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利率市场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调控方式,让市场供求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诸多因素推动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入世”也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业将全面开放。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共处于中国的经济舞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为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很多成效。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了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来确定发行价格,交易利率由市场决定。1999年3月,央行将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贷款利率在基本利率的基础上自主浮动扩大为最低下浮10%、最高上浮30%。1997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随后又开放了保险公司大额长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000年9月21日央行决定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制定,小额存款利率水平由中国银行行业协会制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对外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2月20日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并于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积极而谨慎地持续进行。
二、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自2003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先后在香港成功发行上市。作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股份制改造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金融稳定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改革。正如总理所言,这是背水一战。(1)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国有企业迄今为止仍为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它们占用全部银行资金的70%左右。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基于此,这些企业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缺少利率弹性的。同样,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信贷资金需求者。然而,尽管身份不同,结果却相同:只要政府介入资金配置过程,它们的行为就如同国企,首先关注资金的可得性,而对于资金的成本则考虑甚少。(2)一位金融学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银行过去与政府是一个家庭,经营得好坏银行本身的责任没有多少,反正都是一家人最后推给政府。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3)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4)迄今为止,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真正的利率风险。此外,如何留住国有商业银行优秀的人才和核心人才,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2.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缺陷。利率市场化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和市场环境,则可能欲速而不达。(1)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还不高,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大差距。(2)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3)我国的准备金制度也存在问题。为了解决准备金业已提取但却不能发挥准备金功能的矛盾,各商业银行分支行便有了保留一定超额准备金的需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客观上发挥了缓冲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致使大量的货币政策操作只能对商业银行发生轻微的影响。(4)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缺陷。迄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依然是货币供应量。这种货币政策框架也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形成约束。(5)基准利率的缺失。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又一个因素。
3.中央银行的制度缺陷。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开放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
4.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总的说来,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许多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是盈利业务。伴随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减少和优质客户的流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一部分盈利业务和盈利的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历史包袱沉重,而且开展新的业务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盈利业务的比重也无法避免。与此同时,不可否认外资银行的服务也较中国的银行更为全面、更加人性化,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也是中国银行无法企及的。
5.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我们认为所有制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最后,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的管理制度。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利率开放之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银行在融资经营管理中的利率水平。它是指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实现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是金融机构自己根据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自主决定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中介,由市场供求最终决定银行利率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利率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也逐渐经历着利率的市场化,然而,一旦价格的自由度增加,在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银行是否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利用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呢?如果展开价格战,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如何?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战略规划、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国内金融行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未来的影响。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一系列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我国在价格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商品价格的改革效果更加明显,但要素价格的改革进度显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利率体制的改革呈现逐步的、缓慢的趋势,具体来说,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的进程如下:
(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1949—1978),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体制改革,国家掌握着物资、信贷的分配权,大大降低了货币的能动性,较低的利率水平,银行也不把信贷资金当做商品来经营,不作为经济核算的指标,也不追求利润。
(二)改革开放以来至市场经济体制之前(1979—1994),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相应的利率的杠杆作用也得到了加强,中央银行同时拥有了利率制定权,专业银行也具有了利率的浮动权,利率政策逐渐趋向灵活性,适应了当时宏观经济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先后进行14的存款利率调整,11次的贷款利率的调整,利率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1995—现在),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影响,逐步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利率改革的频率加大,多次进行降息来刺激需求,成功的抑制了通货膨胀,缓解了我国就业紧张的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加快,我国目前的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发行利率、贴现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均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原则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综合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中央银行先后确立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最终实现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一原则说明中央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在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实行逐步放开,并且从非主流产品开始,这些业务在银行中所占比例较低,不会对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在“入世”后逐步放开的承诺这一系列条件,决定了利率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利率的市场化还是外资银行的引入,这一切均将给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利率市场化对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采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一方面看,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利率的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规范的经营环境,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信息制度的充分僻陋,对金融体制监管制度的完善,金融主体的竞争意识的增强,势必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规范经营;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改变银行利率的预算的软约束,进一步落实商业银行的经营自,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为;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建立负债组合,从而随利率水平做出控制和调整;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可以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外资引入的金融机构产生更强的抵抗力,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中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再给我们带来机遇时也伴随着挑战。利率的市场化将加大对其利率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影响利率波动的因素更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更大,利率的期限结构也变得复杂,利率的风险度上升,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与利率管制相比,利率的市场化重新对市场的的份额进行分配,银行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为争夺客户之间的简单竞争而是扩大到从贷款之间的中间业务的竞争,从实际角度看,最近几年国内银行的竞争加剧,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几家大规模的企业成为其竞争的对象,为了争取更多的从贷款,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的展开主要依靠利差来维持,从而导致利差的降低,营业收入的减少。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利率的市场化在我国有一定的基础,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现象,应该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国家的有利经验,通过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利弊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其应对策略,坚持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优势,最终做到因势利导,主动求变,尽快建立一系列难以复制的业务和组织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建议;措施
利率市场化,意为利率水平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按实际的金融交易状况和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不矛盾,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是:
第一,由市场供求双方自主选择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金融交易主体有权对资金交易的规模、期限、价格等条件进行选择,以此形成较合理的利率结构。
第二,同业拆借利率将成为金融市场的基本参考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是信息披露最充分、交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利率,因此,它通常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的参考依据。
第三,政府仍具有影响市场利率的权利。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能促使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在经历了由低利率带来的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之后,经济增长进入平稳期,这个时期需要的不是再一轮的超量投资与超幅增长,而是需要与市场投资相匹配的正常投资。经济的继续发展需要注重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而低利率对此是有害的。适当提高利率水平对促使投资结构合理和效率提高是有效的。利率市场化会使利率水平提高,资金使用者的成本上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会迫使资金使用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配合其他商品价格机制的作用,会把资金引导到更需要资金和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的产业和部门。因此,市场利率化具有较强的效率激励机制,在其它价格机制的配合下,可以使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投资结构趋于合理。
