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与读书有关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

第1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一、各地聘请的监督巡视员名额,按考场设置地区情况及实际工作需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确定,人员名单报人事部备案。各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实施考试专业的情况,推荐人选报人事部遴选确定。

二、各地人事部门要根据《关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监督巡视员有关工作的通知》(人发〔1997〕51号)精神及本通知的要求制订本地监督巡视员的工作内容、程序和办法。

三、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监督巡视员应持监督巡视员证书并佩戴胸牌执行公务。

四、各地人事部门应对监督巡视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深化职称改革的方针政策;职称考试工作的考务管理、运作程序和有关工作纪律;各类专业专试工作的具体情况;督巡工作中的一些具体要求等。

第2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一、以周密准备为起点,理清文学阅读对写作的思路

课题在筹备阶段我们收集了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教学资料,认真召开课题论证会,汇报了课题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的调查问卷情况,摸清了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和老师对学生作文水平状况的认识,为课题的有效申报及开展奠定了基础。

课题在申报成功后,我们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开题会,认真组织学习有关课题的理论知识并制订了周密的课题工作安排。以金坛市第二中学2008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其他年级),分五学期对课题展开研究并制订相关的活动计划。这些活动的实施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热情,也理清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二、以兴趣活动为载体,架设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1.开设“阅读与写作”兴趣班

文学阅读的开展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为了开辟实验基地,在学校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了“阅读与写作”兴趣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把文学阅读的体会用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文章,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适当的指导。以2008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设五学期的相关主题的兴趣班,初一上学期主要是制订文学阅读书籍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短小的文章和书籍为阅读基础,不制定主题式的阅读,由课题老师负责指导。初一下学期至初三上学期进行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言文阅读的调查问卷形成调查报告并反馈相关信息,制订了相关主题的“阅读与写作”兴趣班。文学阅读开展以文学体裁来分阶段进行,在相关主题的阅读上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开展文学中的语言、人物、写法等赏析点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对写作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开展演讲、作文竞赛等活动

学生对文学阅读的深入,不仅仅是让学生写,还可以让学生把写的内容转化为其他形式,结合演讲、作文竞赛等活动来展现。如学生读文学名著之后开展了以分析人物为主题的手抄报等。如开展有主题的作文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文学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形式多样。

兴趣活动的开展从点到面来调动了学生文学阅读的热情,文学阅读的有效开展为写作架设了较好的桥梁。

三、以作文研讨为阵地,探索文学阅读对写作的指导

文学阅读不仅仅是纯粹的读,学生的文学阅读除了放手让学生大量的读外,还必须对学生的文学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的文学阅读转化到作文水平的提高上来,这就需开设文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研究课。每学期都有相关老师结合每学期阅读的主题开设好研究课,在研究课上,从文学阅读中选取素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训练学生的表达方式,训练学生的立意和选材,训练学生的构思和布局等,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自由表达,不用写作的框架来限定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培养他们写作的习惯。文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研究课的开展,调动了课题成员的积极性,对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以阅读写作为重点,激发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学生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主体,围绕学生的文学阅读,我们课题组不仅规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名著范围,还拓展了其他的文学书籍范围。如每学期都有规定的主题阅读,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读相关主题的两本以上的文学书籍,兴趣班的学生每学期要求读十本以上的文学书籍,为了减轻学生购书的负担,利用学生家中网络的优势,开设了网络阅读平台,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势和学校课外活动的要求,开设好“阅读与欣赏”读书活动,我们课题组给每位学生办了借书卡,让学生利用平时的时间到校图书馆去借书读。不仅在校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读,还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读,学生阅读的内容、时间和渠道有了,学生就会认真热情地阅读。

解决了学生读的难题,就必须引导学生去写。初一要求学生写读书札记,读书札记的所写内容以规定的文学书籍为主,兼顾其他读本。每阶段都进行评比,把好的札记拿出来展示,让其他同学学习和模仿,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和热情。初二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日记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初三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和文学点评来展示学生的作文水平。

文学阅读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写作活动也重视了学生的自由创作。不管是文学阅读的活动还是写作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五、以研究反思为积累,提高文学阅读对写作的水平

