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方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堂高质量的课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意义,而高效课堂的建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能够吸学生的教学环节,积极学习借鉴新型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完善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互动,教师只有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才能知道某个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分清主次,即对于重难知识点要着重讲解,但是教师也要确保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也已经掌握了。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三角函数的相关公式时,数学老师应该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A,cos2A=cos2A-sin2A=1-2sin2A=2cos2A-1,tan2A=(2tanA)/(1-tan2A)上面,而不是重点讲解三倍角公式等,又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会牵扯到整式、分式、有理数、绝对值等所谓的“次要”知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这些“次要”知识,是无法开展对于因式分解的学习的,所以,初中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在将重难点知识掌握的同时,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也要牢牢掌握。除此之外,初中教师还要能够灵活的利用教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涉及到的重点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固定,初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甚至课本,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发散的思维模式,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方便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和理清思路,此外思维导图特殊的记录方式也便于捕捉跳跃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初中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突出重难点并对重难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重构和整合,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了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与整理,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相似比、性质及其判定分为五类,在就其性质与判定方法继续细分,对于全等三角形、圆、有理数等知识点的整理复习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我的学习与提升,要不断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
三、注重学生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生要重视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许多知识的都是环环相扣的,初中生要将知识系统化,构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对知识的综合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到?_的目的,初中生只有在掌握了已学知识后才能顺利的开始学生新的知识点,由此可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并要确保学生已经将已学知识吸收了再开始新知识的教授。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知识点,比方说对于三角函数的学习,几乎所有人在解决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之前所学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这时教师就可以先带着学生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回顾一遍再学习新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仅有利于初中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更有利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一、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割然开朗,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1)多看数学书,抓住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考试题有知识面全、注重基础的特点。所以学生要从基本的做起,多看课本。基础差的学生更要多看几遍。在看课本的过程中要强调一点:第一、例题要重读,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要珍惜每道例题,可以自己先试着做一做,然后在看解答。第二、概念要精读,比如射线、二次函数等的概念都是很精准的,要一字一句的仔细阅读。才能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第三、学会点、划、批、问。把关键的地方点出来,把公式、结论等画出来、把自己的理解、质疑等批出来,把没看懂的地方问出来。
(2)学会听课
老师每节课讲课发的讲义都是知识点很全面的。大家都认真听,可是听课后的效率为什么会不同呢?所以要学会听课。听课中要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4)听立体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总结。
(3)建立纠错本
学生要把典型例题、出错的题目写在纠错本上。错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做,因为太难了,没有思路;另一种是自己会做,因为粗心做错了,我觉得,最有机制的错题是第二类。因为粗心也有很多种,我们也要分析它,为什么会错?有哪些教训?下一阶段怎么学?
(4)做题规范
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步骤要完整、条理要清楚。老师平常给学生做示范作用,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关键词:国际结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55-03
国际结算课程是高等院校金融贸易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基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由国际贸易及其他方面的交往所产生的跨国货币收付,是一门外向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及其他方面的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由此产生的对国际结算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对国际结算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掌握国际结算基本原理和具体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掌握各种业务操作的娴熟技巧的国际结算人才。但由于国际结算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连、与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国际结算课程的时候感觉内容枯燥、又多又细,不仅难以掌握,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围绕中心的不同,可分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参与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课堂讲授。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
目前高校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上课讲概念、讲流程、讲操作、讲例题,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这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国际结算课程,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多边交叉学科,内容繁杂,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务层面的。对于从未涉足于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下,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实务层面如单据、结算方式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论层面的内容,由于条文众多,内容显得空洞又难以把握。虽然绝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仍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课程,学生对于如何将书本知识及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创新,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改传统模式下的TTT(Teacher Talk Time)为STT(Student Talk Time),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再是片面的知识灌输,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对于国际结算课程的新型教育模式,没有统一的范式。王学惠、张丽琼(2008)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校和教育者都要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自身要做到终身学习,紧跟国际结算的新变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侯方淼等(2011)提出了“国际结算课程多层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包含四个互动层次:老师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知识能力互动以及课内课外互动。通过这四个层次的互动来实现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建构理念。赵璋等(2009)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TCSP”教学模式。具体包括理论教学(Theoretical teaching)、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情景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实践教学(Practical teaching)四个环节,即“TCSP”教学模式。运用“TCSP”模式在进行教学时,将课堂作为共同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调研、课内与课外、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动态与静态五个结合,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张才杰(2010)提出了“国际结算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学与商业银行、进出口公司和企业联合的方法来实现国际结算人才的培养直接与国际结算的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些新型的国际结算教学模式,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在探索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
