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朝花夕拾简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朝花夕拾》英译本 目的论 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49-02
引言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媒介,如何忠实地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给西方读者是每个翻译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翻译的原则,各个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都努力从各个侧面去完善翻译过程。笔者认为功能学派的目的论非常适合指导翻译实践。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
(一)文化负载词简介
文化负载词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和焦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不理解文化负载词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在阅读过程中将会困难重重。对译者而言,如何把这些文化负载词忠实地翻译给西方读者,同时又让西方读者能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真正含义以达到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不仅是译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难以决策的问题。
(二)杨译本《朝花夕拾》中的文化负载词分类
《朝花夕拾》中的文化负载词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宗教类、语言类、物质类、社会类的文化负载词。同时笔者将分别讨论杨宪益夫妇是如何处理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从而忠实地传播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1.宗教类的文化负载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宗教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宗教里用来代替人们愿望的文化负载词也会因地域的差异而不同。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话题,宗教色彩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语言的一大特色。
Example
那么,在他的卤薄中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The Yangs:in their retinue you will find some unusual figures:ghostly attendants,he ghostly king,and Wu Chang,or Life-is Transient.
“无常”作为佛教教义释为世界万物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世间一切万物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如“世事无常”“人生无常”,它给人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杨宪益夫妇在这里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笔者认为这样翻译的好处是其一保留了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其二通过对“无常”的解释让西方读者在接触中国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它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这种翻译策略是非常符合目的论忠实和目的原则的。
2.社会类的文化负载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社会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社会类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中国特有的自谦语、尊他语等等。如在古代人们用“贱荆”来指代自己的妻子,用“犬子”来指代自己的儿子,用“小女”代替自己的女儿。
Example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The Yang’s:“remember this carefully, son!”she told me earnestly。
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主仆之间的称呼也非常复杂。长妈妈虽然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年长于鲁迅,但在称呼上却体现了对封建制度的遵从。杨宪益夫妇把“哥儿”一词翻译成“son”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本意。如果照字面意思译成“brother”,那么西方读者势必会觉得奇怪,因为从全文来理解,鲁迅先生是叫她“长妈妈”的,如果“长妈妈”称呼鲁迅为“brother”,那么他们两个的关系就不符合整篇文章的内容。其二,翻译成“son”也可以向西方读者传达长妈妈对鲁迅非常关爱的这一层感情内涵。因此这一例也充分体现了杨宪益夫妇在翻译过程所遵循的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3.物质类文化负载词。
Example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
The Yangs:He was followed by stilt-walkers, children on platforms carried by men,and other children on hobbyhorses。
“抬阁”是中国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可能非常陌生。译文通过对“抬阁”这一民间娱乐活动的具体解释也很好地向外国读者介绍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民间文化。同样,对于另外一中民间游戏“马头”译文也采取了阐释的翻译策略,如果译文只简单的翻译成“horse head”,西方读者可能会一脸迷惑,不知所云。
4.语言类的文化负载词。
四字结构的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特征,简短精悍,内容丰富,这些四字结构的成语及历史典故都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要想理解译文的意义就必须熟悉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同时由于四字结构是中国语言的特殊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要解释其意思,这样才能做到译文的通顺和忠实地传播中国文化。
Example
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礼节(无常。P 74)
The Yangs: with the exception of some devout old women and their grandchildren, who treat all spirits with proper trepidation and reverence in order that none of them may feel left out
在古时候,大臣们给皇帝上奏的时候,由于担心奏折的内容会引起皇帝发怒,所以大家都是诚惶诚恐的,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不胜屏营待命之至”来形容老妪们看戏时感到惶恐的心情。杨宪益夫妇把“不胜屏营待命之至”采用阐释的方法翻译成treat all spirits with proper trepidation and reverence,虽然这在形式上与原文不对等,但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在这里,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形式对应反而会妨碍跨文化交际。因此杨宪益夫妇遵循了连贯原则。
二、结论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杨宪益英译本《朝花夕拾》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对文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忠实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是杨宪益夫妇翻译《朝花夕拾》的首要目的。同时,笔者认为任何翻译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为了达到译文目的,译者需要采取各种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Ppurposeful Activities: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郭建忠.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
[7]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0.
