查出血情况。
2.2心理护理 鼻出血尤其是大出血属耳鼻喉科的急诊。患者常因出血而情绪紧张、焦虑和恐惧。此时,护士应沉着冷静;态度认真负责;并迅速安排救治工作;安慰开导病人,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必要时应用镇静剂。
2.3生命体征的观察 协助医生查明出血原因,并配合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或手术治疗。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嘱患者勿将血液咽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记录。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脉速、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2.4预防感染及再出血 对行前后鼻孔填塞的病人应注意预防感染,口腔盖以湿纱布,避免口干不适,并做好口腔护理,嘱患者避免打喷嚏,勿用力擤鼻或剧烈活动,以防再次出血。
2.5生活护理 已行前后鼻孔填塞者宜给半流饮食,饮食要均衡,除米面豆类外,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给缓泻剂。
2.6出院指导 要按医嘱定时服药,积极治疗原发病;要保持心情开朗,情绪安定,不生气,少激动;要有规律地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适量的运动;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3讨论
【关键词】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泵运动;预防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老年患者罹患胆囊结石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已被老年患者列为首选治疗方法。但lc因麻醉、co2气腹、术中头高足低等因素影响,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者合并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老年lc患者又是发生下肢深靜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据报道,患者在50~70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高峰[1],故对lc的老年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我科对86例lc老年患者采用被动及主动足踝环转运动,双下肢比目鱼肌与腓肠肌手法按摩等强化小腿肌泵运动的措施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至12月136例患者,男86例,女50 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4.5岁。患者入院后详问病史,包括有无下肢浅静脉曲张。既往静脉血栓史,动脉硬化及循环系统疾病史。计算基础代谢率和肥胖度。并测量左、右下肢周径,以便术后观察。入选病例全部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持续时间≤30 min 81例,30~45 min 31例,≥45 min 24例。卧床时间均≤3 d。 按病例号分为单号(观察组)和双号(对照组),2组在性别比、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靜脉输液史、存在高危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手术前劝导患者戒烟、保持大便通畅。术中下肢约束带松紧适宜。术后多食清淡半流质饮食,多饮水,以增加体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避免在下肢穿刺及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留置靜脉留置针时间不宜过长,每次输液应用肝素冲管、封管。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同一血管反复穿刺、采血≥3次的,常规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局部有硬结的再配以红外线灯照射, 20 min/次, 2次/d。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患者术后即刻给予被动足踝环转运动,麻醉清醒后即改为主动活动,患者身体能耐受时,可协助其早期离床活动。并根据术前测量下肢周径,选择合适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并加用抗血栓药物。抗血栓药物为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 500 u,2次/d。①足踝环转运动:左手固定踝部,由屈20°、内翻30°、伸40°、外翻30°组合而成环转运动, 3~5次/d, 15 min/次, 30次/min,2 min后休息30 s再继续运动。②髋、膝关节的屈伸运动,10~15次/min,足屈伸内翻运动20~30次/min,环转运动20~30次/min。③手法按摩[2]:第1步:术后2 h内,单手掌沿患者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持续5 min;第2步:双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拍患者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持续5 min,间隔15 min后重复进行第1步和第2步至术后2 h;第3步:术后3~4 h,在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时,操作者拇指与其它4指分开,握住患者4趾做脚趾的屈伸运动,连做10次,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足背屈伸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第4步,术后6 h可鼓励患者深呼吸,双上肢外展,扶持患者下床活动。老年患者下床活动时,注意性低血压及滑倒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2组患后1周,随访1个月,下肢深靜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下肢深靜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比较n=68,例(略)
