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烹饪技能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烹饪技能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烹饪技能论文

第1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烹饪营养与卫生;饮食文化;人文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养。就目前来讲,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断裂,纯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紧缺。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现有社会机构的重组。所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中被动的技术工具和知识载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结构重组和重建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所处社会阶层的文化担当者。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仅仅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实施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并把这种人文素养融合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注意和深入发掘的课题,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学科、各门课程概莫能例外,当然这也包括“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述

有不少研究论文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责任。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某些方面的人格缺失,生活态度消极。

2.学校方面的责任。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差,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学管理机制,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3.教师方面的责任。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不得体,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4.学生方面的责任。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少学习动力。

本文不拟对第1个方面和第2个方面做出回应,关于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在少数,有兴趣者可以参考。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经验,主要关心的是第3个方面和第4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在课堂内部,就一门课程本身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到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我们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发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学科魅力,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和有趣,使烹饪营养与卫生这个理论问题,切实走进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真正关心、真正喜欢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高雅的餐饮文化氛围。只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发展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

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喜欢上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我们不但要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更应该注重发展这门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端正的态度下,抱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学习这门知识、感受这门知识,乃至热爱这门知识。

1.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目标

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了解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获得对食品原料的卫生处理和如何保证人体健康等理论知识。此外,本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教授食品卫生管理知识,以及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做出应有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今后在从事烹饪、饭店、旅游等领域的工作时,具有必要的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

2.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烹饪营养与卫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饮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充饥解渴这么简单,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食用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所以,饮食文化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不同的饮食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中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例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不太注重食物本身的构成,而是注重饮食这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元素。审美意识与精神愉悦压倒了理性分析,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与中国哲学注重宏观把握和直觉体验的特点相一致。而西方饮食文化就大大不同了,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不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也不太关注饮食这件事情的精神内涵,而是讲究营养成分的搭配,例如一天中要摄入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量和比例,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和结构等。这也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分析的特点是一致的。这种理性分析的科学态度,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营养卫生学作为一门学科,便是在18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

所以,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要研究某些食物的营养结构、某些成分对人体的作用、食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护等内容。这门学科有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提高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研究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章,也有不少,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互动性等。那么,就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笔者想在一个崭新的维度上,提出一点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新的维度,就是发掘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在烹饪与饮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烹饪饮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烹饪与饮食,不但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更是一种博大的文化。任课教师要想在成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这门学科吃通吃透,更需要广学博览,了解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场景下所包含的不同的意义。通过烹饪与饮食这一件看似渺小的事情,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人类精神文明和哲学意识的不同形态,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但又十分艰巨的事情。而教师作为这门学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则负有这个责任。

2.提高学生对烹饪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认为它们不过是一门枯燥的技术,是将来生存谋生的手段罢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要低级,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注定了要低人一等。这种状态需要改变,不能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态度,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营养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未来的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将是未来新兴阶层的主要经济力量和文化主体。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可,便会对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笔者还会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学习是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糊口的技术,而且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意义的一门学科。就拿中国的饮食文化来说,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精、美、情、礼”。精,一开始可能仅仅是某些贵族阶层的要求,但这种精品意识,如今已经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了广大民众普遍的饮食需求,包括选料、烹调、配菜、饮食环境等各个环节。美,则反映了中国饮食注重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的方面,从味道之美,到视觉之美,都反映了中国人已经把饮食变成了一种精神活动,而不仅仅是物质摄入。情,反映了中国人从来不把饮食视为个体的事,而是主体间相互交流情感的媒介,饮食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礼,饮食中坐席的方位、箸匙的摆放、上菜的顺序等,都体现着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饮食活动都体现着一种伦理精神。另外,笔者还会向学生介绍中国几大饮食文化系统,除去宫廷莱、官府莱和寺院菜之外,中国菜的主体是地方菜。地方菜大多以地区和省份划分,旧有“四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亦有“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另有“十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楚、京。虽然对于各大菜系的名称略有争议,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国菜系繁多,不同的地域往往会滋生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样一来,学生对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正确的态度,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加上对营养学的重要意义、对烹饪和饮食文化有了深刻认知,便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着兴趣去学习。

3.多举办一些与烹饪和饮食相关的文化活动

职业学校的教育讲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或举办一些相关的社会活动。比如在学习烹饪营养与卫生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健康咨询活动、食物中毒预防和抢救活动、食堂规范管理检查活动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施展所学。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巩固其专业知识,深化学科认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建基、张怀玉.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牛保国.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教育?教学,2011(1).