由此可见,由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会促使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价格领域尤其是商品价格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竞争有序的价格形成及管理机制。但处于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关键地位的资金价格一利率,却还未实现市场化,从而成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是: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ff-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从1998年开始,对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再贴现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的制度;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全面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
1998年5月,中央银行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1999年逐渐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最高上浮可达到30%。2000年9月,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对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并报中央银行备案。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2002年3月,人民银行进一步下放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和内蒙古等8家县市级农村信用联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
2004年lO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这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由此看来,我国的利率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又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地发展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即为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原因如下:(1)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可以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调整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使其与资金供求状况和市场利率波动情况相符,进而使其成为货币市场的主导利率指标。(2)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能够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促进利率市场化信号的形成,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3)伴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可逐步降低准备金率,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可参与的交易范围,推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
2.对管制利率体系进行合理化调整。就目前现状来说,利率合理化调整主要包括(1)进一步缩小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的范围,实行真正的差别利率,即让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誉度来自行实行不同利率。这一调整不但可以使利率体系更加公平合理,还可以促使银行和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利率来调整经营策略,提高银行和企业对利率变动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从而为将来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提供过渡,打下基础。(2)根据市场状况和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上调和下调存贷款的利率水平。这样调整的结果既使利率水平趋于合理,也使管制利率更多的具有市场利率的特性。
3.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和浮动幅度,直至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实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可省却频繁调整之劳,也可使存贷款利率趋于合理,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实行差别利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利率引导资金的功能。等银行和企业逐步提高了适应力和竞争力,各方面条件进一步成熟之后,就可以将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了。
在长期的金融抑制之后,我国若实行利率市场化,从微观层面看,由于对净利息收入有较大依赖性及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银行业将面临较大挑战;从宏观层面看,利率波动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因此要做好利率风险的防范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对于正常的非利息收费、浮动利率贷款等应赋予商业银行创新的自;为丰富商业银行管理利率水平的手段提供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2)中央银行要发挥积极作用,进行宏观调控。为便于管理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风险,应减低利率调整的不确定性,使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幅度和调整方式更加透明和标准化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完全退出利率管理,通常的做法是: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合理调控基准利率水平,基准利率再影响市场利率。要准确的预测利率变动,就需要充分了解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很大提高,但是仍需要增强中央银行本身对数据的分析性说明,缩短数据公布期间,扩大数据传播范围,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创造条件。
[关键词]利率 汇率预期 汇率波动 中美利差 通货膨胀
一、利率市场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一定时期一国的货币当局根据现实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政策的要求,通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利率政策来影响和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通俗的说,利率市场化就是不同的银行可以保持不同的存贷款利率,而不受政府的管制,可以自由的上下浮动,完全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所决定。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调控和引导,即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以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利率,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利率,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为补充的市场利率体系。
自我国1995年提出利率市场化基本思路至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1996年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 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 %扩大到20 %,1999年对保险公司3 000 万元以上、五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 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2000 年, 实施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 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 2002 年, 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 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 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同时,央行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效应。
1. 汇率预期对利率的影响
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以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为分界线,汇改前汇率对于利率的影响不大,因为2005年“汇改”前,我国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汇率长期稳定,汇率幅度变化极小。2005年汇改,我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不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幅度空间内变化,对利率的影响作用增强了。
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非套补利率平价过程已经在我国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出现,尽管还比较弱。利率平价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而非套补得利率平价是考虑到投资者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即预期未来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满足等式Eρ=id-if,在Eρ一定时,若外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则本国的利率也会提升。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对资本流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大量资本流入中国,中国的净资本规模扩大,外汇储备增加了,外汇占款下的人民币投放量被迫增加,人民币供给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国内利率的变化。
2. 汇率风险对利率的影响
2005年汇改前,我国的汇率长期稳定,几乎完全屏蔽了汇率风险,进而其对汇率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汇改之后,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风险相对加大,汇率弹性增强。汇率弹性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在不同的交易日波动的差异。短期内,汇率弹性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弹性增大使得利率波动的幅度也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使得我国的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导致了国内整体消费物价水平的下降,引起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名义利率面临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汇率制度的改革使得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货币当局为了稳定货币供应量,不得不频繁的进行冲销式干预,导致了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较大。而从长期来看,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实现汇率真正的双向浮动,有利于抑制单边投机,缓解货币当局干预市场的压力,稳定货币市场的利率。
另一方面,由于汇率风险的增大,使得“风险溢价”对利率的推动作用开始显著。风险溢价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风险的高低、且清楚高风险高报酬、低风险低报酬的情况下,会如何因个人对风险的承受度影响其是否要冒风险获得较高的报酬,或是只接受已经确定的收入,放弃冒风险可能得到的较高报酬,而追逐高风险的投资者预期的收益率必须更高才能补偿这种风险,这里各方要求的收益率的差别就是风险溢价水平。利率等于机会成本水平和风险溢价水平之和,随着风险溢价水平的提高,利率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但由于目前汇率浮动空间的限制使得有效地屏蔽了一些潜在风险,因而汇率风险对于利率的影响仍旧不是很明显的。但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外汇市场的放开等会使得汇率风险终会成为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中美利差对利率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的加强使得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利率水平产生关联。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波动可以通过“利率机制”传递,及外国利率的变化会引起资金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发生变化,就会使得相应变量发生变动,从而对另一国的经济产生影响。美联储降低美元利率,使得大量的美元流入中国,而国内资金数量增加,从而导致国内利率下降。
近来由于人民币的加息和美元减息使得中美利差在不断地缩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中美利差缩小增加了人民币汇率风险,中美利差的缩小使得人民币相对价值下降,根据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风险加大。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的结论,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加大将会使得人民币利率水平波动幅度加大。其次,人民币加息减少了商业银行贷款,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从而使一部分实质经济的资金流入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表现为银行间市场利率低位徘徊。最后,中美利差缩小是由于人民币加息而美元减息。美元减息,美国国债市场走强;人民币加息,国债价格下跌,国债市场风险加大,对我国的无风险利率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4.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
本文通过费雪效应理论来说明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费雪认为,在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稳定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是一致的;而当货币升值(贬值)、物价下跌(上升)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就会存在差异。费雪得出,物价水平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从实质上反映了货币价值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利率水平也会增高;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利率一般也会下降。当人们能够充分的预期时,名义利率会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动作充分的调整,即名义利率会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保持绝对的相关性,而实际利率则与通货膨胀率无关,其值也极少变化,可视为常数。这种现象即被称为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费雪效应公式表示: Rt=rt+ πte 其中Rt 表示第t 期的名义利率,rt表示第t 期的实际利率,πte 为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可以清楚地看出,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结论
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利率与汇率预期、汇率风险、中美利差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由于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述因素对利率影响的传导机制。因此我国应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利率调节机制,实行更加灵活的有弹性的汇率机制,逐步放开资本管制,建立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双向信息传导关系,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使得汇率和利率成为真正调节我国经济的重要杠杆。
参考文献:
[1]李成,赵天荣.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对利率稳定性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5).