自从江湖上掀起了微博相亲的血雨腥风,我这枚剩女就不用周末早早起床,掏大把银子去美容院打理好自己,然后昏昏欲睡奔赴相亲的战场了。每天只需编几条微博,原本寂寞难耐的“从此心爱无良夜”,就变成了“任他微博时时新”。
瞧,这个25岁宅男在微博上写着:“我是一只男癞蛤蟆,但绝对不找另一个女癞蛤蟆。”还挺有自知之明,只是,姐要找的可是一只雄天鹅,这只蛤蟆pass;下一位更离谱,居然叫嚣着要女方有房有车有职业有才有貌,下得厨房入得厅堂,还要胸是胸,屁股是屁股,他以为他谁啊,潘安转世宋玉再生?再看一眼微博上的照片,姐很诧异,咋就有人长得这样惊天动地,还活得如此理直气壮?
就在姐快hold不住时,男一号出现了,照片那叫一个萌啊,找一张姐5年前的青春无敌照贴上去,帅哥立刻来搭讪。可惜姐很快发现此枚正太欲求长期饭票,只差在脑门上贴上“求包养”。Pass,下一位。这位的相亲语录是:“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这个童鞋难道不知道故人心易变的道理吗?
终于,在一番乱花渐欲迷人眼后,姐被一枚成熟水蜜桃困住了。那个俊朗非凡、玉树临风啊,再看简介,国企上班,身后靠着的赫然是宝马,而且人家要求是知书达理的温柔善良女子,姐低头害羞状:这说的不就是我吗?一番基本斟词酌句后,我与水蜜桃顺利勾搭成功。一番礼尚往来的@后,我们私订终身,只等见面。
这天阳光灿烂,一想到今天将见到水蜜桃,我就打了鸡血,连平时最讨厌的司机小B也顺眼多了。临到下班时,小B得意地宣告:哥今天要见美女去了。众人没一个理会他,小B急了:这位“朝花夕拾”的美女约我见面。
我握住鼠标的手一抖,假意接水特意绕过他的电脑,坑爹啊,照片PS得他娘都不认识了。那个华丽丽的水蜜桃,怎么会是眼前猥琐干瘪的小四眼?他身后的宝马道具,是老总的座驾。在20秒内,我调整好自己的面部肌肉,先小B一步赶到咖啡馆,特意挑了一个隐蔽角落。不一会儿小B来了,左顾右盼坐等了半小时后,开始打电话:会议临时取消,你下班了吗?我来接你。苍天,我只是小B备胎之一。
小B刚离开,我的手机就响了起来,姐今天安排相亲的对象当然也不止小B一人,为了提高效率,我早设定了手机闹钟,每人半小时,绝对公平公正。掏出手机按停闹钟,然后删除小B的电话。接着,姐去洗手间补补妆,杀向下个目标。
看吧,博微相亲零成本,无需为AA还是AB伤脑,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在最短的时间接触最多的相亲对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张开网,守在电脑前,晋级选手逐个编号,A、B、C、D,总有一只瞎眼兔子撞上我这棵歪脖子树。
摘要 鲁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文本里的绘画意象,他喜欢借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绘画意象来表现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哲理思考。绘画意象使鲁迅的作品更富有直观性和视觉表现力。本文从绘画意象的角度对鲁迅作品进行了全新分析,通过雪意象、枣树意象、月亮意象以及夜色意象等分析说明:绘画意象为鲁迅文本拓展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使其作品超越具体事实,创造一种超然变幻的美;昭示了绘画艺术对鲁迅文学创作、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了鲁迅在文学作品与美术的审美关系。
关键词:鲁迅 作品 绘画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在美学偏好上不同于一般的作家,其美术眼光的世界性和超前性是绘画界公认的。因此,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幽玄深邃的绘画意象。他所描绘的文字画面里多了新颖别致的绘画意象,使其作品带有黑白分明的传统木刻特点,同时又带有西方油画的丰富色调。如他在《阿Q正传》中所描绘的“钱家的粉墙上映出了蓝色的虹形的影子”。又如,《秋夜》中“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鲁迅通过这些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正是丰富多彩的绘画意象和色彩运用,使其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一 关于意象与绘画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一诗学范畴,从内涵而言,涉及诗学、美学等;从外延而言,涉及文学、绘画、心理等。意象不同于意境。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意象的基本特征是象征性或荒诞性,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先有“意象”而后才能产生“意境”。
本文所说的“意象”都是指情思和物象的结合,在整个形象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作家主观情志的体现。在西方文学理论界,从亚里士多德到乔伊斯、奥登、兰波等人都认为意象属于诗学范畴,认为意象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交相辉映的结果。总的来说,意象是主体审美的产物,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在审美客体的基础上,心与物相互交融的产物。意象为表意之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的结合,意象可以说是作家主观意志的体现,是借助于外在之象和内在情思相互转化而生的形象。
什么是绘画意象?绘画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意象造型范畴。画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结合而创造出的视觉形象就称之为绘画意象。中国绘画在造型方面既重视客观造型的“形似”,又强调主观的“神似”,绘画意象是创作过程中主体对客体情感化的观照,是艺术家心物交融的产物;绘画意象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家以审美的心态来观照生活,在心中形成一个崭新的审美意象,它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觉把握。作家借助于文本之中的绘画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通过绘画意象体验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鲁迅提出文人画要重视“立象”,他笔下的绘画意象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神韵。鲁迅作品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意象的存在,其艺术感受敏感而细腻,对于中外绘画均有精深的研究。在鲁迅的作品中,他所创构的意象丰富多彩,作品的意蕴通过深刻的哲理和炽热的情感融入绘画意象之中,并具有中国传统黑白木刻色彩分明的韵味,这在《呐喊》、《朝花夕拾》、《鲁迅诗歌全集》、《彷徨》、《野草》等诸多作品中均有表现。可以说,鲁迅作品里的山水景物描写像是一首首中国传统的抒情诗。例如,鲁迅在他文本中对于黑暗的描摹,黑夜、黑暗、寒夜、深夜、夜色、秋夜、暗夜、昏沉的夜、空虚中的暗夜等,以其固定的色彩表现和意象表征存在于人们的认知意识中。
