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环境保护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第1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技术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人们在加强环境规制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就对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的影响,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者缴纳污染税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会使得生产率下降,而且会造成产出减少、价格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此外,环境投资还可能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盈利性投资,从而对企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后一观点由迈克尔·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称为“波特”假说。他们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给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

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纸浆和造纸企业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技术模型比较了受规制与不受规制下企业利润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些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导致利润下降,也有些企业利润不受规制的影响。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数对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业在环境规制下的产出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产出和生产效率都有负的影响。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润函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1971—1994年间,环境规制对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为负,但是对生产率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不显著,对生产率有负的影响。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间的权衡问题,这就要求环境规制政策在达到污染防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利润率等的不利影响,甚至达到污染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目标。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与数据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选择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利润率的指标。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们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企业规模。我们对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这样可缓解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方程的异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销售利润率,Cost是成本费用利润率,Size是企业规模,e是随机干扰项。具体而言,上述计量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销售利润率: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

3环境规制强度:对于环境规制强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学者们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原因在于,当企业面临较严格的环境规制时,会花费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我们采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成本)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企业的成本负担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必须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我们将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业产值以消除这种差异,即以每千元工业产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环境规制强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工业产值)×1000。4企业规模:采用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规模的测量指标。企业的生产总规模(生产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估计偏误。

我们选取的是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工业总产值,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6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等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环境规制强度是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各行业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及处理情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率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所以我们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期和滞后1、2期的影响。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据表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环境规制对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11%。

(2)企业规模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每提高1%,二者分别增加0.28%和0.14%。

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从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根据波特等人的观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的信息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面对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投资于创新活动以满足规制政策的要求,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包括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过程(创新)补偿,通过产品补偿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过程补偿导致产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这些创新补偿效应甚至会超过由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企业利润率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来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Patent)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专利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控制变量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sP)。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科技人员、设备、资金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表示资金投入;科技人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sP)。

我们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数据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拥有专利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专利数增加0.23%,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作用。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从而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2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审计;披露

一、国内外环境会计的现状分析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且长久的国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上百部的环境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开始将目光关注到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题为《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的论文,揭开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而后,相继有很多学者开始涉足并研究环境会计这一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对环境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关于环境会计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于环境会计的要素、核算方法、计量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二)国外环境会计的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拥有一套针对于本国的环境问题而形成的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

1.美国的环境会计体系:

美国环境会计体系是采用补偿成本会计和控制预防成本会计的相关标准和账务处理方法,分为三大类:自然资源储备会计、物质能量流动会计和环境保护会计。自然资源储备会计计量美国大量自然资源储备物及其变化量;物质能量流动会计记录美国自然资源及其废物转化在经济和环境之间的流动情况;环境保护支出会计确认企业、政府和家庭出于环境保护目的而发生的支出。

2.德国的环境会计体系:

德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能量流动会计、土地会计、环境评估会计、环境保护支出会计和可持续发展成本会计。目前,德国对环境会计体系是对环境自身的评估以及环境对经济的影响,而且扩展到土地方面的问题在环境会计中的影响。

3.日本的环境会计体系:

日本的环境会计体系研究起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晚,但是日本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却较多。日本于2002年出台《环境会计手册》,使得环境会计在日本的相关准则形成正式文件。

二、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会计在法律法规方面出台文件也有很多,但是企业在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时,仍然缺乏环境会计的具体准则,并没有一部关于环境会计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大多制造型企业存在着环境污染隐患。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依的前提下,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和披露。

(二)环境审计机制不完善

环境审计主要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展开的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促进企业环境保护的常态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存在在审计类型单一、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环境审计无法出具一份完整的环境审计报告,使得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是社会公众无法客观评价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问题。

(三)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一些企业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大于一切,甚至不惜以环境污染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企业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不重视环境方面的问题就意味着简化处理环境会计,甚至是不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这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小,但是环境保护并未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这必然会阻碍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四)社会监督力量不够

社会对于企业环境方面的具体工作对外信息不完善,社会力量不能很好地进入参与监督,使得企业一般不能做到持续的在环境保护方面费用的支出。同时,由于人们本身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使得对于监督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作为和不作为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社会监督作为外部监督,是整个环境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外环境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积极组织、支持本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环境会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会计的具体要求和统一的衡量标准,为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在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时,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使得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而不是逃避和忽视环境问题。因此,我国首先要完善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其次,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也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积极地同本国政府、企业合作,研究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从技术上支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模式。我国也应该加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企业环境方面审计的研究,逐步完善企业环境会计的审计制度。

再次,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强调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使得企业自身注重环境问题。公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为环境保护尽到企业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合理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环境保护重要性宣传的到位,也会引起社会力量对于企业的环境保护的监督,只有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会计的监督,企业才会足够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的环境才会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爱丽.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研究

[J].华人时刊.2012(05).