[2]胡国晖,刘志立.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6(2).
[关键词]利率改革;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的界定和基本条件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从概念来说,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及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在上述内容当中,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普通商业的价格机制影响到的只是整个市场的局部均衡,而金融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其价格机制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层面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定价权是其基本的权利。没有定价权的企业,其经营成效是其自身所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妥善经营也就无从谈起;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就成为无源之本,更重要的是,计划利率将始终是国有银行缺乏效率的客观理由。而从金融调控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周期由计划周期向市场周期转变,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重要主体之一,其行为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控性,只有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间接金融调控,才能增强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的敏感度和对基准利率的敏感度,从而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果。
利率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价格,它不仅反映资金供求关系,而且对提高宏、微观经济运行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利率市场化根本含义是放松利率管制直到最后彻底放开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高低。但是利率市场化又是一柄双刃剑,在条件成熟时放开利率则对宏观经济发展可起着良性循环作用,反之,则对宏观经济起着负面作用,甚至出现失控局面。因此,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利率市场化基本处于经济改革顺序中的最后阶段。正确选择利率改革时机和把握其顺序是其成败关键。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情况下,推行改革的顺序时,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机会大一些,否则改革有失败的可能。宏观不稳特别是市场主体的改革没有到位时采取利率市场化,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摆脱困境往往会事与愿违。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顺序应该是先市场主体改革,后价格体系改革,先实体经济部门改革,后综合部门改革。在实现全面利率市场化之前,还应该是基本完成企业体制改革和国有银行体制改革。
2.利率市场化要有坚实的市场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健全的市场主体前提下,通过培育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保险市场,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然后逐步将银行存贷利率管制放开,实现利率由市场供求自由决定。在缺乏金融市场的培育和深化条件下,仅依靠原有市场主体吸收推行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的利率上涨的负面效应是不可能的。在缺乏市场基础情况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和经营,都很难应付利率自由化过程带来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成本增加所造成的冲击,甚至可能由此出现“利率大战”威胁。从智利、乌拉圭以及其他国家出现的利率改革波折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特点:都是在金融市场发育极其薄弱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市场没有多少货币资产工具能供人们挑选,市场没有吸纳利率自由化产生的波动能力,当政府缺乏对银行间竞争控制和引导机制时,利率自由化结果是银行间竞争焦点必然集中于资金价格方面形成高利率,同时,高利率反过来加剧了价格竞争。
3.利率市场化要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作保障。利率市场化主要特征是要基本放开利率管制,如果没有新的监管手段,利率波动会引发一系列不能有效调控的问题。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及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是放开利率的前提。在放开利率前,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金融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金融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健全监管体系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弥补由于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保证改革能按既定方向进行下去。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隐含的风险
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既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既要积极又要慎重。
(一)利率市场化会激发商业银行从机制到产品的大力创新
1.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实行利率市场化,意味着2.有利于商业银行自主经营业务。真正做到《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使自主定价权这一经营自的核心权益受到限制,客观上束缚了商业银行的手脚,扭曲了商业化经营的本质,限制了金融竞争的活力,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放开对利率的管制。西方金融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实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金融机构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发挥经营自主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主体;有助于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及风险结构完全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选择。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真正商业化经营的过程。
3.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金融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最大限度的满足民众对金融服务与丰富产品的需求,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4.有利于商业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在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应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即利率风险大小以及商业银行的筹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贷款的管理部门需要调查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包括准确的财务状况分析、符合真实情况的贷款分类等),以合理确定贷款定价中的违约成本;要全面把握企业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确定这些业务往来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收益,以及商业银行在提供相关的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以供确定贷款价格时参考。
5.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利率的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与此同时,实行利率市场化,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象将会在更深层次、更高起点上为世界所认同,这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二)利率市场化会引发外在金融环境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内在风险
1.金融环境引发的外在风险
(1)金融市场是否健全发达的风险。金融市场不发达,就不可能形成通畅的社会融资渠道,资金的供求不能通过利率变化进行有效调节,在此条件下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利率。在市场不完全时,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问题。利率上升使得风险偏好较大的企业更愿意接受较高利率,那些有偿付能力的保守企业不愿冒违约和损失名誉的风险而退出借贷市场,即所谓企业的“逆向风险选择”效应。由于银行不能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监控,任何借款人都倾向于改变其项目的性质,使之更具风险,即所谓市场的“激励机制”效应。这两种效应将导致贷款违约性随着利率的上升相应增加。此外,金融机构还会产生提高利率的自增强倾向,引诱资金流向非生产部门,给经济造成伤害。经济理论已经证明,自由资金市场实际上存在多重均衡,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最有可能出现低效率均衡,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深化将很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2)资本流动性差的风险。受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我国资本增量配置还不能在全社会各部门间自由进行,资本存量也难以通过市场实现重组。价格体系仍不尽合理,存在着行业和企业垄断;由于发展策略和体制等原因,尚存在受政府高度保护的行业和企业。这些享有垄断利润和高度保护的行业和企业必然会吸引大量投资,其发展无疑会快于其它行业和企业。所以,我国产业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远未形成,不同行业和地区间的资本回报率相差很大,从而使利率的资源导向功能趋于弱化。
(3)市场主体缺乏硬约束的风险。如果经济主体不能根据利率变化进行理性经济活动,利率机制就会失去微观经济基础而难以发挥作用。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求实行预算硬约束,否则,就不可能在分析成本收益的基础上经营。而国有经济恰恰是在缺乏预算约束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通常只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投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还要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促使其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激发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动力。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干预和摊派仍很多、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条件;自主经营扩大后又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国有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内部人控制和黑箱操作等问题。
(4)金融监管不足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促进金融创新活动,而新产品开发对金融机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引起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正如1993年以前美国银行业所经历的那样,为争夺有限的资金来源,金融机构可能竞相提高利率,导致其经营成本骤升、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出现银行倒闭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恐慌。为此,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创新和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而日显落后,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不够,在业务重叠方面存在扯皮现象。金融监管方式僵化,表现为一切都要经过审批,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监管技术手段落后,监管能力不足,使得事先风险预测和防范很不够,往往只能进行事后处理。
(5)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尚不健全的风险。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辖区内企业往往容易直接插手其生产活动,导致企业的经营行为不规范,企业盲目上项目、争速度,很少考虑贷款的偿还和效益。对银行而言,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面前,利率的作用大为削弱。
制度、法规的建设和保障仍存在很多不足。在制度上,以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为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使得居民的收入预期大为降低,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各项制度改革不断加快,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显滞后,导致居民风险预期加强,整体消费意识下降,居民储蓄不再以保值增值为主要出发点,利率的导向作用自然很弱;我国全社会信用意识较差,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法规上,虽然“六法一条例一决定”基本构筑了我国金融业的法律框架,有些法律已与现实情况不符,法条规定也不尽详细,可操作性差,对金融机构形不成严格的法律约束,导致其经营行为的变异和利率机制的相应扭曲。