课题开展将近三年,在这三年中每学期都要求课题组成员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作文水平。每学期都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学习心得、研究论文和学生的个案分析,注重于研究经验的积累。其中成绩喜人,课题组成员有十几篇研究论文在省市刊物发表,有上百名学生的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或获奖。

课题的实施以来改变了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写作态度,推动了作文教学的深入发展。可以说文学阅读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学的阅读推动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学生的阅读时间和升学的时间冲突

2.研究的成果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有关课题的的数量不多

3.研究要深入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情来开展各项活动

第3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读书 游学 写作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和学生本来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修业的精进而走到一起来的,因此,老师和学生就应该不计短长而一起前行。

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修业修德。不做高高在上、习惯于动口的君子。

一、和学生一起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书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是,师生们执行了吗?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究竟怎样?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走访了一些老师,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也就是说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高中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原因是: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阅读,对于考试没有明显的帮助。

再想一想,没有任何学科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完成这么多的文字阅读量,唯独“语文”。

再深入想一想:我们的文化靠什么传承?我们的精神家园靠谁去守望?这样一想,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就全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在这个氛围里,能够互相督促,提高阅读效率。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找到共同话语,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形成研究风气。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动笔,写一些读书笔记,留下成长的足迹。

……

对教师而言,重读一些书籍,并不意味着浪费。基本的道理是:重读,也会有新的收获。和学生一起读书,会逼着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对自己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二、和学生一起游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建议语文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且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是互补的,一味地读书,那是“读死书”。通过读书,能够获得丰富的学养,如同一个财迷看到了金山银山,但要拥有金山银山,还得走出书本。

行万里路,既是在验证所读的书本知识,又是在换一种方式在读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是无字的,他叫自然、社会、风俗、世态……

举个例子吧。

2008年,我和部分学生去登东梁山。山不高,很快登顶。俯看滚滚江水,眺望对面的西梁山,顿时觉得东、西梁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不禁吟起《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忽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了:“李白怎么看到了‘碧水东流’,这江水不明明是浑浊的吗?”是啊,我们看到的江水,的确浑浊不堪。于是,围绕“碧水”我们就讨论开了:

有人说“唐代的时候,这江水就是碧蓝的。白居易还写‘春来江水绿如蓝’呢”;有人说“这是环境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碧水才成了浑水”;还有人说“唐代人口稀少而现在人口太多,江水不混才怪呢”……

七嘴八舌中,大家讨论起了环境变化的原因,大有世易时移的感慨。大家都深信李白诗中的“碧水”是真的,要不,他怎能将离此山不远的青山作为魂归的地方呢?

去年,这个班同学聚会,还跟我回忆起这次游历。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学习《望天门山》!

可是,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强化。现在的师生们紧紧守着课堂,紧紧地盯着分数,苦苦地奋斗着。更有甚者,打着安全的旗号,把师生全部圈在校园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走出校园都需要校长、班主任签字,即便想走,还能走多远?

我以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其实是侮辱了教育。

不久前,马鞍山二中周老师带着班级学生游学琅琊山,其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争取领导支持。他在游学之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请示报告、游学计划书、游学预案等,因为这样,他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学校同意了他的游学方案。不妨看看他的“安全预案”吧――

安全预案

1.召开家长会,征求家长意见,采取自愿原则。发放此次活动的《告家长书》,必须征得家长签字同意后,学生才可参加此次活动。

2.欢迎家长志愿者参加此次活动。参加活动的家长编入学生小组,负责安全事务。

3.与家长志愿者一起与旅行社协商。协商内容有:交通工具、行程、价格、保险、服务项目等。协商好之后,报学校相关部门备案。

4.请学校领导出面与旅行社协商。要求一切从学生的安全出发,选派出最好的车辆和驾驶员。

5.活动前,再次召开专题家长会。学生分组,每组确定责任老师、家长和学生安全员。强调安全教育,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

6.活动时,开通24小时联系电话。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都可以直接拨打。

其次,要有游学内容。游学的目的要清楚,要有针对性。为此,他安排了以下内容,见下表:

最后,要有总结。游学中,师生围绕六个方面的游学内容进行过交流,归来后,都形成了文字,修改后印刷成册,名为《寻梦》。周老师为之写序。

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也为了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游学,哪怕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只有一次,我们也应该坚持这样做。

三、和学生一起写作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表现在高考作文中,写磨难,则拿自己的亲人开刀,让父母离异、遭灾;论反抗,终究是屈原沉江、李白不事权贵、窦娥刑场发愿;说旷达,绕不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普遍的问题是:语言上以华美掩饰贫乏无味、内容上以唱高调来掩饰内心的空虚、情感上以做作来掩饰无病。

追究这种现象的根源,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关,与市面上大量的《作文宝典》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校正的办法有很多,“和学生一起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平等观念的确立。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老师出题,学生写作。现在,有了共同的“作业”,有了共同的思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只管动嘴不动手了。师生之间通过同题作文相互理解更深,情感上也更融洽。

2.有利于评讲。师生作文可以进行比较,可以畅谈写作体会,可以分享成功的快乐与不足的教训。

3.有利于师生共同提高。教师下水作文,可以给学生示范;学生的作文,也可以促进教师思考。教学相长,师生互利。

我还以为,教师下水作文,应该强调:与学生“一起”,即应该与学生写一样的题目、用同样的时间、满足同样的写作要求――不得宿构、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等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师还停留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阶段。

如果一定要说教师是“蜡烛”的话,那么,这蜡烛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也在不断进步,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第4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作文”也好,“做”文也好我都觉得这个词有点蹊跷,似乎有做作之嫌疑。我想,它们代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写作这一知识点,是学生依照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某些模式来解决某个问题的训练过程。这样说来,“做”文或“作文”均表达得异常准确。学生是应当依据固有的思想———命题、话题中隐含的某种观点,说白了是命题者主张宽容你就不能主张对人苛刻,再依据语言表达的规矩,如如何展示观点,如何引述事例说理,如何组织语言,最终如何阐述道理。这种方式,确属于“做”的成分多。学生的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话又说回来,作文这一种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技巧)的形成,也如木匠瓦匠及其他工种的技艺,总该有足够的训练。做,也就很有必要。

在“做”的必要之后,则涉及另一个内容:同一个话题,学生制造的产品就很不相同。好与孬相去万里。更有甚者,我班有个同学一字未写。问他,写不出来。平时也有这种现象。于是生气,责令写800字说明书。一节课,800字,文从字顺,很漂亮!看来,该同学是有表达能力而无“做”文之水平,是怕了“作文”的学生啊!不在少数学生的作文被老师认为拼凑,或许也不全是不会,而是因为怕。怕了,所以退缩了斗志,退缩了思考力,退缩了表达力。这样,展现实力展现个性更无从谈起。严格地说,学生表达之个性,早已存在其思想情感之深处,发掘之后加于强化,均是张扬个性。

得出的结论是: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学生应自信地做,作文就能够写好。作文的教和作文的学,也就达到一定的境界。进一步思考作文,在教与学时是否该存在有本质的核心的东西?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是否在热热闹闹的花样百出的教改教研中浮躁了心态,尘蒙了理智?我们的教学是否致力与学生真正达到会作文的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读书了,读书成为习惯了,境界也就高了,作文也就会了。而且,读书,决不能泛泛而读,要精读,要品,要背。记住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才可能内化为能力,作文的语言技巧才会迎刃而解。“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生活,溶入生活,作文才有源头活水。让学生关注身边事、学校事、社会事,拥有责任感、使命感,有阔大的视野,成大气之人,作文便会有了境界。

第5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一、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学习写作,第一须观察。根据学生好新好奇、好问和观察事物常受不随意注意影响等特点,我注重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观察前,指导观察的顺序,讲话观察的目地,要求;观察时,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做到多看、多提、多问;观察后,要求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再认识及思维加工的基础上,把观察所得及时记录下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流”。为丰富学生的“素材库”,在学生领悟了如向观察之后,我还结合教学,指导学生走出家门、校门,让学生眼观、耳听、鼻闻、嘴问、手摸、心想、脚踩等,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