3 讨论
3.1 血流缓慢、靜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靜脉形成的三大因素。lc因麻醉、co2气腹、术中头高足低等因素影响,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增加了腹腔压力,使膈肌抬高,影响心脏充盈,心排出量减少,下腔静脉阻力增加,静脉回流减少,下肢血管扩张。腹腔镜手术还存在血液凝固性改变[3]头高足低增加了下肢深靜脉血液回流阻力,加重血液淤滞[4]。这些因素均可引起静脉内膜损伤,使内皮细胞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的促凝因子和物质,这些物质可促进血小板凝集,纤容功能下降而导至血栓形成。全麻可以导致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麻醉时下肢肌肉麻痹,收缩功能差,血液淤滞,易造成血栓形成[5]。手术创伤引起的血小板反应性改变,使其具有强抗凝作用,使血液粘稠度增高。易造成血栓甚者合并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
3.2 老年人是发生下肢深靜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老年人下肢肌肉张力减低,靜脉回流缓慢,血液淤滞。hansson 等[6]的报告证实,男性50 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 0.5%,80 岁则高达 3.8%。 这可能与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老化现象日趋严重,血液流变有明显改变,加上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凝血功能亢进有关。另外,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后遗症等老年基础病均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关振鹏等[7]研究认为,肥胖是dvt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使 dvt 的风险增加到3.094 倍。)因此,lc的老年患者给予有效预防下肢深靜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3.3 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则。肌泵运动可降低下肢深靜脉血栓的发生率。静脉血流回心的动力主要取决于3个泵机制:心肌收缩力;呼吸时胸、腹腔的压力;行走时腓肠肌泵的活动。小腿静脉血流能对抗重力而向心回流,主要取决于小腿肌泵的收缩功能。有报告,正常肢体腓肠肌泵一次可排出60~90 ml血液,小腿血液回流超过心脏活动排出量的50%以上,且骨骼肌的节律性活动将使约200 ml的血液重新分配,从而减少下肢血液的蓄积。下肢运动时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内血液向心回流[8]。kearon [9]研究发现肢体的长期制动使血流明显减缓,当制动的危险因素持续存在时,发生术后 dvt 的危险性持续增高。腓肠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收缩而向心回流的,所以,大多数深静脉血栓始发于腓肠肌静脉丛。通过运动踝关节促使腓肠肌有节律的收缩,加强腓肠肌内静脉血流的速度,以减少静脉血流淤滞。lc术后老年患者早期足踝运动可增强血管壁弹性减轻血液瘀滞及水肿,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薛晓玲等[10]报道踝关节运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对照研究,预防组与未预防组术后下肢腘静脉血流及血管内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按摩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不但可加强小腿肌泵的收缩功能,还可促使下肢侧支循环建立、降低下肢静脉压,防止静脉瘀血,减轻水肿,促进血液回流。采用按摩、踝关节运动等方法使肌肉改变状态,促使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的舒缩,将淤滞在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泵出[11],促进血液回流,能有效地预防 dvt 的发生。
3.4 dvt 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动态相互作用产生叠加所致[12], 因此,给予综合科学的治疗护理至关重要。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分析,制定个体化措施并组织实施,可得到最佳的预防效果。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详问病史评估,包括有无下肢浅静脉曲张、既往静脉血栓史、动脉硬化及循环系统疾病史、基础代谢率和肥胖度、左右下肢周径、手术持续时间、下肢靜脉输液史、存在高危因素或基础疾病史等。另外,术后给予肌泵运动,并做好宣传教育,劝导患者戒烟、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多食清淡半流质饮食,多饮水,以增加体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等,可有效预防 dvt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美堂,姚晓鹏,李强.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靜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740742.
2 孙利红.早期被动肢体锻练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48.
3 李生伟,吴传新,时吉庆,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凝血、纤溶变化的研究.腹腔镜外科杂志,2002,7:6970.
4 吴志明,姜建平,代明盛,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334335.
5 catheline jm,capelluto e,gaillard jl,et al.throm boem bolismpro2 phylaxisa ndincide nceofthrom boembolic complicat ionsaf terlaparosc opic surgery.int j surg investig,2000,2:41.