2.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内在因素引发的风险
(1)利率市场化将会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率走向市场后,由于在资产负债结构、资金成本、风险防范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因而,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变数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家金融机构由于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运用实行的是议价,因而在成本核算、利润测定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利率市场化一旦实施,必将给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2005年以来,各商业银行都超前采取应对措施,通过调整现有业务结构,切实解决新的资金运用渠道和新的利润增长方式两大问题。
(2)利率市场化运作上的失误,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必须自负盈亏,但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商业银行很可能造成利率缺口风险、基准点风险、控制风险等隐患,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发展下去甚至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关门倒闭;如果监管措施跟不上,金融无序竞争加剧,将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金融价格战,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有资料表明,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1987年-1991年期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这种情况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3)成熟期错配风险。在资产负债成熟期不相匹配或者资产负债成熟期相同而对应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使银行资产收入和负债成本发生不均衡变动,将对银行经营收益产生冲击。根据我国目前的存贷款业务利息计算规则,定期存款利率固定,利息计算不受存款期内利率调整影响,存款到期后按存入日挂牌利率支付利息。而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水平上由商业银行进行适当浮动并每年调整一次。银行对长期存款和贷款进行期限匹配后,在到期日前若遇利率下调,银行对存款支付的利息并不会减少,而贷款利率却要在基准利率调整的当年或下一年度开始相应下调,贷款利息收入将下降,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比如中央银行从1996年开始的八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已使得成熟期错配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4)收益曲线风险。一般而言,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国债,就面临比较明显的收益曲线风险。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主渠道拓展缓慢的形势下,纷纷将富余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如2002年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仅为2.9%,而同期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相差仅一个百分点。未来10年内若出现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或市场利率水平的长高,商业银行持有的长期国债风险就会凸显出来,很有可能发生债券利息收益不足以弥补资金成本以及债券投资净值损失的情况。
(5)基本点风险。在同一时期内,当一般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时,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同,银行也会面临损失。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基准利率的不同步变动就给商业银行带来基本点风险。相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不同,商业银行名义存贷利差就因存贷基准利率调整幅度的不同步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事实上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没有浮动权力,只对贷款利率享有在央行基准利率水平上的一定比例的上下浮动权),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6)内含选择权风险。在银行的许多业务中,客户都享有潜在的选择权。如果利率水平下降,借款者可以提早偿还银行贷款,以低利率重新筹集资金。如果利率水平显著上升,存款户可以从银行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重新存入高利率的存款帐户。自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原本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客户,当他们借降息的机会提出提前偿还长期贷款,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时,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客户就不得不同意这种安排,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的内含选择权风险。一段时间以来通过银行发行的凭证式国债,其发行办法规定持有人可以提前向银行兑付,资金由银行垫付,则利率上升时可能出现大量的提前兑付现象,不仅对银行正常支付能力形成巨大冲击,而且削弱银行投资其他高利率资产的盈利能力,也是一种内在选择权风险。
从国外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大大增加了银行风险水平,美国发生的储蓄贷款协会危机即是一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从196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管制的逐渐放松,市场利率水平迅速升高,利率波动频繁,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加大。美国储蓄贷款协会主要通过吸收短期储蓄存款、发放长期的固定利率住宅抵押贷款开展业务。在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时,储贷协会可以赢得稳定的利差收入。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存款利率直线上升,储贷协会原有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收益却不变,导致许多相关金融机构账面利润下降,甚至破产。据统计,在1980年到1991年期间,25%的储蓄贷款机构破产倒闭,发生所谓的储贷协会危机。这些经验教训,都是我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必须吸取的。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路径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它将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机遇和隐含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波动,建立一套适合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模型和风险控制技术,以应对利率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应对路径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优化资金结构,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保证赢利的前提下,只有降低内部运作成本,才可能对市场承诺更加优惠的利率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运作成本具备较大的下降空间,就看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运作机制,进行科学管理。就未来发展来说,促进负债增长模式由数量导向转变为效益导向,由一味的鼓励吸储转变为促进资金成本控制和有效运用,把各资产与负债在金额、期限和品种上的匹配的成本理念贯穿于日常经营当中是其经营取向。
2.充实员工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根本上改变了银行间存贷款业务的无差异性,资金的价格——利率将成为银行强有力竞争手段,而仅靠几顿酒席赚取存款会变得更加困难。银行职员在与客户讨价还价时,应着重考虑如何能使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如何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如何组织到更廉价的资金?这就要求银行员工具备一定的投融资学知识,切实测算每一笔存贷款的成本和收益,运用经济增加值来判断该笔存贷款是否能够覆盖其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从而制定合理的价格,保证预期收益的实现。
3.大力发展优质资产,努力调整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客户选择银行的余地,有实力的大企业,完全会“挑肥拣瘦”,更有可能投入外资银行的怀抱。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应注意大、中、小客户群的结构比例,避免不计成本地死拽住客户,而忽视能增加收益,又能分散风险的中小客户。客户经理应提高谈判技巧,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客户,提高收益。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4.加强金融市场研究,运用好定价权。利率管制时期,利率由央行制定,商业银行保证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缺乏一套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之后,如何制定和预测资金市场的价格,是技术性非常强的业务,各商业银行应尽快组织力量,建立起自身的定价机制,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等因素,科学制定利率。
5.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实现经营收入多元化。从欧美银行的经营情况看,其中间业务的收益已占相当大的比重。中资银行完全应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和个人理财等业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利差的损失,提高受益,另一方面能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
6.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消费一般喜欢到其认为值得依赖的商家去,哪怕它的价格比别人高。客户对银行提供的服务同样有偏好,所以银行必须珍视自己的品牌形象,努力做好服务。这是无形资产,必须让它保值、增值。
7.加快产品研发,进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之一还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受到创新带来的利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可以根据存款的期限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更可以根据存贷款的金额不同把利率分成不同的档次。另外,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交易品种都将会推出。如哪家银行捷足先登,必然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此外,在金融环境因素方面,还应为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在政策方面。利率市场化政策性很强,事关国计民生,必须有一整套政策、法律、法规相配套,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尽快加以制定和完善。当前,要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三驾马车”的监管作用,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有利的外在环境,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要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稳步过渡到安全意义的利率市场化,特别是要注意吸取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
二是在监管方面。因为利率市场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要求提高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客观上对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市场及市场主体的不成熟,有产生恶性价格竞争的可能,而银行过度的竞争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价格制定权的分散也蕴藏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因此,央行应提前建立针对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监管新模式,并在这种模式成熟后,最终放开存贷款利率;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基准利率,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在过渡期内实行最低限度的利率管制,以防出现利率失控引发金融危机。与此同时,加强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定期磋商制度,解决分业金融监管的部门协调问题;采取灵活监管方式,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确保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彭小泉.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分析与借鉴[N].中国证券报,2000-08-03.
[2]李皓.学会应对利率市场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0-08-18.
