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日见增长,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逐渐增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研究解决老年心理问题,使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老年人心里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基本对策
1.1 孤独: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1.2 健忘: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因此应首先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上进心。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年人学习。适当的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并延缓记忆衰退的进程。
1.3 抑郁: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因此应鼓励老年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 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
1.4 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2.1 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时的心理护理: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虑,担心工作和经济负担,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病人变得拘谨、沉默,而病人此时需要安慰。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旦被打乱会影响老年人情绪,因此要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环镜: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住院环镜要逐步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镜,使病人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病人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应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疾病和各种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能力,友善热情接待老年人,教育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生死观,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温柔,处处尊重老人,以获得患者信任。
2.2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他们仍不放心下床活动和出院,我们就应通过适当的科普宣传和交谈给病人指导,鼓励其恢复病前的生活习惯,减少依赖性,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我们也应该让老人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2.3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在危重病人中焦虑和恐惧是极为常见的心理反应。一般我们给予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痛苦,切记要心平气和地与病人谈话。告诉病人患病的事实及其可治疗性,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帮助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教育家属密切配合,维持家庭关系和谐,多关心体贴老人。
2.4 出院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院时,一方面将有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家属,另一方面要写好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交给患者或患者家属,以保证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得到延续。
【关键词】 护理;产科;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3-02
在分娩这一生理过程中,产妇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科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如果在不良情绪刺激下,抑制宫缩,出现宫缩乏力,就会延长产程。体内肾上腺素因为紧张情绪也会增加分泌,血压升高导致子痫。可见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一种新型的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的确立,使得心理护理被人们更加认可。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活动,影响到病程的长短,影响到患者疾病痊愈程度。研究患者心理,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势在必行。产科患者大多是妊娠、分娩的女性患者,患者状态的改变会给她们的精神上增加很大的压力。这一变化会使产科患者处于强烈应激状态,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或者抑郁的情绪出现。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让产妇思想上有充分准备,调整心态和必胜的信心,会给接生带来困难。从事产科护理工作多年,现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31例产科患者心理护理情况做深入研究。
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31例产科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岁,孕周(35±3)周。
1 孕产妇人患者独特的心理特点
产科患者大多是妊娠、分娩患者,分娩对孕产妇而言是最重要时刻,既有盼子出生的喜悦,又有担心新生儿出现不良情况的恐惧。妊娠会加重孕产妇的身体负担,造成一系列生理改变,表现为情绪不稳,没有耐心,精神脆弱,哭泣叫喊等。这些急躁的情绪变化会加重患者的疼痛,这时的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和医疗服务质量对她们很重要。生疏的待产环境,加上持续的阵缩,使得患者的体力消耗很大,难免会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就会造成产妇患者的宫口扩张变得缓慢,无形中就会延长产程,产程的延长会危害到产妇更会危及到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2 根据产科患者的特点,实施临床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心理学理论,根据产科患者的特点,主动通过行动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主要措施如下。
21 优质病房环境便于患者心理调适为最佳状态 产科病房设置在安静的地带,通风采光好,室内湿度适宜,环境干净整洁。病房内有标准间和套单人间,卫生设施齐全,利于孕产妇心情舒适平静。每层的产科病房都配备责任护士,便于对病房内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便于消除产妇恐惧感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说过:“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每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护士与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可见护患关系的重要作用。护患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真诚和温暖的态度有利于建立关系,理解和接纳有利于推动关系的深入,经常见面也有助于关系的推动。护患关系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孕妇入院后,护士安排好床位,稳定孕妇情绪,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缩短护患距离,便于患者配合完成各种治疗,早日康复。
