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弈论案例范文

博弈论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弈论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弈论案例

第1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关键词】玻璃幕墙安全性论证、玻璃面板、支承结构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2012年2月,上海城乡建交委了“沪建交[2012]100号”文,要求自2012年2月1日起,实施建筑玻璃幕墙结构安全性论证。随着上海市《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DGJ08-56-2012的实施,玻璃幕墙结构安全性论证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

引起大众关注的几起玻璃幕墙事故多由于钢化玻璃的自爆,有人认为只要玻璃面板采用夹胶中空,再加上不使用隐框玻璃幕墙,就万事大吉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建筑幕墙是由面板与支承结构组成,相对于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除向主体结构传递自身所受何载外,不承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护体系。玻璃幕墙面板主要由玻璃构成,玻璃种类繁多,但是上海市《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DGJ08-56-2012规定,幕墙所选用的玻璃面板可选用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

钢化玻璃的破碎方式很独特,破裂后成为细小的呈较钝角的碎片,基本无锋利尖角。某次,几位安装员工在搬运一片厚度达19mm,重量达到300多公斤的钢化玻璃时,不慎导致玻璃一角重重地撞击到水泥地面上,顿时整片玻璃爆碎,瀑布似倾泻到一位没戴安全帽的工人头上。幸好都是碎小的玻璃块,才没受大的伤害。如果这是块未钢化的玻璃,后果不堪设想。当高度不高的时候,钢化玻璃破碎是不会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的,是一种安全玻璃。但是钢化玻璃放到100米高的楼层,一旦一阵玻璃雨飘下来,这个后果就很难说了。市府令第77号第六条规定,在人员密集、临街、容易因幕墙玻璃坠落造成人身伤害的情形下,需要在二层以上安装幕墙玻璃的,应当采用安全夹层玻璃或其他具有防坠落性能的玻璃。由此,我们发现钢化玻璃还是可以应用于玻璃幕墙的,只是使用范围会受到限制。

使用半钢化的玻璃幕墙,从不同角度会呈现一种动态的美,逐渐获得了建筑师的青睐。半钢化玻璃兼有钢化玻璃的部分优点,同时又回避了钢化玻璃易自爆等缺点。半钢化玻璃破坏时,沿裂纹源呈放射状径向开裂,一般无切向裂纹扩展,所以破坏后一般情况下仍能保持整体不塌落。但是当更换玻璃面板的时候,或者在极端天气下,一旦有玻璃碎片脱落,且呈放射状的尖角,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半钢化玻璃应以夹层等形式应用于玻璃幕墙。

夹胶玻璃是两片或多片玻璃中间夹以强韧PVB胶膜或其他胶合材料,经热压机压合并尽可能地排出中间空气,然后放入高压蒸汽釜内利用高温高压将残余的少量空气溶入胶膜而成。当单片玻璃产生自爆的时候,中间层的胶膜坚韧且附着力强,碎片不会脱落,与胶膜紧紧地粘合在一起。但是,中间层膜厚的选择应严格按照玻璃的大小、厚度来选择。否则,一块15mm厚,短边尺寸达到1500mm的玻璃,仅选用0.76mm厚度的PVB膜,自爆后能否有效附着玻璃残片是有疑问的。而且PVB膜在高温下,能否保持有效的附着力也是有疑问的。各种玻璃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应注意其使用的限制,扬长避短。

那么幕墙的支承结构呢,我们从玻璃幕墙的受力传递路径来分析。首先,从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来看。立柱的支点应置于主体结构允许受力的部位,如果位于主体结构非受力部位设支点,则应采取必要的结构处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预埋件的受力方式,如侧埋、顶埋和底埋受力都是不同的,其中底埋式受力较为不利,应谨慎使用。后置埋件中,应注意化学螺栓耐高温性能差,须要和扩孔螺栓交叉使用。主体结构的变形不应直接作用于幕墙结构,就要求玻璃幕墙的立柱宜选用上端悬挂的方式。幕墙立柱截面一般回转半径较小,而立柱的计算长度较长。当立柱悬挂于主体结构上时,立柱处于拉弯状态,无需验算其稳定性,仅要求计算截面承载力和挠度即可。有时为减少立柱截面以及改善其受力状态,会把立柱设计成双支座,也是按双跨连续梁进行设计,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如果立柱采用下端支承时,作为压弯构件设计,那么长细比、稳定性等都是需要校核的,而且这样的受力状态对幕墙的经济性能来说也是不利的。

其次,从横梁与立柱的连接构造上看,为了抵抗风荷载要求 “牢”,但是为了吸收地震作用和温差产生的热应力,则要求连接又要“活”。在幕墙设计中只有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统一起来,才有可能是好的构造。幕墙为了防止高空坠落,往往外片采用夹胶层,为了保温又要采用中空层,所以玻璃重心距离横梁的中心有一段距离,横梁是偏心受压,容易造成横梁扭转。为了使横梁能够有效的抵抗该扭矩,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处有足够的强度对横梁限位;二、横梁本身有足够的抗扭截面模量。闭口横梁的抗扭截面模量远好于开口横梁,抵抗扭转的能力也强。横梁与立柱的连接螺栓在温度应力下会产生蠕动,如无可靠的防脱落措施是很危险的。温度应力比风荷载更难防范,并且它时时刻刻在起作用,应考虑柔性连接,这样也能有效的防止噪声。

建筑师为了立面的效果,会采用不同的玻璃幕墙形式,比如全明框、半隐框、隐框或点式幕墙等等。那么明框玻璃幕墙是通过的压板固定玻璃的,采用连续条形配置受力均匀,传力更合理。而隐框玻璃幕墙,玻璃是通过硅酮结构胶密封胶连接在铝框上的,如果硅酮结构胶密封胶长期暴露在室外,其耐老化性能会下降,应注意玻璃边框的封边问题。硅酮结构胶抗剪能力很弱,玻璃面板下应设置承托件。玻璃与玻璃间的结构胶、玻璃与铝框间的结构胶,如果处于不同粘接位置,则受力传递会不利,也是一个应注意的要点。

第2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一、抓住学生的共性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在理解焦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牢牢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从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承载博弈论知识的现实问题,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丰田汽车赔偿、西南五省大旱、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2008股市大跌等现实热点都搬上了讲台。下面,笔者就通过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在讲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的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时,笔者以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于祖国统一问题是所有国人关心的国家大事,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讲授过程非常顺利,以致学生在课后反馈中把这一案例列为讲授最成功的部分。接着,为了讲解如何应用可信承诺处理现实问题,笔者选择了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第四集中的一个视频片段,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点。实践证明,人物生动的形象在给课堂增添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承载了传递知识的作用,以缩影的形式把可信承诺的概念和应用可信承诺策略的方法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中。最后,笔者以拆迁补偿合同签订中的一种可信承诺策略为例,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请学生加以点评。由于拆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所以学生对点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抓住学生的认知共性,展示了可信承诺策略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的强大作用,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

二、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

以经典博弈问题为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简洁地安排知识模块、弱化知识的层次性有利于照顾各类学生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主题选择上,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人假设”所具有的超越现实、过于理想的特性,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另外,有大量关于“囚徒困境”和理性问题的课外资料易于获得,这为学生在课程初期进行兴趣驱动的导读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模块设置上,笔者采取“自成模块、减少关联”的策略。例如:针对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对称”主题,我们选择以二手车市场为核心,构建包含药品市场、电脑市场和就业市场等典型主题的知识模块。一方面,这些市场为学生所熟知,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市场中包含着非常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因而通过对市场现象的自然描述完全可以弱化学生对经济学市场知识的依赖。为了弱化知识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内容,笔者舍弃了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知识模块,如“海萨尼转换”“斯宾塞信号传递模型”和“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模型”。

三、重视案例应用,尤其应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博弈论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声名显赫”,并且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密切。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曾涉足博弈论领域,在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中直接或间接作出过贡献。“名声在外”为博弈论的诡计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纳什是博弈理论发展的划时代人物,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两者都是公选课中必须包含的内容。为此,笔者设计以下三个环节:(1)借助“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讲授纳什均衡及其不唯一性;(2)播放电影《美丽心灵》,并进行讨论和点评;(3)布置以纳什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讲。

第一部分是讲解的重点,讲好纳什均衡意味养博弈论课程成功了一半。第二部分可以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美丽心灵》不仅能让人体会到学生心灵中因爱而生的温暖,还能给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博弈的警示,体现出“大人物小故事”的精髓。纵然纳什这样的天才也有无法摆脱的困境,何况他人?所以,在人生的博弈中,既要承认能力的差异,又要找寻属于自己的色彩。同时还应看到,纵然如纳什般为顽疾所缠都可以逐渐康复,何况其他挫折?所以,要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终身学习而不轻言放弃。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的启发环节。该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通过为其提供上台演讲、展示成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在设计案例时自学了有名的“智猪博弈”和“恋爱博弈”等经典模型,巩固了纳什均衡概念,还有学生甚至对纳什曾经设计过的一种“六连棋”博弈游戏进行了分析。

