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高校数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数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数学论文

第1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摘 要:人文教育是数学教学价值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可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人文教育;情境教学;认知冲突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情境教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实施策略。

一、利用诱发主动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二、利用认知冲突进行情境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而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批判型的思维习惯,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

三、利用强化感觉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强化感受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学习“角的概念的扩展”这一节时,教师可先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来展示我们在军训时训练的半边向左向右转,发现都可以表示角,但是方向显然不同,那么对于这样的两个角怎么去表示呢?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第2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MATLAB应用软件是一种准确、较为可靠的科学计算标准软件,操作方便,方法简单易行,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入手,是一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数学学习方式,MATLAB软件适宜于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MATLAB数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并且对于学生使用先进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回答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领域的认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就数学建模中的一个常见实例问题,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步骤。把椅子放在一个不平整的地面上,一般情况只有三只脚着地,另一只脚或高或低,放不平稳,然而只需要稍微调整座椅的位置几次,并进行轻轻挪动,就可以使座椅的四只脚同时和地面接触,座椅放稳了。此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同时在数学建模的时候,可以进行下面的假设:对于数学建模而言,一般都需要进行模型假设,因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有在特定假设的前提下,才能够划归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对椅子、地面和椅子的四只椅脚可以结合实际的进行必要的假设:

1.椅子本身而言,四条腿是一样长,椅脚与地面的接触处可看做一个点,四只脚与地面的接触所形成的四个点之间的连线构成一个正方形。

2.地面的高度的变换是连续不断的,沿任何方向延伸都不会出现间断(没有像阶梯那样的巨变情况),即地面可视为高等数学上的连续曲面。

3.其中假设椅子是放在一个硬的地面上的,不会放在海绵,或者是很厚的地毯上的。(接触点是只要接触就不能下压)

4.对于四个椅脚的间距和椅腿的长度而言,地面是相对平坦的,地面的坡度的高度相对于椅脚的间距和椅腿的长度是很小的,使椅子在任何位置至少有三只脚能够同时着地。现在对以上的假设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假设1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实际中,椅子的四条腿基本上都是一样长的,即使不一样长,其差距也是很小的,在这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假设2相当于给出了该建模的一个基本条件,给出了椅子能够放稳的条件,存在放稳的这种可能性。因为假设地面高度不连续,而是在有台阶的地方,是无法使椅子的四只脚同时着地的。对于假设3,是一个基于实际情况的假设,是一种特殊情况,在这里我们排除这种情况的假设。假设4也是要排除这样的情况发生:椅脚间距和椅腿的长度与地面上的高度的连续变化的尺寸在一致的范围内,不会有地面的高度比椅腿的长度大很多的情况,出现深沟或凸峰(即使是连续变化的),比如地面有凸峰,致使椅子的三只脚无法同时着地。在此假设的基础之上,该模型的问题也已经出来了,就是能够让椅子的四只脚同时和地面接触,把满足这种情况的条件和结论表述出来,并且构建一个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模型。首先需要用一个量来表示椅子的位置,并且这个位置是不确定的,而且随着挪动椅子的位置,这个量也应该随着变化,所以使用一个变量来进行表示。注意在前面的假设中,已经做了这样的假设,椅脚连线构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根据正方形,能够想到其以中心为对称点,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绕中心点的旋转恰好可以代表椅子位置的改变,于是我们可以使用旋转的角度这一个变量来表示椅子当前所在的位置。四个椅脚分别对应ABCD四点,四个点的连线就构成了正方形ABCD,正方形的对角线AC与x轴重合,AC的中点和O点重合,椅子绕中心点O旋转角度φ后,正方形ABCD转至任意一个位置,假设为转到A’B’C’D’的位置,所以对角线AC与x轴的夹角φ代表了椅子的位置。其次把椅脚着地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如果用某个变量表示椅脚与地面的垂直距离,那么当这个距离为零时就是表示椅脚和地面接触了,椅脚着地了。椅子在不同位置时,椅脚与地面的距离不同,并且这个距离和旋转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它是旋转角度的一个变量,因此在数学上这个距离就是椅子位置变量φ的一个函数,这样就可以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虽然椅子有四只脚,与之对应的就应该有四个距离,但是由于正方形的中心对称性,在这里,只要假设两个距离函数就可以了,分别是对称的两个脚与地面的距离之和,记A,C两脚与地面距离之和为u(φ),B,D两脚与地面距离之和为v(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得到两个函数的条件,(u(φ),v(φ)≥0)。由假设2可知,u和v都是连续变化的函数。由假设4,在任意时刻,任何位置椅子都有三只脚着地,只需调节另外一只椅脚。所以对于任意的φ,u(φ)和v(φ)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当φ=0时,假设v(φ)=0,u(φ)>0。这样,改变椅子的位置使四只脚同时着地的这个实际模型的问题,就归结为证明如下的一个数学命题:已知u(φ)和v(φ)是φ的连续函数,对任意φ,u(φ)·v(φ)=0,且v(0)=0,u(0)>0,证明存在φ0,使u(φ0)=v(φ0)=0。在上面讲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需要解答的问题都构成数学问题,以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对建模模型的实例进行解答。对于该例子中的题目,有很多种解答方法,下面这种方法运用数学上的连续性的理论。将椅子向左或向右旋转90°(π/2),并且将对角线AC与BD互换。由v(0)=0和u(0)>0可知,v(π/2)>0和u(π/2)=0。令h(φ)=u(φ)-v(φ),则h(φ)和h(π/2)<0。由u和v的连续性,可以知道h也是连续函数。根据高等数学中关于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必存在φ0(0<φ0<π/2)使h(φ0)=0,即u(φ0)=v(φ0)。最后,因为u(φ0)·v(φ0)=0,所以u(φ0)=v(φ0)=0。通过运用数学建模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连续函数中的相关知识,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可以运用MATLAB等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和计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软件的使用能力。