二 绘画意象在鲁迅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鲁迅喜欢借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绘画意象来表现他的哲理思考和心理活动,通过潜意识和梦的组合形式,借助绘画意象进行暗示和自由联想,使其作品超越了具体事实的感官描述,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审美。下面,我们通过四种绘画意象:夜色意象、月亮意象、雪意象、枣树意象,来详细分析鲁迅文本的艺术底色。
1 鲁迅作品中的夜色意象
在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夜色这个意象。他在《夜颂》中自称是一个“爱夜的人”,这种所谓的“爱夜”,正视与解剖了自己心中的鬼气与虚无。鲁迅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对于中华民族抱着一片黑暗的悲观,致使其形成了一种痛苦和黑暗的人生观,而他精神中的那种不安于黑暗的呐喊常常侵扰着他的灵魂。他向那黑暗奋挣,以自我的反抗显示人的价值,他把视野放入夜色的审美观照之中,把内在情思外化到文本,夜色意象给他的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审美。鲁迅专注于夜色,夜色意象蕴含着深刻的涵义,成为他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情绪表达。如他的作品《孤独者》中的夜色,阴冷黑暗。《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目睹吃人惨剧发生的夜,《祝福》中神秘诡异之夜等,构成了鲁迅文学作品的永恒基调。夜色意象在鲁迅的审美中贯注了一种灰暗阴郁的色调,他充分运用色彩的对比烘托,真实书写了主人公的绝望与痛苦。
鲁迅笔下的夜色意象描摹带有传统写意手法的特征。他使用单线条的组合,将精神潜伏在深层结构中,在夜色意象中,鲁迅将中国传统写意手法与西方现代主义巧妙结合,更多运用了这种写意的手法以传达出某种情绪。通过夜色意象的描绘,黑调渲染了某种精神氛围。如在《孤独者》中,夜色的描摹渲染了人物的黯然与悲凉:“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在《祝福》的结尾里,则通过除夕之夜渲染了祥林嫂的凄凉:“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又如,《白光》里,暗夜渲染了陈士成发疯的心理情绪:“独有月亮,却缓缓地出现在寒夜的空中。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鲁迅一生过着痛苦的生活,他通过传统写意笔法的渲染烘托,表现了现实的残酷与黑暗,使夜色成为了鲁迅作品中自然景物及心理情绪的独特艺术描法,成为了鲁迅文本的底色。
2 鲁迅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在鲁迅笔下,月亮代表某种象征意味的意象,通常表现为阴冷、孤独、寂寞、凄凉。鲁迅喜欢写月,在他的笔下,关于各种月亮的描写都极其生动,恰如鲁迅心灵上的投影。这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金黄的圆月、雪白的月亮、灰白色的月影、生铁一般冷而且白的月亮等,都集中表现了他对于笔下意象的描摹。少年时代阴冷的情绪记忆外化带来了他作品中的阴冷色彩。如《彷徨·孤独者》中:“在潮湿的路极其分明,仰看太空,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月亮意象的阴冷是外在险恶时代氛围和阴暗文化,在他的人生情绪体验之中无不充满阴冷的色彩,月亮已经成了他内在心境的一种外现,形成了文本中阴冷的主色调,因而有《狂人日记》中清冷的月亮,《兄弟》中表现的沛君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月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鲁迅笔下的“月亮”是对中国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它容纳了丰富多彩的象征意,如欢乐与感伤、憧憬与幻想等。如鲁迅对于童年及美好回忆的作品《故乡》中所描写的月亮:“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如,《在奔月》中表现了其童年和生命意志:“只见那边是一轮雪白的圆月,挂在空中,其中还隐约现出楼台、树木;当他还是孩子时候祖母讲给他听的月宫中的美景。”
鲁迅主要运用了单纯白描的手法来描摹月亮意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的技法,强调以线造型,注重于线条的运用。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用白描的手法对线的表现力进行了巧妙的运用,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出了其所想表达的内容:“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他还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描摹方法描绘“月光”,如在《狂人日记》的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第八则日记中写道:“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狂人一种理性精神的象征。
另外,月亮意象的描绘还用来渲染作品氛围,如在《白光》中用了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这里的月光,烘托了陈士成落第后发疯的神秘气氛,是陈士成心理情绪的一种外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鲁迅小说的主要色彩意象是黑色与白色意象,月亮意象是鲁迅对于纯白之心的向往,白心之说通过月亮这一绘画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月亮意象同时也是鲁迅童年诗意的栖居体现。鲁迅童年的温馨与母亲的爱可以通过《朝花夕拾》前九篇中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有对儿时花园的留恋,也有对于美好童年爱与温情的反顾,所回顾的诗意童年充满了温情。
3 鲁迅作品中的雪意象