四、重视学科交叉,尤其应重视学科交叉视阈下的学术前沿成果

博弈论己逐渐成为一门为诸多学科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学问,可以说,所有与生命有关的学科都蕴藏着博弈论的应用空间。在公选课中,应重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供给知识,广泛培养各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笔者选择生物演化理论和博弈论交叉所产生的演化博弈论作为知识模块,以人类社会的同性恋演化作为典型主题,挑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演化博弈论的开创性著作《演化与博弈论》一书中,作者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vnard Smith)用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丰富有趣的案例把博弈论的思想融入到生物演化中,推动了对“动物为什么如此”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动物群体行为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笔者首先以“哺乳动物一雄多雌”案例作为引导,简单介绍演化博弈论在性选择和性别比问题上的研究视角以及逻辑结构,然后立刻引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有关性的问题――同性恋演化主题下的性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男同性恋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同性恋相比于异性恋而言成功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太小,那么为什么同性恋的基因没有被淘汰?显然,这一问题接近现实热点,对学生极具诱惑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延伸性。为了讲解同性恋基因延续的演化博弈机制,笔者借助2010年2月24日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萨摩亚岛上男男同性恋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最前沿的学术案例详细分析了“亲族选择”假说下的演化博弈机制。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加深了他们对博弈论的理解,顺利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五、重视开放性,尤其应重视教学信息交流反馈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知识上的感悟和能力上的提升,并逐步脱颖而出。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亮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课堂心得”,并要求他们同答以下三个问题:(1)这次课对你影响最深或最成功的是哪部分?(2)最失败或可有可无的又是哪部分?(3)对本次课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三个问题一方而可以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回顾、梳理,另一方而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在交流和反馈中,许多学生都针对课程的内容、进程和教师的教学习惯、技能等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些批评和建议包括讲课的速度有点偏快、思考时间较少、有些理论过于深奥、希望针对时事展开分析、希望多些互动、理论是需要加强的等,当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少一点数学知识”并希望“讲得详细点”时,笔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列出了几本偏重数学工具的参考书,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自学。

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总结、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在缺少合适的教材这一问题上,笔者设想,可以采取灵活性较强的活页方式(如当前许多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有活页内容)改变这一现状。活页方式既可以突出主题的典型性,又可以涵盖即时事件,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教材活页的积累还能为课程建设尤其是优质博弈论公选课教材的编著奠定基础。

只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加以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渐把博弈论的诡计公选课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08.

[2]裘松良.转型期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胡剑锋.高校经管类教育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11.

[4]潘月明,郭秀芝.人学英语口语公选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学刊,2009(2).

[5]川浦徐进.本科博弈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J].江南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6]叶国荣,等.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 (3).

第3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 经典博弈模型 博弈行为 博弈决策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从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博弈论”的英语原文是Game 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论、运动论或竞赛论。譬如在足球比赛中,双方都想在努力巩固防守的同时,积极进攻以置对方于“死地”。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博弈。“弈”在汉语中是下棋的意思,下棋中的双方行为特征也如同足球比赛中双方的行为。当然,扩展开来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角力等等,都是“游戏”,只是游戏的内容不同而已。

一、博弈简介

“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于前不久为“博弈论”研究专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所获得,1994年度和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分别由纳什、泽尔滕、海萨尼、莫里斯和维克瑞等“博弈论”专家分享。如此众多的“博弈论”研究专家的频频获奖,凸现了“博弈论”在主流经济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

我国古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是齐威王与大将田忌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主意,让最差的马去与齐威王最快的马比,而让最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次优的马,让次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最差的马,这样便以2∶1取胜。但我们还可进一步设想,如果齐威王知道了田忌的花招后,便会在以后的比赛中也更改出马的次序,当然田忌的出马次序也应改动。双方的出马次序怎样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博弈论”更深一层次研究的问题了。

二、一个非技术性的定义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规定或定义一个博弈需要设定下面四个条件。

1.博弈的参加者。即在所定义的博弈中究竟有哪几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个人或组织。

2.各博弈方各自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即规定每个博弈方在进行决策时,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或经济活动的水平、量值等。

3.进行博弈的次序。在现实的各种策略活动中,当存在多个独立决策方进行决策时,有时候需要这些博弈方同时作出选择,以为这样能保证公平合理,而很多时候各博弈方的决策又有先后之分,并且有时一个博弈方还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

4.博弈方的得益。对应于各博弈方的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都应有一个结果表示该策略组合下各博弈方的所得或所失。

以上四个方面是定义一个博弈时必须首先设定的,确定了上述四个方面就确定了一个博弈。博弈论就是系统研究可以用上述方法定义的各种博弈问题,寻求在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者有限理性、能力的条件下,合理的策略的选择和合理选择策略时博弈结果,并分析这些结果的经济意义、效率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三、博弈的结构和博弈的分类

由于博弈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因此博弈模型相互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很大。这些差别可以理解为都是博弈问题的结果差别。当博弈结构有差别时,博弈的结果和分析方法往往也有不同,因此对博弈的结构特点有所了解是很有价值的,在此我们提出博弈论问题的分类和博弈理论的结构。

1.博弈中的博弈方: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博弈结果的个人或组织为博弈方。因此我们把博弈方分为“单人博弈”、“两人博弈”和“多人博弈”。这里的“单人博弈”和“两人博弈”,并不一定是自然人,而是指前面所说的博弈方,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经济社会组织。

2.博弈中的策略: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内容称为“策略”。

3.博弈中的得益:得益即参加博弈的各个博弈方从博弈中所获得的利益,它是各博弈方追求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他们行为和判断的主要依据。

(1)零和博弈:它是常见的博弈类型,同时也是被研究得最早、最多的博弈问题。

(2)常和博弈:它也是很普遍的博弈类型。常和博弈可以看作零和博弈的扩展,零和博弈则可以看作常和博弈的特例。

(3)变和博弈:零和博弈和常和博弈以外的所有博弈都称为“变和博弈”。

(4)博弈的过程:博弈的过程也是博弈结构的重要方面。根据博弈过程方面的这些差异,博弈问题通常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几个大类。

①静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或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的博弈是静态博弈。

②动态博弈:指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有先后之分,后行者可以根据先行者的策略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策略。

③重复博弈:所谓重复博弈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博弈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构成重复博弈的一次性博弈也成为“原博弈”或“阶段博弈”。

我们研究的大部分是重复博弈的原博弈都是静态博弈,或者说是由静态博弈构成的。这种由同样一些博弈方,在完全同样的环境和规则下重复进行的博弈,在现实中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如:体育竞技中的多局制比赛、商业中的回头客问题、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或竞争等等,如果不考虑环境条件方面的细小变化,都可以看作是重复博弈问题。

5.博弈的分类和博弈理论的结构

博弈结构这些方面的差异对博弈结果和博弈分析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博弈分类相互之间都是交叉的,并不存在严格的层次关系,但我们还可以根据各种分类对博弈分析方法影响程度的大小排除大致的次序。

(1)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属于非合作博弈。

(2)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

(3)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

(4)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只拥有部分相关信息的便属于后一种博弈。

四、“博弈论”中的经典博弈模型

根据博弈定义,小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国家之间的倾销反倾销、制裁和报复等,都有可以归结为博弈问题。“博弈论”中有一些由点及面、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不仅成为“博弈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整个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奇葩。

1.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与集体理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的困境博弈的重要意义,在于类似的情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政治、军事和法律等各个领域问题中,都有类似囚徒困境的现象。

2.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揿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若小猪去揿,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揿好后奔过来,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若大猪去揿,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个单位,大猪吃到4个单位;若同时去揿,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揿按钮,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猪总是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揿按钮。这种策略组合就是名闻遐迩的“纳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此处为大猪揿按钮)。

智猪博弈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如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而小股东则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即所谓“搭便车”;爱清洁的人经常打扫公共楼道,其他人搭便车;等等。

3.斗鸡博弈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这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第4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关键词:竞争战略 博弈论 模型

一、引言

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尚未看见目标的策略博弈,选择企业竞争战略比实现的目标更具意义,企业更关注的是战略过程。随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模式等都有了新的认识。竞争战略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很多学者通过建立不同的竞争战略模型来指导企业运营,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大多研究建立在静态竞争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明显加快,动态竞争代替了静态竞争。这时, 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在竞争的条件下, 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关于动态竞争战略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多点竞争的研究, 主要研究企业间横跨多个市场的竞争问题, 其核心思想都是建立在企业间战略性的共谋有利于降低竞争强度的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另一类是关于企业间竞争互动的研究, 包括以博弈论作为工具来分析企业间互动行为选择机制的研究和以经验、统计数据作为基础的实证研究。