3.汪晔君.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第2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烹饪专业 远程网络教育 全日制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习知识、提高学历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以何种方式学习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烹饪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直接影响着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其中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办学成本的加大等因素是影响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烹饪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特点。烹饪专业作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又要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指导烹饪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将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把职业教育中的办学场所问题、办学成本问题、学员经济条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样烹饪专业的教学会有一个新的、快捷的、方便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烹饪专业为例研究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通过直播课堂进行教学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只要配备一台电脑、接通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这种授课形式方便、快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到网上去学习,并且可以在指定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直接答疑解惑。但是这种方式没有真实感,不直接,对于那些需要实际操作的专业则不适合。 

(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为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全日制教学,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很直观。特别是对需要实际操作、需要技能训练的课程更是方便,而且是必须的。但是,要想把职业教育做好,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受重视程度也不够,好多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设置更是空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与提高,而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普及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是相差甚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全日制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远程教育提供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化学习,实现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无限沟通的学习环境。 

 

三、我国烹饪专业的基本情况 

 

在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烹饪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与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烹饪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就是说,本文主要是要研究一个以烹饪专业依托,延伸到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 

烹饪专业是一个高成本的专业,而且,来职业学院学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又存在着这么一些情况: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这些学生来学校学习烹饪专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个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二是学生想通过学习学到一些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烹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学生仅仅是为了要个毕业证。 

四、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一)烹饪专业的教学特点 

1.课程设置。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不同的学校其设置虽是各不相同,但是主要有《烹饪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烹饪营养学》、《烹饪原料学》、《饭店经营管理概论》、《餐饮管理与实务》、《烹饪成本核算》、《中国饮食文化》、《厨房组织管理》、《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技艺》等课程。上述课程,有些是纯理论性的,有的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2.专业建设。以往我国各类院校的烹饪专业都是进行着全日制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比较符合普通高校教育,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我国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注入式”的、“填鸭式”的以及“教师主导式”的,这些教学模式理论多,实践少;讲的多,做的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感性认识,毕业之后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低。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有办学成本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受限等,因此,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搞好专业建设是每一个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予以化解。 

(二)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远程网络教育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办学成本,可以节省一部分教室、师资、宿舍等设施,而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却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要。 

烹饪专业中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前所述,可以全部实行网络远程教学,开通直播课堂,使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学习,能够随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网络上直接与教师对话,并且可以通过视频与教师进行交流。如《烹饪营养学》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将烹饪过程中涉及到的加工的时间和火候、加工的方法等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同食物具有哪些营养成分、哪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食用的、不同人群适合哪种配餐等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进行网络远程教学;《烹饪技艺》课程中的切墩、摆盘、配料、烹制等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在实验室完成。 

 

五、结论 

第3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 烹饪;校企合作;因素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企业能够通过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获得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1]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一些发达国家开展校企合作较早,通过政府立法、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给企业政策优惠等方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自成体系。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政策中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职业院校也认识到了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仍存在着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一致、培养目标不统一、政府扶助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改革烹饪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优势

1、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是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开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民生产业”,餐饮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空间柔性强、市场潜在容量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当前我国餐饮业结构不断调整,餐饮行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需深谙先进生产工艺,又要掌握不同风味流派、不同国别菜系的烹饪专业技能,这对培养餐饮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烹饪专业人才,与餐饮企业进行合作是有效途径之一。