雪意象是在鲁迅文本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绘画意象。最集中表现在《雪》中:“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馨口的蜡梅花草。”在《雪》中,他描绘了故乡“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是对童年记忆雪中场景的真实描绘。相比较于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是作者对记忆中朔方之雪的主观再现。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意象的设置是对立的,突出了朔方的雪这一意象主体,使文本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使读者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意象共存,是在表达一种情绪。江南的雪运用了工笔白描,通过具体丰富的细节描写逼真再现了童年记忆。朔方的雪则是现实的抽象描摹,以此来表现主体内心的煎熬,并潜移默化到他的文学作品中,形成了雪意象。在《雪》中,朔方的雪已经如他失去童年的美好理想一样永远失去,甚至模糊了其中的青春影子。朔方对雪的描绘是以雪的洁白衬以血红的宝珠山茶,点染出朔方的雪的瑰丽奇幻,使旋转升腾着的朔方的雪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雪这一外象表现出其内心爱憎的交织、痛苦和绝望的交替,体现了生命的不羁与狂放,使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梦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雪意象的描绘使鲁迅完成了精神世界的归乡之旅。
鲁迅牺牲精神的外化就表现为雪意象,鲁迅一生对牺牲有着深刻的个人体验。他身上强烈的怀疑否定的反抗精神形成了他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牺牲精神。《雪》中凛冽的天宇下有“死掉的雨”的精灵在“升腾”,这是鲁迅孤独寂寞者的牺牲外化。鲁迅牺牲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看破牺牲的本质,看透现实的黑暗却以绝望与黑暗抗战,甘愿牺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在看透生命悲剧的同时,牺牲是其作品的主题之一。另一方面,鲁迅又把温情和爱留给了人间。在《雪》中,鲁迅将中国传统的生命悲剧置换为西方的现代战斗意识,在解剖过去的残酷无情中,却更具人间气息,蕴藏着无尽的温情与爱恋,使这牺牲精神更持久。
鲁迅的牺牲精神是对雪绘画意象的继承,在鲁迅的笔下,雪意象又在传统牺牲精神里面加入了复仇主题,形成了鲁迅的英雄主义式的复仇牺牲精神。
另外,枣树意象在鲁迅博大的人生情怀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的一生饱尝痛苦和绝望,纠结了多种无法言说的情绪,这些情绪通过枣树意象含蓄表达了出来,形成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层把握。枣树绘画意象将他韧性战斗的抗争意识凝聚,作为启蒙者和觉醒后无路可走者的不安与孤独寂寞充分表达出来,显示了鲁迅对绝望的不降服。如《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富于诗意的直观艺术表现,更好地突出了韧性战斗的战士形象。
三 结语
综上,鲁迅的文学创作和美术有相通之处。他充分运用绘画意象进行他极富个性的文学创作,为其文本开拓了别致独特的艺术世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绘画的意味,令其文学作品具有了超越文字之上的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 隋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
[3]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一)积累能促进学习态度的培养
不管学习任何学科,学习态度都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通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为何在语文学习上依然感到无所适从,依然提不起兴趣,就是因为没有端正态度,没有科学的积累态度,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努力夯实和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展开,对于自己现在获取的和之前获取的知识,要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整合和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完善语文知识体系的过程。总之,积累就是为了应用,就是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就是在科学的学习态度中不断感知语文的魅力。
(二)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积累就是一种温习老知识,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也可以说,积累就是不断增值和拓展的过程,要真正的应用积累下的知识,就必须具备基本的过程意识。语文老师通过不断的积累,通过较强的过程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作为高中学生,也要有充分的积累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促进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将语文学习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积累是一种科学的积累、有方法的积累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积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拼音,就开始学习字词,我们儿时背诵《静夜思》的方法可以用在《蜀道难》,与其说是人的境界提高,不如说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能用到实处,这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积累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性的模式,也就是说积累用了很多方法,从观察到记忆,从记忆到归纳,从归纳到分析,一步一步的获取,一步一步的沉淀,最终有更多的收获。总之,积累不但是一种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也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二、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语言的积累