6 hansson po, welin l, tibbin g, et al. deep venous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the study of men born in 1913”. arch internmed,1997,157:1665.
7 关振鹏,吕厚山,陈彦章,等.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171319.
8 曹伟新主编.外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8.
9 kearon c. natural histor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2003,107(23supp11):2230.
10 薛晓玲,张慧. 运动踝关节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77.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各大医院急诊室留院观察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现有的护理模式、服务意识、专科知识水平及护士人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了解急诊留观患者的现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患者共971例,其中留观3d以上的患者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50-94岁,平均(74.80±19.38)岁,其中50-60岁5例(9.26%),61-70岁10例(18.52%),71-80岁20例(37.04%),81岁以上19例(35.19%);留观时间3.04-19.08d,中位留观时间4.54d;疾病类型:呼吸系统17例(31.48%),心血管系统16例(29.63%),神经系统13例(24.07%),其他8例(14.81%);并发症:压疮2例(3.7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工作模式:功能制护理模式;人力资源: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日均累计抢救观察危重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需要负责5.67例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果
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存在问题如下:功能制护理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护士人力不足。
3讨论
3.1存在问题分析
3.1.1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人们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急救护理服务需求在稳步上升。据资料统计显示,85岁以上的患者,每年要在急诊室就诊2次以上,老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内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北京宣武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1],近3年抢救室老年患者比例由59.51%逐渐增长至62.36%。本研究54例患者年龄最大94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4.80±19.38)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留观危重患者的90.74%。由于抢救室功能定位的改变,急救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直沿袭的抢救室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注重危重患者的抢救,忽视了患者的整体性和个体需求,不能满足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
3.1.2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发生退化,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对疾病和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不同于青年患者;资料显示,急诊老年患者60-70岁的发病例数最多,首位高发疾病为神经系统疾病;71-80岁的发病患者次之,首位高发疾病也是神经系统疾病;81-90岁的发病患者位居第3,首位高发疾病仍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见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十分突出[2]。在本研究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3例,占24.07%,同时兼顾其他系统的疾病。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不典型,病史复杂,对急性病的反应也存在个体的差异[1],因此对医护人员要求很高,需要掌握各系统疾病的理论知识及专科抢救技能,且老年患者在急诊室的抢救监护时间长,病死率较高,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老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53.88%,这将大大增加老年护理和与老年有关的慢性疾病护理的需求[3]。因此,提高急诊室护士对老年患者疾病特点认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1.3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一直以来,由于抢救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重急救轻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以抢救为主。面对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护士的工作理念、工作意识仍处于固有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急诊抢救室工作模式中,对于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意识欠缺。而老年危重患者患病时间长,病种多,多为反复发作,抵抗力低下,营养差,反应能力低下等因素都对基础护理要求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不到位引发出的后续护理问题如压疮、继发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难度。许春燕的报道显示[4],老年患者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成正比,且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在本研究中,54例留观3d以上患者出现压疮2例(3.70%);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
3.1.4护士人力不足笔者经过对多家不同等级医院走访显示,各医院抢救室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齐抓共管”,即抢救室当班护士共同接诊新患者,共同护理留观患者。在某种程度上,患者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状态,尤其是抢救室患者较多时,留观患者的基础护理问题难以顾及更加突出。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各医院抢救室每班次每名护士要负责5-1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观察护理工作。本研究中,本院每班次每名急诊护士平均需要护理5.67例患者,人员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
3.2对策
3.2.1实施责任制护理的工作模式为了提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自2009年5月起本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方法运用于抢救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危重患者施行无缝隙护理:按照病情的轻重、患者的数量分为4个区域,每名低年资护士负责1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每名高年资护士负责2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并负责所管辖区域内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指导与质控,尤其加强对脆弱人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落实。建立各岗位交班本,对有特殊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重点交接,以确保患者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经过近2年工作实践证明,这种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可将患者的护理工作责任到人,对落实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起到明显作用。