2、餐饮企业对高技能烹饪人才需求旺盛。据统计,烹饪专业人才需求量居全国人才市场岗位需求量的前20位。江苏省现有大中型餐饮企业4000多家,每年需新增高技能烹饪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而每年全省烹饪专业毕业生仅有600多名,烹饪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以我校烹饪专业为例,2010年毕业78人,2011年毕业47人,2012年毕业101人,毕业率100%,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全部被高星级酒店预订一空。很多酒店为了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主动与学校联系,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冠名班等合作方式,以期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此外,对餐饮企业来讲,招收的员工除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外还有大量的社会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的再培训压力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缓解。

3、中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直是较为积极的一方,对烹饪专业来讲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知识更新快、创兴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学生除了在校期间的理论、实训学习外,非常需要把所学知识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得到印证和深化,因此,学校积极寻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接触酒店、走进社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1、企业方面

第一,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力需求的不断旺盛,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酒店与中职校的合作多集中在接受学生实习、订单式培养、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互访等初级阶段,只有较少的酒店合作内容涉及到了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等进一步的合作形式,总体来讲,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内容较为局限,像烹饪工艺方面的一些技术交流少之又少,而烹饪专业恰恰是一个技术创新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校企双方的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对等。以我院烹饪专业为例,酒店在接受学生实习方面的积极性较高,但其他方面的合作都是学校主导去做。究其原因在于酒店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人力资源供给能否得到保障,至于其他方面的合作,在酒店的时间、人力、财力得到保障、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才会有选择的进行深入的合作。一方面酒店希望获得直接的人力资源,对投资见效期相对较长的人才培养过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又希望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能够与酒店需求有效对接,这本身就是个矛盾。如何调动酒店合作的积极性,使酒店能够参与到烹饪专业的教学及管理中,是提高校企合作内涵的关键。

第三,要端正校企合作的目的。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餐饮业第一线的优秀的技能人才,目前采取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培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等都是为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服务的。但对酒店来讲,可能更多看重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如接收实习生可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缓解阶段性的人力资源短缺等。酒店应从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劳动者,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的角度去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这样才不会偏离合作的最终目标。

2、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确十分不易,因为目前的职业教育虽然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仍然坚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非教学的职业性,烹饪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经不起酒店实际工作环境的考验。此外,烹饪专业学生是针对酒店行业的一般需求培养的“通用型”学生,烹饪专业2年在校学习时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只能是浅尝辄止,从酒店的调查来看,学生入职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再学习、再培训才能满足酒店的用人需求,学校的教学内容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于餐饮业发展要求,这也是调查中酒店反馈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二,中职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目前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局限在了职业教育这个圈子内,理论强、技能等级高,但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对餐饮业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原料、设备等知之较少,因此,传授给学生的也是书本上多年变化不大的理论和技能知识,自然造成学生能力和酒店需求的错位。因此,校企合作不仅仅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顶岗实践的机会,更要让教师被动或主动的参与到酒店一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要比中职生强很多,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学生从学到用的平稳过渡。

第三,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急需提高。从与酒店的交流中可以看出,酒店需要烹饪专业学生加强的主要集中的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欠缺,到岗后不能直接上岗。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实习的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内往往提出各种理由离开酒店,难以坚持到最后,流失率较高,这种情况持续到工作后也较为普遍,这给酒店的人力资源配置造成不稳定因素。此外,在调查中很多酒店还提出希望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拓宽知识面等要求,这给中职教育也敲响了警钟,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才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3、政策方面

从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较好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规范着校企合作的开展。在我国,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也是积极鼓励校企合作的开展,但从书面上的支持到形成实际的支持行为,到产生实际的支持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法制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基本处于校企双方的自发实施阶段,而且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开展起来的。因为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校企双方即使签订了合作协议,也难以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第二,相关政策保障不到位。所谓相关政策保障,是指政府为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而采取的配套优惠政策,如对企业来讲,政府可以按照参与实习学生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培训补助,对接纳实习生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形象宣传上提供一定的帮助等;对学校来讲,可以从政府的层面搭建校企交流的平台,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等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存在缺失,有的没有达到应有的保障效果,大大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总之,要建立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政府三个方面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烹饪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第4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人文历史论文,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问题时,一般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其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在相近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课程,培养能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其二,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

