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第1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致谢模板一:

毕业论文的完成意味着自己的_________生涯即将画上句号,回首过去的_______生活,感慨颇多,也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带给自己的影响和改变,当然,在这中间也要感谢那些曾帮助过我的人,因为有他们,我的今天才如此丰富多彩。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_________老师,作为一位管理学出身的本科学生,我要在_______半的时间内认识社会工作、接受社会工作、投入社会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一探索过程中,_________老师的专业素养、执着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自己,从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探求和建立,到项目化管理的学习和应用,从专业实习的困惑与释疑,到对自身的重新认知与审视,_________老师给予我诸多的关注和鼓励,尽自己的可能提供平台与机会,回望这一过程,对导师给予自己的帮助深深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门_________,灵慧以其自身的信仰力量、对待专业与生活的积极乐观和优秀的为人,成为我在专业探索过程中的另一重要榜样。对_________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真诚态度和品质,以及提供给我的必要协助,表示感谢。同样要感谢的还有我的三位室友,他们在我最低落、消极的低谷中,始终站在自己身边,无论是斥责还是鼓励,我深知,这都是他们的关心,一步步向上的路程中,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再次,我要感谢在自己实习过程中遇见的各位职业社会工作者,特别是_________事务所的_________副总干事、_________和_________,从这几位身上,我学习到什么叫做对专业的坚持和对理想的追求,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的职业态度和素养,在我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她和他的存在,成为我不断追求的动力与坚持,尽管路程坎柯,但是一路走来,终有所获,感恩两位亲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成为我一生的骄傲。

毕业论文致谢模板二:

行文至此,深知写论文的不易,做学术的艰难。作为一名跨专业的学生,在这_______半的学习和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带来的洗礼和社会工作实践带来的充实。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仅让我拥有撰写此篇论文的灵感,也让我认识和了解了更多服务人群,坚定了我对专业的认同。

为此,我将此篇论文献给那些参加过我的小组以及接受我访谈的寄养儿童们,谢谢你们的信任,和我分享你们在自我认同过程中的生命故事,让我有机会去倾听和叙述你们的故事,也是因为你们的坚强,让我也重新认识了自己以及自己的未来。

行文之中,被调查对象的支持让我拥有研究的主动权,而老师们的专业指导让我获得了_________的动力和基础。为此,我要首先感谢我的导师_________,谢谢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您在过去_______时间里的帮助,开启了我真正的学术之旅。即使后面的一年,您远在他国,也不忘给我指导和建议,使得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如期的完成。其次,要感谢开题答辩时,_______老师、_______老师以及_______老师恳切的建议和指导,明晰了我的研究概念,聚焦了我的研究内容。第三,感谢_______的社工老师们,帮助我认识和深入了解了孤残儿童们,带我进入了寄养儿童们的世界。

第2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培养质量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24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aster degree students, we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from the aspect of teaching monitoring, quality culture, improvement mechanism.

Keywords Master of social work ; Train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2009年教育部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明确提出以质量为核心,创新培养理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2010年开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培养单位都非常重视培养质量,也在积极探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本文基于井冈山大学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从教学监控、质量文化、改进机制三方面探讨如何建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 建立全面的教学监控体系

(1)建立教学监控体系的总体制度。井冈山大学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学的不同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设计。目前已制定并实施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办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请假管理规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违纪处分办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教学监控体系有章可循与规范运行。

(2)建立课堂教学监控体系。第一,构建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校内外相关部门及社会服务机构协同的教学监控体系。第二,建立教学评价制度,规范课程教学。构建并实施了研究生评教、教师自查与职能部门评课相结合的课堂监督机制,以改进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及促进专业教师水平提升为核心目标,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能够精细化并体现针对性。第三,积极动员行业主管部门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课堂教学监控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让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授课,另一方面使相关专业人员以现场观摩、标准制定、项目引介、业务指导、经验分享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发挥对我校教学监控体系的监督促进作用。

(3)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第一,形成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环节、考核评价等办法。第二,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研究生处等校内单位与业务主管部门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分工合作,形成监控合力。第三,研究生实践教学实行双督导,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第四,落实各项实施细则,使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能够规范化、标准化与精细化。通过实践日志、督导日志、实践调研与现场检查、会议研讨、服务对象座谈、主管部门定期沟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把握研究生实践教学过程及成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2 营造特色鲜明的质量文化

第3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救济,档案,整理

 

社会救济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务性,所以,一系列助人服务的档案也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科技论文。社会救济工作档案的整理首先要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具体步骤对每一类社会救济服务中的每一具体个案进行整理归档。