[2]林菲.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J].经济生活文摘.2011(11).

第3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绩效;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却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结果已明显危害到公众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着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我国当前面临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并存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实施,企业逐渐开始关注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评价将成为企业持续经营和战略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企业很少注重环境的保护,很大一部分的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没有得到应有的管束。另外,在环境保护上也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尽管我国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也已经建立起了系统的管理和考核指标体系,但是,在关于企业环保方面的考核却远远不够。一些企业片面追求产量,成本等生产指标,忽视环境管控和污染状况的治理,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环境效益的低下,这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更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效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控制影响环境保护的生产经营和污染源排放,使得环境污染的形势得到了控制,也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做了相应的准备和保护工作。但是,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一些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对如今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状况,企业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环境效益。

目前,我国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环保政策,提高经济效益,但仍有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不惜环境效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必须要加快开展环境绩效评价的步伐,逐步引导和推进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推进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现在经济快速的发展,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也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和很多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但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概念以及工作目标不仅需要高度重视,更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量化。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还要促进经济建设的循环发展,另外,相应的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手段也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结合相应的税收制度和环境公报制度以及其他鼓励性和监督性政策手段,全面而有力的推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并投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发展战略的实现。

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根本保障。我国应以保护环境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加大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行政管理体制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节能法》等,但是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具体内容和强制性规定,滞后于实践,也相应的缺乏调控手段。实际经验表明,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逐步引导和促进社会及企业主动参与并履行相应的环境法律体系和责任。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从环保角度出发,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大因素,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转变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是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的必要举措。另外,要加强监管由发达国家转嫁到我国的具有破换生态环境的产业和企业。

国家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结合,把环境要素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中,促使国家走向环保的经济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科研支持等手段逐步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注重环境保护建设。

3.实施促进企业环保措施及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过分依靠政府的强制监管,忽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性,缺乏内在环境管理的意识和动力。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国家应该重视和发挥市场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促进企业的环保热情,并结合运用绿色税收,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绿色保险等多种政策手段,鼓励并促进企业宣传和生产节能环保产品,逐步加强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完善并发挥企业的环境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快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

4.倡导全民形成环境保护的新理念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同样环境保护的建设也是离不开公民的参与。我们应该以国家政府为主导导向,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一方面,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公众自觉的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动。另一方面,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越强,就越有利于企业自主的提高环境绩效。因此,我国应不断的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管理的自主性。

就环境而言,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因此,减少破坏并加强环保意识是我国每个公民以及各企业主体义不容辞的义务。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人们形成环保建设的主力军。

结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存在不健全,不合理的问题,如果只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环境的建设,必将导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致使国家走向不健全的发展之路。因此,经济的发展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协调发展。在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需要出发,通过对我国现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我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对策和相关建议。(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詹翠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7

[2] 罗宏,朱开悉.企业战略性经营业绩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

[3] 胡健.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J].科研管理.2009(5)

[4] 刘德银.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探讨[J].理论与改革.2007(1)

第4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资产 确认 计量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47-02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取得广泛的共识,这就要求企业调整以前的传统行为和观念,处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主力,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忽视环境问题,给环境和附近的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应该在煤炭企业中推广环境会计,本文就煤炭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问题进行探讨。

1 环境资产的确认

1.1 环境资产的含义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主体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产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被资本化了的环境成本,即与企业的环境活动有关的资产;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作用的自然资源。

1.2 环境资产的确认

环境资源要作为一项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必须符合以下环境资产的确认标准。

(1)从过去发生的事项取得或控制。

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是会计主体通过某些已经发生的事项而取得的,或者也可以是特定的主体没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是能够行使该项资源的使用权,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2)未来效用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资产可以为企业未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资源被确定为一项资产,也应该满足这个条件,为企业创益。