如:到大自然中,让学生观察路边的花草,田野里的庄稼,水中的游鱼,各种各样的蔬菜;观察日月星辰、蓝天白云、风雪雨露、草木鸟兽等。通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这样,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后再上作文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想说、乐写。

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每位同学都经历过许许多多可以入文的事,如:在家里,我们帮家长做过许多事,喜、怒、哀、乐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学校里,我们和老师、同学之间有友谊,有误会,也可能因一些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课堂上,做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参加过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社会上,还做过一些好事、趣事。把这些事用日记、短文的形式记下来,就成了日后我们作文的素材。为了真正把自己的素材库充实起来,我们要尽可能地在校内外做一些有益的事,多参加些活动,并在做的时候,留心过程,注意自己的感情变化及感受,随时记下来,就不愁没啥可写了。

三、在读书中积累素材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做到读写结合。那么怎么去做到呢?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为此,我要求学生准备好“采蜜本”和“酿蜜本”读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积累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读书是作文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深,作文的根基就越牢,潜力就越大。关键是怎么读?要按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去做。向蜜蜂学习,在书海中进行“采蜜”。为此,我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准备好“采蜜本”,做好读书笔记,把书中好的词语、精彩片段摘录下来。要充分利用双休日多读课外书,不但要读文学作品,还要读有关历史和自然知识等方面的书籍,只有广泛的阅读,并将书中的精华部分―“蜜”采下来,才能在作文时得心应手。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这里的应用就是“酿蜜”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广泛地“采蜜”后,教师若不采取一些措施让其表现,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为此,我又让学生准备“酿蜜本”,进行写作练习。光读不练,学生得不到锻炼,写作能力谈何提高?只有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提高作文能力。在教学中,我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进行仿写,然后再进行命题作文。作文的内容先写自己家里,从景到人,再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最后写社会见闻等。最大可能地利用“采蜜本”上的素材和词语,使学生读写结合,练的扎实,写作能力就逐步提高了。只要勤“采”勤“酿”,何愁不出好“蜜”?

四、在收看电视中积累素材

第6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一、急功近利不可取

一些老师、家长的阅读观是:孩子应该多看作文书,以提高作文的能力,至于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应以闲书对待,不提倡阅读。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让孩子们喜欢上作文书,那是件很难的事。因为这些书的内容和结构往往模式化了,充满虚情假意,很乏味。大部分孩子只会在写作文时,把它们翻出来,平时是不看的。多看作文书,的确可以学到某些写作技巧,但这些书却缺少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想象力,孩子们难以从中获得美的熏陶、爱的感怀。

德国人非常重视《格林童话》,丹麦人非常重视《安徒生童话》,因为它们深受儿童的欢迎,适合阅读,能够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的人认为,这些童话在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国家意识和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沉浸在这样的作品中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骄傲的。

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一个个成语故事,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想象力;唐诗宋词犹如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熠熠生辉。《三字经》朗朗上口,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内容,言简意赅。如果孩子能从小接触这些优秀的作品,陶醉于浓浓的书香之中,对他们素质的提高与一生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正确选择课外书

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只要是健康、有益身心的读物,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读。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一般说来,中低年级学生应以教师和家长的选择为主,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年级学生则以自主选择为主,辅以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在推荐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民主原则,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二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不把读书当做苦差事、负担。另外,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三是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读物。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给予正确的指导。低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感受快乐的童年,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你是特别的》、《逃家小兔》等绘本、拼音读物。中年级学生要体验成长的快乐、失败、痛苦,教师可推荐《爱的教育》、《哈利波特》、《大草原上的小木屋》、《小妇人》、《纳尼亚传奇》等小说。高年级学生要回味童年的生活,从阅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悟童年的魅力,教师可推荐《草房子》、《苏菲的世界》、《小王子》、《女儿的故事》等小说。教师要依照每学期的主题为各年级推荐书目,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系统、合理的计划中有序进行,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三、适当指导很重要