1.按照社会或个人问题的成因进行分类整理

可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社会环境、家庭变化等进行整理。A、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汶川地震,突然间,数万人失去了生命,数万家庭失去了亲人,财产严重受损。受灾人员在巨大在压力下会现绝望、焦虑等感受,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同时国家派出了大批的心理专家深入重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大部分灾民心理基本稳定,逐渐走出大地震的阴霾,鼓起了生存的勇气,广大灾民大力开展自救运动,生产生活秩序基本走向正常化。B、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车祸,意外的车祸可能导致某人肢体截瘫,原有的美满家庭生活和人生轨迹可能因此而改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他所做的辅导包括探讨车祸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同自己和妻子、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联系安排家庭中环境的改造,向他介绍社区康复资源和国家有关残疾人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工作,所有这些工作过程都要归档整理。C、社会环境的改变,例如企业破产造成员工失业,社会工作者要对因此而求助者进行心理安慰、联系民政部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辅导、积极联系就业单位等,所有这一系列的工作都要按程序整理归档。D、家庭变化,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传统家庭也在发生着变化,包括丈夫和妻子都在外面工作的双亲健全家庭、单亲家庭(因为离婚或非婚生子女家庭)以及几个孩子的相互之间没有亲缘关系的成年男女组成的一种混合性家庭。这些家庭很容易引起成员的心理问题或障碍,社会工作者对此所进行的心理调试工作是主要的,因此,对进行心理调试和疏导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要仔细记录下来,以分析个人变化和干预的结果。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上分类只是将问题简单化而言的。科技论文。

2.按人群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可按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类型划分整理。A、儿童期作为人的生命中一个特殊阶段,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同时也是多角度的。儿童社会问题主要是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和儿童发展障碍两个方面,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有大量的案例需要有专门技巧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去服务。在对其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谈话、调查、资料收集与研究、沟通等技巧,使用的心理辅导、角色转换等理论和方法都要按程序记录归案。B、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社会问题主要是心理和情绪问题、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失学失业问题等,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点,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多层面的开展工作,最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一般按照系统的理论进行处理青少年社会问题,多个系统协同运作,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的策略。因此在整理服务档案时要对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系统、青少年服务对象系统、青少年服务目标系统、青少年服务行动系统四个系统中所有工作内容和程序都记录在案,以保证服务工作档案的完整性。C、老年人又是人生的特殊阶段,主要涉及身体健康、经济、情绪、代际关系、配偶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等问题,维护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渴望满足的需要,另外老年人由于职业生涯的结束,社会交往圈子的大大缩小,老年人晚年生活往往与孤独、寂寞相伴,老年人的交流渴望也不荣忽视。因此对于每一个老年人社会服务个案的记录要以健康保障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为重点,对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认真记录归档。D、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是国家,女性约占13亿总人中的一半,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论文。由于历史原因,妇女还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有着特殊的需要和问题,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帮助。目前针对妇女服务的个案问题主要是特殊困难女性的求助,重点是为失业女工提供的服务、为单亲母亲提供的服务、为家庭暴力中被虐妇女提供的服务及为进城打工妹提供的服务等。对于以上种种个案要将求助妇女面临的问题或困惑、问题的排序、优先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成因、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整理,写出详细的结案记录并归档。E、残疾人由于心理、生理、人体结构功能丧失而无法从事正常人的工作,如何使他们跨越人生障碍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以特定的价值观去服务所做的重点,在整理这类个案案卷时注意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基本生活服务为重点进行整理归类。

3.按社会或个人问题的性质分类整理

可按经济困难问题和精神问题进行分类整理。A、经济困难问题,自然灾害发生引起的经济困难、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使职工生活陷入困境、意外的事故造成身体残疾而失去劳动能力引起的经济困难等都可以列为经济困难问题,然后对每个个案进行整理归档,这样将如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的具体方法提炼出来以备总结使用。B、精神问题,精神问题往往产生于重大疾病缠身、不堪生活工作的压力、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无所适从等。精神问题的服务往往涉及到对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评估和介入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对心理评估所采取的专业方法、评估的过程及结果特别整理归案,以便总结经验,提高专业工作水平。

第4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着教育的发展规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与困惑:首先,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先于专业社会工作,然而从发展速度看,又远远快于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强的状况;其次,现在的大学教育理念普遍是教师本位和学术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大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第三,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许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出发点多为选择出路,寻求生存;第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本土性,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教育主要照搬港台和欧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第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不规范,缺乏足够的专业机构作为实习场所,学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一、“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构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依据是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被看做是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

二、“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容

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实,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构建“一体两翼”式教育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1.“一体”的含义。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而作为一门把“以人为本”作为专业理念和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要求,与社会工作专业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潜能等视角是一致的。

2.“两翼”的内涵。首先是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需要知道的是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可分为单位内和单位外两部分,这里的单位是指社会工作系(专业)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缺乏有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基于现状,必须先对单位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依据本院系原有专业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背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比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建立学术沙龙等;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团队研究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次,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聘请在工、青、妇、民政部门及社会福利机构长期从事准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实习督导等工作;聘请他们参加课程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比如我校与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社会福利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等单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实现了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结合。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安置机构“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直接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关怀和帮助。与香港艾滋宁养服务协会签订社工实习计划,选派学生赴香港实习,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校外资源还包括在同一个省、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社会工作系(专业),它们之间可以建立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一体两翼”并不是任意堆砌的松散联合,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生长点和功能指向,这决定着“两翼”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是教育模式的本质规定性。就“两翼”来看,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三、构建和实施“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本系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性质、地域特点。根据这些因素确定主要培养目标和科研目的。