23 妊娠期妇女产前心理护理 妊娠期妇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各项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属于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产科分娩患者在心理上的护理,关键在于提供临床分娩知识教育与咨询答疑,对胎儿出生前的保护和孕产妇的自我监护方法,提前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讲工作。对于个别妊高征孕妇必要时进行吸氧,降血压,定时监测胎动。胎膜早破的孕妇,帮助卧床抬高臀部,观察羊水性状,孕妇出现阵痛不要恐慌,这属于生产征兆,帮患者讲解宫缩性阵痛,给患者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做好迎接宝宝出生的心理准备。
24 产程中三个阶段的心理护理 孕妇随着生产过程的临近,身体上会出现更多的变化,比如宫缩性阵痛频率的加强,体力消耗不断增大,无形中给产妇在心理上增加了很大的负担,难免会出现从未有过的恐惧与情绪上的不安。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产程中的产妇的生理与心理做出准确的预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护理。
初产妇第一产程时间较长,缺乏分娩知识,对宫缩疼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易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宫颈扩张缓慢或水肿,应向产妇讲解分娩知识,稳定情绪,利用宫缩间歇期休息,学会放松与呼吸相结合的技巧,如抚摸产妇的额头,对其讲述顺从的生理知识,握住产妇的手,给产妇心理上的力量。将话题转移到即将出生的婴儿,分散产妇患者对阵痛的注意力。对于待产时间较长的产妇,由于患者的体力消耗很大,这时护理人员需要陪伴身边。在宫缩间隙让产妇积极休息保证体力,能进食的要及时补充营养迎接分娩的到来。耐心解释,安慰和鼓励产妇,按摩腰骨部,转移注意力,缓解其无助的心理,心态放松顺利完成分娩,充分享受分娩的难忘时刻。对于情绪极度紧张的患者需要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安抚患者紧张的心理,让平时最亲近的人来身边陪护,增强患者迎接分娩的信心。
第二产程阶段,患者会出现反应强度增大、阵痛间歇时间缩短的现象。在这一阶段,护理人员需要鼓励产妇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帮助患者减少因为分娩阵痛带来的顾虑,相信医护人员,并努力配合,正确运用腹压娩出胎儿。
第三产程阶段,胎儿娩出后,初产妇极度疲倦。此时要告知产妇婴儿健康无畸形,保证产妇思想放松,充分的休息。对患者家属也要进行不要的产妇妊娠情况与情绪介绍,给产妇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缓解焦虑,避免出现产后的抑郁情绪。
25 对产后产妇心理障碍的护理 部分产妇在产后会发生心理障碍,主要有产后沮丧即产后心绪不良,是短暂的抑郁;产后抑郁即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症状群;产后精神病,即一种严重的精神错乱状态。产后沮丧的发病率约为60%左右。产妇出现情绪激动,如易哭、因孤独而委屈、疲劳、失眠等状态,会在产后持续3-14天内出现率较高。产后抑郁产妇患者一般出现乏力疲劳、失眠、自责、担心自己或婴儿受到伤害等行为。产后精神病,起病急,症状呈现多样性如乱语、出现幻觉、兴奋躁动、缄默少语,严重的会出现意识障碍和自杀倾向等。
产后心理障碍治疗护理,主要是让产妇患者,解除产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安静修养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做好产妇心理疏通工作,产后的沮丧情绪不需特别治疗,给予心理护理,促进和帮助产妇适应母亲角色;重症产后抑郁或精神病病人需住院给予抗抑郁、抗分裂等治疗。对于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高度警惕产妇的伤害,必要时请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给予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护士的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积极自我护理保健能力,早日恢复和增进健康。满足人们健康知识需求,提高产妇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佘树梅孕产妇的心理护理[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01)
[2] 张卫红52例高龄初产妇围生期心理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1)
[3] 师丽卿,王芬浅谈心理护理在高龄初产妇自然分娩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16)
[4] 弓丽琪,唐素华孕产妇心理护理及对照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3)
【关键词】心理状态;分析;心理护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94-01
伴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在临床上,目前对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质量,提出更高标准。因此在护理患者中,护理人员要坚持人性化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患者心理感受,利用各种方法,确保患者清楚地了解到自身健康问题以及有关的保健预防常识,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1]。本文章以给予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与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促使患者达到手术的最佳的心理要求,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促进康复为目的。本研究选取我院最近两年收治的240例手术患者,分析总结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有130例,女性有110例,年龄范围是15-80岁,平均年龄是45.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我国[2]《非精神科住院病人心理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制定并使用患者心理状态的标准化的量表,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
1.2.2 访谈法 访谈法主要包括非结构性以及结构性的访谈。结构性访谈包括摄入性的谈话等,非结构性的访谈包括情绪日志等。
1.2.3 观察法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躯体语言、躯体症状以及躯体语言等多个方面。
1.3 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
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场合,医护人员不但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医护人员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以病人文化程度、情绪变化、性格特征为背景,有的放矢的对病人实施护理疏导。
手术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焦虑,主要表现为对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害怕疼痛,担心意外的发生,并担心医生的技术水平、手术疗效的担心或听说以往有手术失败的病例;紧张、恐惧,手术无论大小患者均有紧张情绪,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曾加,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主观感觉异常,通常患者的感觉异常的敏锐,有时会出现错误感觉;失助感,主要表现是表情淡漠、听之任之、无所适从;期待,主要表现是患者希望获得支持和同情,盼望自己早日康复。孤独感,猜疑等。