(3)能以货币计量。

环境资源成为环境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之一进入会计循环,就必须实现自身的价值化。

(4)环境资产确认的地域范围限制。

环境资产是人类所共有的,属于人类共同的“特定财产”,在划分地域的同时,也就明确划分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环境会计只能对属于本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资产进行确认,而对于属于多个主体的共同的环境资产,确认的标准是以是否对环境资产拥有控制权来划分的。

根据环境资产的含义及确认标准,煤炭企业环境资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矿藏等;②生态资源;③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④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2 环境资产的计量

2.1 自然资源的计量

(1)土地的计量。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受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资源,按它的利用程度可分为五个等级:耕地、林地、草原、建设用地和荒地。对土地的价值计量使用公式法。

土地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自身价值V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价值P。其中,V是基本地租R乘以土地等级系数a,再除以平均利息率r,即V=a×R/r;而P=I(1+i)/(r×N×Q),其中I为土地的初始投资额;N为受益年限;Q为受益资源的总量;i为平均利润率。则总价值M可用下式表示:

(2)水资源的计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前提,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水资源的价值应该包括它本身的费用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这里用矩阵法来进行计量。

水资源的价值向量A=(A1,A2,A3,A4)

其中A1为水质;A2为水资源量;A3为人口密度;A4为国民收入。

Q=A×R(R为水资源的评价矩阵)

V=Q×S(S为水资源的价格向量)

(3)矿藏资源的计量。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其所具有的耗竭性、经济寿命的长期性、利用的不充分性和实现的依附性等特点,在计量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底价法。

矿产资源资产有五部分构成:一是采矿权益,它包括矿产资源贫富程度所决定的超额收益情况而定根据市场的价值作为资产的底价,设为Pa;二是资源耗竭的补偿,它根据补偿标准直接计算,设为Hb;三是生态环境的补偿,它根据土地复垦的预测费用计算,设为Hc;四是勘探费用的补偿,可根据勘探劳动的耗费计算,设为Pd;五是矿产发现权权益,设为Ke。可用公式表示为:

Pf=Pa+Hb+Hc+Pd+Ke

其中:Pf为环境资产的净价。

②收益现值法

矿产资源可为经营者带来超额收益,它们的价值也就是这项资产在市场条件下的交易价值,其值是未来期望收益净流入用名义或实际利率贴现后的和。假定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年数(T)是一定的,Pf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Nt为矿产资源扣除开采、勘探及开发成本后的单位价值。

③市场法。

在市场上找到矿种相同、自然成因类型相同、工业类型大致相似的矿产资源的价格作为参照,在考虑了相关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后,来确定矿产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别的方法相比,计算简单,但要根据地理位置、消费者心理来权衡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其公式如下:

Pf=PX×L×M

其中:Pf为参照物资源资产的价格;L为品位调整系数;M为规模调整系数。

2.2 生态资源的计量

生态资源价值计量的实质是对自然资源间接效用的测量。这里选用机会成本法对矿区的生态资源进行简单的估算,不用直接估算矿区的生态资源的自然价值,而是将采煤这一项目和费用最少的替代项目进行比较来分析,比如说石油开采,在不考虑自然灾难和矿难的情况下,将煤和石油开采的费用之差作为保护矿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矿区的自然价值的最小评估法。

设每吨煤开采费用为A元,替代项目每吨开采费用为B元,煤矿可采储量为C吨,则生态资源的价值D可用下面的公式确定:

D=(A-B)×C

由于生态资源中有很多项目不能用货币来计量,所以对生态资源的计量只能是估算,只能为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2.3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

对于煤矿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而购买的设备,可比照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如果是企业自制的设备,则只须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比如说,煤矿为处理废水而购买的设备可按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计量;煤矿为处理煤矸石自制的设备则只须按它的制造成本来计量。

2.4 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煤矿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取得,有购买和自己研发的。对于购买的技术可直接根据购买的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对于自己研发的应该按照研发过程中实际的成本计算,其中属于专利的应加上与专利申请有关的费用。