关键词:贷款利率市场化; 影响;银行;中小企业;稳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行多年,其中,债券、票据和货币市场的利率都已实现市场化,目前需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指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去年,央行宣布允许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分别上下扩大10个基点,掀起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大幕。此前贷款利率市场化主要历经两次重大调整。2004年,央行放开除城乡信用社以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允许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2012年7月6日,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0.56个百分点,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一、货币利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货币利率市场化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危机随之爆发,中国也未能幸免。中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加剧下滑,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其中融资难是主要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由于利润的下降,实际上中小企业只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将有效地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在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前,由于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银行贷款的收益与风险并不对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风险损失,再加上责任认定问题等,商业银行把大量的贷款投向了大型优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而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则几乎得不到贷款。而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银行为了保护息差,银行将更多地倾向于愿意支付高利率而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对银行的报价来获得信贷资源。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积极影响。贷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有可能出现以较高的贷款利率贷给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这部分客户可能是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也可能原本是民间金融的客户,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大银行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长远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银行经营管理转型,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先降后升最后逐渐稳定的过程。尽管多个国家都曾经出现过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但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业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增加了银行的危机感和转型动力,大多数银行通过内部挖潜、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信用体系逐渐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在贷款利率没有放开之前,国内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限十分有限,银行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信贷规模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没有约束机制与动力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贷款利率放开,银行就得针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信用好,贷款利率就会低;信用差,贷款利率就会高。这既要求国内银行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也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这样,银行业的竞争将会由信贷规模数量上的扩张转向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上来。同时,金融市场的信用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不是完全由政府来担保。就此两方面而言,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货币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将增大,由于大企业相对小企业具有的优势短期不变,比如政府隐性担保,项目往往与政府相关,且存款规模较大。叠加贷款利率的开放,使银行在竞争大企业客户时会给予更优惠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大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议价能力。然而,银行为了补偿大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带来的损失,而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较高,因此银行可能通过增加对利率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银行通过提高小企业贷款利率而弥补盈利的损失的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小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由于上述原因,大型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将扩大,从而进一步挤占中小银行的发展空间,所以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有可能进一步打击民间金融体系以及较小规模的银行,甚至使一些银行最终走向破产,不利于民间金融体系的形成。
三、如何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
由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已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放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贷款业务领域,但是对债券投资和存拆放业务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由于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可能带动债券收益率和存拆放利率的下滑,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存放中央银行、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等资产收益率。因而,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应高度关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影响,并做好应对措施。首先,仍需坚持贷款业务,培育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大型企业的贷款谈判地位较高,其贷款利率可能下降,但其水平仍将会高于投资债券和存拆放类资产收益率。商业银行仍需要坚持贷款业务,尤其对于贷款利率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它们未来将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新的增长点。从理论上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将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自身存在较严重的市场分割等问题,债券市场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大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功能,大型企业仍将是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贷款客户。随着债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逐步成为大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商业银行需加快债券承销业务的扩展。最后,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利率定价体系,提高存贷款利率定价能力。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拥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使存贷款利率成为存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若定价过高,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中将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因此,借鉴外国银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存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应完善利率定价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资金定价系统,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确定价格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义圣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利率起决定性的作用。自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以来,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改革将何去何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会产生什么影响?存款利率是否会上升?这些成为当下人们关心的焦点。
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
2013年7月20日以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等措施,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
从金融改革时间表看,此次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是继2012年6月扩大贷款利率下浮空间、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后,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最重要举措。此前,央行仅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进行管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境内外币存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这一举措被市场解读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的信号。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刊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将使得银行存款不断流失,定期存款也随时可以被提前支取。而同业存单不到期,发行机构没有义务进行兑付,因此,这给银行增添了一个比定期存款更为稳定的负债工具,有助于缓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债压力,还能够让银行更好地适应巴塞尔协议Ⅲ对于流动性监管指标的相关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先降后升最后逐渐稳定的过程。