3.2.2加强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老年患者反应性降低,自觉症状轻微,即使病情危重,临床表现也常常不典型,且老年患者病情发展快,容易延误治疗。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伦理道德建设的培养,掌握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特点[5]。急救护理在整体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老年患者的护理培训便于急诊护士在实践中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在改善老年患者留院观察、治疗和出院方面将起到较好的作用。根据张俊梅、霍霞关于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分析调查显示[6],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因以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所以,抢救室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特点相关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为此,在2009-2010年年度培训中,培训内容上我们安排了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急性疾病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抢救技能的培训;同时细化基础护理技能方面的内容,针对抢救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需求组织学习了轴线翻身,以避免因蛮力翻身而造成骨折;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动静脉穿刺后针眼出血时间较长,易引起皮下瘀血,因此要求护士拔针后按压5min以上,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延长按压时间。
3.2.3强化基础护理意识的提高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培训、强化,更需要落实,只有通过落实才能将意识变为行动,也才能使护士认识到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我们提倡主动服务,不要等到患者或家属提要求才去做,并发症的预防做在前,不要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去弥补;提倡换位思考,“如果你是1位从事护士工作的家属,你将如何护理自己的家人”;针对出现压疮患者造成的后果进行现身说法,使护士体会到基础护理工作欠缺引发后果的利害关系。经过近2年的实践证明,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认识的提高、意识的改变,可以明显提高护士基础护理的主动性。而且,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服务行动后所感受到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改善,更有助于工作意识的强化,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由于抢救室患者多,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工作量大,而老年危重患者多已丧失自理能力,既怕麻烦别人又不愿主动提出护理要求,护士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在接诊时认真查看患者、仔细交接班,及时发现老年危重患者因反应迟缓而掩盖的症状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主动服务。
3.2.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急诊抢救室是一个抢救的场所,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急、危、重症患者或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7]。患者在这里经过紧急救治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就应转出治疗,实际上目前各大医院均没有办到,使急诊抢救室成为抢救病房或简易ICU[8]。抢救室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抢救功能拓展到危重症护理[9]。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要负责新就诊患者的抢救工作,还要负责抢救室留观危重患者的观察护理工作。本次调查中,抢救室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抢救室日均接诊及留观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要负责5.67例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护士人力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下,本院实施抢救室区域化的责任制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方法,即每例患者有1名低年资护士负责其具体的治疗护理工作,又有1名高年资护士对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落实和特殊问题给予指导和检查,同时实行副护士长24h待班制,24h均有护士长在岗。既保证了对抢救室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指导,又加强了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此种方法还可减少因工作繁忙造成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疏漏。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方向;培养模式
在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各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没有就业的往届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护理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到目前也存在由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培养的高职护生在未来几年就业压力增大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经过市场需求调研发现,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岗位人才需求较大,就业前景较好。笔者根据兴安盟卫生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提出在培养通科护士的基础上,发展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构想。可以设想既具有通科护士的临床护理技能和素质,又具备现今稀缺护理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具有就业竞争力的。
一、稀缺护理岗位市场需要现况分析
1.院前急救。目前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重新抬头趋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全球新发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群体性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以及因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核辐射源分布广,应用数量增多和强度不断增大,存在着核辐射和核恐怖的威胁;频发的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实施着把病员从突发事件或突发疾病的现场到达医院之前抢救和诊疗的全过程,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护理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的后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大批从事现场紧急医疗救护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紧急救援中心和医院急诊科。
2.康复护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危害着病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给社会增添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现代医学以及现代护理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每年因车祸、疾病等原因新增加的残疾人数量达100多万。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社会对康复医疗应该有巨大的需求。能否接受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对病人生存质量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全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那么如此大的缺口,如果能有护理专业学生通过一定康复技能的学习,掌握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技术,以补充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缺口,将可以部分解决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
3.老年护理。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700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和人员严重不足,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以700多万张床位来配备相应数量的护理人员,那么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口是非常巨大的。同时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还存在着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