3 算例分析

下面以某煤矿为例,该煤矿占地面积约35 km2,地质储量3.42亿吨,可采储量1.89亿吨。矿井设计能力150万吨,服务年限60年,初始投资额为2000000000元。下面只对该矿的自然资源进行计量。

3.1 土地资源的计量

假使土地等级系数为2,基本地租为0.5m2/元,平均年利息率为1%,平均利润率为-1%。

则×=6800150000

3.2 水资源的计量

设水资源价值向量A为(0.25,0.40,0.15,0.15)

水资源的价格向量为:

评价矩阵R为:

V=A×R×S=0.904

3.3 矿藏资源的计量(用公式法计算)

设煤矿资源等级系数为1.5,单位资源资本利润为3元,煤炭行业平均利润率为-0.4%。

则=88396720214

参考文献

[1] 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景非.环境会计及其计量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2002.

[3] 张雪晶.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表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然环境;空运物流企业;环境成本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和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环境保护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对此采取及时的可行性措施的同时,环境相关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了会计学科中的重要问题。

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基础的环境成本的研究,将其与各行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研究是环境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就目前空运物流企业的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并未仔细的考虑过环境成本问题,即使考虑一些,也是将有关环境的因素直接计入财务方面的其他项目中,没有进行独立核算。

我国空运物流企业对相关的自然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空白的状态,仅少数空运企业通过一些会计科目来的设置来进行环境成本、费用等方面的核算,但也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中资本的部分。

对于有关运输环境保护的法规,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实施了相关的,如《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可是这部分法文和规则是没有涉及到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报告的相关方面的内容的,而且在我国运输企业会计制度中,其相关的内容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表现。在缺少足够的制度保护的前提下,企业也会缺少进行环境成本相关核算的动力。

因此,本文基于不改变当前空运物流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空运物流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提出一些改进、补充,就空运物流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核算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与设计,从而达到适合向相关方面提供自然环境成本信息的要求。对此,建议空运物流企业在当前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下进行环境成本的补偿核算,并且在有关会计科目下对补偿自然环境费用类和自然环境资产类会计明细科目进行有关的设置。

1)可以在“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下的运输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运输生产用固定资产下进行末级会计明细科目“环境资产”的设置,以此用来披露用于自然环境方面和公司管理部门用于环保方面的运输生产设备。而与此同时,在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对应的明细科目中增加环境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明细科目。

此外,对于环境资产购入时需要安装的情况,应该取得环境资产时将其具体的会计分录记录如下所示:在购入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而支付安装费时,则借记“在建工程-安装费”,贷记“银行存款”;在安装完成时借“固定资产-运输生产用固定资产-**(机型、船)-环境资产”,贷记“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或借记“固定资产-非生产运输用固定资产-环境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

2)可以在运输设备类固定费用会计科目下的运输设备-折旧费会计科目中进行环境资产-折旧费会计科目的设置。

按照当前的空运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空运运输设备类-折旧费应先收集于在成本类会计科目下的“运输设备-固定费用”中,然后再按照飞行小时等运输生产时间再次进行分配,从而使其进入运输支出中,对于生产运输设备用环境资产的折算折旧费用的同时也应该也按照这一程序来处理。

3)在“运输支出”会计科目下,进行环境成本会计明细科目相关的设置,以此用来核算运输生产设备在运输中所发生的环境费用。

对此相应的会计分录可记录为:借记运输支出-环境成本,贷记付账款等相应会计科目;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运输支出科目中的运输设备-折旧费下进行环境资产-折旧费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以此方便从运输生产设备固定费用中发生的环境资产类折旧费用的相关核算。

另外,在运输支出会计科目下的机场运输服务费会计科目中,进行环境费用相关的会计明细科目设置,以此用于核算运输生产设备停靠机场期间发生的环境费用;在“运输支出”会计科目中的运输设备共同费用会计科目下进行环境费用科目的相关设置,以便用来对从“运输设备共同费用-环境费用”中发生的应该分别摊用的环境费用进行相关的核算。

4)在长期待摊费用会计科目实现长期待摊环境类费用明细科目的设置,可将会计受益期超过12个月的环境费用计入该会计明细科目。

5)可以将管理费用科目下的绿化费、排污费等明细科目,综合起来合并为环境费用会计明细科目,从而便于企业管理部门所发生的环境类费用、无法运用合理方式进行分配计入运输支出的环境类费用的核算。