二、 博弈论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博弈论和企业战略选择之间有天然的、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事实上,博弈论给企业战略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提供了新的研究管理战略的方法论,改变了管理战略研究的一些约束条件,它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经渗透到了管理战略的各个领域。博弈论使企业管理战略研究的完全信息和完全竞争约束条件放宽。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基于价格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但是完全信息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消费者无法完全了解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真实情况,厂商也无法完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真实变动。对完全信息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以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虽然在理论上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但却使理论与现实相距甚远。事实上企业的支付是所有局中人战略变量的函数,局中人的利益交织在一起,企业可能在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之后改变自己的生产函数。当今的多数市场竞争需要寡占理论的解释,而只是到博弈论出现后,寡占理论才真正成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Teece(1994)对目前博弈论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应用局限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其中有几点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博弈理论家所建立的博弈论模型只涵盖了很少的经济变量,而省略了其他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可检验性和实用性,大大降低了模型的解释能力:二是由于实际中不具备模型所要求的信息结构和参与人的理性程度,使得博弈结果预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三是当博弈模型过于关注的是企业间的相互作用,注重解释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效果,而忽视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是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

另外,企业之间的战略竞争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企业为了取得超出平均水平的高额利润,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展开的全方位、全局的竞争,而博弈论专家们由于专注于精巧的博弈论模型的构建与均衡的分析,把有关战略现象的知识排除在博弈论的范畴之外。可见为战略管理的研究来扩展博弈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由于博弈论应用于经营战略的分析的局限, 潘卡基 · 格玛沃特沿着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博弈论模型的预测能力的途径, 用关于竞争互动的详细案例研究揭示博弈论作为一种经营战略分析家实用工具的用途和局限, 试图通过对单个案例的深入研究来识别值得研究的现象, 达到从一般意义上思考博弈论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尝试着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讨论博弈论的建模与分析的问题, 即为企业竞争战略管理构建博弈模型无论对战略管理还是博弈论的研究都是极具挑战的工作。

三、 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博弈模型要素分析

企业竞争战略管理涉及因素之广、跨越时间之长,使得目前要直接为企业竞争战略管理构建一个博弈论模型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从博弈模型的各要素的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博弈模型特征进行分析,为全面地分析战略管理之博弈特征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

(一)参与人的有限理性

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大多数的博弈论中,都假定局中人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并且准确无误地能够选择最优反应策略,而事实则往往不是这样。人们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常常是依据“满意准则”:如果人们在某一问题上有满意解时,就不会再去寻找最优解。企业战略的制定由于其长期性和全局性特征,目标更具模糊性,战略优劣的判断更适合于满意准则,战略管理中提倡学习,模仿已成为共识,人们往往期望通过模仿和学习能取得战略成功,而有限理性的学习意味着人们往往是根据经验和直觉来改变战略而并非贝叶斯法则。

局中人的有限理性是博弈论建模的难点, 而作为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参与人, 有限理性是其具有的最根本的特征。Rubinstein(1998)采用了贝叶斯概率描述和演进博弈的方法来分析“有限理性”假设下的经济行为, 探讨了当所有其他局中人都根据理性人范式采取行为时, 有一个局中人当他在作决定时遵循一种与理性人范式并不一致的决策程序的情况,如局中人的有限远见, 他们使得即使是简单的两人博弈都变得十分复杂。

博弈论在理性方面的要求比新经典经济学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要求还要高。不仅要求行为主体始终以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 具有在确定和非确定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在存在交互作用的博弈环境中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不仅要求人们自身有完美的理性,还要求人们相互信任对方的理性,有“理性的共同知识”。这正是博弈论所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惑。

人们在处理企业战略的长远理性时,由于有限远见和有限计算能力的制约,往往采取分阶段的方法,将战略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来进行管理,而战略博弈的动态性意味着战略中长期的管理效率常常是递减的,若设局中人的远见时段范围为T,事实上战略管理的进程应是一个T的不断向前平移的动态过程。

演化博弈论的进展为理性另辟蹊径,人们不再把人模型化为超级理性的博弈方,演化博弈论研究表明,博弈均衡是达到均衡的均衡过程的函数,人们在达到一个博弈均衡中,常常使用试错的方式,通过模仿和学习,从一种优势策略转向另一种优势策略。期间,均衡过程某些细节会对均衡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对战略管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战略管理过程强调局中人的“有限理性”而非“完全无理性”,又充分重视局中人的理性开发,毕竟人类是处于完全理性与完全非理性之间的智慧生物,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或意愿是期望博弈局势朝着有利于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最大成就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信息这一变量引入博弈要素之中,这也是它区别于以往的零和矩阵对策论的显著标志,也是现代博弈论得以成功运用于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管理各领域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看来,决策分析学关注的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决策机制,不断地获取信息,通过贝叶斯学习,有利于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决策效率。而不完全信息博弈研究较多关注的是局中人的信息不对称。

博弈论研究表明,局中人无论具有信息优势或劣势都有增加支付水平的可能,即在市场竞争中,有时具有“先动优势”,有时具有“后动优势”,这与博弈局势有关,因此博弈中行动的次序和时机对博弈均衡结果将产生重要影响,它们都为战略管理过程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的核心信息往往是私人信息。而企业的战略意图是要经过信息转化,通过战略承诺形成有利的博弈局势来达到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在Milgrom-Robert垄断限制定价模型中,垄断企业的成本结构是私人信息,它是不能让潜在的竞争对手观察出来的,而产品价格既是利润函数的变量,又是信号传递的载体,意图是要告诉那些潜在的进入者进入是无利可图的,从而实现阻止其他企业进入的目标。

(三)战略评价的满意准则

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可见战略一方面与企业的长期目标和“大”决策相联系,另一方面战略实施的真正涵义是使公司能适应和影响不断变化的环境,强调企业行为模式和企业类型与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完全量化评价企业战略的成功标准是困难的,应该定性和定量结合,应该从多元的、发展的、综合的、全面评估。当以量化博弈模型来考查战略选择时,局中人时刻都在权衡着风险与收益,当局面优势时,稳步获取满意的利益成为上策。

(四)支付函数的不确定性

在目前的博弈论模型中,支付函数常假设为确定性函数。这与现实中的情况有较大出入,如果说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情形中支付函数以确定性函数表示还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在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局势中,局中人对支付函数的了解应是不完全的,且随着博弈进程而深入,函数的定义需要不断地修正。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使逆向归纳法则来进行博弈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的思维中,是正向归纳和逆向归纳的综合运用,这对战略管理的博弈建模和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 企业竞争战略博弈模型的建立——以电信企业为例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电信企业的战略选择要依赖于竞争对手的行为,这与在垄断时的最大化行为有很大区别。因此特别设计了一个未来的3G建网博弈。

移动通信领域目前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3G牌照发放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也将成为移动运营商。政府通过3G对移动通信市场结构的塑造仅限于决定发放3G牌照的数量,而之后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格局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则完全取决于各运营商之间的策略博弈。由于一个四方多阶段博弈过于复杂,因此只构造一个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双方建网博弈,其博弈思想对于四方博弈而言是相同的。

移动和电信在决定3G建网初期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网络容量的选择。由于3G代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因此各大运营商都会快速建网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快速建网的前提下,网络容量是可以选择的,毕竟对移动而言,3G和2G是替代竞争的关系。对移动和电信,博弈的关键问题在于确定收益矩阵中的收益值,由于3G还是一个没有发生的事情,即使发生也无从得知移动与电信的真实成本和收益,因此博弈中的收益值设定是一种定性的设置。这种定性设置的特点是,虽然不是准确值,但各收益值之间的大小关系都是准确的,因此对于博弈的均衡而言,不会有任何误导的影响。

(一)关于通信产业的假设

1、移动通信是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无线通信具有方便和成本低的优势,未来可能会替代有线通信。在这样的假设下,传统固话运营商必然会竭尽全力的进入移动通信领域。

2、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同时拿到3G牌照,双方同时行动。

3、存在价格规制, 移动通信价格总体走低, 但不能低于成本打价格战。

4、3G网络建设需要时间,网络质量的提高要逐步进行,在建网阶段,3G网络容量和网络质量成反比。

(二)关于中国电信的假设

1、在3G时代仍然能维持固话领域的垄断经营。

2、具有较强的移动语音业务发展能力, 但缺少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能力。

3、在移动通信建网和运营方面缺少经验和能力。

4、为了突破3G网络的临界容量以及形成规模经济,短期追求最大化市场份额。

(三)关于中国移动的假设

1、2G和2.5 G网络能很好的满足现有的移动语音业务和普通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