“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可概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紧缺护理岗位市场调研结果,以教育部提出的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提出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实现后期分流培养,重点向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培养,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
1.拓宽专业方向,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护理专业把培养“高质量、基础宽厚、具有关爱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根据我国近年护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护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通科护生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主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多专业方向培养,使其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要体现医学知识基础化,护理知识专业化及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基本包括三个模块,具体课程结构设置为:一是注重《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与法规》、《护患沟通与礼仪》、《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课程的教育,以提高护生的文化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二是在逐年增加护理专业课程的同时,精简与融合医学基础课程,以突出强调护生临床护理技能的熟练与精准;三是在第四学期加大专业方向模块的学时数,重点强化紧缺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分专业方向把《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定为必修课,在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基础上,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增加课程内容,康复护理学专业增加康复医学基础、康复护理技术、疾病康复护理方面的课程教育;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增设老年医学、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营养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内容。院前急救专业加强重症护理、重症监护的教学。并要求教学中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至少占50%。同时进一步减少必修课,必修课学时压缩在周学时26学时以内,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选修课,并通过限定选修课体现专业方向,突出院前急救、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空间。
3.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把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通过进一步优化组合,并适当购进新设备来补充,完全可以实现各专业方向培养的实训教学要求。例如基础护理实验室可以兼具老年护理实训室功能。基础护理实验室作为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实验基地,是护理学院的主要实验室,分设基础护理操作示教室、操作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治疗室、实验准备室等相关科室,承担不同层次基础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购进老年护理人模型等,即可为老年护理提供教学所需设备。
通过以上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资源的修订和优化组合,使宽口径的多专业培养成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
三、效果预测
在“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通过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教育,构建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后期分流培养、专业培养。相信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多个护理岗位的临床实践能力,能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护理人才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Z].〔2003〕82号.
【关键词】安全护理干预;老年肾内科;疗效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大,当前的老年疾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肾病患者,其发病率越来越呈上升趋势,目前较为常见的主要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及肾小球肾炎等等[1]。而且由于老年患者身体体制的因素,使得老年患者容易产生较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做好老年肾内科患者安全护理工作,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全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17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老年肾内科患者,随机将17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人。其中观察组有男47例,女38例,平均年龄(65±2.7)岁,病程范围1-13年,平均病程(3.5±0.8)年;对照组有男44例,女41例,平均年龄(62±3.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3.3±0.7)。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周期观察。依据医嘱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并展开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心里护理工作。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安全护理干预。对患者摔跤、压疮、感染、内瘘等方面做好护理和观察,积极选用抗感染和免疫性药物,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具体而言,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年龄、肢体功能等方面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正确预防摔倒方式以及摔倒后自我护理方式(如查看是否存在骨折等)。同时告知患者对肾脏的保护方法,例如饮食控制、身体运动等。另外,可针对需长期卧床患者展开压疮护理,可自制简易水袋,将水袋垫在患者臀部以及背部,让其在卧床时身体下方与床垫紧密接触处在水的浮力以及流动性下避免压疮产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无差别治疗后,有10-90d不等的住院,均痊愈。其中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7±3.1)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2.2)d,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表1:两组老年肾内科患者意外伤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摔跤 压疮 感染 内瘘
对照组 7(8.2%) 18(16.5%) 8(8.2%) 4(4.7%)
观察组 1(1.2%) 5(7.1%) 2(3.5%) 0(0%)
X2 4.7222 8.4975 3.8250 5.1515
P P
3 讨论
当前肾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技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弱,且各项身体器官均进入衰竭期,使得此类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害[2]。
综上所述,因老年肾内科患者自身病因复杂,且患者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摔跤、压疮、感染、内瘘等多种意外情况。在我院治疗的170例患者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安全护理干预法护理的观察组其意外伤害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安全护理干预对老年肾内科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极大保障老年患者的康复质量,同时降低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相应费用支出,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