二、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为了提高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模拟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等。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课;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我校近十年的生源数量急剧增加,每年修高等数学课的学生数在4500人左右,而数学系承担高等数学课教学任务的老师不足20人,每个教学班学生数平均在140人左右,这种大班教学的现状在近几年内很难得到改变.大班教学很容易造成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了解很少,甚至老师很少能叫出班上学生的名字,更不要说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自古道:亲其师,信其道!可相对淡漠的师生关系很难在这里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对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感兴趣,而在这几年兴起的微课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较大优势而很受学生的喜爱.我校在把微课引入高等数学课中做了较好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此总结如下:
一、目前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侧重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课.现行教材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是一个严格的演绎体系,大多呈现出一种由“概念一公式(定理)一例题”所组成的数学体系.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而很少涉及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完整的结论和滴水不漏的严格证明.至于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拿来主义,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师生共同探索的环节,看似完美的课堂实际上少有新意和创新.正如有人说数学家们曾经火热的思考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
(二)注重学生共性而轻视学生个体能力差异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来自于很多不同省份,学生入学成绩也有很大不同,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而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对授课学时、授课内容都做出统一规定.不论学生禀赋如何,所有学生统一齐步走,统一的要求造成老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统一的要求对基础很好的学生来说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种情况的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材已沿用近四十年(同济大学第一版编写于一九七八年),现在使用的是同济第六版(编于二六年).虽然经历五次改版,但更多的是概念表述的严谨化和部分知识点的删减,很少增加实际应用的题.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在讲理论推导和定理证明,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很少涉及.学生在学习中也很少有人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很大.
二、认真学习微课制作方法,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针对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我系高等数学课任课教师在系主任的组织下,积极探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进行了如何利用微课进行高等数学辅助教学的研讨,并组织十余名高数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制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集体学习,理解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有哪些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程微课(Miro-Course Online Video),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其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时间短,“小”是指教学主题小和资源容量小,“精”是指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活动精彩,“悍”是指交互性强,应用面广。
对微课的实质和特点的了解对后面微课的制作前提.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微课类型
高数课教学内容多,全书分上下两册,共计十二章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制作的微课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微课提出了各自的侧重点,具体总结如下:
1.新授类微课,着重于讲解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主要用于翻转课堂.老师针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难点知识点做成微课,提前传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实现了课内外的反转;
2.习题类微课,着重于讲解典型习题或较难的题,主要用于弥补习题课的不足.老师精选例题,针对一个例题制作一个微课,学生通过观看例题教学的微课,对于例题解法的理解会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可以随时反复观看,避免了下课后没有了板书,没有了老师的讲解而没法及时把问题搞明白;
3.问题解决式微课,着重于针对难点、疑点来讲解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作用是答疑解惑.老师针对章节中的难点知识和学生容易搞混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对难点知识进行逐步剖析,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反复观看,同时对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复习类微课,着重于重要概念、重点难点、知识脉络,主要用于章节复习.老师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再通过微课的形式制作成视频,把每章的知识体系、知识脉络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复习时更容易抓住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5.思想方法类微课,着重于介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领悟数学精神.老师通过归纳整理高等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极限思想、微积分思想、化归、类比以及数学建模思想,针对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制作一个微课,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聚焦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围绕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取舍,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同时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授课类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清晰,一般要包括引入一主题讲解一小结或反思.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微课与普通课程教学设计的区别,微课并不是传统课堂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决不能重复于传统的知识讲解,否则微课就变成短课时的课堂,和传统课堂比起来只是时间短了.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特别注意要合理使用教具以及应用多媒体视听技术.不要为了震撼的视听效果而有意地加入各种多媒体视听技术,还是要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视听技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列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体现。数学思想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本质的认识,也是人们对数学基本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数学思想是整个数学学科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学科的具体行为。我们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人们的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量的积累最终结果是上升为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它们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应特别注重学生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方面的训练。