语文本身就是汉语言,在语文积累中语言的积累是重要的,语言包括语言材料和语言应用规律两个方面,我们学习语文的技术就是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包含着写字和识字,写字和识字是汉语言的基础中的基础。语言应用就是平时的说话和文本的阅读等。平时说话、播音主持和文本阅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真正的掌握语文和了解语文,实现语文知识的发展,构建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就必须深入的了解这些规律,而掌握语文材料和了解相关的语文规律就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实现,也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将积累贯穿其中,也就是掌握语文教材的内容,背诵优秀的古文诗词,阅读掌握现代文章,同时要在课外大量的学习中外优秀的作品,在高中阶段就要有目的和有步骤的阅读《红楼梦》《古文观止》《史记》《繁星》《朝花夕拾》《家春秋》《子夜》《四世同堂》等各个年代的经典名著,以及《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飘》《三个火》《呼啸山庄》等外国名著,这样就能体会到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人文气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二)文化的积累
语文就是汉语言,汉语言在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着十三亿中国人,也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可以说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血液相连的见证,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范式,因而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积累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文化的过程。作为马上要进行高考的我们,已经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语文的效率更是重中之重,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文化积累不但包括日常的语文知识,也包括其他的文化常识,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不断的将这种积累融化成一种方法和态度,从而将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其他各科中,比如我们在积累过程中学到了《史记》、看到了《三国志》,背诵了《长恨歌》、默写了《离骚》的部分内容,这些本身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史记》从黄帝到汉武帝,中国历史的千年都在这本书中能读到,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有利于我们学习政治,更有利于我们打开中华文明史的天窗。我们背诵《长恨歌》,让我们也更加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缘由,唐朝由盛到衰的本质。总之,积累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综合学习的方法,我们要通过语文的积累实现文化的积累和方法的应用。
(三)写作的积累
语文不但是一门阅读的课程,也是一门写作的课程,当前在高中课堂中,我们将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上了,τ谛醋鳎不但老师们不重视,我们自己也不太注意,因而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要不断积累写作的经验和写作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更好地应用汉语言。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动笔,我们要大量的阅读名家名篇,要读各种报刊和杂志,比如《读者》和《青年文摘》,要关心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要在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积累创作的素材,同时要经常练笔,比如每天要有写日记和每周写周记的计划。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的积累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认识到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和写作的积累,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丹丹.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5(10).
[2]赵兰妹.浅谈高中语文积累学习研究[J].新课程(下),2015(06).
[3]李晓娟.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4]王小明.有效品鉴 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5]杨燕.求异是语文课堂创造力挖掘的第一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可手机里呈现在眼前的信息却是:“你好!你是付秋菊吗?在他乡可好?”
乖乖,这问话让我惊恐万分!急忙从沙发上坐起,又洗洗看了一遍!
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呢!这会是谁呢?脑子里一团混乱;想:这是谁?看这说话的口气,他应该是个知道、或者认识我的人;继续聊,他说:“我是鲁立文。现在正在看你的博客,很喜欢你写的东西。很怀念以前在南津驿读书的日子。我们资阳作协的汪古翔老师非常关注你。”
“鲁立文?鲁立文?谁是鲁立文?”我脑子里在飞速地搜寻这个名字。
“汪古翔?汪古翔又是谁?”
实在是理不出个头绪,又把短信息看了两遍。立即回信息说:“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
其实我的真正意思是想说:你是谁?怎么会知道我的电话号码?