2.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实务的有效结合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贯穿着教学、研究、实务内在统一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实行“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基础。价值观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一般来说要经历理解、认知、实践和内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在“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均可得到实施。

3.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本校及本地区的发展。“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要依据专业方向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团队力量,整合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专业研究,掌握实务经验,不断提高检验理论与实务之间契合性的能力,这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是笔者在专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虽然仍有欠缺之处,并存在诸多问题,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力图排除万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贡献心力。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 (1).

[2]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5]马亚静.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社会工作,2007(3).

第5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变迁急剧、社会问题增加,由此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相继出现职业社会工作者。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强调的是专业的价值性、实践性和技巧性。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和其对实践性取向上的要求,使社会工作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挑战时期。教育中提高实践性教育比重、快速改变教学同实践相脱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了社会工作教育界讨论的话题。

1 实践能力在社工人才中的重要性

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中认为“社会工作实践也称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从本质上说社会工作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工作要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改变自己的困境。简单的说,社会工作者要去做,不但要有很强劲的实践能力,还要根据不同的案主和问题根据情况不断的改变工作方法与技巧能力,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①实践既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手段也是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复杂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有效助人的目的。

学校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是提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领域中的具体工作能力,就是要求社会工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作技巧和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将理论应用在实际、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这系列教育任务都要通过实践教学训练使之完成。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通过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案主,推动他们能力增强,获得个人成长,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则更增加了专业归属感,提升了实务能力,也进而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实践。由此可见,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践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

2 目前社工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践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但从整体上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偏重社会工作理论,缺乏真正意义的专业实践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这种脱节现象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实践教学基地缺少,弥补措施不足以提高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专业实践教育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学校还沿袭用实践规划和实践目的要求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导致一大批的学校不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对文科类专业也需要大量专业实践教育表示不理解,在财力和精力上自然投入不足,直接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缺少专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大量缺少,致使教师难以安排学生实践活动,但面对不得不做的实践教学任务只能带领学生在社区、派出所、福利院参观。

为了弥补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也采取了社会工作课堂实践教育,利用专业实验室开展以生活真实事件为根据的家庭、社会问题处理实验。通过学生分角色扮演事件中的人物,体会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心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况下将学习到的技巧融汇运用,其他的同学则作为观察员给予建议和提问。

这种形式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专业技巧能力的作用,而问题在于模拟实践中学生难以体会案例人物所要面对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案主问题不断变化等因素。实际上社会工作者对个案的跟进、小组的带领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这种跟进和带领在一线社会工作会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在持续中社会工作者会同案主一起讨论和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可这个过程是社会工作实验室教学不能呈现的,学生更多的只是得到表象认识。所以说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依靠实验室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技巧不能满足专业要求。

2.2 社会工作教师缺少实务锻炼,实践带领能力有待加强

因为某些原因,社会工作教育因学科合并导致停办,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才恢复了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教育上的断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后续发展。现阶段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老师,大多来源社会学、社会保障等相关学科,本身并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这样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价值观、技巧等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文字上,对文字上理论、价值观其替代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了解不透彻。也正是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自身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基本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锻炼,对专业相关问题处理更无经验可谈。

专业教师实务经验匮乏影响到的是实践教学质量及其深度。以服务对象参与小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身在小组主题上有丰富经验,同带领者抢夺领导权打乱小组进程,致使带领员处于被动问题为例。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际问题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类似问题的处理技巧,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而如果老师没有处理技巧,学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问题就成为了永远的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务能力难成现实。所以社会工作教师自身需要加强实务能力,提高实践带领能力。

2.3 实践时间少且分配不合理

实践同理论教育不同步进行阻断了学生的吸收知识运用技巧的连贯性。理论教育和实践时间不合理的分配,更大削弱了实践在社会工作实务提高的作用。实践跟不上学生处理实际问题不知所措,应聘社会工作岗位无竞争力都与学校学习中没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有关。在实践时间分配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2.3.1 实践时间少

根据国际上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时间要求,一般来说本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经过大约800小时的实务训练,对于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因主要目标为一线输送应用人才,所以更加强调实践训练强度,实践几乎占全部课程的50%。②美国、台湾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时间要求更多――一周中两天学校教育,三天机构实践和1000小时实务经验。尽管实践教学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各高校教育社会工作给予肯定,可在实践时间安排这一主要问题上还没得到良好的解决――社会工作实践时间难以保证。

