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以我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对居民的吸烟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居民吸烟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结果:本组3000例调查对象中,男性吸烟人数为1059人,比率为35.3%;女性吸烟人数为95人,比率为3.17%。总人数为1154人,总比率为38.47%。在有吸烟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5.18%,脑卒中的患病率为8.41%,缺血性心脏病的的患病率为11.70%;而在无吸烟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0.17%;脑卒中的患病率为5.74%,缺血性心脏病的的患病率为7.96%。
结论:吸烟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行为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吸烟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38-01
吸烟行为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以我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对居民的吸烟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居民吸烟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我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共3000人。其中,男2282例,女718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7.4±7.2)岁。在对居民进行调查之前,向其解释该调查的目的、意义。取得居民同意后,进行相关调查。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调查区共有10个乡镇,为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本调查对象在选择上覆盖了全部乡镇。并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从每个乡镇随机抽取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及吸烟行为、疾病史等。
1.2.2血压值的测量。调查者进行血压测量之前,让其安静休息5min。然后,取坐位,对调查者的血压进行连续3次测量。取3次平均值为其血压值。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1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1 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1.2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1.4 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2 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2.1 学习目标的设计 。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2 学习内容的设计 。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2.3 学习策略的设计 。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
我国的大学一般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技术教学研究型大学,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主要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第二类是教学科研型的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为代表。第三类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称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第四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是精英教育,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各类高层次专家等会从这类学校走出来”。
教学研究型大学属于应用型大学的范畴,正如孔繁敏(2006)所说:“要做到依托学科,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面向应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教学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理论源自于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所谓创新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被提出来,并得到了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Cook(1992,1996,2000)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Wiig(1995)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国内基本继承了Cook的理论体系,对此陈德宁、沈玉芳(2004)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区域创新系统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化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Holland(2001)认为大学的两种基本功能--研究与教学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积极调整,提出了“参与型大学”(Engaged University)理论,“参与”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战略重心应优先满足所处区域的偏好,即大学承诺与群体共同开发和使用知识,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直接互动。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育人为先、科研兴校、服务为本、文化创新” 的办学思路中体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
(一)育人为先,为区域创新输入合格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人才资源的培养基地,主要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仅培养少量的研究生。与其他类型大学相比,其特点是设置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应用性的学术研究团体,在部分学科上保持竞争优势,同时具备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基础,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体而言,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现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基础教育上。
(二)科研兴校,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先导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校企深度融合,这就为高校中研发出来的先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了大量应用性人才,这些人才不同程度地参与应用研究和科学研究,参与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服务为本,成为区域产学研的主体
近年来,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绝大部分研究把大学作为创新主体之一,讨论其与企业之间为实现创新而发生的某一特定关系,如企业专利中引用大学的研究成果、合作出版物、大学人员创办新公司以及大学产生的新技术(如专利,样机等)在企业中的使用(及影响)等。教学研究型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科研能力的建设,发挥其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充分利用咨询、合作创新、技术与成果转化等技术平台,促使企业更好地发挥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 研究性学习 思想政治
1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1 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1.2 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1.3 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2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
2.1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2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①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②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in High-School Under New Curriculum: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Focus on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SHI Wenlei
(Jiangshan Middle School,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315192)
AbstractResearch studies are highly valued in the new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This is not only in keeping with the sati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s at home and abroad in nowadays, but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classes, through deepen study of the history themes; the students can rais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ir communicating and collaborat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research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类学习活动中,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研究历史问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作为对过去生活的重现,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所以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通过历史的示范效应和教育意义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唤醒人对于世界的意义和人的本身生存意义的领悟。因此历史及其所附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叙,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指导。学习历史除了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要使学生系统的灵活的掌握历史知识,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的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许多益处:
1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仅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历史现象作为思维材料去进行思考。而一这思考的过程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历史专题为前提,而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应探究题目,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查阅相关资料,来对所研究的专题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进而通过推论引证等手段得出自己个人的相应的历史结论。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给学生的是现成的已确定的历史结论,但是事实上许多历史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历史结论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绝对的确定性。许多历史结论在当今史学界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论。许多史学界已基本确定的或基本达成共识的历史结论,中学历史教材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未能及时跟进。有的历史结论有了新的考古发现和史学遗存,尚在研究之中,之前的结论可能会被改写甚至等等情况。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然后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发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断更正或补充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苛求其从无到有的重大史学发现,而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结果对其本人或同龄群体有着独特的,新颖的价值。这就是学生的创新,应该鼓励这种创新精神。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益处。
2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在学生研究历史专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而对这一系列活动的实践则能恰好锻炼了学生除了课堂听说读写,背诵等能力之外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研究调查历史课题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翻看相关调研报告,上网查询,实地走访,听专家讲座,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通过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等场合和媒介完成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材料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材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或形式进行筛选和甄别,依据存真去伪、去粗取精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再收集,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于这些材料和信息进行升华,从中得到精华,用以推论或引证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这些锻炼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技能和能力最终是要为其走向社会所服务的,而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历史学科本身的属性所决定,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往往比较复杂和庞大,并且目前中学教学中,中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顺利的完成。因此研究性学习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
在小组中,一般采取“合―分―合”的模式。就是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和制定研究课题,研究途径和研究手段,再根据小组内各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专长,分别进行自己所分配到的部分的研究,最后再把各个小组成员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进行润色和梳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成果。在这一小组研究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互相交流,共享资源,共同研讨。在研究性学习中,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甚至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就是进行人际交流的最好实践场所。因此小组的研究成果不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只有处理好了团队内部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然当前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使研究性学习真正造福于学生,造福于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语学习方式 变化 主动 探究 合作
前言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中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
・实践性,即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设想一定的语言情景模式,将书本的死板的语言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与性,要求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言的教与学甚至是学术研究中去,与学习的自主性是互为渗透的。
・开放性,在外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求积极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实现充分足够的开放与互动,让学习者能够全身心投入,造就学习气氛的活跃性和灵活性。
・创造性,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潜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学习上学与研究并进,研中有学,学中有研,做到真正的“温故而知新”。使学习者的知识不断的更新,与时代同步,学习水平不断提高,与社会并存。
・过程性,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外语的学习,就更加要注意这一点。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致的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学习、探究的学术研究过程。
・深层次的兴趣,改变掉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要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有了深层次的兴趣以后,学习者的自主性也必然会跟随着上升。实践证明,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极强的兴趣下由学习者反复的实验和探究而得到的。因此,对学习保持极大的兴趣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
・深层次的思维,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有语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对每个问题做深层次细致的思考,尽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即使解决,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合作学习的特征
・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
・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所有学生能有效的沟通,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方式,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合作与独立简单对立起来。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辨证关系,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合作的双方是对等的。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合作的前提是独立。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但如果臭皮匠不能彼此独立的完成任务,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合作学习应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同时在合作中不能过分强调竞争。社会上的竞争对学生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有负面影响,而合作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在进行合作学习还应注意到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自信与创造,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是相互联系的。主动学习应该是探究、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合作在主动与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合作离不开主动与探究,应该把三者联系起来考虑。现在大多数学校所使用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一种主动的,同时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合作,这种合作非常重要。
二、新型学习理念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任何一个人如果总是被要求“做什么、怎么做”,而自己一点自利都没有,一切照章办事,那么做起来就没有积极性、创造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是如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扮演了课堂的主角,占去绝大多数时间。这样,长时间下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有悖于当今外语教学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ered class)的教学原则。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诱导他们,给他们搭建“发现”的平台,学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指导者(supervisor)。
例如教学SEFC Book 2B Unit 16 The Sea时,教师可首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任务:海洋如此浩瀚,充满活力,是否可以根据我们对海洋的学习和了解制作生动直观的海洋多媒体资料呢?然后让全班各小组以海洋为题,确定各自制作多媒体资料的专题,并决定将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海洋资料展,各专题要有相关的讲解;同时确定各组完成“资料”的时间。
各组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和讨论,确定专题的资料内容和展示手法。组内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或收集资料,或制作软件。他们先在书籍、杂志、光盘版百科全书和互联网上进行文字和声像资料的查询和下载,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筛选和定稿;然后进行软件制作、资料系统化展示以及资料讲解训练;最后将所有专题材料汇集到网络教室的服务器上。
在汇报课上,学生们可以用多媒体画面生动的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珊瑚礁(coral beds)、鲸鱼(whale)、吃海底鱿鱼(squid)的抹香鲸(sperm whale)及海底的生物圈环境。各组成员轮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做出生动的讲解。
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而且这种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这样的课可以使各个学科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例如,海洋这个话题可以与地理、生物、历史相结合,达到各学科互溶的境界。
总结: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喜爱的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同样,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教学,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喜爱,因此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受益;有时甚至造成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Reid、Melton、王初明以及笔者的调查都表明,中国学生喜爱多种学习方式。一些学者也指出,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黄冰,蔡寒松.我国中学生外语学习方式调查[J].《外语界》,1997,第2期,46-51.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戚宏波.浅析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自主[J].《国外外语教学》,2004,第1期,26-30.