手术患者较突出的心理状态就是恐惧。因患者特殊心理变化,极易引发患者浑身战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良的反应。本研究通过询问、观察得知,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心理反应也是不相同的。老年患者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或者性情暴躁等;中年患者的心理压力比较重,担心致残;而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是惊慌失措、怕流血、怕羞、怕疼等。而不同类型患者也具有不同的心理变化。例如,妇科手术的患者担心影响夫妻的生活或失去生育的能力;外伤患者由于肉体和精神受到的摧残很大,因此心理压力更大;癌症患者大部分都很悲观绝望。各种各样的担心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例如抑郁木呆、惊慌失措、高声喊叫、情绪低落、痛苦不堪等,进而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严重波动,从而影响其他的监测指标。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地进行以及患者的安危,在有限时间内有关护士要最大可能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积极做好心理的护理,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
1.4 患者心理护理
1.4.1 待术期间的心理护理
待术期间,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包括:其一,询问患者的姓名,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且要认真核对病历,主动介绍自己和住院环境,使得患者感受到重视,进而增加手术治疗的信息,从而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其二,医护人员在称呼患者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职务,真正尊重患者,尽快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其三,利用各种肢体动作、语言安抚患者,如抚摸患儿脸,握住患者的手等,尽量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状态。另外,医护人员可与患者谈论其熟悉但和手术无关话题,进而分散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其四,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麻醉以及手术中必要配合,尽最大可能使患者体验到注意事项及各种感觉。其五,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在自己解释的能力范围内应耐心解答,如不能给予满意答复,需及时请教高年资的老师给予解答。其六,给患者创造舒适、整洁、安静的待术环境,防止对患者造成恶性刺激。
1.4.2 麻醉与手术中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在实施每步操作之前,都要给患者耐心地讲解清楚,从而确保患者的理解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第一,局麻手术的心理护理。由于手术时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因此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其一,巡回护士要给患者耐心讲解局部麻醉的特点、方式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并讲授心理紧张自我调节的技巧以及缓解不适方法。其二,巡回护士做好手术物品供应后,尽量多陪伴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精神状态,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另外要确保手术环境的安静性,尽量减少手术室内的噪音。第二,硬膜外的麻醉手术的心理护理。因患者为半身麻醉,而[3]麻醉之后患者身体感觉的异常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心理的紧张程度,因此此阶段心理护理尤其重要。其一,巡回护士尽量提前告知患者麻醉师每步操作和可能感觉。麻醉后要对患者及时询问身体部位感觉,并及时告知那些不适为正常的,减少患者紧张程度。其二,护士要尽量陪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同时要善于观察患者情感,给予关心和理解。第三,全麻手术的心理护理。虽然患者处于昏睡的状态,而静脉穿刺等操作时,患者的意识恢复正常,因此心理护理也尤为关键。其一,静脉穿刺之前,医护人员要及时给患者解释清楚,尽量放松。其二,手术后,唤醒患者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务等因素,真正重视、尊重患者。
1.4.3 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手术后,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包括:其一,[4]及时将手术视野周围血迹擦干净,避免对患者及家属造成视觉刺激,确保敷料外层的干净性,包扎的整齐和严紧。其二,医护人员要及时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情况、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有效地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担心和紧张。其三,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努力克服手术后的痛苦和不适,使得患者能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 结果
2.1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全面、优质、细致的心理护理,是消除患者对手术紧张、恐惧、焦虑的有效措施。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不同的心理措施,使患者心情保持愉悦,进而有效地提高护理的质量,从而增加治疗的效果。
2.2 护士如能给予病人全程护理,给予病人信任、关心与帮助,让病人充分参与到手术的整个过程,熟悉手术程序,这样能大大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3 讨论
根据有关研究得知,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预后以及恢复和手术前的焦虑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同时表明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治疗效果。根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患者和护士交往时几乎不存在焦虑等情况,这充分说明护士对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手术中巡视以及手术后随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大大增加了治疗的效果。
总之,在手术工作的过程中,及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解除患者顾虑,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配合。同时,在手术前、中、后,要和患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沟通和辅导,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大大缩短治疗的时间,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治疗的费用,减轻患者的压力,进而大大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菁,王京枝,李双雪.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技巧[J].中国全科医学,2001,4(8):637-639.