另外,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人文历史论文,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数项目后继乏人,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紧迫。韩山师范学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拥有其它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拟以此高校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针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申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人文历史论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专业开设《潮州剪纸》、《潮州木雕》等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潮州音乐》、《潮剧欣赏》等课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开设《潮汕历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人文历史论文,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社团虽然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 ,Huang Jing-zhong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第5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一、合理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烹饪营养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合理烹饪及烹饪营养与健康等知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虽然对烹饪专业是必需的,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这些内容与食品化学、生理学、食品商品学、食品分析及其他诸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而学生在学习营养学之前,并没有相关学科知识就开始进行营养素知识的学习,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起来有点难度,影响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知识,先学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自己食物选择的倾向来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为营养素知识的全面掌握打下基础,由此引入不同人群营养学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了。其次,要注重基础理论与烹饪实践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及合理烹饪等营养知识属于应用营养学范畴,也是该课程的主要难点所在。其内容涉及到很多食品化学知识。例如,讲到六大营养素发生的各种变化名称时,学生经常云里雾里、无从理解,而这部分内容与烹饪实践操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循序渐进,适当补充相关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并补充分析饮食业由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素不a良变化的种种情况。这样,不仅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营养知识并指导应用于烹饪实践。

二、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教授与引导相结合,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好《烹饪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逐渐放弃教学中主角的位置,避免“满堂灌”,避免过分细致详尽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而应在阐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设问激疑,培养学生逐步依靠自己积极思考和汲取书本知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养学教材中的内容多以描述性为主,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烹饪营养学》教学过程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真实的情景呈现、生动的动画演示及逼真的音响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形象思维,更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通过现场录像展现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淡化学科的个性,很多情况下更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比较差。如果能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同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充分利用板书教学,加深其记忆,可以更好地增强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考试方法应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阶段性考核,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可变换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增加口试、做课程论文或采用无标准答案方式出题考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将更客观地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

第6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此刻,我九十岁高龄的德国妈妈正坐在藤椅上,带着眼镜帮我缝补裤子上的破洞,一如十六年前关心照料我的生活。妈妈微微含胸,一手拿着我的裤子,一手小指微翘,认真地挥动手中的针线,她闪闪的银发与彩色条纹衬衫、灰格子裤及客厅中的紫色地毯遥相辉映,在我眼里成了最美的风景……

和德国妈妈初相识

我和德国妈妈相识在1998年。当时,我正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教授介绍来到位于Es-pelkamp小镇的跨国公司Harting工作。小镇人烟稀少,围湖而建。根据公司提供的租房信息,我和德国妈妈通了第一次电话。电话那头,她听出我是外国人,便特地放慢了语速,耐心地跟我交流起来。初次见面,我了解到她已年过七旬,老伴辞世,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在外地工作;她是位虔诚的教徒,每个周末都去教堂做礼拜;而我们即将同住的这所老房子是由她和她的家人亲手建造的。

陪伴中的美好生活

德国妈妈住在一层卧室,紧邻会客厅,我住二层阁楼。客厅的正中铺着紫色花纹地毯,右侧墙角摆放着两张柔软的卡其色沙发和一张木质圆桌。德国妈妈喜欢将黄色衬布和白底绣花桌布层叠着铺于圆桌之上,并在桌中央的玻璃花瓶内,插上几支从花园里摘下的挂着露水的花草。她常叫我一起坐在桌边喝下午茶、给她读读歌德的诗。沙发旁有一架钢琴,德国妈妈常在用餐前弹奏一段乐曲,分享几节经文。

由于我平日里工作很忙碌,生活起居大多都是德国妈妈悉心照料的。她为我准备早餐、洗衣叠被,视我如自己亲儿子一般。有时,我晚上下班回家也会为她烹饪中国饭菜表示感谢,我们的异国母子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加深。清晨,德国妈妈会在花园里指导我修剪花草,告诉我每株花草的生长周期,同我分享大自然的恩典;傍晚,我会陪她去湖边散步,成群的白天鹅一如既往安静优雅地朝我们划来,妈妈就会喂些面包给这群湖中的“仙子”;周日,她会带我去社区教堂,参与教会活动,让我这个亚洲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德国传统的社区文化;我通过体育活动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小伙伴,每次我们挥汗如雨地运动完,德国妈妈总会为我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热情地招待我和朋友们。与德国妈妈在一起的这么多美好、温暖的场景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中。