[4]武波.外语学习方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界》,1997,第2期,46-51.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而今强调“研究性学习”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因此,我们强调的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避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接受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要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探究首先把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科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生活化,把生活中真实的生物现象作为问题情境提出来,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利用刘翔夺得110m栏冠军的真实事例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比赛前刘翔喝了一杯糖水。请问:赛前喝一杯糖水对刘翔夺冠是否有作用?如果有用,那么又有什么作用?糖水中的糖最终的去向如何?请分析糖分的去向过程?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前,要对学情进行分析研究,避免创设的问题情境走向极端。
(二)善于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教科书中有很多实验、探究活动,如果学校有条件,应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
(三)善于分配教学时间
目前在探究性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学习时间过多,而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太少。这说明教师受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教师的中心地位舍不得放弃。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不顾具体内容,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究一番,或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让学生探究一些无关的问题,致使探究性学习浮于表面,没有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承载着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不但要求教师科学规划课堂时间的展开顺序环节,还要根据所要完成所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生成的智能结构,认真设计每一课时展开环节的空间形式,从而使教学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实现最优的组合,达到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以求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把握课堂节奏
由于探究性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得教和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物课堂较之过去更生动了,更丰富了。但是与此同时,课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老师反映课堂变的热闹了但失去了应有的秩序;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常游离活动之外;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无从回答或乱答一气,与课题不沾边,以至于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对学情不甚了解所致。要解决此问题,要求教师在课下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备考纲,备学生,依据学情设置适当的教学过程,并要注意教学中纪律的维持。
(五)探究性学习中的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1、 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
很多老师心目中的探究性教学就是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分组搜集材料制作演示稿在课上进行成果汇报。查阅资料、制演示稿、准备发言等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只重视成果汇报的热闹花哨,而不重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缺乏体现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点拨,只有探究的形式表现而没有师生间的实质往和思维碰撞。在这些形式的探究教学中,学生真可谓“动”起来了,可是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不如心动”。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应该真实、平实。
2、不能什么都拿来“探”,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提倡探究性学习不能完全否定讲授式学习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做好课堂学习的引导。由于学生自控能力有差异等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组织协调好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也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1 信息技术教育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主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要精心设计。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原则和要求主要有三个原则:
一是整体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过程,每一个教学过程既是是相互独立的,但又是相互连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的整体上去认识知识和运用知识,不能把教学过程和学习内容割裂开来。例如,课堂的导入是为了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视和兴趣,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不能为了兴趣不顾教学内容。
二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中心。在教学设计中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身素质的创造,构建和养成。教师要有意识地由教向不教转化。