从各类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多安排在学期末,一般是连续并持续10~15天不等,学生分散或者集中在实践地点,实践主要以观摩或者是同实践点的工作人员处理工作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10~15天的短暂时间,从个人常规接触到新环境到熟悉环境的一般规律来讲,短暂实践作用基本只能让学生适应实践地的工作环境,了解实践地工作程序安排和一些行政类活动。而对于实践地具体针对哪些服务人群,他们有怎样的特点,根据这种特点能开展何类服务,不同类服务比重情况如何,什么样类型的活动受欢迎等问题,需要在长时间参与观察中自己进行总结,这是连续却暂短的实践时间难以保证的。

加之我国内陆社会工作伴有行政、半行政特点,平时工作主要以管理为目的,较少有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15天实践,很难融入群体,学生想展示能力发挥专业特长更成为空谈。

2.3.2 实践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实践同理论教育紧密配合是让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方式和教育重要目的。不合理的实践时间安排不能发挥提高学生实务的任务,反而却浪费实践机会。在这种不合理的安排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实践环节与课程不配套和缺少集中的实践时间。

首先是实践环节与课程不配套。社会工作教育中,教师课堂讲授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主要工作类型和不同工作领域工作的重点内容,成为了社会工作学生了解社会工作及工作涉及领域要点的主要途径。但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实务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领域,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都是很难讲透,难以达成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也不容易听懂,即便是听懂也难以深刻理解。有些学校安排了与课程相关的实践,但实践时间都是在课程完全讲解完之后的,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在这些理论教学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实践时间,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吸收理论课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

其次是缺少集中的实践时间。短期实践学生仅刚熟悉实践地就要离开,获得专业锻炼相对困难。长期实践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在社会工作教育中长期偏重理论教育,长期实践一直难以进行,缺乏长时集中实践也导致学生实务跟不上理论。

通过与某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访谈中,从机构角度出发可了解到长时间实践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技巧。访谈的这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服务宗旨可概括为:以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中个人、团队提供专业优质社会工作服务。涉及有司法、救助、医疗、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选择招聘人才和实习学生,更倾向于那些在机构目前服务领域中有一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实习学生则是会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时间两方面考虑。

专业能力上学生要有调查能力、专业活动计划能力、带领能力,如果学生有项目策划能力更好。实践时间为:(1)连续实习时间一般要持续1个月以上。(2)定期实践要保持在每周12小时以上或每月40小时以上,但是总体上机构是不可能一次性接收大批学生,主要从机构的容纳度和学生实践安排角度考虑。

据所知政府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优质服务形成良性竞争,社会工作机构运转模式从以政府主导变为社会工作机构自主调研,拓展新的社会服务项目,最终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进行购买。社会工作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前,服务需求调研和前期服务运作,这些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学生以简短时间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践,一则机构难以分配任务,即便分配学生恐怕也难以完成。二则实践调研频繁更换人员,不利项目总结和经验分享,影响项目进度,机构也不愿接受。三则除项目角度外,社会工作机构每一服务领域活动,多为定期分时段举办,学生短时间实践很可能就处于一个活动刚刚完结,新活动没开始的断档期,学习不到东西,也看不到一线社会工作者实务工作技巧的运用。

而相对较长的实践时间,社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学生参与项目运作,从事调查、活动策划以及带领等实践活动,提高对专业服务理解。或安排观摩一线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通过自己活动和一线社会工作者对比借鉴经验丰富实务。

3 社工实践教育模式改革

社会实践教育其本质是以在学生主体性基础上,使学生、老师、专业知识三者形成有机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在现阶段缺少,致使教育同学科特点没能形成联系,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得不到提高。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模式需要改革,需要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同样也需要学校的配合,两方面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工作教育质量,改革实践教育模式。

3.1 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地位上都具有较高信誉度和可靠性,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几率会远远大于其他性质单位。借助这样的优势学校可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同相关组织单位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建立实践基地,扩大实践领域,解决学生无专业实践场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安排学生实践难的硬伤。

3.2 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培训

社会工作教师的实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挥,例如在香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都具有一定实务经验或在教学同时还要负责校外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实务,老师在教学中就不会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虽然在大陆目前不具备此类环境,但学校可通过派遣教师去社会工作发达地区,如香港等地区进行一年的机构专业实务训练,促进社会工作教师对社会工作理论、价值观点的内化和实务技巧学习。教师实务获得了提高,学生从实践本身和教师技巧传授吸取经验也将会更为系统深刻。

培养社会工作教师实务能力侧面也是在促进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进程,因为教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推动者之一,他们有丰富理论知识,经常会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与社会工作发展相关的学术论文,这类论文也将会引起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促进社会工作慢慢走入良性发展。

3.3 设置适当实践教师岗位

目前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期理论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还要负责某些科研项目,精力分散。专业实践这种难以在短期看到成果的环节被忽略。为此,配备一批有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实践教学老师,可以缓解实践教育成效不足的状态。