异国母子情感动社区

德国妈妈对我的爱支持着我度过了异国工作学习中许许多多困难的时刻。当我在工作中遭遇不合理待遇时,德国妈妈不仅安慰我、鼓励我,还正直地替我打电话给公司高层要求关注外国人待遇,甚至给德国总统写信要求国家关注国际雇员政策。我喜欢将撰写的论文念给妈妈听。她每次都会很耐心地听我读完并提出修正意见。在最终提交论文前,她还专程请来曾教授德语文学的老朋友为我句句斟酌。

在我们朝夕相处近两年的时光里,我完成了博士论文,拥有了第一份在跨国公司的工作经验,发表了用德语为妈妈写的诗歌,还学会了基本的钢琴演奏技能。我们之间的中德母子情,感动了整个社区,并被当地媒体报道。而德国妈妈为我的付出和帮助,也让我感恩在心,更鼓励了我也和她一样去用心对待出现在我人生旅途中的晚辈后生。

今夏探访,妈妈颤颤巍巍地拿出十五年前的简报,那是关于我们的报道及我为她撰写的诗歌。重读旧作,往事如过眼云烟,老人和我都流下了热泪。

第7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为就业服务的方向。教师需要确立服务意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教材的选编应该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并注重普适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教学上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根据中职学生知识和心理上的特点因材施教,综合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笔者就语文教学对所在地区5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缺乏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方法选择,都明显滞后于时代,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改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尴尬处境,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形成了“面向职业”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专业服务和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功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体现职教特色,增强服务意识,以就业为导向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应用。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专业语文课程的总体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要求,选用或改编不同类别的语文教材,同时根据职业的不同辅之以专业的补充教材。明确中职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要反映就业需求,又要体现职教特色,并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差异性较大的特点,构建体现不同层次的语文课结构体系,制定最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供学生选择,以适应分层次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加强语文课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

二、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一)确立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功能,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服务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确立服务意识,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因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语文教师首先需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如文秘、导游等专业班的语文教师,应适当学习一些文秘知识、导游词讲解等专业性知识。其次,语文教师要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如旅游专业强调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口语表达、端庄的仪态等,而外贸专业强调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等,要把握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重点。

三、教材的职业化特色

教材的职业化应该在保证课文质量的同时,力求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首先,普适性教材的选编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选用此类教材时除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重加强人文性,注重对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诸如自尊、自信、诚信的引导。其次是专业性教材,要体现专业特点,把语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中渗透专业思想,这种专业性教材的选编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尝试编写烹饪专业的语文补充教材,从网络和其他期刊上选取与烹饪相关的素材,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菜系及特点”、“佛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名人与饮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一系列文章,使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收集与专业相关的语文资料,集成他们自己喜欢的“语文教材”。

而在普适性教材与专业性教材的结合上,中职语文教材的选编还应该凸显职业学校各专业的特点,达到普适性教材和专业性教材的统一。在编写时,应以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为主体,邀请相关专家作指导,同时尽可能地发动学生参与。

四、个性化教学法的运用

中职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教法个性化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教法个性化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以发挥专业特长为原则,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语文水平,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个结合。

(一)结合专业特点

即从专业特点出发,以发挥专业特长为目标来实施教学。如旅游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唐诗、宋词来渗透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课前演讲、即兴演说、辩论比赛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审美观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如采取为菜式命名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商务专业中,教师结合商务专业特点,将1一4册教材中有关听话、说话、介绍、听广播、复述、即席发言、采访、演讲、辩论、应聘等10个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整合成几个小的商务场面,如谈判场合、应聘场合、市场调查场合等,不同场合所需的口语交际内容单独训练,现场表演。在机械专业中,设置了“我做你说,你说我做”、“编产品说明书”、“写实习报告”等环节,力图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结合学生特点