[2] 杨学文.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11):358-359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44-02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形成心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还要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掌握其心理变化,以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1心理特征
1.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一时难以进入病人角色。表现为否认疾病的存在或严重性。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心理上的应激,避免过分的担忧与恐惧,但一概否认则会贻误疾病的治疗。多疑心理的患者到多家医院进行重复检查,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大多数患者被确诊为“肺结核病”后具有恐惧心理,以为患了不治之症,害怕传染给他人、影响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增加负担;害怕受到歧视,特别是年轻患者,害怕影响婚姻和幸福。
1.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焦虑和抑郁已成为肺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并成为影响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金虹、蒋琴调查显示肺结核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7.78%和66.67%[1]。表现为失眠、不安,抑郁寡欢,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长期焦虑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1.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患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缺乏,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患呼吸道传染病而受到歧视。常常表现为孤独、自卑,失去正常的社交[2]。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及老年患者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特别是反复咯血、反复住院的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
1.4抗药心理:因患者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知识的缺乏,加上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的改变等不良反应,家庭经济状况差等原因,悲观绝望心理的影响,使患者不能坚持规则服药,产生抗药心理。据冯剑平,王小英统计:18岁以下患者不按时服药率为40.00%;女性服药不依从比例占34.21%;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患者服药不依从比例占40.82%[3]。
2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力争让病人在认识自己疾病的基础上把情绪调节到最佳的抗病状态[4]。
2.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认识,按照“引导合作型”和“互相参与型”的模式,让患者在尽快进入病人角色,认真执行治疗方案。对多疑、恐惧心理的患者,耐心讲解肺结核是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疾病。向患者解释只要坚持规则全程服药,几乎全部新病人都可治愈,且在接受治疗2周内,痰菌可呈阴性,对周围人群已无传染性。
2.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运用疏导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焦虑心理状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督导患者用药,安慰鼓励患者。主动与家属联系,让家人给患者以关怀和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以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减少患者被社会及周围人群遗弃的孤独感。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让患者自我总结负性情绪的激发事件或者影响因素,并注意避让,增强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2.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结核病知识的宣传(如画廊、宣传册、街头、村头宣传),让人们明白70%-80%的肺结核患者,其痰菌是呈阴性无传染性的。痰菌阳性患者在咳嗽时用纸巾捂住,不随地吐痰,注意房间通风,是不会传染的,以消除患者被歧视的自卑心理。对悲观绝望患者耐心解释该病是容易治愈的疾病。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心理上指导患者如何克服治疗时产生的不适,增强坚持服药治疗的信心。对于复发患者分析引起复发的诱因,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以良好的心态坚持规范用药。
2.4抗药心理:治疗结核病,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管理,实施早期、联合、规律、全程的药物治疗及正确的预防隔离[5]。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细心、认真的向患者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及全程治疗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做到坚持规律用药,不能随便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以免产生耐药性。告诉患者若完成全疗程治疗,可有95%以上治愈机会,否则可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产生耐药而难以治愈。告知患者常用抗结核药的用法及不良反应,如利福定、利福平宜早晨空腹服用,服后1h内勿进食牛奶等食物,以免阻碍药物吸收,异烟肼宜上午服,以免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处理。
3讨论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受到别人歧视,易产生自卑、悲观心理,甚至有焦躁和绝望情绪[6]。而结核病是以变态反应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良情绪可导致体内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致使免疫力下降,结核杆菌生长活跃,造成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加重,进一步影响到转归。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是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心理护理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关键,也是能否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准确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节制,恢复其正常的心态。改善不利康复的行为,督促规范服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金虹,蒋琴.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4):103.
[2] 崔金娟,李复华.健康教育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7,20(10):53-54.
[3] 冯剑平,王小英.肺结核患者护理干预及服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50.
[4] 任兰花.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81.