尽管多个国家都曾经出现过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但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增加了银行的危机感和转型动力,大多数银行通过内部挖潜、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对此,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2014年还难以完全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但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不能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阻碍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对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方向,根据央行对利率市场化的设想,近中期,注重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中期,则要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很快推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破产退出机制也有望出台。其次是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波动限制,预计未来中国将继续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长期、大额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有望先行放开,活期存款利率放开则是最后一步。
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
2013年7月20日,中央银行全面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可以说,从形式上,中国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已接近尾声。目前,中国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
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
分析人士认为,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的运行,可以视为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贷款基础利率的集中报价和机制,是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予以公布。运行初期向社会公布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央行7月份放开了贷款利率的全面管制,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有了自由浮动的空间,但目前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自主定价尚不成熟,容易出现利率价格的恶意竞争和无序状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贷款基础利率的产生,将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参考,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率体系。贷款基础利率的推出,将给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挑战,如何在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货币传导机制,将成为央行下一步考虑的问题。
据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贷款基础利率的指定人。首批报价行共9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
每个工作日在各报价行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剔除最高、最低各1家报价后,将剩余报价作为有效报价,以各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所有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于每个工作日通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对外公布。
“存款利率肯定会往上走”
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但存款利率水平仍然维持原有水平。央行的解释是,“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针对存款利率的放开,连平认为央行会相对谨慎一些,“存款利率的影响比较大,目前来看贷款依然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这些年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下降,并没有明显上升,主要盈利还是依靠贷款。”
连平表示,如果存款成本大幅度上升,利差就会收窄,而目前的情况是存款比较偏紧,尤其是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存款就更紧张。一下子全部放开,存款市场利率的波动就会比较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在信贷需求比较平稳的情况下,会伤害到实体经济。
而亦有迹象显示,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正在逐步推进。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提出,中国存款利率的放开宜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思路渐进式推进。近日有消息指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在中国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旦推出,将成为存款的完美替代品。
而且,目前央行决定通过创新发展同业存单等替代性金融产品,目的之一也是减少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后银行流动性缺失等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2012年,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规模占总负债的规模翻了一番,占比从7%提升至15%。与此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基于对风险的担心,存款利率市场化一直在谨慎、分步骤推进。
“钱荒”与利率市场化
2013~2014年央行政策开始转向从紧和去杠杆化,让利率回归市场,央行曾多次表示,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流动性管理”。一方面把影子银行的信贷资产,即理财产品重新列入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降低银行对银行间市场廉价资金的依赖。长期以来,国内金融机构对利率并不敏感。一是利率长期受到管制,银行通过息差即可获得巨额收益。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利用利率管制良机,使自己“低风险、高收益”。从理论上讲,当市场出现“钱荒”时,央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注入尽可能多的流动性,在现实中出于道德风险的考虑,央行在流动性注入方面相当审慎。
“十”之后,利率市场化与去杠杆化已成为我国金改的重要目标。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由银行自己决定。这包括了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当前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一些调控方式出现的变化,目的也在于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推进与国际借鉴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这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出现两种极端现象:或者投资过度,或者投资不足,也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永久性风险。阶段性风险是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转轨阶段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在激烈竞争中,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同时也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都伴随着实际利率的抬升。在金融抑制背景下金融脱媒加速推进,商业银行被迫通过提高负债方回报率揽储,同时在资产方就需要更高的收益率,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以弱化息差收窄挤压银行利润,就会抬升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利率市场化前实际利率都相对较低,而在利率市场化推进时经通胀调整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均显著上行,上行幅度大致在4%~8%。日本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导致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一些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利率上升得过快、过高,就会出现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使资产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主要落在了银行身上。另外,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性也迅速增大,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必然导致风险。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接下来的工作是着手调整利率结构,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2013年7月20日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以后再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样有步骤、渐进地层层推进的改革,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主题词:利率市场化 货币市场 建议
money market is the breach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With the fulfilling gradually of financial service promise of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f t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s key link i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by people day by day.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is imperative if the financial circles of our country incorporates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competition and improves financial efficiency. Because the market-oriented concern of interest rate is wide, the policy is strong, the breach must be found accurately as advancing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By this way we could enable to eliminate economic impact to minimum extent as could as possible. 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f our country and reforms the achievements that are made and money market general situation on the money market at first, then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market-oriented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 of other national practices of the world, while pointing out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will cause certain fluctuation to the macroeconomy. Analyze the advantage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n the money market. Present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erfect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at last.