要从中职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第8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职业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4-03

立足于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通用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口语交际、独立学习、与人合作等能力,可以满足岗位调动和适应环境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和学生都希望中职语文教学积极寻求衔接和拓展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期待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本文结合学生、企业的现实需求,提出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社会能力教学操作性策略,为中职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英文的“Competency”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意思。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内外对职业能力本位的内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职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它不应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应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即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本位,指的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而组织教学内容。德国把职业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矛盾、与他人负责地最佳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社会能力体现的是一种人格态度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等。

人文素质,包括具有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强烈的情怀,自觉丰富文化积累等。

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听和说,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交际效果。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语段写作和篇章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晰、正确地遣词造句。

二、中职语文社会能力目标实现策略

(一)人文素质目标实现策略。人文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一个人的民族意识、职业素质、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文化修养等多方面,主要有反思性教学和积淀性教学等两个实现策略。

1.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简而言之是指通过案例对比,反思和修正个人见识、行为。在中职语文中,反思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比照感悟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等文章中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有益的对话,切身感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基础、作者的行文路线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把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内化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反思性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反思认识并端正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反思性教学上不能依赖于讲授文本本身或原理性的知识,而是采取角色扮演、辩论等切身体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反思和规范自身的相关意识和行为。

例如《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六枚戒指》《二十年以后》,文本主人公分别对应珠宝管理员、警察两个岗位。其中,《第六枚戒指》主要讲述的是一名珠宝管理实习生在忙乱中碰落了六枚戒指。有一枚戒指找不到了,但是主人公准确猜测到是谁捡到了戒指。这位主人公不动声色,她用真诚、朴实的话语和行为感动了那位企图把戒指占为己有的男人。文中的人物结局圆满,全文充满了温暖、理解、宽容的人性情怀。《二十年以后》讲述的是一对情同手足的童年朋友吉米和鲍勃,在二十年以后如约赴会后的情景。吉米成了警察,而鲍勃则变成了在逃通缉犯。吉米在确认曾经的好友鲍勃就是警方通缉之人后,大公无私却也不忍心亲自动手,因此让另一名便衣警察以他的名义与鲍勃相认后逮捕了鲍勃。前者对陌生人以宽恕之心感化,后者对昔日的好友坚守职业道德予以逮捕,不一样的行业文化和道德,体现着不一样的为人处世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以改编剧本的形式演示一遍主要剧情,允许学生在剧情中有适当的想象发挥空间。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剧评,对“宽容”和“坚守”两种态度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假设了没有对拾戒的男人进行善良的劝说而是直接报案、假设鲍勃没有被逮捕及所引发的后果。在辩证交流中,学生了解了两个行业的职责和文化的差异,认识到不同职业、不同对象、不同性质的事情也影响着做事的态度和行为。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内心高度认识了职业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认可了健康的职业情感和价值取向。

2.积淀性教学。积淀性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对个人今后或终身发展、素质提升有利的知识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升值潜能的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古代诗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等作品的基本常识和科技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呢?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获知广博的世界。积淀性教学方式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列提纲、做笔记、写心得等阅读方法,收集和积累基本常识和科技知识,加强学习交流和心得共享,提高人文素质。例如在《〈论语〉五则》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现状和行业发展写心得,充分讨论孔子对于学习和修养观点的意义,感悟孔子的伟大哲学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情,从而促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丰富历史文化积累,筑劳民族精神和民族基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需求拓展课外阅读书目,定期开展书目交流会,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形成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助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人际交往能力目标实现策略。中职语文教学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主要集中于“听”和“说”两个方面。听,包括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包括说普通话,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

1.“听”能力的培养。听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听力有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教给学生听力方法,训练听力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听懂交谈的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有目的地预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就相关职业话题进行交际。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有效设计适合相应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任务,设置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针对性的听力能力。