其有关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环境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会计科目。此外,在其折旧费会计科目下进行环境资产类折旧费的设置,以此用来对管理发生的环境资产相关折旧进行相关的核算。

6)还可以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实现环境支出明细科目的设置,用来核算运输设备发生的环境污染损害赔款等较大的环境费用。

其相关的会计分录可记录为:借记营业外支出-环境支出,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7)对于发生环境污染的可能性较高的空运物流企业,企业可以在预提费用会计科目下增加预提环境费用会计明细科目,计算提取环境发生的负债,用来多发生突发性大额坏境而发生的赔偿做好准备,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参考运输设备航班列次数计算提取计入运输支出,其相应的会计分录可记录如下:借记运输支出-环境费用,贷记预提费用-预提环境费用。

由上述所示不难发现,假想的空运物流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核算设计方法,是符合当前的国家允许的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关要求的,不会对目前空运物流企业单船成本和航次成本以及列次成本的核算数据造成相应的影响,其设计只是把一些专用于核算环境成本的明细科目加入进来而已。能够把当前企业分散在各个科目下面的环境成本统一结合起来,一定期间内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汇总和报告可以提供基础,而且目前运用于空运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不会和新增的这些明细科目发生矛盾。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论文篇幅和自身知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没有涉及到物流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披露等有关环境成本的管理内容,这将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公司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义务,是公司的环境责任。为构建公司环境责任,文章认为应当进行以下制度设计: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资源税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关键词:公司环境责任 生产者责任延伸 公司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资源税 生态环境补偿 环境责任保险

西北政法大学学者马燕认为:“所谓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指公司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者白平则认为,公司环境责任是指“公司在谋求自身及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义务,应当对政府代表的环境利益负一定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博士吴国刚在论文《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中将其界定为:“公司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兼顾环境公益的要求,符合社会对公司制度的合理期望”。重庆大学教授黄锡生则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在促进自身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所承担的保护环境的义务”。

笔者较赞同将公司环境责任界定为:“公司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义务,且这种义务不因公司的终止而立即消失”。这一界定突出了公司环境责任的三大特征:第一,法定性。公司环境责任是环境法律明文规定的责任内容。第二,可实施性。道义上的环境责任很难实施,而法律层面上的环境责任就具有可操作实施性。第三,义务的延伸性。即公司终止后其环境责任并不立即免除。因为公司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随公司终止而立即消失,为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遵循《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有必要强调公司终止后的环境责任。

制度设计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指: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重点是承担“绿色设计”责任、消费后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等,从而实现生产者责任向“上下两极”延伸,扩展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的环境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减少固体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导向企业行为;利于应对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但需要注意到:公司进行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需要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撑的,单靠我国公司自身的经济能力难以实现。同时,还不能忽略公司的“经济人”身份,他们必须能够与直接利用初始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在成本上取得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承担的责任超过其承受能力,公司就会转移生产方向,反而会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前进,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政府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出台一些配套的辅措施,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扶助、配合与引导公司履行延伸后的生产责任。如构建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培育公众绿色消费理念、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税费制度以及建立环境补贴制度等。

制度设计二: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又称环境信息披露,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既可以满足消费者、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关系人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又可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降低公司经济活动中对环境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为环境信息公开的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尤其是《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都对环境信息公开提出了一些要求。特别是2003年9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专门就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规定,例如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式、法律责任等。但现有环境信息公开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向公众公开的环境信息量少、信息公开手段单一、缺乏科学和系统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企业环境形象还没有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发挥作用等。由于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受到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公司排污情况、环境管理要求和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应该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制度设计三:环境资源税制度

环境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是一种既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从广义上说,环境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生态税费,凡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都应包括在其中。