2、移动语音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的服务质量比较高,具有良好的移动运营商的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

3、一定时期内,移动语音业务收入仍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移动数据业务的收入相对较小。

4、统筹考虑2G和3G网,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3G网络容量选择上都有两种策略, 大容量或小容量。假设移动大容量建网的收益为Vbm,移动小容量建网的收益为Vlm;电信大容量建网的收益为Vbt, 电信小容量建网的收益为Vlt。相应的,移动和电信的收益矩阵见图1:

首先考虑移动和电信都选择大容量3G网络的情况,即(大容量,大容量)策略组合:对于移动而言,大容量建网投资比较大,由于2G和3G的替代竞争,因此3G用户主要是转自于2G网络用户,在3G网络由于竞争没有多大收益的同时, 2G网络收入减少,整体而言出现收益损失,因此,可令Vbm=-V。对于电信而言,大容量建网投资比较大, 由于移动同时也大容量建网, 因此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会又受到较大阻力, 会有一定收益损失,但由于网络价值仍在,只是市场开拓比较困难, 同时可以突破网络容量和利用规模经济, 因此,可令Vbt=-V/2。

考虑移动选择小容量建网、电信选择大容量建网的情况,即(小容量,大容量)策略组合:

对于移动而言,小容量3G建网的投资小,而且2G和3G替代竞争效果不强,相反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互补,并可以利用2G网络来阻止电信的3G市场开拓,可维持较高利润。因此,可令Vlm= V。对电信而言,由于移动采用3G小容量建网模式,电信大容量3G建网可比较顺利进入市场并有一定的收益,但收益显然不及移动,因此,可令Vbt = V/2。考虑移动选择大容量建网、电信选择小容量建网的情况,即(大容量,小容量)策略组合:对于移动而言,投资大,自己的2G与3G替代竞争,导致总体无收益,可令Vbm=0。对于电信而言,小容量建网的模式等于放弃进入,没有收益,可令Vlt=0。

考虑移动选择小容量、电信选择小容量建网的情况,即(小容量,小容量)策略组合:对于移动而言,2G与3G实现互补,可以从容进行网络升级,2G和3G都会带来一定收益,因此,可令Vlm=V。对于电信而言,3G网络显然无法与移动竞争,加上网络容量小,等于无法真正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可令Vlt=0。综上所述,将收益值代入支付矩阵,得如下矩阵(见图2)。

显然,对于移动而言,小容量建网是占优策略。对于电信而言,没有占优策略,但由于小容量建网是移动的占优策略,在移动小容量建网的前提下,电信将采取大容量建网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小容量,大容量),即移动采取小容量建网策略,而电信采取大容量建网策略,相应的收益情况是,移动收益为V,电信的收益为V/2。

五、结论

博弈理论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不限于告诉人们在一个静态的博弈中受制于博弈均衡,而是启示人们在竞争中思变,通过改变博弈要素(参与者、附加结、规则、策略和范围)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打破旧的均衡实现新的均衡而获得优势。本文对指导我国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建模技术的限制,本文的战略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按照博弈论的思想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Karnani A, Wernerfelt B. Multiple point competi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5, 6(1):87-96

② Brandenburger A M, Nalebuff B J. The right game:Use game theory to shape strateg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3 (4):57-71

③ Chen M J, Miller D. Competitive attack, relation and performance:An expectancy-valence framework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85-102

④ Grimm C M, Smith K G. Strategy as action:Industry rivalry and coordination [M]. Cincinnati:South Western College Punishing,1997

⑤ Teece D.J., 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1994,3:37-56

⑥ Teece D.J., Rumelt R., Dosi G., Winter S.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coherence.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4,23: 1-30

⑦ 潘卡基·格玛沃特.产业竞争博弈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⑧ 阿里尔·鲁宾斯坦.有限理性建模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 简述 案例 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67-03

一、引言

我是一名高三年级的学生。

高中学习阶段刚开始时,生活是“极度艰难”。此前,读初中时是吃住在家里,生活父母包办。进入高中开始住校,过集体生活,事事自己动手,怎么能不艰难呢?最难的是喝水和吃饭问题。喝水,每天必须自己提着水壶去打水;吃饭,一天三餐必须自己到食堂排队买饭。我们这些家庭中的少爷们,在家中从不做这些事。最使人头痛的还是打水,我们不仅没有打水的习惯,压根就没有自己喝水还要去开水房打水的意识。于是你壶里没水,就倒别人壶里的水,本宿舍的壶里都没有水,就到隔壁去“借”水。可笑、荒唐,可很真实。这样就出现了“打水和买饭”难的问题。矛盾产生和发展过程,就孕育着解决矛盾的办法,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我们这一群体,虽然少爷气十足,但年龄已经到了从少年向青年方向成长的阶段,知识在不断积累,思想也不断走向成熟。人在成长之中。成长之中的我们,终于在实践中解决了“打水和买饭”的难题。事情开始时很偶然,有两个同学自愿结成互助伙伴,两人约定今天你去水房打两个人的水,我去食堂买两个人的饭,互助合作。这样,两个人的时间都节省了一半,还减少了孤单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亲近感。不久,这办法竟在全宿舍、全班推广开来。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往日里谁也不愿多做一点事的我们这些“少爷”们却无一例外地坚守了承诺,践行合作了两年半。在这两年半里,没有出现一例违约事件,并且大家都愿意继续合作下去。回想着、思考着,令我思迷。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思索问题的力度也就日趋深刻和成熟,上述令我思迷的问题,我久思不解。两年半无一人违约,这是什么样的魔力?我把我思索的问题,告知还在做经济学博士的我的小姨,她说,这可以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解开你的“迷思”。这是很专业的知识,我哪能懂呢?于是向小姨学习,她耐心向我传授这一知识和讲解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趣用,然后她给我布置作业,用博弈论解释“打水和买饭”过程的“迷思”。

二、博弈论及其逻辑

传统经济学以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核心。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利益冲突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因而现代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将人类冲突与协调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试图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给出更加科学的解释。这一努力的成果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博弈论。博弈论不仅深远地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而且对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是指利益存在冲突的决策个体在相互对抗(或合作)中,对抗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合。简言之,博弈论分析的就是在人们之间的行为互相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人如何决策。

在博弈论的早期,主要是数学家们在工作,后来经济学家们跟了上来,并且后来居上。博弈论假定人们是理性的,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坚持了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博弈论在解释经济问题时最为成功。

(二)博弈的基本构成

任何博弈都由三个部分:一组局中人(一个局中人集合),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局中人可能得到的支付。

每个局中人都会选择最佳的行动,以获取最大的支付。而且每个局中人总是认为,其他的局中人也在设法争取最好的成绩。

(三)博弈论的分类及其逻辑

经济学家为了分析的方便,根据信息是否完全,以及博弈是一次还是多次进行,把素有博弈分为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信息就是局中人做游戏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决策有影响。静态是说同时做出决策,或者虽然不是同时,但是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者做了怎样的决策;动态则是行动有先有后,有r则指博弈可以多次进行。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所谓完全信息,是指局中人对于对方的战略和各自的支付是清楚的。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

甲乙两人被捕入狱,警察为了让他们交代罪行,把他们隔离开进行询问,并且给他们讲明了“政策”:

如果两人都坦白犯了罪,各判8年;如果一个坦白一个抵赖,则坦白一方获释,抵赖的人入狱10年;如果都抵赖,则两人同判2年。可以用图1表示。

在这场博弈中,甲乙双方都知道上面的支付矩阵。因为是隔离审查,互相不知情,所以是静态的。对于甲而言,如果乙选择坦白,甲的最佳策略是坦白;如果乙抵赖,甲的最佳策略还是坦白。所以对甲而言,无论乙如何选择,他的最佳策略都是坦白。同理,由于乙和甲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对乙而言,无论甲如何选择,他的最佳策略都是坦白。这样,各判8年,一共16年,对于他们这个集体来讲,是最差的结果。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结果,就叫“纳什均衡”。

这一结果似乎不符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即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做事,结果对别人来说是最好的。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甲乙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或者说是静态。如果是反复博弈,那么结果会大不相同。

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所谓动态,指的是博弈的一方行动在先,另一方可以根据先做出的决策来决定、调整自己的策略。