三、结论

第3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1.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总体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能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特殊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三、结束语

第4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以往的美术教学以精讲多练为主要特点,精讲与多练是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美术教学中直接、简单地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对着课本讲解,布置学生对着课本画画,而有些只有用自己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知识,学生就难以掌握了。更多的学生开始依赖教师的眼睛学习知识,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如果美术课只是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就会失去应有的形象化,使学生无法感受到观赏艺术作品时的视觉活动,难以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根据美术课的特点,在练习中学习知识在专业美术学校是可以被应用的,但是要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就较为困难。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部分高年级学生无法完成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美术作业,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关于美术课作业的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拿几份作业进行讲解,指出哪里不好、需要怎样改进。进行作业评讲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教师评讲的内容大同小异,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进行优秀作业评选,结果往往违背了美术教学的规律。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评价标准创作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创造性,为了迎合“优秀”的标准而改变自己的个性,进而封闭了创造意识。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1.在适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以往的教学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导,这种教学方式是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随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定的情境,针对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行学习,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学生的创造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讨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乐,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点

在美术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如果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就会极大地影响整个教学的实效性。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所以他们选择积极参与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自身的兴趣以及教师的鼓励等,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要不断总结反思,要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如今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根据自身具备的知识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教师自身要具备教学实效性的意识

教师要具备教学实效性的意识,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预想整个活动实施后产生的效应,以此规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师在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实效意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效意识。

5.提倡学生的个性展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得到一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他们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赞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对表现欠佳的学生不能严厉批评,而要耐心、适当地引导,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放松的学习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和想象力。

三、结语

第5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038-02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1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16年,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2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1):64-65.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杨啸原.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45-48.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2014.

第6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一﹑更新教学观念,死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老师包讲更不能成为老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数学的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思维,二者似乎很难兼顾。我们可以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入手宽,上手易”但在连续的探究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再外围花精力,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二﹑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的防治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口胃”。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使有相当的难度,老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分析解题的突破口,层层深入,是他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让那跌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引诱学生不断探索问题的最终结论。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课题上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方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变苦为乐学习: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在学法上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严格要求答题的规范性,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考试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出现“学而不会,会而不对”的现象,学生往往认为这是自己考试失误造成的,这实际上是学生思维比较散乱,逻辑推理能力不严密造成的。学生思维容易遗漏,推理逻辑不强跟他们平时做题比较随意,答题直接以草稿形式来完成直接相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注意提高形式的思维严密性,这就需要老师在例题及题型的讲解要做到相当规范,给形式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要严格要求,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注意讲评课的质量和效率

复习阶段总避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质量的好坏和收益的多少,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能知识给学生订正答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要做好以下几点:

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在试卷讲评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对分率应细致的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要准确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评讲时有的放失。

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分类化归,集中讲评

第7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提问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一、营造语文课堂问答的活跃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良好)型、消极型和一般型。而现在,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通过积极引导,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使课堂教学氛围向积极型转变。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与学割裂,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灵感的火花。

二、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问题

课堂教学应变能力是一种比较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课堂提问时的偶发事件,不仅关系一堂课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是衡量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疑惑”。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疑惑”时,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如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这样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连接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及时反馈课堂问题生成的信息

课堂教学反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准确、及时地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音调,了解心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判断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掌握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备课时,判断新的学习任务跟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基础间的差距,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建立学生认知发展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某一知识结构方面的补缺拾漏工作。反馈的层次性还要视教师对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这样了解的情况才具有普遍性、准确性,教师才能运用获得的正确信息,因人施教,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四、用启发性的提问吸引学生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中,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语言或过于冗长拖沓,或过于含糊其辞,造成语无重点,语意不明,令学生听了以后摸不着头脑,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就无从下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堂知识接受的效率。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启发、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而且积极,课堂气氛才活跃。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启发性语言,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和能力训练的进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教师只有在提问时遵循启发性原则,才能正确地解决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关系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说话的机会,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发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学生回答喜欢小白兔,因为它爱劳动。有的同学看到小灰兔的礼貌,爱帮助人的闪光处,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回答。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就是要全面改变这种情况,将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 教育 大学数学教学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15-02

一、现代教育与大学数学教学现状

现代教育中流行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潮。功利主义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学生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念等被漠视,被践踏。教育的本义是开启心智、引人向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文化、教养人心。[1]教育的功能本质就是延续人类的价值生命,教育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究其实质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完成。[2]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现代的数学教学已不同程度被扭曲为习题演练、考试训练和获取高分的机械过程和外在手段。[1]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认为,近一个世纪的教育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过程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教学停留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疏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培育和关怀,让部分学生“谈数色变”, 认为数学课程就是概念、公式、定理的集合,枯燥而又乏味,为此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而文科大学生以为进了大学可以不再学数学,不再接触数学,也不知道学习数学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会有何帮助,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挣学分,为了顺利完成基本学业,他们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但是,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和素质的培养。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数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也许很少有机会用到某个数学定理或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精神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在教育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今天,转变教学观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刻不容缓。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辞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精神,首先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一种勇气,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的,主体是人。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 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的一种本事。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应包括以下内容: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创新精神、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平等观念。它围绕着“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本质上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求善求美,理性兼顾。而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培养和发展人的人文精神。数学教人诚实和正直。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美国的语言硕士导师更愿意招收理工科的学生,还有日本的公务员考试要考微分方程、线性代数等,不是因为这些岗位与数学有很大联系,而是因为数学中有一种思维品质,就是讲道理,讲真理,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的人,能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这一点对一个人的成长,比他拥有多少知识更重要。

三、数学教学中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一)加强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教师的自身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仅是在教书,而且是在教人,育人,把数学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揭示在学生面前,把教师自身对待数学的态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传感给学生。[3]首先数学教师必须有很深的基本功,精通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教材的运用和课堂教学发挥,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树立良好的数学教学观,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学科及其文化的美妙世界。其次,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数学文化修养,在讲解数学的概念、定理、命题时做到准确简明,无歧义,在证明过程中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来完成,使学生养成缜密、有条理、求实、求真的思维方式,做事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第三,教师转变观念,从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定理、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猜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战胜困难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杜绝动不动就以考试不合格或重修来威胁学生。一堂课、一个定理、一句话都可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终生的爱。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无形中会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挖掘数学学科之统一美

数学美主要表现为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奇异美,数学之美的真谛,就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的规律,它是更深刻地表达着自然之美。数学是如此美妙地体现着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唯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复杂和简单的统一,近似和精确的统一。[4]牛顿从力学的角度得到微积分,莱布尼兹从几何学的角度得到了微积分,结果是一回事。微积分不仅表现在力学、几何学、生物学、化学上,甚至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微积分统一地表现了众多事物的变化状态,而爱因斯坦把似乎全然不同的质量和能量统一起来了。在笛卡尔之前,代数和几何全然是两家,几何的地位大大高于代数,经过笛卡尔的努力,几何和代数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才有了解析几何的诞生。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使数学能抓住一切规律的特征,相辅相成,这使数学几乎可应用于一切科学;数学来自于现实世界,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联系形式的一部分,所以才被应用,才能指导实践,才能表现出数学的预见性。