环境税收在国际上是一种通行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为实现特定的环保目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公司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我国的环境政策和税收体制需要进行“绿色化”改革,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独立的资源环境税税种,使环境税成为现行国家税收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引入环境税将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内化到公司成本与市场价格中去,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公司的经济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低成本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制度设计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是指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对环境资源由于现在的使用而放弃的未来价值进行补偿。生态环境补偿的手段包括:要求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支付信用基金,缴纳意外收益、生态资源、排污等费税,由政府出面实施环境项目支持、生态保护工程、发展新兴替代产业等。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助于从生产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该机制可以改变公司无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习惯,迫使公司在进行商品生产时就计划到生态环境的损耗。为减少生态成本,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减少环境资源的破坏、污染和占用。这样就可以达到促使公司自觉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的,从而确保生态系统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支持能力不会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受到削弱和破坏,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制度设计五: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可见,环境责任保险实质上是指被保险人依法将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一类保险。其属于消极保险,消极保险之保险契约所保护者为被保险人之消极利益,所谓消极保险利益为特定人对于某一“不利”之关系,因为此“不利”之发生而使特定人产生财产上之损失。

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责任保险作为防范环境污染风险的法律技术手段,是经济制度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特别法高度结合的产物。该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维护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发育和完善,并能强化保险公司对公司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损害的监督,最终促使公司自觉加强环境保护,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建议应当从三个方面完善现有的责任保险制度:

第一,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可借鉴美国和瑞典的立法模式,实行以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为主,任意性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在产生环境污染和危害最严重的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如石油、化工、采矿、水泥、造纸、核燃料生产、有毒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行业。而在城建、公用事业、商业等污染较轻的行业可以实行任意环境责任保险。

第二,扩大责任保险范围。借鉴外国经验,除了将突发性污染事故纳入责任保险范围内,还应将我国责任保险范围扩大到经常性排污造成的第三人受害的民事赔偿责任。投保范围不仅应包括违反环境法的经济社会活动、意外事故以及不可抗力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还应包括排污企业正常、累积排污行为所致损害以及污染所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损害。同时,为了促进保险公司承包,政府应当作出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减免税措施、注入保险基金、由政府出面促使各保险公司联合起来承保以进一步分散风险或进行再保险等。

第三,实行环境侵权责任保险赔偿限额制。一方面,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耗后果是逐步显现和扩大的,实行限额赔偿,处于减少自己损失的考虑,投保人和受害人将会积极的防止和减少损害的发生及扩大,从而有利于减少环境侵权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与普通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相比,环境侵权责任险的保险利益则要复杂得多。由于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的保险事故之发生既有突发性的,也有累积性的,还有转化性的,从而使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发生在保险单有效期内的污染所造成的损害难以把握其未来的赔偿责任。针对环境侵权的这一特征,实行限额赔偿将有利于维持保险机构的清偿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燕.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J].现代法学,2003(5)

2.白平则.论公司的环境责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吴国刚.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黄锡生,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

第7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披露;利益相关者

一、环境会计概述

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社会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主要反映、报道及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二是环境污染成本,三是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的评估。

二、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

(一)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基于宏观环境管理的需要,对我国企业提出编制和报送有关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告的要求,然而这些报告主要是向政府机构提供的,除此之外的环境利益相关者比较少了解到此类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环境有关的问题时只有在发生确切的财务影响时才进行会计的确认和核算。例如对于企业专门设立的环境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以及按照法律法规定期缴纳的排污治理费用,一般列入管理费用核算;对于因违反环境法规而交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对于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以外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新准则中在固定资产中加入了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说明企业己经开始重视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以及有意识地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水平,但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可能的环境治理和赔付却很少在或有负债的列报中反映。

(二)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原因

1.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报告总体缺乏足够重视

纵观环境会计的发展史,主要是由利益关系人压力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变化而推动发展起来的。目前,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政府作为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主角,它不但制定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还负责制定企业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实务指南。所以,政府的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在如何把环境问题转变为企业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政策落实的微观方面,尚未将环境问题完全转变为企业自身的问题。譬如企业在提供财务报表时如何披露企业活动过程中的环境会计信息以及相关的标准,如何体现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和环境管理方面的绩效等等,这些方面都尚无据可依,政府也没有提出相关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政府没有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施加足够压力和行使的约束力不够,是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提供相关环境报告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企业的经营者作为内部利益关系人,他是基于受托责任制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营者所披露信息的主要对象是投资人,通过披露的财务信息来反映其管理绩效。管理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受托关系的延续还是终止。所以,经营者是否披露环境信息和提供相关环境会计报告主要取决于其外部性的利弊。然而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企业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会增加相关成本而且成效是长期的,直接影响表内利润下降,影响经营者的管理业绩。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理人是不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