[关键词] 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35-02
晚期癌症患者很容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失望,影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心理护理在某种意义上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便于时刻了解和掌握癌症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进行沟通[1],给予患者最大的尊重和及合理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正视现实,摆脱死亡恐惧心理,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
1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心理反应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惧、不安、孤独、愤怒、抑郁、猜疑、内疚、自责、失落、接纳等[2]。焦虑和恐惧是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心理反应,表现出担心、紧张、烦躁不安、过于敏感、失眠、厌食等,患病初期可出现孤独感、猜疑,甚至出现抑郁,极度的悲观和绝望,情绪低落,忧愁,沮丧,失落感等情感变化,继而产生愤怒的情绪,自责、内疚,导致心理失衡,最终面对现实,接纳事实。
1.2 影响因素
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失落的家庭角色、无助感、无望感、自尊心、自身形象、失眠及疲倦、诊断的拖延、不良的医疗服务理念、匮乏的沟通意识、家人及亲友的冷漠感等,均可影响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3-4]。
1.2.1 社会因素 社会上普遍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患者已被社会所抛弃,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及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这种不良的社会因素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挫伤其自身价值观,使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应该清楚晚期癌症患者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愿望,也有强烈的求生欲念。
1.2.2 家庭因素 对家庭经济的担扰及强烈的责任感,使患者产生忧虑。由于癌症治疗的费用增加,患者焦急忧虑的情绪与负罪感也会随之增加,而不良的情绪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影响。再之,经历离婚、生离死别等家庭因素易产生无助感、无价值感。
1.2.3 自身因素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及性格特征的不同,其遇事时的心理表现也有差异,如有的癌症患者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临危不惧,从容自若,泰然处之;而有的癌症患者就胆怯害怕,郁郁寡欢,心情苦闷。同样的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感受却有较大的差别。
2 心理护理
2.1 心理护理举措
2.1.1 针对恐惧、紧张患者的措施 恐惧、紧张的患者,可表现为衰弱、疼痛、厌食等,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随着机体功能逐渐衰退,患者可能放弃原来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如病情许可,应鼓励患者尽可能起床活动,不要过早地卧床不起,既可延缓机体功能的衰退,也可使患者从自理中增强信心。需要采取各种支持措施,解除患者的痛苦,以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并保持其尊严;采取体贴、温和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之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使其懂得战胜消极的不良心理情绪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勇敢地面对疾病。
2.1.2 针对焦虑患者的措施 焦虑患者,以科学的态度,应用医学知识讲解和说明疾病的一般知识,使其常识性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措施,消除或减少不必要的烦躁、忧虑等心理反应,坚定信心,安心接受治疗。
2.1.3 针对抑郁患者的措施 抑郁患者,常感到孤独,常常表现出某种依托感,寻求医生、护士以及周围人的注意,寻求保护,依赖更多的照顾。护士应多进行巡视,主动沟通,或允许家属陪住,及时解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感到慰藉。晚期患者常感觉到脱离社会、无助感、无价值感,害怕被淡漠和被抛弃,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微小愿望,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最大的心理支持。
2.2 心理护理方法
2.2.1 倾听 护理人员应真诚、积极关注、不分析、不插话,用爱心去聆听。
2.2.2 语言护理 护士的态度与语言,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同情、鼓励、安慰等语言会使患者倍感关怀,可增添患者力量及信心。应避免用生硬的语言、过于简单的方式对待患者。
2.2.3 避免指责 人群中存在各自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具有固有的个性,外界力量很难改变其固有的性格。每个人完全可以用各自特有的方式、方法去应对疾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必通过外界力量尝试着改变其固有的性格。晚期癌症患者自知生命危在旦夕,便会产生濒死绝望感,表现悲观、失望、焦虑、抑郁等,甚至拒绝一切治疗和护理,此时,应给予患者更多的照顾,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3 讨论
晚期癌症患者在死亡之前仍有一段时间的弥留期,常由于病情的折磨,身体极度虚弱,心理状态复杂多变[5-6],有时渴望生存,有时嫉妒他人,有时沉默寡言、精神抑郁,有时对生活失去信心,拒绝治疗,有时则任凭命运的摆布。患者既要忍受身体上的煎熬,还要忍受即将与亲人永别的痛苦,此不良心理反应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常使病情加重、恶化。医护人员应经常性的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使其消除悲观紧张情绪,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充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了解和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7],延缓死亡和减轻死亡时的痛苦,使他们能舒适、安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参考文献]
[1] 徐秀荣. 癌症患者术后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134-136.
[2] 李珍淑. 癌症患者的心理支持[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8):230-231.
[3] 陈晓燕. 浅谈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24):119.
[4] 王红梅.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0(12):26.
[5] 叶慧琴,叶花.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10(10):68.
[6] 段明明,冯霞. 心理护理的特点及临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 16(25):52-53.