阅读是理解内容的过程。阅读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但现在的阅读已进入浏览式的阅读状态,学生常常一目十行,结果是略知一二,甚至一窍不通。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语文的学习,从吸收到表达,中间有一个桥梁,那就是思想。要体会文章的思想,不细细品赏是不行的,这少不了老师的适当指导。

《三国演义》篇幅长,要看完得花一段时间,而那繁杂的事件与众多的人物有时候会让人一头雾水。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知识点细读。如:书中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有哪些?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并体会它们的妙处;三国时期英勇无比的将领比比皆是,你最喜欢哪几位?读读与他们有关的章节,写写自己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阅读、学习,学生的兴趣会更高,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学以致用,讲效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东西,都要把它们记下来。”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中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多学一点知识,多读一些书,慢慢地累积下来,懂得的道理也就多了,也就成熟稳重了。

课外阅读对写作是非常有用的。课外阅读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在作文时,如果能用上去,会令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具体。我常常在早读课与学生一起阅读某一精彩片段,简要评析后,让学生仿写。这样既进行了课外阅读,传授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是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细细琢磨。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是略读法。略读的目的是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主干,遇到生字新词,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不读。

三是摘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摘抄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当然也可以在阅读中边读边批注,写上几句心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学以致用。对不会开头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优秀作文选,让他们模仿例文,学会写开头。

五、课外阅读,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这个道理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深刻地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类最难得的是有志向,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课外阅读也需要持之以恒。

1.建阅读角。随着“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的开展,农村小学的藏书量渐渐丰富起来。教师可在教室立一个书架,把学生带来的好书放进去,让学生有条件接触到优秀的课外书籍。

2.建阅读组。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组成阅读小组,让学生互相监督,坚持阅读。这也能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进步。

3.选择阅读时间。课外阅读也可在课堂中进行,教师每天中午抽20分钟作为课外阅读时间,营造课外阅读的气氛,让学生自主阅读,让班级洋溢浓浓的书香味。

4.开阅读会。学生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召开有关课外阅读的班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所得。讲故事、谈感受、介绍读物、评比表彰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第7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1 从“说”切入,以说促写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言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言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吕淑湘先生指出:“语言教学从口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功倍的;放过口语训练,孤立地教学书面语言,是违背自然,事倍功半的。”说与写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比书面表达更广泛、更灵活、更及时、更便捷的特点,在训练中能提高学生快速构思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取得省时、增量、实用的效果。口语表达更注重焦急环境的制约,在语言中加入了仪态、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因素,使语言的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运用的技巧更多样,学生在训练中对语言的感悟也就更真切。所以,口语训练是活生生的语言实践,是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

藏族学生生性豪放、淳朴,但有一部分学生害怕用汉语与他人交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源于他们不太流利的汉语口语表达。为此,必须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加强他们的汉语口语训练,从而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宁说不写。而听、说、读、写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以“说”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有话可说。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口头训练,同时进行说写结合的训练,这无疑是具有新的教学意识的突破性改革。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是为完成作文教学总体目标的奠基工程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谚语的机会,让他们不惧于任何场合,在任何情况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向别人倾吐出来,而且有意识地把学生功能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2 增加阅读,以读带写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钱谷融先生在接受中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采访时就十分强调现代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增加“识度”,这是击中肯綮的。“腹中有诗书气自华”,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藏族学生的作文,往往容易写得索然无味,语言贫乏,词汇量小,反映出知识面狭窄,甚至是语言不通顺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博的知识来源于读书,丰富的词汇来源于读书,良好的语感来源于读书。多给学生独立读书、背诵、品位的时间,对学生功能喜爱的教材篇目,可多学精学,适时将课外的美文佳作引入课内,作源头活水;注重感悟,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教师要激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尽情翱翔。语文教师可每周用一两节课让学生自己读书,或干脆定期将学生带入图书馆或阅览室,拓展学生自我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生兴趣、产生动力、开发智力,在广泛的涉猎中,真正学会读书,体会读书的乐趣。