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会倾听”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教学内容时,针对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特点,以提高单向性接受信息、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习惯为目标,设计了“古代宴饮礼仪”这个材料,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背景材料,用笔记录关键信息,倾听完成后,完成问题。背景材料如下: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人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如今,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等。

―― 节选自《中餐用餐礼仪》

学生“听”了之后需要完成的问题:(1)根据材料,提炼“汉族古代宴饮礼仪”的关键信息。(2)若干组学生分别演绎主人和宾客,展示古代宴饮礼仪,比较各组在表情、举止、礼仪等方面的表现。

2.“说”能力的培养。“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职场工作、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前中职语文主要采用普通话教学,因此养成说普通话和用普通话表达观点对中职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说”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情境的方法和技能;二是有一定的交际策略,能够审时度势,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推进交际活动顺利开展。

例如,在设计“介绍”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教学内容时,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初级层次是保证学生中规中矩完成任务。由教师提供一份某款汽车的图片,然后选一位学生扮演顾客,另一位学生扮演营销员,模仿推销场景。扮演营销员的学生从汽车的外观、动力、安全、舒适、超值性等五个方面介绍推销车辆。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说”的能力。设计突发事件,让台下的学生对台上扮演学生的举止礼仪进行观察,演示结束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并结合课文观点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又如,以餐厅场景发生的接待为例,设计“服务员与顾客”这个材料,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内容:一是找两名学生演示设定的对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对话过程,并思考其对话过程中语气、语调、举止等方面信息是否符合礼仪;二是找若干组学生在相同的职业情境下,现场即兴对话,临时制造突发事故,让学生切实感受具体情境下应规范的言行举止,培养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准确接受、理解、判断和处理所听到的言语信息的能力。案例材料如下:

服务员:先生,早上好,请问您几位?

顾客:一位。

服务员:好的。这是菜单,请您看看要吃什么?

顾客:好。给我几分钟,让我看一下。

服务员:您慢慢看。我等会儿就过来。

(过了一会儿)

服务员:先生,请问现在可以帮您点菜了吗?

顾客:可以了。我要来一份排骨汤和香菇炒鸡肉。另外,给我上一碗饭,谢谢你。

服务员:一份排骨汤、香菇炒鸡肉和一碗饭。

顾客:是的。

服务员:先生,你要什么饮料吗?我们这里有各种鲜榨果蔬饮料。

顾客:我要淮山汁。

服务员:好的,先生,淮山汁一份。

顾客:谢谢你。

服务员:不客气。您点的东西15分钟左右就会送过来。请先喝杯茶,稍等。

顾客:好的。

―― 教师示例

(三)语言表达能力目标实现策略。由于口头表达已经划分到人际交往能力中,应用文写作能力划分到专业技能领域,因此,此处语言表达能力集中指向的是文艺文的书面写作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艺文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晰、正确地遣词造句;二是篇章写作,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当前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热情不高,对写作更是怀有畏难情绪。为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热情,写作教学只能从学生生活、专业入手,让学生有话能写,有话可写。例如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秀的句子、段落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专业,运用例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让学生有章可循,现学现用写作技巧,培养写作习惯。

1.进行模拟写作训练,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仿写是一种思维模拟训练活动,是自由写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文章赏析到仿写、自由表达是培养和发展写作能力的基本路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和专业特长,有意识地去仿写经典句式和段落,不仅能够让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篇章,从句子到段落进行解读和仿写;写作过程从模仿到熟悉,再由熟悉到创作,写作思维、技巧和习惯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例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在解读文中排比修辞手法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专业对应行业领域,仿写例句――“没有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等,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专业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2.口头与书面结合,训练学生的成篇速度和能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中,将口头作文与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构思,然后在班上或小组内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限定构思时间,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即兴解说一个知名的汽车品牌、一辆汽车或某个汽车部件,要求烹饪专业的学生即兴说明一个地方的食俗、一种炊具、一种食物或者某种食物的烹饪方法,要求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学生即兴说明一部经典的动漫影视剧、一个编剧情节或一个影视剧人物等。即兴解说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点评或提问,让学生发现各自在用词、形式、结构、逻辑等方面的错误,组织学生在随后的时间里对解说词进行编辑和修改,重新考虑用词、句法和衔接关系,以书面的形式重新输出。通过此举,学生的选词用词、结构布局、形象构思等方面的成篇速度和能力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由准确表达的速度和能力。