三是差异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对大多数学生提出来的,但学生在学习上是有差异的学习个体。在教学和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学习效果。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形成新的主体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倡个性的发展。教学差异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其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现代教学媒体,注意教学艺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2 自主探究学习设计范式举例
案例之一:BASIC语言编程
BASIC语言编程是小学信息技术的选修课程,也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最难的学习内容,由于BASIC语言编程单调枯燥,要求学生要反复地计算和输入信息,所以,小学生都害怕学习BASIC语言编程。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于计算机的神奇性。他们一般只是喜欢电脑游戏和上网在线看动画片。大多数学生对学习BASIC语言编程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BASIC语言编程的学习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调查,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BASIC语言编程。要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学会BASIC语言编程有很大的难度。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每个班级组织一个BASIC语言编程兴趣小组,先在课外活动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小组开展BASIC语言编程学习。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这些学生都基本上学会了BASIC语言编程。这些兴趣小组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习,不仅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还促进了他对数学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兴趣作用的最好例证。
解读:学习兴趣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好动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自主探究,特别是对BASIC语言编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案例之二:统计表格的制作
数学教师在教学《简单的统计㈠》(苏教版第七册)的内容时反映,学生不会制作数学统计表格。正好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数据统计表格制作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数学学习内容专门安排学生练习数据的统计与表格的制作。在数学所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可能性的体验,从而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探究活动程序:初识意义(完成家庭作业时间统计表)收集数据(分小组完成收集各人兴趣爱好)整理数据(四人小组配合用划“正”字法统计全班学生爱好)完成统计表分析思考(找出统计表与原始数据的异同、根据统计表的数据作出预测)。例如,在《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单调的数据本来就没有兴趣,如果教师只出示一组或几组数据要学生去整理,学生肯定没有学习兴趣,但教师可以把数据转变成具体的玩具、动物,要学生再归类整理,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在小组之间开展数据整理的比赛,看谁整理得快,谁整理得最准确,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在整理表格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班级有42个学生,其中男学生有23人,女学生有19人;住在学校东边的学生有17人,住在学校西边的有12人,住在学校北边的学生有14人,要求学生把班级学生情况设计一个统计表,并注明自己在表中的位置。学生对于本班学生情况的统计很感兴趣,在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很快就做好了数据的整理。
关键词:成人学员;学习有效性;成人学习原理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84-02
一、从戈特的成人学习原理出发分析成人教育学员学习的典型特征
美国管理学家汤姆·W.戈特(Tom W.Goad)博士在其所著的《第一次做培训者》(The First Time Trainer)一书中,总结了关于成人学习的16条原理:(1)成人是通过干而学的;(2)运用实例;(3)成人是通过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比较来学习的;(4)在非正式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学习;(5)增添多样性;(6)消除恐惧心理;(7)做一个推动学习的促进者;(8)明确学习目标;(9)反复实践,熟能生巧;(10)引导启发式的学习;(11)给予信息反馈;(12)循序渐进,交叉训练;(13)学习活动应紧扣学习目标;(14)良好的初始印象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15)要有激情;(16)重复学习,加深记忆。
基于以上戈特的16条成人学习原理,重点分析成人学员学习的几点典型特征。
1.成人学员的学习针对性强。多数成人学员以“及时、有用”为知识取向,有机构对中国在职人员的调查表明,80%的成人学习是以职业发展为动机的,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他们要求授课老师既有知识水平,又有实践经验,不要老生常谈,知识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学员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国内外众多成人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成人学习不像青少年那样盲目,他们的学习有较明确的目的性。美国成人教育者梅里安曾说,成人教育各种教学项目无不体现出它们的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对于已经在社会上从事某种职业的成年人来讲,他们的学习通常是为了解决自己或组织遇到的某些问题而投入学习的,并希望学习的收效很快。
2.成人喜欢“干中学”。成人丰富的背景和经验会对其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他们习惯将新东西与他们早已知道或了解的东西加以比较。不像青少年,乐意探索而且能很快接受新事物,成人学员年纪越大,接受新生事物的态度就越谨慎,这时学习的抗拒力就大。教师灌输的越多,溢出的也就越多。就像弹簧,压力越大,弹力也越大。因此,教师要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