一、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训练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训练,重点应该牢牢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落实层次教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了解、理解、会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需要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函数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等。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把这些抽象的思想通过具体的数学方法体现出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初中数学中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的数学思想,七年级数学中“一元一次方程简介”这一章,为体现这一思想在解方程中具有指导作用,每一步都点明了解方程的目的,各个步骤的目的就是要使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把方程中的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的数学方法有分类法和反证法,要求理解或者会应用的数学方法有待定系数法、图像法、降次法、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把握好这三个层次,不能超出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将本来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上升到理解或者会用的层次,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通过数学方法认识数学思想,充分发挥数学思想对数学方法的指导
数学方法是比较具体的,是具体数学思想得以实施的技术手段,数学思想是比较抽象的,属于数学观念的范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来了解数学思想,在了解了数学思想以后,在处理类似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数学思想对我们的求解过程进行指导。例如,我们在向学生讲授化归思想的时候,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习题,让学生对化归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从未知到已知、从一般到特殊、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化中了解和认识这一数学思想,然后,纵观初中数学的各章节内容,大多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在处理有关数学问题的时候,要运用这一思想对求解的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对数学方法的学习逐步领略数学思想的内涵,同时,用数学思想指导和深化数学方法的运用。
二、遵循规律,把握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渗透数学方法的同时了解数学思想。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相对比较匮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能够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只能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到具体教学中。
二是通过数学方法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数学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很丰富,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必须分层次进行渗透和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重要因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三是在掌握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思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是通过课堂听讲、课后复习、习题训练等几个环节,才能真正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在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观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系统。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理性地从问题中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对问题进行分析,权衡各个方面,最终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在做题当中遇到的单纯的数学问题,还包括在生活学习,甚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数学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的语言和逻辑思维综合分析问题,这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等多种能力的考查。而高考数学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是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抽象思维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归根到底,这还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根据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不断总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总结性意见。
一、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也就是审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出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这个环节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深层意思,挖掘其中深藏的知识点,把所求的内容转换为数学的语言。
第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能力。根据解决思路的设计,从中发现数学应用的所在,把一些问题转化为常见的函数、数列、几何的求解问题。应用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方法,如归纳法、数形结合方法、分类讨论、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把问题和数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思维就会变得更顺畅,轻而易举地就能解决问题。
另外,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把材料中陈述的内容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按照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逐步进行求解。
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首先,注重数学中通用方法的教学。数学虽然变幻莫测,但是万事不离其宗,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过程的常见方法和技巧,不能仅仅追求解题的数量,而忽略了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反思总结是比解决数学问题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反思和总结中,就会逐步掌握解题的精髓所在,这样在以后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就显得得心应手,用正确的思维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在数学的应用过程中,每种数学方法都有其使用的具体的环境背景。例如,数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分析,对于那些存在参数范围的,可以考虑进行分类讨论,把参数按照某些应用特点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范围,然后在这些区域内进行逐步的讨论和解答。对于一些含有不确定因素的证明问题,可以考虑使用归纳证明方法,按照归纳证明的步骤严格进行证明。再如,对于一些关于数列的问题和类似等差数列的问题,可进行归纳证明;对于那些类似等比数列,按照公比的条件限制进行适当的划分,根据不同的范围来进行求解,最后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数学方法的掌握过程贯穿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当中,要总结数学方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新题型和具有开放性答案的问题训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明白题目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明白了材料要表达的意图,才能教学生如何应用数学的方法。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要求学生要能够处理和理解一些新生的事物,也就是说,在解题的过程中,要了解题目所涉及的前沿性的知识。新题型在高中数学中的出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大成功的进展。通过引入新题型来考查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再仅仅把对数学的考查固定在那些已有的知识和解决方法上,要从新题型中尝试着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打开解决思路,获取多样化的问题答案。学生要逐步适应这些新题型和开放性题目。因为有些学生就认定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会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面对开放性的题目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来应对开放性的题目。这样一来,感觉脑子里明明就很明白的题目,却因为杂乱的思绪,不得其解,造成考试中的失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题型的接触范围,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多方面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加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指导。不能仅仅强调学生做了多少题,而要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只有掌握了数学中常见的思维方法,做到解题和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在以后的数学解题过程中事半功倍。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具体系统方法,还需要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只有掌握了更多更好的培养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锻炼数学思维,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林锦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
2.王文明.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
3.弓文艳.分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2.