但如果这样直问的话,一是不礼貌,并且人家也说了他是鲁立文嘛!所以只用个“你”字;可他的信息却迟迟没有再来,电视是看不进去了,我回忆着记忆中的每一个人,姓鲁的,在我家乡,在四川省资阳南津中心校,应该只有鲁氏三兄弟了,老大叫鲁文博,老二的小名叫小虎,大名忘了,可他好象也不叫这个啊!老三?好象都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哦?那这个“鲁立文”到底是谁呢?想不起来,实在是想不起来。
近十分钟过去了,电话终于又响了,赶紧看,他说:“奇怪了?”
我心想,“奇怪”!何止是奇怪哦,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他继续说道:“估计是汪老师了解到的,给了你爸的学生刘吏前,刘是我办公室的同事,今天下午在办公室里喊我看你的博,刘也特别喜欢写作的。不好意思,有点冒昧了哈!”
这这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我爸的学生?我爸是有很多学生,而且很多的都在找我爸,可他退休后,喜欢、并且过上了农家小院的日子,他好象就从人间蒸发了似的,再也没有被人找到过!
关注老师女儿的博!关注我!一种亲人的温暖顿生心间,一种感激油然而生,急忙回复说:“真没想到,家乡居然还有人在关注我,虽然对朋友们都很陌生了,但我所有的文章简介里,我都写我是四川资阳人。可博客里的文章不多......”
信息发出去了,又开始在脑子中寻找鲁姓的我认识的人,鲁立文?鲁素华?他们有关系吗?
难道他就是我家曾经的邻居鲁校园老师的儿子?
鲁校园,在教办上班,是父亲的牌友,跟父亲关系很好,我们大家都叫他鲁校长,记得他家有四个孩子,因为只有一个男孩,所以我在心中也觉得他是家里的宝贝。他的大姐鲁素华,我很熟悉,常在一起玩,可他却还小,只是过来过去打个招呼,难道他就是鲁立文?
不不不,曾经?好象!
怎么就想不起来了!
还记得他的模样,还记得他从家出来,拐过教学楼的身影,难道真的是他?可能就是他!那就是他了。
正想着,他的信息又来了:“看了你的《上关山》,回忆起以前的学习生活,就冒昧的给发了个短信,别见怪啊!”
看见他说正在网上,我急忙打开了电脑,给他回复说:“我上线了,你把Q号给我。”
此时他的信息又来了,说:“汪古翔就是看了你的《上关山》,才到处打听你是谁。后来知道你是付怀君老师的女儿。我是鲁素华的弟弟,以前的邻居。”
急忙回复说:“知道了,猜到了。”
赶紧加好友,相互问好后,他告诉我说:资阳作协到处在找我!还说晚上陪他父亲散步的时候还说到了我,急忙问候这位老前辈。我问鲁立文是怎么找到我的电话的,他说是刘吏前给的,我说要找到我的电话,那是很不容易的,除非找到我爸爸,可我爸爸其实都不知道我的电话,他懒得记嘛,家里知道我电话里的人,也只有那么一两个。
正在此时,又有人要求加好友。糊里糊涂地接收的,心想:这是个什么人啊!一会儿删除吧!因为我一般是不加好友,没有用嘛!聊天,咱也没工夫。
可鲁立文却说,那是刘吏前在加我。
虽然是我父亲的学生,可我不认识他!
赶忙礼貌地问话说:“你好,你是我爸的学生?”
“是啊!今天很高兴在网上看见你的散文《上关山》。付老师可好?”
.......
鲁立文好象不喜欢打字,一会儿就说“再见”,下线了。
而我和刘吏前却聊到了夜间两点左右,他的身边也正有我的同班同学,是我爸的学生;虽然对于她的名字很熟悉,可我却是怎么也想不起她了,一堆的抱歉哦!
刘吏前也说是汪古翔老师在找我,而且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了我的电话;可我不明白:他找我要做什么呢?
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汪老师的消息!
怎么觉得汪老师像女人似的,有点羞答答的感觉,神龙见首不见尾嘛!既然找我找得那么费劲,最后却把电话给了刘吏前,他怎么不直接跟我联系呢!难道是在等我联系他?