1 当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1失落和孤独现代老年患者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好,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别害怕孤独寂寞,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单词,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心理孤独的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1.2恐惧和焦虑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心肌梗死,患者可因持续性剧痛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里,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身患疾病,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睡眠不佳、不思饮食,只关心治愈时间及预后。
1.3敏感和猜疑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1.4疑老和悲观老年人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5沮丧和抗药心理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1.6忧郁的心理忧郁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且肾内及神经内科病房较其他患者忧郁症状更为突出。
2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民族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心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鼓励和赞扬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3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一、心理护理的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二、心理护理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护士要做到这点,必须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
护士要做到这点,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三、心理护理的两种主要实施形式
1.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性化心理护理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目标明确,针对病人的个性,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要求护士准确了解病人在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不良心理状态,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对策,如针对创伤后毁容病人的心理问题,迅速解除病人的严重心理负荷。共性化心理护理用来解决病人的共性心理问题,如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等。共性化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善于归纳和掌握同类病人心理问题的规律,对潜在的心理问题作预防性干预,防止严重心理失常。
2.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
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如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合理的解释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心理调控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求实施者必须具备心理护理的主动意识和接受过专业化培训。无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影响病人的一切操作和言谈举止。如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后,无论护士本身是否已意识到,都可能在发挥心理护理的积极效果,因此要求护士的一切操作和言谈举止都力求成为病人身心康复的增强剂。
四、心理护理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点与心理治疗相似,但还要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精神科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病人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心理护理和其他治疗护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与病人接触交谈时,应有目的地运用主动交往和沟通技巧,使病人自愿表达需要和想法;应注意将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日常治疗、康复和保健中,使病人恢复健康。
(2)与病人正式交谈前要了解病情,计划交谈的具体目的和内容,使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并使病人乐意接受。
(3)要尊重病人人格,让病人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如果因病情注意不集中,处于焦虑、抑郁、愤怒,或病人对护士不信任时,不宜正式交谈。
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掌握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例如掌握患者突然闭经是由于高考,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引起高度疲劳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理。
家庭背景分析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等。如果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所左右,就首先做好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的情绪。
健康状况分析:了解患者的健康史、对疾病认识的态度、体质强弱等可使患者在相似严重程度的疾病中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患者情绪的判断:患者的面容、神态、语调、姿势等可反映其情绪,但个体差异使患者的焦虑、紧张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
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状态
急躁不安、挑选医生型:多见于一些病程较长,自我认为病情较复杂的候诊患者,常表现为坐立不安或来回踱步,认为别人诊疗时占用她的时间,不断地询问就诊号码,围观医生诊断,遇到与自己类似的患者又急于知道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治过程,以探听医术是否高明。他们特别愿意找高年资的医师就诊,怀疑年轻医师的医术,害怕男医师诊疗。
忧郁、多疑型:多见于一些中年或更年期的患者。中年是个应激时期,体力和心理稳态常趋向紊乱,面临的问题多、负担重,又是许多疾病的好发年龄,常对多项检查顾虑重重。担心患病后给家庭、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损失,牵挂父母和子女的抚养及自己是否成为配偶的累赘等一系列问题而忧心忡忡。
紧张、羞怯型:多见于大龄青年或未婚先孕的人工流产者,她们多因职业、经济、学习工作任务过重、夫妻不和及社会因素等不能正常怀孕生育。常害怕刮宫术的疼痛、怕出血多或并发症等,特别是未婚先孕者,担心被熟人发现,通常是自身紧张和难为情的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
焦虑、恐惧型:常见一些急、重症患者,他们是由正常的社会角色意外地进入危重患者角色,且起病突然,发展迅速、病势凶险,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受病痛和死亡的威胁,以及未安排好工作和家庭生活常出现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恐惧,迫切渴望得到有经验的医师治疗。