Keywords: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Money market, Proposals
利率是货币的资金的价格,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计划经济我国利率基本上是“焊牢”的,这种一层不变的利率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必然要求。但它并不能立即全面放开利率,必须找准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利率市场化在货币市场上先行。
一、利率市场化在货币市场取得的成就和货币市场的概况
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由此可见,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货币市场除融资外还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利率市场化中充当先锋。我国货币市场孕育了利率市场化。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启动试运行,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拆借市场的利率由交易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同年6月1日又取消了原先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加2.28个百分点的上限限制,利率完全由交易双方自行议定。单个交易品种在每一交易日的加权平均利率形成“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简称CHIBOR)。1996年4月9日,中央银行以国债回购方式启动了公开市场业务,其回购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在1996年的国债发行中,一改过去发行利率计划确定的做法,对一年期以上的国债实行发行利率市场招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制度,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2000年9月21日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三项改革,即外汇贷款利率参照国际市场;外汇存款利率由银行同业工会协商确定;大额存款利率由双方协议确定。由此可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入手,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我国货币市场已形成了多种类子市场并存、相互依托的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我国货币市场是由统一的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现券市场以及票据市场共同组成。其范围覆盖许多类经济主体,参与的金融机构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各类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用联社)。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货币市场交易系统得到不断完善: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次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启动,以及其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交易系统,债券双边报价系统, “中国货币网”的网上报价和分销系统,使得货币市场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次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启动,以及其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交易系统,债券双边报价系统, “中国货币网”的网上报价和电子分销系统,使得货币市场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货币市场的保障体系趋于完备:首先是1995年一系列金融法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陆续出台为货币市场开辟了法律空间。其次是与货币市场相关的金融法规和文件,如1994《信贷资金管理办法》、1998年《关于清收融资中心拆借资金有关的通知》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货币市场发展具备了规范的框架,对它走向成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货币市场取得的成就,为形成市场化利率体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二、利率全面放开后,宏观出现波动几乎是所有实践利率市场化国家所经历过的。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对利率采取放任自由政策,在危机在大量银行倒闭导致1933年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管制法规。其中以维持银行核心金融体系稳定的Q条例最为出名,但到了60年代中期,通胀率造成市场利率明显上升,加之,金融投资多样化、金融创新蓬勃,大量资金流向证券市场。银行由于受到Q项条例和专业分工的限制,导致国内受限制,国外无优势,处在不公平的地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鉴于Q条例的弊端,开始放松了利率的管制。通过设立新型的自由利率的定期存款和市场联动型定期存款,并通过逐步缩短这些存款类型的期限、限额来深化定期存款利率的自由化;通过引入NOW账户、MMDA等新型的支付性存款实现储蓄存款利率的自由化。Q项条例废除解决了美国金融中介“脱媒”的,提高了金融系统效率同时,实际利率上升到较高水平,通胀率维持在高水平且有攀升的势头,而GDP却在零水平波动,宏观经济状况不稳定。
美国Q条例解除前后宏观经济状况
单位:%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GDP平减指数 8.7 9.4 9.5 0.2 4.1 4.5 3.6 2.7 3.2 3.9
实际利率 2.52 3.67 6.41 6.15 4.99 5.87 4.45 3.82 3.66 3.83
GDP增长率 2.5 -0.5 1.8 -2.2 3.9 6.2 3.2 2.9 3.1 3.9
数据来源:IFS,其中实际利率为定期存款利率与GDP平减指数的差.