《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回合“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讲述的就是一个生动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例子。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两个儿子逃亡辽东,曹操在后猛追。辽东太守公孙康问手下的人怎么办。手下的人说,我们得先观察一下,如果曹操追到辽东,就要先与他们袁氏弟兄联合,赶走曹操,之后再解决袁氏弟兄;如果曹操没有追来,则先下手为强,把袁氏弟兄当即解决掉。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博弈,因为博弈的各方(现在是三方)都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对方的策略或支付。但是这个博弈是动态的,因为曹操的行为在先,公孙康的行为在后。

现在这样的博弈就摆在曹操面前,曹操该怎样决策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其实曹操的四大谋士之一郭嘉生病在易州,他在死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诫曹操,千万不要忙着追袁氏弟兄,先让他们与公孙康互相残杀,这样便可坐收渔翁之利。这一高明的战略被曹操所采纳,从而也奠定了辽东的胜利。所谓“郭嘉遗计定辽东”。郭嘉不愧是博弈论的高手。

3.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所谓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的是信息是不完全的,博弈的各方都有一些信息,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根据概率行事,这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计算不同行动的数学期望也就是不同类型下概率与支付乘积的和。在这里概率是一个先验的东西,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

4.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所谓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信息是不完全的,双方都有一些信息对方不知道,而且行动有先后。

在这里,我们假设博弈双方已经多次打过交道,对于对手的类型已经很清楚,不像静态博弈那样只知道类型的概率分布。由此,做决策相对容易,并且可以有确定的结果。

三、“打水和买饭”合约的博弈分析

运用博弈论对于引言中提到的关于宿舍“打水和买饭”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有助于解开长期合约的迷思,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首先,我们假设宿舍内的二人“打水和买饭”合约只执行一次,一次合约结束,意味着博弈结束。那么,由于两位局中人对于对方的战略和各自的支付是清楚的,这单独一次合约的执行,就可归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范畴。假设二人小组中的一方为甲,另一方为乙。如果每个人按照约定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不仅打了自己的水(饭)而且打了对方的水(饭),算作诚信;如果每个人没有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打了自己的水(饭)而没有打别人的水(饭),算作欺骗。图2拟列出了它的支付矩阵。

在这个支付矩阵中,如果两个人都选择诚信,那么两个人都可以得到5这样一个较高的福利;如果其中一方选择欺骗而另一方选择诚信,那么选择欺骗的一方由于省了一定的力获得了较高的福利6,选择诚信的一方则由于福利受到损害,降为0;如果双方都选择了欺骗,那么由于双方利益均受到损害,同时降为2。

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这一支付矩阵的纳什均衡为(欺骗,欺骗)。因为对于甲而言,如果乙选择诚信,那么甲会选择欺骗;如果乙选择欺骗,那么甲会选择欺骗。所以,对于甲而言,无论乙选择什么,他都会选择欺骗。同理,由于乙和甲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对于乙而言,无论甲选择什么,他都会选择欺骗。这样,在这个博弈只进行一次的情况下,(欺骗,欺骗)是纳什均衡最优解。也就是说,对于懒惰的学生而言,如果这种“打水和买饭”的约定只有一次,那么对于他们每个人,选择欺骗,即不遵守承诺,是最佳的策略。

事情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没有一个人不遵守合约而选择欺骗,反而是几个人同心协力,彼此诚信以待,极力维护了这份合约的长期执行。难道是博弈论的分析与生活中的实际不相符吗?不是的,经过对博弈论的深入学习我了解到,合约的长期遵守与博弈的无限重复有关。

高中生活中要经历三年的买饭、打水,这其中的次数可以说数不胜数。所以谁也无法确定第几次买饭、打水将会是最后一次。也就是说,由于三年间买饭、打水的次数较多,因此可以看作“打水和买饭”这一合约将要被无限重复下去,谁也无法预知哪一次将是最后一次。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贴现因子q。对于甲而言,假设在这一次合作中,所获得收益为R1,那么在下一期合作中,他所获得的收益就为qR2。这里q指的是经济学中的贴现率,即qR2表示的是未来的收益在今天的价值。如果未来存在收益序列R1,R2,R3……那么这个未来收益流的贴现值之和就为:

现在这个三年的“打水和买饭”的合约可看作是无限次重复地如图2所示的信用困境博弈。假设每t期开始之前,t-1期此阶段博弈的结果都已被观察到。其中每一参与者的贴现因子为q,且每一参与者再重复博弈中得到的收益等于各自在所有阶段博弈中所得收益的现值。可以证明: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条件下,合作可能是稳固的。如果博弈无限次,双方就会逐渐从互相背叛走向互相合作。因为任何一次背叛都会招致对方在下一次博弈时的报复;而双方都采取合作态度会带来合作收益。

在长期合约中,一次的欺骗招致下一次的报复的常见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触发策略、有限惩罚策略和以牙牙策略。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假设合约的双方采取触发策略。

所谓触发策略,是指如果没有人选择欺骗,诚信将一直进行下去;一旦有人选择欺骗,就会触发其后所有阶段都不再相互诚信(合作)。图3形象说明了触发策略,(诚信,诚信)表示以前的所有历史阶段都是诚信,现阶段仍然选择诚信,如果发生欺骗将永远选择欺骗。

首先,假设参与者甲在t期选择欺骗,由于乙采取触发策略,则乙在t期以后都会选择欺骗,参与者甲的最优反应同样是在其后永远选择欺骗(选择诚信将得0

即在长期合约中,由于合约要重复很多次,没有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因此,当贴现因子,如果双方采取触发策略,那么(诚信,诚信)将会使其纳什均衡。

四、分析的结论

上述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在无限重复多次的信用困境博弈中,纳什均衡发生了偏移,由只进行一次的(欺骗,欺骗)移到了(诚信,诚信)。引言中的疑问由此得到了解答。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这样的“打水和买饭”合作只有一次,那么由于缺乏约束和影响,理性人的选择将是(欺骗,欺骗),因为人们将从欺骗中得到更多的好处,此时陷入信用困境。然而如果将这种合作扩展到三年,这段时间里谁也不知道一共需要打多少次水,买多少次饭,哪一次才是最后一次,我们可以近似地将这一过程当成无限重复的信用困境博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参与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那么由于有了长期的约束,每一方的行动发生了改变,纳什均衡点落在了(诚信,诚信),这一“打水和买饭”的合作才得以长期维持下去。每个人都理性地选择了与他人合作,从而在高中三年里让自己在“打水”和“买饭”这两件事情上赢得了不少时间。

人生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组成。在博弈中,我们每个人都想胜出并取得高分。但是用博弈论的原理再去解释生活,往往就可以参透看似奇妙的玄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解释事物的本质,匡正以往的似是而非。通过这次对博弈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望。

第6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1 博弈论与历史成本会计原则

从上述博弈论回顾会计理论。早期称会计为“管账先生”,即管家论。管家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信任管理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所有者拥有的净资产,损益表反映管理者运用资本所获得的利润。财务报表是专门为所有者服务的,借人的资金仅仅是负债。

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由管家论已发展成为现在的“主体论”。凡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它是独立于所有者的主体,即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应与所有者相分离。它的责任是为投资人、潜在的投资人、现在的和潜在的债权人及政府等报表的使用者服务的。

根据有关博弈论的案例分析,为了双方都能获取较满意的经济利益,投资人和管理者必须通过合同方式,明确责任和义务,考核管理者业绩的主要指标就是企业的净收益。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净收益呢?近年来,国际上会计界有一股否定历史成本法的趋势,他们认为应采用现行成本法来计算净收益。根据博弈论,笔者以为,用历史成本法来确认净收益是最好的方法。

1 1 历史成本法确认净收益最客观。投资人与管理者订立合同时,他们都需要一种客观的方法来计算收益。而历史成本是双方已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并可用此预测将来的经营成果。这样,管理者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工作,是能够超额完成利润指标,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奖金的;投资人也不必直接监控管理者,只要不发生意外,投资人是能够获得满意的回报的。

如果采用现行成本法来确认净收益,其可知性与可预测性较差。首先,大多数投资人与管理者对历史成本法是熟悉的,而对其他的方法或多或少有些陌生。其次,其他的计算方法(除历史成本法外)确定利润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用现行成本法来确定利润,管理者会担心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而降低自己的收入。

1 2 历史成本法确认净收益最可靠。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包括产生差错的可能性与计量调整的频繁性,即某计算方法发生差错的概率高,或计量调整的次数多,那么该方法的可靠性则差。当然,历史成本法也不是十分可靠的,但相对于现行成本法和确认储备法而言,用历史成本法计算损益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要低些,而且不需要调整,所以,在各种会计计量方法中,历史成本法最为可靠。

1 3 历史成本法更能适当地披露会计信息。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可以被管理者控制,包括影响经营利润的交易和不影响经营利润的交易。如果投资人与管理者的合同是以资产总值来考核管理者的业绩,那么管理者可通过少发股利或借款来增加资产总值,而这些活动是不需要管理者付诸努力的。如果用现行成本法来考核管理者业绩,也不尽合理,因为采用现行成本法时,价格的变动很难预测,合同双方都认为此方法的可观察性差。