3.4 增加实践时间

保证社会工作学生有足够时间接受实践部分教育,在课改中可能根据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8课时安排2-4课实践课程,期末在学生原有实践地方不变的情况下,为学生安排15天左右的集中实践时间,让学生在这段时间主要开展服务性活动。

3.5 灵活安排实践教育时间

对于社会工作这类与人打交道,实务技巧不能速成的专业,灵活安排实践时间是保证学生锻炼实务技巧的有利因素。学校可用老师带领学生在每学期要多少小时实践时间,替代第几教学周至第几教学周为统一实践时间的做法。教师按照实践地的容纳度、任务强度、活动时间安排合理数量学生参加实践,充分利用宝贵实践机会,避免实践时间浪费。

(1)保持实践应同理论课程同步。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对社会工作课程和理论掌握不同程度,配套实践。如大一年级学生,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工作形式了解程度较浅,在实践形式上可偏重以观摩为主。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获得一定社会工作理论,可增加实验室情景,提高技巧操作。大三年级学生,可针对不同领域经行长期实践,如老人院、救助站等。

(2)为高年级学生提供集中时间实践。大三、大四学生教学任务主要提高实务技巧。为此教育重点可减少理论传授为学生提供时间,可以把理论教育课程集中在上午传授,下午学生没有在学校范围的学习任务就可安排固定并且连续时间去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时间相对的连续和集中对提高学生实务有很大作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参与实践。让他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手法,理论实际结合处理变化发展的问题,对提高日后应聘职业社会工作岗位竞争力和内化专业价值观两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4 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应该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面对存在问题,积极作出调整,给出相应方法解决,防范问题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只有这样社会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本土化找到平衡点,才能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健康发展。

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JYT50;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Y0870

注释

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著.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②刘丽晶.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育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

参考文献

第6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对学生在福利机构中的实习进行总结、评估,了解社工专业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学生、实习机构三个方面探讨形成这种角色的深层次原因。根据已成立的社会福利中心社会工作站进展,研究学生实习形式和内容的改革,通过项目实习的方式,来实现实习模式的探索与机构中实习学生角色的转变。

论文关键词: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角色

一、实习学生的角色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更注重直接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而非纯粹理论和知识的探讨和研究。机构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已经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角色分工,但实际实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承担好实习者的角色,而过多地承担了其他角色。

1.打杂人员

学生初到机构,机构的管理者认为学生缺乏经验或能力不足,会安排学生做一些端茶送水、传递文件或者打印材料等的基础性工作,哪边有需要就到哪边去,具体的工作也都是临时性的,社工实习生的地位相当被动,没有任何主动把握事态的权利,只能任由安排。

2.志愿者

社会上不太了解社会工作的人士,常常把社工和志愿者的概念相混淆,认为社工即是施恩行善的志愿者,只是稍微涉及专业理论上的一些知识。即使社工实习生再努力,也是给机构人员留下“大学生志愿者”的印象,认为他们来就是献献爱心,也没有其他作用,而且很快就回去,因而一般也不分配什么具体的任务,大都做一些运用不到社工专业知识的工作,发挥不了专业特色。

3.打字员

和其他一些文科专业生一样,实习期间从事一些打字、写稿等文案工作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此类岗位,不需要具备很特殊的能力,只要有电脑操作的基本知识,文笔不是很差,基本上都能做得来。同样的,一旦你被定位成这类角色,那么在机构就会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工。

总体来说,社会工作实习生在福利机构中往往扮演着一种补充性的角色。在福利机构中,实习生基本上很难完成实习之初订立的实习计划,受时间和经验上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知识或专业视角去解决问题,这是影响实习学生对自己角色定位的关键所在。很多学校相关负责人透露,往往将社工实习生视为临时性的,将实习学生的工作视为对学校临时补充性的支持工作,社会工作实习完全成为学校运行机制外的补充机制,这种情况更加强了实习生的被动性,以至于很少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自身发展机会。

二、导致角色不清的原因

1.与机构沟通不畅

这几年,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实习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积极与相关领域的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关系,专业实习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外部资源相对缺乏,很难找到社工合适的实习机构。而社工专业学生实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机构对社工提供的条件和环境,很多研究者对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的机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与社工真正相对应的机构少之又少。而机构内部也满足不了学生对专业教育的需要,一方面很多机构内的人员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认识不清,居委会干部把社工实习生当成是帮忙打杂的,甚至只是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是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或者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深刻认识,而不把实际工作交给学生来完成。另一方面很多机构的行政化色彩比较重,直接影响了社工实习的积极性。

2.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了解太少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源于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重建以来,才走过了20多年历程,对社会大众来说,包括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社会工作是一个冷门专业,以他们的定义来说,社会工作是从事社会服务或者义工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心理上很难接受社工提供的帮助,机构工作人员在不了解社工含义的基础上,也不会把工作重任交给实习生来做。由此,不仅给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带来困境,也不利于社工实习生专业角色的扮演。