语文教师还要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报,进行知识积累,充实学生文化底蕴,可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摘抄优美词句段落,也可用剪贴的形式进行专题积累。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舌功能主动阅读,另一方面要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组织学生畅谈读书体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好读书、乐读书”且品位情趣高雅的人。要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图书借阅制度、心得交流制度等。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课外阅读健康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看起来只是一种阅读信息和经验的交换,其实这项活动所覆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一个阅读阶段下来,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了,有些方面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想的结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3 关注生活,叙写生活

张孝纯先生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语文本身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语文教学如此,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

生活(包括自然)的确与写作密不可分,我们因对生活的感悟才有了写作的冲动,才有一种思想需要表达。同时,生活还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3.1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很多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但在写作时却选不出材料,无话可说。这是因为他们虽置身于生活之中,却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不去观察,不去了解,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更没有积累。这其实与我们教师有关。这种情形必须改变。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要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一句话,就是要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2 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在指导作文时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反映身边的生活,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动和感激之情。在我所教的每一届学生中,几乎都写过《一件小事》、《我的老师》、《我的家乡》等这样陈旧的题目和题材。但是,几乎每一届学生的作文中都不乏有新意、有个性、有灵气、能让我感动的习作。原因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了令他们感动和感激的东西,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的确如此,有了生活的底子,有了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学生作文自然就会血肉丰满,有真情实感了。虽然它也许还很稚嫩,但它毕竟是一种真实的鲜活的生命的活动,是创作主体个性的张扬。这就很可宝贵了。

第8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一、读书形式

一年前,学校便号召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提出:坚持每日一诗,每日一悟,每周一反思,师生共读经典,共写随笔。于是,每个班级结合学生的计划和班级实际情况,也制定出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

1、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组织发动学生自行带书,成立班级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这是多年来各校各班用来引导我们学生多读课外书的老办法,但总是有头无尾,收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书的来源有限,不能及时更新,一年到头,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本发了黄的破书,读得无味无趣。二是图书管理不得法,缺乏有效制度。三是缺乏激励机制,很少为我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例如,刚开始,我们每人从家里带一、二本课外书籍到班上交流看,可一个星期过去了,带书的人是寥寥无几,而且带来的书也是一些不着边际的书,为此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组织我们的爸爸妈妈到学校开家长会,给他们讲多读书的好处,以我们班同学为例,他们听得到也看得到,很有说服力,家长们很是高兴,都同意老师的意见,很乐意给我们买课外书。从此,我们班的书就多起来了,而且时常都能得到更新。老师还动员我们班的同学把积攒的零用钱和压岁钱集中起来去买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365夜童话》《十万个为什么》《脑筋急转弯》等等。书源不愁了,但如何发挥其效用呢,于是,老师根据书的内容多少,分组分人头,规定多少天完成(有的看得快的同学还可以看两遍),在看的过程中,老师要求我们要记住书的名称、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记在本子上,并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好与同学们交流。

我觉得本学期老师制定的班级读书活动管理机制,我们很喜欢。

(1)每个班级成立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负责组织管理班级开展的各项读书活动。

(2)每学期能读书5本以上,并能精读其中5篇的学生,经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考核申报,可评为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3)参加读书活动获奖班级和个人将按等级加分表彰。

2、做好读书登记簿

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准备一本读书登记簿,建立自己的阅读目录,记载好词佳句、心得体会等,高年级可适当作读书笔记。

3、开展“换一本书,交一个友”活动,学校鼓励我们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学校每个月末开展一次读书交流。

4、图书室管理员、阅览室制定出相关的借书、阅览制度、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读书阵地

5学校语文组和大队部每月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展示同学们的读书登记簿并做出相应评价。

6、出读书小报: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每学期定期出版读书小小报。并组织读书小小报评比活动。

7、老师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记读书笔记,月末在班上讲故事、谈体会、相互交流。

8、学校要求我们大家记住班级读书口号“今天你读书了吗?”,让这句话成为同学见面的问候语,要求每个同学无论是早晨、课间还是中午,养成走进教室就看书的好习惯。

二、适时掌握读书技巧,提高读书的有效性。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书源(内容),有了读书的规章制度(形式),还应有好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掌握了好的读书技巧,我们能终身受益。