很多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动手干某件事来学习,能够加深学员对某件事的印象。英国有句谚语:“If I tell you,you will forget; If I show to you,you will remember;If I do with you,you will sure understand。”即“你听见了会忘记,你看见了就记住了,你做了就明白了”。听—看—做,是思维与行动的结合,而成人正是希望在干中学,以使自己收获多多。
3.成人学员需要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成人教学方式是指在充分了解成人生理心理特征和系统总结成人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所设计的相对稳定且简明的学习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成人教育领域的学者对成人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以便为成人学习架构越来越理想的体系和模式,使成人能够进行有目的的、高效率的学习。在成人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也像青少年学习那样,只是单纯的课堂讲授,课下作业,这种学习模式未免太单调,满足不了成人学习的真正需求。他们往往向往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如圆桌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各种风格各异的学习方式。
二、成人学员学习低效的原因分析
1.工作、生活、学习三者兼顾带来的疲劳感。由于成人大多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要做到工作、生活与学习兼顾常使他们产生疲劳感。一方面,成人要处理好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不想因为工作做不好被领导批评;另一方面,成人还要顾及自己的家庭,既要做好丈夫(好妻子),又要做好爸爸(好妈妈),还有一些人际关系要处理。这两个方面确实让成人学员精疲力竭,这样不仅会影响成人学习时注意力的集中,还会让他们以为自己学习能力下降而降低自信,降低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各国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疲劳对成人学习效果的影响。南斯拉夫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于1969年就该课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证实,多数成人学习者承认疲劳是他们学习中的最大障碍。
2.记忆力下降。成人学员年龄相对来说较大,他们普遍存在记忆力下降、学习吃力的问题。有学者对成人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进行了实验与比较研究。他们发现,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衰变给成人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速度变慢,感知器官的功能开始下降,思维活动的速度会全面减慢。受这种变化的影响,成人学习的速度也会递减。有资料显示成人的学习能力在30岁时达到顶峰,30~35岁之间是平稳的高原期,所以大多数学员在机械记忆能力、感知能力方面逐渐下降。
3.教师本身不重视,教学态度不端正。在有些高校里,由于对成人教育的不重视、不关心,导致成人教育教师队伍贫乏,师资力量薄弱,因此有些教师本身对此种教学也敷衍了事。有的学校临时聘请离退休教师,有的聘请在读研究生代课。再加上有些学校把教师的成人教学工作量和普通教学工作量区别对待,和评职称、岗位津贴也不挂钩等,造成了现有教师并不热爱成教事业,人心思动。
三、提高成人学员学习有效性的措施探讨
1.妥善处理好学习、工作与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工作,还要享受生活。工作、学习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工作顺心如意了,整个生活自然也就舒坦了。要想提高学习有效性,可以把学习工作化、学习生活化。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读书是学习,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干中学”,即学习工作化,利用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成果,并在第一时间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促进工作的措施。
学习能够充实生活,生活也会给学习无穷力量;学习能让生活多姿多彩,生活能给学习带来快乐。成人学员可以利用生活的空闲,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使学习不那么枯燥无味,又使生活多姿多彩,何乐而不为?
2.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成人学员不喜欢在枯燥、呆板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想要更多的充分交流及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如果给他们制造轻松、愉悦、友爱的学习环境,他们更能打开自己的心扉,乐于学习,易于接受,学习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教室座位的布置上,不同设计会发挥出不同的效果。一群学员围绕一圆桌而坐的圆形座位设计适用于学员人数较少的情况,有利于学员间的互动式学习,便于学员间互相讨论、充分交流各自的学习收获等;教室形和剧场形的座位布置面积较大,能提供更充分的空间,适用于学员人数较多的大型活动和学习,但互动性不够。
3.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成人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多途径的信息传递,能使感官得到更多样化的刺激,使学员对所学习的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对要掌握的技能有更深刻的掌握,更能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成人学习的全过程中,可以使学习方式多样化,综合应用讲授法、角色扮演法、个别指导法、案例研究法,效果应该会更好。
4.教师应尽职尽责,端正教学态度。在整个成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成人学员的指导者、指明灯。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摈弃偏见,对成人学员和普通全日制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从思想上轻视成人学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尽职尽责,避免敷衍了事。成人学员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思考问题能更深入、更透彻,他们希望教师在指导他们学习时能介绍该学科的新成果,同时还希望听到教师的一些独到见解,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能置教和学于运用、探讨之中,使学员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员继续学习的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赵丹丹.对成人学习特点的研究[C].第七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