3.学生主动性不够

在目前我国大多数福利机构中,很难有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岗位,因而学生不能在专业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习计划中虽然安排学生要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但学生进入实习机构后,不愿意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而是愿意随大流,缺乏主动意识,致使设计好的方案难以实施。

4.专业督导缺乏

从西方国家与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来看,督导在整个实习期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是行政指引、专业教导和情感支持。一个学生的实习质量与督导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而高水平的督导又必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背景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就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生督导的水平来说,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在教学中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甚至于偏离社会工作专业的方向。除此之外,社工督导也普遍缺少实务经验,在国内受过专业社会工作督导训练的人简直凤毛麟角。由于高校激励机制的问题,专业教师对承担专业性、实务性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的研究也缺乏动力。能够胜任社工实习督导的人严重不足,最终影响了社工专业实习生的发展。

三、提出的建议

第一,加强学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视,加强实习期间与实习机构的联系。学校最好制定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的工作程序,以规定实习的内容、目标、原则等等,保证社工实习的质量。在实习期间,也应与实习机构多加沟通,除了希望机构能够多加协助学校监督实习生的日常工作外,也能够传递机构配合工作的信息,及时给予实习生帮助。

第二,针对社会大众对社工了解不多,高校应与政府协商,一方面加大宣传,另外也使得实习工作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在目前我国行政色彩较浓的实习机构中,实习生要想得到机构的支持,就必须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多方支持的环境下,实习机构工作人员也会尽力配合实习生的工作,使得实习学生相对有了主动把握事态的机会,实习阻力自然而然会减少,实习工作也就能更好地开展。

第7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83-02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是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对以后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作为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职业化水平不高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帮助本专业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也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描述,引起老师、学校和行业的重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大一学生占样本总人数的31.8%, 大二占21.6%,大三占21.6%,大四占25%,本次问卷的人口变量分别是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是否是(班院校或社团)干部、是否做过有偿工作。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Alpha信度为0.854,表明问卷在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此问卷共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操作性定义,涉及到8个因素,共36道题。为避免趋中反应,将量表分成四个等级:非常不符合、较不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通过SPSS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对得出的数据进行描述与分析,观察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1.性别差异

从表1看出,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职业探索和规划认知这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好于男性。在目标计划、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及专业认知上,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在人际关系和反馈修正上,男生要略高于女生。

可能性原因分析:由于男性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职责和机会去思考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找工作,并时常检验自己的职业想法和目标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职业的发展,因此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及时的反馈修正。女生相较于男生做事缜密、擅长思考,在职业探索和规划上能有更多的主动性。所以相比之下,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呈现较好的情况,特别是在职业探索和规划认知这两个因子上。

2.年级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显著差异性,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从下表中可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大四和大一、大二在职业探索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自我控制方面,大四和大一、大二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一和大三、大四在反馈修正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职业探索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呈上升趋势,大三是个分水岭。学生参加完高考就直接进入了大学,大一重于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以及按照以前的习惯学习基本课程,大二着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就很少有时间或机会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进行探索分析;大三面临着专业实践和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开始侧重于毕业后从事行业的思考和探索,而大四就面临着求职,也就更关注职业的相关信息,期望通过职业探索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

自我控制方面,通过表2可以发现,大一学生自我控制平均分为11.68,大二学生为10.36,大三、大四分别是11.36、11.97,大二学生在自我控制方面略逊于大一、大三、大四。大二是课程学习最忙碌的一学年,各种考试充斥其中,使得学生忽略了这些方面,集中精力于学习上。

在反馈修正方面,大三的表现略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大三正处于自我认识、职业目标、就业看法的思考期,在思考和迷茫中较难有良好的定位。当然,反馈修正还是很必须的,能够周期性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知晓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样就可以朝着好的方向完善自己。大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这一方面的改变虽然不明显但也不可忽视,他们需要改变来适应和高中迥然不同的大学环境。

3.城乡差异

为了考察大学生由于居住地不同是否会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用T检验对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下表3。

据表3,各因素在城镇、农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群体里,经历着相同的学校氛围,以前生活地区所造成的差异逐渐减小,在对待职业生涯规划的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认识,不管是来自城镇或是农村,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各维度上也就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4.是否是(班、院校或社团)干部的差异

上表所示,干部和非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差异显著。而且是干部的各项得分都略高于非班干部,尤其是在对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及专业认知方面明显偏高。这和(班、院校或社团)干部群体的学校生活角色有关:在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的社会场域的活动中,班干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资源的选择、分配上,权力的争取上,机会的占有上,都更有优势和主动性。也和他们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活中、在师生群体中赢得的角色、地位和声望等有着直接的关系。【1】在自我控制方面,作为(班、院校或社团)干部有个更广阔的平台,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能得到提升;在处理各项事情的时候同时磨练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是干部的在这方面的表现略好于非干部的。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在年级间呈现了不平衡性,和很多研究相似,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至于在第三部分所显现的差异是否会影响社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有待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2]

参考文献

[1]周永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D].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7.06.