2 博弈论与财务信息的可知性

如果净收益作为投资人和管理者订立合同的基础,那么该指标应是双方均可观察到的。事实上,管理者是能观察净收益的,因为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他控制的。但是,由于投资人没有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所以他对净收益的可知性大大低于管理者,投资人会认为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弄虚作假,故意多报利润。因此,投资人不大愿意按此指标签订合同。

那么,根据博弈论,为了使双方签订合同,就必须根据公认会计原则进行会计处理。虽然管理者可选择会计方法或改变会计政策来确认企业净收益, 但必须在公认会计原则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样,便增强了投资人对会计信息的可知性。

会计信息不仅应可知,还应可靠。为此,会计信息还必须由第三者进行审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首先,投资人应在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审查,以防止舞弊和差错的产生。其次,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处理进行审计,以保证净收益的计算没有违背会计原则。再次,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独立性和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制度,但是净收益的计算仍然有被管理人员操纵的余地,因为历史成本法与配比原则允许管理者选择计算方法和改变会计政策。同时,审计人员一般采用抽样审计,审计人员也会出现差错。要建立很完善的审计制度又被成本效益原则所制约,即不能耗费很大的代价来保证会计信息非常准确。只要会计信息具有可知性又有公认会计原则和适当的审计制度作保证,所有者是愿意与管理者签订合同。

3 管理者与会计信息

从上述博弈论可看出,管理者是十分关心净收益与其他有关会计信息的。因为净收益是考核管理者业绩的主要指标,管理者奖金的高低取决于净收益的大小。另外,根据博弈论中分析的管理者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要取得借款,应与债权人签订合同,合同中应包括一些限制性条款。会计报表中的有关信息,能说明企业是否遵守合同。例如,合同中规定企业不能因发放现金股利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该规定可通过会计报表所披露的流动比率或资产负债率来考核。因此,管理者十分关心财务信息,特别是在变更会计方法与会计政策时更是如此,不能因为会计变更而降低净收益和合同规定的偿债能力。

第7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

一、引言

新古典效用理论认为,不确定条件下的最终效用水平是每种结果的效用乘以客观概率加权后形成的,且在决策过程中偏好是稳定不变的。法国经济学家阿莱(1952)通过实验发现,决定期望效用水平的是主观(而非客观)概率,而且决策者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4)从有限理性出发,借助心理实验,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前景理论),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行为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的,从国际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心,针对具体的课程项目,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围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为核心学科,以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行为决策实验室、脑神经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及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上述实验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服务。虽然国内外知名院校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对于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许多院校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演示、问卷抽样等方法进行讲授,这样会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学生仅仅从理论层面感知什么是行为经济学,无法深入理解行为经济学的本质应用;其次,教师仅仅通过演示文稿或课堂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无法将自己授课思路完全展示给学生,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第三,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实验方法创新,对于提升行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计量分析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自从丹麦经济学家弗里西(1930)创设了计量经济学会以来,计量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技术和方法不断升级,为经济实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引入Eviews和Stata等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采用相应的计量方法,对具体的行为经济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①田树喜韩颖(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9)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研究有限理性当事人经济行为决策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众多问题,急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计量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丰富和创新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实现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经济博弈论的学科交叉,提升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质量及大学生创新意识。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学,成为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与相关网站建立数据链接,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政策决策部门进行走访调研,获得了实验数据资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处理,形成了基于经济行为计量分析数据库和案例库资源,为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提供基础支持。

(一)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依据统计资料,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交叉学科。其中,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数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研究方法,统计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资料数据。计量分析方程主要包括经典假设下的单方程分析方法、联立方程分析方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其中,单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单一经济现象,联立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经济系统问题,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通过数据挖掘经济变量之间的行为联系。由于许多行为经济学问题都体现出很强的时序性,所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应用广泛。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平稳性分析、均值方差分析、协整分析、因果分析、误差修正分析等等,应用上述时间序列计量方法对市场上的非理性经济行为进行实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金融时间序列经常表现出波动异常的情况,导致市场风险加剧。针对这一特征,应依托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系列计量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ARCH模型首先是由恩格尔(1982)最早提出,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时间序列随机误差项的条件方差与它的前期值显著相关,因此,如果某一时间序列的本期条件方差与前期随机误差项线性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时间序列的波动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效应,形成非理性的波动积聚。为了规避ARCH模型中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勃列斯福(1986)提出了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来分析时间序列条件方差的波动特征。恩格尔(1991)进一步拓展了指数型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EGARCH)模型来计量时间序的非对称波动效应。下面本文以行为经济学中“羊群效应”为例,阐述ARCH系列模型计量方法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羊群效应”原指牛、羊等动物成群地觅食、活动的行为,引申到人类社会是指某(类)决策者与大多数人一样去思考、感觉和行动。学者们将“羊群效应”定义为后继者在观察到前面行动者行为的条件下,会做出独立于个人思考的盲从决策。“羊群效应”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金融市场在这种群体活动的状态下,行为人必然经常受到其他行为人和整个行为环境的影响,产生攀比、模仿及互相传染的行为倾向。在市场出现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众多同方向的预期导致价格偏离均衡,并形成套利限制。在心理的作用下,这种非理性无法互相抵消,反而互相加强,由此产生“羊群效应”。2015年,中国股市上演了“过山车”式行情。年初,受人民银行量化宽松以及融资融券业务拓展等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中国股市迎来了杠杆式上涨。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该种指数由3月份最低的3286点上涨到6月份最高的5166点,市场上形成了“追涨”羊群效应。但从6月中旬开始,以人民银行出重拳清理配资为导火索,中国股市开始急速下跌,到8月下旬,上证综合指数又跌至2850点,市场形成了“杀跌”的羊群效应。针对中国股市在2015年投资者非理性的“羊群效应”案例,本实验组织学生收集股票市场实验数据,借助Eviews软件进行实验分析:首先采用ARCH系列模型检验股票市场的波动积聚效应,进一步利用EGARCH模型检验市场上是否发生了非对称波动的杠杆效应,随后,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行为心理视角分析“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通过上述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分析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心理,实现计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交叉结合运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三、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博弈方法创新设计

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上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也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因此,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不存在冲突。博弈论认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是常态,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也经常存在冲突,经济学应针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行直接研究。自从美国数学家纳什(1950)开创了非合作博弈研究范式以来,博弈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弈分析方法也成为行为经济实验创新的重要方面。应用博弈分析方法开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引入Z-tree和Matlab等专业软件,同时,行为博弈实验教学还需要借助130相关的心理实验设备作为实验平台。

(一)博弈分析方法

博弈(game)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进行策略选择并加以实施的过程。基于对参与人的理性假设不同,博弈可分为完全理性博弈和有限理性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方法。有限理性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会在一开始就找到最优战略,必须通过学习和试错找到最优策略;有限理性也意味着至少有部分博弈方不会采取完全理性的均衡策略,因此有限理性的均衡策略是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一次博弈的结果,且即使达到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离。另一方面,基于对参与人所处信息环境的假设不同,博弈论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方法。不完全信息意味着参与人不完全了解对手的类型和信息状况,往往依据贝耶斯条件概率预测对手的策略选择,因此均衡策略是不确定的,只能以一定的概率出现。下面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中当事方的行为选择为例,利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有限理性的博弈分析方法,阐述博弈论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中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2008年伊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希腊政府率先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由此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加。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当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GDP的12%,累计的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113%,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上限。2009年12月,三大评级公司(穆迪、标普、惠誉)纷纷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由此拉开大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长期原因在于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高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沉重福利负担使社会支出不断增加,形成收支缺口,收支缺口扩大导致信用风险上升。欧债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元区自身的体制性缺陷,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欧元诞生后,由欧洲央行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各成员国仍保有独立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以控制通胀为首要目标,控制货币发行,这样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各国不得已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应对,导致过度负债。面对债务危机,欧洲央行和危机国均面临两难选择。从行为博弈角度出发,欧洲央行有(救助、不救助)两种行为策略;危机国政府有(紧缩、不紧缩)两种行为策略。如果欧洲央行采取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不紧缩,但这样会导致危机国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会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如果欧洲央行采取不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选择紧缩策略,但这又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引发国内动荡。现实中,欧洲央行和危机国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此处于不完全信息环境中,同时,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博弈方难以形成理性决策,因此,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在持续发酵,各方难以形成均衡的策略选择。依据上述分析,本实验将学生进行相关分组,逐次分别担任欧洲央行和相关危机国角色,利用Z-tree软件,采用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博弈方法分析欧债危机的形成和蔓延,实现经济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的有效结合,拓展行为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仿真模拟数据资源,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等工具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切入点,并且取得良好效果。行为经济学实验强调在经济研究过程中的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引入,但并不拘泥于相关学科的固有研究方法,而是锐意创新,寻找更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式,实现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雪军,杨晓兰.行为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4.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3〕谢炽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4〕蒋军锋,殷婷婷.行为经济学兴起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12):69-78.