【关键字】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作为数学教师,应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在数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了解“思想”, 训练“方法”理解“思想”, 掌握“方法”运用“思想”,提炼“方法”完善“思想”。
一、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内涵关系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数学是古老而又常新的学科。数学思想的本质就是在人类对自然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有规律的、符号化的客观思维。数学思想具有抽象性、严密性、科学性等一系列特性。并且,真正了解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最大的特性是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这几个特性,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式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思想的强大魅力。从而,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自主自发的去学习数学,并且掌握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
数学方法就是建立在数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对具体问题或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严谨的解答方法。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程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来源于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一切数学行为的源泉。教师一定要注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关系,进行系统、有条理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一种数学方法之前,一定要首先理解相应的数学思想。单纯的对数学方法进行死记硬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的。并且,那样还会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只有让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学生学得懂,学的明白,学得有兴致,才能产生学得好、学得快的良性循环。
二、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掌握层次
根据《课程标准》,初中教学中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习从简到难依次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对于数学思想,一般只要求学生达到了解层次。比如:分类、化归、类比、函数等思想。并且,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天赋对教学难度做好恰当的把握和控制,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合适、全面的回答。有些数学方法需要了解,有些则需要理解和应用。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图像法等基本方法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
教师在明确了不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层次之后,就应该对其认真把握。不能将需要了解的知识强行的要求学生理解甚至应用,也不能讲应该会应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只讲授到理解甚至了解层面。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数学过于抽象难懂,以至于失去学习兴趣。
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超出初中生的认知范围,要符合这个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安排。
1.把握整体,由浅入深。数学思想的不同层次阶段有其相应的复杂性,方法也有难易之分。教师要对整个教材进行全面把握和控制,仔细研读,明确什么时候讲什么内容。在初中三年当中,学生能够掌握哪些知识,以及在不同年龄能够掌握哪些知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分清层次,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2.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数学知识中的相关概念,如:公理、定理、法则、性质等,是数学知识的内容。另一方面,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更多的是体现在这些概念内容之上的形式,要根据它们的具体内容反映出来。教师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某些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有目的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并能体会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意义。切不可照本宣科,让学生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
3.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凡是从具体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知识都会面临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一旦人们想要将总结的理论经验用到实际中去,就要经过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更是如此。对此,教师应该以具体的问题作为出发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一般结论。从而,再运用一般结论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如此,学生在掌握了这个学习过程之后,便可自发的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摸索和探究。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被动的学习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只有积极、主动才能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以后,会主动的对一些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此时,教师应该耐心地讲解,循循善诱。最终,学生才能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熟练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总之,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成长中,才会有能力自我提炼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有教师都应该讲求科学方法,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学好数学。
【参考资料】
[1]田超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J].金色年华(下),2010,(7):102.
[2]刘书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7):223~223.
[3]刘士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2):7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来学习,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以下笔者就谈谈,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一、何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它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教学的初步阶段,掌握数学方法至关重要。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方法等。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所使用的方法中,往往都体现着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内核和重中之重,而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教学的更为具体的内容。如果说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那么数学方法则是数学的行为。学生在不断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所积累的经验,会逐步地抽象和升级为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例题和习题,它们所体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其蕴涵的数学思想却更显重要,作为一个执教者,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训练,要善于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
二、熟悉课程标准,适时渗透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之根本,课标中明确对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课标对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层次,如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要求“理解”和“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设置难度,否则,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而思想则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致达到数学思想的境界,使得数学方法和思想相互渗透。 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课本《有理数》这一章,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三、适时提炼和概况,将数学方法与思想完美结合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和概况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才能让数学方法和思想完美结合。如讲“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时,可启发学生去发现确定解析式的关键是求出各项系数,可把他们看成三个“未知量”,告诉学生利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那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找三个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在这里如果单讲解题步骤,就会显得呆板、僵硬,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渗透其他与方程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数学思想,诸如换元、消元、降次、函数、化归、整体、分类等思想,这样可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熟悉课程标准,把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三个层次,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向学生渗透、强化,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建构全面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全面提升数学素养,最终有效应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罗连慧.《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情境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3]张自力.《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