[2]周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的研究[D].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5.

第8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生态;机构筹资;项目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社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性是指任何发展中的系统可以长久维持到无限的将来而不会由于耗尽关键资源而被迫衰弱的一种能力。社会工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追求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服务目标的实现,又要不断提高机构持续获取资源的能力,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关注受助对象以及整个社会公益理念的持续发展。

本次调研主要从社会工作机构的三个维度上来考察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是目标的战略性、发展的永续性和环境的适应性,从这三个层面来考察机构的最高战略、行动纲领、快速反应性和其创新性。

二、社工机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内部生态的可持续

社会工作机构内部生B的可持续,即宣传、服务、合作协调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永续性。根据本次调研考察,Q机构内部生态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1.战略目标制定模糊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机构发起人认为Q机构恪守心理、公益、青少年、农村几个关键字,向专业化发展。专职工作人员认为机构是一个改善农村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桥梁和文化符号。而大部分社工对Q机构的理解只是心理帮扶。这些都是很宽泛的概念,缺乏具体的可实施性。

2.内部制度建设不健全

Q机构目前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秘书处,承担机构内部的一切工作;二是理事会,以一年为期,并且不参与机构的运作管理;三是社工及志愿者,只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心理帮扶。机构不注重内部制度的建设,很难把握有利机会。

(二)机构筹资的可持续

机构筹资的可持续是指在保证机构的发展方向、运营目标的前提下,不仅使机构达到资金成本的最小化,还要确保机构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从而满足机构长期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机构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总结出Q机构的资金现状主要有以下问题:

1.筹款方式单一,缺乏多重筹资渠道

由于机构不具备公开向公众募集资金的资格,资金匮乏,因此机构在筹款过程中使用的筹款方式较为单一,开辟的筹资渠道也较为有限。目前机构主要是应用网页、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朋友圈功能进行筹资,因此一旦发生突况,或者长期以来供应资金的方式出了问题,资金收入势必受到巨大的冲击。

2.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

根据下表可看出,目前Q机构资金来源个人捐赠约占82.5%,政府购买约占9.5%,企业捐赠约占8%。从这些数字中可以发现机构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个人捐赠占据比例过重。而个人捐赠形式稳定性低,且捐赠能力有限。另外机构大多数资金提供方明确限定了资金的用途,导致资金使用自由度小,对机构的发展不利。

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Q机构捐赠收入分类表

3.机构筹款方案缺乏专业性

筹款是一项专业化工作,而Q机构由于规模较小,缺乏专业的筹资人才,也缺少专业筹款方案,而这必定会影响资金的筹集量,从而影响机构持续运转。

(三)机构项目设计的可持续

机构项目设计的可持续,是指对机构项目设计完成并投入运作后,不仅产生较好的效果,还具有可复制性。根据对Q机构目前项目运行的调查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其现存问题:

1.确定目标群体

(1)缺乏主动性。机构确立目标群体的过程是首先机构需收到求助信,经过检查核实后再开展项目。从这一点上来看机构没能覆盖具有无意识心理问题人群,不能很好帮扶边远地区学生。

(2)未能充分利用内生资源。社会工作机构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是机构中最需充分利用的内生资源。针对Q机构的考察发现,由于机构内部对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可提供的社会服务有定义上的局限,认为其只是被动地提供服务者,浪费了他们可开发的潜力。

2.服务项目的执行

(1)主题针对性弱。Q机构确立心理帮扶的主题宽泛且不具体,不利于项目的细化和针对性解决问题。并且在项目课程开始之前,对求助对象主体的背景、需求了解不够。

(2)过程官僚化倾向。机构的运营结合了政府与市场两种模式,导致机构有官僚化倾向,从而易使机构出现目标的转移的状况,阻碍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3.服务项目的评估

评估是检验服务效果的基本途径;是决定服务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是合理配置服务资源的基础工作;有利于促进服务的科学化进程;是缓解机构矛盾的有效途径。而Q机构普遍存在对项目评估不够重视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首先,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做好职业化的定位,不能单凭兴趣运作。将机构定位为农村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解决者更有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使机构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内部制度建设方面可比照公司制内部治理模式,建立专业社工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加强机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和管理。其次,机构可建立自创收入,通过向社会提供特色服务,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时要全力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向政府展示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并且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款专业性,简化捐款程序,保证捐款透明度。最后,重视对服务项目的评估,不断提高机构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小露.我国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赵海纳.我国草根NGO资源汲取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第9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已逐步实现在市场供求规律调节下,供需双方的相互选择。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安排面试的依据是阅读有关反映毕业生情况的书面资料,对他们来说,这些书面资料就是判断和评价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工作潜力的依据。无疑,拟定有说服力并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书面资料是赢得竞争的第一步。