第8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关键词:FOB;FCA;风险;博弈论

引言

贸易术语,表示价格构成和交货条件,规定了买卖双方关于运输、保险、进出口清关手续等由哪一方承担的问题。根据国际商会20世纪90年代末对40多个国家的调查统计,按使用的频繁程度,FOB排在第一位,但采用此术语出口商却频频面临众多风险,造成巨大损失。于是很多学者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比较分析FOB和FCA的利弊,并得出FCA更为有利的结论。本文将对FOB和FCA提出博弈论模型分析。

一、FOB与FCA的风险成本分析

(一)卖方选取FOB面临的风险成本:1、货物由仓至港口越过船舷前损毁灭失的风险。卖方为此需要为货物额外购买保险;2、货物运至港口与买方派来的船只衔接风险。若一方未按时抵达港口,提前或滞后都会使卖方面临货物延误交付的灭失风险和额外仓储费用。3、买方与货代及船公司勾结,无单放货,造成货款两空的风险。4、结算方式使用不当,无法取得货款的风险。

(二)卖方选取FCA面临的风险成本:1、货物由买方仓库运至交货地点路程中的损毁灭失风险。2、货物不能按时交付的风险。FCA术语下运输方式虽然多样,但除交货地点在卖方所在地外,其余交货地点至卖方仓库这段距离的运输仍由卖方负责,但不负责卸货。3、货物控制权风险。由于卖方不控制运输,因此承运人与卖方间没有运输合同,不存在合作关系。一旦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买方出现任何问题不能履行合同,卖方无权在运输途中采取转卖等补救措施来支配货物。4、与FOB术语相同,若结算方式使用不当,无法取得货款。

二、博弈论矩阵分析

学者沈钦钦(2011)指出,完全信息博弈分析需要通过战略式表达,战略式表述给出:

一般用G={ S1,…,Si,…,Sn;v1, v2,…, vn}表示战略式博弈。比如,两个寡头产量博弈中,企业是参与者;企业的战略由于产量不同而变化,即产量是企业的战略空间;所产生的利润是博弈中的支付,则该博弈的战略式表述为:

(一)博弈的参与人集合:i∈T,T=(1,2, …,n)

(二)每个参与人的策略空间Si,i=1,2,…,n

(三)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函数Vi(S1, …,Si,…,Sn)

在静态合作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中,假设参与者只有出口企业和外商,双方有限理性且充分合作,掌握完全信息,就双方间贸易合同采用FOB还是FCA展开博弈。若双方采用FOB,假设外商的收益为R,成本为M;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为Q,风险成本为T,外贸业务成本为0,收入为R。若采用FCA,外商的收益为R,成本为N;出口企业交易成本为Q,风险成本为S,外贸业务成本为0,收入为R。若双方谈判失败,未达成一致,则收益均为0。则该报以的战略表达式的各个因素可表示为:

1、博弈的参与人:出口企业、外商。

2、每个参与人的策略空间:FOB,FCA。

3、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函数:双方采用FOB时,出口企业的支付函数为R-Q-T,外商的支付函数为R-M;双方采用FCA时,出口企业的支付函数为R-Q-S,外商的支付函数为R-N。据此可构建出该博弈模型如下:

根据表1及成本分析可以看出,FOB和FCA的成本差异在于T与S的关系。FOB的风险成本T=a+U,U= b+c+d;FCA的风险成本S=a’+U’,U’= b’+c’+d’。现对各参数进行分析:假设该出口企业仓库距其所在城市港口的直线距离为L,该段风险成本即为L,港口至越过船舷的直线距离为l,该段风险成本即为l;若选择FOB,则出口企业需承担整段L路程上的风险;若采用FCA,在内陆完成交货,则卖方距交货地点的直线距离为nL(0

a= L+ l,a’= nL (0a’,因此T> S。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出口企业选择FOB的收益低于FCA,即R-Q-T

外商的成本虽因采用FCA后要承担部分内陆运输的运费,即N>M,成本略有增加,但对于控制整个运输的外商来说,该部分内陆运费较全程运费可忽略不计,即N≌M。综上,采用FCA的博弈结果对出口商更加有利,对外商来说FOB和FCA的收益近似相同。因此双方博弈的结果是采用FCA术语。

吴汉嵩(2006)描述了一个著名案例:2002年5月,我国某进出口公司与日本某商社磋商一笔出口100吨矿产品金属硅的出口业务。在贸易谈判过程中,日方公司提出采用FCA,货物交给日方公司驻广州办事处的代表(收货人)。但中方公司的业务员因对从未采用过的FCA不熟悉,不同意日方提议,坚持采用FOB,而且FCA是日方公司提出的,为稳妥起见,不敢使用。结果双方签订合同时采用的价格条件是FOB天津,总价值12万美元。该货物在办理短途运输过程中,被大雨淋湿,到天津港时,由于货物淋湿不敢装船,只好晒干后再装船,结果错过装运期。该公司只好与日方公司协商延长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运期,日方公司则要求降价5%,否则不但不延长信用证的有效期,而且还要进行索赔。中方公司不得不同意日方公司的要求,降价5%,结果造成了损失。

本案中若该企业听从日方建议,改用FCA,则无需将货物运至天津港,只在指定内陆交货地完成交货义务,就可以避免案中产生的损失。在博弈论证中,双方采用FOB不出意外完成交易后,则卖方可忽略未成交前存在的风险成本T≌0,获得预期的收益R-Q。由于卖方选择FOB后出现问题,风险成本被扩大,一方面包括损失的5%货款,另一方面承担装货滞期费、信用证延期费、改单费、日方索赔等费用U,即T’=12*(1-5%)+U。若卖方听取日本公司建议采用FCA(指定内陆地点),并为货物购买保险,则可从很大程度上避免将货物运至天津港装上船这段路程的风险成本,即S < T’。由此案例也可以看出卖方采用FOB的支付函数R-Q-T’远小于采用FCA的支付函数R-Q-S。因此该公司应引以为戒,不可墨守成规,一味地执着于惯用的FOB,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术语。(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成都道支行)

参考文献:

[1] 王成林.出口贸易中FOB和FCA贸易术语的风险分析[J].经济师,2005,(12):31-32

[2] 吴汉嵩.FOB和FCA贸易术语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6,(4):61-62

[3] 薛源.浅析FCA贸易术语下卖方风险[J].现代商业,2012,(11):109-109

第9篇:博弈论案例范文

【关键词】狗仔队;博弈;隐私权;知情权;有效方法

一、狗仔队的含义和特点

狗仔队(paparazzi)最先出现在1958年,原本的意思是“追踪摄影队”,它成为一个世界型的词汇应该是在1960年,当时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拍了一部影片叫《甜美的生活》,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一个追踪摄影队,这个词后来被香港翻译成为“狗仔队”,成为中文中的普遍的说法。而狗仔队在粤语中本是香港人对专职跟踪任务的警探的谑称,后大众传播媒体借用来指专门从事跟踪并偷拍名人隐私照片的摄影记者或业余摄影员。①但对于狗仔队的定义,仍是莫衷一是。

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狗仔队”解释为“专门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摄影者”,并注明源自意大利语(缩印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8月,上海)。人们在使用时,却大大扩展了其范围,这个称呼不仅可以用于摄影师,还包括记者、主持人、电视摄像师等。②另一方面,虽然这个名称所指的对象出现了很大的扩展,但其所包含的内涵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在使用时已经将这个词从人的称谓改变为对一种采访手段的称谓。

狗仔队所用的采访手法比较特殊,不同于以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藏在可以观察到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的地方,比如家的对面,等待有价值的新闻;2.接跟踪公众人物,在其最希望被采访的时间内进行采访,以得到具有爆炸性的新闻;3.造戏剧化的场面,然后加以演绎,让当事人出面澄清,使传闻变新闻;4.点利用照片、图像资料,加强可信性。

从上述这些采访手法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狗仔队所共同具有的特点:

1.开性。新闻的价值来源于公众人物所不愿意曝光的隐私,而这类隐私是一般民众十分感兴趣的。这部分隐私往往会伤害到公众人物。

2.接性。记者对公众人物隐私的曝光是合法的,但记者由于受到竞争的压力,不愿意采用间接的方式,获得确实的新闻。他们往往采用直接的方式,与采访对象正面接触,甚至制造一些机会给当事人,使所谓的隐私新闻正当化。这种手法在采访娱乐人物时经常采用。