首先,老师要求我们掌握几种阅读的技巧:一是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巧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是指导我们做好专题性读书笔记,做到“八个一”。

读一读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杂志”;“抄一抄与主题相关的好词、佳句、妙段”;“背一背与主题有关的好词、佳句、妙段”;“编一编与主题相关的童话故事、诗歌”;“想一想与主题相关的金点子”;“画一画与主题相关的图”;“写一写与主题相关的小实验”;“问一问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另外老师还适时布置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写作片段,我们会特别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给了自己作品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我的地盘我做主、创作风暴、我的灵感”等。

三、展示交流结硕果

我们有时以交流为主,有时以评论为主;采取故事、朗诵、表演、等方法交流。利用晨读、班会、课外活动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好书推荐”交流。利用作文课师生评论,生生结对子互评来以读帮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现在我们的学习更主动了,我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我们成了生活的主人,我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我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我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使我们成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读书,更使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一年来,由于学校在读书活动方面狠抓落实,我们不仅阅读面广了,知识丰富了,在写作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去年我们参加全国冰心杯第八届青少年写作大赛,10人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参加全国小学生新课标最新分类作文大赛19人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并刊登在《新课标最新分类作文》一书上。有4位同学的读后感刊登在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读写天地》上。

此外司前中心小学还提供多种机会让我们及时运用知识拓展技能,通过班级墙报、手抄报让我们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奥运在我身边’故事会”学校掀起了奥运故事的热潮,我讲的《宽容的力量》被选送到司前中心小学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在中小举行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我又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学校还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

第9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范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选择语文课外图书呢?教师在教会学生细心和周到地选择图书之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文体类型等作出选择。

一、年龄特征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在长达几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一些带图画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年级比较喜欢读一些短小的科普类图书,如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及《十万个为什么》等图书。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因此,不同年级所选的书也应有所不同。

二、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除了因不同年龄有差异外,不同性格的孩子也会有阅读兴趣的不同,甚至有的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所产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如果问学生:“你们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他们会说《安徒生童话》《智力大全》《科学家的故事》《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等等。没有一个学生会说喜欢作文读物,为什么不喜欢的书却是读的最多的呢?一句话,为了写作,有时为了能让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去看一些作文读物。固然,读一些作文法,对写作有一点好处,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不快,学生缺少一种大语文的底气,也不能真正写好作文。虽然有的学生作文书一大摞,习作仍是困难重重。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只有他们喜欢的才能有较多的收获。

三、文体类型

对于小学生不管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模仿是共性。他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并且就老师曾经指导过的阅读方式实施于相似文章,会显得轻车熟路。为此,适当关注文体类型,以配合课内教学也显得非常重要。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选择图书的空间、给学生读图书的时间、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同时,教会学生选择图书的类型,要培养学生通读包罗万象的图书,取其精华,塑造学生全新的未来。

四、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几种阅读的技巧:一是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巧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这对小学生升入初中进行语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学生做好专题性读书笔记,做到“八个一”

(1)读一读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杂志;(2)抄一抄与主题相关的好词、佳句、妙段;(3)背一背与主题有关的好词、佳句、妙段;(4)编一编与主题相关的童话故事、诗歌;(5)想一想与主题相关的金点子;(6)画一画与主题相关的图;(7)写一写与主题相关的小实验;(8)问一问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这“八个一”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最佳的途径。这样为学生日后的语文阅读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交流评论

我们在培养学生读好图书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交流,在交流中养成学生相互间的评判与鉴赏,适当写些心得与感悟,来加深学生对图书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也可以采取故事、朗诵、表演、实验等方法交流。这样的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燃起读书热情的积极向上的态势。交流是小学教师最为欣赏的一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七、进行主题式探索性读书活动指导

主题式探索性读书活动一改以往读书活动以个人阅读为主的读书形式,改为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班内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同时,不仅使学生“会读”,而且使学生“乐读”“好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同时还要建立起奖励制度,在活动过程中,颁发各类奖章,定期评选读书积极分子,同时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