2.政府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工作力度不够

我国的企业的会计工作是在政府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实务指南的指导下展开的,政府对会计工作的影响非常重大,这样的指导方式有助于政府监督会计工作,但所有会计法律法规都由政府制定,则会导致会计界实务工作的滞后性,削弱自律性和主动性。许多发达国家己经在会计实务中运用了环境会计理论,对于环境会计报告问题欧盟会计师协会、英国财务分析师协会、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己有涉及,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在提高企业自身环境形象的同时,又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在其他国家都开始重视的环境会计报告的同时,拥有对会计工作绝对指导权的政府,却仍然没有顺应环境会计发展的时势,仍然没有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方面的相关规定,可见我国政府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规定的力度是不足的。

三、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对策探析

(一)培养和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就当前的一些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环保意识总体水平较低,对现代先进的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和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缺乏了解。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报告发展历程,民众环境意识越高,实施环境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就越低,实施成本也就越少。可见,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广泛应用和完善需要广大信息使用者的积极推动。因此,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环保意识是发展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首先,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相关理念编写入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大纲中,督促应考人员在备考专业知识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国家会计资格考试中增加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考核、在公务员考试中增加环保相关知识的考察以及促进民众和企业应对环境对策的思考。

其次,在学校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多掌握环境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要及时更新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将环境会计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入到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关课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落实到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当中。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鼓励研究学者丰富会计理论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实践应用,多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向深层次发展。

最后,对各类专业在职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宣传和后续教育,其目的是使专业人员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企业长期经营发展中的实质意义,促使企业经营思想的转变和在自身经营政策和战略规划方面加入环境对策内容。

(三)扩展信息使用者的环境权益

所谓的环境权益指的是在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在行使其所享有的环境资源使用权时所产生的利益。对于我国来说,大部分的环境管理权限掌握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而社会公众享有仅限在检举、举报和控告等相对较少的环境权益,正是由于公众有限的环境权益和权益落实的效率较低,且权益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和实现,导致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行使权利的积极性不高,不但无助于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而且也降低了国家环境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正是如此,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展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以此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我国可以从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权方面来扩展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危婷.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第8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环境会计 问题 方法

一、大气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严重,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的中东部多个省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霭 、沙尘等天气,空气污染指数一连数日显示为重度污染,人们出行不得不带上口罩,能见度低也为车祸事故埋下隐患,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在追求高GDP的同时,绝不能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

为了引起人们对大气环境的警醒,也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状况,国务院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表示,环境空气质量将由过去的“API”过度到将来的“AQI”,其中增加了对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监测,但这决不表示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就能有所缓解,要减轻大气污染还要追本溯源,从企业源头出发,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轻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获得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为此企业要建立一套更为全面的会计核算体系,即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二、环境会计概述

(一)环境会计的定义

环境会计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借鉴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如外部成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计量为辅的多种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核算、控制企业中与环境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其确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别计算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会计学分支[1]。

(二)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直到20世纪70年代,环境会计的研究才开始在国际上拉开帷幕,其起步要比传统会计晚得多,因此环境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制度保障方面都不如传统会计完善,具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环境会计较传统会计而言又有其鲜明的特点。

其一,传统会计服从于“经纪人”假设,即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把会计主体局限在一个没有生态的环境中,只单纯的反映会计主体之间以及会计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并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忽视了环境补偿责任[2]。而环境会计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其二,环境会计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下以与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事项为会计对象的范畴,它提高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重视程度,更强调的是资源环境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因而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理论的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如空气、阳光、水等;负债中增设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收入要素中,对于国家因企业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等给予的奖金、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要一并确认为企业的收入;而对于费用的界定则更为全面,不仅要计算传统的经济成本,还要包括对社会的外部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因排污和耗用资源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和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等。可见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具有特殊性,这使得单一的货币计量属性难以全面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在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可以辅助使用实物计量模式,如企业排放的污水,产生的有害气体可以使用体积数进行反映,这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成本信息更具明晰性,更具有使用价值,便于公众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舆论监督。