既然他把那么多的信息,都通过别的渠道传递给了我,应该就是在等我联络他了。
对,这也是应该的礼貌。
虽然我的电话,资阳人也确实有几个知道的,但都应该不在他们寻找的范围里。推算着:汪老师要找到我的电话,最后找到的那个人肯定是我的侄儿媳妇吴琼,因为也只有她的这个电话,才是唯一和南津有联系的号。
可这又让我为难了,我不知道她的电话呀!赶紧给另一个侄媳妇陈艳打电话,要她把吴琼的电话给我。可吴琼那时正走在赶场的路上,问了她大慨的情况,急忙把与她联系的人的电话要过来,感觉这肯定就是汪古翔先生的电话,很想立即给他打电话,可觉得他那时应该是在上班,如果是在开会呢!岂不影响他工作了,想了半天,还是先发个信息:“汪老师您好!我是付秋菊,听刘吏前、鲁立文说:您在找我...”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的信息是音讯全无,心想:这当领导的,架子就是大。
正在思索间,信息回复了:“付老师,我是南津中学的陈老师,是他们看了你的文章。了解你的情况。你要的詹老师的电话已经告知汪老师。他该给你回复了吧!”
乖乖,好不容易找到个电话,这还不是汪先生的,他他他、、他到底在卖什么关子哦!
礼貌让我急忙回复陈老师说:“没有,我不知道他的电话,你的电话号,我还是从我侄媳妇那里打听到的,没关系,那就等他通知我吧!”
陈老师很快又回复说:“我是学校工会负责人。镇中和南津中学已经合并,你父亲就是我们学校的退休老师了。欢迎回母校来看看。”
我赶紧回复说:“好的,谢谢!09年我去过的...”
还是找不到汪先生,他是什么意思哦!只得问刘吏前要了他的号,时间也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申请好友也就不了了之。
还好,我的网名是用的实名,第二天就被上班的汪先生正式“接收”了。
家乡天空的等离子,终于传出了寻找我这个他乡游子的信号;我由最初的惊恐和不确定,到最后的兴奋,以及对家乡人们和山山水水的思念,终于通过资阳天空的等离子,又传回到了他们的心间。这些对于我来说,真的太意外了。
之所以把我的这些文字安放在网络里,还真的就是为寻找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
因为离开家乡太久了,和所有的朋友们都失去了联系,我一次次地找过,可不管怎么的努力都没有用,人们就像是失踪似的。
鲁迅的《朝花夕拾》给了我启示,于是,我把我的记忆找出来,迅速地写下了《修房子》,《上关山》;《乡间小路》;《詹勇》 以及《阿芳》等八篇都是万字左右的散文,我把它们统一命名叫着:《散放的玫瑰》。
因为詹勇老师曾经是我中学时的班主任,而学校就叫上关山,因此我就选择并这两篇文章,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有熟悉我的人看见,并希望他们能与我联络。
可好遗憾哦,好像一直都没有人理我。
梁朝军先生,我认识,没想到他成了作家,是我们资阳的名人之一,更没想到的是:他也怀念在南津的生活,写下《南津,南津》,梁先生在中国上寻找他自己的文章时,居然发现了我的《上关山》一文,于是便推荐给资阳作家协会的汪古翔先生。
之后就出现了我上述的温馨、惶恐的一幕。
关键词:名著导读 现状 兴趣 方法
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吹遍校园,也吹醒了每一位手执教鞭,立于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近年来,教育部门有意识地将名著导读纳入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切实落实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把文学名著知识列入到中考的范围内,成为必考题。20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强名著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初中生阅读名著,接受文学熏陶,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可是,针对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根据笔者在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名著阅读教学的拙见。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首先,学生阅读量不够。有一份在广州某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中,近5%的学生几乎不看课外书,6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看一点课外书,经常看书的学生只占30%。笔者也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做了调查,在调查中让全班同学填写自己平时阅读过的书目,45%的学生经常翻阅中考满分作文,40%的学生青睐于动漫,10%的学生沉迷于各类杂志,也将近5%的学生从来不阅读,而对于名著阅读的人数几乎为零。以上的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出的中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忽略,不能不让我们对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感到忧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900万字近似天文数字的阅读量,又该怎么落实到位?