3.扰性。记者本身应忠实于记录事实,而狗仔队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事实,甚至制造了事实。这种强行介入他人私生活的手法是其最引人争议的。比如,1997年8月30日夜,多过7名的摄影记者对戴安娜王妃的汽车狂追不舍,最后汽车在塞纳河岸的阿尔玛桥底隧道中发生严重车祸,造成戴安娜王妃身亡。③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狗仔队对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的干扰。

二、狗仔队现象所引发的争议

对于狗仔队一词,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贬义倾向,如果用狗仔队来描写某个记者,那么必然引起他的不满,因此,从传统意义上,狗仔队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称谓。但不可否认,狗仔队现象不断向世界蔓延,有不可阻挡之势,正也说明狗仔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对于狗仔队现象的争议,在道德方面,它无疑受到全面的批评(这一点已一目了然,在此就不作详析)。从法律制度角度看,理论界同样对狗仔队现象有很大的争议。反对的一方主要的理由是,狗仔队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狗仔队采用强行介入他人生活的采访方式,破坏了他人正常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他人生活中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方式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在美国,就出现过某明星的保镖枪杀狗仔队的案例,这说明法律上并不保护这种行为。狗仔队往往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惹下很多法律诉讼。

我们看见对狗仔队现象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统一体上,知情权与隐私权是人类社会一对相互对立的权利,它们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两种权利的冲突集中地反映在狗仔队现象上。本人认为这种现象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博弈过程。由此本文将运用博弈论来解释分析狗仔队现象。

三、狗仔队现象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它产生于1710年,由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的,开始主要是一个数学理论,1944年被应用到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博弈论得到了大大的发展,随后又逐渐推广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博弈论看来,个人决策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即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

1.狗仔队现象是一个博弈格局

隐私权又叫宁居权,是指公民个人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干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当前,西方社会对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隐私权的定义越来越宽泛,隐私权已被公认为不容侵犯的重要权利。关于隐私权的纠纷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比如,微软开发的新软件就被欧洲批评为分割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知情权又称知悉权,其含义十分广泛,同样其涵盖的范围不断处于扩大中。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是一个与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等概念密切相关的权利概念之一。

知情权的定义十分宽泛,而且其标准主观性很强。“有权”和“应该”两个词基本上无限扩大了知情权的范围。

知情权具有“知”的权利,而隐私权具有“守”的权利。这两个权利具有天然的矛盾。在狗仔队现象中,隐私权首先受到了知情权的“侵犯”,然后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隐私权。从上面分析看,狗仔队现象反映的博弈,是一种典型的不合作博弈,也是一种动态博弈,也就是说博弈参与者不是同时采用策略,隐私权只能在知情权对其“侵犯”后才能采取行动。所以,狗仔队现象反映了一种不合作、动态博弈。

2.博弈论对狗仔队的解释

博弈论的主要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决策、支付、结果和均衡。我们必须假定双方都是理性的,虽然现实中面对狗仔队许多公众人物不能保持理性,但在博弈分析中参与人必须是理性的。对于狗仔队现象,参与人是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受益人,我们把它简化为隐私权和知情权,行动主要指隐私曝光和对曝光者的法律惩罚,决策是采取行动的规则,结果是采取行动的结果,均衡是最佳策略。我们用划线法来分析狗仔队现象的博弈过程。

(1)知情权对隐私权的“侵犯”下博弈

对于隐私权而言,它有两种策略,一是保护,另一种是不保护,前者需要一些成本,如果是公众人物,其成本会比较高,比如雇佣保镖等,后者虽然没有保护的成本,但必须忍受隐私被曝光所带来的痛苦。不同的人,其成本并不相同,对于公众人物,保护的成本虽然高,但曝光所带来的成本更高,前者公众人物可以负担,而后者有时是无力负担的,相对而言,对于一般民众,曝光所带来的成本大大低于保护成本,隐私的保护主要针对邻居而不是狗仔队。

对于知情权,同样有两种策略,一是刺探并曝光,另一种是不刺探或不曝光,显而易见,前者能带来收益,后者则收益为零,但是对于不同的对象,收益不同,显然,公众人物的隐私曝光会带来更大甚至巨大的收益。

对于一般民众:

知情权\隐私权不保护保护

刺探并曝光1,01,-5

不刺探或不曝光0,00,-5

对于公众人物:

知情权\隐私权不保护保护

刺探并曝光10,0100,-5

不刺探或不曝光0,00,-5

我们假设保护的成本为5,对于一般民众,曝光的收益为1,而对于公众人物,在不保护的情况下,收益为5,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不保护的隐私本身,新闻价值不高,而且新闻没有独家性,因此收益只能为10,而被保护的隐私,价值最高,达到100。上述分析没有考虑隐私被曝光后的损失,我们可以把知情权收益理解为曝光的损失,虽然其损失一般会大于知情权收益。由此可见,一般民众的策略是不保护,公众人物的策略是保护,而狗仔队的策略只有刺探并曝光。

(2)隐私权“诉讼”知情权下博弈

对于隐私权而言,它有两种策略,一是诉讼,另一种是不诉讼,前者需要一些成本,也会得到一些收益。对于知情权,同样有两种策略,一是赢得,另一种是赔偿。其博弈格局可以描写如下:

对于一般民众:

知情权\隐私权不诉讼诉讼

胜诉0,00,-5

赔偿-5,0-10,-5

对于公众人物:

知情权\隐私权不诉讼诉讼

胜诉0,00,-10

赔偿-5,0-10,-10

我们假设诉讼的成本为5,在没有诉讼的情况下,知情权受益人赔偿5个基本单位,在诉讼情况下赔偿为10。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赔偿不会因人而异。而公众人物的诉讼成本远大于一般民众,因为诉讼等于将隐私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公众人物承担的额外损失很大。公众人物诉讼成本为10。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民众会选择诉讼,而公众人物会由于诉讼成本和收益不对称而放弃诉讼。

从国内外的法律实践看,基于新闻自由和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原则,一般民众在隐私权诉讼中基本可以胜诉,而公众人物的诉讼基本无法获得胜利。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更加肯定了上面的结论:一般民众会选择诉讼,而公众人物会放弃诉讼。

(3)综合两个博弈过程分析

上述两个博弈过程反映了在两个行动下的博弈结果,事实上,狗仔队在采取曝光这一行动时,就会考虑到诉讼的博弈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一般民众,博弈的均衡是曝光时(0,0),即双方既不保护,也不刺探,以及诉讼时(-5,0)或(-10,-5),即隐私权被侵犯必然诉讼;对于公众人物,博弈的均衡是(100,-5),即双方既要保护,也要刺探,以及(0,0),即公众人物放弃诉讼,也就是说,最终达成的平衡产生了狗仔队现象。单纯从法律的观点,这是很不好理解的,但从博弈论的分析,这是合理的博弈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反映了这种博弈情况,这也是狗仔队现象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博弈的均衡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结果出现,只是其他结果在理性下效果并不好。事实上,世界上对于狗仔队的几乎没有减少过,狗仔队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被社会舆论及理论界讨论,也是因为有不断的诉讼出现。

[page_break]

四、结论

我们用博弈论对狗仔队现象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从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狗仔队现象有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内在原因。社会上虽然对狗仔队十分讨厌,但其存在具有其内在难以克服的原因。狗仔队是新闻自由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狗仔队现象是社会博弈的最佳选择之一,如果采用法律手段强行限制狗仔队,社会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西方法律制度的调整对狗仔队的风行有很大的作用。

2.均衡博弈结果对法律调节也有影响。当前西方法律制度对知情权的定义越来越宽泛,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越来越小,基本上对于狗仔队现象采取了宽容的姿态。这一事实反映法律受到均衡博弈结果的影响,这种法律的调整又引发了狗仔队现象在国际上的蔓延。

3.对于狗仔队现象,社会从道德的角度也应比较宽容。单纯从道德上来抨击狗仔队,并不能防止这种现象,从另一方面看,一般民众对于公众人物的要求,往往比对狗仔队的要求高,因此,狗仔队有时行使了这种要求的权力,加强了对公众人物的监督,虽然这不是狗仔队的目的。

4.限制狗仔队也是必须的,如果对狗仔队现象不加限制,就会影响社会秩序。狗仔队的最大界限是不能对一般民众实行“狗仔队”,法律应是这种限制的最大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公众人物的准确定义。依据不同情况,适当提高狗仔队的法律成本,对狗仔队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狗仔队并不是毫无约束的。

注释:

①《新加坡特有词语探微》,汪惠迪,第四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9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