(三)环境会计的重要性

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以会计的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控和管理,使得自然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更加具体、清晰,从而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分配。另外,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利于社会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舆论监督,激励绿色生产企业为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再接再厉,同时使污染物排放不合规的企业受到相应制裁。总的来说,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改善我国环境现状,缓解大气污染,促进生态平衡。

三、我国现行环境会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有关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有关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与环境会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致使企业环保责任不明确,一些企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制裁。

(二)企业的经营目标未能做到与环境会计的目标相辅相成

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然而企业的性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这促使经营者追求高收入低成本从而获得高利润。在这过程中,大多数企业是以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这必然也会阻碍环境会计在我国的推行。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仅仅关注的是企业自身偿债能力指标、经营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等,却很少有企业考虑环境方面的指标,企业管理层的忽视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负的外部性越来越大。

(三)缺乏环境会计专业人才

环境会计不仅涉及会计学的知识,也广泛涉猎环境学、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要把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融会贯通到环境会计中并非易事,没有夯实的基础知识,应用起来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高校仍按传统会计人员培养模式培养新型会计人员,势必无法培养适应中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会计人员。

四、解决现行环境会计发展问题的途径

(一)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完善会计法规和制度

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鼓励专业会计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汲取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在环境会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尽可能的制定出一套普遍适用的环境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行业特殊企业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实施细则,使全部企业在环境会计实施上有准则可依。同时,立法机关应在现有环境和会计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健全环境会计实施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明确其自身对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也应出台与环境会计准则想适应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和引导,并执行这种严格的奖罚措施,对超标排污、破坏生态的企业从严处置,对环保先进单位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奖励。

(二)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会计人员

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会计人员从思想上加以教育,从职业道德上加以规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3]。

(三)加强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观

应加强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观。使其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企业问题,与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息息相关,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降低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可实现性。

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除了关注财务指标以外,也要多多关注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尽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企业应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切实把环保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邱玉莲、余琪.低碳经济下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2:01

第9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现状 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55-02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文章就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类型和审计对象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仍然落后。我国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讨论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虽然在一些主要期刊上有一些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论文, 但未形成主流观点。在环境审计实践方面,主要是以政府审计为主,企业自主进行环境审计与规划的很少,只有海尔等成为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做环境审计与规划,而在社会审计部分,几乎是空白。这些都反映出了我国环境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环境审计工作方面,我们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审计法规不完善,相关法规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是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而且,现有的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出现这些执法不力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环保观念淡薄、缺乏环保意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没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资源的破坏。

2.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我们都知道会计是审计存在的前提条件,审计不能脱离会计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对于环境审计也一样,必须要有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保证,而且要有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而目前我国还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传统会计对环境不确认不计量,给环境审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审计人员无法评价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我国目前也没有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大都不公布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使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监督,企业也逃避了破坏环境而需要付出的责任。审计不能离开会计而单独存在,这些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尚不完善,也无从谈起环境审计的继续发展。

3.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也没有制定出对环境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然而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感觉最困难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势必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环境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使审计风险加大。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导致我国环境审计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4.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民间审计介入不够。目前,我国环保资金大部分是国有资金,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大多数的环境审计任务基本上由国家审计承担,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这样难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环境审计机构(通常指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加之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能及时消除企业环境法律风险,而且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民间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这些都是政府审计机关无法比拟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支能有效为社会、经济和企业服务的环境监督力量。

5.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内容单一,审计范围狭窄。现阶段,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审计重点是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1.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首先我们应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内容的报告,对于已经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对于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可以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应当着手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环境信息会计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

2.加快我国环境审计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要制订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

3.加强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不断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当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当中,要不断加强对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逐步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政府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建立全新的环境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广大群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和评估机制,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4.扩大环境审计主体,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刚刚起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而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仍然不够。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德元.加强环境审计推动和谐发展,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3)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审计月刊,2008(4)

4.王本强.深化政府环境审计的新起点.中国审计,2009(15)

5.李娜.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西部财会,2007(7)

6.李国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想.2008(9)

7.张曼.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杨树滋,王德开.环境审计探讨、审计研究,2008(9)

9.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0.宣杰,孙凤英.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探讨.生态经济,2007(11)

11.周建霞,薛增琴.环境审计的现状、目的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07(13)

12.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审计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