3.提供有效反馈,确保学生明确努力方向。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长期依靠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做出具体反馈并不现实。但是,如果教师不反馈信息,或者对信息反馈不及时,都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效果。如何改善这种局面?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总结,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同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并提供改正的策略;另一方面,制作写作评价与反馈表,让学生掌握写作评价方式方法,通过自评和互评,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孙丽丽.20世纪美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嬗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2]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邢辉.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

第9篇:烹饪技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新大学英语四级 翻译 答题技巧

一、新四级翻译题型及评分标准介绍

2013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用新题型,其中翻译部分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满分为15分,成绩分为六个档次:13-15分、10-12分、7-9分、4-6分、1-3分和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二、新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答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对于自己熟悉的单词、词组或者搭配进行标注。

四级考试翻译部分的答题时间为30分钟,时间充裕。学生必须首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概意思和要求有所了解。同时,这样对于文章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30分钟的时间翻译150字左右的文章,时间绰绰有余,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和书写的整洁性、规范性,学生最好事先打好草稿,检查核对时,注意拼写及字母大小写是否正确;时态使用是否得当;名词复数及第三人称单数是否关注到。这样既可以避免大错,又可以杜绝小错,做到不该丢的分不丢。

(二)尽量选择简单、把握性大的词汇或者搭配。

在做翻译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词多译”的情况,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把握性强、最不容易出错的表达方式,而并非难度较大的翻译方式。翻译的标准和评分的判定虽然会考虑到词汇的运用,但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如果不能百分百确认自己所选词汇或者表达的书写、运用是否正确,则最好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法会更稳妥。短文翻译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做到意思表达清楚,句子流畅,准确无误,就可得分。

(三)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中文的思维做英文翻译,其实,诸多翻译方法灵活使用可以使译文更加优美。如:

1.词性转换法:汉语表达较为动态,英语表达较为静态。汉语中动词使用较多,而英语中常常用名词、形容词、介词等表达动词的含义。在汉译英时,灵活转换词性,会使英语句子合乎语法,表达更地道。

例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在飞速发展。

参考译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undergoing rapid development.

原句中的动词短语“飞速发展”转译为名词短语rapid development,表达更地道。

2.合并译法:汉语讲究意合,英语注重形合。汉语中有大量的短句并用,这些短句靠意思连接在一起,中间可以没有任何连接词;英语句子则如参天大树,枝叶之间都有脉络、有衔接。在汉译英时,考生要利用英语的从句、非谓语动词结构、短语等形式,将汉语中的短句合并译为英语中的长句。这种翻译技巧可以称为合并译法。

例2:许多西方人会选咖啡,而中国人则会选茶。

参考译文:Many westerners choose coffee while Chinese people tend to choose tea.

原文的两个短句是对比关系,在翻译或英语时,可以用连词while连接。

3.主语的选择和语序的调整。汉语句子重主题,英语句子重主语。因此在汉译英时,汉语句子的主语未必要作英语译文句子的主语。学生在翻译时,首先要确定译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然后按照英语表达习惯,将定语和状语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例3:烹饪技术和配料在中国各地差别很大。

参考译文:Cooking methods and ingredients vary great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原句的主语是“差别”,译文如果仍以“差别”作主语,就会有头重脚轻的问题,而且中式英语痕迹较重。如果以“烹饪技术和配料”作主语,将“差别”译为动词vary,句子结构就会比较平衡,表达效果较好。

三、结语

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对于学生“译的能力”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该要求在试题改革中已完全体现,同时,从翻译材料的侧重点和范围不难看出,考试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翻译方法的使用,还是翻译材料的选择,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用得着的知识。因此,要想提高翻译能力,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部分拿高分,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注意知识和技能的日积月累。

参考文献:

[1]张曦.2013年12月四级翻译真题点评.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4,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