书面资料包括毕业推荐表、简历、自荐书、成绩单及各式证书(含获奖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已发表的文章、论文、取得的成果等。

一、毕业生求职信的填写

毕业生推荐表是指学校发给毕业生填写的并附有学校书面意见的推荐表。其中该表的综合评定及推荐意见部分是由最了解毕业生全面情况的辅导员填写,并且是以组织负责饿形式向用人单位推荐,对用人单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所以大部分用人单位把该表作为其它书面资料的证明,用人单位历来把该表作为接收毕业生的主要依据。

毕业生推荐表是由学校统一印制的表格,毕业生不能用计算机打印代替手工写,也不能用漂亮的版面设计吸引别人的注意。书法的优劣易成为招聘者的第一印象,清晰、整洁、工整的字迹会让招聘者联想到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等印象,错别字或文法错误则会令人怀疑你的能力。

毕业生推荐表的栏目因各个学校侧重不同而有所区别,随着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深入及“双向选择”的日趋成熟,每年毕业生推荐表中的栏目也有所改进,但一般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学历、获奖情况、担任社会工作、个人兴趣特长及自我评价等。

二、简历的撰写

简历主要是针对想应聘的工作,将相关经验、业绩、能力、性格简要地列举出来,以达到推荐自己的目的。虽然不一定所有的毕业生都必须撰写简历,但受毕业生推荐表栏目及空间限制,多数毕业生更希望有一份个性突出、设计精美、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的简历。

毕业生推荐表正式表只能有一份,而简历可复印多份,最好是电脑打印出来,这样可以在参加人才市场、面试、走访招聘公司、恳请教师推荐、拜托朋友帮忙时,增加一个书面介绍自己的机会,从而达到“普遍开花,重点结果”的效果。

一份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简历能创造面试的机会及增加录取的机率,所以必须使它兼备简洁、有序、有个性且不失重点等特色,千万不可失于繁琐冗杂。

简历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对于社会经历较少的大学生毕业生,一般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学历、社会工作及课外活动、兴趣爱好等。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大体如下:

(1)个人基本资料。主要指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一般书写在简历最前面,另外也可加上政治面貌、身高、视力等。

(2) 学历。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学历情况来了解应聘者的智力及专业能力水平,所以学历一般应写在前面。

习惯上书写学历的顺序是从过去写到现在,但实际上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你现在的学历,所以最好从现在开始往回写,写到中学即可。书写学历的目的是展示毕业生的专业特长,故学校名称后要加上专业名称,如辅修课程与希望应聘的职位密切相关,也可写在主修课程之后,但须注明。

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或其他荣誉称号是学生生活中的闪光点,也应列出来;如果多次获得多项奖学金,也可一一列出,以加强份量。和工作经历丰富的应聘者相比,应届毕业生的学历比经历重要得多,为了强调专业特长,尤其是特殊专业,也可把与应聘工作相关的课程集中起来,附在专业后面。

如果入学前有较多工作经验,也可有选择地列出与应聘职业有关经历。

(3)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及发表的文章、成果。生产实习提供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增加了阅历,积累了工作经验,应尽可能写得详细,并可强调收获。毕业论文展示了你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如果在应聘前完成,也可写进简历,如果大学期间有已发表的文章、论文、成果,将是简历表中一个用力的参考内容,不要忘记注明发表时间和刊物名称及文章名称。

(4)社会活动和课外活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渴望招聘到具备一定应变能力、能够从事各种不同性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外商办事处、商贸性公司、国家机关等,学生干部和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的毕业生颇受用人单位青睐。在这些社会活动中,你的责任心、协调能力、社交能力、人格修养及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展示,所以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对于仍在求学,尚无社会经历的毕业生来说,是应聘时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书写的内容可包括职务、职责以及业绩。

(5)勤工助学经历。即使勤工助学的经历与应聘职业无直接关系,但打工赚学费可显示你的意志,并给人留下能吃苦、勤奋、负责、积极的好印象。书写内容可以包括在何处、担任什么工作、从中完成什么或得到什么经验等。

(6)特长。对于毕业生,特长是指你拥有的技能,特别是指中文写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如果通过国家等级考试,应一一罗列出来。

(7)兴趣爱好与性格。如果社会工作经历较少,为能表现你的个性,可加写兴趣,以展示你的品德、修养或社交能力及与人合作精神,但注意最好写一些你有所研究并具有个性的爱好。如没有兴趣爱好也可不写,可直接描述你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与工作性质关系密切,所以用词要贴切。

(8)最后,联系地址、电话、邮政编码千万不要忘记写,以免用人单位因联系不到你,而失去选择的机会。

一份个人简历撰写出来以后,应该再认真检查一下,看它是否符合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积极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专业特长;

(2)由于它是目录形式,必须简洁有序;

(3)表述力求突出个性、避免平庸;

(4)用词妥当,言辞诚恳,自信而不自大,适当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