自卑心理:多为性病患者,早期症状因羞愧而讳疾忌医。症状加重时因恐惧而到医院治疗,怕受到医务人员的歧视,担心朋友、同事知道后受冷落,担心今后的生育问题等。
心理护理
基本原则:①先重后轻,先急后缓。②根据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心理障碍。③了解病情变化、治疗过程、效果,对患者作出适当的解释或预告。④开导和劝慰。⑤卫生知识的宣教。
实施:①对急躁候诊患者,护士要主动迎接和引导、和蔼地询问患者就诊目的和症状,组织有秩序的候诊,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以提高诊治效率。②要关心患者,主动和患者交谈,了解忧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疾病发展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之获得自我保健和疾病转归的信息,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患者精神上的鼓励,用坚定而又体贴的言语让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使之相信医生的医术。④求医心切,渴望得到尽快有效地抢救和治疗,以挽救生命,护士必须富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时时处处体现出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言语要温和,耐心地解释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⑤介绍病情的可治性和预防的必要性讲明某些性病与生殖器有密切联系特别强调疾病的传播途径及不正常的引起的性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痛苦和危害性说明禁止不正当的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必要性。
【关键词】 心理;护理;影响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烧伤患者40例, 男14例, 女26 例, 年龄6个月~ 75岁。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烧伤面积大多为大面积烧伤,还有一部分伴有小面积的烧伤。其中火焰烧伤9例,电烧伤共18例, 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差、目光呆滞、口唇微绀、四肢湿冷, 其受创面主要分布在头面、躯干、臀部、会阴、四肢等易暴露之处, 烧伤深度较深。
护理方法 病人不同于其他人群,尤其是对于患有影响外观的疾病的病人来说,更是属于脆弱人群,再者,一个人生病后,面临着角色、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患者往往难以一下子接受和适应,等等这些需要考虑的因素加之于医护人员身上,不仅对患者更是对医护人员的一种挑战,因此,要重视患者的这些心理问题,同时也是对医护人员的一种考验,其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挫力。单一的只有生物模式的治疗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而现在一种流行并符合社会大潮的医学模式主要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因此心理学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运用心理治疗以及进行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代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1]。经过一系列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烧伤后的患者,情绪波动极大,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也就是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 认真执行各阶段的心理护理工作极其重要。对于有一定恐惧、惧怕疼痛和欲自杀的患者,必须及时和其进行有效沟通,缓解其心理精神紧张, 及时安慰、鼓励患者, 在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同时, 也重视家属的心理护理。因为人在困境时,特别渴望被关怀和照顾, 家属的态度及言行也决定着患者的心理状况。所以,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采用精湛的医学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向患者及家属作出保证,让他们建起信任,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是进行一切治疗的必要步骤。
1.2 具体的护理步骤
1.2.1 了解现象:护士通过熟知病人的患病程度和过往病史,及时预测患者对现存的或潜在性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和迫切需求。
1.2.2 运用理论:护士熟练运用护理学理论,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作出深刻思考,认真观察,把浅表的现象升华为能够总结出规律的认知,并努力用其解决之。
1.2.3 采取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弱势群体,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不仅能获得自身的成就感,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医疗工作者就是对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
1.2.4 评价效果:收集素材,整理信息,综合评估,进行与人的健康有关的效果评价。
2 结果
通过在术后综合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方面对患者作出的一系列干预,有效的控制住了病人的情绪,并能使其恢复良好心态,保持乐观态度,从而使治疗顺利的进行。
3 讨论
现代护理学的进步之处在于能通过观察和诊断,来处理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护士要做到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经验, 实施心理护理[2]。倾听出于对患者的信任, 目的在于鼓励他们将自身感受说出来, 同时患者的倾诉也是进行心理治疗的一部分。倾听,能让患者感觉受到了重视,从而也对医务人员能产生信任感, 产生就医依从性。护士针对其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要求, 进行心理护理, 最大限度的调动患者的内在主动性, 消除焦虑、抑郁等反常心理疑虑和不良习惯, 用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使病征呈现最低状态[3] 。对于烧伤病人,烧伤的初期, 由于烧伤患者大部分都是意外伤害, 事先没有任何身体疾病预兆, 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所以患者会产生恐惧以及引起神经的高度紧张。治疗期间,又因身体运动不便和疼痛难忍,患者会表现出厌烦和苦闷的心理,在由急性期后进入康复期的期间, 主要以情感障碍为主, 表现为悲观失望和害怕伤残。 搞好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内容,是传统医疗工作的重要补充。向患者指出, 抑郁的心情、郁郁寡欢的状态可能会加重病情, 而美好、愉快、开朗的心理状态, 可以减轻的不适感受。医务人员真诚地倾听会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产生信任, 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告知,让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增强患者及其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使疾病得到控制, 直至恢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的是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 医护人员构成为人的生命服务的主体部分,对患者身心方面的心理护理极其重要。正如南丁格尔所言:护士是没有翅膀而遗留在人间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
参考文献
[1] 范丽华. 急诊科护理中的人性化服务[J] . 吉林医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