其次,阅读的功利性导致名著阅读的低效性。虽然名著导读成为中考必考题,但由于名著导读在中考中分值不大,并且考题不够深入,大多表面化,模式化。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精力有限,大多数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看“名著简介”,或者将几本名著浓缩成几张材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压力,让许多语文教师歪解了教育部门设置名著导读的初衷,忽视了课堂上对名著的解读和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就更无从谈起了。
再次,阅读受到重重阻碍。很多科任老师和家长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以为读课文、写作业才是学习,而看课外读物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以想尽办法禁止他们阅读。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下,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阅读的学生,对名著也只能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了。
最后,阅读的盲目性。近几年,受“读图时代”的影响,在偶像剧泛滥的今天,卡通动漫和言情类书籍风靡全校。一方面,这类书籍紧跟时代潮流,语言幽默,图画精美,情节简单,思想浅显,在享受视觉愉悦感的同时,又满足了阅读的。另一方面,文学名著大部分年代久远,加上语言深涩难懂,学生又缺乏人生阅历,很难读懂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那些名著也就无法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中外名著在青少年中则备受冷落。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有的学校甚至毫不留情地将图书馆中涉及言情,动漫的书全部下架,或是在班级大规模搜查没收,这些举措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接收不易于身心健康的书刊,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忽视文学名著阅读这一教育难题。
二、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名著阅读,爱“读”才会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无休止地拉一把,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的积累,在阅读中感悟经典,在阅读中洗礼心灵。
1、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名著的前提。可是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或者外国作品提不起兴趣。如,大多数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总是敬而远之,这跟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品反映出的深刻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关系。那如何点燃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名著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改变学生对名著深涩难懂的印象,吸引学生对名著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海伦凯勒是美国的19世纪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德克丽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通过剪短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今,很多名著都已经搬上了荧屏,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教师可以在班级播放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走进名著,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名著所蕴涵的思想。在观看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注意对比影视作品和原著的不同,通过设计各种疑问,引导学生回归名著文本。
再次,通过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推动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纯粹的阅读是一项枯燥而沉闷的活动,而初中生尚处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年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很难能潜心专注于阅读。可如果能将名著阅读和展示学生特长相结合,在玩中读,在读中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名著阅读将会呈现的会是另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如,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参加“我为名著配图”活动,而喜欢音乐的同学,就可以参加“名著电视主题曲”歌唱比赛等等。
2、创设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争取每周至少两节的阅读课,组织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另外,也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为阅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其次,在网络电脑普及的时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如果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方便。网络藏书量大,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阅读需求,这种与时俱进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可以大大减少了学生找书的困难。
再次,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开展阅读从教师自我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学生,作为语文老师,也应养成手不离卷的阅读习惯。然后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学生去阅读。这种师生同阅读的做法,比起单纯的说教有着更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荐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书籍
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安排两篇名著导读,但这达不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加上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喜好,以及文学审美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图书类型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阅读喜好,推荐不同的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要求的两篇名著《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外,还可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性,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书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鲁宾孙漂流记》、《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全集》等等,这些书籍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容易吸引初一学生的眼球。而在八年级的时候,可以推荐篇幅更长,思想内涵较深刻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等。到了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情节较为曲折复杂,语言深奥难懂的,思想深刻的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或是《朝花夕拾》、《傅雷家书》、《儒林外史》等等。
在不同阶段推荐不同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的书目,让学生的阅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也可防止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4、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或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阅读效果,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要求的篇目《童年》时,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曾经总是抱怨自己的童年是灰色的,总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但读了《童年》,了解了阿廖沙的悲惨经历,尤其是他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痴迷于读书的精神,让我既感动又自责。面对生活,我们应时刻心怀感恩:感恩生活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童年记忆,感恩父母的爱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感恩学习对于我们是一件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同学写到:“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相比之下,突然发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温馨而幸福。虽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我相信,有阴影的地方背后就一定有阳光。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使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使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可见,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相比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来的有成效。
5、注重读书方法,浏览、精读、泛读相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和精读是培养学生进行阅读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精读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精读就是认真,精细的阅读。名著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番,就无法深刻领悟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名著中的重点篇目,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人物形象的分析,构思的揣摩,从而汲取名著的精髓。如在学习初三年语文教材中选自《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了解书中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红楼梦》一书的主旨。
略读就是粗略的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如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大段的环境描写或者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略读可以使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见闻。
6、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四项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里面蕴含的深刻内涵需要同学们自己深入去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也都应当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适当点拨,而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
在阅读完《西游记》这部名著书籍时,同学们针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书中的四大主人公,同学们褒贬不一,有的甚至针锋相对,都对人物的喜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到孙悟空的性格时,一部分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活泼,惩奸除恶的大英雄。有的同学却认为他高傲,自以为是,目无尊长等等。
7、阶段性的展示阅读成果
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积极性,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可以阶段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可举办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推荐阅读书目,并说明推荐理由,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
此外,还可以阶段性地举办“我读名著”征文活动、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等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关注度和理解度,从而有效地推动名著阅读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组织名著导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于漪老师说:“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也应放在首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摸索中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名著的好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让我们引领着学生,驰骋在名著阅读的原野上,让优秀的文学名著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卷卷书香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语文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周植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思考[J].语文天地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