日本率市场化是继德国、英国、美国之后进行的,以1979年发行大额CDs开始,到994年基本完成,历经16年。基本上算是成功的,但利率市场化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并不稳定。
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发展家试图通过市场决定利率,分配信用资金来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纷纷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拉丁美洲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与通胀率攀升,实际利率巨幅波动,80年代初,这在国家的实际利率高达35%,结果过高的实际利率一方面迫使低风险撤离市场,高风险企业占领市场,致使银行贷款质量下降,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使国内外利差悬殊,吸引大量外资进入,本币升值,出口下降,经济环境恶化.最后以混乱告终,只好采取“非自由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来自多个部门的认为,我国如果2003年国际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国内政策保持稳定,则宏观经济将继续平衡运行。今年投资增幅较上年提高较大,预计将在去年的水平上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率加快,预计今年消费增幅将会保持稳定,或略高于去年;根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分析,今年国际经济形势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考虑国内出口退税力度将有所减弱、今年出口基数较大等因素,今年出口增幅可能比去年有所降低。综合各项分析,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全年GDP增长有望略高于去年。但并不能保证在全面放开利率后不对良好宏观经济情况产生负面。
三、货币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减轻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场上容纳的金融工具基本是政府、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大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小的特点。因此其信用工具在货币供应量层次上被置于现金和存款后,被称之为“准货币”。作为金融市场一部分,存在金融市场具有的共同性——风险性。一般来说包括货币在内的金融市场存在以下几类主要的风险。
1、利率风险,即金融资产的市价(利率)下跌导致出售资产时资产损失的可能性。货币市场进入障碍小,工具庞杂,交易途径多,吸引了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和筹资者。利率市场化后,各式各样的证券交易商、投资银行家和和基金管理者日夜守候在屏幕前寻找套利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巨额资金即刻蜂踊而至,价格于瞬间得到调整, 如果金融工具流动性不强,投资者不能根据形势及时进行相关的操作,就会产生损失.大量投资者的亏损势必影响投资者投资战略的收缩,从而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但由于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流动性强,因而其利率风险较易于规避。
2、再投资风险,即利率下跌迫使投资者将原来的投资收益再投资低回报领域的可能性。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系由一些信誉良好的机构创造和发行,具有价格稳定、易变现的优点。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市场仍然会遵循内在价值决定其价格机理,不会推动利率的恶性波动,因此货币市场再投资风险小且有利于引导利率合理波动。
3、违约风险,即货币市场进入障碍小,但非常注重进入市场主体的信誉。通常借款者必须具有完善无缺的履约的信誉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发行金融工具一次违约足以使完全被市场所排挤。我国货币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不良资产不小,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其支付能力,老百姓从未有个怀疑。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居民储蓄存款净增一万亿可以看出老百姓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心。截止2002年12月末为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910.7亿。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包袱少、经营机制灵活,经济效益良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区差别较大,经济效益和质量参差不齐,但存在严重问题的商业银行被拒于货币市场之外。总体来说,我国货币市场违约风险小。这为利率市场对经济的冲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4、通货膨胀风险。货币市场由于金融工具期限短、流动性强,使其易于撤离市场,不至于被套牢,加上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存在轻微通货紧缩。人民币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以市场供求决定的外汇管理体制,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因此目前货币市场根本不存在通胀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如果宏观经济不稳定,存在着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将会随着攀升,造成企业难以确定成本和收益,造成投资的萎缩,进而又导致供求失衡,加剧了对经济的波动。当然一般的货币市场还存在如风险、社会风险等,但特定到我国实际情况就不存在。因此就不赘述。
四、不断完善货币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良好稳定的平台
1、首先要协调发展货币市场上各个子市场。目前在各个子市场上,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相对完善成熟,而票据市场相对滞后。截止2002年8月14日,全国银行间市场本币交易累积交易量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19.3亿人民币。其中同业拆借3669.8亿元,债券回购5916.1亿元,现券交易433.4亿元。虽然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有各自功能和特点,从近几年来看,发挥主要作用还是全国银行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承担其流动性资产中的一级储备(现金和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的调节,促进金融机构周转性头寸的调度,提高了日常的资金管理水平,以便金融机构的资金达到每个营业日、周的平衡,基本实现了融资的目的。债券市场由于商场进入门槛低,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方便参与,充当了商业银行等机构的以短期国债为主的二级流动性准备,逐渐和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一道成为头寸调节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低风险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相对而言,票据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一直配角。上讲,票据市场是联系金融市场各类金融主体的融资关系的主体,影响面最广,通过对票据的承兑、贴现、背书等多层次性的操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均可实现各自的多重目标。具有实现货币政策,规范食用改善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等综合性的积极功能,目前票据市场容量有限,结构单一突出地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服务,而作为企业方便的结算工具融资工具的功能不明确。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多层障碍。所以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发展不能平衡影响了中央银行管理,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因此在大力解决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市场面过窄、尚不能满足金融体系要求矛盾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票据市场建设,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通畅的渠道。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完善市场结构,注重市场深化问题,货币市场不能只国有大型、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还应面向为数众多的高、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民营企业。解决其结算服务和流动性资金短缺的问题。调整授信过严、审查过松的制度。促进票据承兑、贴现等操作,增加票据的流动性。二是要理顺一、二级市场关系,加大二级市场建设力度,增强票据的流动性和市场容量。三是要完善利率结构的管理。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合理的市场化利率体系能够使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贴现对象不同的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利率。四是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为票据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建全的票据市场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和交易制度。就将目前各金融机构办理票据不同的规定给予规范化。
2.扩大交易主体,提高交易规模,进一步推进货币市场市场化利率的形成。首先要扩充市场主体。参与货币市场的金融机构越多,形成的货币市场利率就越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越能贴近市场的真实价格。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制和做市商制度,使没有市场资格的金融机构找到进入货币市场的途径,使市场的价格更具普遍性。应丰富和充实交易工具。国家可适量增加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数量。还应丰富票据种类,当前比较现实的政策是大力促进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大型企业尤其是效益良好的企业充当票据承兑人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允许信用等级较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大企业进入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再次要确定货币市场利率管理原则。货币市场利率应当由市场自主决定,但并非任意自由决定,只是加大了由市场决定的比重,但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及利率水平,从而体现政府的意愿和政策导向。
3、加快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和频率,提高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力。 一是增加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频率,以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的影响力,以便进行微调操作。二是适当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数量。应适当吸收在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表现良好、有一定影响力的券商及农信社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丰富一级交易商的内涵。三是灵活运用多种操作方式,加强公开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联度。要实行不同品种的多种组合,选择数量招标和利率招标等多种招标方式,有效实现操作目标。
4、选择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基准利率的特征是市场化的利率,基础性利率,传导性利率。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的体系应该选择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因为同业拆借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率,也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甚至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对货币市场上其它金融工具具有导向和牵动作用。中央银行更是把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把握宏观金融动向,实施调整货币政策的指示器。主要:
[1]王松奇:《学》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中国金融市场报告》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