(三)把握数学理性精神

数学是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最严谨的理性,数学科学是培养人们理性思维素质最有意义的学科。[1]数学的理性精神,要求学习数学的人不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理智,不受感性、情感冲动去判断是非曲直。数学讲求人人平等,它相信逻辑推理的力量,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论证、推理、证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它容不得急躁和夸夸其谈,它需要的是内容的真实、逻辑的严密、结构的严谨、方法的巧妙、思想的深邃,需要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和推理才能把握。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会得到很好的磨炼,心理素质也会得到健全。牛顿曾经说过:“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学习数学,就是培养学生谨慎细心、一丝不苟的态度。数学的抽象性使得学好数学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活动,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困难,需要勤奋、顽强和相互协作的精神。例如几何的抽象可能带来困惑,代数技巧难以捉摸,实数理论很艰深,一般微积分的运算、积分理论、空间理论等让人感觉畏惧,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会体验到挫折和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寻找几何论证需要的辅助线,探索代数变换的奥秘,把握艰深理论的实质,必须不畏困难,不惧挫折,不怕一时的失败,砥砺意志,打磨心理品质。同时,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逻辑性需要人高度集中精神,不容许无意注意频繁出现,相对集中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另一方面数学也是修身的“气功”,使人出神入化,修养性情。[3]如同M.克莱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索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最完善的内涵。”[5]数学不仅能教人以知识,授人以智慧,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使人懂得怎样做人。

总之,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数学中的人文精神独具魅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数学的人文精神,创设一种环境,使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刻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和体会文化价值,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之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朝晖,黄黎明.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

[2]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J].教育研究,2000(2).

[3] 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

第9篇:高校数学论文范文

如果把“数据化”作为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初级阶段,那么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可视为“数据颠覆传统”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大数据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认识论模式,出现了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思维变革,大数据为我们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三大变化”:第一,数据只求规模,不求样本;第二,数据求杂求量,不苛求精确度;第三,分析和处理数据只求相关性,不求原因。从教育行业来看,大数据技术将会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高等学校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当中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的信息、注册与选课信息、学籍与成绩信息以及各种校园卡信息等,这些大数据完整且客观性强,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校对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升教育理念,进而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目前,高等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正不断发展和完善,除了校园网络、各种数据管理系统、远程教学系统之外,还有数字化校园、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等,如何对这些系统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学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帮助,建立高效的智慧化校园,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数据的价值是巨大的,虽然也会产生大量冗余信息,但是通过精准的分析,大数据将产生巨大作用。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学评估等,无不受到大数据的影响。

2大数据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将更加凸显管理的及时性、前瞻性、区分性、整合性、权变性等特点,为教育管理的变革带来了大机遇。

2.1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而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模式一旦固定下来,改变就变得缓慢。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大部分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在教学计划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大数据完全有可能为这种教学活动重新注入新的活力,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在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具有预测性的内容。例如,可以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当前上课的内容在哪个时间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每个学生通过怎样独特的方式更容易掌握当前所学的内容;用什么方式巩固提高知识更有效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行为中产生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学生最近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倾向,有效地预防教学活动中不当行为的出现。应用教学数据分析,一方面,课程教学活动会根据数据分析产生的新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新的知识与新的教学方法会随时被归纳出来,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前瞻性。

2.2重视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融合

学习分析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数据进行研究,对学生未来的学习表现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学习分析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在解决目前高校有关学习和教育经验等诸多问题时具有巨大潜力。学习分析包含了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内容,通过校园的信息化系统不仅能获取学生的显数据,如作业完成的情况、实验技能的情况、考核结果及考试成绩,而且还能获取学生的隐数据,如参加课外及社团活动、互联网社交情况等,根据数据可以预测建立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额外教学资源支持的需求模型、测量学生特别的潜质、构建能够改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弹性模式等,让学生拓展在当前学习环境下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课程学习负责,增强学生自主管理学业发展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条件。对学生来说,学习分析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习惯进行优化,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主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对于教师与管理者来说,可以利用学习分析结果对课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促进教与学的融合。

2.3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重视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